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经营思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经营思维

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1

方斌:一方面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我们的内部管理。就内部管理而言,在明确了战略方向和目标后,能成为支撑大地电影院线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除了拥有完整的连锁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数字化放映、数字化运营,到数字化管理,大地院线在连锁影院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当然,发展的同时,还要具备一种走在最前沿的与时俱进的意识,要用新经济理念来运营影院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

《综艺》:大地电影院线的“标准化模式”在影院投建、观影服务和内部管理等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方斌:连锁企业能否经营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完善的连锁管理体系。而完善的连锁管理体系能否正常有序地运转,取决于连锁体系的标准化程度。标准化程度的高与底,直接反映在终端的就是简单与复杂、高效与低效、口碑传播速度的快与慢和能否快速复制。因此,在大地连锁影院中,在形像、风格、品位、价格及服务等方面我们都极力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其中,在满足消费者的观影服务方面,我们大地率先实现了全国首家网上实时售票服务。通过国内最成熟的电影售票网站――哈票网,观众可以随时了解大地旗下所有影院的电影场次、座位等情况,透过简易的操作流程获取影票,实现“轻松选位无需排队”的新型购票方式,节省现场排队购票时间。

在管理方面,为了使团队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行,我们专门自主开发了CI4系统,即影院信息化四位一体综合管理系统,用IT优势来进行标准化管理。比如将业务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内部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等集成起来,将企业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全部整合在一块,有利于企业迅速做出决策。

另外,我们在北京的NOC机房能够管理到院线旗下所有影院的联网设备,包括放映机、服务器,甚至是音响,都能够实现远程管理。这样既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又节省了人力成本,为我们建立大规模的连锁影院打下了基础。

《综艺》:自建影院和加盟影院在管理方面有什么区别吗?

方斌:会有一些不同,自建影院更强调标准化,而加盟影院更强调灵活度,更具个性化。对待加盟影院是在供片关系的基础上提供全套的指导和服务,不仅在项目设计、施工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更在开业支持和日常运营中为加盟影院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同时,在技术支持方面,大地的专业工程师解决了加盟影院技术薄弱的问题,真正帮助有兴趣的投资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行业、进入市场、运营市场。我们将来会再开发一种特许加盟的形式,就是在形式方面完全与大地实现统一。

《综艺》:在营销方面,大地电影院线的特色是什么?

方斌:每个影院都有自己的营销方式,而大地电影院线是利用自己的口碑和定位来进行传播营销的。有一句话叫做“大智不智,大勇不勇”,最成功的营销就在于别人看不出你在做营销。而是让消费者来了之后,能够对影院有良好的深刻印象,并通过口碑自发传播,我觉得这样的营销才是最高明的。

其实我们也在强调服务,强调管理,强调口碑,我们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的心。真正的营销不在于活动做多大,而在于日常经营的方方面面,能不能打动别人,让别人记住你。

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2

我从报告中提炼出了一些有趣的新名词和观点,简要解读:

1)“Internet+”。中文翻译为“互联网+”,“+”后面是什么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华为提出,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革命会像电力革命一样伟大。电力革命几乎奠定了整个现代工业和人类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互联网的革命呢?可能其影响真的不会次于电力革命。

2)互联网正在由改变价值传递环节进入价值创造环节。以往我们谈及互联网,就会狭隘的默认为,互联网就是社交、电子商务、游戏,尤其是电子商务,它用互联网的方式大同了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今天不一样了,互联网正在直接进入价值创造(更为直接的是产品创造)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众包模式,以汽车制造为例,我曾经写过的《汽车制造颠覆者》中德国StreetScooter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让所有供应商都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到了最后产品的设计流程中来,这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是怎样的打击啊?以往都是这些汽车品牌商们说了算的,供应商只有按要求供货的份。

3)经营信息和数据对于企业发展无比重要。这是对大数据力量的充分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获取信息变得无比容易,但另一方面,你可能获得的数据可能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于企业来说,掌握足够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另一面是“信息垄断”,也就是更高规格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你还没有把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数据当回事,或者还没有开始注重数据积累,那就要小心了,直觉能帮你做出多少正确的判断?真的很难说。

