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毕业论文

心理毕业论文范文1

本文,,就心理毕业论文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整理归纳如下:

方向一:感知觉研究

这类研究多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研究。这类研究可以反映当时前沿学科水平,社会的进步情况等。但近几年在这类研究的人数减少很多。

方向二:思维研究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该方向研究的热点,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心理学者用汉字假设测验模型,并对概念形成设计实验研究,问题解决作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方向三:个性研究

心理毕业论文范文2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一)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宛如在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上,我在晚会现场看着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台领奖,自己却始终未能被念到名字,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终于有位嘉宾高喊我的大名,这时我忘记了先前漫长的无聊的等待时间,欣喜万分地走向舞台,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抒发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想。这篇毕业论文的就是我的舞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舞台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许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许老师。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学长。正在撰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搜集文献资料,帮助我理清论文写作思路,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学长的帮助表示真挚的感谢。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学弟们。他们为我提供了写作论文的重要工具——电脑。甚至为了让我方便进出他们的寝室专门为我配备了一把钥匙,而且四台电脑的密码也都一一告知于我,任我选用,让很非常感动。对学弟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万分感谢。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二)

在xx大学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学习到管理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x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x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x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助,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xx大学xx系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提供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xx大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幵始一段新的人生!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三)

吋光飞逝,转眼间四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这四年的学习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怀和帮助。在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期间给予我支持、帮助和鼓励的人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对我的教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到最终的定稿,x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x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都是值得我终生学习的。

其次,感谢经济学院的全体领导和老师,由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学到了专业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感谢论文指导组老师xxx老师、xxx老师和xxx老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此期间给予我的包容、关爱和鼓励,以及所有陪我一路走来的同学和朋友,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照顾,我才能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我的学业。

毕业在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铭记师长们的教诲,继续不懈努力和追求,来报答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范文(四)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最初试图以《周易》为题材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自己对《周易》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神秘瑰丽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几经酝酿思索,最后在文学院不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周易》的人生哲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x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x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与乐趣。特别是x老师借给我的《周易美学》一书,让我对《周易》中神奇瑰丽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与神往,虽然与论文不甚相关,却为我将来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门。值得一提的是,x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x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心理毕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择业和求职现已成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在择业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就业态度和动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满足现状。教师及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良好的求职择业观念,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择业和求职现已成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好人生这一步,对高职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一方面,他们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兴奋甚至是激动;另一方面,也为择业的严峻形势而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与形成原因分析

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就业态度和动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满足现状,具有较高的期望值、眼高手低等情况存在。

根据对我校(包括机电高职、计算机高职、会计电算化高职、软件高职等)152名高职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急于求成,就业期望值较高,而且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一些高职生在职业追求上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再是,高职生充满就业信心,但有少数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可见,高职生普遍自我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存在着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高职生就业与成才的高期望值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以及他们自身所处的层次环境因素影响,形成了部分高职生在择业和就业问题上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它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复杂而过度情绪的反应。高职生求职择业中埋怨用人单位录用程序烦琐,盼望面试一锤定音,焦虑心理常使他们签约不慎,后悔不及。

2、胆怯心理。这是一种胆小、脆弱性格特征的心理现象。有的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面试时,怕见主考官;试用时,谨小慎微,怕说错话。

3、依赖心理。某些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不主动去联系单位,不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亲属,坐等学校优生优荐,指望父母包办。

4、自负心理。这是一种缺乏自我客观评价,心理素质极不成熟的表现。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求职择业中,好高鹜远,一旦未能如愿,则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

5、自卑心理。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自卑还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破罐破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6、挫折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希望一蹴而就,害怕失败。

7、攀比心理。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总想谋到一份自己认为比别人强的岗位。

8、从众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

分析起来,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就业形势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导致许多心理困惑的产生。

2、用人单位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录用观念上还存在首先看毕业生的毕业学校,甚至对高职毕业升有能力和素质认知上的偏见,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用人单位挑肥拣瘦,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不得已的选择,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感,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容易产生自卑或者自弃心理。

