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分析
一、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通过从金融中介的理论出发,引入管理学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并以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框架为标准,从理论到案例,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遴选甑别,并给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的优势和改进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商业银行业务建设理论,提升实效性,实现对商业银行业务和信贷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素材。
实践意义:本文试图激发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升级转型,强化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催化剂的功能,使其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发展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种类,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研究中,多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创新方面的影响。
在国外研究方面,约瑟夫熊彼特早在年就系统性地分析了创新的概念。他认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与对策研究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建立起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该学着指出,创新包含多种形式,诸如如引入新的工艺方法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等各种方面。
在信息技术和金融理念都领先全球的美国,互联网金融最先获得发展,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在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Thomas Schoberth (2006)等论述了社交网络对于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建议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在线服务时考虑社交网络的影响;Sally Mckechnie(2006)等分析了互联网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分销渠道的优势;Xin Ding(2007)等研究了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案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分析方面,Rui Zhu(2012)等分析了人们借助社交网络进行金融活动的风险;LeeJ.-E.R(2012)等研究了网络购物过程中运用金融支付的风险;Gujun Yan(2013)针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提出了对应的监管办法。在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方面,Mingchi Lee(2009)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点;Dexiang Wu(2010)比较了英、美两国各家大型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Kuo Lane Chen(2012)等研究了银行规模的大小与网上银行的策略的相关关系;Jyh-Shen Chiou(2012)等阐述了网上金融服务和银行实体网点的辩证关系。
三、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以谢平为代表,他首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他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支付方式;第二个角度是信息处理;第三个角度是资源配置。陈明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集中主要发展模式,并具体阐述了各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李博,董亮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并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宫小林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分别是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不可能动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长期来看,银行应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以陈一稀为代表,他从价值基础、商业逻辑、财务模型等方面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然后按照四种创新方式,如支付方式创新、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赵昊燕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做了较多研究,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直接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尚无实证研究文献。袁博,李永刚,张逸龙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互补共赢”,并指出商业银行应立足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冲击。赵南岳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深入研究其对在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物理网点设置以及服务方式变革等方面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邱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逐渐弱化,中间业务受到冲击,并造成客户资源流失,收入来源受到影响,但作者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银行业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互联网金融无法撼动银行的地位,两者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互赢。包爱民在分析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措施,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周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表现形式,然后分析了其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参考文献: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2
文章从剖析消费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出发,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消费金融的基础理论,概括介绍我国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案例剖析银行系(如:南京银行、平安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消费金融的业务实践,提出国内消费金融发展策略探讨:一是在产品设计创新上,要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线上、线下消费金融产品,实现O2O营销方式;二是在业务流程再造上,提出分散营销、集中作业的运营方式;三是在风险控制优化上,要研发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和反欺诈系统,以实现风险预警和监控。
