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劳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劳动教育范文1
现在的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劳动素养和品格如何,不仅关系到今后的产业、产品质地,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为此,我们应基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发,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在“大众创业”中寻找到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价值。
一、增强劳动价值认知,拓展学生的劳动认识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工业化初期劳动价值显现为体力劳动为主体的价值创造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对劳动、劳动者的定义上存在着狭隘的劳动观,以致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定位为引导其参加如打扫卫生、家务劳动等,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就是尊重工人、农民、环卫工等体力劳动者。还有的老师把“不听话就罚你劳动”作为教育学生手段,变“劳动光荣”为“劳动改造”,使学生无视劳动创造价值,厌恶劳动、鄙视劳动。
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时代背景在变化,随着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重大变革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到来,劳动内涵在扩大,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再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劳动形态正在从体力劳动为主转向脑力劳动为主;一般性的重复劳动为主转向创造性劳动为主,劳动价值的呈现方式在改变。我们应当引导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不管是集体创造还是个人创造,也都应得到尊重和赞扬。特别是在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今天,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劳动者的价值更体现为一种劳动精神的历久弥新,劳动创造价值也以更多不同形式影响和体现着社会的进程。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爱岗敬业,也需要一种敢于突破的“创业创新精神”。要让他们理解和懂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二、体味劳动价值创造,激发学生的劳动自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高中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培养不能只是挂在嘴上,更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性、综合性、迁移性、量力性、时代性原则指导下把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过程,实实在在感受到劳动的滋味,在劳动和实际交流中理解劳动的内涵,促使其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并把学习劳动转化为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转化为劳动习惯,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劳动技能,以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
大众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劳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劳动教育也可以色彩斑斓。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自我服务劳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也可以增强其岗位责任、岗位意识和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进而可以让其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又如,可以从学科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些无比丰富和鲜活的素材,在教具制作、家庭照明电路安装、生活中的化学等的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的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现代公民的社会生存必备技能;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走进生活,在酸甜苦辣的职业体验中了解职业相关知识、从业素质、技能要求,初步学习今后的职业规划,提高对职业能力体系的基础认知,提升自我劳动素质。
三、关注劳动价值保护,开启学生的劳动智慧
现代社会讲究公平正义。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抢占“中国制造”的新高度,调动各方面人才创业、创新的原动力,将中国数量上的劳动力资源有效转化为质的优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科研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氛围,需要我们将珍惜劳动成果上升到尊重劳动价值的高度。
然而,放眼当下的生产与消费环境,我们可以发现他人的智力成果不断地被剽窃,各式各样的“山寨”“克隆”、抄袭屡见不鲜,一些企业、“劳动者”在利益驱动下丧失了本该有的耐心、专注和坚守,急功近利、浮躁纯粹、投机取巧,严重侵犯和伤害了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如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伤害“中国智造”之根基。所以,我们要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就务必教育学生从远离抄袭剽窃、拒绝假冒伪劣开始,培养其对工作的执著、对职业的敬畏,让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劳动价值在他们心田生根发芽,对劳动的价值追求有一个正确判断和选择,学会在脚踏实地、专注持久中珍惜劳动、欣赏劳动、尊重劳动。
总之,我国经济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让我们在“工匠精神”价值追求引领下,带领广大的高中生心怀劳动之美,用劳动创造奇迹、创造裂变,用奉献书写青春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高中生劳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
二、导致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添麻烦。一如:跟着洗衣服,跟着择菜,跟着擀饺子皮,跟着拿筷子端碗等,这时家长都会说: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别弄脏了手和衣服,等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这种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参与劳动的意识,在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耽误时间;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一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5)生活富裕,没必要劳动;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用贵贱来区分;
(8)家长养育观念的狭隘性;
(9)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10)家长劳动教育没有持续性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多的追求了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很满,没有时间安排劳动课,锻炼课,没有大面积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扫除,由于人生安全问题,学生还没有擦玻璃的经验,技能及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成才观和用人观对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主流观念的陈旧,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婴儿刚出生经常有不会吮吸母亲的乳汁而饿哭的现象,为了生存婴儿每天学习吮吸妈妈的乳汁,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尽早的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长要起到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各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3、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自理性劳动。
4、家长随时树立孩子的劳动自信心。
5、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劳动实践
四、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适当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劳动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切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与劳动实践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够深远。即使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使关系和谐
5、劳动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给国家减免。
高中生劳动教育范文3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健康状况波动很大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与其它阶段的教育相比更显重要。
对于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初中生活,来到陌生的高中,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朋友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需要住宿,从此离开父母,需要独自生活,这些变化都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海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来自于海城市各个初中的优秀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佼佼者,但来到这里之后,他们只是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角色身份的转变,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对他们来说,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经常忽略了其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随着学生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人格障碍。正确而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他们学习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学期,对我校高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随机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海城高中高一年级部分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采用中国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高一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该量表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括6个项目,共6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制(从不为1分,偶尔为2分,有时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5分)。
