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相关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的相关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的相关政策

中医的相关政策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增长;向量自回归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尽管出现了五次较大水平的经济周期,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79-2012年,中国以每年9.8%的经济增长率俯视全球,而在同一时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2.8%。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这引起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力量令中国的经济实现质的飞跃,政府在这场经济华丽转变的舞台上扮演者什么样角色,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到底对经济增长起着怎么样的作用?本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GDP增长的作用分析,因此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经济指标,以政府的财政支出作为衡量财政政策的经济指标。选取样本期(1978年―2012年)的变量数据,所有变量取对数,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把国内生产总值,即GDP计为Y,把广义货币供应量(M2)计为M,把财政支出计为F,价格指数计为P。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可知,即LNGDP、LNF、LNM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同时采用Johamson(1988)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这3个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运用Johamson协整检验方法时,本文运用了包括截距和有趋势的加以限制的模型, Johamson协整似然比(LR)检验法显示LNY、LNM、LNF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三、VAR模型(Vector Atuo-Regression Model)

本文采用VAR模型进行研究,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GDP增长的作用关系,采用LNGDP、LNF、LNM这三个变量作为VAR系统模型。根据AIC和SC最小值的原则,选取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VAR模型的所有特征根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内,说明此模型是稳定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图如下。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图

图的上半部分从左到右分别是GDP的变化量对GDP自身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财政支出的增减的脉冲响应。下半部分从左到右分别是GDP自身的增减,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财政支出的增减对GDP的变化的贡献度。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GDP增加一个标准误差,会使第二年的GDP增加0.05,并达到最大,而后趋于下降趋势,而在第二年内,货币供应量则会增加0.02,财政支出会增加0.008,二者分别在第三年,第五年达到最大。同样,在方差分解的图中,第二年的GDP增加0.05,GDP做了85%的贡献,货币供应量做了17%的贡献,财政支出做了3%的贡献。从上述的两幅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GDP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货币政策对GDP的增长作用比较明显。

四、VECM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 Models)

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关于货币供应量M、财政支出F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一阶差分项的使用不仅消除了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趋势因素,避免了伪回归的出现,也消除了模型有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研究分析关于财政支出(F)、货币供应量(M)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把第一个模型独立出来:

D(LNY)=-0.159640397176*CointEq1+ 0.0519867932071*D(LNY(-1)) + 0.0618339643823*D(LNY(-2)) + 0.365183809368*D(LNM(-1)) + 0.0384847038705*D(LNM(-2)) + 0.120542902673*D(LNF(-1)) - 0.209792665299*D(LNF(-2)) + 0.038698324352其中,CointEq1=LNY(-1) - 0.588224926437*LNM(-1) - 0.301681548449*LNF(-1) - 1.07214719594 。

从上面的方程中可以看出,广义货币供应量(M)、财政支出(F)和国内生产总值(Y)之间不但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在短期内,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 0.159,表明误差修正项对GDP的一阶差分值具有明显的负作用,而财政支出的一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120,由于数值较小,这表明财政政策对GDP的增长作用并不是很显著,而货币供应量的一阶滞后项的系数为0.365,大于财政支出的一阶滞后项系数,这表明了货币政策对GDP的增长作用较明显。从估算的长期均衡关系看,政府支出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具有正影响。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很明确地得出如下结论: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更能推动GDP的显著增长。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更加明显呢?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财政和金融的基本格局从“大财政,小金融”向“大金融,小财政”转变,政府在经济转型期间更加注重金融货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表明了金融货币的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显著。据资料记载,平均来说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货币供应量,就会使GDP增长0.4个百分点,这说明了金融市场在国民经济的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结论

从上述的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对此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结论,说明了政府所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从作用力大小来看,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财政政策来说更显著些,由此中国政府更注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医的相关政策范文2

[关键词]环境税;国际比较;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58-03

[作者简介]魏通(1989-),男, 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资。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消耗巨大和环境污染严重两大问题。目前,我国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刻不容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以福利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税收政策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本文立足有关环境税的基础理论,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税种的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对比,选取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国家税收政策提供支持证据。

