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最优化;投资组合;Copula 函数;均值-方差模型

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本质上是一个资产组合的优化问题。在确定投资组合时,管理者的目标是在他们可能承受的风险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使预期收益最大,或者说在预期收益目标既定的条件下,使面临的风险最小。为了确定有效的资产组合,必须对投资行为作一些假设。第一个假设是,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risk averse。规避风险是指在确定资产组合时,在投资者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条件下,若存在两项预期收益相同但风险不同的资产,投资者将选择风险小的资产。第二个假设是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合理的。

Markowitz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均值―方差模型假设方差或者标准差作为风险的度量是合理的,从而有:

minσ2x)

s.t

σ2=xΣx

Erp)=Σni=xiEri)≥μp

Σni=xi=其中xi≥0

其中,x=x,x2,…xn)是所持有资产的头寸,r=r,r2,…rn)是资产收益率,Σ=σij)是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矩阵假定是正定矩阵,μp是投资者要求的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

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中假设的合理性是有条件的,它要求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而资产组合收益率的分布服从联合正态分布。一旦资产组合收益率不服从假设分布,资产组合的方差σ2=xΣx将不成立,则会影响均值―方差模型产生的资产组合优化结果的精度。风险值VaR能够度量各种分布形式的金融风险,不需要限制资产的分布假设,因此用风险值VaR作为风险的度量是合理的。从而,基于风险值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均值―VaR模型为

min[DDX]xVaRx)

s.t[B{]

Erp)=Σni=xiEri)≥μp

Σni=xi=其中xi≥0

基于风险值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理论上是可行的。目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这种模型,但优化问题的实现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简化优化问题,通常需要给模型加上一些额外的假设条件。因此,该模型的实践应用相对较少。在风险值Va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条件风险值CVaR对于处理资产组合最优化问题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具有的优良的数学性质如凸性,次线性等使资产组合最优化问题变得容易处理。基于条件风险值C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均值―CVaR模型为

minxCVaRx)

s.t

Erp)=Σni=xiEri)≥μp

Σni=xi=其中xi≥0

本文以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将Copula理论引入到均值CvaR模型中来,用Copula函数来刻画风险资产的联合分布,求解CvaR最小的投资组合模型得到最优投资比例和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用这种方法的优点使得模型更容易处理,又考虑了变量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条件风险价值CvaR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超过VaR的期望损失。它的计算方法同风险值VaR的计算方法一样,有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在这里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来计算条件风险值CvaR,实现资产组合优化问题。

首先生成单个资产i的损失情景ijj=,…,N),N为模拟的情景数。若资产组合的头寸为x=x,x2,…xn),则资产组合的损失情景为:

Pjx)=Σni=xiij,j=,2, …,N)

构造一个函数αx,ζ)=ζ+[X]+α[X]E{[fx,y)-ζ]+}。其中fx,y)为损失函数,y为资产的未来价值向量。在置信水平-α下,优化问题可转化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min[DDX]x,ζ)∈X×Rax,ζ)

s.t[B{]

Erp)=Σdi=xiEri)≥μp

Σdi=xi=其中xi≥0

因此,通过优化问题可以同时得到最优的CVaRαx)和对应的VaRαx)。这样,基于条件风险值C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就转化为一个典型的优化问题,使得计算更加简便可行。在置信水平-α)下,求解上面的优化问题,可以得到x*,ζ*),其中x*是使CVaRα)最小的资产组合的头寸,而ζ*是对应的VaRα)。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CVaR与VaR相比是更为谨慎的风险度量方法,从而可以更有效的管理金融风险。对于保险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只要能够利用Copula函数生成资产组合的损失分布,就能得到投资组合的CVaR。

.基于 CVaR-Copula 的投资组合模型

运用 Copula 函数构建数学模型更能真实的反应本质问题。它的出现和应用为风险分析和多变量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将Copula 引入风险估计中,可以将最基本的风险点的分布综合成一个整体,使得风险估计过程变得简便。Copula 函数对风险管理所关注的变量间尾部风险进行较好地刻画。选择合适的Copula 函数进行建模就可以得到收益率的联合分布函数,达到量化资产组合风险的目的。同时,由于Copula 理论在相关性分析方面的优势,此方法在组合风险预测方面相对于使用线性相关系数的大多数风险管理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利用 Copula 函数建立的多元波动时间序列模型能灵活构造金融资产的联合分布函数,对未来收益率情景的模拟将更加准确,因此我们利用Copula-GARC 模型来描述它们的联合分布,利用t时刻前的信息,我们得到t +时刻基于CVaR-Copula 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如下:

假设在单一期限投资中,x=x,x2,x3,x4)′∈R4,其中x代表国债的投资比例, x2代表企业债券的投资比例, x3代表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x4代表股票的投资比例。得到的基于Copula函数的保险投资组合均值-CVaR模型如下:

min[DDX]x,∞α+[X]m-β)[X]

Σmj=[fx,yj)-α]+

stΣ4i=E[yi]xi≥μ[X-]

xi≥0

fx,yi)=Σ4i=-yijxi-yx

yij+)=μij+)+εij+)i=,2,3,4

εij+)=h/2ij+)ξij+)

j=,2,…

hij+)=ω+αtε2ij+…+αtPε2i-P+)+βihij+…+βiqhij-q-)

ξj+),ξ2j+),ξ3j+),ξ4j+))|I-Ctξ),2ξ2),3ξ3),4ξ4)|I)

Ctu,u2,u3,u4;ρ,v)=ρ,vt-vu),t-vu2),t-vu3),t-vu4))

其中μ[X-]为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选取t-Copula函数来描述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国债、企债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结构,ξt),2ξ2t),3ξ3t)4ξ4t)分别为随机扰动项所服从的概率分布。

建立将保险资金投资到股票、基金、国债、企债和银行存款四类资产时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为了得到下一天保险资金的最优投资策略,我们还需要给定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本文在这里给出一组投资组合的目标收益率,并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和投资比例的变化情况。

对我国保险投资组合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由投资策略可知,当目标收益率较低时,保险资金大部分投资在国债和企业债券这两项风险较低的资产上。当投资收益率上升时,投资到国债的投资比例均下降,企业债券和基金的比例都有所提高。