发放问卷前,我们对这次问卷调查的意义和保密性作了解释说明,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据实回答。随机挑选4个班级(高一年级共有20个班级),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8%,无效问卷作剔除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96名被试学生中,各因子异常发生率依次为强迫症状65.2%、学习压力62.7%、情绪不稳定61.5%、适应不良59.4%、焦虑51.7%、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46.6%、抑郁46.1%、心理不平衡41.0%、偏执33.7%、敌对30.9%。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学习压力一项平均得分高达3.65分,说明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示范性高中,高一学生与一般中学生相比,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承担的学习负担更重,更需要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因而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一些情境性和状态性的心理问题。轻度和中度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来改善和消除,否则可能会转成重度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对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从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和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俨然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当将其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个体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和要求,并结合当前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链各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家庭教育。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而经过调查发现,每一个心理健康状态存在问题的孩子都有着其家庭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空洞的口头上,而应注意自己平时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不应只注重他们的成绩,而应将重点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家长更不应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将他们当做完全独立的人。孩子表现好时,家长不要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应及时夸奖和鼓励;孩子一旦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不应采取打骂的方式,而要平等交流、耐心说服,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家庭成员应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战。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坚强、负责、有爱心。在学习成绩问题上,不要只关心分数,而是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父母与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应当是平时学习要认真、努力,而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只要有进步了就应该感到满意。
(2)优化学校教育。学校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是解惑,还要传道。学校教育远远不应当是单纯的智力教育、应试教育,而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现在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老师和学校仍然存在,这样的老师和学校,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隐患。学校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应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应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当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其它各项教育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细化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伴随学生学校学习始终。
高中生劳动教育范文4
一、源于教学,回馈教学
1.结合生物课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展开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同时根据知识的学习应用于实际生活。鱼类饲养应用于生物兴趣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七年级生物课本中关于鱼类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特征、习性和分类,还涉及鱼类的运动等。生物兴趣小组依据课本开展鱼类饲养活动,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仔细观察和精心饲喂能更好地将课本知识内化。
2.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做好兴趣小组活动的课程选择工作。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校园中的生物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1]。
植物和动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光照,光照是开展一系列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的必需条件。生物实验室采光效果好,大块采光玻璃和宽敞的窗台,使生物实践活动能够更好、更方便地开展。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生物组在窗台上养了一定数量的花卉,兴趣小组选课程时,将蔬菜种植和鱼类饲养的地址选择在此处。鱼类是很好的教学和实验材料,市场上容易购买。根据教学和实验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鱼缸,开展鱼类饲养兴趣小组活动是理想的课程选择。实践证明生物实验室是非常理想的兴趣小组活动场地。
二、积极探究,乐于探究
在发现式探究模式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索到。学生在教师提供和设计的教学环境中,经过观察、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活动过程,获得或发现信息,进行主体探究,得到结论,实现教学过程[2]。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的结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作用,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直接证据。
对照实验是中学阶段主要的实验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对照实验,生物兴趣小组会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对照实验。在蔬菜栽培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光照对白菜的影响,将一组白菜放在有光照的窗台上,另一组则放在光照较弱的角落里,经过两周观察发现有光照的一组生长非常旺盛,而另一组白菜不仅长势较弱,而且叶片发黄。学生经过这样一次成功试验后,对水分、营养元素、温度等一系列对照试验都有明显的兴趣,虽然深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但是并不能打消他们的实验探究积极性。
三、体验劳动,创造劳动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劳动实践。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丰富劳动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劳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从而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离不开劳动,让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享受劳动过程,分享劳动成果。
蔬菜栽培实践活动中,首先就是要求学生劳动。学生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挖出土壤和肥料拌匀,然后将拌好的土壤装盆,撒上菜籽,再均匀盖上一层土壤,浇上适量的水后方算完成播种工作。将装满土的花盆边缘和外层洗净后,再搬上实验楼指定地点时,基本上每位学生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唏嘘劳动不容易。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定期浇水。但是,几天后他们见到绿油油的小菜苗时,又会觉得播种累得值,劳动有回报。种植和养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精心地照顾。白菜种植的基本要求就是定期浇水和测量生长数据,有时还要根据情况对生长不良的植株进行补救工作。随着白菜的生长,学生从中获得劳动的体验,分享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探究,通过一项项技术小试验,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舞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加强,创造精神得到熏陶,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探究潜能的释放主要是从提出和选择探究问题、指导设计探究方案选择、选择探究材料与实验器具、组织实施探究与探究分析报告等方面进行的[3]。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过程中正是通过引导和激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实验探究和劳动体验培养创新精神。认识校园花木兴趣小组活动的前期教学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的花木名称、特征、习性、分布和分类等。一学期之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下一学期兴趣小组在校园花木方面还能学习什么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讨论结果不一而足,层次有深有浅。有的建议分类再学习一次,有的建议调查学校花木的分布,有的建议探究校园花木的搭配和学习园林知识,还有的建议下学期给花木做标牌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55.
