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从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从业前景

银行从业前景范文1

一、引言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发展中的主要业务之一,它能够提高银行收入水平、推进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也在不断提升。随着这个发展趋势,当前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只靠传统的商业银行已得不到满足,因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内容。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依照管理运作方式又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通俗的说,理财顾问服务就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客户管理资产,提供专业数据分析,并给客户相应的投资建议、以及介绍个人理财产品。而综合理财服务是银行得到客户的准许,依照双方事先商定的合同,对客户进行财产管理以及投资,此中的投资收益按照方式同享,投资风险依照商定方式共担。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优势

(一)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潜力巨大

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相当于他国来说开展得较晚,市场发展的空间较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投资者和居民心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两点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放心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根据公众意见调查中心2012年上半年的例行调查显示, 96.1%受访者对银行在吸收居民个人存款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94.3%的受访者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决定将钱存入银行的;91.7%的受访者将钱存入银行是因为银行提供的“高品质的服务”。从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储蓄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是放心的,由此可以得出,只要银行能够做好推广和宣传活动,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及产品的销售将不成问题。第二,商业银行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联合其他的经营方如保险、期货、基金、证券等进行联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也有利于其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相对较低

相对于一般的金融机构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能更好地吸引客户进行投资。其原因在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生活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大部分投资者会倾向于低风险稳定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也有等级之分,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情况、不同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等级的理财产品。其中:第一级为PRI级极低风险等级,第二级为PR2级较低风险等级,第三级为PR3级适中风险等级,第五为PR5级高风险等级。除了最后一级的风险较高,其他等级的风险级别均较低,且第五级风险也略低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另外,银行具有较为丰富的资金储备,对于风险的抵抗和应对能力较强,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助于保障投资者的投资理财收益。因此,对于大量投资者而言,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而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优势之一。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较为贫乏

各行各业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本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但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者专业素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不少从业人员对于本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具体范围了解不够清晰,对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范围也缺乏深刻地了解。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期权,期货等内容以及政策、法律法规方面了解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业务员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难以得到客户的满意,最终导致业务难以推广。

(二)专业化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时期,坚持从客户角度出发是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项重要条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设计。但从目前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却有待提高,个人理财业务能否获得客户的认可和青睐是由个人理财产品服务质量决定的[5]。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地搜集,包括客户的预期投资消费行为、经营和收入状况、个人偏好等,然后通过专业人才和专业操作对此进行专业的分析,最后帮助客户进行专业的个性化理财规划。近年来,各商?I银行虽然也在锲而不舍地设计新的理财产品,但所设计的产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同质化现象。银行在设计新的理财产品时,只是在其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没有形成富有客户个性化的理财产品,设计出来的产品当然也不能够吸引顾客,所以在综合性和专业性上均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三)理财产品单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各银行均开展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过大。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单一,产品大多用来给客户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办理贷款,客户收款及付账等,关于投资类的理财产品不够全面,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都主要以模仿为主,没有依照本身的特征,结合整理市场情况,设计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

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理财人员

从上文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专业理财人员数量不多,绝大多数理财人员只是单纯的介绍以及销售产品,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理财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第一,银行建立资格考核,增加银行理财业务的从业难度,丰富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利于我国理财业的发展。第二,安排理财人员之间相互探讨金融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第三,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培训课程,鼓励员工去国外学习交流,也可以自己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理财队伍。第四,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健全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人员行业标准、职业道德。

(二)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品缺乏自身特色成为导致这一情形的重要原因。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新的理财产品。首先,?y行在设计产品时不要只是复制加修改,要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情况,设计出有本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合作,虽然是不同行业,但双方互相提供建议与帮助,能够减少市场的竞争压力。客户不同,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也应有不同之处。每位客户的行业,风险偏好,收入状况及消费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银行需要结合不同客户设计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财计划,推荐适合客户自身的理财产品。

六、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未来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如何成为了各银行特别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总体上应该是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足分析

从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不足来看,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劣势主要为人才劣势、市场劣势以及业务综合性劣势,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思想的转变,这些劣势和困难最终可以被克服。就目前我国专业学习的情况来看,财经专业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热门专业,银行只需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就可以弥补其中的人才专业性缺漏。而人才的配置对于创新产品理念和业务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推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发展。

(二)优势分析

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人们对银行的信赖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强。未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的风险优势将会更加明显,人们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未来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会更加稳固。

(三)前景预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对于减小银行的竞争压力、提升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必然会有利于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现象也可以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个发展契机,银行可以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实现自我更好地发展。

