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1

1.1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有数据显示,建筑工程材料费用在投资资金中的比例高达70%左右,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施工单位及时了解各种施工材料的市场价格,并依此绘制出价格波动图,从而为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提供依据,有效降低建筑工程造价成本。

1.2提高市场服务水平

在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不仅数据的容量非常大,而且各种资源信息实现了共享,这有助于建筑工程各参建单位及时了解最新数据信息,增强了建设市场的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提高市场服务水平。

1.3推动市场信息化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是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来实现,这加快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步伐,推动着建筑工程造价向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同时,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了其即时性与有效性,这也为工程造价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2.1造价信息缺乏统一管理

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政府、专业机构和参建单位掌握的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彼此将信息据为己有,使得造价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无从发挥。同时,政府、专业机构和参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使得造价信息的局限性被进一步扩大,造价信息的质量及深加工无法得到保证。

2.2造价信息管理方法落后

现在的造价信息管理不仅采集技术及方法落后,而且信息分类的标准和存取方式没有统一,使得信息资源的加工及远程传递非常困难,无法满足信息化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建设不够完善,很多咨询公司网站的信息集中在招投标信息、定额、企业介绍和文件转发等方面,没有进行系统性的造价信息整理和分析工作。

3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途径

3.1建立动态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加强财务控制至关重要,其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①将网络技术引入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系统中,并延伸到造价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造价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和使用等处于动态管理中;②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系统进行细化,如保持价格信息采集、、存储和分析等内容的相互独立,并在造价管理系统中划为不同类别,以体现出信息技术的管理优势;③将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系统应用到实践中,以便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样既有利于对造价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又可以准确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3.2注重系统间交互融合

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很多辅助系统,如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及施工系统和企业信息的管理系统等,只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辅助系统交互融合,才能顺利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一方面,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改进造价管理的方式,做好造价信息采集、分类和规划管理工作,以加强对建筑工程信息数据的控制与使用。另一方面,造价信息的管理系统和辅助系统之间的交互融合需要贯穿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造价信息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作用与价值,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3.3完善造价信息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施工单位可以利用其进一步完善造价信息数据库,以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例如施工单位可以建立局域网,并将其延伸到造价管理方面,以提高造价管理质量与效率。同时,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将电子模式与纸张模式有机结合,借助网络技术对工程造价的数据信息库进行完善,内容包括工程费用组成、材料价格与报告日期等,这样既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又可以保障投资资金的合理利用。

4结语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统计信息质量,必要性,策略

现代企业经营中,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信息为先导,以信息为依据,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认识企情、制定企策的重要依据,而信息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将直接影响以此为依据的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使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是摆在广大信息统计部门及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

(一)科学决策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的科学决策是建立在大量准确详实的统计信息基础上的。统计信息是按照国家统计的法律和制度采集的规范的、系统的信息,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是认识经济社会现状与企业所处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科学决策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企业战略及战术决策制定的信息依据上面。所以,更加注重信息在结构、区位、趋势上的分析研究,更需要了解的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的差距和可供学习的经验。更要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特色研究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善于运用统计信息资源,对于企业提高决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管理工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企业信息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信息统计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统计工作不能快速、灵活地满足企业管理工作不断提出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决策和管理工作需要质量更高、内容更全面的信息统计,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对统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统计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规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努力满足各企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三)基层统计单位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基层统计部门既是信息统计信息原始资料的提供者,又是统计信息的使用者。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基层统计部门在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上显得更加微观,更注意企业所处行业、领域的统计信息,更注意自身在行业、领域内所处的地位。这些信息对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今后,企业统计信息工作要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以信息统计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强化统计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功能,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统计制度,积极探索完善统计工作的新路子,更好地发挥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策略思考

