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基础把脉知识

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1

【关键词】新闻记者;望闻问切;技能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50-01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来无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中医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要汲取营养,吸收精微。从自己从事新闻记者的实践来看,我们也必须学会运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用闪烁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中医文化涵养我们的聪明才智。

一、望——基本情况的感性分析

中医讲究望诊,通过对患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观察,对患者的五官面像的察看,就可以判断出来者身体的大体健康状况,例如:或面色恍白、或两腮发红、或舌苔肥腻、或眼球呈黄等,就可以为进一步确诊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记者也要从自己的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中能有一个很好的感性分析。为此,我们要学会有效的沟通技术,例如:要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沟通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沟通的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进行换位的理解与感受,保持一种客观的主动的倾诉,让对方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和舒畅的满足感,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也就是用我的真诚换你的真心。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送去亲切的目光、主动与被采访者打招呼,叫出名字,包括爱称、主动对其微笑、主动征求意见、主动表示与其保密等态度,让这种“望诊”,得到升华,为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好深入调查,也为深度采访夯实坚实的基础

二、闻——发生情况的仔细观察

中医讲究闻诊,通过闻味、观察,了解病情。例如对大小便、唾液、痰汁等颜色、气味等都可以判断病情。我们记者也要学会观察,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掌握不同的了解情况的方法,闻,就是听,就是一种倾听。一方面听采访对象的自身倾诉和述说,另一方面还要从周围群众哪里收集信息,使得闻,能得到细致的全面的恰当的判定结果。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观察法、查验法、查阅资料法、家属咨询法等。在听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让大家平等参与,淡化“记者身份”,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同时,还要学会商量的技术,因为商量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调动被采访对象的最好办法。要把商量的技术贯穿于听的全部过程,让商量的态度十分真诚和蔼,让商量带着启发与诱导,让商量伴随肯定与鼓励。只有摆正听的位置,才可以对被采访者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观察了解,进而从中进行很好的记录与判断,也可以从中总结提炼,为采访积累可取素材。

三、问——优化提问的艺术水准

中医还讲究问诊,中医的问,是一种艺术和技巧,多少名老中医就是在问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提问的艺术,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为开出验方,打下基础。作为新闻记者也要磨砺自己的提问艺术水平,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应坚持优化提问艺术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括:坚持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目的性。采访提问不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采访中心议题来进行,使提出的问题形式多样,典型并且和实际。要坚持难易适度,注重提问的科学性。要从被采访者的文化水平实际出发,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尊重了对方的实际,也达到了提问的目的。要坚持新颖别致,注重提问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提问能够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让对方感到新鲜可亲。要坚持因势利导,注重提问的灵活性。每位记者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多运用疏导型提问、铺垫性提问,不断适应情况的变化。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问点,使问问在问题关键处。所谓问点,就是我们进行采访的切入点。我们倡导采用优化的提问艺术,掌握多样的提问方法,常用的提问方法很多,例如:直问法、曲问法、反问法、激问法、疏问法、追问法等。

四、切——把控采访的律动脉搏

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中西结合;中医理论

说现代中医,我们是相对传统中医而言的。中医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劳动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他代表的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唯心的,不是所谓的阴阳先生,他有着一套完整独特的医学理论,有着别的医学不可替代的疗效,也是经过四千多年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医学体系,他是一种科学。那么什么是传统中医呢?传统中医就是完全或说基本上以中医的基础理论比如说阴阳、五行、八纲等理论去辩证施治,根据中医的观点去组方遣药治疗病人,很少或说基本上不考虑西医的诊断和治疗。

而现代中医则是将传统中医理论和药剂与西医药理和科技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的宏观理念和西医的微观生理技术,而形成的具有现代的和时代气息的新的医学体系――我们称之为现代中医。有人说一个医生给一个病人看病时在做了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后,在给病人开几剂中药和一些西药进行治疗,这就是中西结合,或者这就是我们说的现代中医,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这只是将中医与西医强行的、机械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狭隘的中西结合,并不是真正的中西结合,更不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中医。现代中医是将传统中医和西医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用现代科学知识去阐释、理解和运用传统中医,使用者心中本无中西之分,只有病人实实在在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科学的诊断后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不局限于中药与西药之分,只有什么方案、什么药是最适合病人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少副作用的、取效最快的。当然,我们也看到,真正能做到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很少,一方面他们不具备中西医教育的背景,一方面在临床上经济效益被放大,简单快速的治疗是多数人的选择。笔者四年中医系毕业后从业10年,然后又四年的西医临床系学习从业又近十年,至今日才悟得一点中西医结合的体会。

