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技能型人才 培养策略

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

高职技能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职技能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

二、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组织教学活动、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重专业、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应备的素质。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要充分尊重并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教学人本观念,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创新过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意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新性。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大胆创新,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2.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后表现出的一种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做事,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看得极其重要。因此,必须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鼓励教师进修,组建兼职教师队伍

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在指导学生掌握技能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变革办学模式

学校的传统办学模式都是关起门来办学,而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被社会、用人单位接受是关系学校能否存亡的先决条件,所以学校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意识到这一点,其中已应用且比较盛行的有“订单式”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学企合作”模式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体现超前意识

教育具有滞后性,社会变化越剧烈,教育的滞后性越突出,因而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整个教育系统面临的难题。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深受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设置专业,开发课程,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应着眼于学生当前求职需求,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在学校里用大量时间仅仅培养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准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重视一部分基础学科的系统性,以利于不同阶段之间教育的衔接。在技能培养方面,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靠“需求驱动”,还应当靠“发展需求驱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仅被动地适应社会,更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只有这样才能造就高质量人才。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和监督,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语

培养技能型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50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职业院校来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华.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文丽华.基于新型工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2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现状

中职财会专业主要培养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核心课程的财会专业人才,是中职教育中的主要热门专业之一。由于广泛的就业面和乐观的就业前景,深受许多中职院校学生的青睐。我国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职业化实用型的专门人才,所以,历年来的中职教育十分看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夯实,以及对实务方向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与各大企业机构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向综合与技能型转变,况且实用型强的人才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倍受青睐。中职财会专业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大量需求,更应该着力调整教学策略,重视财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近年来,对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仅对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对良好道德修养的要求。对中职学生来说,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综合素质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职业能力也不得不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这两方面的要求来说,合作能力都是必需的。

二、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势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学习的低效率现象。小组学习有效的发挥了团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动员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弥补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财会专业的实践操作中,小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财会实践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由讨论时间看成是放松闲聊的时间,讨论一些与课程知识无关的内容,看似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盲目攀比和个人权威现象,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不尊重基础差的同学的自由发言权利,对自己个人的能力过分自信,在一时的争强好胜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其他成员在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无所事事,不参与小组活动。第三,有的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组竞赛的失利后相互指责,导致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

教师的教学在财会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将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讲解,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团队协作上来,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调动学生的反馈来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老师更好的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目标具体化,明确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要分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分析等五个大的版块,具体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三)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协作氛围

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优势。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也可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时无疑对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有大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四、中职财会教学中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打好夯实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专业课的学习也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够中断。当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是从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更加谈不上创业了。

(一)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学校老师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依据近几年财会专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积极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培养出骨干老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走进中职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切实能够学到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很好的胜任与财会相关的工作。

(二)初级财会人员的培养

对于好学基础又很扎实的学生,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讲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学校举办比赛,模拟企业财务部、银行、税务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在进行电算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是来自于企业、银行等部门的日常遇到的真实会计实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如何正确填写汇票、支票等业务、如何成功的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如何办理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常识知识。最后还需要让中职财会学生掌握POS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真假钞如何快速辨别。最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具备财会专业较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培养

对于那些非常想多学些理论知识的财会学生,中职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扎实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以此来巩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此课程也要设置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每个财会学生必须学习以及掌握的知识,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也让那些喜欢多学理论知识的同学的心愿得到满足。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对取得资格证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结语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3

关键词:就业指导 人才培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21-01

据教育部统计分析,2016年,在全国多达765万高校毕业生中有300多万学生毕业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既影响未来自身的发展前途,又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由此看来,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而形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高职学生本身的原因、学校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等。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一定的综合素质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完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求职技巧等方面。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做人素质,叛逆心理强且容易冲动;又由于高职学生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而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高职学生严重缺乏专业方面的技能,尽管高职院校一直强调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高职学生缺乏面试技巧,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就业应聘中,求职心理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求职技巧。

(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缺乏对专业内涵的建设,忽略了专业与单位需求间的矛盾。二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实训条件,加之师资水平的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三是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三)高职院校需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高职学生要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要靠学校的就业指导。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第一,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的短缺。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多都是由辅导员担任,而他们缺乏就业指导经验和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无法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第二,就业指导目标不明确。就业指导应该做到使学生对就业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仅是尽快把学生想方设法送到用人单位去,从而提高就业率。第三,就业指导时间滞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而不应该只在毕业学期开设。