一、我国征收环境税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对独立的环境税,有“绿色成分”的税种主要包括:资源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是以资源的开发和占用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如,原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矿产品、黑色金属矿产品、非金属矿产品和盐七种资源产品列入征税范围,与世界上征税资源税范围较广的国家相比,征税范围较窄;车船税是指国家对行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共道路的车辆和航行于境内河流、湖泊或者领海的船舶,依法征收的一种税。从车船税的征收情况来看,不论是从载客汽车还是载货汽车,每年的税额不超过1000元,这对使用汽车的公司和个人而言,根本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任何激励或者惩罚作用;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城镇土地为征税对象,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实际面积为计税依据,是按规定税额征收的一种税。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税率较低,对我国土地资源合理使用的调控力度有限,对滥用土地资源的抑制作用也非常有限。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实际缴纳的“三税”的一定比例征收,是专门用于城市维护建设的一种税收。城市维护建设税专项投入的公共事业工程,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和生活空气质量,从这个角度上看,对我国环境保护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其征收的税额从2010年的18871亿元,剧增到2011年的2777亿元。如此之大的征收幅度,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且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税收“中性”原则。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0—2010年每年的资源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这4项“绿色税种”之和作为我国的环境税数据(见表1);选取日本和西班牙两国与环境相关而课征的税收作为他国的环境税。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税收将相应增长,同时,环境税也将相应增长。从逻辑上讲,如果一个国家重视环境,则其环境税的增长率与总税收的增长率将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将对2000—2010年中国、日本和西班牙的环境税的增长率与总税收的增长率做线性回归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从表3中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就环境税增长率和总税收增长率的相关性来看,西班牙>日本>中国。这个结果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在这3个国家中,我国的环境污染是最严重的,也是环境保护做得最差的,也是环境税征收环节过程中问题最多的;欧盟各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西班牙作为欧盟的一个成员国,非常注重环境保护。此外,从线性回归方程的F检验量和t检验量来分析线性回归的显著性,中国>日本>西班牙。p检验量,西班牙>日本>中国,且只有西班牙的p检验量小于005。这些结果与现实情况是吻合的。

在以上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和F检验的结果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1],结果见表4。

从R2、修正R2、F检验量和P检验量的结果来看,结果很显著,说明选为样本的3个国家的环境税的年增长率与总税收的年增长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关系。

把环境税占总税收的比重,称为环境绿化度[2]。表5为近10年我国、日本和西班牙的环境绿化度数据。

数据来源:据中国税务年鉴和OECD数据库计算得出

从表5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环境绿化度明显低于日本和西班牙。这与我国的环境状况较差是吻合的,同时为我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制定相关税收政策的依据。

环境税占这3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的数据明显小于日本和西班牙这两个发达国家,而日本的数据也明显小于西班牙。这组数据更加契合了各国的实际情况,跟上文环境税的年增长率与总税收的年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相吻合。

三、政策建议

1适时推出独立的环境税,提高环境税占总税收的比重,提高环境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从政府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和资源税的改革发展来看,我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宜进一步扩大,应逐步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矿产品纳入征税范围。

2在推出环境税的过程中,应坚持税收“中性”原则。即不能因推出环境税而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应对各种税收进行结构性调整,使纳税人的负担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减少。征收的环境税不应纳入一般财政预算,而应该是专款专用,即专门用于环境治理投资等专项支出。推出环境税的过程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重点考虑推出初期的社会影响,而且应该有相应税收制度的配套与衔接。

3与排污收费制度相比较,环境税在法律和征管层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费改税”, 深入推进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优化税收征收手段,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同时,积极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排污交易体系,适时在排污权市场中引入期货期权机制。

4严肃立法,保证环境税征收过程中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 李序颖应用统计分析方法[M]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2]李伯涛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0(6)

[3]肖加元资源税改革理论逻辑和发展路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5)

[4]刘爱明税收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润婉)(上接第137页)

式进行售后服务,而由于B2C电子商务平台的虚拟性却很难实现并做到这一点,不得不选择通过在线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对客户需求及时反馈,提高售货服务质量。第三,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丰富产品种类。产品价格无论对于实体店还是B2C电子商务企业,都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实体店而言,B2C电子商务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客户随时能够挑选产品和货比三家,所以更关注产品价格。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使得价格始终是客户最敏感的因素。最后,建立健全巩固安全信任机制。对于客户交易过程中隐私的保护、安全保证、网站信息是否真实可信等问题,B2C电子商务企业有义务引进相关技术,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国家也要针对B2C电子商务企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健康的网络坏境,规范B2C电子商务活动,降低客户网络购物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于小兵,曹杰,张梦男B2C电子商务客户流失原因评估研究[J]模糊系统与数学,2012(12)