下面笔者略举几各例子与大家探讨。

一个习惯性便秘的病人,西医可以开点泻药如硫酸镁或液体石蜡,或者增加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西利、吗丁啉等,而中医可以开一点大黄泡服。我们就说一说大黄这种泻药,大黄这种药根据中医的观点有清热泻火、泻下攻积的作用,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大黄这种药的功效,实际上它有增加胃肠道运动和抗感染的作用,我们用它治疗便秘就是取它的增加胃肠道运动功效,这与吗丁啉有异曲同工之效。当我们用大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就是取它的抗感染之功效,如我们用它治疗口舌生疮。大黄的这两种功效也解释了我们临床上用黄连上清丸治疗口腔炎症时为何出现腹泻的副作用了,因为黄连上清丸里面含有大黄这味药。

再如有皮肤瘙痒的病人,西医用抗过敏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维生素C、钙剂等。中医可用“消风散”这个方剂,其中有一味药很重要就是生石膏,中医的观点是取生石膏的寒凉之性用以清热泻火,而生石膏的主要成分就是钙剂。

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3

《中医内科学》是具有很强实践操作性的学科。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内科所属的各种病证采用中医理论进行阐述。《中医内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临床学科,讲究辩证施治,同时,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助于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可见,《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并针对教学实践内容以指导,就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1+1”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病历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病症的能力,使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得以增强。

一、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内科学专业学生40名,所选取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随机抽取。将40名划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接受“1+1”实践教学,对照组依然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的实践教学安排

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所具备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对比性研究。主要是采用笔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笔试是针对医学主干课程进行考试,都属于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性内容,诸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等,将学生这些科目的考试成绩相加,取平均分,即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针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分值,与考试成绩相加,即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的学生考试和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所获得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相同,临床辩证能力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验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组的学生所接受的是“1+1”实践教学模式,即《中医内科学》是组织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讨论,结合中医门诊。病案讨论与教学门诊教学各为18学时。对病案的讨论,所选择的病案为众所周知的经典医案。这些病案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引用这些案例,就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充分了解,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针对病案进行自由讨论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所讨论的论题进行分析。教师从旁指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讨论情况以及所获得的讨论结果予以点评。这种病案讨论的教学模式使《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并注入到学生的观念意识中。

2.教学门诊课。安排教学门诊课,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面对病患,通过让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病例接触,其病例的选择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以发挥病例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从实践中学习了知识,使实践操作成为深化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途径。当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学生对专业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实践教学也有所深入认识。对教学门诊的安排,每次的教学门诊为2~3个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每一次的教学门诊都可以安排两名疾病患者到教室来,学生亲自参与问诊,疾病患者之间近距离交流。学生对疾病患者进行中医施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与疾病患者之间通过沟通的方式对病人的疾病史进行收集,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中医方法对疾病患者的疾病进行辩证分析;使用中医方法对并病人的疾病做出诊断,采用恰当的中医治疗方法展开治疗。

3.病案讨论教学与教学门诊的结合。为了使《中医内科学》教学能够有序展开,可以将教学门诊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一个小组具体负责。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讨论小组要选举一名学生承担病人的疾病史的采集工作,其他的学生则从其他的渠道获得病人所患有的病症资料。比如,给病人把脉,观察舌苔等等方式,而获得并人的资料,还要填写病人资料采集中的个人体会。

第二步,讨论小组是资料收集任务完成时候,就要向教师汇报。所回报的内容包括病人历史资料的补充性采集,在采集疾病史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对患者的病症采用中医辨病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制定中医诊断方案、治疗的原则和质量方法。