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解决高职学生难就业问题,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一切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不正确。最后,要具备基本的求职技巧。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用人单位岗位需要调整所开设专业的教学设置层次,从而培养出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第二,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和提高专业内涵建设,以实用为基础,根据单位所需来选取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和丰富实验实训设备,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首要条件。

(三)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形下,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不能只面向毕业生,而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其次,定期开展就业讲座。另外,提高在职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一样,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还要引进更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以提升学校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再次,采取生活辅导员与专业辅导员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派给他们的专业任课教师,让他们担任专业辅导员,负责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及论文写作指导等。

参考文献:

[1]游富相.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认知度;接受度;执行意愿;实践环境;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79-02

一、前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社会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确定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在当前,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要求本科高校必须从学术型或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要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依靠实践型名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坚持用政策和机制激励增强培养动力。近年来,部分高校肩负责任,以强烈的市场意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按照老套路照本宣科;新增加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成了“放水课程”;学校号召的教师实践锻炼活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其实创新能力和创新态度是一种品质,它要求人们要怀揣一种批判精神,随时能够追求着崇高的境界,随时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去努力。大学的责任其中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大家的创新能力。不置可否,大部分本科院校早已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鼓励本校学生参与各类比赛,以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来体现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对全校学生。所以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层面来考虑问题,在教育教学诸多环节进行改革,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力、意识等创新品质。我们不能将高校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教育与培养和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对立起来人的本质属性与人所从事工作的类型进行概念的混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新形式下国家不仅需要高级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还需要善于用新思路,大批能主动钻研,运用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显然,本科院校人才目前培养目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完全适应。培养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责无旁贷。学校除了进行一般的专业训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将其作为当前与以后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源头和关键环节是教育,决定性因素是教师。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以淮海工学院为例,通过师生问卷调查,深入调研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度、执行意愿和意见建议。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原因,给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进方案。供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参考。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度

1.调查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和需求,理工科教师全部知道,文艺经管法教师中90%的知道;理工科学生中70%的表示了解,文艺法经管学科学生中60%的表示了解。对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40%的教师认为非常好,14%的老师认为不明确,56%的教师认为很一般,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缺乏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的政策措施,降低了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情。学生中16%认为非常好,36%认为较好,42%认为一般。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较一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校缺乏清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连贯的指导思想与扶持政策;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中去,缺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的感同身受。

2.分析与讨论。教师,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理工科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这一严峻问题――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所以在学校整体研究水平不能显著提升时,迫切需要在实践该环节的整体水平飞跃。文艺经管法学科师生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特别重要,是与这些学科需要的实践较少相一致的。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与原因分析

1.调查结果。淮海工学院组织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计划”,委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0.5~1年,提高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政策提出后仅有1%的教师有参与愿望。原因调查结果表明,40%的教师认为学校支持不够,23%的教师不知道该计划,11%的教师找不到实践单位,0.02%的教师选择“太辛苦”。

2.分析与讨论。很少教师因为“太辛苦”而为参加实践锻炼计划几乎所有教师都愿意参加实践锻炼,而仅有1%的教师具有参与意愿表明政策存在执行瓶颈,大量教师不知道该计划表明学校对这一计划的宣传不到位,大量教师找不到实践单位表明学校在实践单位对接上工作有所欠缺。计划的执行瓶颈在于政策,尤其是缺少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政策与财政支持,这与很多其他计划的参与不不高相似。整体来讲,政策力度、宣传力度和对接力度是主要原因。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进方案

1.调查结果。收集了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经整理主要建议如下:(1)精准定位:各学科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和需求,确定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可执行的培养计划,甚至将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专业设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高效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率。(2)宣传解释:在教师层面大力宣传和解释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师中形成共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深入人心。再准确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在校学习与未来就业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控制因素。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给教师一定压力和必要支持,使教师既明白自己的重担,也能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认可和回报。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保证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就能在教授学生时培养应用型人才。(4)实践环境:设立多种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实践基地,如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基地、校内工厂、开放实验室、创业空间等条件,使学生可以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给学生以灵活的配套政策,如学分转换、奖学金评定等。(5)政策的制定要广泛的征求意见,一方面师生能够更多的了解政策及其意义,也能从师生中得到一些反馈建议,促进计划的不断完善,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度。

2.分析与讨论。师生的建议契合实际,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一些建议也与其他专家的观点高度一致,如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学的“应用型”、如校企联合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等。

五、总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导致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具有不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但执行意愿很低,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存在执行瓶颈、宣传力度不足。建议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精确定位、加大宣传,创建良好的实践软硬环境、加大教师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压力,广泛提取师生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季红波.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中国教育报,2008.