4)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这与华为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似乎不谋而合。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的思维要求更高——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要的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拥有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这个时代不相信“一个诸葛亮”,更相信“三个臭皮匠”。感觉跟不上节拍了吗?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5)未来,如果你不是一家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观点很明确,未来必须全民“高科技”,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今天你可以不用电吗?如果不行,那么明天,你就不可以不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颠覆性改变不言自明。但是以我个人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的作用无须被过于放大——它是一个工具,一个基础设施,它该改变什么,让它改变好了。再给你一个选择,空气、面包和互联网,你选择什么?答案就像寓言故事里一样简单:你愿意守住一座金山,还是一块农田?对于企业,敞开胸怀拥抱网络时代,但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生存之本。

以下是该趋势报告的全文:

用趋势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彩纷呈的ICT技术,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带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正在迎来信息社会的下一波浪潮。信息社会不可阻挡。

“Internet+”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领下一波信息化浪潮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中,也处于各种各样信息的包围中,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基本上还是平行的,或者说耦合得还不够紧密。信息时代,对任何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Internet+”都会成为创新焦点,或者说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要借助Internet来实现重构,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都是全连接和零距离的。

因此,企业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不是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传统模式之上,其中,思维模式的重构是第一位的,因为思维模式是行动的指南。

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互联网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

商业过程纷繁复杂,概括起来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两大环节。在价值传递环节,主要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并改造了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

当前,互联网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等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渗透,如特斯拉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汽车;也包括研发模式的改变,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等等。制造领域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之后,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互联网正在引领工业4.0的发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个性化的融合,这将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ICT技术向价值创造领域的渗透,就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刚刚开始。

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非常便捷,打破了传统企业垄断知识和信息的局面,靠垄断信息获得高价值的企业和产业,将难以为继。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又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新的垄断和不对称,互联网巨头通过汇集海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充分发掘用户的行为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垄断,对其他的企业和服务商形成新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垄断。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比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和数据的经营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权力向用户转移,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汇集用户的智慧构建新的制高点。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户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新的形势下,要求企业在更高层面上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参与到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汇集用户的智慧,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但用户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建设社区和论坛,而需要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研发模式、技术架构等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借助ICT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重新定义市场,ICT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企业ICT系统已经不仅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支撑系统,更是面向客户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从“管理数字化、IT资产化”向“产品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方向发展。借助ICT系统实现颠覆性创新,从而重新定义市场,ICT正在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引擎和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到汽车制造,小到路边快餐店,都可以借助ICT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市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同今天用马车和高铁来竞争一样。

数字社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这个浪潮的标志是互联网从商业的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数字社会和物理社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Internet+”成为传统行业创新的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重构的起点。

数字化重构,用趋势建立优势,赢得信息时代的未来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社会,顺应行业的大势,以互联网思维,借助先进的ICT技术,以“Internet+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用未来的趋势建立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且,这种重构是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使用。

思维重构:以互联网时代的全连接、零距离等为出发点,建立新的商业思维。

当互联网随处可得时,互联网化就成为了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因此,互联网必须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以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的基本特征为起点,重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并以此驱动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从而重构整个企业的观念、组织和流程。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处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是极其痛苦的,但恐怕别无选择,因为当新时代来临时,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往往不取决于是否转变,而是取决于转变得有多快。

业务重构:没有云服务就没有未来,云服务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经营模式;借助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变革,抓住ICT走向云服务的战略机遇,再造一个电信业。

云服务首先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不同,云服务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是提品销售,有的提供售后服务,有的提供在线的信息服务,有的提供在线游戏,有的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但是,云服务的根本是超越产品经营本身,在更高层面上经营用户以及用户的数据,这是云服务的本质。没有云服务,就失去了经营用户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云服务都是未来的基础,耐克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趋势,给电信业带来了巨大战略机遇,因为企业云服务所需要的ICT基础设施,也自然就成为了最基础的云服务。回顾100年前,1900-19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发电机、购买电厂的电力的30年,同时,企业开始建立打孔机和制表机等IT系统的前身。我们判断,未来的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数据中心、购买ICT云服务的30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借助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ICT走向公有云,给电信业带来了数以万亿美元的战略机遇,是再造一个电信业的基础。

