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辩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学基础辩证

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1

1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中医医学模式形成的雏形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医学现象的相互贯通和紧密结合,使得传统中医在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具有模糊而不具体、系统而不周密、广泛而不精确的哲学性思辨特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淫七情、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形式典型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特有的整体思维方式,由此我们可推断出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原则和方法模糊性的由来。哲学性的建构范式确定了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在涵义、基本结构和标准形态。同时,我们可明显感到传统中医所兼备的哲学和经验科学的双重特性。从其内涵的自然属性来讲,其科学性是不容忽视和无可厚非的。而哲学含义基本表现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医辩证逻辑体系。中医理论体系是以“阴阳”这种辩证矛盾为逻辑开端,用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制约着诊疗思想揭示生命运动中同一思想的内在差异;从动态平衡的角度,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和分析,体现了辩证逻辑对立统一思维规律的本质特性,从而有根据的,在大量临床经验效验下,建构了一个中医辩证逻辑体系。

对此我们可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屡有发现,其间论述集合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生活起居等诸方面,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建树。但其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显然是由辩证逻辑思维引发而出的。可以说,辩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由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只有它才能充分体现医家认识和反映疾病变化客观实际的自然过程。中医理论受自然科学朴素性特点的影响,在其各部经典中表述的经验理论,其素材真实可信、可被医家临床实践检验,所以历久不衰,在临床实践中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如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内涵是最有说服力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将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世界万物构成的根本和基础加以诠释,并且将其引申到在疾病的形成发展和预后中。

中医基础理论通过阴阳的属性深刻分析了疾病本身的属性和含义,又通过五行学说使各种疾病的表象与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病变本质和传变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后人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我们所面对的疾病所具有的辩证统一性,由此辨证论治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种自然朴素的辩证思维形式同时具有的普适性、对比性以及相关性,是后来医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继续和传扬中医理论认知及其本位功能的基础和依据。

由于阴阳学说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五行学说,揭示了自然万物的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它的普适性可以充分解释和说明中医理论的性质和问题。今人研究中医更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既然是文化就应有它的属性,这种属性既包含文化自身的,也应有哲学范畴的。然而,如何将二者区分开来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中医理论的形成、演变以及指导临床诊疗中,无不渗透着哲学元素的影子,其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有范式和特性,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思维框架,而其中尤以辩证思维为代表。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为辨证论治的产生提供了立论确凿的依据。故此,体现了一个核心理念“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然而,无论是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诊疗又让我们感受到,哲学理论和中医理论这两个看似很规范很接近的成型理论,如将其两者简单套用并不一定能说明哲学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以及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哲学的辩证法特性还相对地针对较稳定的理论结构,然而就中医理论自身特点应体现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其对立统一性是充分体现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

2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中医医学模式的的特性

但是哲学对医学的解释和分析还应成立,阴阳五行学说的确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所具有的对比性表明,阴阳互立、阴阳互补、阴阳中再分阴阳,五行中五脏主五色、五病、五味、五方、五志、五神等,都体现了对于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而且由于五行学说的出现使我们对于疾病的诊疗更可以拥有多元化、多因素的考量,体现了对疾病具体全面、多角度、多方位,有层次感的理解和运用。这两者的区分不是无序的、无为的,其核心理念应体现一个关键点,即哲学的对立统一律。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通过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其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疾病现象的认知和诊疗思维活动的反映等诸多方面就可以具体全面、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便于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家的判断分析、掌握和理解。

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引申到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理论中,它的哲学性凸显出来是不容忽视的。这在于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有着较多的内在联系,其可表现于人体内部脏象的外部生理现象以及病因病机等诸多方面,联系脏腑表里上下、沟通脏腑内外虚实,并可有效地将脏与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和有力解释。人类通过阴阳五行之间密切相关的特性,认识人体自身的各种微妙变化的根本性质和决定因素,反映疾病现象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再经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的治疗显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就此我们也有必要关注当代哲学元素对于中医科学性的影响,可以说中医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对自然人体生命现象的研究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的思维方法。而这种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与当代自然科学新发展的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哲学观点不谋而合。这种情况促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元素借助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方法向中医理论认知和临床实践诊疗活动中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科学性的潜能也是巨大的。

