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
1.1对象
1.1.1纳入标准本研究在文献搜集时采用如下标准:
(1)研究对象为我国的公务员群体,本文将公务员群体界定为包含以下内容进行限定的群体:公务、公职、民警、警察、干部;
(2)测量工具为SCL-90量表,且各因子得分应有描述性统计结果;
(3)测量的人群为健康人群。
1.1.2排除标准文献的排除标准:
(1)研究对象不是以上5类限定的群体;
(2)研究对象不在正常状态,如突发事故后、执行特殊任务后、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等;
(3)无法获得必要的数据;
(4)重复发表、数据雷同的文献。
1.2文献检索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时间设置为各数据库可以检索的最早年限至2013年。进行摘要检索,“#1”and“#2”。其中“#1”=(公务or公职or民警or警察or干部),“#2”=(SCL-90or症状自评量表)。同时复习纳入文献的参考资料,以防止漏检。
1.3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检索到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分别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并进行交叉核对。再按照制定的标准数据表格进行数据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数据提取包括一般信息和数据信息。一般信息包括研究作者、发表时间和研究时间、文章题目和发表杂志。数据信息包括研究地区、职业、研究人数、性别、年龄和得分。数据提取完毕进行数据核对,如有不同参照原文数据进行修改。如有其他不同意见请第三方讨论,直至联系原作者。经过对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录入数据错误5处,复核原文后全部进行更正。
1.4资料分析
共检索到358篇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73项研究合计29954个样本(其中警察组论文53篇,23412个样本;非警察组论文20篇,6542样本),研究时间跨度为1995—2012年,最少和最多的研究包含的样本量分别为13和2146。
2结果
2.1齐性检验
根据齐性检验的结果,SCL-90各因子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一致(P均<0.05),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值的95%置信区间(95%CI)。
2.2效应值分析
效应值判断标准如下:d≤0.2为小效应、0.2<d<0.8为中效应、d≥0.8为大效应。我国公务员(整体组)SCL-90各因子水平得分高于常模,与常模比较3个因子(强迫症状、敌对、恐怖)为小效应,6个因子(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分处于中效应的范围,且SCL-90总分和各因子效应值的95%CI不包含0,说明d值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公务员(警察组)SCL-90各因子水平得分高于常模,与常模比较,9个因子和总分均处于中效应的范围,且SCL-90总分和各因子效应值的95%CI不包含0,说明d值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公务员(非警察组)SCL-90各因子水平得分与常模相比,SCL-90总分和各因子效应值的95%CI均包含0,说明d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公务员SCL-90得分的临时参照标准
公务员各组(整体组、警察组和非警察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合成分和标准差具体结果。在尚未建立公务员SCL-90常模的情况下,该合成得分可作为后续研究的临时参照标准。
2.4公务员SCL-90得分的性别、年龄与地域差异
本研究将性别、年龄与地域进行了摘录,在分析数据时由于纳入的许多原始研究文献中没有对性别分别进行列举、年龄的分段存在较大差异、公务员的地域性不明确,故本文没有按照年龄、性别、地域等对公务员群体进行细化分析。
3讨论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3
一、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河南省高校学报编辑。共54名,其中,男编辑23名,女编辑31名。
工具是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该量表是由我国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国外有关量表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它共有90个题目,包含躯体化(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思想或行为)、人际关系敏感(与人交往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抑郁、焦虑、敌对(包括厌烦、争论、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恐怖(对周围环境、人群等的恐惧)、偏执(猜疑、妄想、被动体验等)、精神病性(思维扩散、被控制感等)9个因子和1个附加因子。
方法是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的实际感觉,独自完成问卷问答(每题均为0—4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的频度越高、程度越重),当场交卷,问卷不记名。数据输入微机,由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常模依据中国量表协作组对全国13个地区的1388名正常人的SCL—90得出的结果。
二、结果
1.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一般来说,SCL—90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我们把54名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和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编辑躯体化得分明显高于常模(P<0.01),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常模(P<0.05)。表明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低于常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
性别比较应该说是比较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把男女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相互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男女编辑在躯体化、恐怖及总分方面差异显著(P<0.01),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方面有差异(P<0.05),且女编辑得分普遍高于男编辑。
表明女编辑比男编辑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躯体化、恐怖及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一般认为,在SCL—90中,如果被试在某一项目上得2分,表示被试在该项目上有症状;如果在某一项目上的得分达到3分及其以上,表示被试在该项目上心理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程度。[2]我们把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2分、≥3分的人数及百分比列表如下。
结果发现:如果我们以2分(有症状)作为临界值,学报编辑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31.5%)、人际敏感(20.4%)、躯体化和敌意(16.7%);如果我们以3分(心理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程度)作为临界值,学报编辑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敌意(5.6%)和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3.7%)。
三、讨论与分析