运营重构:互联网化运营,实现All Online,On-Demand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内部管控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权力向用户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运营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互联网化的运营。首先是给用户以自由,让用户基于On-Demand的方式获得服务,自由是用户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支撑用户On-Demand的基础是企业走向Online模式,但是,Online不仅仅只是客户界面的Online,更重要的是以面向客户的Online牵引企业内部运作的所有环节走向All Online,以及建立在All Online基础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因此,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运营重构,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在线客服和在线销售,而是面向用户On-Demand需求的整个流程再造,其根本的变革是从内部管控的流程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流程模式。

ICT基础设施重构:建立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ICT基础架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掘“数字石油”的价值。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其他企业,ICT基础设施都是支撑业务转型和数字化重构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信息和数据的经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关键,为企业带来新的智能和智慧。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做到深入的洞察客户、精确的产品研发、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企业管理、科学的管理决策、节能环保等等。企业数据成为新时期的石油,即数字石油,而数据挖掘和数据治理能力则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都将数字化,而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交换,业务的处理和商业的交易等都是发生在数据中心内,因此,数据中心成为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成为“数字时代的电话交换机”。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和ICT基础架构,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技术重构:软件定义和Scale Out计算模式,重新定义IT和网络的架构,引领下一波技术变革的潮流。

风光无限的商业创新的背后是技术创新的默默奉献,商业和技术的双轮驱动成就了互联网。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提出新摩尔定理:网络环境下每18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等于有史以来数据量之和。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流量,并且流量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越来越强,更为敏捷和可扩展性是ICT基础的基本需求。传统以硬件为主导的产品架构、基于预先规划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新的技术理念来支撑新的业务模式。

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3

应该说,都市报和互联网在相互扶助和相互竞争中走过了都市报与互联网的起步期、成长期,但可能都市报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互联网这个与自己一路同跑的“兄弟”发展速度会远远地超过自己,且成为其扩张发展的障碍,迫使都市报向其兼容。

任何产业都是在特定的生态下生存和发展的,都市报业亦然。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的正式上网,标志着我国报业建立网站进入互联网发行的开端,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创刊,揭开了国内报业大批上网的序幕。2005年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年会通过《南京宣言》,指出“平面媒体应探索数字化生存之策,应对数字化的到来。”由此,拉开了都市报全面探索数字化生存之道的大幕,以适应报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时势。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都市报数字化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生存模式,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都市报数字化生存的五种模式

经过15年的探索,我国报纸数字化基本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字化出版形态,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都市报也在数字化过程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并对优势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字化生存模式。

报纸官方网站。官方网站是中国报纸,也是都市报最早的一种数字化生存形态,因其操作简单,而为大多数都市报所采用。早期多为单纯的PDF版,2005年后发展为数字版。数字报利用对PS文件的反解技术,将报纸内容反解为文本文件,并通过网络语言进行编码,从而实现文本阅读,便于文本复制和再运用,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报纸官方网站的生存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网络内容较为真实的复制了当时出版报纸的内容,且同步地数字化保存了当日出版的内容。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版式设计和版面语言感知到报纸出版者对某事的态度;报纸的设计者可以体现出报纸的态度,并引导读者向其设定的意义解码;对于广告主而言,也实现了其一次投入多次传播的目的,降低了广告传播成本。其弊端在于,因为是报纸内容的复制,会影响到报纸的发行,降低通过发行渠道而衍生的其他收益;同时,对于传播渠道而言,用户的网络带宽是其决定使用取舍的重要标准之一。

地方门户网站。一般都市报定位均在综合类,故其报道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宏观到具体政策出台,微观到市民的生活细节,甚至可以说每一张综合类的都市报都是一份纸版的地方门户,很多都市报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小。借势而为,开办地方综合门户网站亦是对资源的再利用。