[2]史雷春.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几种模式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13(1~2):25.
高中生劳动教育范文5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一不可替代,二影响深远,对孩子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道德发展的历程
儿童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在出生时萌芽,不断发展直至成年。这一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道德形成的基础阶段:从出生到三岁
对道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发生在人生的最初三年。这时孩子与照顾者建立了联系,学会走路与理解语言,产生独立意识并伴有反抗,不断尝试各种社会化和与他人的合作。这个阶段,孩子们可以进行很多的道德学习,他们能学会一些规则和限则。
道德推理阶段:从学龄前至成年阶段
阶段1:无原则的服从(幼儿园时期)――我应该按大人告诉我的去做避免麻烦。
阶段2: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小学低年级)――我应该为自己打算,要公平对待那些公平对待我的人,自私自利对我有什么好处。
阶段3:人际服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我应该做一个好人,满足我所认识和关心我的人对我的期待。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我是好孩子(社会认同)。我也认为自己不错(自尊)。
阶段4:对系统负责(高中生)――我应该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或价值系统负责,维护系统的动作。
阶段5:良知原则(刚刚成年)――我应该尽可能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尊严,应该支持保护人权,应尊重所有人。
上面是根据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简单描述。道德推理每一新阶段的形成,都带领人们向品德的全面发展前进一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人们无需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来确定他的道德阶段,因为孩子处于道德的成长过程中,其道德发展的表现是非常不稳定的,有时会表现出前一阶段或后一阶段的特征。
培养儿童道德观的方法
爱与尊重
教育孩子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情,但若说简单就可以用一个字代替:“爱”。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基本方法的手段。那么怎样才算爱孩子?爱孩子的基础是与孩子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对孩子各方面的表现最真诚的关心,渴望了解孩子的一切变化;爱孩子的原则是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目前,爱孩子有几个误区――偏爱:只满足孩子的生活上的物质要求,而忽视孩子心理上的精神需求;单爱:只爱孩子,而孩子不知道爱父母或照顾者;溺爱:过分迁就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孩子的要求未必都是合理的,有的甚至是无理要求,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或照顾者一定不要满足,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告诉孩子哪些要求不能满足及不满足的理由,还要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并说明理由。
爱孩子的方式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方式应有相应的变化,孩子小时,要给生命之爱;孩子长大些,要给内心世界,情感之爱;孩子再大些,要给孩子独立之爱。
通过爱孩子来培养孩子关于爱的情感,具有爱心,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但只爱孩子还不够,还应重视孩子,孩子是人,应把孩子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孩子有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和物。
教育孩子要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别人,尊重一切生命形式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在尊重方面,中国的孩子是比较差的,有一项对中、美、日三国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美国孩子第一位尊重的是球星,第二位是父母;日本孩子第一位尊重的是父亲;而中国孩子在他尊重的前十名中却找不到父母亲。中国的父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照顾并不少,可换回的是什么呢?这值得引起反思。
榜样与说服
儿童从道德认识转变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是用榜样来教育。即教育者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和表率,要求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孩子要诚实,自己就不能说谎;教育孩子不要拿人家的东西,自己就不能拿人家或公家的东西。
儿童时期对语言缺少理解和接受,特别喜欢模仿,大人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所以,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育者如果自身有很多缺点和毛病,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没用。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的行动,也需要教育者的语言,直接通过说服来教育孩子,直接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如果教育者对孩子不给予直接的道德指导,那就是不负责任。教育这一方面要教给孩子自己的道德观,同时还要告诉孩子自己并不完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孩子。
另一方面,当教育者说的话孩子不听时,千万不要气馁,尤其是在小孩子身上。“不听”有时是孩子显示其独立性的假姿态,其实他们在仔细地领会教育者所说的话。
道德辩论
道德辩论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孩子做错了事,教育者不仅仅只是要求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还要反复问孩子:“如果有人那样对你,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这样就给孩子一个反思的机会,同时也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
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道德难题的辩论:比如:一个学生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捡到100元钱后,立刻把钱交给了学校,另一个学生捡到一个钱包,他打开钱包数了数钱包里共有1000元钱,数钱时老师正好在身边,这个同学也把钱交给了学校,这两个学生哪个学生的行为更值得表扬。
再比如:一个小女孩的同桌是一个非常捣乱的小男孩,经常把文具、书等放到小女孩的桌上,不管不顾。你要是小女孩的话,应该怎么办?
