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文1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阅读;美育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作为古代语文,它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美育资源。孔子的“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庄子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当今的语文新课标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成为重要目标之一,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通过自主读美、合作赏美、探究创美,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语文教材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思维情感活动中,感悟美的内涵;在实践行动中,创造美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在高尚的审美情趣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自主———读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读教材和推荐资源为主,借助多种阅读方式感知领会文章美之所在。诵读荷叶罗裙、芙蓉向脸融入自然的青春美,绘读接天碧叶、映日荷花色彩绚烂的惊艳,感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安贫乐道的情操,赞美悬崖百丈、犹有枝俏的不屈不挠。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诗文不同方面呈现的“美”,逐渐培养“美”的意识,接受“美”的熏陶。

二、合作———赏美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赏读文章的多样美。1.道德美。“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教学孟子《鱼我所欲也》“人应有正义的‘本心’”,借此拓展阅读《大树将军》,组织引导学生感悟文句和篇章里体现的多种品德。在共同讨论交流中,冯异为人处事“谦退不伐”的谦虚退让和不居功自傲的品质,不只跃然纸上,学生也较深地理解了孔子所说的“宽厚就会得到众人拥护”的涵义,把从课本中学到的美好品德内化到心里,表现在良好的行为上。教学诚信立业专题,组织学生探讨诚信不只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还是为人之道、治国之本。《大学》里的“与国人交,止于信”就阐述了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反之,彼此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导致社会也失去安宁与和谐。再联系商鞅变法的“诚信为本”事例以及晋商成功的基础就是立德、守信,特别是处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社会转型变革期,人们更渴望诚信的生活,渴望得到社会的真诚回报,由此教育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个人内在的人格魅力,讲诚信才能立业,才会有如锦前程的可能。以此培育学生形成和具备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2.精神美。文章是作者反映其思想精神的载体,每一文质兼美的篇章都蕴含着符合社会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赏读中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感受,在合作探讨中加深理解,从中学习和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岳阳楼记》中,悟读范仲淹“以身为天下”,一生都在积极实践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追求,结合屈原《离骚》开篇的自我介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理解屈原亮明身份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高贵,而是在表明自己作为国家、家族一员的责任,并通过阅读相关故事感受他勇于坚持正义、与国家共存亡的深挚爱国情怀。补充助读爱国人士的事例,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秋瑾心比男烈,到邓稼先、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为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怀揣家国天下、造福人民。多方面的阅读和探讨,激发学生热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长大后尽力报效国家并为此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听到梁惠王开口就谈“利”,立即义正辞严地反驳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所有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再让学生诵读课文《鱼我所欲也》,进一步理解做人为何要讲仁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义与利发生重大冲突时,怎样向仁人志士学习,做到以义为利,以利他之心对待别人,以公心对待事情,真正处理好义、利间的关系,才不至于陷入不可自拔的私欲中。拓展阅读《三国演义》,知晓刘关张的“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让学生参悟做事要公而忘私,才能同舟共济,取得成功。3.情感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不管是哪一种文体,都饱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特别是文学作品,那些或浓郁深沉或质朴淳厚的情意,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那是作者心声的凝聚,是对时代、对生活的精神提炼,所以它们才被人们经典传诵。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赏读探讨环节,组织引导学生参透文章透露出的真挚的情感美。如朱自清的《背影》,叙述平淡简洁,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看似在情感上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可通过体味动人的场景或细节描写,从“望父买橘”片段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演示“攀”的动作,学生们都感受到了文中的父亲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需要的巨大力量,稍微胖点的学生做起来都很费劲,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那一刻不禁让所有的同学为之动容。于是趁此让学生们回想交流一下爸妈的爱,用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意便奔涌而出,育情育美的效果也自然达成。结合教材《父母之恩》一文进一步教育学生明白“孝,德之本也”。孝敬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让他们懂得赡养父母实为人性的起点,天经地义之事,再通过阅读“仲由为亲负米”和“缇萦救父”的故事,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引导他们真切地感受父母恩情,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劳动美。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在立德、加智、强体、育美方面,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方式让中国人形成了勤劳为己、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语文教材中的劳动美多以传承劳动精神来体现,通过文字描述在阅读感知中体会和学习劳动的价值美。《三黑与土地》中展现农民三黑把每一寸土地翻起、每一块土疙瘩细细打碎的翻地、耙地的劳动生活场景,表达辛勤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指导学生深刻领会“一勤天下无难事”,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感悟到劳动最光荣,通过辛勤付出才能争取到美好的生活。学习《增广贤文》时,让学生明白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的古训,知晓勤劳是生产态度,节俭是消费态度。如果只有勤劳,不知节俭,劳动成果未免就会轻易失去,勤劳也会失去大部分意义。结合唐朝诗人李商隐《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教育学生懂得勤俭则有成,奢靡则堕落的道理。古代的诗文、家训中包含很多关于劳动的内容,《弟子规》的房室清、笔砚正,《诗经》的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还有《礼记》《颜氏家训》等都有相关劳动教育,在教授传统文化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穿插诵读,仔细品味劳动带来的幸福,端正自觉劳动态度。并由此引申勤劳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勤学,辅以古时勤奋苦学的故事,隋朝李密的“挂角读书”。他每天出去给人家放牛时,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还有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的“焚膏继晷”。他的读书学习,经常是一边吟诵着《六经》,一边翻阅着各种典籍,从油灯点起一直学到天亮,夜以继日,年年如是。通过学习先辈的好学,教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让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培育他们积极的劳动和学习精神。5.语言美。“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知晓文字之意,领会语言表达,方可通过联想去理解具体的文学形象。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设法让学生多角度品味赏析词句,如引导思考“水不忍得冻上,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删去“不忍”和“照”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以及运用了什么修辞,唤起他们的联想和立体感受,促使他们去感知辨析出拟人手法的灵动,再联系描写的内容,从而赏析出济南冬天水的清、水的绿,一个温晴的济南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经过常态化的赏读和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情趣会逐步得到提高。不同句式的使用也可增加语言的美感,长短句的恰当结合,感叹句和反问句的适当使用,都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安塞腰鼓》中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长一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黄土高原上粗犷、豪放、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雷电颂》里“你把我拖到东海的边上去!熊熊燃烧的生命,难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一段感叹及反问句的运用,强烈地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当然,在经过润色而品析词句的同时,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学会感受语言那种自然无华的朴素美。如“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践踏,兜了花瓣,抖落池内。花瓣浮在水面,飘飘悠悠,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朴质的语言描述中素然而出。这些不经意的点染,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让人如见其境,不由得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随意淡出。