2利用投资组合工具进行保险资产的投资运营,将有利于实现保险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由保险投资组合模型的最优投资策略可知,在目前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条件约束下,股票投资率比例是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所以保险资产利用投资组合工具必须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投资。保险资产短期可以考虑利用银行储蓄、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的投资组合工具进行投资运营,但股票投资部分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中长期根据资本市场的成熟度,逐步扩大股票的投资份额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保险收益的 90%来源于投资组合的选择,只有0%取决于管理,过多的投资限制会降低保险资产的投资收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保险公司可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风险。

2.构建保险投资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收益和风险是任何投资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保险公司多元化投资的同时,必将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保险公司除了面临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外,还将面临委托风险、多元化投资资产风险等。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实现稳定收益的必要保证。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贯穿于基金运营的全过程。风险分散机制可通过基金投资证券的多元化、投资国别的分散化、投资期限的分散化来实现。

我国的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承保,轻视投资,根本谈不上形成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而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也不利于保险公司投资,大部分公司只是在近年来才成立了投资部,而且专门的投资人才也比较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保险公司对资金安全控制没有把握,而选择投资风险较小的方式来投资,例如,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风险较小,所以国债投资的实际比例比较接近理论比例,银行存款居高不下。

3.结论

本文在计算各种资产的收益率时使用了各类资产的综合指数收益率,所得到的只是初步的结果。在实际投资决策时,应该确定组合中具体的国债、企债、基金和股票,利用Copula函数建立投资组合风险度量和优化模型,得到各个资产具体的投资比例。此外,可尝试研究将保险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或进行海外投资时的投资策略。要考虑各种不同种类资产间的相关特性,如何有效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以降低因收益不足所可能造成保险支付危机;要在上述考虑下,将资产适当的分配于风险、流动性高低不同的投资标的当中。

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仍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加以努力:

保费问题

在保险投资组合中,为维持基金资产价值,对于投资风险可忍受的程度必须加以考虑,希望能规避投资上的损失,确保未来支付得以兑现,本文将保险资金进行短期投资,并没有考虑保费的收取和支付,这在实际中将影响到保险资金投资工具的选择,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把本文建立的模型扩展成多阶段投资优化模型,根据保险资金提拨款收入和支出,结合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问题,建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2投资比例的限制

由于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严格的限制,在投资政策中

[CM27*8/9]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法规对某些投资品种有明确的数量比例限制,这在客观上为我们进行资产分配设定了最高限额。

我国目前对保险投资中的风险资产持有比例仍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在进行投资组合优化时还应当考虑对各种资产的比例限制。这些政策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难度,导致我国保险投资收益率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

3Copula 函数选择

在利用Copula函数刻画保险投资对象的相关结构时,除了考虑到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非线性的,还可以考虑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波动,建立一种动态的非线性模型来描述事物之间这种非线性的动态相关结构。而目前对时变 Copula模型的研究还不多,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或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文重点在于建立较适合保险投资组合模型的方法及步骤,并得到了保险最优投资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初步的结果,本文在投资工具及投资比例限制、投资组合预期方面难免存在不足,还需要在保险投资管理领域,采用更大的样本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以此获得关于这种方法更多的经验与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宝,肖庆宪.基于Copula函数的动态投资组合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5:63-65.

[2] 陈辉,陈建成.我国保险投资组合的模拟和金融风险测量研究[]统计研究,2008,:64-7.

[3] 杨湘豫, 夏宇.基于Copula方法的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的VaR研究[]系统工程,2008,2:40-44.

[4] Rockafeller, Uryasev . 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 value at risk[]. ournal of Risk,2000,23):2-24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2

1 上海世博村E、F地块工程项目概况

上海世博村E、F地块位于上海世博村生活区的南端,城市次干道雪野路、城市支路世博村路之间,华丰路北为E地块,路南为F地块。E地块结合原厂房改造形成一个商业及办公建筑结合体,F地块会期主要作为绿化和停车用地。E地块在原港口机械制造厂加工车间原址上进行改扩建,E地块西北角约30%的厂房拆除,新建一标准层1500平方米共23层的办公楼建筑,并通过其裙房部分与原有厂房连接。新建部分地下2层、地上23层;地上1-3层为裙房;改建部分无地下室,地上2-3层。新建建筑面积为44162平方米;改建建筑面积为15278平方米。

2 上海世博村E、F地块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招投标工作实践情况

2.1 风险管理主要参与方及各方角色

本文所指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由建设单位和建造单位组成共投体购买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引进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不但负责工程建设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和工程使用期质量损害风险的承保,还负责对建设期间的施工安全和设计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控制,从而起到工程风险管理的作用。

保费分担比例为:(1)建筑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建设单位分担80%,设计单位20%;(2)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建设单位分担20%,施工承包单位分担80%;(3)风险管理费全部由建设单位承担。

本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单位包括:各参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其中,以建设单位为首的各参建单位在风险管理中主要扮演投保人和风险控制执行人的角色;保险经纪公司主要帮助建设单位管理风险管理事宜,如选择保险公司、选择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协助索赔等;保险公司主要扮演风险承保人和风险管理机构委托人的角色,希望其作为独立第三方不但承保工程建设期风险和使用期工程质量风险,还能通过风险管理机构扮演风险监督和控制的角色。在该试点项目上,由于不再聘请专门的工程施工监理公司,所以,风险管理机构同时扮演了工程施工监理公司和工程风险管理机构两种角色。

2.2 风险管理工作各方合同关系

风险管理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

2.3 本项目投保阶段招投标工作

2.3.1 保险经纪公司的确定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博土控”)对由建委推荐的,符合条件并对试点制度均有所认识的四家保险经纪公司进行保险顾问招标,通过对其提交方案的比选,特别对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认识程度进行比较后,确定上海东大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大”)作为本项目的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经纪费由招标确定的保险公司支付。

2.3.2 保险公司的确定

世博土控召开由建交委、保监会共同确定的、涉及试点制度的八家保险公司参加本项目保险招标说明会,突出本项目建设的重要性、特殊性及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试验性、示范推广性。回标后,由保险经纪公司从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要求以及保险招标文件要求出发,对包括险种之间的衔接、免赔额设置、保险条款内容、风险管理工作及费用支付等内容,通过列表形式对保险公司投标文件作出分析汇总。在此基础上,由市建交委、市安质监总站、同济大学、世博土控等5家单位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各保险公司的技术标进行了评审。为配合建交委试点制度在更多的保险公司中得以试行、贯彻并落实,评委就本项目的承保方式展开了讨论,并最终采用3家保险公司共保的方式,确定由中保(以下简称“中保”)、天安、平安排名前三的保险公司为中标单位,由中保作为首席承保人共同承保本项目。这一承保方式的采用旨在对试点制度中涉及的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条款、风险管理机构招标等环节在比较多的保险公司中得以充分磨合并运行,以达到取得试点经验并最终在更多的项目中不断推广的目的。

