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道德养成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清华大学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隐性文化建设当作“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梅贻琦先生大力扶持校园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自己也经常参加,借以增进清华团体生活精神,鼓励建立诸如音乐室、谷音社等各种文学艺术团体,以致清华的课余生活“弦歌不断”。清华园内演唱会、画展等经常举行,校内挂有世界名画和名人名言,既给学生一种美的环境熏陶,又不时的激励、鼓舞着代代清华人,从而使清华积淀、凝练而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至今还对清华大学的学子们产生着重要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环境熏陶,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具有隐含性、辐射性和蕴涵性,其作用是非强制性的、潜在的、缓慢和长久的。它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涵育和陶养,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道德心理品质的内化,从造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情绪和体察涵蕴之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上具有卓越的功效。
一、大学物质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美国著名的“新文化地理”学家詹姆斯·邓肯曾把文化景观肯定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的确,校园物质环境就是一个积淀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本,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由自然的人过渡到文化的人,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文化化”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于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说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第一,要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灵。如在校园种植花卉、树木,纯洁的玉兰、傲寒的梅花、高洁的松柏、挺拔的翠竹等。这些树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学子们在清爽怡人的校园中,目睹叶荣叶枯、花开花落的四季更迭,通过观察、读解和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涵养学生性情、提升其心灵境界的效果。
第二,物象命名、标牌路引要浸润精神意蕴。高校管理者要把校园文化的道德渗透功能提高到道德建设的战略高度。比如在草木花卉旁标示警语格言,“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请爱护草坪或“茵茵绿草,踏之何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提醒,无意中会给学生以现代生态文明的熏陶。这对学生养成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价值,培养科学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观都有难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第三,高校的建筑既要追求科学技术的品质,又应包蕴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校园建筑的造型与布局要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大学可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前面的空地上、广场中布置一些雕塑,它们或具有纪念性意义、或具有象征性意义、或是起到一定的装饰性作用。每类雕塑都应表达一定的审美思想、政治意义与道德感情,要反映出大学的特质。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学生们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进而使文明意识得以内化,心灵得以润泽,道德品质得以升华。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学校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与习俗,乃至心理氛围中。按照传统教育三要素的划分,制度文化应属教育中介的教育环境之列。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教育环境就是文化环境,而文化概念内含多个层次,学校制度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并对教育实践起到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实际控制作用与传统教育学明确意识到的显性因素的影响作用常常相反。
这里,从课程论的角度,对隐性制度文化的道德“化成”功效作一简要分析。从现代课程理论视角来看,学校的制度文化总体应列入隐性课程的范畴。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做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据现象诠释学者的观点,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与教师或同辈团体产生存在经验的对话而使其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价值或意义上的解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的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无意学习。这种解读和重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文化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使自然的人向文化人运动的过程。学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过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来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学校、社会需求,又促进学生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民主意识,制度的出台应经过学生公认的程序,如周密调查、弄清实情、发扬民主、广泛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作为“他者”的制度文化转化为学生“自我”的内在律令和外显行为。其次,在制度的执行上,应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一种外在的管制变为一种内心自发的需求,道德品质便逐渐养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与静态方法的结合,学校制度文化偏重于规范性特点,必须强化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其有效执行,但执行对象却是灵活、能动的人,因而也要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与互动,使“权力化”的制度变得“人性化”,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转贴于
三、大学行为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实践、离不开活动与交往。道德规范不能够自动作用于人,也不能只用间接的经验传授于人,必须让人们在活动与交往过程中,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内化成自身的品质。现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重视的“体验教学”思想就是源于人的行为(或直接经验)对人的发展的关键作用所建立的理论体系。
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依据不同的道德情景,对道德知识进行修正、充实、完善、提高,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与人生际遇、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紧密接触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意识得以增强,道德行为得以规范,道德信念得以逐步形成和稳固,从而主动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教育的书,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讲听科学讲座,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运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鉴于此,大学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
第一,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要积极推动学生单调的社团活动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人文型和科学型并重的方向发展。社团活动内容可大致分为理论、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四大类,其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形成一种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成员之间因志同道合而易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健全心理和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高校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高校可以在教室卫生、园区保洁、物业管理等方面,以勤工助学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解决部分经济收入,以贴补开支。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体验,促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服务大众的良好品德。