三、探究———创美

“创美”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物象经过想象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它能让人由此及彼生发新的创意和创造,如看到朝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累累硕果,可感受到秋的收获。用于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开启抽象思维,拓宽视野,打开“创美”的窗口。陶行知认为生活中富含教育的意义。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习文的过程中,学习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指引学生去发现生活美,挖掘JIAOXUEWENCUI教学文萃73本质美,善于把自己在文本和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表述出来,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如《我读懂了亲情》,一个学生从小时候、懂事些、长大后三个时间段,写了由对母亲的埋怨到接受爱的过程,不仅文章的构思精巧,文笔质美,也表现出孩童内在的善良与纯真。另外,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言行与品德,既要发挥课堂的审美教育主阵地作用,还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的美育力量,它既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展现学生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结合实际适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审美认知,提升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朗读、辩论、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读书报告会、笔记展评、合适的网络平台、创作等形式配合阅读。还可开设美育课程,用艺术之美和现实之美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学生心里撒下美好的种子。通过这些活动扩展延伸课堂教学的美育,让学生结合现实体验美,结合艺术感受美,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既张扬生命活力和人际交往之美,又让其对学习充满兴趣,在培育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审美教育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既具良好品德,又兼高尚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论语·里仁[J].前线,2019(10):97.

[2]柳淑兰.以美育美成人之美[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4(04):17.

[3]廖伟,李萍,林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J].人民教育,2016(18):63-65.