1.从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结果看,学报编辑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较低。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报编辑编辑的是高水平的学术理论期刊,学术论文对创新度、科学性、学术含量的要求使他们比较刻板、认真、一丝不苟;转载率、工作量的压力,使他们紧张、兴奋,身心常常处于应激状态;身在高校却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属于教辅人员的尴尬地位,使他们委屈、困惑、办事困难。在传媒业跨越式变革的时代和高校改革此起彼伏的今天,刻板、认真,专注、敬业,使他们辛苦、劳累、身心透支;不谙人情世故,办事难,使他们心理紧张、焦虑。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矛盾、透支状态,必然导致躯体化及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如编辑长期地用脑、用眼,伏案工作量大,时间长,颈椎、腰、肩、背以及脑子、眼睛过度疲劳,造成躯体化症状明显(我们编辑部就有为数不少的编辑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疼、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智上认同竞争,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动上又出现某些偏执和叛逆;想与他人或领导关系融洽,又过分敏感,想有所变通,又清高、自恃,恐惧、胆怯等,如此矛盾、烦躁、焦虑,自然引发某些强迫症状、恐怖和短暂的精神病性等。
2.从男女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分与总分比较结果看,女编辑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编辑,主要是躯体化、恐怖差异显著,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有差异。这一方面可能与性别特征有关。有研究显示,女性心理大多较脆弱,遇事相对敏感,对躯体不适如头昏、疲乏、疼痛、胃肠道症状等常过分关注,易产生焦虑、紧张、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出现恐惧心理。学报女编辑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可谓“白领丽人”,但面对竞争和压力,斤斤计较、爱钻“牛角尖”,出现抑郁、焦躁、身体不适,造成恐怖、偏执和短暂的精神病性也很正常。目前,有关女性更易出现抑郁的生物学基础假说,已被系统地论证。[3]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女编辑在工作、生活中的担子过重。在当今的高校学报界,男女编辑基本上是同工同酬,编稿数量、转载篇数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外出约稿、组稿以及值班等,女编辑在工作上得不到任何的关照。而在生活上,由于“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还要“相夫教子”、照顾老人和孩子。一方面她们要充当“铁女人”,在工作中和男性一样拼命,另一方面又要在家庭中当好贤妻良母,事业和家庭、工作和生活,哪头都要顾、哪头都要好。柔弱的体质,超负荷的运转,她们比男编辑自然更易身心疲惫,出现躯体化、恐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
3.从学报编辑SCL—90各因子≥2分、≥3分的人数及百分比看,学报编辑有心理问题的项目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躯体化和敌意。心理痛苦已达中等以上程度的项目依次为敌意和人际敏感、强迫症状、抑郁。虽然我们的标准不一样,检出率也不同,但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意等应该是学报编辑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专家指出,编辑心理素质的科学“修炼”是适应编辑活动在市场经济和电子技术条件下,媒介传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需求而提出来的。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将影响人与人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发展。[4]学报编辑虽然编辑的是学术研究期刊,但学报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报编辑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学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学报编辑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学会自我调节,自娱自乐,尽可能减少躯体化症状。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躯体化症状是影响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的最大敌人。对此,学报编辑一定要引起重视,对已有的颈椎疼、腰背疼、眼疾等症状要加紧治疗;对编辑常见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意以及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必须正视;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也要尽快尽早地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不讳疾忌医。第二,加强心理防御方式及个性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等,克服竞争中的恐惧心理,消除交际中的紧张和烦恼,学会自我减压,自我了解,自我完善。比如,知道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知道如何防御、如何治疗;能在紧张、繁忙的编辑学术文稿之余,利用高校比较好的人文、自然条件,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学会缓解自己的情绪,有效驾驭压力、化解压力;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正确对待竞争等。尤其是女编辑,凡事不要太要强,也不要太在乎自己,男编辑和社会各界,特别是编辑部门的领导和她们的家人也要尽力关心她们,照顾她们,争取使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早日提高。当然,男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女编辑好一些,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只不过女编辑比男编辑提高的任务更重而已。
【参考文献】
[1]宋专茂,陈伟编著.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5).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4
心理疲劳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城建档案工作清苦乏味,容易使人内心潜能衰退,从而失去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和才能。其主要表现和危害:一是心理失衡。对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鉴于城建档案的特殊性,难以产生成就感,就会觉得失去了机会、动力,从而牢骚满腹,自由主义泛滥。二是以消极妥协的心理对待工作中的失误和挫折。三是强调客观,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单调乏味,难创佳绩,进而导致工作不负责任,工作效能明显下降。
二、城建档案工作者心理问题调适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体制的转轨。城建档案的职能也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又是复杂多变的,城建档案工作者必须调试心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品的提高,心理健康必将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一种人文关怀。从长远来看,有益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提高心理素质,脚踏实地的开创事业,能够提高认识问题的力度和深度。