[2]付永超网络购物下物流服务质量因子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

中医的相关政策范文3

关键词:来京意愿;留京;社会实践

北京,这个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先进的科技水平于一身的城市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学子前来深造,对来京求学的学子们来说,北京是新旅程的开始,承载着满满的期待与希望。对“北漂”一族来说,北京是他们单程车票的终点,是梦想开始或结束之地[1]。为了解各地生源对北京的真实看法及他们在北京的发展生活状况,为计划来京学习或工作的人提供参考意见,特开展了本研究。

1 数据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专业包括中医、针灸推拿、英语、卫生法学、工商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

1.2 研究方法

前期结合文献研究制定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定300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后期借助计算机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研究内容

调查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二是对北京的印象(气候环境、交通状况、学习资源及来京意愿)。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8份,问卷回收率92.7%,有效问卷251,问卷有效率90.3%,研究对象包括中医类、针推类、英语、法学、工商管理及公管专业的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学生。其中男生占31.47%,女生占68.53%,男女比例为1:2.18。按地理位置不同将生源地分为华中、华南、华东、华北、西南、东北、西北、西南及港澳台地区,华东地区占20%,华南地区占4%,华中地区占14%,华北地区占39%、西北地区占1%、西南地区占12%,东北地区占9%,台港澳地区占1%。

2.2 气候环境方面

北京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季分明。数据显示78%的学生对基本能适应北京气候(包括适应和一般适应),不适应者占22%,不适应者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究其原因,华北同学主要认为是夏天气温过高(34%),港澳台和西南地区主要认为冬天太冷,华中地区同学认为干燥(51%),华南地区主要认为风沙大(50%)。对生活用水意见,被调查者中满意、不满意和无所谓分别占33%、34%和33%,其中以华中地区生源对饮用水的满意程度总体最高(36%),而其他地区差别不大,而对饮用水不满意的前两位原因是沉淀和异味。以上数据反映北京环境质量一般,空气污染、风沙、干燥等因素成为影响北京环境的重要因素。

2.3 交通出行方面

被调查者常用出行方式前两位是地铁(52%)和公交(32%),鲜有被调查者选择机动车出行,86%被调查者认为北京交通网络发达,但仅36%的人对交通出行表示满意,其中拥挤、站点过远、车次太少成为影响满意度主要原因,分别占比78%、49%和42%。由此可知北京公共交通较便利,使用程度高,但拥挤等影响出行的问题依然严峻。

2.4 资源利用方面

对外地被调查者来说,来京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资源丰富(17%)、就业机会多(16%)及发展空间大(14%),尤其以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为重,这些优势成为影响择校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被调查者对北京资源的利用程度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对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利用频率不高,仅有17%的被调查者去过国家图书馆,大部分参观博物馆的频率仅为2-3次/年,约44%校内图书馆使用频率每周不到一次。由此可知,目前大部分同学对北京教育资源利用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进京指导意见

3.1 审慎考虑自身适应能力

对于外地打算到北京就读或工作的人来说,除了要了解自己兴趣、性格、适应能力、特长之外,还需充分考虑北京气候环境、交通、资源、学习氛围甚至人际等方面问题,切忌盲目跟风。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被调查者来京之前未充分了解北京,来之后发现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以致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适应北京的环境气候等问题上,这不仅可能对其身体健康状况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其心理的成长,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预先了解来京后可能遇到问题并因此对北京有一个科学全面的了解是选择来京之前的重要一步。

3.2 客观对待北京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资源方面占据优势,这成为吸引外地学生来京就读的重要因素,但就调查的结果看来,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虽然来京之前有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的打算,但现实情况是被调查者对北京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可见能否获取足够多知识不仅与资源丰富与否有关,而且还主要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计划来京学习生活的人来说,应该客观对待北京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资源是相对的,加上如今发达的互联网已经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事物联系起来,人们很方便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3.3 来京前做好规划

对于计划来京学生来说,做好对未来学生生活的规划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规划需立足于现在,体现对未来的定位和展望,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一般来说,可先制定长期规划,制定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等。