[4]林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何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真挚[J].新语文学习(初中版),2012(12):10-14.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文2

学校后勤保障着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资供应和管理,后勤人员是在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服务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无法找到或看到的教育。而在"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言行育人"的后勤"四育人"中,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1.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当师生置生于整洁、优美、文化品位非常高的校园环境中时,就能使人精神振奋、愉悦、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积极向上。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需要学校后勤人员的精心设计,通过学校环境建设,表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把教育体现在有形的学校后勤工作中。

1.1打造洁净优美的绿色校园。按照净化、美化、绿化、硬化的原则,把校园环境当作"隐形教育课程"来打造,一方面我们对校园进行正确定位,规划校园的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榕树林-龙文棋苑)、综合活动区的布局,整体美观大方,生机盎然。一进校门,就可看到绿树、花草,处处花红树绿,处处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体现了高格调的文化环境氛围,如同走进一所美丽的花园。另一方面,学校的绿化与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在参与绿化管理的劳动过程中,既学到了劳动的知识技能,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培养了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进一步内化为优良的品德素质。

1.2学校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各种现象缺乏鉴别能力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点做法:第一、巧设宣传标语。当你踏入高坪小学,细心的你会发现,校园里错落有序地竖立着精致的宣传标牌,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机灵的动物造型或可爱的植物造型,点缀在优美的校园之间。宣传标语内涵意蕴俊美,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对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趣、增进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习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在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狠抓学校的环境卫生。学校严格落实"卫生评比"和"日常行为督察"制度,加强卫生评比,强调把搞好卫生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视为一体,德育处每天都要组织学生干部对各班的室内外卫生进行评比,对乱扔垃圾的同学给予曝光、通报,慢慢地学生就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都能自觉地把垃圾放进垃圾桶。学校各班还开展了"环保,从我做起"等环保主题队会活动,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不乱扔废弃物,自觉收集饮料瓶和废弃纸张,这无形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提高了思想素质,如今,一走进我校你都能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体会到一个拥有良好校风学风的精神文化氛围。

2.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针对校园文化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自觉性的特点,近年来,我校精心规划校园环境,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1学校在校门入口处,建成一个"现代科学精神,培育学生公民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精神脊梁"的展示墙,在教学楼布置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主题,一层一个方面,校园南楼的两层楼以"仁义"为主题,在每间教室走廊墙上悬挂"仁、义"的历史故事,而在校园北楼的三层楼则以"礼智信"为主题,在教室走廊墙上悬挂相关主题"礼、智、信"的历史故事。校园东楼主要是书画、音乐室,根据这幢楼的楼体功能,我们安装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图文并茂的解说展板。

2.2走廊文化是环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走廊脊梁上设计安装了形状统一的双面展板,摘录了著名的文学名篇,如:《三字经》、《弟子规》、《大学》、《旬子》、《孟子》中的佳句名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3根据学校建筑特色,在教学楼通往操场的过道两旁墙壁上安装中华美德"忠孝"文化展板,左侧为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图》,突出"孝"的主题;右侧围墙有蜿蜒曲折之形,我们安装了"龙之脊梁"――古今名人介绍展板,突出"忠"的主题。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言语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感受到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

3.创设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细胞,班级文化是每个学生都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的文化。

首先,学校对每个班级的教室布置做了基本的统一要求:黑板上方张贴学校统一制作的"诚实勇敢,文明好学"横匾,中间是鲜红的国旗图案,寓意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要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的奋斗目标;

其次,教室内两侧墙上的张贴名人名言,用以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第三、各班级设置图书角-书柜里有琳琅满目的图书、开设读书专栏,开展班级文化沙龙,让师生进行心际交流。学校把读书纳入一项常规管理,引导师生品读经典,开展随笔漫谈,感悟教育,让师生读懂美丽、读懂人生的价值,通过读书振奋精神、健全师生的品格、提升境界。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文3

以xx“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寄语要求和全国第七次少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道德为先、队建设为基、发展为重”,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落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不断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力争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一)常规管理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国情、国史教育。结合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继续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人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他人,让队员们形成一定的社会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并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继续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文明班级评比竞赛,促进我校校园文明建设。各班继续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习惯教育与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

3.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各班班主任自主选择中华经典美文并制定好班级诵读计划。

(二)少先队基础活动

1、各中队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各项中队活动,组织好一周一次的班队会,大队部每个月:给出1个主题,各中队结合主题开展相应活动。每个中队要争取有自己的特色。各中队定期指导学生出好黑板报,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

2、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作用,进行全新改版,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培养一支优秀的督导员队伍,发挥示范、监督作用。