关键词: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92 -02
一、消费金融业务概述
消费金融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实践始终和国家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要求紧密相关,并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GDP收入的稳步增长、国民消费升级的进程同步,因此消费金融不仅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而且对金融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回顾我国消费金融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金融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5年)。90年代初,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起步,房改房、福利房向市场化的商品房过渡,央行于1999年3月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这一阶段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产品围绕住房需求衍生而来,主要集中在家装贷款领域。
第二阶段:消费金融启动阶段(2005年~2010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因此出现消费金融公司这一新兴事物。银监会出台《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先后成立“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等四家试点公司。
第三阶段:消费金融拓容和创新阶段(2010年~至今)。电子商务的崛起、互联网、大数据的创新,使我国消费金融的业态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0年6月阿里巴巴小贷公司成立,2013年9月银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进行扩容并修改了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放松了监管要求,可引入非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设立。
消费金融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三大西方经济理论: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预期收入增长理论、消费者信用评分理论。国外关于消费金融不仅仅涉及经济学概念范畴,还与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密切相关;国内关于消费金融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体系,但其研究始终和国家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要求紧密相关。
二、国内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消费金融发展整体概况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我国2001~2012年间消费信贷余额的变动情况(图1)如下:
从上图1可见,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从2001年的0.7万亿增长到2012年的10.43万亿,增长15倍,消费贷款在银行贷款中的占比从2001年的6%上升到2012年的16%,消费贷款已经成为银行贷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贷款的成长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密切相关,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与GDP的比重变化情况(图2)如下:
从上图2可见,我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1年底的6%上升到2012年底的20%,其消费金融市场体系(表1)如下:
(二)银行系消费金融典型案例
国有商业银行追求稳健、厌恶风险的信贷文化,均未将消费金融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导向进行开发。然而,股份制商业、城市商业银行中均有发展消费金融的成功案例,如: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是本土银行中最早将消费金融定位成战略品种的金融机构,截至2013年12月末,该行消费金融产品“新一贷”的贷款余额已达到270亿,借助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平台的整合优势,“土洋”结合:其土之处在于从现行中国实际出发,采集可信赖、可验证的第三方数据,以叠加增信的方式,确定客户授信条件;其洋之处在于,最早开创大规模电话直销、依托综合金融平台实现消费金融交叉销售,在数据挖掘和客户资源整合方面,着力甚多并采用多项国外先进技术。其发展情况如下表2所示: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和网站信息整理
(三)消费金融公司系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欧美等国主要以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形式满足国民消费融资需求,已经历约400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国现仅四家,表3如下:
资料来源:实地调研和网站信息整理。
(四)小额贷款公司系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629家,贷款余额5329亿元,2010年6月成立的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最为市场所关注,2012年一季度末,阿里小贷已经累计服务小微企业13万家,累计放贷260亿元,年利息收入已达到3.65亿元,贷款年利率平均在17%左右,不良率为0.9%。
三、消费金融发展策略探讨
(一)产品设计创新
消费金融的产品策略最为关键的是实现客户需求个性化、产品标准化的统一。消费金融是以大众客户为目标的小额信贷产品,它的构建应实现以下三种功能:
1.实现产品智能化。消费金融以大众客户为目标,必须接受海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消费金融的信贷产品必须基于信用评分和信贷自动决策系统,实现产品的智能交易、信贷审核管理平台,应对客户“贷与不贷”“能贷多少”由系统给出自动决策结果。
2.实现产品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迅速满足客户的需求,跟上市场变化节奏。消费金融产品必须优化申请、授信、发放等相关流程,为消费金融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综合服务功能。
3.实现产品开放式。消费金融发展需要借助多种外部渠道的合作,会面对多种类型客户,消费金融应当能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适配和部署信贷决策模块,并为前端的营销提供最大便利性。
总之,消费金融业务的产品设计应当追求高度标准化和个性需求多样化相统一的目标,其产品应具备“无需担保、申请便捷、规则标准、对象广泛”等特征。
(二)业务流程再造
银行信贷产品在应对互联网金融竞争时,应当更为强调客户体验感和服务效率。客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或手机发起贷款申请,只需在网银或手机银行输入简单的需求信息,该请求通过后台的消费金融信贷产品智能交易管理平台快速分析处理后,客户即可实时得到适合的信贷产品信息。
