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1-0097-04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SUN Li GAO Lipi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72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3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changes of 6MWD and IC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fatigue, breathing, emotion control ability scores change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6MW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6MW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6MWD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OPD patients; Stable stage; The elderly; Health education; Various forms; Exercise endur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气流阻塞进行性加重的肺部疾病[1],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老年COPD患者目前只能控制,临床无法治愈,他们必须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来学会自理和调整生活方式[3]。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 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加强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病情的反复加重,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72例,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理解能力差、长期卧床、语言障碍者。
72例COPD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8岁。病程12~3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中专39例,大专及以上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干预。老年患者因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制作VCD、多媒体、健康教育手册及便携式呼吸功能锻炼卡片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方便患者自我学习,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通过多方式、多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承受力等个体差异采取小组教育跟个案教育相互结合。小组健康教育是将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同一内容授课。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即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接受能力差、有焦虑情绪的患者采取“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5]。同时可以邀请主要照顾者参与学习、分享及交流。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心理支持 COPD患者长期患病,易出现心理压抑、焦虑、烦躁等负性心理,因此,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针对患者的烦恼和苦闷加以正确疏导,定期举办患者经验交流会,互相交流,彼此增强信心,鼓励家庭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1.2.2 饮食指导 向患者宣教饮食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饮食搭配要合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 mL以上,预防便秘发生。如有消化功能障碍、食欲减退,可采用软食或半流食物或少量多餐。对有明显缺氧者进食前后应吸氧,以帮助进食和消化。
1.2.3 用药知识指导 老年COPD患者接受学习能力差,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吸入疗法的重要意义,耐心细致的演示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每一步骤,再由患者亲自操作,护士观察并纠正错误,直到病人正确掌握。同时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作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有关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1.2.4呼吸训练指导 ①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时用鼻,呼气时口唇缩成“吹口哨” 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呼出,每次吸气后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要求呼气时间要长一些,尽量多呼出气体。按照以上方法每次10~15 min,每日数次。② 腹式呼吸:患者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力挺腹,呼气时稍用力压腹,使腹部内陷,每日2~3次,每次10~l5 min[1]。
1.2.5运动疗法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做广播操、呼吸操、太极拳等保健运动,适当调整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1.3 评价指标
1.3.1 运动耐力评价[7] 应用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深吸气量(IC)进行评价。6 min步行距离是测量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常用的亚极限量测验,可以在走廊里完成。
1.3.2 生存质量评价[8] 采用COPD生存质量问卷(CRQ)进行调查,包括喘息(5个问题)、疲劳(4个问题)、情感(7个问题)及病情控制(4个问题)四方面共20个问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6MW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6MWD较对照组升高极其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6MWD及IC比较(x±s,n=36)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x±s, n=36)
3 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COPD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期COPD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9]。
常规护理方式往往不考虑患者的需求,只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被动完成,在改变患者及家属知识结构、态度及行为上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流于形式,不能较好地达到临床护理的目标。
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本身,充分考虑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因素,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信息等,通过实施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及采取一对一交谈、定期举行讲座、印发书面资料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健康教育干预形式,可以改善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知,使患者以积极的求医行为改善不良的情绪[10]。
老年COPD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慢性疾病,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加重,肺功能进行性损害,出现呼吸困难,使劳动力逐渐下降,严重时患者甚至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另外,老年COPD患者往往年龄大、记忆力差,常因病程长、迁延复发,易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心理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进行健康干预,使患者了解稳定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另外,许多稳定期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有效的饮食指导对COPD患者的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呼吸训练也被证实为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干预方法之一。呼吸训练可以缓解和控制症状,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对心理的影响,减少发病次数,改善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例如: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缩唇呼气训练,以及缩唇呼气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每日训练2次,每次10~15分钟[11-13]。另外,稳定期COPD病人仍须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进行维持和预防性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给予仔细的用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气雾剂。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范文2