3.4 熟悉相关政策

我国就业政策处于进一步完善过程中[2],北京市每年针对招生和就业政策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一般来说政府对相关政策的调整会对留京产生较大影响,在本调查中超过54%被调查者表示对北京对招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不了解或不是很了解,由此可见很多人是在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的,而作为有来京意向的人来说,了解相关政策至关重要,例如从2013年开始对应届毕业生落户年龄提出限制:本科生24岁,硕士生27岁,博士生35岁,很显然这将对不符合年龄要求的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4 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作者对北京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如环境一般、资源丰富、交通拥挤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准备来北京的学生来说,来北京之前要详细了解北京的气候、环境、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制定人生规划,慎重考虑是否来京。在来京之后充分利用北京的丰富资源,如多去博物馆、展览、看演出、游玩等,享受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同时,本调查小组在进行调研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本研究结果还有待于大规模、科学的调查试验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中医的相关政策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01-02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且不断积累完善、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药(民族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1]。但目前,中医医院西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膏、丹、丸、散制剂在各级中医医院药房中越来越少,中医传统技术在逐渐消失,很多行之有效的验方和民间疗法得不到继承和创新[2]。同时,我国的医疗管理体制、以西医为依据的各种评判标准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中医药的发展[3]。

本研究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中藏医药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确定典型的调查对象,采取访谈和问卷的调查方式对该县中藏医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民众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推动中藏医药工作,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1 调研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12日-2月25日。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样进行调查区域的选择,选取了具有城乡地域代表性的3家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县藏医院、县妇幼保健所),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打柴沟镇卫生院、安远镇卫生院、西大滩乡卫生院、赛什斯镇卫生院、哈溪镇卫生院),5家乡镇一般卫生院(华藏镇卫生院、石门镇卫生院、炭山岭镇卫生院、松山镇卫生院、东大滩乡卫生院)。与相关人员座谈8次,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8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940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7.1%。经统计学分析,抽样地区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农牧民对中藏医药服务的需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扶持程度

调查所知,天祝县政府实行中藏医药事业经费财政预算单列,并且逐年加大对中藏医药事业投入,优先将县藏医院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将中藏医药服务项目和中藏药(含自种自采中藏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详见表1。

2.2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科室建设情况

按照甘肃省卫生厅《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局项目(2012-1-59)

通讯作者:刘雪松,E-mail:

施意见》要求,县藏医院设立中藏医预防保健科,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科,积极开展中藏医预防保健服务;乡镇卫生院结合健康档案建档及体检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通过实地查看了解到,截至2011年,县藏医院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科室相关配置情况见表2。

2.3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人员配备情况及结构

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天祝县中藏医药人员梯队结构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数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如县藏医院,根据床位测算,医院现缺编84名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人员学历、职称情况见表3、表4。

2.4 中藏医药人员教育培训情况

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大众,天祝县卫生部门近年来外派进修培训38人,参加高一级学历教育45人,其中有23人取得中藏医本科学历,其余取得中藏医专科学历。此外,深入开展中藏医师承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名中藏医效应[4],开展了“县乡村三级中藏医药师承教育”活动。截至2011年,全县有中藏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23人,继承人61人。

2.5 中藏医医疗服务量

2011年,全县中藏医门诊达11.5万人次,占总门诊量的35%,中藏药收入占药品收入的38%,中藏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30%。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能够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

2.6 中藏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

通过深入走访和调查了解到,农牧民对中藏医药知识知晓率达到95%,对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达到90%,对医疗机构中藏医药服务满意率达到95%,县乡村医疗机构中中藏医药人员对中藏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达到93%。表明天祝县卫生部门对于中藏医药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比较重视。

2.7 藏医药开发研究所情况

天祝县藏医药开发研究所研制了仁钦佐它、七十味珍珠丸、仁钦芒觉等250余种名贵、常用藏药制剂,完成了六味丁香丸等170种藏药制剂生产批号注册工作,编写出版了《华锐藏药志》、《常用藏药手册》,挖掘出版了清代乾隆年间天祝藏区民间藏医药古籍手抄本《疾病诊断明灯》,搜集整理了部分华锐藏医药发展史料和民间藏医验方、效方,完成了天堂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工作,在县乡23家医疗机构设置了藏医诊室,开展了华锐洁白丸等“华锐藏药”和华锐肾宝等华锐系列保健品的研制开发,进行了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