关于道德讨论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描写的人和事。道德讨论时,教育者不应直接告诉孩子应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而应让孩子思考并发表白己的看法。
劳动与负责
当今孩子的责任感甚差,我们时常听到某些家长这样责怪孩子:“都这么大了,什么活也不干,什么事也不管,只知吃好的,穿好的”。的确,该孩子自己干的活自己不干,该自己负责的事不负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习之后从不收拾学习用具,起床后不整理自己的被褥,该自己洗的袜子、衬衫却乱丢一气。在校轮到自己扫除、擦玻璃时却花钱雇值日生,更有甚者竟然花钱雇人写作业、答卷子……
忽视劳动教育,过多过细对孩子照顾的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以为家人生来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接受关怀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成习惯。他们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所以也就很少有负责任的意识,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对父母的“恩典”。这样一个被娇惯的,自私索取,只图享受,不会劳动的人,将来对家庭对社会以至对自己能承担起多大的责任呢?
应该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负责
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
指导督促孩子完成经常性的家务劳动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以肯定,使其行为得以继续发展;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该行为受到抑制。二者是相对的教育方法。有些教育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上,认为教育就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多采用惩罚。其实,教育中应更多用奖励,少用惩罚,有句话讲:“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那么如何动用奖励呢?
奖励勤奋 孩子行为的各方面都需要和可能受到奖励,尤其应该注意表扬孩子勤奋。孩子取得了什么成果,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付出的努力。可是许多教育者只是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才进行表扬。如果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要表扬,使孩子感受到努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使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学习活动的结果很重要,勤奋努力的过程更重要。
奖励成就 在孩子的行为活动过程中,取得任何一个,甚至是最微不足道的成就,教育者都应及时地进行积极评价,以巩固比较完善的行为和一切良好行为的开端。
物质奖励 要与精神奖励结合,提高奖励的价值和作用奖励的形式很多,有物质奖励,如玩具、漫画书、食物、衣服等;有精神奖励,如亲吻、鼓掌、夸奖、称赞等。只有物质奖励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有精神奖励,又不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教育者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当时最近切的需要,并在奖励时尽可能给予满足,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良好的行为动机,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奖励的价值和作用。
奖励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奖励的方法、手段、强度对孩子来说是否合适、正确,这就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特征。有些孩子的特点是不果断和懦弱,不善于独立活动,把任何事情看得很复杂,做什么事情在刚开始就担心失败。对这样的孩子要事先夸奖;有些孩子的特点是有条理性但很刻板,对别人要求过高,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力图去完成任何工作,但由于不善于区分主次,虽然花了很大的力气,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这类孩子应该更多地夸奖,但是决不能夸奖他工作一开始就取得的成绩,比较好的方法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给他们一些小的奖励;有些孩子很自信,他们常常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对这类孩子的夸奖不能过分,否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能专心致志地持久工作的毛病。
某些心理学家认为,最正确的教育是没有惩罚的教育。可是,完全不采用惩罚手段似乎非常困难。应当指出一点,惩罚动用得越少,方式越意想不到,越个别化,则效果越好。
当孩子犯错误时,教育者不急于加以惩罚,而是努力加强孩子思想中积极的、进步的方面。使孩子体验到犯错误是一种痛苦的事情,自己下决心改正错误,并保证今后不再重犯,这种惩罚形式对较大的孩子,小学生、少年特别适宜。要想惩罚运用得当、正确合理、具有创造性,应注意:
惩罚的施行 必须及时它能使孩子把过错和愧疚联系起来,加深对过错的记忆和认识。如果在孩子忘记过错后再去惩罚他,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最好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惩罚孩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必须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惩罚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有什么危害,惩罚的目的,同时指出他们应该怎样做等等。从而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惩罚要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有的孩子是为帮助妈妈打扫房间,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而有的孩子是跟父母生气,想报复父母,而有意打碎花瓶。对前者的惩罚要轻些,要把握好分寸,同时要保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教育孩子懂得做事要小心谨慎,而对后者惩罚要重些。
惩罚必须具有一致性和一贯性惩罚要前后一致,这样能使孩子知道无论何时犯错误,都将受到惩罚,不会有侥幸心理。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高兴时不闻不问,情绪不佳时就滥用惩罚,那只会把孩子教得表里不一,专看教育者的脸色行事。
高中生劳动教育范文6