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2

1“整体观“的联系与区别

中医护理重视整体观,它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祖国传统医学护理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的联系上分析病因,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循证护理也有整体观念,它突破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倡导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决策都要以患者为中心,所获实证须与临床治疗、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重视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需求对患者的影响。两者的整体观念都体现人文性、艺术性、伦理性、社会性等因素,中医护理则体现更深的整体观念,而循证护理主要体现人本文化的本身。

2注重个体化差异

循证护理区别于传统护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了护理的个性化,是对传统护理目的、方式和方法的挑战,以关心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为目标,提供最佳护理方法。是护理人员用审慎、明智、准确的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为基础,根究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2],循证护理不管从定义、目的、核心思想、应用、要求和效果都体现了最优化原则,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的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中医护理采用“同病异护”的方法,在同一疾病不同阶段还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差异辩证施护,体现了鲜明的个体化特点。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由此可见,辩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3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特点

当前,中医护理作为传统护理模式存在一定经验主义,缺乏科学依据,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辩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辩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辩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

4循证护理的引入是中医护理发展的一个重心

随着循证护理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护理领域。中医护理是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局限于典型的经验医学,循证护理的引入必将改变人们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和观念,辩证施护的核心是对证的认识和把握水平,中医护理领域引进循证护理方法,且不丢失辩证施护特色的同时现代医学护理交流的方法,在以病统证。病证结合,因病施护,因人施护的基础上,循证护理是一种自我否定不断完善,努力使研究证据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科学护理观,有机的结合循证护理的新思想、新观点将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重心。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王泓,冯迎儿.浅谈循证概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16-217.

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3

1整体观与辩证观的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也是受哲学的支配,受一定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的。中医学的整体观不仅有唯物主义观点,而且有丰富的辩证观点,在研究机体的生理运动,总结临床实践、观察、探索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和诊治疾病的一种思想方法。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有人类生活的必备条件,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穿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即对立又统一的基本机理。基于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中来,以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资生的统一关系,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体观,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直接受其支配和影响,这就决定了整体观在本质上唯物的、辩证的基本概念。

2整体观与辩证观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既重视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的特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统一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但决定作用的是人体内在生理功能的“正气”,处于气化运动过程中,也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机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而确立了整体观的辩证观。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指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统一性、完整性的两个内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①人体自身脏器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在生理上既有结构的联系,又有功能的联系,既有统一的,又有矛盾的,相互作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心脏主宰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理传动,决定了机体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于六腑,形成官窍,构成五个生理活动系统,联结成一个统一体。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并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循环贯通作用下,完成统一的生理活动,这种脏腑一体观不是孤立的,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在病理变化的病因、病机上,也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整体病变的统一和局部病变相关的脏腑生理功能上的状态,又不忽视病的脏腑殃及全身的影响,在治疗疾病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整体观在治疗学中掌握正治、反治,标本主次的特殊性,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是运用矛盾的对立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也是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是认识疾病病机变化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观点,并注意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也是辩证观的体现。②以“阴阳互行”的哲理认识整体性。人体的组织结构,虽是复杂的,矛盾的,都可用阴阳以概括认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脏腑、体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成了阴阳制约、互根、稍长和转化等理论来阐释。生命机体的基本物质是阴精与阳气,阴精是形体的物质基础,阳气是功能活动的基本动力,有“阳化气,阴成形”的论理,也只有阴精为基础,才能产生阳气的功能活动;也只有阳气的功能活动,才能不断地化生阴精,两者相依相成,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故有“明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说。又将五脏分别与“五行”相配,说明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的次序,维持生理动态平衡。生克制化,既不能太过,亦不能不及,才能生化不息,反之则病。脏腑之间,有表里相合关系,通过经络的“络属”,协调共济,在心神主导下,各司功能协调统一,故又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论说。现代“生物全息律”认为,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部位,是整体的反映,孕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如颜面部和耳壳外形是全身的宿影。可是,中医学早年发现了人体生命全息现象的存在,不仅在理论上的阐释,而且能运用到临床诊疗中去,这也是统一性认识的一致性。