第三步,当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历史资料采集情况汇报完毕后,教师对学生操作行为予以点评,并针对需要完善之处做出指导。

第四步,教师和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针对患者的疾病而制定的中医处方中选择较为合适的,经过修改并表示认同之后,交给患者服用。

第五步,谈论小组的成员要承担回访工作,针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跟踪访问,以获得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

第六步,安排病人复诊。教师将所获得的回访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做出总结。课堂上教师将治疗效果告知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讨论。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临床治疗情况做出指导,教学门诊的教师则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学生的治疗行为以指导。以其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充满好奇心,并会基于此而针对中医临床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教师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患者的疾病分析,同时还结合教学门诊教学模式针对患者的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教师要注意针对治疗方案进行指导,经过补充和完善之后,病人就可以按照方案内容接受治疗。

(二)对照组学生所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为32个学时。实践教学就是将临床上的真实病案在教学中作为案例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化,对学生起到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效果。

四、研究结果

当实验组和观察组的实践教学结束后,就要进入到评分环节。本次评分所采用的是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术能力考试题,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测试,并以学生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对测试和考核得分经过加权处理后得出最后评分。以评分结果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出考核结果。教师针对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

五、讨论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是“1+1”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开展教学中,要对实践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核成绩进行比对,以考核成绩为主。教师以考核结果为经验资料对后续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不断完善。

在教学门诊课堂教学中,让疾病患者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沟通,接受学生的治疗。学生可以对四诊合参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予以体验,通过对患者展开中医治疗,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还积累了临床经验,从而对学生的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以培养。

针对学生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教师要及时指导和纠正,以使患者能够放心让学生治疗,学生也会在病患的配合下制定治疗方案。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案例的方式展开教学。虽然学生对真实的临床案例结合中医内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其中医辩证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使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难以获得真正意义的训练,对学生的培养采用“1+1”的实践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旨在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培养。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实践教学的对比分析,虽然对照组采用了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教学门诊内容,学生无法获得临床治疗经验。采用“1+1”的实践教学,则是病案教学结合教学门诊,让学生通过“四诊”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并接受临床治疗训练,使学生对患者的疾病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并积累了解决临床问题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朝喧,陈筱云,齐锋,赵莉娟.《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J].光明中医,2013,28(05):1060-1061.

[2]肖永华,吴文静,赵进喜,储真真,王继东.从症、证和病的概念与关系谈中医临床思维教学问题――由中医内科见习病例引起的思考[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03):49-52.

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4

现象:“中医体检犹如照妖镜”

王先生是首府小西门一家公司的小头头,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东奔西跑,南来北往。但春节之后,他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便去医院体检。一张张化验单、检查报告,密密麻麻的数据让他犹如雾里看花,医生仅有的几行文字建议,在他看来,犹如“隔靴搔痒”。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又去了新疆中医医院进行中医体检。医生一番把脉看舌问诊之后说,王先生的脏腑没啥问题,只不过工作压力太大,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得不到调整而引发心悸、失眠、疲倦、头晕等。医生根据他的体质情况对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进行指导,并给他开了一些中草药调理一下竟然就好了。

他笑言自己花了四五百元搞了一个西医体检,恁是没搞出个名堂来,“中医体检犹如照妖镜,还真能找出点问题来,下次让老婆也来做一个中医体检。”

新疆中医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高昌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医体检的杀手锏那就是通过资深中医的望闻问切,能让西医不易发现的亚健康现出原形,然后进行辨证施治。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西医体检是耳熟能详,但对中医体检似乎知之甚少。

数据:一高一低令人不解

高昌杰坦言,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却不知道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健康。

比如,大部分的人只知道爱吃什么,却不知道该吃什么?更不知道吃与健康有何关系?营养学家也说:“如果你吃的对,一般不需要看医生,如果你吃的不对,医生也救不了你。”

在对待健康体检这一问题上,不少人也同样存在认知上的不到位、不全面,有的人看西医纸面上的结论似乎是没啥问题,但是,用中医的话说,这个可能有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的体检方式是,早晨空腹去医院利用各种仪器做全身检查。然而对于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西医体检往往在指标上并无异常,这时不妨试试中医体检。