调查表明:在社会转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急需保护的今天,普米族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保持和传承自己文化传统,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学校才能真正办出民族特色,为传承普米族文化传统做出贡献。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 文化传承 调查
【Abstract】Pumi population less nationalities is belonged to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Sixth national census in 2010,pumi population of 42861 people,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province first Lanping, Ninglang counties of Nujiangzhou,Yulong,Yongsheng counties of Lijiang,and Diqingzhou Weixi county, the rest distributed in Yunxian,Fengqing,Zhongdian and Muli,Yanyuan counties of Sichuan province.In today's reform and opening up,traditional education how to their cultural heritage?The students and how to think,how their ethn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Our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be how to use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ic culture development of what to do.Survey shows that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opulation less nationalities culture tradition today,be badly in need of protection,Pumi how to remai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culture tradition, require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work together to school to actually do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contribute to Pumi culture tradition.
【Key words】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 cultural heritage investigate
1.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保护规定: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遗产。世界各国积极向联合国申请保护,采取积极措施,就是为了不让这些人类宝贵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下消失。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弥足珍贵,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性。如果不加以维护和传承,必然会渐渐消失,使民族多样性在中华民族厚重典籍中的珍惜页面消失,给后人留下莫大遗憾。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史书中记载有"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普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总人口为42861人,主要分布在我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永胜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与他民族杂居相对普遍。
文化的精髓是语言。语言的独特性是最能体现其特征的,本民族语言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民族意义的。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但没有文字分散聚居的普米族虽然拥有自己的语言,却能够掌握与其和睦相处的友邻民族的语言。普米族与各地方语言关系密切,差别却不大,一般都能相通。因而普米族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人,尤其是男子。除母语外,他们大多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语。有人将通两种语言的人称为"两语人",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谓"多语人"。宁蒗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一种以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传范围极有限。居住范围广,运用多民族语言是强适应和多包容性的特征。迪庆藏族的普米族即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普米族历来重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承,重视对儿童的劳动教育、习惯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他们的教育形式同与各人口较少民族特点一样,更多的是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方面进行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火塘边、在各种节日与亲戚、朋友、村里人的相聚中,在宗教活动中进行教育。普米族儿童13岁的成年仪式、结婚甚至丧葬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触动和震撼他们心灵的重要时刻。大过年、小过年、端午节、转山会等更是教育孩子学习和参与对歌、跳舞陶冶性情,增加社会交往,娱乐体育的极好时机。古老的神话传说、美丽的民间故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而且是深入大脑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普米族背族谱、即席演讲都被视为较高的知识学习;而射击、摔跤、武术、吹笛子、唱民歌、跳锅庄舞被称作文体教育,至于下田劳动,上山捕猎,养牛养羊则被看做劳动技能教育。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如何传承?普米族如何通过自己后代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和传承自己文化传统,当地学校的现代教育有无民族特色,学生们如何看待?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否摈弃?学校应当具有怎样的民族教育特色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以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的学生、家长、教师为对象进行调查。