3、充分利用各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雷锋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10.13建队日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各种尊师活动,国庆节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对广大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队节期间通过新老队员手拉手,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并不断加深对少先队队章的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少先队组织的基本性质和使命,明确少先队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引导少先队员以是少先队员为自豪,愿意为少先队添光彩。

4、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结合安全教育日主要以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以安全常识为内容,针对师生特点,有计划、多形式地开展法制、交通、消防、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识、学习自护本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5、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孩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三、各月:主要工作和活动安排:

三月份:

1.“雷锋精神伴我行”学雷锋文明活动:通过“介绍雷锋人物、讲述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等一系列活动,教育队员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主题做一件好事,培养队员的服务意识,开展“天天雷锋日,人人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

2.感恩系列教育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各中队以“妈妈,真好!”为主题开展活动,要求队员了解自己的妈妈,感受妈妈的“爱”,并为妈妈做一件事。

3.植树节“人人争当护绿使者”活动:设计一句护绿提示语,自制一块护绿广告牌,完成一件护绿任务。进行“植树节”教育,各中队开展“我做护绿小使者”绿地认养活动。

4.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此周定为安全教育周,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安全演练等活动增强队员的安全意识。

四月份:

结合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春游综合实践活动--扫墓,看革命影片,读革命书籍,讲革命故事,开主题班会,学革命精神以及网上祭英烈等系列主题活动。

五月份

1.热爱劳动教育: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教育实践活动。

2.感恩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母亲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六月份

1.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

2.利用端午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利用国际禁毒日开展好“三远离”教育。

七月份:

充分利用建党日对学生进行“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

九月份:

1.制订班队工作计划,新学期校园环境布置

2.各班班主任自主选择中华经典美文并制定好班级诵读计划

3.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4.组织开展“庆祝教师节”活动。

十月份:

1.庆国庆活动。

2.“学队史,爱红领巾”建队日活动:(1)大手拉小手活动:结对班级老队员对新生进行入队前教育。(2)举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

3.利用重阳节,在少先队员中开展尊老爱幼活动。

十一月份:

1.开展环保教育主题队会。

2.开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题教育活动。

3.举行“遵纪守法、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队会

十二月份:

1.结合“12.4"开展宪法宣传及法制教育活动。

2.开展防艾教育主题队会。

一月份: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文4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文5

一、经典育人―――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德育营养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并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其巨大的包容性和自我修正能力是有力的保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把中华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教学体系,可以通过举办中华经典讲座、古诗文诵读、戏曲欣赏、社交礼仪学习等形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也可以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对以下三方面内容的教育。

一是《三字经》。这是我国广为流传的道德经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宋朝以来,流传了七百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其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一句的韵文脍炙人口,极易成诵。“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二是《弟子规》。它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中了孔子、孟子、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传统道德教育著作的纲领。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对提高个人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学生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上佳读物。

三是《道德经》。这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道德经》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树立培养理想人格,确定人生的信仰和价值观,以获得做人办事连绵不绝永不枯竭的动力和信心。

教学这些经典要努力达到“四化”:诵读化,即以诵读为主,强调熟读成诵;情境化,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故事化,用浅显的小故事来诠释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生活化,是指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二、活动育人―――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培养德育品质

活动是育人的载体。学校德育工作要贯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原则”,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体育德,自觉提高道德认识,锻炼意志品质,提升德育素养。学校主题活动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有序确立活动主题。学校应每月确立一个德育活动主题。可以根据我国传统的节日或纪念日确立,例如,每年的元旦、国庆等,开展主题鲜明的庆祝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传统而定,例如,四月份读书节、五月份体育节、九月份的科技节、十一月份的艺术节等;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特色设定,例如,开展多项体验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锻炼意志。

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倡导开展“主体性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关活动主题的确立与设计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挖掘潜力、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实行多元评价。努力转变“游击战式的临时教育”、“运动战式的应急教育”,而代之以扎扎实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经常化生活化的活动教育”,并采用多元化的活动评价方式。有个人的自我评价,也有团体的小组评价;有师生评,也有家长评;有短期的月评,也有长期的学期评。广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的评价、调节、信号作用,提升育人实效。