3、办学机构因素的影响。各高职校为了宣传和招生等需要,表面上是为了增加高职生的自信心,称高职生为大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和实践的影响下,就接受了“大学生”的称呼和概念,高职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在择业时就必然以“大学生”自居,造成高职生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心态。

4、毕业生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能力不高和方法不当等问题,心理承受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高,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关注,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应对措施

就业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致使高职生求职择业心理产生了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就业能力。如不及时有效解决,将会损害个人身心,破坏家庭安宁,贻害学校生存,危及社会安稳。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1、学校要加强高职生求职择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不仅要注重生源进口和专业教学,而且应注重生源出口,关注毕业生就业。要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要积极开设求职择业指导选修课,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求职心理与艺术,更好地就业。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2、要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理智评价自己,要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要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定位自己,从而使之切合实际的合理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

3、要鼓励他们勇于竞争,让他们能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实现。

4、引导他们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挫折。高职生与普高生相比,更需要自知、自信、自立、自强。要清醒认识到,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5、政府主管部门要政策引导,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发挥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6、家庭也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

总之,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毕业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选择职业,也就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帮助高职生树立良好的求职择业观念,也必将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光哲,张春林,张元等主编《职业生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钱景舫主编《生涯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心理毕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调整策略

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为适应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当前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的重要力量。在目前严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而作为依托母体品牌优势的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其自身办学体制的特殊性,其毕业生不仅受到了正规院校的误解,同时还受到了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普遍歧视,无形中给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们增加了更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探索出一套促进独立学院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推进学校健康协调发展乃至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2011届及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测试为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探讨了培育独立学院大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途径。

一、就业心理状况调查

2011年6月10日,我们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282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心理测试,其中,女生177人,占被试人数的62.1%,男生105人,占被试人数的37.9%。在参加网上心理测试的系部中,机电系33人,资土系56人,信息系65人,经管系85人,文法系43人;理工类有154人,占被试人数的54%,文史类有128人,占被试人数的46%。

2012年6月21日,我们对泰山科技学院的316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心理测试,其中,女生167人,占被试人数的52.8%,男生149人,占被试人数的47.2%。在参加网上心理测试的系部中,机电系43人,资土系64人,信息系50人,经管系93人,文法系66人;理工类有157人,占被试人数的49.6%,文史类有159人,占被试人数的50.4%。

与此同时,我们对泰安市高校中设有独立学院的兄弟单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测试,在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430份,占实测人数的86.0%。其中,男生176人,占有效问卷的40.9%,女生254人,占有效问卷的59.1%;理工类有210工人,占有效问卷的48.8%,文史类有220人,占有效问卷的51.2%。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在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虽然复杂多样,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但总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就业时同时具备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时心理经常出现两种矛盾,一种是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另一种是自负,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无论哪一种情况,最终都会使学生受到伤害。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属于本科三批,与本科一批和二批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技不如人,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尤其是在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同台竞技时,总会底气不足,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另外,据调查了解,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三本”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时也有此种现象,在2012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也首次出现了部分高校将“三本”学生拒之门外的现象。因此,一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有自卑心理,不敢正视现实,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长处,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和信心,陷入了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中无力自拔。

自负实际上是自大,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在就业时,有的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认为自己具备种种优势,有着优越于常人的一种自信。如一些专业较好,在学校中表现比较突出或者多次获得过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学生则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面对现实环境,一味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考虑问题,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才高八斗,任何工作都可以游刃有余,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结果往往不能自圆其说,最终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徒留遗憾。

2.攀比心理

大学生毕业时平均年龄在22周岁到23周岁之间,这些青年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这就使他们在就业时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导向,如虚荣心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就业中,有些学生凭借各种有利条件如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等能找到理想的岗位,他们在同学中经常吹嘘自己工作收入高、待遇好、前途广、社会地位优越等,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来进行超越。因此在找工作时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职业发展等因素,只是一味的想要超越别人,结果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