(一)统计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相互交流

统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核心就是提高对统计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获取统计信息使用者的满意。统计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就必须与统计信息最主要的利用方,即企业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在了解管理决策过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管理决策中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和意见,最终建立可以满足企业管理与发展需要的指标系统,从而使数据更好应用。在与管理部门进行交流的同时,要建立其他机构对数据质量的反馈渠道,充分吸纳和考虑这些信息使用者的意见。要利用多种形式定期进行信息使用情况的反馈,对提出的改进意见和措施积极研讨,有步骤地推进统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树立新的统计信息质量观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但是在不同时期对统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标准,明确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和概念,树立全新的统计数据质量理念,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必须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即使准确性相当高的统计信息,如果时效差,或者不为用户关心,仍达不到质量的标准。对统计信息质量评估判断标淮的思维须从狭义转向广义,要从过去的只重视收集生产转为生产和营销并重的观念。要从过去单纯注重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扩展到提高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多维的质量内涵,既要抓信息的准确性,又要做好统计信息的解读,形成统计分析研究成果。以逐渐满足企业需求的程度作为评价数据质量的标准。以新理念来确立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拓新局面。

(三)建立完整的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

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是质量管理的起点和首要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关键。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企业信息统计以周期性的综合统计为基础,以专项统计为补充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企业提供了一大批有效的统计信息。但同时现有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与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进程相比,还是滞后的和不适应的。传统的统计方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以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计制度方法。

企业信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要从有利于及时、快速、难确地采集统计信息,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加工统计信息,有利于全方位、宽领域地分析统计信息,有利于满足企业近期和长远发展需要来进行。我们要在遵循和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总体改革思路、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企业决策需求,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力求实效。

(四)构建统计质量技术保障体系

1.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制度,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按采集工作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作为企业的统计,要从统计数据的源头严格控制。从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包括范围,取得渠道,以及如何建立原始记录,如何利用会计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料,指标的来龙去脉,信息的采集操作流程全部制度化,建立生产统计数据全过程的各环节管理和协调系统。二是实施目标责任制全员质量管理。要对生产出来的统计信息质量从记录、查询、核实、通报、加工,形成有效信息产品直至提供到统计信息的用户使用者手中,每一环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统计人员。保证调查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工作都有责任人监控。重点是减少调查误差、技术误差,保证对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初级加工。。在企业规范的统计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制度基础上,才能保证统计工作的信息质量,同时又能为企业的管理层决策提供真实、有效、及时的信息依据。。

2.建立规范的统计内部质量评价和管理系统

规范的统计内部信息质量自我评价和管理,是改进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信息质量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第一,要建立健全统计质量评估机构,把各统计承担部门联合起来,对统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具体分为三类:一是各统计承担部门对各部门的主要指标进行自我评估;二是在各部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统计主要指标进行会审评估;三是由部门领导主持的各统计承担部门参加的对重要指标进行大数审核。第二,扩大评估内容,要从主要评估统计数据扩大到评估主要统计数据的来源方法,评估统计交叉数据并保证其合理性,评估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差。评估不同时期统计数据可比性。第三,使评估制度规范化,从时间和内容上加以固定。

参考文献

[1]贺铿.现代统计信息技术[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12.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3

关键词:协同商务;信息系统;协同

1企业间信息系统

企业间信息系统(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ystems,IOIS)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嵌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企业之内,能够支持或者赋能企业间关系、交易和合作的信息系统。IOIS可以跨国界、跨地区、跨企业对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同时它又能利用其独特的功能创造新的经营模式((BusinessModel)、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企业间合作、协调方式,甚至改变竞争规则。IOIS己经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和电子化企业中最重要的要素,正快速成为企业竞争成功的基本资源。

根据IOIS是用来支持价值系统中企业之间垂直的买方-供应商关系,还是作为执行共同价值活动的企业之间的水平连接,可以将IOIS分为垂直型IOIS和水平型IOIS。垂直型IOIS是由互补的、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组成,它们不仅所执行的活动不同,而且各自的议价能力也不同;水平型IOIS不仅支持同一个产业内竞争者之间合作,而且可能也跨越不同的产业。

2协同商务

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commerce,简称cc),它被誉为下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GartnerGroup在1999年提出的,GartnerGroup对协同商务的定义是: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主要是通过对与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企业本身的活力能力,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的整合,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