第三,高校尤其要注重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学校以学生为本,这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耳熟能详的话语。问题是如何将这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事务“学生协管委员会”,让部分学生轮流担任诸如“书记或校长助理”、“主任助理”、“辅导员秘书”或低年级“班导师”等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样,一方面对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良苦用心”,增强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主管理意识。
四、大学精神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途径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是关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为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高校开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学校。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然而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除了制度建设、专业师资、课程体系、教育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外,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也表现出了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错误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我评估不够准确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起始环节,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2]目前不少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简单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评价自己,或是盲目迷信各种评估测试系统。这样会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片面化,自我评估缺乏综合性和准确性。很多学生只是分析了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优缺点,而被其忽略的因素,包括个人情感、思维方式、受挫折能力、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都对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样错误的自我评估会极大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后续环节。
二、 职业环境分析不够充分
大学时期是个人职业生涯早期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利用校内校外的丰富资源,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并最终完成自己的初次就业[3]。相当比例的学生却既不关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对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外在职业环境,也不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等内在职业环境,常常在毕业离校时,对自己想要从事或将要从事的工作,仍然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自己几年所学,与现实就业环境脱轨,与目标职业提出的要求之间存在极大落差。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很难实现理想就业。
三、 职业目标不够实际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理想主义转变为务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制定职业目标时,大学生对工资收入、生活水平、职称职位、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更加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忽视了理想价值。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生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常常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现状,选择闭门造车的盲目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 行动计划不够明确
虽然许多大学生初步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但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坚持按照职业规划制定的计划执行。有些学生只是规划完了事,将规划束之高阁。这样的行动计划既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细化到每天每周的计划完成度也较低,是毫无用途的。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职业生涯总体规划不清晰的问题。
五、 规划修订不够及时
正是因为存在诸多误区,在际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能够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但是大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规划未来、获取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在教学经验、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大学生更需要发挥主体性原则,积极尝试从个体角度加以调整,开展职业规划自我教育,消除职业规划过程中的误区,把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目标联系起来,通过校本活动和真实生活体验职业生涯发展,培养职业素质,做好职业准备。
一、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首先必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优化其原有知识结构,兼顾核心知识、辅知识,以及常识性的生活知识,还需要使这些层次的知识表现出整体相关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坚持“广博性与精深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统一、个人爱好与社会需要统一”的基本原则,将自己已有知识科学进行重组,建构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1]。
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拥有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头脑,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要想具备这样的头脑,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规划自我,合理取舍各种职业选择。大学生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时,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不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要理性的把握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确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目前用人单位对“一专多能”型大学毕业生特别青睐,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相对的优势。
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立足于现实,避免单纯理想化和过分抽象化,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目前高校中常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主要表现为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劳动教育、校内模拟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社会考察等。大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将实践中获得的认识补充到课堂上去,真正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卓.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范文3
根据教育部及广西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在高校中建立红十字会的基层组织,把弘扬‘人道、博
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思想道
德素质”的相关精神,我院经研究决定成立玉林师范学院红十字会,
具体方案如下:
一.玉林师范学院红十字会参加对象、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1.参加对象:全院学生
2.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
育部联合下发的《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规划》的要求,遵照红十字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坚持卫生救护训练与
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坚持社会服务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坚持红十字会青少年活动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
坚信以“五性”原则---科学性、群众性、实践性、有效性、权威性为指示精神,进一步活跃学校的红十字
会工作,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营造关心集体,团体协作,民主平等、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构建净化
、美化、绿化文化的校园环境,努力把学校红十字会自制建设成为就合社会、父亲社会爱心团体。
3.目标任务:进一步红样救死扶伤、乐于奉献精神,提高学校整体应急反应能力,更广泛的组织动员
全院学生志愿,参与学校卫生行政、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推进我院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提高玉