3.就业心理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有失落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一直深入人心,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促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值,人为的设置了就业方向性的禁锢,如非大城市不去、非外企不去、非高收入不去等。

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多是当前市场需求较热门的专业,专业选择的导向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及其家长总期望高额的教育投入能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对于就业,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因而,大量毕业生对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连年升温,始终不减。他们希望能够到条件好、收入高、起点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对不符合自己期望值的单位则一概否定、不屑一顾。

但是,在目前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会面临种种困境,比如,正规院校的不认可,社会的不认可,用人单位的不认可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当头一棒,使他们美好的愿望落空。可是,即使面临就业困境,他们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对一些虽有发展前途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不屑一顾,对于西部城市和偏远山区更是少有人问津,结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经常发生,择业行为与实际情况出现极大偏差。

4.严重的依赖心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也缺少社会经验,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意识,在关键时刻个人不能进行独立的决策。有些毕业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供需见面会,或者参加了但不能独立做出是否签约的决定,需要依靠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判断。有些毕业生甚至参加供需见面会也要由家长全程陪同并全盘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另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一味地等、靠。等学校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靠家长四处奔走,托关系走后门,当父母和亲朋的四处奔波毫无成效或者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5.严重的焦虑和烦躁心理

近几年来,由于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国有495万大学毕业生,2008年有559万,2009年有611万,2010年有631万,2011年有660万,2012年有680万,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焦虑心理和烦躁心理是非常突出的表现。

焦虑心理是指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过分紧张、忧虑不安和对未来不可计划和预知的消极情绪体验。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焦虑。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学生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中,个人前途与就业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且压力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渐上升。有近三成的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对未来感到焦虑,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再加上有些媒体经常在网络及报纸上发表大学生工作不好找,毕业即失业,求职不成走入极端等负面新闻,引起了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甚至恐慌。

还有一些学生在就业时容易产生烦躁心理,整个就业期精神亢奋,心急如焚,既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下来,又担心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匆匆签约会上当受骗追悔莫及,另外还担心过早签约会错过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他们的就业心理出现了互相矛盾的一面,“这山望着那山高”,由此造成了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整

大学生参与就业,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必然归属,也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是正常的,由于就业压力较大,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关键是应当如何调整才能使我们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在同专业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大学生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敲门砖是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三本”学生,与正规院校毕业生进行竞争时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是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赏识的,即使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获得施展的机会。

2.正确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可以说,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面对着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经受着对自己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大有破釜沉舟之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此在求职之初他们精力充沛,信心十足,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可是,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深受苦闷、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提高自己。因此,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正确对待,分析失败原因,调整求职策略,提高自己抗挫折、抗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因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气馁悲观,以便最后获得成功。

3.接受客观现实,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面临着社会结构性的一种调整,面临着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所难免,以前那种寄希望于政府、学校及家庭,希望依靠外在力量为大学生的未来铺路的观念应该被彻底抛弃。应正确的认识客观现实,脚踏实地的依靠自己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捕捉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创造一份美好的未来。

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现实因素,如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眼光应放长远一些,认真考虑职业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选择职业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客观情况,了解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于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全局认识,要进行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职业定位。

4.把握机遇,促进就业人格完善

心理毕业论文范文5

在整个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毕业设计教师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员和毕业设计学生管理,这三个子系统的分配依据是各个系统的作用功能。这三个子系统又是由多个功能区域组成,配合毕业设计的管理,这三个子系统各自负责不同的区域,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1.1系统功能介绍之系统管理员①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基础信息的管理,比如说毕业设计从属的系别、作者即学生信息、课题老师、毕业设计的时间信息等等。其中毕业设计时间信息包括研究的申请时间、选题时间等,其中负责研究申请时间的功能区域的作用是记录指导老师报录研究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老师完成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这部分工作由教师完成,毕业选题时间主要是留给学生的,在这一时间内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老师设计的课题下进行选择,在其它时候这一区域是关闭的,学生无法再次进行选题。②负责学生信息管理的是学生资格审查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可以搜索查阅参与设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确定和取消等操作。③在课题确定方面,教师并不是拥有全部的资格,在教师设计完课题后,系统的申报课题审核区域会进行核查,只有被此区域认可的设计才能够被学生选择。④课题的选择并不是单项的学生挑选老师或老师挑选学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系统,在系统内有关课题的选取都要遵循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意愿,负责这一事项的是课题双选信息管理区域。⑤负责课题信息公布的是公告管理及区域。⑥在文档或表格资料区域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下载和课题有关的资料信息。⑦对毕业设计进行整理的是数据归档区域。⑧维护区域会对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⑨管理员信息维护区域主要作用是对系统内的管理员的信息进行保护。