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关键性问题:

(1)专家在技术标评标过程中发现的保险责任空缺的问题;

(2)本工程时间进度与保险期限的特殊性需求问题;

(3)与风险管理试点制度要求相比保险条款措辞含糊,不符的问题;

(4)风险管理试点制度中关于对共投体风险系数评价的依据及引起的相关费率问题;

(5)投保金额确定的依据问题;

世博土控、施工总包方、中保、东大等各方多次商榷、探讨,并经各方对风险管理试点制度抱有的积极尝试、努力完善的态度,最终达成保险合同内容的一致性。

2.3.3 风险管理机构的确定

风险管理机构是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其委托关系的转变,各项具体工作也在原来施工监理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其立足于为保险公司服务,为一系列的包括建设过程中及竣工验收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服务。

(1)市安质监总站、世博土控及三家中标保险公司确定了风险管理机构招标过程中各方的角色和具体工作。中保为风险管理机构招标人。根据市安质监总站提供的具备风险管理机构资格的监理公司名单,由世博土控、中保、招标共同完成风险管理机构的招标工作。经过招投标,最终确定上海浦惠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惠”)为本项目的风险管理机构。

(2)针对风险管理机构协议签订的具体方式,即世博土控与中保、中保与浦惠分别签订两方协议,还是由世博土控、中保、浦惠签订三方协议事宜,世博土控、中保、浦惠、东大等各方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由世博土控与中保签订《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合同》的同时,由中保、世博土控、浦惠建设签订《建设工程委托风险管理合同》。各方针对上述合同,结合风险管理试点制度的要求,在原工程监理合同的基础上融入了试点制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对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管理及安全质量行为检查等,最大限度地通过合同来完善风险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3)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质量、进度和文明施工管理,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并督促责任方改正;2)项目竣工验收和移交管理;3)程竣工验收之后的一年保修期结束时,回访工程运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检查和记录修复情况。

2.3.4 施工总承包招投标

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由上海第七建筑公司作为世博村E、F地块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施工总承包单位的招标文件中明确本工程为风险管理制度试点工程,在风险管理期间,由保险公司按试点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及义务,施工总承包单位需分担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金额的80%,此部分报价由投标单位自行考虑,包含在投标总价中。招标文件还根据试点办法明确了工程质量保修保险金额的计算方法和共投体风险系数。

施工单位确定后,参与建设方与中保的保险合同谈判,明确了保险公司按施工总承包工程中标合同价作为暂计保费的依据,若在保险期间实际建安造价超过投保金额时,世博土控及时通知中保出具批单,并加收保费,最终保费待工程结算审价结束后按照实际建安造价调整,多退少补。

完成这四项招标,风险管理的各参与单位基本确定。

2.4 本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具体工作与试点制度的主要区别

2.4.1 试点流程

指导办法:先进行保险招标,达成投保意向书,再进行施工总承包招标,与设计、勘察单位组成共投体。

实际操作:在保险招标前该项目已确定设计单位,但此时并未明确项目是否进行风险管理试点,因此最终共投体中未包含设计单位,建工险保费亦只能由建设方单独承担而无法有效分摊。

存在原因:确定在本项目进行风险管理试点是在项目立项之后的一段时间启动的,未在第一时间介入,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滞后,无法将所有共投体一并纳入。

2.4.2 保险费率

指导办法:先进行保险公司招标,确定投保意向,然后结合工程本体风险评估和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确定系数,达成最终保费。

实际操作:由于此项目保险公司投标时已充分了解了工程本身的风险状况,同时也能确定选用一流资质的总包施工单位,因此保险公司综合其内部报价的各因素后直接给出了质量险的最终保险费率。而总包招标文件中仍将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系数的概念引入,造成总包对质量险保费难以接受,最终各方协调达成一致。

存在原因:共投体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专门机构,因此综合费率系数无法确定,特别是工程本体风险系数无法确定。但如果今后确定了基本费率,综合系数由专业机构确定的话,保险公司招标报价就没有意义,此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2.4.3 工程质量保修险条款

指导办法:一年保修期内风险管理机构对工程运营质量检查、回访,督促质量缺陷维修和记录。

实际操作:

(1)在本项目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条款中,删除了“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风险管理机构验收不合格,保险公司可予以退保”的内容。

(2)对条款中涉及的与试点制度不一致的说法进行了修正,如试点制度中的“质量检查控制机构”在保险合同中注明,特指“风险管理机构”。

(3)增加了试点未提及的风险――第三者责任险,即将因发生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主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而直接引起保险地址内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纳入承保范围。

存在原因:

(1)从根本上讲,保险公司的条款内容尚未和试点制度的要求相匹配。共投体认为风险管理机构的委托关系已经转变,应该由保险公司负责对其聘请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管控,即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的质量问题应由保险公司负责,而不应存在要求建设方退保问题,一旦届时发生退保,建设方完全不能通过保险获得相应的保障。

(2)条款中存在着细节事宜与试点制度不相吻合。其中有一些条款仅在原有民用住宅质量险条款的基础上,通过附加险的形式使保险责任和保险范围得到完善。

(3)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在试点过程中尚待一步步完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4.4 风险管理机构协议

指导办法:未明确

实际操作:世博土控、浦惠、中保签订三方协议的同时,世博土控与中保签订两方协议。

存在原因:指导办法中未对此协议有明确的说法。由于在试点工程中风险管理机构扮演了双重角色,同时作为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保险公司缺少既懂工程又懂保险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具有双重身份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感觉吃力,如果完全由保险公司与风管机构签订合同有些内容无法执行。

3 从风险管理试点招投标阶段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3.1 建议引入评价风险系数的中介单位

由于风险系数影响到最终保费的支出,而且涉及到共保体各方的保费分摊,属敏感问题,因此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中介机构做此方面工作的话,很难有说服力,建议引入专业评估机构完成此项工作。或者建议由保险公司直接完成对项目主体的风险评估及共投体综合素质的评估,在费率出具时做出详尽的解释说明,当然对于共投体综合素质的评价需有一套专门的标准予以支持。

