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研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与研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与研学

劳动教育与研学范文1

1.趣味导入,情境教学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比如“工艺制作”,每个项目都是以学生完成一件作品为教学内容,所以展示精美的作品来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模式,这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在“包装盒的制作”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一批形状各异、色彩鲜明的包装盒。“虽然这些包装盒都可以买到,但是我觉得自己做的包装盒才更加有意义。”这时候我拿出一枚鸡蛋,“今天,老师请大家来帮这枚鸡蛋做一个包装盒。你敢挑战自己,用老师手里的卡纸做一个大小更适合的包装盒吗?”这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将法,学生听到之后,会急切地想尝试包装盒的制作,这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游戏导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平结”一课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请大家拿起桌上的两根绳子打一个结,把两根绳接起来,看谁打的结又快又牢固。学生很快打出了蝴蝶结、8字结等,教师顺势指导了结绳结的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对一堂课的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创作的原动力。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劳动与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基于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能力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一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但是还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平结”时,并没有直接传授操作步骤,而是带学生观察平结样品,然后互相讨论,参照操作任务书尝试编织。强调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把教材当学材使用,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主体,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同时关注各环节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第一时间来解决问题。教师的“放手”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在困难处,教在创意处,教在思维迸发处。

3.尝试错误,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究尝试过程中,很难在每一个细节考虑全面,尝试正确是一种成功的收获,但是尝试错误更是一种体验,失败的体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比如“木工翻板”教学时,我设计了“制作五部曲”:画线锯割砂磨布线胶粘。学生在锯割环节,没有考虑锯齿厚度产生的误差,导致平均画线之后,锯割下来的木片长短不一,影响了整体的美观效果。在胶粘环节,学生对固体胶的使用说明没有仔细研读,急于完成作品,导致越急越粘贴不上。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胶水用了太少,多涂一些;有的学生说需要用502胶水。老师让学生进行尝试,都没有成功:胶水多了,更粘贴不上;502胶水虽然能快速黏合,但是胶干得太快,位置都来不及调整就已干了。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看见过师傅补自行车胎时也用的这种强力胶,是需要晾一会儿再粘贴上去。”学生尝试过后,果然效果非常好,而且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木板位置。学生在“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改正错误达成共识”过程中加大了思考的成分,得到了历练,破解了难点。

4.评价总结,享受成果

劳动教育与研学范文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通过政策调整缓解这种现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老龄化系统模型,然后利用GM(1,1)灰色模型对系统中部分因素进行预测,再将预测值导入模型,从而对2012~2020年河南省人口总量、老年人口量和老龄化系数进行预测。最后,通过政策模拟,预测了不同政策情况下老年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和医疗投入对老龄化系数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政府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制定相应措施。

关键词:老年系数;GM(1,1);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33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改善,人口发展出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以及人口寿命延长等现象,这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老龄化社会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简称老龄化系数)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老龄化系数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反应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老龄化系数的高低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2002年河南人口老龄化系数为7.38%,2011年老龄化系数上升至8.61%,河南正处于老年型社会的行列。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缺乏、老年抚养负担加重、财政压力等都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何在一定的政府调控下实现河南老年人口量和人口总量的有机结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多数学者只是对全国老龄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区域的老龄化研究却很少。杜鹏等利用联合国最新数据对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进行比较,提出在未来60年内中国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吕盛鸽等利用生命表理论、联合国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模型及年龄移算法对北京市人口老年化系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预测期内老龄化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包玉香等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方法对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存在的结论。

2 研究方法概述

2.1 GM(1,1)模型

GM(1,1)表示灰色模型是一阶方程,含有1个变量。设系统数列为:X(0)(k)={X0(1),X0(2),…,X0(n)},

第一步对该序列作一次累加生成(1-AGO)得:

(1)

第二步对X(1)作紧邻均值生成得:

(2)

第三步建立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

(3)

其中,-a为发展系数,b为灰色作用量。

方程3的时间响应式为:

(4)

第四步求出X(1)的模拟值

(5)

第五步还原求出X(0)的模拟值

(6)

第六步检验误差,并求出相对误差的值。

2.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机理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被誉为“政策实验室”,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y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创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从系统内各变量的因果关系出发,分析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的因果反馈,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出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形成机制。通过获得主要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解析表达式,并确定如何对系统实施最优控制,使政策变量有效控制系统状态的发展变化。系统动力学具备处理时间滞延、信息回馈、非线性问题、动态性复杂的能力和优点,经多年发展渐渐发展为一门体系完备的学科,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企业管理等复杂系统决策的实验和制定。