开办地方门户网站的都市报多是在二线城市或三线城市。如《华商晨报》在沈阳举办“辽一网”、《南方都市报》举办“奥一网”、《重庆商报》与腾讯合作举办“大渝网”、《楚天都市报》与楚天网联合举办“楚天都市网”。都市报举办地方门户网站:一是扩展了其内容容量,单一的报纸版面容量有限,举办地方门户网站可以将更多的内容适时地传播出去;二是极大地拓展了都市报经营空间,最直接是增加了广告经营空间;三是加强了都市报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管是内容生产、抵御外来竞争者的威胁,还是在广告主的定价能力方面都有相应的益处;四是可以整合媒体的优势,实现有效的整合传播,从而与广告主或其他合作伙伴实现双赢;五是增加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利于选择更优的新闻信息。

都市报办地方门户网的不足也十分明显。一是领地的扩展带来的投资均衡问题,涉足网站是一个新兴的赢利空间,但其投入巨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报网位置失衡;二是人才制约,由于网络包罗万象,故而举办门户网站,其实质就是向全媒体迈出了第一步,所以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三是把关人跟进问题,传统的报纸生产对内容的把关容易,一般是按三审制执行,而网络传播却不然,一方面严格的审查制度会影响的时效,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是开放的平台,受众可以自主表达观点,如果把关人跟进不及时,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行业网站。行业网站主要是一些都市报在发展中定位转型后举办的网站。国内的都市报经历了社会新闻――综合型――专业化的发展历程,在媒体多元化的背景下,都市报群体也出现了分化现象,一些都市报纷纷重新定位,进行市场细分,专业化便是其中一个群体。这些专业化分出来的都市报虽然身居都市报领域,但其主要立报之本发生了变化,且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特的影响力。这些都市报利用这一优势,举办行业性或专业性网站。如《重庆商报》定位调整为以大财经为报纸的主要内容,便举办财经类网站“汇融网”,以《重庆商报》的《车周刊》、《I视界》、《渝州楼市》、《康周刊》、《生活周刊》、《靓家周刊》、《好工作》等几大专刊为依托,放眼整个业界,形成自身网站特色。

都市报专业化定位举办的行业网站,优势在于报纸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采编团队具有专业素养,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不足之处在于,因为专业性较强,传播面相对较窄,流量相对较小,可能会影响到其周边业务的开拓。

综合服务网站。都市报举办的综合服务网站大部分是将新闻类网站与服务贸易类网站拼凑而成,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生活资讯型,一是服务商务型。进入2010年,《重庆时报》和《重庆晨报》相继推出其打造的网站,前者号称是重庆最大的生活资讯门户网站,后者则在新闻的同时,加上商务平台。

都市报举办综合服务网站有效地开发了其经营领地,对资源也是更大可能的利用;不足也是明显可见的,以资讯服务为例,这一层级网站如何与报纸形成有效的分工和互动,受众重合程度与网站和报纸的经营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都是需要都市报经营者思考的。

移动阅读。移动阅读是基于手机彩信发展而来,始于2004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的《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被公认为我国第一份手机报。随后经过技术发展,移动阅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是手机报和特定终端阅读。目前占主流的是手机报,到2009年底全国手机网络用户2.33亿,手机报用户已达到1.5 亿,付费用户达7000 万,各类报纸推出手机报1800多种,几乎所有都市报都推出了手机报。手机报是都市报数字化生存中赢利模式最清楚的一种类型,即通过内容订阅获利和通过广告收益赢利的模式。据有关人士预测,手机报的下一步也可能出现内容免费,但用户需要选择性地接收一定数量的广告内容作为代价。

在手机报快速发展的同时,手机报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如手机屏幕大小与手机便携性之间的冲突,屏幕大小与阅读的方便性之间的矛盾等,手机报可以满足一般的浅阅读,但其深阅读的可能性较小;以及内容平台和技术平台之间的利益分配等都可能成为手机报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都市报数字化发展模式目前还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如2010年4月, 《十堰晚报》创刊了3D报,随后《南方都市报》、《新安晚报》等均制作了3D报纸。