3.2 建议整合并统一质量险条款内容

虽然质量险条款属专门条款,但其中的内容不是针对目前的试点制度,无论是从其保险责任还是措辞来看都有很大的牵强性。比如,有些条款明显违反了试点制度的本意,试点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风险管理落实《建筑法》规定的工程质量责任,维护工程未来业主的质量权益,但有些条款却允许保险公司在保险期限内由于非保险责任而解除保单,显然阻碍了试点制度根本目标的实现。条款的严密性、专业性,包括承保条件的完整性势必影响最终参与保险的共投体各方的利益,因此建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与保险公司联合制定工程质量保险条款,以保证制度的损害赔偿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关于风险管理机构双重角色的问题

试点工程中,风险管理机构实际上扮演了双重角色,同时作为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但是,风险管理机构是无法取代监理单位的,原因是,第一,监理单位和风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内容不同。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进行控制的机构,而风险管理机构应该是受保险公司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保险公司关心的只有质量问题,而且是那些工程质量保险承保的质量问题。也就是说,监理机构的管理内容通常大于风险管理机构的管理内容;第二,风险管理试点制度设计意图就是要引入独立第三方来对包括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在内的所有参建单位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所以,将施工监理单位和风险管理机构合二为一并不合适。建议由保险公司委托风险管理机构,独立于原有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之外,不取代施工监理单位。

3.4 关于试点流程

建议将风险管理的切入点与项目立项同步进行。在建设项目流程审批方面建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具体的操作流程。

3.5 关于保险经纪人

建议由建设单位委托保险经纪,充分发挥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目前的风险管理试点本身属于探索性的项目,从试点项目中可以看出,由于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较多,合同关系较为复杂,风险管理参与各方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产生分歧,因此可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的中间角色,既可以协调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各方关系,又可以帮助建设单位做好保险方案、保险条款等专业审核工作,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

[2]沪建交联〔 2006〕 307号文:关于推进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R] . 2006.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风险应对规划;风险识别

引言

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对象不仅仅是在研发中的风险,风险涉及到研发成果投放市场中的全过程,在过去的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分析仅仅是财务上的分析,但是财务分析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企业的研发项目是以开发产品为目的的,产品开发是为企业经营绩效服务的,研发项目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风险具有多因素多层次的特点,一般认为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于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做探讨。

1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基础

(1)研发项目风险的内涵

在学术界对于项目风险基本达成了共识,许晓峰(1996)和刀易山、王磊(2002)认为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强调了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和关系 [1]。许晓峰(1996)认为控制风险是控制风险事件的转化条件和触发条件[2]。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发项目风险是指在执行研发的过程中,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这些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及产生损失的大小,这是研发项目风险的一般定义。

(2)研发项目风险的来源

研发项目的风险可能来源于不同层次,Qajimuo、moraiber(2005)认为产品阶段的风险主要为技术风险,在企业研发中还存在管理风险。理想的产品应是具有较小的技术风险,选择相对成熟保守的技术。王其藩(1999)、许保利(2003)认为产业化发展项目风险的大小直接与因素有关[3-7],这种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关系。

目前对于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运用于企业研发项目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在已有的理论、方法中,较多的强调静态、量化的评价,本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理论探讨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中各步骤所运用的方法,对于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根据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制定出一套用于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思路可以用图1表示。

【摘要】企业研发项目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文章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理论探讨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中所运用的方法,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研发项目风险应对规划的方法,为项目目标增加实现机会,减少失败威胁而制定方案。文章对于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风险应对规划;风险识别

引言

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对象不仅仅是在研发中的风险,风险涉及到研发成果投放市场中的全过程,在过去的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分析仅仅是财务上的分析,但是财务分析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企业的研发项目是以开发产品为目的的,产品开发是为企业经营绩效服务的,研发项目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风险具有多因素多层次的特点,一般认为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于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做探讨。

1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基础

(1)研发项目风险的内涵

在学术界对于项目风险基本达成了共识,许晓峰(1996)和刀易山、王磊(2002)认为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强调了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和关系 [1]。许晓峰(1996)认为控制风险是控制风险事件的转化条件和触发条件[2]。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发项目风险是指在执行研发的过程中,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这些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及产生损失的大小,这是研发项目风险的一般定义。

(2)研发项目风险的来源

研发项目的风险可能来源于不同层次,Qajimuo、moraiber(2005)认为产品阶段的风险主要为技术风险,在企业研发中还存在管理风险。理想的产品应是具有较小的技术风险,选择相对成熟保守的技术。王其藩(1999)、许保利(2003)认为产业化发展项目风险的大小直接与因素有关[3-7],这种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关系。

目前对于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运用于企业研发项目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在已有的理论、方法中,较多的强调静态、量化的评价,本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三个阶段理论探讨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中各步骤所运用的方法,对于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根据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制定出一套用于企业研发项目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规划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思路可以用图1表示。

企业既要保证投资的效益性,又要保证投资的安全性。本研究将风险的结果量化用表2中的分值来表示。

在进行企业研发项目风险可能性和后果评估过程中,本研究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以下简称FMEA)。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的后果和项目风险的发生可能性。通常采用1-5分制来评估。数字越大代表程度越深或越大。

表3 企业研发项目中风险的后果程度评估表

在进行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可能性与后果评估时,我们先分别对以上两个方面分别打分,再将它们相乘得出一个整体风险序数,得到风险综合评估表如表4所示。

表4 企业研发项目风险综合评估表

风险综合评估的结果可以为风险应对措施提供指导。例如风险如果发生即对项目目标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就需要采取重点措施,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而对于处于低风险水平的威胁,不需要采取任何其他积极管理措施。同样,对于处于高风险水平的机会,最容易实现而且能带来最大的利益,所以应先以此为工作重点。对于低风险水平的机会,应对之进行监控。

5风险应对规划

风险应对规划是为项目目标增加实现机会,减少失败威胁而制定方案,决定采取对策的过程。风险应对规划过程在对风险进行可能性与后果评估后即可进行,包括确认与指派相关个人或多人,对已得到认可并有资金支持的风险应对措施担负起职责。风险应对规划过程根据风险的优先级水平处理风险,在进度计划和项目管理计划中加入资源和活动[11]。风险应对措施的策略有若干种可以采用。应为每项风险选择最可能产生效果的策略或策略组合。可通过风险分析工具如决策树法,选择最适当的应对方法。然后,应制定具体行动去实施该项策略。最后,可制定应急计划并识别应急计划实施的触发条件。在企业研发项目中,对那些可能会对目标产生消极影响的风险或威胁,我们通常采用回避、转嫁与减轻的方法。