3 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天祝县基层中藏医师人员缺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医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中藏医工作的开展。虽然近几年中藏医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比较多,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医务人员,大部分医务人员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没有时间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对目前的新知识、新理念缺乏了解,中藏医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此外,就医环境亟待改善。天祝县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中藏医科的基本情况是:开设有中藏医科,没有中藏医临床诊室;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大多有1~2间诊室,可以开展针灸、按摩、拔罐等传统中藏医项目,然而刮痧、正骨、药浴等项目开展得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医疗设备相对缺乏、医疗环境狭小。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中藏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基层中藏医医疗服务存在收入低、耗时多、辛苦劳累等情况,建议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中藏医治疗项目的收费实行全部或部分返还的政策[5]。

天祝县藏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开展的藏医医疗服务项目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吸引了本地及青海、新疆、上海、黑龙江等地大量患者前来就医。但是,目前外地患者住院时产生的藏医药服务费用在当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均不予报销,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悖于国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政策。

中医的相关政策范文5

社区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传统舞台,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土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已明确提出中医进社区的指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1]。

1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全社会应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近几年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显示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生命力。

1.1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民间自古就有采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习惯。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中医药的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中医药传统的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方式十分贴近百姓。

1.2中医传统理论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接近

传统中医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未病先防”反映了预防、健康教育、保健的内容,“既病防变”能有效指导医疗、康复活动;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是否患病关键在于“正气”,它是机体抵御外邪、促进康复的能力,基于此,正气的维护、机体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成为人体健康之关键,这些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以预防为主,融保健、康复、医疗、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要求相似[2]。

1.3中医中药可以适度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的诊疗简单、便捷,疗效显著,有目共睹。它通常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个脉枕垫、一把银针、几个拔火罐、一个治疗床和一间中药房就基本就绪了。有条件的地区,中药可以自种、自采、自用,费用能节省很多。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受到社区居民、政府的欢迎。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1.4中医中药能够解决亚健康问题

亚健康在西医诊断被认为是没有疾病,而中医诊断是从患者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视角与方法。推拿、针灸等的治疗及保健都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问题。

1.5天然药物符合绿色环保潮流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希望得到“绿色食品”、“绿色药品”以增进健康。化学合成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带来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提倡多使用天然药物。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潮流,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更受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五”期间,与相关部委共同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通过着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国城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统计显示,这一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主要体现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和管理

截至2003年底,75%的地区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90%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有中医药管理部门或中医药专家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40%的省份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90%的省份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3]。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2.2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各地卫生和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依托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这使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了中药房,配置了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了中医药人员。许多中医院还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的中医院还承担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技术指导工作;部分区级中医院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逐步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2.3社区卫生服务已普遍将中医药融入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

在应用中药方面,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成药服务,其中中药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32%;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针灸、推拿、火罐等3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药敷贴、刮痧、中药熏蒸等其他适宜技术服务也占一定比例;在预防方面,对某些慢性病病例实施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70%[3]。在很多地区,中医药服务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吸引了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4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创建,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山东省济南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都开展得很好。总结各地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色是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第二,加强人才培养。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人员就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完善服务网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设是其发展的前提,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第四,争取政策支持。实践证明,凡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好的地区,都有促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3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更大范围来看,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3.3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3.4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4对策

4.1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⑴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4]。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

⑵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

⑷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⑴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⑵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5]。

⑶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4.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⑴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⑵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⑶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4.4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 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 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收稿日期:2006-11-24)

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据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份关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病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该项研究对19项大型的研究进行了评估,涉及近2 900名3至18岁的健康人。这些人补钙至少3个月,随后对其骨密度进行了6个多月的监测。与未补钙者相比,补钙者上肢骨密度仅增强了1.7%。这种小小的好处在上肢确实存在,但对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老年时容易骨折的髋部和下脊椎。

由于女性在绝经后,其骨密度会下降,所以医生们希望提早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增强骨密度。这份研究报告称,补钙对上肢骨密度的小小益处看来似乎是不太可能降低儿童或老年人骨折的风险。

中医的相关政策范文6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