(三)风险控制优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同业已普遍意识到将风险管理作为发现和处置“风险”的中后台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建立支持业务快速发展和以盈利为导向的风控模式是消费金融发展的趋势。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应包含两大支柱:一是建立以客户信用评分卡为核心的信用评价体系;二是建立以防范欺诈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同时,构建客户信用评分卡模型、开发信贷反欺诈技术、建立黑名单风险排查以及建立交叉验证识别欺诈制度。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3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二、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摘要】随着我国按照国际规则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其实行审慎监管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现状的分析,指出现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资银行银行监管对策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物流金融;模式;发展现状;发展
一、物流金融的相关概述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
(二)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
代收货款业务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企业提供传递实物的同时,帮助供方向买方收取现款,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这样做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2.垫付贷款业务
发货人(供应商)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送货,第三方物流企业代提货人(借款企业)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全部货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发货人结清货款,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3.仓单质押业务
仓单质押业务是指融资方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的仓储中心,并以仓储方出具的仓单在金融机构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金融机构依据质押仓单向融资方提供用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型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运作模式如图所示)
二、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典型业务模式
(一)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1.银行方面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1999年开始涉足、探索、尝试货押和票据业务;2001年正式出台动产与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管理办法;2004年推出了“贴现”;2005年“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实现战略转型;2006年开始整合全链条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在全国范围推出了“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品牌。
2.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中国诚通集团(CCT)所属成员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CMST)是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在中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自1999年起,CMST开始了仓单质押业务。凭借自身以及母公司中国诚通良好的市场品牌、规范的管理经验,尤其是遍布国内各主要城市的仓库网络的独有优势,通过10多年实践,已探索出了多种仓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模式。
3.物流企业与银行开展合作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二)典型的几种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1.以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为例
诚通旗下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展了仓单质押业务,主要利用其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目前,中储已与20家银行签署了总对总框架协议,合作开展金融物流业务,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渣打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奥地利中央银行等。
除了目前大多数物流公司和银行都在操作的动产监管业务外,中储还提出了金融物流业务创新模式,将原有提单模式、保兑仓模式、供应链模式等融入其中,并逐步开发新的业务模式。监管品种具有保质期长,质量检验标准通用,用途广泛,价格稳定,易保管,流动性较好,易变现等特点,对于中储而言,其物流金融业务已经相当成熟,而且这些业务都非常好顺应了社会对物流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是从静态质押到动产质押业务的跨越,为我国物流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以宏兴建材企业为例
宏兴建材企业,主营建材业务,采购款占用了公司的大量资金,同时账面上有数额巨大的建材存货,存货占有资金的情况也非常严重,由于企业经营扩张,流动资金吃紧。
宏兴建材企业在无奈之下,邀请鼎兴物流咨询公司前来为公司诊断,鼎兴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引入万通物流公司作为质押物监管方,为宏兴建材打开了通往银行的快速融资通道。万通物流将该公司的建材存货作为质押物向招商银行取得融资,委托符合招商银行准入条件万通物流公司进行监管,招商银行根据融资金额和质押率为宏兴融资。同时,万通物流公司负责建材质押的全程监控,而监控的建材正是向招商银行贷款的质押物,这就解决了采购款资金问题。
三、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从静态质押监管向动态质押监管发展
传统的静态质押监管是指这批货物质押后不再变动,一直到质押期结束才发货,客户的货物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很多企业都要不断的进行生产,不断采购原材料,不断出货和生产,客户的实际贸易和生产过程因为融资而被打断。因此,物流金融企业为了顺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实施动态质押监管。
(二)流通型客户向生产型客户发展
最初对物流金融服务有大量需求的客户主要是有足够固定资产以便获得银行贷款的流通型贸易商,随着物流金融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大为改观,一些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型资金发展业务,所以也开始参与到享受物流金融的服务行列。
(三)从现货质押向买方信贷发展
这个发展的趋势实际上就是物流金融的实施者正在从三方物流发展到四方物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融通商、保兑商与物流相结合的形式,是贸易商、供应商、监管方、银行四方合作的业务模式。同时向更多参与者发展的趋势明显。
(四)从自有仓库向库外仓库发展
这一趋势是指在物流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物流金融企业为了更好的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于是将非核心业务操作流程外包给专业从事仓库监管的企业。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监管服务,另一方面使物流金融企业能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参考文献:
[1]黄湘民,陈雪松.中国物流金融研究、实践现状及进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56.
[2]莫智力,邵丹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08(8):13-16.