(1) 回避

指改变项目计划,以排除风险或条件,或者保护项目目标,使其不受影响,或对受到威胁的一些目标放松要求。采用回避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有些风险是无法回避的,若在企业研发项目进行中遇到所谓“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啸、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大规模战争等不受项目组织左右且无法中断的、不可控制其事态发展的风险,这些情况下,风险回避的应对措施将是无效的。其次由于风险产生受项目活动链的影响,因此在回避某一风险事件的同时,可能会激发其他的风险事件。所以在选择回避风险的同时也要充分分析新的风险产生可能带来的损失[12]。

(2) 转嫁

转嫁指设法将风险的后果连同应对的责任转移到第三方身上。一般项目金融风险采用转嫁策略最有效。风险转嫁几乎总需要向风险承担者支付风险费用。在企业研发项目中,我们比较多的是采用发包、合同条款、保险与担保等方法来转嫁风险。通过签订保险合约来应对风险,以投保的形式将风险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在企业研发项目中比较多见的险种有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第三方责任险等。需要注意的是,转嫁风险在本质上并没有减轻或排除分析,其实质只是把风险管理责任推给另一方,而非将其排除。

(3)减轻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transited from disperse study of multiple fields to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last fifty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views about tradition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internal control theory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ory,and review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risk management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internal control,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23-05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各大金融机构的破产,使得风险管理再度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雷曼兄弟、美林等公司都曾经是风险管理的先行者,但还是在危机面前走向了破产,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从历史的脉络中来寻找企业风险管理的精要所在。

一、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认为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从此风险管理迅速发展,成为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利风险(也就是纯粹风险),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纯粹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保险则成为最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区分,辨别出那些对企业只有不利影响的风险类型并着手解决,是传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思路。实践中,纯粹风险确实对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没有预测到的纯粹风险,往往会直接拖垮一个企业,而且企业对纯粹风险的管理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做出风险管理决策(Gahin,1967),因此,纯粹风险一直被当作风险管理的对象和目标。而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那些影响企业的纯粹风险,至于如何购买保险、购买什么样的保险就属于风险管理决策的范围了,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实际上,风险管理就是从保险行为中延伸出来的管理手段,因此,保险在这个时期的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enenberg,1966)。

此外,这一时期风险管理的应用从企业扩展到了市政领域。Todd(1969)、Vaughan(1971)通过对美国九个州市政管理的调研发现,市政官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十分薄弱,提出加强市政领域的风险管理是市政官员的重要职能,目的是保证市政财务预算免受意外灾害的影响,以保持提供应有的市政服务的能力。

而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成就是实现了与主流经济、管理学科的融合。风险管理方法论的提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1965年Hedges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构建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论,界定了分析风险管理的观察视角问题,指出风险管理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基于首席财务官职位的财务政策视角,二是基于风险管理官职位的风险与保险视角,同时指出,保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保险并不意味着风险管理的全部,从而将风险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并且明确了保险只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使得风险管理从方法论角度更为全面和完善。Close(1974)将风险管理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复杂组织系统模型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主流的理论来源;Cummins(1976)将风险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结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确定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从而使风险管理融入到金融市场理论中并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如果说传统风险管理理论是为了解决纯粹风险,那么金融风险管理就是为了应对投机风险的问题,是为了实现“风险最小条件下的收益最大,或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目标,这是金融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最重要区别。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现代微观金融方法:Markowitz(1952)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用统计学中的方差来度量风险, 用期望值来度量收益,并且首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证券资产的投资组合问题,指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是以追求在相同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在相同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上,Hart 和Jaffee(1974) 又提出了将银行所有资产和负债视同为一种特定类型的证券组合来进行管理的理论框架, 根据该理论框架, 商业银行的资产分布、贷款分布应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 应避免风险过度集中;Sharpe(1964)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则是开创了现代风险资产定价理论的先河,提出了投资的回报与风险成正比的基本规律,即资产的期望报酬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揭示了在均衡条件下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证明了通过证券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规避非系统风险,但是无法分散具有整体特征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对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来说,每种业务的费用至少应等于资本的CAPM成本,从而可以确保投资的回报率经过风险调整后能够实现最大化;Black和Scholes(1973)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解决了期权定价问题,推动了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发展和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市场的形成,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工具,企业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交易进行风险管理,既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来转移市场风险,也可以通过信用衍生品的交易来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这些理论的提出,使得风险管理突破了传统模式下依靠保险转移风险的思路,开始利用风险获取收益,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开始向纵深发展。

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的对象十分繁杂,但是影响最大的则是外汇风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汇率的波动性明显加大,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控制,这些对于那些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影响都很大,其中外汇风险是最致命的,汇率的波动影响企业的已实现利润、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以及预期的收入,因此以企业的预期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风险管理,在具体策略和措施的实施中也受到企业的风险态度的影响:如果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外汇风险敞口至零,那么企业将会采取分散化的财务策略;如果外汇风险仅仅是被看成另外一个必须考虑的风险变量的话,那么企业将会采取集中化的财务策略;同时,企业在管理外汇市场中的风险时往往采取不对称的态度,即针对不同的货币,采取不同的管理行为和策略:在“软”通货中,企业会采取有利措施来抵消可能会带来的未预期损失,相反在“硬”通货中,企业偏向于保留部分正向敞口(Folks,1972;Rodriguez,1974、1978)。

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以ART为主,这是一种随着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融合而出现的、综合保险和衍生品两者特点的风险转移产品,是一系列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风险工具和风险技术的总称,一般分为用来防范传统风险的非传统风险工具和基于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James Lam,2003)。其中,专属保险公司是用来防范传统风险的非传统风险载体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为母公司提供税收减免优惠,从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Davidson和Thornton,1987、1988;Wood、Glascock和Bigbee,1988)。而Ullrich(1992)的研究揭示了专属保险公司的另外一个优势,即提供给母公司更优先的成本优势:相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说,专属保险公司能够为母公司而不是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储备基金的投资收入;为母公司在手续费和利润获取方面实现成本减少;为母公司进入再保险市场提供方便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保险业务而进化成母公司的利润中心;协助母公司规避周期性的商业保险市场。

三、内部控制理论

实际上,内部控制理论是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特别是2004年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更为紧密,内部控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中。