[2]俞立中.大学之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斯阳.浅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06).

[4]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李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大众,2007,(12).

[6]胡建华.培养创新人才之断想[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

[7]赵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8]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9]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10]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性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2002,(3).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5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27-02

一、研究背景

2011 年 10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及《2011年河南省对外开放和大招商工作专项方案》,文件指出对外贸易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途径,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对能够胜任相关外贸工作的外语人才的需求将持增长态势。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使外语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成为一种工具,几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即外语加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种外语人才能把英语运用到各行各业,如金融、科技、旅游、保险、医疗、农业等,使各个领域与国外同一领域企业进行沟通与合作。在这些交流合作中,外语只是实现这些交流与合作的辅助工具,专业知识才真正起作用。一些高校也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求对英语的教学做了相应的尝试,如开设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机械英语、医学英语等。

二、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河南省内高校众多,大学生更是数不胜数,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此次研究以省内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抽取黄河科技学院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十个本科学院共200个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与问卷调查。

(一)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效果欠佳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教学大纲作为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目标的阐述清晰明确。调查发现,我省目前多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向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转变,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的指导下,无论是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医学英语,其培养目标都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课程的设置都兼顾了理论性和实用性。

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来看,我省很多高校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但从走访两所高校外语专业的结果来看,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技能课,课程内容仍以语言基础知识为主,缺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脱节。结果反映出我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课程的设置还在相互学习、模仿、借鉴阶段。课程的设置虽然理想,但实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的时间在工作中参加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二)师资相对薄弱,教学方法单一

据调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英语师资却没有明显增长,当前中国讲授大学英语课的教师人数为515万人,师生比为1∶30,河南和全国的情况基本一样。从黄河科技学院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调查可见中青年师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黄河科技学院中青年教师几乎占到了90%,从整体上看这一状况,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优势在于,青年教师与学生代沟较小、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工作热情高、创新意识较强;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很难使学院及专业在短期内改善职称结构比例,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中青年教师要成为外语专业教学中坚力量还需不断学习去积累经验。

在河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虽然合理,但教学方法依然采取常规的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几年来用同一本教材,不更新添加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与语言综合技能的培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跨文化意识和阅读能力等,而不注重培养他们的理论实践能力。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大多数教师也了解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和必要性,但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课件,甚至简单地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上的内容移动了位置而已,教师在课堂上成了PPT的播放员和讲解员,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三)实训机会少、效果不佳

经调查,在课程设置中高年级课程中不同培养方向都有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毫无疑问,实习实训给学生提供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但实际操作中却因实验室紧张或缺失、缺少校企合作单位等的影响,很多实习实验还是采用课堂教学形式,与常规教学的区别就是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没有给学生真正的实习或是实训机会。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就导致学生缺乏将理论只是转化成实践能力的机会,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掌握专业能力,更谈不上成为复合型外语人才了。

三、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更新培养理念,合理设置课程

河南省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根据中原经济区及河南省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市场的需求,更新外语人才培养的理念,合理整合现有资源,考虑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探索符合河南省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实现中原崛起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增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2010 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管理,给英语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的机会,安排科研项目,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师本身应积极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培训。调查发现河南省外语专业教师大多对外语言专业的语言知识颇为熟悉,而对对邻近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和相关院系协商、协调合作,进行内部培养。即外语专业的教师可以到相关院系进行经济、经贸、商务、管理、法律等专业和课程的学习,上述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可到外语专业进行外语知识的深入学习。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派遣外语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进修相关专业课程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另外,高校还可从国内外聘请聘请校外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作为固定师资承担课程,或者聘请外籍教师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学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本身的特点,改变传统老旧的课堂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相融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教学观念,从教师一言堂的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转变到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上。经调查,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响应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制定出适合外语专业各个年级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医学英语会话、商务谈判会、导游演说赛、科技翻译比赛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积累相关专业知识,从而为成为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深化实践教学,建立校企结合