与此同时,高昌杰主任给记者提供了一个数据,似乎从侧面说明,中医体检在当下所处的尴尬境地,他说,新疆中医医院体检中心2008年日接待体检的规模在100人次,年接待体检量达到了2万余人次,但这其中参加中医体检的人数比例很少。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公布的一项预测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只有5%,亚健康人口总的比例已占到75%,其余为疾病状态。亚健康的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表明,高居榜首的北京人亚健康率达75 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顾问、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博士指出,根据世界成功经验,只有从患者前期即“亚健康状态期”开始全程预防,才能有效遏制慢性病。

高昌杰表示,近年来,中医体检作为覆盖西医体检“盲点”的手段,在广东、福建、北京、黑龙江等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西医体检至今还“无能为力”的现实,面对如此高比例的亚健康人口以及首府少得可怜的中医体检数量,确实让他唏嘘不已。

质疑:“到底行不行”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医生,连个仪器设备都没有,哪像是体检啊?”“没有仪器设备,光靠医生看一下,能看得准吗?”“中医体检不像西医那样有量化的标准,怎么保证医生不会胡乱判断?”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高昌杰说,中医体检最大的硬伤在于没有量化标准。西医体检,基本上是通过设备仪器,测定体检者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只要与标准数值一对比,就可以判断受检者有无疾病。

高昌杰告诉记者,与西医的体检师只要能看懂“仪器”不同,由于要给出直接判断,在新疆中医医院的体检医生应由至少有二三十年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担任。对于从事中医体检的医生,还要进行资格认证,从其理论基础、临床经验、从医疗效、社会认知度等多个方面考量。

揭秘:进行个性化立体干预

新疆中医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高昌杰告诉记者,中医的体检方法和西医完全不同,主要是依照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被检者的神、色、形态,再通过面色、头颅五官九窍、络脉、肌肤、手足、胸腹等局部检查,以及舌质、舌象等检查,加上把脉,并询问被检者以及通过被检者的气味、声音等来做一个综合判断。在接受查体的同时,接受中医的体质辨识,通过中医辨证、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方法,融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手段,对受检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为其制定详细的个体化调养方案,利用中医药学中丰富的促进健康的药物和措施,进行个性化的立体干预,建立个人动态档案。

高昌杰说,我们会根据个人情况不同、个体差异等,为被检者量身定做保健方案和不同的保健方法,任其选择。所谓的“中医体检”是在西医体检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各有长处,可以互为补充。对于一些比如高血压、高血糖居高不下等有明显病患的患者还是需要借助西医的检测,必要时采取西医的治疗方案,中医提供辅助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给予中医治疗。

方法:体检可“混合双打”

据记者了解,目前这种体检方法在医疗收费标准中还未被列入规范项目。目前新疆中医医院只能参照收费标准中的一项“中医辨证施膳指导”医疗服务的价格,把中医体检暂定为25元1次。如果患者参加该院亚健康的中医筛查、中医干预和中医治疗科研项目,将获得免费中医体检(不包括药费)。

在高昌杰看来,中医可以通过看面色、舌苔、切脉、询问症候等种种诊断方法,判断一个人的体质。而西医的检查,可以了解人体局部细节的问题。应该说,最好的体检方式便是中西医结合。高昌杰建议,当西医检查不出异常的指标,但又感觉身体有疲乏、胸闷、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异常症状时,可以通过中医体检正确地推断个人的健康状态,然后辨证治疗。高昌杰建议,患者“混合双打”式的体检模式,将把隐藏在身体里的疾患,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其健康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感言: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学着眼于“消患于未兆”:“未兆”,即没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是人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中医的“上工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治未病”为先的原则,中医把“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人作为心身和谐的健康标准:“阴平阳秘”是一种动态、相对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体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机体的自稳调节作用下达到内环境与外环境和谐统一的结果。人是一个整体,内在五脏、气血相互协调,与外在自然周围的协调,达到“阴阳平衡”。如果“阴阳失调”,不平衡,机体就会不正常,出现亚健康状态。