都市报数字化生存的发展路径

纵观我国都市报在数字化背景下生存的各种模式,不难发现,今天的都市报数字化生存虽然切合了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找到了一片蓝天,但在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设计多元赢利模式。虽然不少都市报已经以数字形态生存和发展,但广告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甚至还有“以报养网”的现象,虽然网络广告在高速成长,但相较于其他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都市报数字化网站的竞争力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弱势。所以,都市报在数字生存中,必须找到新的赢利路径和模式,形成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为大多数受众和内容生产者所接受的多种赢利模式迫在眉睫。

设计多种生存形态。目前都市报数字化多数是以互联网络平台为主导,简单地说,仍然是依托于Web阅读,特别是在我国,Web阅读免费已经成了包括受众、内容提供商在内的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共识,这必然会影响到都市报数字化生存的激情和前景。所以必须考虑充分调用多种数字技术对都市报数字化生存进行再升级和延伸。

创新编码方式。数字化平台传播与传统平台传播区别较大,而目前的都市报数字化内容依旧是平面报纸内容简单地复制挪位,从而影响传播效果,最终影响其经营工作,所以都市报数字化应该考虑多元的媒体形式,如在汽车时代是否可以考虑专为驾车一族开发语音报,将内容刻录在光盘上,行时可以“听”报,静时可在移动终端上查看文字和图像等。

创新编采思维。不少都市报虽然已经开始向数字化发展,但其编采的指导思想仍是都市报的编采思想,无法适应新的媒体生态下的发展需要;突破传统的采编思维是创新媒体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编码方式的根本。

规避为创新而创新。有人预计,3D报纸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在给读者以更多视觉享受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其普遍适用性,在大众浅阅读、轻阅读的大背景下,3D报纸能否真正成为报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呢?

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4

(讯)近日,从汕头市经信部门了解到,汕头市将以1000家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市场经营的深度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变化。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中,汕头市将抓紧开展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编制,组织对“互联网+”的研究,实施互联网与该市工业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生产业的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以及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依托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作用,加速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此外,该市将运用“互联网+”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该市的化工塑料、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制造、文具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为载体,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等六个方面加快该市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同时,该市还将培育发展壮大“互联网+”新兴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的应用,培育发展壮大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原材料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拓展工业生产经营的新途径。

记者从《汕头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17年)》中了解到,通过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计划到2017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率达到90%;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20家,其中通过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12家。(来源:中国经济导报;文/罗勉)

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平面媒体 生存

平面媒体的数字化进程

“数字化”对于平面媒体而言含有两层内容:一是指平面媒体中个别环节或某个领域采用了数字技术:另一层内容是指整个平面媒体所有的流程,即从采编到印刷再到媒介产品全部实现数字化。

平面媒体通常包括采编、印刷、媒介产品等环节。数字化产生后,数字化产品快捷便利的形式,特别是电子纸的产生,很快颠覆了平面媒体和平面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它毫不犹豫地去掉印刷等环节。直接将内容奉献给受众,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这是个划时代的变革。