[3]马文姬,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物流科技,2008(1):23.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个性化服务 中外比较 监管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一)私人银行定义
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Wikipedia 百科全书中,私人银行一方面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指向上述客户提供支票、储蓄、贷款等业务的机构。本文认为,“私人银行”是高端的一种理财方式,是专门针对富裕人士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主要为中产阶层以上人士提供专业服务和贵宾理财,通过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理财产品,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二)私人银行特点
1.服务对象:高净资产客户
私人银行业务的门槛很高,银行一般依据可投资资产的多少将客户分为四个类别:富有个人(10万-50万美元)、高净值个人(50万-500万美元)、非常高净值个人(500万-5000万美元)、超高净值个人(5000万美元以上),从表1可以得出,私人银行业务服务对象是高净资产客户,一般为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或家庭。
2.服务方式:单独定制
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群对产品的要求差异性很大,这就要求银行针对每个客户不同的投资目的、风险偏好和金额大小等等设计出最适合客户的金融方案。
3.服务内容:综合化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综合化金融服务,包括理财规划、现金管理或资本账户服务、投资账户服务和信贷服务等等。同时,它不仅只向客户本身服务,还包括客户所拥有的公司银行业务,如果客户是自然人,通常还要延续到客户生命周期之外进行遗产管理服务。
二、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起步不过短短几年,但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富豪人数和平均资产拥有量逐年稳步增加,成为全球富豪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富裕人士的第二大集中地,根据福布斯中文版与中国建设银行的2010年《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的数据我们可知,2010年,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达到38.3万人,其中超过2万人为亿万富豪,。而我国又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际,国民习惯性的累计财富,投资意识相对于国外而言比较差,这就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另外考虑到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了填补我国私人银行布局空白,国家政策的主导性强烈,私人银行能更好地依靠国家政策迅速发展。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问题
目前国内银行还存在许多发展难题,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产品单一、创新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银行推出的私人银行理财品种比较单一,投资组合和解决方案简单,同质化现象严重。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花的金融产品,特别是替资品和机构性产品。
2.缺乏专业人才
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国外银行一般都要求私人银行经理在40岁以上,要有一定的阅历。而在中国,因为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人才十分紧缺,许多银行就通过内部选拔一批年轻的职员培训上岗,有很多都没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大多都是对公业务或储蓄业务的转岗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3.体制上的劣势
外资银行是市场化运作,业务操作几乎很少有来自非市场方面的强烈干扰,完全以利润为其经营目标,不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有充分的经营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投向、结构以及时限控制等方面都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或存在阻力,从而使其竞争能力大受影响。
4.监管政策空白
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管制对私银行业务。
三、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相关建议
(一)丰富业务品种,加强产品创新
客户关系、资金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等业务的融合是创造一个好的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基础,通过定制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银行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潮流推出新的理财产品,进行产品创新时,要改进已有的业务品种,完善产品功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外资银行,私人银行的财务顾问大多都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学历也十分出众,而国内目前私人银行业务是全新的领域,不仅缺乏相应的人才,而且很多从业人员也缺乏经验。所以,现在如何迅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经理队伍是银行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合作,减少分业经营障碍
为了能够提供客户更多的个性化的产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的合作来补充自己的产品线,弥补银行业在证券、期货等产品和服务的不足,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在产品的合作上,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在资本市场多年的投资经验,与各公司合作提供客户更好的多样化的理财产品,设计多样的套期保值计划等。在人员合作方面,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可以通过交叉培训的方式丰富私人隐含给客户经理的证券、期货、基金等知识,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银企关系;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前言
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本文关于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意义,可以表现为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体现为本文对中小企业对相关理论性内容进行了阐述,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体现为本文也通过探讨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提出相关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主要是与现代化社会中的大型企业相比而言,中小企业也可以称之为小企业,是与同类型的大型企业相比较之下,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工作人员相对较少以及企业发展资产受限的单位[1]。中小企业在成立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个或个人提供的少数资金组成,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雇佣的工作人数以及企业营业额数量都相对较少。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基础上,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中小企业具有投资节省以及经济收效快的特点,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较为集中,因此经营者能够通过相应的信息和权利,作出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投资较少的同时能够更快的收获效益。其次,中小企业的机制比较灵活,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中小企业受规模和资产的限制,在发展进程中热衷于追求稳定化和专业化的经营,由此能够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2]。最后,中小企业还具有经营范围广泛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只有大批量产品的生产才能够充分发挥投资的优势,但就目前企业发展形势而言,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品种单一为主,但是其生产量相对较大,并且经营范围较广,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一)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现状探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逐渐呈现出难以沟通和协调的问题,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贷款难的现象较为突出,银行在发展进程中放款难的现象较为突出[3]。就银行角度而言,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仍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因此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无法确定,由此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存在顾虑的情况,通常会存在贷款利率偏高并且条件比较严格的现象。就中小企业角度而言,企业贷款融资过程中不仅缺乏相应的担保人,并且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致使中小企业受到融资约束,由此可见,当前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紧张。