就协同商务概念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不仅是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将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合作伙伴也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协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有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另一层是指企业内外资源的协同,也即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协同商务本质就是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和知识的传播,协同强调的是整体的组合效能大于个体的功能,而没有对整体效能大于个体效能之和的原因进行严格区分。

3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

3.1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的特征

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所要求的是在系统的层面上协同沟通,达到企业间资源共享。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现代网络技术与Internet的广泛运用。企业间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其信息系统的协同离不开Internet的运用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

(2)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交互性。要构建企业间的协同信息空间,离不开协同双方信息的交换、由此形成双方的互动和反馈,由此最终形成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

(3)各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在进行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合作之后,企业内部商业机密有信息泄漏的可能,各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在协同工作构造协同环境的同时,仍会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4)企业间数据标准的一致性。数据实时交换,意味着企业间要能达成协议,彼此之间使用共同标准和格式的数据。

3.2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的难点及不足

(1)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要在信息系统之间达成协同,需要不同企业间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某种协议或其他技术手段连接,共同工作。然而大多数企业都在考虑协同应用之前就有了自己的信息系统,要求协同的信息系统绝大多数都是由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的,这造成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异构性,这就为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解决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异构性,保证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成为当前企业信息系统跨边界协作的一大难点。

(2)信息系统协同的安全问题。

信息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企业间协同化的信息系统要求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更加为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增加了隐患,具体来看,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隐患: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泄漏;使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于更易遭受黑客及病毒的攻击;企业内信息系统对外部协同系统的依赖性,使企业内信息系统运行时稳定性下降。

(3)信息系统协同的数据存储和格式问题。

大多数的企业间的业务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是分散而非集成的,不同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之间存在没有统一定义的数据格式、测量单位差异等问题。

4基于协同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协同商务的核心是各有关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共享。作为协同商务在企业信息系统的方案,协同信息系统实施策略应该是实现与协同伙伴的信息系统协同,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外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它一方面需要的是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能够互相访问,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够集中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后,同时增加信息系统的透明度,使企业之间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协同,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到最终的客户服务,都需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达成企业间战略合作的口的,整个价值链网达到价值最优、资源配置最佳,由此带来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上升。

协同商务环境中有其成熟的理论支撑和全面的技术支持,它能够克服不少在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过程中的不足。基于协同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是解决协同过程中所产生矛盾的有效方法,是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有效途径。

(1)通过协同商务在企业间建立的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的链接。

(2)协同商务平台的集成入侵检测功能和协同商务基于权限的设定方式,提供各企业的登陆、安全认证和授权,完成企业身份的授权、审查和管理,以确保数据交换的安全,让所有企业的认证统一在同一个模块下完成并接受用户的查询条件。

(3)协同服务中心用于记录协作企业间的共享的数据,并提供数据格式的转换和统一。企业需要将共享数据上传到协同服务中心,同时企业也需要从协同服务中心获取其他企业所共享的数据,即企业间信息交流传递要在协同服务中心进行信息交互,联合信息采集、查询结果集成也要在此功能模块中进行处理,为企业产品的协同开发提供公共的工作空间。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4

本文分析了我国烟草行业现有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体化的解决思路:规范信息统计标准,完善电子商务体系;优化设计物流配送网络;完善销售终端服务制度;推进企业改革,提升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集成供应链,促进工商协同。同时,对一体化供应链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体化供应链模式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实现系统化管理及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

烟草行业;供应链;一体化;信息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网络信息为特征的时代到来。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然而,我国传统的烟草行业供应链模式尚未完善,信息流短缺,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此,探索我国烟草工业企业供应链模式,不断优化升级内部系统,寻找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增强我国烟草行业总体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烟草行业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烟草供应链是指从烟草原材料,辅材料的供应到工业企业的卷烟生产,再到商业企业的销售,最后至零售户,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间还包含了复杂的物流运输与管理。整个供应链模式在国家实行的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下,形成了烟草行业独特的垄断地位。供应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烟草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就我国烟草行业现行的供应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作以简单分析。