数字化进程与其他技术普及过程一样,也依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的规律发展。纵观平面媒体数字化历程.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一是电脑普及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报社进入了电脑普及时代。在这一时期.报社采用电脑编辑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环节淘汰铅活字.编辑记者逐步以电脑为工具,取代了手中的笔。二是电脑互联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电脑互联网时期。在这一阶段,报社各部门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综合新闻业务网(NISN。News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的建立和运作成为报社的数字化平台.并且与外部的信息网络及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内容产品生产、传输的数字化达到更高的程度。三是平面媒体建网站阶段。报纸媒体网站已在中国网络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是全部数字化阶段。就是平面媒体取消印刷的纸媒形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报纸网络电子版。2008年11月25日,美国一张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迎来了自己的100岁生日。然而.该报纸宣布将于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日报.专注于自己的网络版报纸。从而成为美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的报纸。目前,在美国许多媒体采用电子报纸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报纸的发行.其中包括《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等报纸。二是手机报、电子光盘和电子纸出版物等。北京日报和北京青年报光盘出版物.以及烟台日报电子报刊都属于这一范围。随着新的传播介质“电子纸”和其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不断诞生,将把平面媒体的发展空间拓展得更宽更广。平面媒体数宇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将平面媒体出版业推向了历史性的变革关头。平面媒体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中国报业发展战略的普遍共识。但是.从数字报业的现状来看,还只是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何时能够真正成为产业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2009年7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参展企业比上届增加了55%.展位面积比上届增加了20%。但亮相数博会的50余家企业中还是以技术供应商居多,报业方阵参展的屈指可数。许多报业集团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形式,纷纷向数字媒体进军。但至少截至目前,报业数字化依然停留在投入阶段,除手机报发展稍好之外。其他基本无利润可言。平面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一些平面媒体人理念落后.是这种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定数字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的观念:必须从整体、全局的角度考虑报业的转型和发展,将数字化作为整体转型的方向。而非设立一个新部门、增加几个新岗位,或者象征性地搞几个网站或手机报等等。从世界报业的情况来看,国外的大传媒集团在观念和思路上要比我们超前得多。早在2005年夏天,75岁的默多克就强势进入互联网市场.新闻集团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收购,其中最为抢眼的交易是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2006年11月.新闻集团义高1蒯对外宣布,计划在中国与本土公司合作建立中国版的MySpace。另外,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后,将平面媒体的数字化发挥到极致。继苹果公司宣布iPad上市仅用28天就突破了100万台的销量之后.iPad的《华尔街日报》电子版应用软件推出首月.活跃用户已超过64000人。默多克表示.新闻集团正与一些出版商、设备制造商及科技企业进行最后的协商,他们将很快开发出全新的注册模式,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通过iPad的《华尔街日报》电子版获取想要的数字内容。反观国内。互联网时代的联合、共赢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闭门造车者众,放眼世界者寡,资金雄厚的报业集团收购有成长性的互联网企业之类的动作.或者和大企业数字化技术合作的动作,至今鲜有所闻。其实,改革开放30年使国内一批报业集团迅速发展,积聚了可观的财力、人力等资源.现在正是利用这些既有优势以大眼光、大视角谋划大格局、大思路的良机。报业数字化转型既是传统报业面临的危机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今天动作慢三拍,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30年里使我们前30年积聚的优势消失殆尽。国家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报业的“数字发展战略”问题,为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事实上.平面媒体纸媒电子化后,平面广告与网络广告能否自然衔接,商业模式如何转换。也是平面媒体数字化转型后所面临的困境之一。纸媒消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平面媒体赖以生存的平面广告,是否会随着平面媒体的电子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网络广告。对此,广告主更多的是观望而不是立即行动。这从传统平面媒体的网站广告量非常少可以看出。这就给平面媒体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传统平面媒体靠单一的广告生存的商业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创建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的新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因此,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

平面媒体数字化生存策略

平面媒体要想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转变思维理念,迅速采取行动.进行一场平面媒体的数字化革命。近些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平面媒体在不断尝试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其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网络为核心,开展全方位经营。全方位经营不等于过去我们所说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时代,各个报业都有企业,但是没有几个赚钱的,最后还是回到媒体上来。但是,到

媒体上来.不是办一个单一的媒体,必须走全方位的综合媒体的发展道路。以中国黄金报为例。中国黄金报的全方位数字化经营的转变,主要采取了如下作法:一是开辟了报刊社网站和中国黄金网网站。从1997年创建中国黄金网,目前访问量是55万次,可以保证50%以上目标做黄金珠宝和贵金属投资的人主业是中国黄金网。二是利用自己在中国黄金行业的公信力.与国际著名珠宝电子商务运营商合作.打造中国首家P2P珠宝首饰网络电子交易平台,扩大新的赢利增长点。三是开发手机短信服务,并且推出全球贵金属实施行情手机导航平台.可以24x7给客户发放。四是开发多媒体产品。与国际合作,出版了《世界黄金年鉴》和《铂金年鉴》及全文检索数据光盘,这是他们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针对高端用户定制性的市场分析电子读物。五是开发贵金属电脑终端软件。就是放到客户电脑上.给他做一个终端的看盘器和行情分析器。数字化的转型给该报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第二,创建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对我国平面媒体来说,在新闻信息资源占有量上仍具有很大的优势.问题是这些新闻资源往往处于一种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重新加工和整合,这些信息既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没有创造经济效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平面媒体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数据信息库。在这方面,龙源期刊网和新知网做得比较好。