(二)良好的银企关系能够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就当前银企关系的发展现状而言,银企关系的好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企业的日后发展情况,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在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相对紧张的银企关系能够极大程度上导致银行出现惜贷和慎贷的现象,由此在向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会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要求顾虑较多,并出现故意拖延审批时间等现象,因此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小企业失去最佳的融资商机,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形成约束。良好的银企关系能够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良好的银企关系说明银行与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并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相信中小企业的实力和能力,并降低相应贷款条件,而中小企业也在贷款融资过程中向银行展示自身的实力,由此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实现相互信任,并由此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三、限制银行与企业关系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就当前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关系的发展现状而言,致使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融资约束问题的原因以不同形式存在,首先体现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银行是银企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5]。一方面,银行的信贷资源通常普遍集中于大城市和大行业,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力量较为薄弱,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使中小企业对银行存在不满的态度,并且此种信贷资源配置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另一方面,就当前我国各种城市银行和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诸多金融机构的发展实力相对较弱,服务能力明显存在滞后的现象,因此无法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不足和诚信意识相对较差
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和诚信意识相对较差,也是致使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融资约束关系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是向银行贷款融资的主体,因此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情况以及发展现状是极为重要的。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能力不足以及诚信意识较差的现象,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资产实力和科技能力相对较差,由此导致中小企业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致使其对外的发展能力不足;另外,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缺乏诚信意识的现象,企业经营发生意外时,相关的管理者存在逃避债务和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6]。
四、通过银企关系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措施
(一)银行机构转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观念和态度
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发展进程中,通过银企关系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银行机构要转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观念和态度。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机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初始,需要大量资金的现象对银行而言是较为巨大的利润市场,因此银行机构要逐渐转变以往对中小企业的偏见[7]。摒除中小企业规模小和资产受限观念,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中小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调整,并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立融资服务部门,加快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手续时间,由此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
(二)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能力并完善其信用体系
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银行机构要转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观念和态度,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并完善自身的信用体系,由此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度。中小企业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的向银行提出贷款融资请求,并尽量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联网的机制,中小企业发生违约后会在个人记录中备案,由此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三)政府要加强对银企关系的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银企关系的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关键措施。一方面,政府在加强对银企关系支持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银企关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此缓解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加强对银企关系支持的过程中,加快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根据我国当前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使之能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
参考文献:
[1]张晓玫,宋卓霖,何理.银企关系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投资-现金流模型的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3,01(05):32-39.
[2]陈晓红,高阳洁.企业家人口统计特征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3,04(12):110-119.
[3]莫亚琳,李珊珊,余海铭.关系型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基于广西中小企业调查的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03(11):76-81.
[4]阎美娜.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04):324-327.
[5]刘圻,刘星宇,刘斌.银企关系对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6,05(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