为了真实、准确的获得第一手材料,我们编制了针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调查问卷,并以访谈、座谈并行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温馨告知被试真实作答,无需任何顾虑;二是被试基本信息,如性别、民族、家庭人口等;三是选择性问题,分为适合性问题和感受性问题;四是一个原因问答题。
2.调查过程
为了由浅入深的真正了解目前普米族文化传统在当地民族中小学的传承情况,我们把调查问题设计为适合性问题和感受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2.1 适合性问题。
2.1.1 "喜欢老师用普通话讲课"学生喜欢的占86.93%,教师占95%,家长97%.家长们认为普通话不可不学,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了解外边的事情都要用普通话,就是看电视也要懂普通话。普通话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民族语言。人口较少民族如普米族没有文字,加上居住分散,使用普米语言有限,如何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又把普米语保存下来,这是普米文化传承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喜欢自己民族的生活、学习方式"学生达到96.02%,家长有92%,教师为100%.这说明普米族保存自己文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普米族年龄较大的高中生,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认同在家中、所在地区的生活、学习的习惯。学生家长一般在36岁左右,是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处于知识、技能、脑力、体力、活力、创新等最佳的黄金时期,照爹妈的话说:"糌粑、猪膘肉、火塘边、手机都是需要的,一样都不能少"。教师们认为,习惯成自然,民族习俗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可以与其他民族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同时又保存自己的特色。
2.1.3 "喜欢参加民族体育、民族活动"学生只有60.23%,34.66%持一般态度,家长为92%,教师达到100%.我们分析认为,这是学生上高中后课业紧张,应付高考,民族体育、活动可以暂时搁一下。而家长则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体育民族活动,是一种勇敢者和表现者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形象。教师鼓励学生们参加民族体育、民族活动,强身健体,发挥民族优势、为民族事业励志。
2.2 感受性问题。
2.2.1 "家中祖父辈的教育最起作用"有93.75%的学生认可,家长认可程度为89.6%,教师有83%.这说明在人口较少的普米族家中辈分越高的人越受到尊敬,祖父辈的教育影响超过父母辈。学生们认为首先要尊重他们,但尊重不是顺从。家长们认为,父母辈是家中生活、劳动、挣钱的主力,教育孩子祖父辈更起作用、更有耐心。祖父辈的教育作用也就顺理成章。
2.2.2 "在家中认为女性说教最多"学生们肯定率有85.79%,家长有89.6%,教师有90%.学生们说:"妈妈最爱唠叨,有时挺烦的"。家长则认为:"女的好说是天性"。教师们说:"孩子的教育还非得有他们"。
2.2.3 "教你诚实守信最多的是爸爸"学生们一致看法的达89.2%,家长们则认为无论男女都进行教育达100%,教师们认同家长的比例也达到100%.家长们认为诚实守信是我们民族最起码的做人要求,否则不配做人。教师们说:"民族地区,民族特色中诚信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亮点,待人接物,邻里关系都需要以诚信为基础"。
2.2.4 "喜欢自己家庭气氛",学生有84.66%,家长达到94.8%,教师达到100%.普米族由于其居住地及相邻民族的影响,有些实行家中男性长者为主大家庭制,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多半是父系小家庭,每户4-5口人。家庭中家长并不独断专行,重大问题由全家聚会商讨决定。而家长们则肯定自己并不压制和独断,能够听取不同建议。教师们完全认同。
2.2.5 "喜欢学校风气"学生们达到94.32%,家长高达100%,教师们为90%.学校教育是一种跟随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初、中等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家长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出台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优势得到了较多的显现,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的和更多的教育都要靠学校教育得到实现。教师们则把教育好这些民族学生当做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2.2.6 "喜欢自己的民族语言"学生有92.61%,家长达100%,教师也达到100%.家长们觉得,普通话固然作用重大,但作为一个民族成员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凭什么认定你是民族一员?民族语言是区别一民族与他民族的基本标志。教师认为,生活在民族家庭中的孩子,潜移默化,无需刻意,家庭环境,自然学成。
2.2.7 "爸爸妈妈很在意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学生们有77.84%,家长是75.8%,教师则达到100%.学生们说:"妈妈爸爸要我们跟他们干活都要按规矩做,客人来家都遵照民族的礼仪招待,过年过节按我们民族的习俗传统作为"。家长们觉得,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传统是很好的,规矩也是重要的,没有不是就乱套了。教师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其中优秀的、珍贵的文化不仅不能忽略,应该更加重视,更好的传承。教师应是教育者也应该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2.2.8 "爷爷奶奶担心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消失"100%的学生感觉到,家长自己担心的占84.4,教师占100%.学生们说:"爷爷奶奶不仅关注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还担心它们的消失,我们看电视,用手机更加重了他们的担心"。家长现在都能比较熟练的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和信息工具,方便快捷,但民族的文化的习俗必然会弱化,继续发展下去会怎样?所有教师都觉得:"现代化已经逐渐淡化了民族文化的习俗、传统,信息化则大大缩短了走向共同化的进程,人人担心。"