银行从业前景范文2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克拉玛依石油分行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摘要 大约从20 年前开始,我国的个人信贷业务市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镇居民的消费热情也在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的深入而逐渐地上涨。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其业务中占有一个非常大的比重。虽然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展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前景看好,但是其中所存在的众多风险和隐患也不得不防。此外,由于全球层面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不断,所以对此我国采取的是增大内需作为相应的处理措施,而众多商业银行也都大力促进贷款,针对种情况,需要加强对于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

关键词 个人信贷 风险控制 信贷风险

自从七年前由于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其形成的金融海啸就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的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其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扰。宏观层面我国的经济压力很大。所以我国的中央银行针对这种情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所以我国的众多商业银行也都在紧跟央行的脚步。我国的个人信贷金额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在扩大内需的带动下,金额在飞速上升,并且,主要的信贷业务都集中在工商、农业、建设、中国四大国有的银行,并且信贷金额的分布也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带占据较大的部分。

此外,与个人信贷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这也间接地导致个人信贷的管理难度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存在诸如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质押贷款等等,众多贷款加起来大约百余种,并且每种贷款产品的管理办法、针对客户、功能设计和操作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让信贷的管理难度在的不断地加大。

在个人信贷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存在着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由于借款人的违约、央行对于利率的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中个人信贷业务的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所导致的个人信贷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或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对于银行而言破坏性最强的风险。

一、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来源

1.来自借款人信用的风险。对于信用风险而言,实质上就是一个无法对冲的小概率但是可以产生很大影响的时间。个人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借款人本身,借款人自己的个人收入、就业前景的稳定性、经营情况的发展好坏、个人身体状况以及个人道德的变化都会对银行的信贷资金能否安全和及时的收入产生明显的影响。倘若借款人经济能力变动,那么银行就面临着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作为风险之源,信用风险是个人信贷风险中最为基本的一种风险。

2.借款用途方面存在的风险。贷款安全是与借款用途的真实与否和前景密切相关的。借款人在借款之前,需要保证借款用合法、前景要足够客观、预期的收益良好、并且个人贷款的用途是和合法和真实的。此外,银行还需要深入分析贷款的投资方向和用途,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

此外,我国很多地方都还存在着“私贷公款”的情况,也就是组织或企业凭借其个人的名义在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然后所贷款的资金交由企业或者组织使用。我国目前对该类问题的处理方式是,无论金融机构之情与否,都要求实际的用款单位负责全额的还款;另外一种是借款人和用款单位共同进行借款的还贷;还有一种是,对金融机构对借款的实际用途是否知情,倘若不知情则要求借款人承担借款责任,而实际用款人则不承认还款责任,如果金融机构在借款时候就很清楚这笔资金真正的使用用途,那么就判决用款人还款针对以上的情形,商业银行需要对此类贷款进行特别的处理。

3.市场经营所存在的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在市场营销拓展的时期,需要慎重选择目标市场。如果将目标市场定位为低收入的人员,那么入门需求就会很低,就会很难控制相关的风险;如果将目标市场定位在了高收入群体,而忽略了市场细分,那么就会对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很严重的影响;第二个时间段是经济下行周期阶段,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在进行深幅调整的时候,贷款金额高于所抵押的房产的市价,依照利益最大化的标准,借款人会自动地进行理性的违约,这无疑就提高了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

4.来自内部人的风险。来自内部人的风险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由于银行的从业人员自身存在道德问题,与外部人员进行勾结采取填写虚假资料以及违规操作、跳过相关规定等方式来进行贷款,导致信贷资产没有足够的信用保证,从而形成了信贷风险,造成了信贷损失;另外就是银行的从业人员自身并不存在道德问题,但是其在进行贷款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做到每个环节都细致、认真、仔细的操作,从而造成了调查情况不够完整、关键环节处理不够彻底等情况,例如借款合同中的内容不够详细、相关的调查工作不够完整,造成银行未能及时落实其债权;第三类是在款项贷出之后,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借款人耳朵经济状况不闻不问,让贷后管理无法做到真正落实,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所存在的重大风险问题,造成贷款损失。

5.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风险。我国在个人信用贷款方面的法律依然是空白,仅有的信贷法律适用对象都是生产型的企业,而不是个人信贷。现有的都是管理办法,并非成文的法律,没有达到全国人民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层次。倘若个人信贷出现问题,相关保证的履行、抵押物的处理以及质押物的变现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法律支持而很难进行司法操作。

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次贷危机之所以会诞生,就是因为审慎原则未能在美国的所有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应用。面对央行扩大内需的政策,需要借助审慎原则对个人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帮助我国的银行管理人员寻找出一个真正适合我国目前银行个人信贷的风险控制的方法。