1、行业信息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电子商务体系

虽然商业企业的客户管理系统对零售户和消费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这些数据一般根据地方性商业企业的统计需求而建立,很难按产品供应链的逆方向,反馈到国家一级。全国烟草行业供销网络涉及的信息量较大,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级别之间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方法不一致,使得信息的共享功能降低。供应链上信息流不畅通,使得物流,资金流不能协同有效地运行,无法获得全行业统一的需求、销售、仓储和物流等信息,影响烟草行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1]。

2、供应链环节衔接不良

作为一个完整的烟草供应链,从卷烟的生产到产品的最终销售应该是一个整体,但就现行的烟草业网络建设模式和覆盖范围而言,国家和企业对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卷烟的生产和物流管理还不够重视,供应链上游的工业企业和下游的商业企业还未真正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卷烟的生产和销售处于分离状态,卷烟生产企业按照计划负责生产,销售企业按照计划进行销售,这样就导致了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无法实现供应链环节的无缝链接,造成行业整体效益低下。

3、缺乏统一有效的物流管理

从烟草原材料的供应至最终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物流运输体系。原材料采购运输,卷烟产品的库存、配货运输,分流至零售商的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效率。而目前我国在物流运输管理方面还较为落后,通常是每个环节以自我为中心点,呈发散性向四周辐射,仓库定位不合理,不符合规模运输经济原则,浪费大量物流资源,缺少大型、统一的配套运输设备,尤其是在供应链上游的原料供应环节和下游至零售商的运输过程中。这会给烟草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带来不确定性因素,给烟草商业企业带来大量库存或者零售商货源不足,造成资源浪费。

4、终端销售存在缺陷

零售终端销售是烟草营销网络中的重要环节,处于供应链的下游,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过程,也是挖掘大量客户资源的最佳时期。销售人员可以通过与其良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客户对各种卷烟品牌的喜好程度,以及对产品存在问题的反馈等信息。但由于零售终端环节经营者利润微薄,自我发展意识较差,服务水品欠佳,因此通过零售终端收集信息,开拓市场的发展前景受到阻碍[2]。同时,基于RFID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可以通过电子标码实现对产品销售的物流跟踪,但由于部分地区的零售终端未安装有POS读写器,没有对产品进行信息管理,形成上游企业信息采集的盲区,无法得出精确销售信息,影响了对市场把握的准确程度。

5、地方保护主义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下,烟草行业地方垄断保护主义严重,许多品牌根本无法走到省外市场,更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地方保护使烟草行业缺乏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信息管理落后,行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

二、供应链一体化的建设途径

我国烟草行业如何实现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完善零售终端服务,建设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以便形成供应链的无缝链接,构造统一、高效的烟草行业供应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研究。

1、规范信息统计标准,完善电子商务体系

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组织,对烟草行业供应链环节上的关键节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其运作模式及信息分类情况,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制定烟草行业上下游企业信息统计标准;畅通行业信息流,使地方信息得以沿供应链逐级向上反馈,不同省份地区之间可以交互信息,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实现科学管理,消除烟草行业信息孤岛,促进在采购,生产,质量,物流,营销,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规范化、一体化、网络化,形成烟草行业协调反应机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如图1)。

图1供应链信息采集、传递和共享

2、优化设计物流配送网络

物流配送网络的设计应符合总体效益最大化原则,按照产品种类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和消费层次的不同,制定客户细化方案,并将小规模运输进行合并,减少运输频次,降低运输成本,造就规模经济。其次,是仓储中心选址和运输线路的设计,仓储中心应分布在通往商业中心、人口密集区的城市外环交通枢纽附近,低价便宜且交通便捷;运输路线则遵循连接较多销售网点及线路最短的原则。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网络将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相互串联,降低库存,及时供货,不断促进信息流的畅通。

3、完善销售终端服务制度

提高烟草行业服务水平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要建立完善的销售终端服务制度,用标准规范服务,用制度约束销售,保证消费者满意,挖掘客户信息资源。增加终端销售利润,提高终端销售水平。关注部分地区的终端零售服务,紧跟烟草行业RFID技术的发展,为其增置更新设备,加强其信息管理。促进市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量,反馈配货需求,更有利于上游企业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