2.2人体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份,大自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阴阳消长,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通常人们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统一,也是生理功能上能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一旦气候环境条件变化,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者人体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环境作出适应的反应力就会发生疾病,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的反应。《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都说明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临床病例器质性病的病情下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演变。人与自然统一性的认识,对指导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顺应四时和昼夜阴阳的变化,是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本能,在防治疾病中,重视四时气候的调节变化,也是人与自然统一性所采取积极能动的措施。

3天人相应观与辩证观

思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地新陈代谢”。生命是自动体系,又是开放体系,它和周围环境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要保持独立和稳定,生命体是大自然的产生,又在大自然中生存、演化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天人相应,才能保持健康,这就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一致性,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借天地事物来比象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疾病都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内部人与时令气候的变化,人与空间、时间的支配和时间的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与天体,人与地理,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可产生影响。这与现代“生物钟”的学说和“时间医学”,“医学地理学”的课题研究,有一定内在关系,这也足以证明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两者之间又是辩证的统一。有机的统一整体观与外界环境的统一辩证观,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再认识的飞跃发展。这与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的思想极为相似的。

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4

1.研究背景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基本功,首先要重视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还应该对考核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多层面挖掘学生的潜力,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学生毕业前的临床技能进行评价。

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5

1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 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4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4.1护理学科定位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护理学与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药学一样为一级学科。而在我国,护理学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这样的定位不合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应重视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工作范畴的变化和发展,护理将成为我国卫生保健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护理均为一级学科,护理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专业;三是护理研究生授予医学学位存在不合理性,决定护理的方向、学位课程没脱离生物医学领域。护理同仁应申请成立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组,努力争取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并确定护理学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

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6

关键词: 辩证 辨病 用药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087-01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之一,包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所谓证是指对疾病发展到每一阶段时,通过四诊所得,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及转归的概括,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以脏象学、经络学为指导,以卫气营血,津液、精、气、神等现象归纳为人体的物质和精神,以三因学说为病因,通过四诊观察,再以八纲辨证为主体进行辨证用方,用药。例如,同是“感冒”病,因个体差异、环境等因素。可分为:外感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和内伤气虚型、血虚型、阴虚型等,以其中暑湿型为例,临床多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这样用药就能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特点。同样是暑湿型症候群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程中,或者说其它病程中某一阶段也可见于此证型,例如夏季腹泻时,可见上叙证型,当然这时也可用此方、此药加减。

而辨病(指西医的病名)用药(中药)呢,某一种疾病都有特定的病因,病机,转归,以及预后情况等,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所以一提到某种病,就给人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辨病呢,具有西方自然科学思想,是西医用以指导临床的根本法则,理论依据是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物理等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例如同是“感冒”一病,西医在治疗上无论个体差异如何、环境如何、而用药(西药)大同小异,在个体化治疗上不具有特点。

中医在强调辩证论治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如“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虽然临床无所谓的症状可辨时,但乙肝病毒核酸(HBr-DNA)滴度较高时,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者等,这时又如何辩证?又如中医经常把肝癌归纳为“瘕积聚”或“痰核瘰疠”之类时,把直肠癌归为肠风下血等治疗时如何?笔者认为可借助于现代西医诊断手段,参照现代中药药理或西药药理学的功能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往往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临床中还有一种情况,如“非典”早期时的情况,一时不能明确诊断为何病时,或暂不能确定时,这时进行辩证用药,往往能主动抓住机会给以治疗,类似情况较多,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甲流”等。

临床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专病,专方、专药等,往往疗效显著,但它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辩证论治用药不一定是中医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