1.构架一个完善和科学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应该构建自己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具体评价体系可以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的评分,这个评分主要是个人的工作经历、工作单位以及家庭状况等;第二部分则是业务状况的评分,也就是在存在信用记录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每一笔业务对应的相应的信用积分;第三部分是有关特殊业务奖惩的积分,例如,在使用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之后,如果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透支金额全部还回的,可以进行额外的信用分数的奖励,如果有恶意透支拒不还款的行为,可以进行信用分数的扣分,有情节较为恶劣的人,可以将其加入黑名单;第四部分是综合上述三部分进行个人信用评价的整体汇总。

2.针对贷款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贷款安全是与借款用途的真实与否和前景密切相关的。借款人在借款之前,需要保证借款用合法、前景要足够客观、预期的收益良好、并且个人借款的货款使用方向要不能够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放贷的前提是明确贷款的用途是合法和真实的。此外,银行还需要深入分析贷款的投资方向和用途,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

3.加强对于贷款控制。(1)加强准入控制。准入控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品的准入控制,商业银行的产品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客户群体以及风险特征等特点进行研究开发,保证产品的功能完整和抗风险能力强。第二类是客户准入,商业银行需要制定一个主要客户群体,包含优质客户、高信用客户、高学历客户、高质及客户和高成长客户等等。有针对性制定不同的准入标准。第三种则是机构准入,针对那些风险管理能力强和经营规范的机构,可以为其授予优先贷款的权限,并且要对这些具备优先贷款权限的机构进行定期的审查,同时对于管理混乱、人员配备不齐的机构贷款进行严格控制。

(2)控制贷款额度。额度控制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针对个人的总体额度的控制,如果某个个人贷款的总结达到了一定的额度,那么将停止对其的贷款,这样可以有效的抑制多头贷款的风险;第二种是针对单笔贷款额度的控制,在贷款之前,对客户的自身经营规模、承受能力和综合还款能力以及客户的担保能力进行测算,深入评估客户的资产总成本,另外还需要综合控制客户的其他方式耳朵融资能力。

(3)进行担保控制。将客户的核心资产作为担保,采用实地调查、间接调查的方式,将客户的核心资产作为抵押物,这些抵押物可以是客户的房产或者贵重物品等。

针对担保控制,需要严格对抵押物的选择进行把关。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之前,需要将抵押物进行严格的分类。优先选择高价值的房产,或者借助优质评估机构的帮助,对抵押物的价值进行公允,此外,不可忽略某些法律上明令禁止作为抵押物的资产。

(4)通过现代的金融工具和政府力量来减少风险。对于银行的影响采用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来对借款人个人财产量和收入水平的有限而造成的风险吸收能力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也可以很好的弥补因为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采用担保的方式也可以很好的削弱风险的影响,以政府和中介机构作为担保,从而让很多原本处于中低收入的居民也有了个人信用贷款的资格,倘若这些贷款无法按期进行偿还,那么政府和中介机构就会代替这些借款者进行还贷,从而让个人信贷的风险得到降低。

三、结束语

只有健全、完善银行内部的信用贷款的管理机制,并且加强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构建科学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才可以让银行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才可以更好的规避因为个人信贷业务所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涂志云,汪涛.国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华北金融.2006,(5).

[2]吴亚,刘成起.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6,(7).

银行从业前景范文3

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各自的优势可使中外资银行双方互惠互利。中资银行的具体优势,在于其对本地市场的深刻认识、架构完善的关系网络、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具备国内市场的分销能力。在人民币资金来源方面中资银行也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些优势确保了中资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其可提供具有境外分销能力的全球网络、先进的技术以及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这些优势使外资银行能够运用高效率的管理技术,创造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合作的前景

就中期而言,中外资银行加强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经跃居亚洲第二位,并仍将高速成长。这将为股票承销和交易业务带来众多的合作机会。不难想象,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内银行将与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展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其庞大客户基础的杠杆效应,并把握中国股票市场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企业和地方政府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在一段时期内也将导致国内债务市场的不断发育。在这一领域,外资银行可就简单债券、结构性债务、资产证券化等众多产品的策划、包装和操作,发挥其专业优势;而中资银行可发挥自身强大的人民币资产实力和庞大的分销网络的优势。

另外,随着国内利率机制的市场化和人民币的最终可自由兑换,对于诸如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加强管理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并将导致以人民币为标的的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这要求外资银行分享其技术上的专业知识,并由中资银行提供市场流通性。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的储蓄率是相当高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而且现有储蓄存量也十分巨大。随着对银行存款以外的金融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更多投资工具的逐步出现,中外资银行有很好的机会来共同开发和交叉营销基金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同样,这种合作是基于外资银行的专业技术和中资银行零售渠道的紧密结合。