数字化经营思维范文6

一、改善体制机制环境

数字化经济本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诞生的,数字出版的成功经营模式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不可分。民营、电信领域发展起来的新型数字出版商,都具有完善的独立法人资格。全国传统出版社名义上已经转企改制,但实际上大多数背后都还靠着“娘”,没有断“奶”,在书稿资源、干部待遇、利润分配等方面,与原来所在的国家行政机构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出版社内部,多数由一个行政部门或部门化、行政化的所谓公司在做数字出版,做好做坏都在社里一个大锅内舀饭吃,员工缺乏主人翁责任感。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日常矛盾突出,项目未挣钱的时候,经常为经费投入、人力和场所使用等争执,挣来了一点小钱矛盾就更大,因为有钱分了。许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做着做着,做成了一个“每年收支平衡、自我养活”的永远长不大的“侏儒公司”。如此体制下,做不起来是正常的,做起来了是例外。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及出版企业抓数字化转型,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真正把发展动力、创新活力激发出来。所有数字出版项目不做则罢,要做就得通过组建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独立实体来做,真正营造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良好环境。

二、改善政策法制环境

构建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保障。现在数字出版基本没有独立的政策法规体系,几乎做什么都是以传统出版为本,比照、套用传统出版的一套来做。不管“老二”长多高多大,还得穿着“老大”的衣服。

在政策环境方面,无论项目申请、预算执行,还是人才招聘、业务培训、职称评定、奖励评比,等等,大多是跟着传统出版办理。如,申请有的数字出版项目,连发下来的表格都是为传统出版制定的,不知让人咋填,更何况评定标准;数字出版作品评奖以及人员职称评定等,由传统出版内容专家担任评委,难以做出客观评审,有个专门为收录几十年出版物而开发的数据库,参加评奖时因为“里面旧书太多”而被拿下;出版业内没有正规的科技人员队伍以及科技人员职称体系,出版社大多三两个人从事技术工作,成为“少数民族”,被严重边缘化;王选的发明是地地道道的出版技术,但有个“王选奖”不知为什么设在新闻和广电行业,有出版社得了该奖,出版业内还不太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没有科技,出版社毫无出路。单靠一人一张书桌的劳动方式编书挣钱吃饭的时代即将过去。建立起一个体现数字出版工作特点规律的独立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当然,从2013年开始,国家对数字出版在经费上予以大笔支持,这是一项好的政策。但如果其他方面的环境问题不解决,投进去的钱很大一部分可能会打水漂。

在法制环境方面,出版业现行法律法规几乎都是以传统出版为背景而制定的,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客观上主要起到了限制数字出版发展的作用。当今中国盗版猖獗、久治不愈,这实际上是传统出版法律制度与数字出版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一尖锐矛盾的反应。传统出版中,一个出版物往往只涉及一个或少量几个著作权人,因此,作品经著作权人直接授权才能出版这一法律制度是合理的。但是,数字出版是大数据出版,一个出版物(如专题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往往涉及许多甚至成千上万的著作权人,大数据需要著作权的大流通、大合作,单靠一家单位、少量作品资源成不了气候。这种情况下,作品经著作权人直接授权才能出版的法律制度就不合时宜了。假如,某人现在有钱,想建立一个一万本书的数据库,规模不算大,可书在哪里、著作权在哪里,从哪里购买?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度里,弄来这么多书,恐怕与上天摘星星一样难啊!于是就出现了盗版。当今,中国传统出版业外已经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商,谁也不敢说当初起家时没有过盗版行为。可见法律制度起到了逼良为的作用。过度限制著作权流通使用,现实中最大的受害者是传统出版社。因为盗版商本来就是“小人”,脸皮厚,不怕“打盗”;而传统出版社是“君子”,脸皮薄,羞于盗版。这也是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迟迟做不起来的一个奥秘所在。有传统出版社的人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一个“恶法”,理由是出版社本来就拥出版物的完整版权,该《条例》将其一半剥夺置于竞争领域,一时间大批著作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成了没有主人的“鸡”,顷刻让别人似饿虎一般吞食。有的出版社几十年出版图书的版权,短短几年内被人盗版或续签一空。《条例》主观上想维护传统出版社权益,客观上为新兴数字出版商的崛起帮了大忙。我们不评价此种埋怨的对错,但这一现象确实反映出,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带来了数字版权领域的无序竞争。现在有这样那样的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很少有促进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泛交流和使用方面的法规问世。笔者认为,建立起一个体现数字出版工作特点规律的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改善行业文化环境