4、推进企业改革,提升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

烟草行业由国家控制,统一管理,地方性垄断问题严重,只有积极改革体制弊端,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现有体制的优势。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烟草企业的长远发展,就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权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在与烟草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违反传统体制约束的条件下,适当引进民营资本,改变原有的垄断局面。同时,探索技术应用范围,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5、集成供应链,促进工商协同

工商协同指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协同联手,共同以培育大品牌、打造大市场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的调控作用,从而获取双赢的营销模式。烟草工商企业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同体,为了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多为工业企业出谋划策,改变以往以代加工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方式方法,培育商业品牌发展,增强工商企业共同占领市场的能力。其次,要保证工商企业的信息交流的即时性,即工业企业要及时将产品研发、最新发展趋势告知商业企业,以便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商业企业要及时将市场行情和品牌综合竞争力反馈给工业企业,以便做好生产计划,二者就产品供给与需求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品牌培养。

三、一体化供应链的效益分析

构造统一、高效的一体化烟草行业供应链模式,有利于促进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行业效益,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实力。

1、提高经济效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烟草供应链不仅是一条链接工业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同时也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并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在供应链一体化的进程中,各企业的信息精确度明显提高,财政预算将更加准确,物料管理将更加合理,资金流控制水平将明显提高,企业各项费用,生产成本也将会相应降低[3]。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会更有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增强我国烟草行业整体竞争实力

烟草行业一体化的过程,亦是走成本战略的过程,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增大,整体竞争实力增强。此外,加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相互合作,集成一体化供应链,可以促成整个行业形成一个庞大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平衡发展,对内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谋利;对外,使得这个平衡的有机反应体变得强大有力,坚不可摧,增加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3、管理更加系统化

一体化供应链需要对各种复杂的信息进行细化分类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明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发挥企业员工的最大潜能,对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做好事前防御、事中监督控制和事后严格收帐等工作,促进管理更加系统化。

四、结语

国外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市场受国际知名品牌冲击,我国烟草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设计物流配送网络,完善终端销售服务体系,加强工商协同合作力度,科学管理;不断促进一体化供应链模式的形成,从而为企业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提升我国烟草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振业,孙勇.烟草电子商务体系的构建.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2.

[2]徐志海.浅谈烟草企业如何推进零售终端建设上水平.现代商业,2012.10.

[3]贺婷.烟草信息采集过程中的不足与改革思路.新西部,2012.18.

【作者简介】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水情信息化;发展瓶颈;应用构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006年Google公司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以来,云计算已经开始慢慢走近我们的生活,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云计算的应用也在生活和工作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水情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仍然有许多问题是还没得到有效地解决。虽然云计算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成效显著,但是在水情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却是一片空白。为了进一步建设水情信息化,就要将云计算应用于水情信息化中。

1水情信息化的发展瓶颈

水情信息化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新、更好的信息产品。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获取更多种类、更大时空尺度的信息,充分开发利用水文信息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水情信息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虽然水情信息化在过去多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信息化体系、基础信息源建设、信息服务和应用整合与协同理念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云计算应用构想

云计算对于水情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业务的协同,提升对海量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能力,使得业务数据作为无形资产得到统一有效的管理,同时为更多公众服务。

3水情信息化主要内容

水情信息化围绕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信息服务和业务应用进行。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监测仪器、传感器、卫星、遥感、GPS等仪器设备单独或组合而成。信息传输系统包括有线传输(光纤、电缆、公用电话等)、无线传输(超短波、卫星、GPRS/GSM等)、传输网络系统等。信息存储系统将各类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信息服务系统是面向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等事务管理提供数据、图表等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包含相关的分析、统计、预测、预报、评价等功能。

3.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系统是水情信息化的基础,水情信息化建设采集的主要信息类型包括降水、水位、流量、水质、蒸发、墒情等各类信息。采用传感器微电子技术,把水文信息通过传感器转为电子信号并通过传输系统传到数据中心,同时也可以对测站实现远程控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种类、更大时空尺度的信息,在时间、空间和水文要素3个方面拓展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