鉴于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资产的巨大存量,中外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这一领域进行合作的空间也将是非常广阔的。(摘自2006年7月12日中国金融界网)

相关链接

外资入股案例

・2004年,新桥收购深圳发展银行。

・同年,汇丰入股交通银行。

・2005年3月25日,ING银行签约北京银行,购买其19.9%的股权。

・2005年6月,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新加坡淡马锡以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

・2005年8月,苏格兰银行以31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

银行从业前景范文4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银行从业前景范文5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为下一步迎接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必要准备。大力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对于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起着双重促进作用。

银行保险可以有力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由于银行发展较早,比较完善,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正是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了潜在客户群,提高保单的销售效率。

促使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一是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银保合作可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也会在银行保险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销售网络获得根国利用利润银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首先,银行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成本节约。节约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销售渠道成本、客户信息收集成本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降低保费的形式,把节约的费用向顾客转移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在寿险市场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显要比传统的保险公司占据优势,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可以把佣金和成本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22%。其次,银行可以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得到手续费,参与其销售的保险产品部分的资产管理将获得资金的投资收益;多项收益将产生“收入的协同效应”,即银行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开发、销售、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稳定银行的资金来源金融市场近年来逐渐显现银行的资金逐渐分流到保险公司,银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恶化,采用了两种方式保险业务的经营:一是与保险公司签定分销协议并参与资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保证资金保留在集团内。这样既避免了资金分流,还使得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更多的短期投资转化成中长期投资。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目前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是今后稳定客户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层网点,大多数员工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认为是增加额外负担、不务正业。同时推销保险业务简单依靠信贷手段、柜台销售,全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险公司则习惯于沿用行业代办的模式,对银行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甚至一些基层公司有畏难情绪,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这块市场,还不如建一个保险站业务来得快,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更没有像引进个人营销机制一样开拓银行保险市场。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都是金融企业,其在产品、管理、风险防范、营销对象等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具备广泛、深入合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合作内容以保险、保费结算、资金存款为主,而在产品互补、客户共享、电子网络等方面仍未开展有效合作,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化影响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为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合作,努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为迎接全球化金融竞争的挑战奠定基础。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单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2002年占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3.6%。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系,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加之对银保合作的渠道与机理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双方优势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以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电子化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人向投保人详细解释,而我国目前这种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的规格不统一,双方网点无法实现全面联网;保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开发和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始终存在保单流传速度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使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金融业一个具有巨大赢利潜力的领域。能否很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合作的未来前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银保合作的经营理念。对银行来讲,保险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夕阳式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增加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层次认识水平上。这个观念要灌输到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保险公司来讲,则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除在产品、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前期投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宣传等配套服务。

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一是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二是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作为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保险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为银行保险工作能否突破的关键。业务发展初期,利润少,银行的积极性不大。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量以及目标实现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为,要有前瞻性、连续性,将手续费或佣金足额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激活银行保险市场。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力度。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险种的开发、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已成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引入欧洲的银行保险业务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的特点,加强对专门负责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有能力应付各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使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也能享受专业化服务。

加快技术开发,推广“银保通”。实现银行保险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解决保单流转缓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银保双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尤其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在承保、核保、理赔和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双方应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银保保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丰富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服务层次。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银行保险。

参考资料:

1.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J],保险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银行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刘晓宇,银保融通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前景[J],上海保险,2002年4月

4.沈琳,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月

银行从业前景范文6

(一)资金形成

资金形成的实质是指将国民储蓄转变为资本并进行投资的机制。其过程可以分解为两步,首先,要促进国民储蓄的形成,这些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表现为政府债券、股票、基金、货币等金融工具;其次,要使这些储蓄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表现为购买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金融市场在将国民储蓄转化为资本之后,再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引导投资主将资金投向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或者部门,不仅能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还能优化资金的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因此,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资金导向

资金导向机制可以确定资金的流向,帮助商业性金融机构选择一些收益较高的项目,将资金分配给高利润部门,在商业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候,一般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性原则来进行资金配置,这样能够提高资本的增值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现实中市场经济总有失灵的时候,由于金融行业的寡头垄断行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能完全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发挥政府另一只手的作用,颁布金融政策、弥补市场失灵,所以资金的导向机制应该既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机制,也包括政策性金融的补充矫正机制,这两种机制相辅相成,共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信用催化