林师范学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
二.活动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筹建阶段和活动开展阶段
1.第一阶段性筹建阶段(10月20日~11月中旬)在筹建阶段,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成立一个由各系
学生代表组成的筹建小组,召开筹委会议,共同商讨并起草玉林师范学院红十字会章程、工作计划等草案
,并做好全院范围内的宣传动员工作,招收会员并做好入会登记等相关事宜,争取在11月中旬召开成立大会
之前做好一切筹备工作,并为以后红十字会工作的开展作好前期工作。(注:宣传动员方式包括——在东西、南三个校区以张贴海报、以放宣传单、口头宣传等方式进行宣传。)
2.第二阶段—活动开展阶段(11月中旬~~)这一时期,我们主要的工作是:积极贯彻《中国红十字会
法》并组织广大学生学习、领会其精神,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不断建立健全和规范红十字会自制建设,使学
校红十字会工作成为培养学生人道主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十校内外活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范文4
“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们,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与时代同步,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更加勤奋求知,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汲取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是功利性较强。只顾个人与眼前利益,把学习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学习与就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导致更多的人把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生活联系在一起,寻求理想的职业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是一种缺乏境界以个人功利为主轴的学习价值观。二是学习价值观向个人本位偏移,责任感淡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意识模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崇高的理想在他们的眼里变得苍白无力。三是学习无用论泛滥。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他们不禁感叹:花那么多钱上大学,结果找的工作还不够养活自己呢,还不如不读书了。对于这些现实状况,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并且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教育,探索当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家庭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就以上状况提出相关教育探讨。
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变化给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增加了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一味地沿用传统的观念看待现在的大学生,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其结果肯定失去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那么我们的教育者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呢?这就要求我们:
一、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见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助于他们正确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任。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使他们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统一,并把他们培养成懂得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的“社会人”,而不是只追求生存、权利地位的“自我人”。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它应该贯穿我们一生的生活、工作当中。当大学生树立了这样的学习价值观,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个令人身心向往、精神愉悦的过程,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必然提高,也能够使他们的四年大学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彰显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0世纪中叶原苏联的凯洛夫在他的《教育学》中,提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后来又加上劳动教育)的全年发展的教育。在凯洛夫之后的赞可夫更加丰富了学生“发展”的内涵,指出:“一般发展不仅是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绪、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2]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更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实现方式。由于基因和生活背景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及其兴趣、爱好、价值观都不尽相同。那种用一种标准要求全体学生的方法已经过时了,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具体存在为出发点,按照他们自身成长与发展规律,科学地设计教育内容并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教给学生共性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自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霍姆斯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练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所以在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大学生的个性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前提。教育者应该摒弃从前关于“个性”的种种偏见。比如说,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才是好学生的观念,这样只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唯唯诺诺、人云亦云,自己不动脑思考,缺乏创新精神的人。个性发展也不是一个学生要在各个方面都必须均衡的发展,试想下如果要求爱迪生取得其十全十美的考试成绩,也就不可能成就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那么要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特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那么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遵守教育平等的原则。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要漠视学生个人权利,压抑学生个性,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调整应试的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考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试把学生规格化了,机械化了,把大学生训练成为背诵、计算、唯命是从的机器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更会使一些在学习上原本有困难的学生难以发挥其潜能、加重学习负担,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最后导致有些学生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成为所谓的“差生”。现存的这种考试弊端必须破除,要建立为创造个性教育服务的考试,使考试成为每个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尺,而不是衡量名次、分数的工具。
三、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学生参与程度深,教学任务就能完成得好,反之,就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甚至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善于学习的人都是能够主动学习的人,并且树立了独立的学习意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伊拉斯默、塞内卡以及夸美纽斯都认为学习主要来自学习者的内在要求,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建立、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主体意识的人能够很好地发挥主动性,对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自觉意识。与被动学习相比,这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强化的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独立自主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应对,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可见中国古代的智者早就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在大学期间不仅要为目前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其次,在这个信息、知识更新和创新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学习,终究会被时代淘汰。再次,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长远的学习目标,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会相对稳定,不易改变。当在学习的时候不管产生什么样的困难,始终能够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范文5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当前,素质教育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距离。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它对各构成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