3 人口老龄化系统SD模型

3.1 人口老龄化系统边界的设定

根据人口统计学原理,生育和死亡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两大基本原因,为预测河南老龄化系数,初步选取青少年人、成年人、老年人、总人口量、出生率、死亡率和女性比例等指标序列,并用牛眼图表示(图1)。

牛眼图又被称作边界图,内生变量放在中心,外生变量放在环外,能明显的表示出建模者对这个系统边界的界定,能显示模型的重点和需要的输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7个内生变量放在内环,生育率、死亡率、女性比例等5个外生变量放在外环,系统排除在外的变量迁移率放在环以外的地方。牛眼中心变量较多这是一个好的标志,表明需要的输入与内生变量之间是相对平衡的。

3.2 人口老龄化系统因果关系图

系统边界确定后,就可以用因果关系图(Causal Loop Diagrams)来描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图中的因果链可标明影响作用性质的正负,正号表明箭头指向的变量将随箭头源发的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而负号则表示变量间与此相反的关系。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可建立因果关系图(图2)。

系统中主要的反馈回路有:

正反馈回路:青少年成熟成年人成年女性出生青少年

负反馈回路:老年人死亡老年人

3.3 人口老龄化系统SD流图

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有状态变量、目标变量和控制变量三种,本模型具体包括:

(1)状态变量: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是人口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变量:老龄化系数,是系统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同的控制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目标结果。

(3)控制变量:计划生育政策和医疗投入是为协调老龄化现状而调整的手段。

系统动力学流图可以反映出因果关系图中没能反映出来的变量性质和特点,使系统各指标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加清晰,通过数学逻辑关系式量化,实现仿真目的。人口老龄化系统的SD流图见图3。

4.1 数据处理

本模型仿真时间设为2002~2020年,其中2002~2011年的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年,生育率、女性比例和死亡率的数据由GM(1,1)预测得到。建立GM(1,1)模型,预测得到生育率、女性比例和出生率数据(见表1)。

模拟结果表明,生育率、女性比例和死亡率的相对误差都在3%以内,说明GM(1,1)模型的拟合度非常好,可以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

4.2 模型有效性检验

以2002年的数据作为状态变量初始值,模型的仿真时间设为2002~2020年,取DT=1。应用SD建立的人口老龄化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运行,仿真结果对比见表2。

表中数据显示,模拟数据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10%以内,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较好。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误差范围在10%之内是合理的,此模型运行结果符合要求,证明所建立的SD模型是可行的。

4.3 政策模拟

政策模拟是通过改变SD模型中的某些政策变量来分析政策对系统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研究必须考虑的现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随之带来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人口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推动河南省人口结构的优化。而老年医疗投入则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寿命,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河南省发展的老年人医疗投入,从而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应从计划生育和医疗投入两方面,利用政策模拟分析不同的政策对河南省人口结构的影响。一方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从2012年开始实行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另一方面从2012年开始改变医疗投入将医疗投入分别增大20%、减小20%。本模型模拟的是在其他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放宽生育政策,将医疗投入分别增大20%和减小20%时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

图4 不同政策下人口总量预测值图4表明,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增加20%医疗投入将使人口总量增加,减小20%医疗投入将使人口总量减少。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对河南人口总量的影响最大。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2020年河南人口总量将迅速增至11050.6万人。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河南总人口的数量变化。

图5 不同政策下老年人数预测值 图5表明,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对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较小、增加20%医疗投入将提高使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而减小20%医疗投入将减小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增加20%医疗投入,202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增至1013万人;减小20%医疗投入,201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增至977.02万人。由此可见,医疗投入影响老年人的数量变化。

图6 不同政策下老年系数预测值图6表明,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增加20%医疗投入,减小20%医疗投入对老年系数的变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012年开始实施相关政策,放宽计划生育的情况下,2020年老年系数将达到8.95%;减小20%医疗投入的情况下,2020年老龄化系数将达到9.26%。两种政策的实施将减小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增加20%医疗投入的情况下,2020年老年系数将达到9.57%,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加快。

5 结论

通过SD模型仿真分析可以看出,老年系数增加一方面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医疗投入的影响。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将在短时期内减缓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增大医疗投入将加快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减少医疗投入将减小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因此,政府应从计划生育和医疗投入两个方面着手对河南人口老龄化问题该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现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邬沧萍,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2]杜鹏.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比较[Z].人口与发展,2009,(2):7580.