高校外语学院或外语系应认识到实习实训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并根据外语专业不同方向的特点和优势,在校内建设实习实训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如师范专业在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商务英语专业和从事外事外贸的企业单位合作,法律方向的需要和法院或律师事务所交流等。另外,高校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专门设置特殊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量体裁衣地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用人单位向高校预订所需专业的外语人才时,是依据企业自身的行业背景、目前的技术特征和当前人才的组织结构及其未来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制定的,高校应基于此,重新调整办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就能很好地把英语语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需兼备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锻炼自身,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四、结论

中原经济区的宏大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向多元的社会需求,培养强能力、高素质人才是河南省大中专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河南省高校外语专业更应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实习实训、校企结合几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提高外语人才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满足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乃照,李沛,范倩竹.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发展现状与范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59.

[3] 贾栗傈.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

[4] 刘天伦.培养目标与可利用资源: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1996,(1):1-5.

[5] 孙俊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河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6] 喻新安,顾永东.中原经济区策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策略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人才需求现状

(一)城乡规划工作的综合性需要各层次人才

城乡规划工作在类型上既涉及到城乡形象空间美化又涉及到城乡发展策略制定,而在地域级别上从国家到省市乡镇乃至山村都需要城乡规划工作者参与出谋划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要求多层次的人才输出,既要有具备高精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也要有专业技能扎实的本科、专科生,而后者往往是服务地方城镇发展的主力军。

(二)特色城镇建设需要精通地域背景的专门人才

在传统城市化阶段,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忽视城镇特色、无视地域文化等问题,使城镇丧失了原有的地域精神与活力。在新型城镇化阶段,亟需精通地域人文历史背景、产业发展特点的专门人才参与到城镇建设中,提出切合地域实际需求、符合地域发展形势的专业规划,以建设突出产业特色、彰显文化传承、充满活力的特色城镇。

(三)村镇崛起需要适应本土发展的规划人才

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村镇发展不仅是振兴国民经济的关键节点,也是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村镇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规划人才的输出必须面向区域、聚焦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并填补当前县域村镇层级规划人才的缺失。

二、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配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多集中于本科院校,并以五年制教育为主要培养形式。但在实际就业中,四年制本科教育与三年制专科教育的毕业生更为倾向于回归地方、扎根基层。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不应只重视专业高精人才的培养,还应将不同学历的人才培养机制纳入到专业教育建设体制中,根据岗位特点,合理配置相应层次人才。

(二)专业课程架贪图知识面的“大而全”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既要掌握传统工科知识,又要拓宽地理、生态、社会等相关知识面。传统的本科教育往往大包大揽,力图课程架构中涵盖所有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压缩了专业主干知识的精深学习,另一方面也扼制了学生自学的兴趣,降低了后期专业方向专门化拓展的意愿与机会,从而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方向与岗位上感到茫然,难以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

(三)教学中忽视地域性规划的学习实践

于教学内容上而言,专业教学注重将理论结合实际项目来进行学习运用,而一般教学中更倾向于以大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作为案例来学习先进规划思想与设计方法。这种固然具有相当的教学意义,但若不同时注重地方城镇规划的案例教学,会误导学生在未来学习实践中盲目模仿大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缺乏研究地域性规划特点的方法与理念。

三、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析

(一)构建适应地域性城乡规划建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更有针对性,以适应当地建设需要。在对地域相关企业及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后,分析规划设计师、规划管理人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总结不同岗位的能力内涵和人才需求标准,并主动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制定适应地域城镇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二)优化丰富教学课程体系

为切实培养出适应地域性城乡规划工作的毕业生,必须在传统课程体系上进行架构的优化精简与内涵的丰富提升。一是在基础课程阶段,了解地方传统建筑特点与城镇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发掘传统地方文化。二是在专业课程阶段,在注重城乡规划主干知识体系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当地城镇特色规划项目作为辅助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发展需求与规划思路,激发学生对地域性城乡规划的思考与兴趣。三是在毕业设计阶段,主动与地方企业、建设管理部门合作,带领学生参与到当地建设项目中去,利用实际项目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增进学生地域性城乡规划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特色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仅要外引高学历教师、内培高职称教师,还要注重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当地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提升专业教学与地域规划行业发展的融合。同时,加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绩效考核,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服务地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实现师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地域性行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规划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于传统城乡规划教学体制下,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显得较为缺乏。针对这一形势,高校必须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改革,以培养出能切实高效为地方城镇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