1、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普及性的问题,要使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达于每一位学生。
2、整体性。指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从人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相应地,学校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应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以点代面或以偏盖全的教育方式。
3、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的差异来实施教育工作。
5、发展性。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发展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动态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机械的、静止地解决一时一事。
6、实效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应集中到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课程的得分、问题学生的处理、心理健康现状的测定指标等方面。
7、长期性。素质是在动态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的良好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素质教育要有长期规划,教育计划、内容要作长期安排。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设计。
(二)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肩负着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责,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缺欠:
1、局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还只是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普及性构成矛盾。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选修课和心理训练,但关注的对象依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到全体学生的十分之一。
2、片面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工作重点依然是针对来访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而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存在缺欠。
3、被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咨询人员被动地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也往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才介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培养则较少。
4、不系统性。虽然现在各高校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素质的讲座、训练小组、选修课、心理网站、互助小组等,但这些活动要么不太充实,要么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5、单一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偏于封闭,缺少必要的宣传和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如科普宣传形式单一,普及面不够,与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联系较少,开展的活动也较少等。
二、涵盖并超越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扩展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着力关注如下问题。
1、全面普及性问题。凡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学生都应享受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2、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方针,一要针对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二要坚持工作开展的层次发展性,促进教育普及、问题辅导、发展完善三个层次。
3、主动预防性问题。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变过去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4、科学化与系统化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避免主观臆断式的空谈。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体系化、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5、全程辅导性问题。学生在入学之日起就应接受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和发展档案。每位大学生在校的时期发展应接受全程心理辅导。
三、扩展工作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逐步体系化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应肩负起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项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教育形式、扩充教育内容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教育类课程体系,把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要依据大学生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水平科学设置,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匹配,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使心理课程有趣有益。二是不断扩充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橱窗、内部刊物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三是寓心理素质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2、秉承咨询传统,拓展服务范围
一方面要秉承原来心理咨询的传统,热情真诚地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尽量使服务有效地达于每一位学生;第三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正面多宣传、教育、引导,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如加强心理测评服务指导学生顺利发展,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是逐步建立并规范其它辅助的心理咨询形式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等。
3、规范管理步骤、构建管理网络
一是要建章立制,不断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制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处理、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与校医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规划范文6
关键词 高等院校图书馆 管理员 学生助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Probe into the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of
University Library Student Assistant
YANG Dongju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In the work of student assistants in libra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complementary acute shortage of library staff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After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tudent assistants and contradictions, objectively analyze rational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 assistants and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administrators; student assistant
当前,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引入,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出现了新课题,除面临来自系统外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的各种竞争外,其自身的传统管理理念、协调方式、服务方法等也表现出与生存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现有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已无法提供系统的优质服务,因此竞争对高等院校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此,聘请学生助理共同管理提高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是拓展高等院校图书馆生存、发展和提升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1 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生助理内涵