一定的行业文化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方式中形成,并随着行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出版行业在一百多年的纸质出版活动中,形成了鲜明的“书香”文化。整个行业崇尚书香,精于书功,献身书业。正是这种文化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出版人,诞生了几乎容纳人类所有知识成果的优秀纸质出版物。进入数字出版时代,出版行业文化仍然是“书香”文化,但这个“书香”已经不是纸张加油墨的“书香”,而是屏幕加数据的“书香”。出版人应当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办事习惯、工作作风等方面,有所更新,有所超越,让“书香”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一是要培育“重科技”的行业文化。传统出版产业中的技术(造纸、印刷)与内容(编辑)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是相互独立的业务板块,出版社的主要业务是纯粹的内容编辑加工,内部很少有科技工作,天生缺乏科技基因,对技术有一种陌生感。而数字出版是内容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出版,各主要环节如编辑制作、专题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既不是单纯的内容业务,也不是单纯的技术业务,而是水融的一个过程。但是,传统出版社做数字出版,总是摆脱不了内容与技术“两段活”的老思路,在他们看来数字出版是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只是把纸质书上的内容数字化后拿出去销售而已。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做项目很少派资深编辑人员参与,而单纯交由技术人员承担,做不好还埋怨技术人员没本事。有的拿到项目经费后,老指望从外面引进现成的先进技术,有的居然把钱交给外部技术商,全权委托他们去做,自己图省心、很超脱,结果没有不失败的。一些传统出版社领导缺乏科技兴趣,面对数字化浪潮态度漠然。如,这些年新闻出版系统每年都举办一些数字出版大型会议,会上最活跃的是新兴数字出版商,而传统出版社大多只有部门领导或技术人员参加,社一级的领导很少露面。可见,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教育,普及数字化基本知识,在业内形成人人崇尚科技、学习科技、尊重科技劳动的浓厚氛围。要通过行业内外大规模的干部交流及业务培训,建立复合式人才队伍,提高各级班子领导科技工作的能力。

二是要培育“大生产”的行业文化。传统出版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生产,单个人可以策划编辑一本图书,是“单兵作战”;单本(套)图书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出版物,涉及的著作权人通常为一个或几个人。因而劳动方式的自主性、独立性比较强。数字出版是社会化大生产出版,一个产品需要许多专业岗位的劳动成果组装而成,每个员工只承担产品线上的一项分工。融入产品的内容数据往往是海量大数据,可能涉及许许多多著作权人。经常以项目的形式承担工作。因此,出版活动的社会性、协同性大大提高。这对传统出版人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又是一个挑战。一些出版社不惜派出纸质书做得很出色的“精兵强将”去做数字出版项目,但有的因不善于协同劳动而不易成事。传统出版经营的关注点往往在单本书上、在书里面,不善于关注大数据,不善于把千千万万本书当作一个出版物来做,以至于有的出版社以往的图书版权,短时间让新兴数字出版商续签走了都一无所知。笔者认为,传统出版业者应当通过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学习讨论,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宏观意识、守阵意识、扩张意识和拓荒精神,锻炼提高员工协同劳动的能力,包括提高承担产品线上某一分工的能力,提高参与完成重大项目的能力,提高制作开发大数据出版物的能力,真正实现“小作坊”式出版经营到社会化大生产出版经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