1.2系统功能介绍之教师管理子系统①“我的课题“和“课题申报”组成了课题申报区域,“课题申报”是教师确定的研究课题,“我的课题”是学生选择课题的信息。②如果想知道本年度老师设计的毕业课题都有哪些,这些信息资料可以通过查看毕业设计题目区域进行查询。③已选课题和未选课题组成的选题区域可以随时供学生和老师查询,以便清楚的掌握课题选择的信息。④任务书的主要由任务书区域负责,主要服务于教师,用于课题的公布。⑤老师在接收开题报告区域接收下载学生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开题报告、课题的素材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⑥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想找老师探讨,可以通过网上答疑区域解决,在此区域内,老师和学生可以探讨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⑦有关课题实时信息的了解可以通过查看管理员通知或公告区域,在此区域内会实时公开与毕业设计相关的信息。⑧想要下载资料则要进入下载文档或表格材料区域,此区域主要负责的就是资料的下载,下载的资料主要有检查表、评审表等。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的是设计材料检查区域。⑩对毕业设计进行最终检查并确定的是检查论文正式稿区域。11对毕设设计进行整理留存的是上传归档数据区域。12在系统内对老师信息进行保护的是个人信息维护区域。

1.3系统功能介绍之学生管理子系统①学生通过查询毕业设计题目区域对老师设定的研究课题进行查阅,为毕业设计的进行做铺垫。②通过毕业设计选题区域对毕业设计的主题进行确认。③通过查看任务书区域对毕业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解,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④老师检阅的有关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报告,外文材料等资料是学生通过提交开题报告区域接收的。⑤而解决师生交流难题的是网上答疑区域,此区域包含三部分,分别是提问、回答及我的难题。⑥如果学生想知道有关毕业设计的相关信息,则要进入查看通知或公告区域。⑦学生想要下载的有关毕业设计的相关资料一般由下载文档或表格材料区域管理。⑧毕业设计的提交是由提交论文正式稿区域负责。⑨负责学生信息保密的是个人信息维护区域。

2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和难关

2.1如何挑选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平台在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环节中,校园网的作用不容忽视,校园网的网络平台是互联网,主要包括有网络的操作、服务器、网络操作的硬件系统和客户操作软件系统。本研究中的系统采用的工具是微软的(c#),B端的数据访问技术是语言集成查询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的是SQLServer2005。

2.2如何解决多位学生选择同一课题的情况在高效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中必然会发生一种情况,那就是有多个学生都选择了同一个课题,如果不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那么课题研究人数就会过量,那么毕业设计信息的存储也会出现问题,所以必须对这一问题加以控制。在系统中对某个课题的最大研究人数、已选定的人数、剩余的人数都会进行设定显示,用于提示选题学生酌情选择研究课题。

3结论

心理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用货币; 社会契约;马太效应;新教伦理

一、社会契约、交易成本与信用货币的地位

上世纪十七、十八世纪是西方世俗化的世纪,一方面宗教改革使腐朽的基督教重新焕发了活力,另一方面各种高举人的理性的人本哲学把基督教的教义进行改造,用另一种方式来重塑人们的世界观。作为古典契约论的代表,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把《圣经》中“约”的观念世俗化,用社会契约论重新解释国家的起源。一般而言,他们先假设了人的“自然状态”,然后认同社会契约是结束“自然状态”的最好方式。这里关键的一个区分是:用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的起源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人人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组成政府。而基督教所谈的“约”是上帝亲自与人立约,而人与人在此基础上又彼此立约(这也是清教徒在五月花号上所做的)。