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5

如果一位与你初次见面的中医观察你的手掌不到1分钟后,就说出你曾经得过什么病,现在身体哪里不舒服,而且全都说对了,甚至还“预言”你身体哪里将会出现问题,你一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吧!没想到小小的一对手掌,竟然“泄露”了这么多身体的健康“秘密”。现代统计学表明,人体有80%左右的健康信息可以直接从视觉中得到,手掌可以直观地反映诸多健康信息。8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均可以直接通过手诊获得。

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随时照看,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或抹去身上的“污点”,观察手掌气、色、形态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内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在给患者把脉的同时,可以对患者手掌的气、色、形态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这种建立在中医望诊诊病基础上的特殊诊断方法是北京刘剑锋教授发明的“气色形态手诊法”。

“气色形态手诊法”虽然神奇,但并不神秘,只要掌握了相关基本要素,普通人也能看懂手掌气、色、形态的变化,从而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当当自己的“家庭医生”。

特定位置指代身体器官

这种手诊方法有两个基本要素——“位”与“相”。

“位”,是指人体相应脏腑器官在手上表现的区域。从大量的临床病例证明,观察女性的病症看其右手,看男性的健康情况则观察其左手,和俗称的“男左女右”说法相契合。具体哪个器官、脏器在哪个位置上反映,是决定手诊结论正确与否的关键。

人体的器官、脏器在手掌上对应位置的分布规律是:大拇指一侧对应身体的左侧,小指一侧代表身体的右侧,中指方向代表头及身体的上部,手掌根部的方向代表身体的下部及脏器的下方。例如,以中指为起点,中指根节代表头顶部,头晕、头痛、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等均在这个部位显现异常;往下,手掌与手指连接的部位的周围是眼、鼻、牙齿、咽喉等,相当于人体头部两眼至咽喉部位。沿中指再向下,中指平分线附近,是胃、肾以及男女生殖系统。这是手掌中指或中轴附近的排列情况,规律与人体真实的解剖位置相似。其它的脏腑器官在手掌上对应的“位”。

别光全神贯注地观察手掌中的“位”和“相”而遗漏了手背。其实,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手诊位置在手背上,只有一小部分在手掌中表现。脊柱的手诊部位是自手背中指根部到腕部的连线,上1/4为颈椎,中间2/4为胸椎,下 1/4为腰椎。

有些病痛人未感知手已预报

生活中每每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的一些熟人、朋友或家属,往往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却突然查出患了某种疾病,有的甚至是绝症而且已是晚期,医生也回天乏力,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其离去。但有些疾病开始侵袭肌体的时候,人们往往没有感觉。当组织器官没有发生器质性改变的时候,现代的物理检测手段和技术未必都能检查出来,不过,患者的脸上、手上的气、色、形态往往已经发生了改变。手诊的及早诊断优势,能加强患者的保健意识,在发现气、色、形态异常后,病情较轻的可以定期复查和保健治疗;病情较重者,应马上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确诊和治疗,为治疗重大疾病争取宝贵时间。

自行手诊只能作参考

手诊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看诊者对手诊法的掌握程度,专修多年的中医准确率能达到95%。但是,影响手部气色形态变化的外部因素很多:手部的光泽度可以随温度、气候、情绪、光源、生理、年龄、职业、性别等内外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而且气、色、形态这些比较抽象的中医学知识,初学者往往难以准确分辨,当发现手掌一个或若干个“位”上出现气、色、形态异常时,可能对病情估计过轻造成延误病情,反则判断过重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因此,掌握一点手诊知识的人不妨把它作为身体健康的一个参考,发现异常先别急于自行判断,建议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这才真正达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保健功效。

气色形态暗藏病情轻重

相,则是指手掌,尤其是“位”上的气、色、形态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征象的分析、归纳,得出中医辨证认病以及现代医学的诊断印象。不在“位”上的“相”是没有诊断意义的。