(一)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Grady(1957)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个综合了组织的计划和商业中运用的协调过程的制度,用于预防未预期到的或是错误的操作带来的资产损失、检查管理决策中用到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升运营效率和鼓励遵守已制定的政策等。Scott(1976)则认为,内部控制不应当被看成是一个人格因素,而是应当看成是一个经营和管理环境的函数,而且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实际行为,而不是态度,因此内部控制更强调其管理本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是这个阶段促进内部会计控制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一系列公告和文件,如《SAP No.1》、《SAS No.1》和《SAS No.55》等,不仅对于推动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完善、发展的方向以及具体的业务操作等都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2年COSO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更多的是基于独立会计师的视角,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影响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由此内部控制的概念完全突破了审计的局限,向企业全面管理控制的范畴发展。1994年COSO委员会又提出了《对外报告的修改篇》,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

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研究对内控报告和内控信息披露格外重视,从而使得内控领域的研究更加具有整体化的色彩。内控报告对投资者加深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具有积极作用,密切了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沟通联系,强化了投资者对公司经营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信任,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Willis,2000);内控信息的披露也间接具有分辨公司好坏的功能,那些不敢提供内控报告的公司较之那些提供了内控报告的公司来说,往往会具有更差的财务表现,同时内控报告的公布使企业能够彰显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策略,以图对投资者的决策施加影响,这也间接使得外部投资者能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施加影响,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了全面、综合的阶段(Mcmullen,1996;Newson,2002)。

这个时期,英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也很迅速。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堪称英国内部控制研究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为前提,从财务角度入手并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下,特别强调内部控制声明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意义,还第一次提出了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观点,在很多领域开创了英国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先河。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护资产的安全、保持正确的财务会计记录、保证公司内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认为董事对内部控制具有关键的作用,并且强调了“内部控制不局限于财务方面,而是应该包括更多的管理过程”的观点。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则是英国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研究的集大成者,为公司及董事会提供了具体的、颇具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指引:高度重视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复核以及实行正确的风险管理政策等;尤为重要的是,该报告较早地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并且对公司管理层在风险控制和管理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与界定,从而为内部控制向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借鉴。

从上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平面―三维” 的过程:在内部会计控制阶段,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会计系统三要素构成了一个平面的控制系统;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则演变成了一个三维的控制系统。

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COSO的《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风险管理报告。它是在1992年《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进行扩展研究而最终形成的。该报告对企业风险管理(ERM)下了一个全新的、综合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列出了风险管理的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思路。

学术界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上。Allayannis等(2001)分析了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运用托宾Q作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通过对1990―1995年间720家非金融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情况的研究,发现运用了外汇衍生品后,企业的价值呈现正增长的态势,风险对冲的报酬对于那些在外汇领域具有风险敞口的企业来说,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比那些同样面临外汇风险敞口却不实行对冲的企业高大约4.87%的市场价值;而对于那些本身不具有外汇风险敞口,但是在经营中涉及到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衍生品对冲带来的市场机制提升并不明显。同时,还发现了有利的证据支持风险对冲能提升企业价值的假设。Hoyt和Liebenberg(2008)运用美国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料数据,对2000―2004年期间共166家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采用ERM的公司,其公司价值的增加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这种价值的增加体现在公司特征上,表现在采用了ERM的公司往往规模更大,行业多样化、国际化程度更高以及财务融资能力较强等;同时,本文的研究还发现,采用ERM的公司价值比未采用ERM的公司平均高出3.6%,且在统计和经济意义的检验方面均为显性,从而证明了ERM对提升公司价值的积极作用。Kallenberg(2007)分析了风险管理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他以ABB公司为例分析了开放的、直接的风险管理对于建立公司信誉和维护公司价值的重要意义,ABB公司的股价在2001―2002年间下跌了90%,其中50%是与石棉危机有关的。

对风险管理要素的研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Andreas Muller(1999)分析ERM流程的角度是成本控制,他认为ERM包括风险剥离(risk stripping)、风险地图(risk mapping)、风险组合和套期(risk packing and hedging)三个阶段。Colquitt等(1999)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风险经理在ERM过程中的角色及作用。Lisa Meulbroek(2002)在传统风险管理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可能性预测和后果评估)、风险策略制定和方法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公司价值模型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方法。CAS(2003)对ERM流程的分析注重了企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传统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环境分析的基础性意义,提出了ERM流程包括环境分析、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整合、风险优化和利用、风险控制与评估等步骤的循环。

对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风险管理关系的研究是最近的一种趋势。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声誉风险以及可持续发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将这些问题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中,从而将风险管理的目的拓展到了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方面。CAS―ERM报告(2003)就提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和长期的价值;Marsiglia等(2005)、Forstmoser(2006)的研究分别从企业价值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挑战、企业声誉风险的管理问题出发,来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从而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五、展望与趋势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风险管理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企业破产风险的衡量问题。次贷危机中,很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是在极短时间内枯竭的,偿付能力在几个月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以防范企业破产风险为直接动因的企业风险管理,该如何来衡量企业的破产风险呢?该使用什么工具来动态监控呢?

第二,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问题。本来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金融产品如CDS等,反而变成了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来源,本意是要分散、降低风险,结果反而集聚、恶化了风险,那么该如何来使用这些具有两面性的工具呢?

参考文献:

[1]Fikry S. Gahin,A Theory of Pur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67,34(1):121-129.

[2]Herbert S.Denenberg,J.Robert Ferrari,New Perspectives on Risk Management:The Search for Principles[J],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66, 33(4):647-661.

[3]J.David Cummins,Risk Management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76, 43(4): 587-609.

[4]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5]William F Sharpe,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1964,19(3):425-442.

[6]James Lam,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From Incentive to Controls[M].London:John Wiley and Sons,2003:88-91.

[7]Thomas Ullrich, Pooling Risks in a Captive Insurance Company[J], The John Liner Review , 1992, (6): 41-49.

[8]Richard R. Scott,Attribution of Internal Control[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1976,6(3):. 277-290.

[9]George Allayannis,James Weston,The Use of Foreign Exchange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spring,2001, 14(1): 243-276.

[10]Robert E. Hoyt,Andre P. Liebenberg,The Value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e U.S. Insurance Industry[R],the Society of Actuaries, 2008.

[11]Kristian Kallenberg,The Role of Risk in Corporate Value:A Case Study of the ABB Asbestos Litigation[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07,10(8): 1007-1025.

[12]L.Lee Colquitt,Robert E. Hoyt,Ryan B.Lee,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Risk Manager[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1999,2(3): 43-61.

[13]Lisa Meulbroek.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Firm:A Senior Management’s Guid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s. 2002.