三、媒体育人―――从广泛关注的优秀节目中积累德育素材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广大学生已经成为众多媒体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媒体的教育功能日益显现并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应善于发挥媒体的正能量,让学校的德育搭上信息的快车,使今天的德育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让‘感动中国’走进课堂”。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历时11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彰显国家荣誉的人文活动。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以内涵丰富的事迹,呼应了国人内心深处的“善”,弘扬了向善向上的民族精神,树立了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学校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据现有的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求,把“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纳入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加以编写,作为配套案例或课外阅读材料;可以将人物的颁奖词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时学习“中国表达”;也可以在思品课或班会课中针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展开丰富而深入的讨论。

“寻找校园中的‘最美’”。近一个时期,各类媒体频现“最美”:“最美护士”不顾一切挽救跳楼患者、“最美教师”生死关头舍身救学生、“最美邮递员”敬业爱岗默默奉献30年……“最美”一词,一次次进入公众的眼帘,一次次触动国人的心弦,传颂“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最美现象”是社会“最美精神”的体现,是真善美的弘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范的社会发现和互动传播。学校也可组织开展“寻找校园中‘最美’”主题活动,找到校园中“最美的身影”、“最美的声音”、“最美的微笑”……

“网络投票齐参与”。在组织观看电视节目中的“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材料之后,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全国道德模范网络投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络投票”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模范,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环境育人―――在用心打造的校园环境中浸润德育元素

环境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若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环境就对人表现出较强的客观影响作用;人若主动地利用与优化环境,并注重开发环境功能,就可以让环境为人类服务,此时育人环境就与教育者一样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默化行为、催人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激励与鞭策。

一要建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作用。因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努力凸显“小天地,大社会;小学校,大教育”的文化内涵,为促进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二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个人修养、规范的示教动作、科学的教学方法等都会给学生传递教育的正能量。另外,搞好教学保障工作可以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营造严格、紧张的学习训练气氛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设计艰苦复杂的施教背景,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坚持能力等心理品质。

三要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校园集体生活可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相互激励和相互改造作用,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爱好追求、气质风度、组织观念与世界观都在于无声处相互交融。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个体的从众行为特点,通过集体生活的规范导向确立其心理环境的良性趋势,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五、合力育人―――从有机协调的三方力量中提升德育效益

教育是一个大系统,一般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了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这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教育合力,就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益。

学校教育依然是主阵地,是整个教育网络的中心环节。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起到指向和引导作用。所以,学校要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拓展活动的开展,积极协调好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例如,办好家长学校、建好校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开放活动等。

另外,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温床,建立一个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陶冶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努力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效益,动员广大家长注重家庭德育影响,着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信正直、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美德。引导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一、提高自身修养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可谓“朝夕相处”。班主任的工作也极为琐碎:迟到早退、打架骂人、成绩高低、情绪变化等,班主任都要关心。因而,班主任也更容易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班主任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还有许多道德信念、人生哲理等看似无形实则影响更为深远的“知识”。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知识海洋的领航人,更是学生做人路上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当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吸引和感染学生。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正直公平、言行真诚、表里如一的人。班主任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正直公允,要充分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宽松、健康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形成健全完整、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师生心理之间如能有架起沟通之桥,那么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集全体学生聪明才智于一体,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班集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师生而言,心理沟通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们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视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环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互相接受,将心比心,勿曲解对方。 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糸,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德行。因此初中生的德育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和家长的熏陶紧密联系在一起。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时刻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不能让学生在家里不受管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家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找借口不教育学生。学校和家长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大德育观”,每学期,各年级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广泛听取家长意见。每年暑假,集中举办各年级家长学习会,传递家教知识,让家庭成为德育的重要场所。

四、塑造高尚的精神文化价值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主要包括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内容。塑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班级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强化三个方面:一是要培育集体主义的精神文化价值。班主任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自觉抵御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等利益观的影响。二是要培育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价值。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积淀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道德熏陶,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取向。三是要建立正确的精神文化导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极容易受周围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班级正确价值导向的建立,从而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在学生中树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典型和榜样加以推广宣扬,尤其是要树立班内的优秀典型,这样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现实感召力,形成良好的精神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总之,要在班级塑造正确、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价值取向,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环境。

五、 创造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