人人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政府,这就导致了“异化”或者所谓“二元性”的问题,韦森借用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认为货币是一种契约性的构造制度存在。这样,人们被自己的构造封闭起来,政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公众与政府的信用博弈展开。一般认为,如果公众与政府的博弈是一次性的,那么政府的机会主义不可避免。而多次的博弈会产生道德信用,政府与公众的诚信合作会建立起来。这种看法似乎不太适合于信用货币的博弈,政府在博弈中处于绝对的有利地位,纵使长时间通胀也不一定会受到惩罚,信用货币市场上将长时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导致政府信用受损。

按照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定义――“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这种构造的契约存在边界问题,由契约边界问题引起的内生性成本与外生性成本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谦卑于哈耶克的“演进理性”的思考,则公众通过信用博弈而达到均衡组建政府这一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这种构造性的契约使得人们之间的“公共知识”为零。无论如何博弈也达不到组建政府,整个社会有可能长期处于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下。哈耶克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道德传统”。

近年来对“宗教经验”的研究似乎可以了解到清教徒有一种对于上帝的直接宗教经验,这种直接宗教经验不是来源于人理性的构造,而是上帝对人的一种“恩宠”,这种直接宗教经验可以在清教徒中间充当“公共知识”,从而使清教徒之间的交易成本大量减少,有了这种保障,契约信用制度的社会是可以建立起来的。正如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所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经济上能够使一种社会秩序不断扩张的,只有基督教。”

关于国家机会主义的问题,耶稣因为被问到一个“该不该向该撒纳税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该撒的物当归该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从而我们创造的“利维坦”世俗偶像只有相对的价值,由国家信用保证的信用货币也只有有限的价值。清教徒用自身的创造力勤奋工作也只是因为得到了“恩宠”从而要在工作中彰显上帝的荣耀,用有纪律的工作来克服肉身的欲望,清教徒所期盼的“上帝之国”远远高于这些构造的“偶像”。在《圣经》中,偶像崇拜隔断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同样的,构造性的信用货币以一种人的“异化”隔断了人与人的关系。圣经中的上帝的确通过与人立约建立了以色列国,并充当人与人立约的中保,比如:“你若卖什么给邻居,或是从邻居的手中买什么,彼此不可亏负”。(利未记25:14)“你们彼此不可亏负,只要敬畏你们的神,因为我是耶和华和你们的神”。 (利未记25:17)这样看来,对于想在北美建立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来说,信用货币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构造物,而是与上帝的位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荣耀上帝的筹码,而国家信用也要在上帝的之下,这可能是历任美国总统宣誓就职要手按圣经的缘故。

二、交易的信用货币化过程

把所有权界定清楚了才会发生交易,才会产生交易费用,按照科斯的说法,当所有权的排他性失效,就会产生外在性问题。信用也可以看成一种具有外在性的物品,当美国用其世界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搞量化宽松的时候,全世界都遭遇到输入型通胀。这样一来,各个国家的信用货币与美元这种特殊的信用货币是什么关系呢?按照哲学的理解,这种外部性一般表现出某种量的规定性,比如美元指数就是美元信用的某种量化。而美元所拥有的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则是其质的规定性。这样看来科斯所提出的解决外在性的方案也是不现实的,科斯认为,一个外在性的问题通过产权界定成当事人的交易行为就可以解决,也即把外部性问题转化成内部性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其他信用货币并不具有美元所具有的世界结算货币的质的规定性,如果美国经济向好,在美元回流的过程中,这些其他信用货币将迅速贬值从而丧失信用。

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二元性的问题(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尝试用马克思哲学分析一下,马克思曾经说过:“它(指货币――引者注)究竟固定在哪一种物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总的来说,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货币形式或者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物品上・・・・・・或者固定在本地可让渡财产的主要部分如牲畜这种使用物品上。”这样看来,在对货币形成过程中一般等价物的普遍信用基础上还有两种信用关系:重要的外部物品的信用与本地可以让渡物品的信用。