3.2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要充分应用现代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式和途径,借助通信卫星、短波数传、公用分组交换网、微波通信网以及Internet等媒介,组成完整、高效的通信网络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3.3信息存储

水文信息通过自动采集或信息化处理后,其数据和信息量将是海量的,其存储主要依赖于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数据库建设实现对水文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管理。

3.4信息服务

作为重要的基础信息,水文信息无论是在水利行业还是国家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水文不仅要以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和分析预报成果在防汛抗旱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要为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涉水事务的管理提供基础性信息服务。

在此基础上实现面向不同用户的信息服务,包括水位、流量、泥沙、水质、雨情、蒸发、墒情以及报汛站基本信息等各类信息,并展现各种分析之后的统计结果,通过图形显示功能绘制雨量柱状图、雨量分布图、水面线图、洪水过程线图、大断面图等实现信息的可视化,为相关的业务应用或业务需求提供信息服务。

(1)基础信息:提供行政区划、河流水系、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和历史洪水等基本情况,提供信息的图表查询、基于GIS的地图展示等服务。

(2)站网信息:实现对各类水文站(包括水文、水位、雨量、蒸发等)、报汛站、遥测站、地下水监测站、水质监测站等的基础信息服务,包括各类测站位置、概况、站类、站级、设站目的、受水利工程影响程度、测验项目、测流方式、水文特征值、控制范围等测站基本信息。

(3)气象信息:提供卫星云图、气象图、数值预报、天气短、中、长期降雨预报、重要和极端天气预警(消息)、台风消息、台风警报、台风紧急警报、台风路径信息(包括位置、强度、预报)、雷达回波图、降雨量预报分布图等实时气象信息服务。

(4)雨情信息:提供雨量检索、累计雨量分析、降雨等值线等值面等信息服务。

(5)水情信息:提供河道、水库和闸坝的水位、流量信息查询、水位流量过程线分析、水位蓄水量过程线分析、出入库水位流量过程分析、多站对比分析、历史同期对比分析、历史洪峰对比分析等服务。

(6)水质信息:对河道控制站和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查询、统计、分析服务。

(7)地下水信息:查询与地下水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动态监测数据、业务数据以及模型成果数据,动态反映地下水的历史变化过程和现状。

(8)墒情信息:提供各类遥感、人工监测土壤墒情信息,并集成土壤、植被、气象、地下水水源地、城市供水等信息服务。

(9)报表管理:提供报表模板管理、报表定制、报表输出等功能。根据业务需要制作报表模板、基于报表模板对要输出的报表格式进行定制,并绑定数据源进行报表输出。

3.5业务应用

随着水文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业务应用系统(如站网管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地下水管理系统、水质预警预测系统、墒情管理系统等)相继投入业务分析处理应用。

(1)站网管理系统:为掌握水文监测动态信息,及时调整站网布局提供工具支撑,实现各类水文站(包括水文、水位、雨量、蒸发等)、报汛站、遥测站、地下水监测站等的动态管理。

(2)洪水预报系统:实现对雨水情信息分析处理、预报参数的过滤计算、预报方案的优选比较、专家经验的整合参考、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洪涝灾害分析预测、预报结果的综合输出以及预报成果的检验分析,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

(3)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通过在2维数字地形图或3维数字模型上叠加各种水文要素、经济社会及生态信息,综合地表达水文要素和各种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分析洪水演进过程,统计估算经济损失。

(4)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在分析研究气候特征及枯季径流来水规律的基础上,用水文气象方法和水文方法分别建立枯水期径流预报模型,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服务。

(5)地下水管理系统:通过构造地下水水流测试模型,以可视化的形式对地下水位及其变化作出反映,对区域水量平衡进行分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

(6)水质预警预测系统:通过构造河流中污染物的扩散输移模型,对污染物的扩散及输移进行模拟分析,对河流水质状况及其变化作出预测,提高对突发、恶性水质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为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服务。

(7)墒情管理系统:利用遥感、水文、气象、农业等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估算各类干旱指数及其综合指数,分析旱情状况和未来旱情发展变化趋势,为指导抗旱、水资源调度、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4云计算与水情信息化