信用催化机制是指信用扩张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货币乘数效应,从而加速资本形成,扩大资本数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资本增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当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发展具有加速和催作用,信用催化机制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以,资金不仅仅局限于投向已经存在明显收益的项目,而是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还可以选择预期收益高、具有广泛前景的产业,这些产业一般是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青海省金融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青海省金融行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态。金融业务种类、范围都在扩大,由最初单一的银行储蓄业务发展到保险、证券、财务、投资等业务,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稳步前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资产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各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顾问公司等纷纷在青海设立分公司,促进青海融资的多元化发展。银行业发展情况: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和建行首先开始股份制改革,受股份制改革的影响,青海省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开始精减,至2005年末,营业网点较2004年减少70个,从业人员较2004年减少369人,但资产总额较2004年有所增加;2006年继续保持2005年趋势,机构、人员同时精减,各家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适度调整机构和人员数,保持了资产稳定增长的趋势至今,资产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85亿元;2010年之后,青海省金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不断提升,金融资产总额逐年增加,至2012年底资产总额为4839亿元。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全省银行业从业人员数和营业网点又开始增加,2012年底分别为15985人从业人员和1030个网点。证券业发展情况:青海省证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一直保持稳健发展的步伐。全省在2012年末辖区有证券公司1家,证券服务部5家,证券营业部6家,已有8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市场在经过2007-2009年的大起大落之后,经营状况趋于好转。保险业发展情况:目前,青海省保险业发展速度较为平稳,在2008年对财产保险分支机构的分类方法做了调整之后,全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个数一直保持9家不变,到2012年增加为12家,同时保费收入一直在持续增长。保险机构稳健经营,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保险业稳中有升,在2012年县级区域实现了保险机构的全面覆盖;保险业务的类型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量迅速增长。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时序分析

结合青海省金融业历年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金融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从青海省1995—2012年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以及金融相关率等金融发展指标来分析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图1和图2可知,1995—2012年青海省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从存贷款总额方面来看: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26.96亿元,在2007年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528.4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4.86%;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9.3亿元,而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1995年增加了11.73倍,达到了2791.68亿元。青海省这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存贷款双增的稳态,金融运行发展势态良好。从金融相关率方面来看:结合表2可以看出,1995年青海省金融相关比率为2.06,到2012年该比率增长到3.44,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整体上来看,该比率呈现增长的趋势,期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相关率有所下降,且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之后,全国金融市场的恢复也带动了青海省金融复苏,该比率又呈上升趋势,且势态明显。

(三)青海省产业结构情况

近十几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有所差异。1995年以来,青海省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23.61%下降到2012年的9.34%;第二产业产值从1995年的38.49%上升到2012年的57.69%;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1995年至2004年有增有减,而2004年之后整体上看开始持续下降,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比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3):结合表2可以看出,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且比重自1995年到2012年占比最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8.49%,到2003年为42.42%;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7.9%,到2003年为43.69%,比重最大,这一阶段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倒金字塔型,不过并不代表青海省第三产业发展程度高,也不能代表青海省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这种现象并不符合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结果,这是由于青海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规模较小,发展水平滞后,相较之下,反而显得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个阶段青海省处于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第二阶段(2004-2012):2004年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3.02%,到2012年为9.34%,下降明显,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5.42%,到2012年为57.695%,上升明显;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1.56%,到2012年为32.97%,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越了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三二一”的倒金字塔型转变为“二三一”型,可以知道,这个时期青海省真正开始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青海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是其比重仍然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大于第二产业,在2012年青海省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一,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这个阶段青海省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一直保持为“一三二”型,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在2012年之后调整为“三一二”型。

三、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率(ACYJGSJL):在青海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判断青海省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升级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二者之和可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金融相关率(FIR):一定时期内的金融资产总价值与GDP的比值为金融相关比率,其中金融资产总价值包括广义货币M2、股票价值和债券价值,这三者之和可以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代替,该比率从整体上衡量了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产出率(CCL):金融产出率可以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即金融效率。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1996—2013年《青海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2005—2012年《青海省金融运行报告》和青海省经济信息网。

(二)计量模型建立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就会出现伪回归结果,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一般使用ADF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各个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小于根据样本数据所计算得到的ADF值,就说明存在着单位根,原数据序列为非平稳的,反之原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在进行ADF差分检验有时会过滤掉部分长期信息,为了检验变量之间是否有长期关系,就必须进行协整检验查看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ACYJGSJL、CCL和FIR均为一阶单整,但是FIR在Level水平下并不平稳,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才平稳,所以需要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波动规律。

四、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金融业发展,完善金融体系。金融发展可以有效的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健全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因此政府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好的支撑平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的培育,提升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各个区域打造金融骨干企业,争取能够在西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品牌;着力完善青海省银行组织机体系,不仅要增设地方性银行分支营业点,也要多渠道引进其它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入驻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