骆玉鼎认为“最重要的外来物品”之所以称为货币,实际反映的是交易者对强权的信任;而“本地可让渡财产的主要部分”则代表对中间人的信任。这三种信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信用货币的产生。这样看来,在与黄金脱钩后,现在的信用货币仅仅保留了对强权的信任与对中间人的信任,进一步的,信用货币变成对美国国家实力的信任,对信息符号的信任。

这一交易信用货币化的过程同样在新教伦理中可以找到其更丰富的原型。正如美元的信用是由其经济、军事、外交、政治等多方面决定的一样。新教伦理以更加宽广的方式来理解问题。如果把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看成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话,则按照经典的辩证法,这一问题将在一个否定性的“合题”的层面上解决,即所有外在性的问题都要通过“否定之否定”内化成内部性问题,我们是否在第一个“正题”即“所有权的界定”就已经出现了理性的傲慢。才导致无穷无尽的否定之否定。并且按照现代西方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哲学开始强调语境与关系,在语境中作出一个具体的解释成为反对理性傲慢的方式。

按照新教伦理,上帝用的话语创世是所有解释的前提,人对地及其上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科斯意义上的所有权,而只是管理权。如在西奈山立约时,上帝对以色列人所说的话:“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做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出埃及记 19:5)这也表现在刚建立的以色列国的国民的经济活动中,“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未记 23:22)这甚至表现在人与牲畜的关系上,“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他的嘴。”(申命记 25:4 )有趣的是,在新约马太福音(17:24-27)中记载了一个耶稣纳税的故事,耶稣似乎认为既然政府是向外人征关税的,那么君王的儿子就不用纳税了。但是为了不绊倒收税的人,耶稣与彼得还是纳税了。

这样看来,起初的经济行为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建构,如果将所有的外在性问题通过法律界定成内部性问题,所用到的法律资源成本也同样是巨大的,似乎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公共海域如果没有清楚的产权界定的话,竞争性捕鱼将使得该地区的鱼类资源罄尽,连休渔也成为不可能,但是这类问题的产权界定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是极端困难的。但是最早的以色列国似乎实现了休耕制度,“第七年地要守圣安息,就是向耶和华守的安息,不可耕种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园。”(利未记 25:4)这一切似乎源于以色列民对上帝应许的信靠:“我必在第六年,将我所命的福赐给你们,地便生三年的土产。”(利未记 25:21)在新约里,用了一个“在基督里的信心”来定义对上帝应许的信靠,这样看来,现代信用货币理论中的信心只可能是人为的一种抽象的信心。“在基督里的信心”按照清教徒伦理也来自上帝的“恩宠”。这样看来,耶稣提出的“该撒的物当归该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也可以看做一种政教分离的原则,因为这块银币上有该撒的像,是他的政权发行的,所以要纳税,但同时全地都是属于上帝的,清教徒看重更高的价值。

三、利息问题

关于利息的本质,各种流派经济学众说纷纭。萨缪尔森认为:“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交换媒介。・・・・・・利息是货币的价格,是对货币的使用所支付的报酬。利率是在单位时间内所支付的利息占所借本金的百分比。”[6]现代经济学把利息看成是贷出者转让资本使用权而索取的报酬。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把利息叫做货币资本的价格,那就是价格的不合理的形式。”马克思把利息与地租和产业利润看成是一类,即“剩余价值”,都由劳动所创造。

这些种种的看法若从企业产权的角度看,只强调了资本要素的产权,而忽视了企业产权。企业作为一组契约关系的联接,其契约边界包括信用货币的提供者政府,投资人与企业之间订立关于资本产权与企业直接价值产权的交易契约后,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才能被企业纳入自身。企业直接价值产权一般包括重大决策投票权、经营信息知情权、企业收益索取权等等。资本要素产权一般分为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样看来,如果按照以上方式界定利息,投资人投入企业的只是资本的使用权,而非完整的资本产权。