4.1物联网与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与传输是水情信息化的基础。然而,由于数据采集点数量少、范围广、技术落后和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长期以来信息的采集传输一直是制约水情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4.2云存储与信息共享

水文信息的存储与共享是水文业务的基础。云存储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将网络中海量的不同类型存储设备或系统通过应用软件平台集合起来协同工作,提供统一的水文业务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业务应用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

云存储通过对海量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对各类水文数据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同时借助数据集成和融合技术,打破区域、部门间的数据限制,实现规范的常态化的信息服务与共享机制。这符合目前水利行业内各类信息资源分级分类信息管理的模式;同时,适合于诸如防汛、山洪、水污染这突发事件等现地与指挥中心联合指挥中对于现地指挥统一、有效、有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同时,云存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对重要数据容灾备份的功能,展现了系统数据存储和备份向资源集中化和服务化转变的发展趋势。

4.3云桌面与信息服务、业务协同

云桌面是云计算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最具特点的应用之一。通过云计算平台将各类公有云和私有云应用服务集成到云桌面,同时结合传统的个人电脑桌面服务,为用户提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桌面服务,实现业务应用桌面定制化服务,以面向业务和面向对象来选择和定制用户的个性化桌面。由用户根据业务工作需要选择不同的应用和应用组合,确定应用运行在客户端还是云端。业务应用成果可以存储在客户端或云端,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水情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包括基础信息、站网管理、气象信息、雨情信息、水情信息、水质信息、地下水信息、墒情信息、统计分析、报表管理等;水情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业务应用为洪水预报、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枯水期径流预报、地下水管理系统、水质预警预测系统、墒情管理系统等。同时,可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类型个性化定制单位或用户桌面,包括测站、水库、水闸、泵站、取水口、水源地、排污口等。

由于各项业务应用都需要统一在云桌面平台上,同时通过云存储系统获得信息服务,所以云桌面的方式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中,可以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使得标准化与规范化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促进水利行业业务应用系统的软件产品化开发与推广应用,减少重复开发,降低开发与成本,适合于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水文专业应用系统或模型的统一开发。

同时,业务的整合与协同是水情信息化发展方向。随着云计算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业务应用的整合和系统问题提供了可能。云桌面可以有效集成统一的各类业务应用服务与资源,推进业务整合与协同,提高综合应用水平,使得各项业务工作相互分工协作,保障信息在各个层面的共享和交换,使得业务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既能独立运行,又能相互协同工作。

5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情信息化建设方面,云计算的应用必将有力推进信息存储、共享、服务设施与机制的建设,并且可以全面推进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的建设,使水情信息化通过云计算的方式达到标准化、模块化与规范化建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在水情信息化建设中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范文6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环保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信息化的概念

环境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环境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信息资源,促进环境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环境保护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国内的信息化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开始规模化建设与发展,90年代初期,为了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环境信息化逐渐进入国家信息化领域,较大规模化建设始于“九五”期间,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

二.为何要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参与政府宏观管理,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推动科学发展层次、建设美丽中国品位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掌握信息化,以信息化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问题是多个问题综合体,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视角的复杂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涉及三次产业及各行各业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从管理角度看,涉及水务、国土、建设、农业和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科领域;从业务管理角度看,涉及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污染源在线监控、项目审批和验收、投诉等业务板块。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单凭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势必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只有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庞杂的信息中洞察趋势、掌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盖环保各项业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服务环境管理决策的一种技术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谈环保,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制约环境保护服务于政府宏观管理的有效发挥。

三.环保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融合的方法

3.1业务流程管理的基本概念

业务流程是指连接输入、输出的一系列环节的活动要素,包括活动、活动之间的连接方式、活动的承担人及完成活动的方式。业务流程是组织发展战略目

标的具体实施,即依据组织的能力和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流程的本质就是执行。环保业务流程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业务部门职能优化、流程优化与流程规范化,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流程自动化、向电子政务转型的有效途径。