望气 望气是“气色形态手诊法”中,在找到“位”以后所要观察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观察手部颜色及整个手掌的光明、润泽与否。手部皮肤颜色光明、润泽代表“有气”,说明健康状况颇佳,即使得了某些较重的病其预后也会较好;如果整个手部颜色发暗、没有光泽,仿佛笼罩一层黑雾代表“无气”,提示肌体免疫功能低下,多是全身反应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后期或初愈,高烧、肾炎、白血病或肿瘤等。若只是局部出现晦暗枯槁,则表示与该“位”相应的器官功能失常,出现严重病变。

望色 在“气色形态手诊法”中,观察手部颜色的异常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白色:白色在气、色、形态手诊中是出现最多的颜色,几乎在任何“位”上均可见到,表示炎症、贫血。

2.青色:表示痛症、血液循环不良或心脏传导不良。

3.黄色:表示慢性病、曾经患过的疾病、黄疸病。满手皆黄就是黄疸病;若在“位”上出现的黄色斑点,颜色枯槁如“老茧”,且这种颜色下面没有其他颜色呈现,说明该“位”上以前曾患过病,相反如果黄中夹杂其它颜色则多数是慢性病。

4.红色:红色反映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如果满掌潮红或浅红表示病人有发热的情况存在。如果“位”上呈现深红或暗红,表示该部位有较严重的炎症。如果在“位”上有鲜红的斑点,表明该脏器正在出血,若斑点呈暗咖啡色多表示出血已痊愈。

5.黑色:代表危重症。若某“位”上有病理性黑色斑点,表示该部位是久病、重病;如果某“位”颜色发黑而且有凸起,则有肿瘤的可能性。不过患者也不用过于担心,一些黑色斑点也可能是老人的老年斑或正常人的色素沉着而已。

望形态 这里的形态是指在手的某“位”上显现出的气、色的视觉形态与状态。包括凸、凹、浮、沉、微、甚、散、抟8种。因后面6种形态比较抽象,普通人不易分辨,在这里只介绍“凸”和“凹”。

凸:在手的某一个或几个“位”上,起色斑点所形成的形态较周围皮肤凸起。如果凸起是类似“老茧”样的或圆或扁或不规则的点或面,颜色枯槁如“老茧”,但面积比“老茧”小,且长在不该长茧的地方,多数表示该“位”曾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尚未康复。如果“位”上的凸起呈白色或红色,形态规整,大多是较重的炎症或良性肿瘤;如果有暗红、青紫色的凸起斑点而且发乌,形态不规整,根底看似很深,就可能是恶性肿瘤。

凹:手的某“位”气色斑点所形成的形态较周围皮肤凹陷,如果该“位”凹陷且“无气”,其临床意义主要表示脏器萎缩。如果凹陷处的气、色与周围皮肤一样,且时常伴有光滑的疤痕代表手术疤痕。

拍拍手掌也能治病

在观察手掌的气、色、形态诊断出疾病的同时,也可以在相应部位施治,称之为气色形态手疗法。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现代的生物全息理论均认为“位”与内脏之间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既然“位”上能反映内脏情况,那么有效地刺激“位”,自然就能对内脏气血起到调节作用。从临床实践看,施以按摩、点揉、针刺、放血等刺激,均可对相应“位”上的脏器,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给读者介绍以下两种常用的气色形态手治法:

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6

到身陷困境的蜕变

追溯中医的历史,要从远古时期讲起。,祖先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能消除病痛的食物。在此后的几千年中,中医在医学领域“一枝独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明清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的另一高峰。自清朝末年,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首选西医。原因有很多:其一,西医见效快,而中医疗程长,短时间内难以见到疗效。其二,医院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一些医生迫于利益的驱使,摒弃了成本低的中医疗法,用药时也不再选择成本低但具有同样效果的中药,而不惜开大处方用西药,这就无疑把中医药推出了医院的大门。其三,中医本来就深奥难懂,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学识作基础,而中医院校的学生三分之一的课程是中医内容,缺乏临床经验,毕业生多数不会望闻问切,在利益及各种因素的驱使下,大部分本分人学生都希望从事西医方面的工作。这些都使得中医陷入尴尬的境地。但中医毕竟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也在关键时刻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最终决定将其保留下来。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此背景之下,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秉承传统应运而生。