[3]李扬,刘慧.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Z].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131137.

[4]包玉香.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J].人口与经济,2012,(1):39.

劳动教育与研学范文3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劳动教育与研学范文4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与研学范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化德育队伍建设;狠抓以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好习惯教育,重点落实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完善优秀班集体考评制度,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一班一品。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实效。充分发挥家长义工、家委会作用,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4.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人。

三、具体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的责任感,规范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每位班主任都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和《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抓实班主任校本培训,利用班主任例会,加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指导,通过校内班主任经验分享,邀请校外班主任工作专家来校指导,走出去参观学习,班主任工作沙龙等学习机制,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水平。

2.加强德育常规管理

(1)形成每周一晨会惯例,时间为每周一升旗仪式后道法课前10分钟时间,教育内容主要为“**学生一日常规”,增加联系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的内容。会上对上一周学生在校常规情况进行总结,用检查数据说话,对上一周文明班级评比过程中出现的好的现象及典型事例进行表扬,不足的地方提出批评。针对上一周学生常规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指向性地总结,并提出本周的要求、目标和具体改进措施,指导学生在接下来一周中的常规遵守。

(2)增强班主任考核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将每个班级的常规管理水平、班级学习风气、校内活动的参与、晨会、班会开展情况、班主任工作手册记载、家访、获奖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实行每月一小结,每期一总评。

(3)增强晨会、班会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认真上好德育课程,不占用德育教育、活动时间。明确班会课的主题和内容,对如何有效开展班会课进行进一步指导。

(4)继续进行“星级文明班”评比,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好习惯教育实效,班级文化建设等角度综合评价。

3.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活动

(1)组织开展好南区中小学德育(班团队课及德育活动)3月至4月上旬线上主题教育。线上教育要把育人作为首要原则,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教育指南,要以疫情为教材,以生活为课程,加强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环保教育、规则教育、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扬社会美德,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责任担当。要坚持将主题教育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开展“致敬抗疫英雄、争做时代雷锋”主题教育,使学生理解英雄、革命英雄主义、雷锋精神的含义,通过雷锋同志的故事、革命英雄的事迹与抗疫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在班级中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结合学生年龄与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现阶段要向英雄与雷锋学习什么品质,并如何践行。积极开展“保护大自然、珍爱众生命”主题教育,使学生了解地球自然资源的情况,认识到环境保护在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明白如何科学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并处理好四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珍爱各类生命的自觉性。继续开展“中国梦”教育、“三爱”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线上国旗下讲话、德育微课、实践作业等载体,做到停课不停学,德育不停步。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文明礼仪入脑入心;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我们的节日”、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礼仪修养。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修身立德,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做文明学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合格小公民。

(2)好习惯养成教育。继续开展“好习惯”教育,通过各班“好习惯争章”活动,强化学生好习惯行为的保持和养成。“好习惯”教育不仅要关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要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少先队在进行班级常规评比的过程中,要加入对班级学习风气、学生学习习惯的检查。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市文明办2020年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做好“我们的节日”微课程的开发,围绕学期内“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充分挖掘这些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开展相关的节日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

(4)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学校制定“习惯成就幸福,劳动创造美好”建设总纲,发挥全体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总纲引领下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学期初由班主任结合学校特色或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撰写好方案。根据方案,每月开展活动,做好资料成果的搜集上交。学期末撰写班级文化建设总结。结合“最美班级”的评比,进行环境文化的创新。通过班级文化创建活动,形成“一班一品一特色”。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和活动建设,切实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合理安排团辅与个辅内容,创设师生心理交流平台。

(6)继续开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以课题为引领,进一步开展“亮亮带你游良都”家乡研学实践活动,开发研学课程,创新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加强学生对家乡基于理解的热爱。

4.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1)进一步完善家委会机制,充分利用好家委会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落实“面对面”家访、约访制度,加强家校沟通。

(2)继续开展各类“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

(3)拓宽家长学校途径,各班推荐一名家长形成多渠道的家庭教育信息传播网络,每周利用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推送优秀家庭教育文章,激发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附每月工作计划

三至四月:进行线上德育活动(具体安排见附件1)

五月:以劳动教育为重点

1.劳动种植活动

3.以纪念5.12汶川地震和母亲节为契机进行珍爱生命、感恩教育主题教育

六月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1.庆祝“六一” 国学展示

2.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系列活动 

3 .做好德育工作总结、期末评优评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