3.2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流程管理

环境信息化对于环保业务流程竹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方面,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的难点和重点所在。环境信息系统应以审视、研究、评估现有环保业务流程为起点,以改造和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为重点,保证环保业务流程管理的成功实施。另一方面,环境信息系统承载并支撑环保业务流程执行。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环境管理过程中遵照执行的规则、流程、制度L}l化在软件系统中,让环保业务都能按照统一的系统、统的步调去执行。

3.3环境信息化与环境管理模式创新

环境信息化建设让环境管理模式落地。环境信息系统以环境管理业务为主导,根据环境管理需求来建设,是环境管理模式的载体,保证业务部门持续地按

照模式高效运作,不断地去创造社会价值。

环境信息化将促进环境管理模式创新。环境信息化以新技术、新方法来推动环境管理的发展,促进环境管理模式创新,适应时展要求。伴随着环境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环境信息系统也将持续不断地改进。

四.我国环境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推动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日趋增加的环境压力,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4.1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环境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以环保业务为需求倒逼信息化建设,环境信息中心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负责具体技术支持和软件应用实践,缺少统一和协调机制。现阶段因环境信息中心自身为事业单位的体制背景,缺失在业务指导上的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体制保障。难以避免会出现信息资源共享少、应用系统互通难、环境业务协同差的现象。

4.2资源开发程度仍需加深

环境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将各种环保业务数据资源进行汇总、分类、整合,并分别用于多种业务管理平台,方便、快捷、准确地反映环境问题、预测环境趋势、提供决策参考。近些年,环保系统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信息数据,但其使用潜力未被完全挖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环境信息数据作为一种原始记录对环保问题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的作用发挥,也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4.3信息采集质量有待提高

信息采集是信息化整个流程中的开始,信息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和趋势预测的可靠性。环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离散程度高、信息源广、各种信息处理方式不一致等特征。内容广泛,数据庞杂,这就需要在信息采集阶段必须严格要求,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实时性、准确性和易用性。

4.4信息共享力度亟待加强

环境信息来源广以及多业务部门数据的交叉,如何能使这些数据有效发挥作用,则是对信息共享力度的考验。实践中监测数据最直接,反映企业排放达标与否;监察数据最客观,反映企业落实环保情况;环境质量数据最现实,反映区域环境现状等。但是如果这些信息彼此孤立,不能在统一平台上共享,所谓的环境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当务之急需要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解决信息共享过程中数据联通差、数据交换难的问题,进而支撑环境信息迅速集成,有效共享,最终形成环境管理的强大合力。

五.环境信息化工作为适应新形势,需如何改进

从南宁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培训班”上得知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就是要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有效遏制工业污染,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此,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所以出现业务之间对接不顺畅,是因为环境信息化在设计之初未统筹全局,兼顾各方需求。要进一步强化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推进联合办公、协同业务,推动环境信息精细化、多样化管理,逐步构建多部门共建信息化平台机制。

二是建立信息通道,确保信息多部门互联。环保工作业务性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信息因涉及水、大气、声、固体废物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在工作中又与发改、建设、规划、国土、水务、林业等政府部门息息相关。创建一套科学、实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化工程,就要求其不能只停留在环保层面,而必须是一个环保和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共享共建的项目。比如对于违法企业和挂牌督办的企业,以及产业落后和产能过剩企业,在严格项目准入方面,就应与发改、经信、国土等部门共享信息。

三是坚持数据唯一,力求信息共享。环境信息虽然来源广,但数据具有唯一性,如何使环境信息在环境管理中发挥连锁效应,整治企业环境违法问题,可以从增大违法成本做起:一是将违法企业信息共享给银监部门和保监部门,根据今年3月1日即将试行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规定,这些企业今后的贷款和污染保险将更加严格,促进环境信用成为企业一道不敢逾越的红线,二是共享给财政部门让这些企业不能获得环保专项资金或补助,三是共享给证监部门,让企业不得上市。如果实现所有系统互联互通,就可以让企业不敢也不能排污。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带来的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的

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网络环境已经开始对政府在职能、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就是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能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其职能效率不仅决定着环境管理能力,而且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