1.1 放松、复发、抑制、好转、改善、加重、治愈、改善学生助理生活处境
聘请学生助理是指在校大学生中生活困难学生通过应聘择优上岗,获得相应报酬,是缓解求知及生存发展的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高等院校为缓解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困难,而设立的学生助理岗位,支持贫困在校大学生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图书馆则是学生助理展现自我完成学业理想之地。在这里要求他们服务态度认真勤恳,工作环境宁静,能够全方位地给予他们降低学习上、生活上以及思想上的各种压力。
1.2 缓解管理人员短缺
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体都在逐渐扩大,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却增加缓慢,有些学校甚至负增加。而高等院校图书馆随着信息文献的有序增长,学校及社会读者队伍逐渐扩大,图书馆本身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信息量不断增长,服务层次多元化,到馆人数渐次增长等因素,大多感到缺少管理人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难以保证教学辅助任务顺利进行。这在高等院校图书馆中比较普遍。为此,我们聘请学生助理让他们参与组织、加工、整理、服务及管理的全过程,既可缓解管理人员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负荷,又能解放更多高级管理人员投入到高层次服务管理之中,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3 培养大学生内在涵养,建立图书馆与用户的桥梁与纽带
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且基本上是家里的小皇帝,大多动手能力和与人共事能力欠缺。参加学生助理工作能让他们提早步入工作岗位,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长才干,摆正心态,努力实现角色转变。通过在心中时刻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学生助理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也逐渐地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和自信,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过硬的素质赢得读者的满意与肯定。在与学生助理共事的过程中,图书馆掌握了学生读者群体信息需求,为图书馆提升改进服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起到了建立图书馆与读者用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2 聘请学生助理存在的矛盾
2.1 学生助理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矛盾
学生助理来自在校大学生,他们有自身的特点,时常会因为调课、考试、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季节性活动等事务不能按时到岗,部分学生助理只来工作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周就辞职。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致使学生助理队伍的极度不稳定,图书馆被动反复开展招新,经常进行上岗培训,有人戏称图书馆为培训馆。图书馆承受着意外负担,某种程度妨碍了图书馆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工作,给学生助理的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2.2 学生助理主动服务性意识淡泊
高等院校图书馆现阶段所能提供的学生助理工作岗位以服务性岗位居多,比如拆包、运输、贴标签、上架等日常管理,技术成分较低,大学生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没有充分的发挥;还有部分学生助理意识不到位,片面以为学生助理工作仅是增加收入,减轻经济压力的途径,不懂得珍惜工作是一种责任。只有拥有工作享受工作,才能有资格成就事业。工作不够投入,工作时间经常迟到、玩手机甚至上网聊天,完不成工作量等不良倾向,有损图书馆的服务形象,其个人魅力同样受到损害。
2.3 学生助理工作岗位缺乏规范化管理
实行规范化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是高校图书馆的客观要求。①高校图书馆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服务机构,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把学生助理的意志统一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为完成图书馆的服务目标而努力工作。现阶段,许多高校图书馆对学生助理的招聘,使用管理缺乏整体规划。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尽管这一群体数量庞大,人数远远超过在编管理人员,但是他们往往仅凭指导老师的主观印象进行考核和奖惩,难免出现在管理中时紧时松、时宽时严的现象,甚至疏于管理,很容易挫伤学生助理的工作积极性。
3 对图书馆学生助理统筹管理的思索
3.1 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应提倡竞争上岗,②以实力说话、符合竞聘条件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与角逐,都可能得到聘用。竞争上岗的特点是公平性、公开性,体现在人人都可以竞聘,招聘标准、程序公开。参与招聘的工作人员,最好有主管勤工助学管理老师参加,图书馆组织通过的测试、面试形式择优录用,尽可能把那些自身素质优秀的大学生,热爱图书馆工作,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吸收到图书馆来,与我们一起共同参与图书馆事务。
3.2 强化岗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图书馆岗前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助理的全方位素质。为了图书馆的发展服务,培训应由经验丰富的一线馆员负责培训学生,做好言传身教,让学生助理们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他们对读者服务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图书管理员是一种职业,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职业;要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检索、录入、光盘转换、图书分类等服务技能。通过系统培训使他们在信息飞跃发展和普及的时代,增强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做好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的向导,发扬知识共享精神,热爱图书馆工作,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为图书馆做出应有贡献。
3.3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确定岗位及职责
完善学生助理岗位管理制度,由馆办公室牵头组织各部门参与制订适合各个岗位的学生助理岗位管理制度细则。细则应包含具体的岗位职责范围、根据岗位的性质明确实现岗位目标的责任。同时配备一名热心学生工作的老师监管学生,把他们纳入常规管理,在岗位分配中贯彻自主选择加推荐上岗方式,配以岗位轮换的管理机制,使他们真正全面了解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掌握图书馆业务知识,培养他们对所参与管理的岗位浓厚兴趣。指导老师应尽到督促和指导的职责,帮助他们自我完善,自觉遵守岗位责任、自我强化劳动纪律。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以及爱岗敬业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明白学生助理的工作来之不易,教他们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助理工作所产生的积累,这种积累和改变不是刻意的,而是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3.4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高等院校图书馆任职的学生助理③基本由贫困生构成,他们往往存在一定自卑心理,兼有内向性格、不善于表达、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因此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其实很脆弱,问题是敢于先打破它的人太少。只要每人都迈出一小步,就会发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会化解这层隔膜。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图书馆有教书育人的职能,④我们的做法是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助理,与他们交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与亲人对待,工作上给予指导、帮助、信任,生活上用班主任的思路管理关心他们,温暖他们,与他们一起娱乐,聚餐聊天增进感情交流,打造家的影子。学生助理在图书馆找到了家的感觉,认识了更多同学、同事、结交更广泛的朋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战胜自卑从战胜自我开始,要说服别人首先说服自己;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和眼泪、欢笑、汗水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记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用换位思维方法与人相处;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为人真诚。努力把学生助理融入图书馆大家庭中来,享受工作着是美丽的人生理念,激发他们投入美好生活的激情。
4 结束语
本文着重对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生助理的现状及矛盾加以剖析,同时对解决矛盾的思路进行探索,以确保人尽其才为着力点,以维护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为出发点,以维护教书育人为立足点,加强管理保障,为高等院校图书馆提供高效有序的阅读环境和传输环境努力。
注释
① 叶文微,林健.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46-147.
② 张军.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