这样一来,当政府通过发行货币就可以维持住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这个时候实体经济就在整个经济结构中被挤压,因为投资人投入的只是资本的使用权,随时可以转投房地产,从而推高整个市场的利率,这样将高于整个经济体的利率水平。那么,在这一轮的市场行情下,经济学的“马太效应”凸显,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再来看看新教伦理中的“马太效应”,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教导门徒直等到再来,“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回来了,和他们算帐。”(马太福音 25:15;19)那拿了五千的又赚了五千,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有那拿了一千的把银子埋了,主人教训那把银子埋了的人可以把银子放贷取利息,并夺过那一千的银子给了那有一万的,并说:“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 25:29)

新教伦理认为被拣选者是上帝特别的产业,《圣经》也常用经济用语来阐释这个观念,比如:“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哥林多前书 6:20)。这样在投资的时候一定是买断所有产权,包括救赎的人的智慧资产,这个比喻也叫做按才受托的比喻,主人(耶稣自称,清教徒认为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既然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了他们以投资(恩典或恩宠),那么仆人应该根据自身才能在工作中荣耀上帝,而不是浪费才能无所事事,像那个有一千银子的那样。那个有一千银子的把他主人的产业(投资)不当回事,才会把银子埋了,他甚至连放贷取利都不做,这样,他作为主人的产业也被丢弃,这里的利息似乎被看成是与企业契约相结合的东西,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记载了一个新教徒因为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受到责备,清教徒大多是实业家、技术工人、专业人士,他们对当今这种金融资本的赚钱方式不感兴趣,这样也保证了各种人力资源的均衡发展。

四、信用危机问题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其信用的支撑耗费的价值资源与经济资源以及各种资源都是巨大的。当大规模经济危机爆发时,不仅是金融大厦的崩溃,更可怕的是信用危机的暗涌。2008年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在信用的利益链上绑了一长条利益集团,最后只有通过政府大量印制信用货币来救市,可见,货币信用与政府信用是绑定在一起的。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只要有一种资产能够产生现金流,就能将其证化。这样,金融在实体经济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王国,只要加强风险控制与监管就行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些信用仅仅是国家的信用是永远无法兑现的,货币的发行永远对应于国家的一个经济职能部门的负债,比如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发行的基础货币对应的是政府的负债,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给企业创造的派生货币对应着企业的负债,这些负债主体的偿还能力构成了信用货币的信用基础。这样看来,政府创造最初的信用保证,以下的商业银行再逐级创造信用。这样当一个国家,比如美国对其他国家负债时,企图用超发货币来稀释时,其信用货币的基础的信用也会受到考验。这时,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吊诡的地方了:一个对其他国家负债的国家居然有发行信用货币的权利,其他国家居然以该种信用货币为结算货币。这种信用创造机制可以持续吗?

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信用货币”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经济学范围,它已经是关于这个世界最终的信用、最终的结算在哪里的哲学宗教问题了。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帝国都有过辉煌,都发行过货币,但是,在乱世人们大多储藏黄金以保值,黄金因为其宗教、文化、科学、习俗等等方面的价值被人们看作财富保值品。

回到新教伦理,清教徒似乎有很不一样的看法,“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篇 24:1)人类只能创造商品与货币与之对应的信用,却创造不了地球上的一切资源、矿产、资本、海洋、土地,他们只信靠上帝的信实,任何人造的抽象的“信用”他们都不感兴趣。实体经济与它的影子金融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对象化的世界体系,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被信用额度所量化,正如鲍德里亚所言,这个世界已经是个“拟像”的世界,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逃脱这种符号化的建构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回顾在资本主义初期这群从欧洲到北美的清教徒的一些观点就是有必要的了。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

[2]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4.

[3]杨玉生:《西方经济理论及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183页

[4]《圣经》采用中文和合本

[5]《资本论》第一卷上册,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07页

[6]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8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