2.2.9 "你喜欢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学生达到100%,家长觉得孩子喜欢占94.8%,教师感觉有90%.这说明,普米族高中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会轻易受他人影响。他们的这种喜欢是自觉地发自内心的。家长觉得:"孩子们喜欢学习民族文化是在平时具体小事和节日的活动中"。教师们则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交流间,问答时感受到:只要学生们不忘本,愿意学习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就能够学好,为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好必要的铺垫。
3.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在当地如按照现行的学校教育发展下去,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普米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会因为时间推移使普米族的后代们距民族文化渐行渐远,以致最后渐淡渐忘,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而我们今天的挽救行动,还有着良好的基础。首先,学生们喜欢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这种出自民族本身的一种"寻根"意识,对自身民族文化喜爱的本能,形成了潜在的学习动机。这是我们保留传承普米族文化的基本需求。其次,爷爷奶奶老师们、家长们普遍担心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消失,这是老一辈的危机感强。这种危机感是我们学习传承的最好动力。这就促使我们先把以下几点作为抓手,抓好以下几点:
3.1 普通话。普通话这一基本文化技能的掌握使当地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挤压了普米民族语言原有的空间。在普通话与民族语言有时会产生矛盾时,需要通过教育适当地激励普米族学生在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又保存自己的语言,进行"双语"学习,这是挽救普米文化的第一步。
3.2 社会文化活动。民族的体育活动、民族节日、生活学习方式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家长、老师十分肯定。但是有些民族体育、节日活动当今成了赚钱的噱头,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正本清源,不断创新,人为地保持传承。
3.3 民族传承教育。祖父辈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最大;爸爸对诚实守信灌输最多;家长实行民主,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大事等普米民族优秀的传统,要系统发掘整理,整合提升,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形成系统的精神产品。而教育中最有优势的是现代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地民族学校教育对民族教育名不符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发挥出其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4.几点建议
要挽救普米族民族文化,必须立足家庭教育,从家庭做起,从小娃娃抓起,民族教育特色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传统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老者把家庭教育上升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进行教育;二是学校教育,通过学校安排民族特色教育专门课程,聘请专门老师;两者结合才是最有效的特色教育。为此,我们特提出几点建议。
4.1 建议当地教育文化部门领导,提高认识,对当地教育中普米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当地领导要从民族的百年大计考虑问题,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考虑问题,从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遗产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为了不让这些人类宝贵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下消失的角度考虑问题。意识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弥足珍贵,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性。如果不加以维护和传承,必然会渐渐消失,使民族多样性在中华民族厚重典籍中的珍惜页面消失,给后人留下莫大遗憾。对普米文化做出了保护规定,形成切实可行的文化教育传承制度,对当地教育中普米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4.2 学校要开设普米族文化特色课。每周安排一到三个小课时。编写普米族文化教材,安排专门课程,然后在当地聘请熟悉普米族文化的人担任老师。老师离家不离乡,走进校园,走上讲台,走进学生心里。同时,在当地普米族教师中培养教师,既教普通话,又教普米语,进行"双语"教学。做到五有:有管理、有教材、有课程、有老师、有考核。
4.3 学校要参加部分普米族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普米族一些重大社会活动婚丧嫁娶或节庆活动,应邀请学校参加。一些民族体育活动应有学校代表或选手参加。走出去,请进来,把普米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形成民族特色教育。
4.4 在当地普米族的集聚地开办普米族文化教习所。教习所由学校教师担任。定期或不定期讲授普米族的文化历史,在文化环境交往中学,让孩子感受和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4.5 充分协调当地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及旅游部门,与学校通力协作。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各州、县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还有不少立志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学校要主动走出去,主动与他们联系,走出去,请进来。
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遗产,为了不让这些人类宝贵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下消失,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把"两条腿"的保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普米族的文化传统就一定会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