[14]Casualty Acturial Society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Overview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R].2003.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 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 手段措施

一、回避型的外贸风险管理措施

回避型的风险管理措施指的是防止外贸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发生的一系列风险防范对策、手段。当风险因素尚未演变为风险事故时,外贸主体可采取回避型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1、建立广泛的信息情报网络

企业应全面展开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消费者偏好、产品供求状况、外汇波动等情况,把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政策动向,提取分析各种商业信息,汇集整理客户信用、市场演变等商业情报,建立高效的内部信息通报制度,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对外经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外贸企业应逐步拓展风险信息的来源渠道,做好信息调查工作,对交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早预防,及早进行风险预警。风险信息调查的渠道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中国境内的银行进行调查。银行系统的调查可使外贸企业了解被调查对象的资力与借贷信誉等属于银行内部的资料,而所需要的费用相对较低。二是委托国内外专业咨询和资信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此类机构的调查比较专业,调查内容更为全面、公正,更具有时效性。当然其调查费用也较高。对于金额较大的外贸业务可采取此种渠道进行风险信息调查。三是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商务机构进行调查。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商务机构,如经济商务参赞处或经济商务参赞室对当地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可委托他们调查当地企业的资信情况。四是利用国际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查。目前,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加入了包括国际商会在内的众多国际经济组织,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企业界建立了广泛的经贸联系,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国际商业信息。外贸企业可充分利用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以及设在各省市的分支机构所掌握的国际商业信息资源,为企业的风险预防提供帮助。

2、建立科学的外贸业务流程机制

外贸企业内部应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外贸业务流程。企业应严格规范立项审核程序,要选择比较熟悉、有把握实施的项目立项,对不成熟、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的项目切不可立项。在商订贸易合同时,企业要特别审慎地研究合同条款。毕竟许多的风险因素是从合同商订环节侵入的,因此要把好合同关,规避合同风险,建立起防御外贸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外贸合同条款要制订得科学合理,清楚准确,交易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明确、合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项工作应环环相扣,力求规范、严格。比如在装运环节中,外贸主体应租用资信程度高的船运公司的适航性船舶,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装运,遵照合同中分批装运和转船的有关规定,之后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备齐有关单据和凭证。

随着现代外贸企业对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方式更为复杂,外贸风险因素有所增加。因此,客观上要求通过健全的业务监督机制来控制贸易项目各个流程、各个部门中的风险因素,用健全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各工作人员按照既定的制度、目标和计划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在涉外经营活动中,如果发现有违规的操作行为,必须马上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

外贸企业应积极建立健全垂直管理与水平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监控体制。外贸企业领导者要亲自挂帅,努力建设一支以外贸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为主力,效率高、战斗力强的风险管理队伍。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外贸企业要特别重视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明确风险监控的岗位职责。按各成员的岗位职责,在各贸易领域和环节全面实行风险管理的责任制,各方面的风险问题均有人员监管。哪个环节出现风险责任问题,追究哪个环节当事人的责任。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一切都要按制度和章法行事,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疏而不漏。企业要赋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的职权,对贸易流程实行严格的岗位负责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贸易风险进行全方位监视、控管。要通过总结本企业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进本企业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4、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可从五个方面着手构建:(1)风险信息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收集、存储和处理风险信息。(2)风险推断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对风险因素和机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推断与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3)风险识别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进行风险判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监督。(4)风险信息输出与警报子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输出预警信息,进行对策提示,以及在风险达到临界状态时发出警报。(5)风险预控对策子系统。该系统中储存有多种情况下的备选对策、方案思路,一旦风险问题发生,便可及时调用或参考相应的对策、方案或思路。

二、转移型的外贸风险管理措施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通过合同或协议,在一旦出现风险事故时,外贸主体将部分乃至全部损失转移到其他主体身上。那么,转移型的风险管理措施指的就是转让风险、让其他主体承担或分担风险的手段、方法。风险转移的条件是外贸主体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以让风险承担者得到相应回报。

1、适当投保货物运输保险

国际货物运输往往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长,许多风险隐患出现在货物流转的过程中。为了转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损失,贸易主体有必要办理货物运输保险。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是人们同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作斗争的一种经济措施。投保货物运输险之后,若货物遭到承保范围内的损失,企业可以及时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上的补偿。投保货物运输险不仅利于进出口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而且利于进出口企业保持正常的经营,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为了明确交易双方在货运保险方面的责任,交易双方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投保人,即规定由谁投保。若由出口商投保,则应清楚地规定投保的金额、范围、险别和所采用的保险条款等有关问题。办理投保业务时,务必注意不错保、不漏保。

2、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由国家提供基金,由国家认可的保险机构向出口商提供的一项非赢利性、政策性保险业务。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出口信用保险制度。200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信用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保险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对象是出口业务中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所不愿承保的境外买方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出口信用保险弥补了货物运输保险所不能涵盖的保险内容。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可以受益于专门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交易前,保险机构根据有关资料对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财务状况、履约能力等一系列重要因素进行合理评估,指导、帮助外贸企业准确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条件。在履行交易合同过程中,保险机构会及时跟踪债务方的经营活动,一旦出现支付风险,能及时向被保险方企业建议采取应对措施。投保出口信用险能够保障出口商安全及时收汇,确保出口企业的资金正常流转。

3、善于使用国际保理业务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提供包括对买方资信调查、百分之百的风险担保、催收应收账款、财务管理和资金融通等综合性财务服务。在以D/A、D/P、O/A等方式结算货款的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可选择国际保理业务来保障货款的安全性,规避出口收汇风险。保理业务对于出口企业来讲,由于给买方客户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付款条件,可较容易获得国外定单,促进产品出口。同时,有保理机构批准的信用额度做保证,出口商可以不必担忧因进口商无理拒付货款或倒闭破产而带来的损失。目前国际上已制定了许多国际保理业务的法规、标准,形成了全球性的保理网络。目前,我国的保理业务已经起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东方国际保理咨询服务中心都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外贸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保理业务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对外经营风险。

4、合理采用银行保函

银行保函就是银行保证书。它是应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立的,担保申请人履行某种义务的书面凭证。若申请人未按合约规定履行其责任、义务时,担保银行代其作出一定金额的某种支付或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在保函业务中多采用无条件的见索即付保函。银行保函可广泛地适用于对外贸易中的许多方面。就出口贸易而言,在大型机械、成套设备的出口贸易中,我国出口企业可要求外国进口商向银行申请开立延期付款保函或分期付款保函,保证进口商在出口方按合同规定交货后付款,若进口商不能按规定付清全部货款,则由担保银行代付。就进口贸易而言,对于金额较大的交易,买方在申请开立信用证前可要求卖方的担保银行按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开出履约保函,保证卖方按时交货,否则担保行按保函金额给予买方赔偿。当卖方要求买方预付部分或全部货款时,买方可要求卖方向银行申请开立预付金保函,或称还款保函,保证卖方在收到预付金一定履约,否则担保行负责退还全部预付金。银行保函的形式多种多样,外贸企业要善于根据外贸业务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当的银行保函,保障企业自身利益。