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

秉承中医文化之本

1999年,地处青岛市海滨风景区内、依山傍海、环境优美的青岛第一疗养院,秉承传统医学之本建立中医科。中医科秉承传统中医文化,不分科室,全科治疗,坚持用中药为人治病,不掺杂中西医结合。从中草药的种植到中药煎熬,为患者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力争给患者提供最有疗效的中药。自中医科建科以来,保留所有患者病例,随时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中医科以“疗效至上,诚信第一”为服务宗旨,努力打造“中心”品牌,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以实际行动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科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中医科先后为来自北京、上海、新疆、等全国30多个省市的病人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治疗疑难杂症,赢得了广大公众的信赖。因成绩突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先后被联勤部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连续几年被青岛市评为“中医工作先进集体”,被总后勤部评为“全军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等。中医科的累累硕果与任劳任怨、视病人为亲人的主任李富玉密不可分。

李富玉:

医者父母心

人吃五谷杂粮,也生百病。病中的痛苦、无助人们都体验过,在最脆弱的时候,期待的就是一位医术高超又和蔼可亲的医生带走病痛。李富玉主任便是这样一位医术、医德都堪称一流的中医。他10岁拜师名医,赤脚乡里,22岁参军入伍,潜心自修,博览经典,从山沟部队卫生员一步步成长为全国全军著名中医药专家。他50年追梦不止,只为把军事中医理论发扬光大,把国家中医事业做大做强。在那些中医药技术越来越不被世人认同和接受的岁月里,他苦心坚守着“四诊八纲”,著书立说,创新突破,自成医理,医术独到。他一生勤奋,仁术济世,在癌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骨髓关节疾病、老年病、养生保健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已为近20万军内外患者解除了病痛。他持守中医济世助人的快乐,持守自我精神的锻造,持守心灵的不断丰盈。

每逢节假日,李富玉主任早早就来到中医科办公室笔耕不辍。平时因为患者多,忙于接诊病人,闲暇时便将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为以后学生积累经验,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2009年时值国庆假期,李富玉主任正当整理笔记时,接到病人求助电话。山东青岛97岁老人潘作淑,患有直肠癌,开始便血,并伴心力衰竭,得知情况后李富玉便上门医诊,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给开了七付中药,嘱咐煎药后,把药汤当水给患者喝。七天之后,患者女儿赶来答谢李富玉主任,并送上锦旗,上书“神医挽生命,显中华神威,九十六岁潘作淑家属”。原来患者喝了三天中药后,大便就完全正常了,自己也能坐起来喝粥,七付中药之后,身体完全好了,目前是精神抖擞,行动自如。

山东患者陈坤,2004年6月因“左肺鳞癌”切除左肺,2006年8月,在癌细胞头部转移5个月后找到李富玉主任请求中医治疗。在李富玉的精心调理下,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超过了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癌症患者自然存活五年既视为康复的”时限。

几十年来,李富玉的办公桌上从来不放水杯,他说喝水容易上厕所,耽误给病人把脉看病。他很少用手机记录患者的电话号码,而是随身带一个电话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病人的电话、地址和病情,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而且随便提一个患者名字他立马就能找到,就能说出这人多大年龄,得的什么病,以前都给他开过什么药。正所谓:医者,父母心。

治未病:构建中医健康

管理服务链

“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未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李富玉认为“治未病”具有三种境界,可概括为“未雨绸缪,保身长全”;“见微知著,救其萌芽”;“料在机先,阻截传变”。现代“治未病”切入点可以表达为:养生是基础,体质是根本,关注高危人群、发病先兆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是重点。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减轻医疗卫生负担、保障民众健康、发挥中医优势、实现中西医对话与交流等方面。

“治未病”,一个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在中医学中,它的思想光辉闪烁了两千多年。当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目的的再审视,面对医疗卫生诸多问题的困扰,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既是医疗保健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志。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构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服务链,形成集预防保健服务、传统疗法服务、体检服务、咨询服务、特需服务、文化服务等于一体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务链。

研究生培养点:

传承中医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