(一)改善城建档案工作者职业心理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导致国民就业方式多元化,各行业人才流动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加。组织和管理模式的改进、政府职能的调整、办事效率的提高、加之国家干部制度的完善,归根结底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变化和要求,增加了城建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危机,城建档案工作不同于其他服务性工作,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能。目前,城建档案工作普遍缺乏社会理解、困境重重,城建档案工作者应当敢于面对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的,而且适度的工作压力是激发个体工作积极性、追求自我实现的动力,只要处理得当,工作压力完全可以转化为工作动力。并且要培养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己对不利情境的耐受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胸怀高尚的道德水平,严谨的自省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以普通人的良心自责,以党员的良心自律,以公仆的良心自警。其中,关键就是要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真正做到笃心志、坚毅力、自律不怠。在工作中,档案工作者要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得到上级组织和领导的认可,同时希望在政治生活中有一席之地,在服务对象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书写人生历程中的精彩一笔。一方面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档案事业发展努力工作,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要自始至终地保持旺盛的精力,坚定信念,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造就蓬勃向上、好学上进、勇于进取、热情开朗的优良品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英勇搏击。
(二)以良好地心态提高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5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心理健康论文范文6
1.繁重的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她们不但承担着教育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养”的任务。幼儿正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她们还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安全问题也始终是压在教师心头的一块巨石。幼儿们活泼好动,教师们必须时时刻刻绷紧神经,看护好他们,以防他们磕着碰着,否则,不但会引发家长的不满,也会受到园方的批评和惩罚。幼儿园的班额过大,也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不要说教给他们知识,仅仅是掌控住他们,就是一个难题。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她们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她们极易产生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
2.生活的压力。收入问题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收入与其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强度并不成正比。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很多幼儿园也是私立性质,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没有太多强制性的规范和财政保障,她们的收入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工资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3.家长的高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日趋重视。家长普遍认识到幼儿时期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把幼儿园仅仅当作一个照看孩子的地方,而是更希望在幼儿园中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特别看重,相应地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4.人际关系的困扰。人际困扰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心理弱点,比如:情绪容易波动,情感比较敏感脆弱,从众心理比较强,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过于计较一些意义不大的小事等。因此,女性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相对复杂,关系也较难相处,这也增加了她们的烦恼。5.心理维护知识的匮乏。幼儿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接受了过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或者过多的理论教育,而受到的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这致使她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在面对诸多现实压力和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手段,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心理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首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可以始终保持积极、轻松的心境投入工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师们的进取心才有可能被激发,她们才会通过努力工作去赢得认可和尊重,并实现自身价值。和谐民主的氛围也能满足她们的归属需要,她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单位,更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幼儿园也应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帮她们改善生活条件,解除她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经常借助报刊、专题讲座或座谈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要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重视通过心理测试等途径准确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该培养专职的教育人员,注重开展日常性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矫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2.幼儿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很多幼儿教师仅仅将幼教工作当做一份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对工作的期待也仅仅停留在待遇、工资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方面,一旦自己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准则。幼儿教师应该把幼教工作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并且真正热爱这项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体验教育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3.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同事的交往是幼儿教师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如果这类交往过程不顺畅,则容易产生孤独、怀疑和敌视,甚至抑郁和失落感。幼儿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不被区区小事所困扰,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不良同事关系造成的烦恼。幼儿教师也要重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溺爱的倾向。家长也常常希望在幼儿园中老师也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不满,给她们施加压力。另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冲突,他们往往不理解甚至反对教师的做法,这也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与家长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他们理智地去爱孩子,科学地教育孩子。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家长也能进一步理解园方和教师的做法,提高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这样,来自家长的压力就会转变为教师工作的合力,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