5、适当采用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又称为担保信用证或履约信用证。这种信用证可用于投标、履约、还款保证、货款预付、赊销等业务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禁止商业银行开办银行保函业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就以备用信用证来替代银行保函向受益人进行担保。根据备用信用证,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履行其应该履行的义务时,凭受益人提交的符合该备用信用证规定的汇票及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得到开证行的偿付。

(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6-2007年度立项课题《湖南对外贸易中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0603036)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英)克里斯・查普曼、斯蒂芬・沃德: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和洞察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胡小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案例评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范文6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RM)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护理工作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是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风险越来越大。

2.1患者因家所致的风险

2.1.1患者疾病因素所致的风险

在临床上经常看到,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却有相同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转归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护理行为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患者个体的不确定性也易造成护理风险,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有应用药物时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

2.1.2患者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

护理仁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密切配合和支持。如患者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护理过程的风险将会上升。另外,老年患者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也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使护理过程风险加大。

2.2护理行为所致的风险

2.2.1护理行为特殊性、局限性所致的风险

护理管理方面:各项制度建立不全,落实不力;部分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常规未及时更新,可操作性不强;病房注册护士配备不足,未达到卫生部的配备要求;环节质量管理存在不足,如停电时护士对重病人的处理,重病人在转运途中的安全问题等存在不足。

2.2.2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方面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体现在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护理人员专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等;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到位现象,表现为危重病人未及时加床栏,操作后未及时洗手;护士沟通技巧不够引起护理纠纷等。

2.3护理行为系统因素所致的风险

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所有人员、设备、服务都存在着风险。如管理者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应对风险计划和措施,风险来临时,协调能力不够,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机;医护人员藕合也是风险高危环节;呼叫系统突然出现故障而延误病人抢救;电极板灼伤病人;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等。

3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3.1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和过程。让护士在发生风险发生前普钟长鸣;同时也便于管理者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计划,实施全面、系统地管理控制,降低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患者投诉的情况,护理管理者应将这类情况进行归类、分析,确定风险的性质。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护士自身,如工作中由于过度疲劳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操作失误;由于知识面局限,遇到问题时缺乏应变能力,导致错误出现。间接风险主要来自于医院其他部门,包括药房、设备、后勤,如药物使用方法写错,护理设备未及时维修,采购的护理用品存在质量问题等。常用的护理风险识别技术有:通过从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人手,分析和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时间和人员等;应用工作流程图法,包括综合流程图及高风险部分的详细流程图,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通过设计专门调杳表,调查关键人员,掌握可能发生事件的信息。

3.2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及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根据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临床常见的护理高风险事件为(l)给药错误,包括给错病人药物或把药物给错病人、给错剂量、给错途径和漏给药物等。(2)病人以外类事件,包括压疮、跌倒、烫伤、坠床、导管脱落及药物外渗等。(3)护理服务类事件,包括护士巡视不及时,病情观察不仔细,沟通不到位和缺乏责任心等。(4)技术操类事件,包括技术操作不熟练、漏掉操作等。进行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可以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发生率高、损失严重的护理风险。

3.3护理风险处理

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的内容。

3.3.1护理风险预防

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在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重点是着力于建立起更规范、更安全的医疗环境和风险管理体系。如通过护理风险教育、风险监控和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等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建立护理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医院护理风险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呈报,预防和解决护理风险,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积极的更实用的风险处理方法。

3.3.2护理风险抑制

护理风险抑制指在护理风险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由于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风险抑制是处理护理风险的必要方法。

3.3.3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包括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医疗机构将风险损失的责任自我承担与消化,为自留风险;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如购买医疗保险等,为风险转移。其实质是将医院个体医疗风险转移给全行业共同承担,实现医疗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分担,提高医疗赔偿能力。

3.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为下一个周期提供更好的决策,是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验证。可采用不定期理论考试,进行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的考核;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实施质量检查和护理文件抽检等形式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4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4.1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4.1.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科室风险管理小组3个层次管理组织。建立风险信息网络,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处理的积极预防。护理管理者应将害怕风险呈报转变为积极皇报;护士将“怕出错”的意识转变为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错”,护士所实施的护理技术操作都应优先考虑病人的安全。

4.1、2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瑰职责

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等,并按计划进行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军作。实施护理质量的监控,采取对策。在差错发生频率高的阶段,如输液高峰期、护十过于疲劳时应加强人力投人,合理调整人力结构,实行弹性排班。对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和病人危害的环境,应给予改善及行为引导,如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时佩戴防护用具,正确使用利器盒防止针刺伤害,地面湿滑时竖立“慎防滑倒”警示牌等,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4.2重新修订和完善护理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管理规定

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预普制度和信息网络,抓好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对护理风险实现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重新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护理常规、护理规章制度,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制定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颈案、病人意外事故报告表、压疮评估表、预防跌倒评估评分表及病区安全管理规定等。建立护理特殊治疗知情同意书,如置人PICC管操作前,护士进行解释沟通,家属或病人须在同意书上签字。

4.3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缺少培训可能导致对医疗护理风险估计不足或选用不适当的操作,从而引发意外。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人手,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护理教育与风险意识的培训,将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不断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与灭心度,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减少系统的内部人为因素而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

4.4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及时、正确、有效地沟通是缓解护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认真、耐心地对待病人的要求与疑问,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模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降低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实行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建立共同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4.5建立安全的医护服务系统,确保病人安全

绝人多数医疗护理缺陷并不是孤立的,是众多环节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所致,有系统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原因。系统的潜在缺陷很容易使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发生各种错误。如工作安排不合理可能会带来工作负荷的不均衡、时间紧张,从而产生失误。护理学家Norman等提出了“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安全设计策略,并以减少对记忆的依赖;使用约束和强制功能;避免过分依赖人的警惕性;简化和标准化关键程序;设计系统的“缓冲”和恢复功能等为主要原则来设计工作流程,对于易混淆而导致的护理活动可以采用标示系统,建立护患互动的风险共担的护患关系,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