【关键词】劳技教育;生活技能;文化素质;综合育人
劳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劳动教育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要从生活技能着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主张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一个人的生活技能是能够使自己独立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一个人能征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极少做家务,有的连最起码的生活起居也由父母代劳。在学校,给学生锻炼生活技能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早在1992年8月和2004年8月,由中、韩、日三国几十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在科尔沁大草原进行过两次活动。其间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靠家庭去培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然而,在我们学校的有关的教育中却规避了学生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如生活中离不开电,学校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大都是告诫学生不要玩电,不要靠近电源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作用,但也夺去了培
养学生生活技能的机会。人的生活既然不能离开电,那就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他们真正懂得出危险的原因和避险的方法。保障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防险避险的各种本领,积极预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初中劳技课上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了解了电的习性,学生弄懂“电路”和“触电”的概念,学会了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学生会用测电笔测量家用电器是否漏电,规避了家用电器中由于漏电出现的触电现象;在电路焊接中学会了用电烙铁焊接电路,从测谎器的制作中,了解了物体越潮湿,电阻越小,越容易导电等知识,从而让学生知道平时不导电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电,学生从怕触电而不敢碰电,到敢碰电会用电,老师从“战战兢兢”让学生接触电,到放手大胆让学生使用电,提高了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焊接技术。
生活技能训练,如缝衣、订扣、洗衣、简单的烧菜等,我们是通过劳动课或社团活动的模拟演习做起,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让劳技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途径,增强学生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
二、劳技教育要从简单的手工实践着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构成决定着它的实践性特点,“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劳动课让学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无疑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有益。我们的劳技课还可选择一些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和娱乐用品的简单生产劳动。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等其它废弃物,开展街景和园林模型制作活动,学生利用家里本应该扔弃的牛奶包装盒,洗发水瓶等等杂七杂八的包装盒以及硬纸板盒,通过剪、裁、雕刻、粘贴、绘画等手法,制作出城市街景、学校校园模型、农家小院等作品。我们通过纸艺制作,将学生本应扔弃的废纸做成纸艺花、三角插纸作品,一朵朵纸艺花,一件件三角插纸做成的小动物,给学生带来了劳动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通过劳动制作,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是让老师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养成了收集废弃物的习惯,为以后的制作筹备原材料,统筹规划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有用的生活废弃物不再乱扔,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清洁。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道德水准。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这些手工劳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和教师人力资源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脑的潜力,提高了生活的技能。
三、劳技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着手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范文3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范文4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 反思 超越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三、劳动课的课程实施: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中心?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范文5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的西北部,是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全市中小学共计91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758所,农村学校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为我们能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特有优势,因地制宜地创建劳动时间场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大力开发特色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适时适宜,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在建立劳动实践场所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环境、师资、经费等实际情况,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充分发挥学校知识相对密集的特点并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及时适当的进行选项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劳动实践场所既是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活动场所,又是当地科学实践、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基地。因此,下大力气,加强劳动时间场所建设,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与工具,是开展劳技教育的关键。
1、 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内实践场所,利用校园内闲置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种植、建章建制,使校园内实践基地成为“五小”的发展空间,并设立专用劳技课教室。我们制定的《白城市劳动实践场所暨校园经济开发示范校验收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占地面积不能少于10亩。有了足够的实践场所,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实践空间,开展素质教育。目前,全市共有勤工俭学基地722个,其中61所“示范校”,是我们近几年来开展“劳动实践场所暨校园经济开发示范校”评比活动中所评出的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农村型”劳动实践场所。洮北区到保小学在基地内种植15亩水稻,并投放“三道鳞”鱼苗5000鱼尾在田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相结合,喜获双丰收。
2、 倡导城乡共建,利用或开辟校办工厂、农场,创造条件安排学生进场(厂)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白城市第一中学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每年可接纳1万人次进场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实现经济效益5万元。
3、 借助社会力量,开辟校外基地,与当地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效益的专业户挂钩,使他们的养殖场(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洮北区教育养牛基地,定期接纳学生到场学习、实践,为周边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
二、强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水平
长期以来,农村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跳龙门”、“出山门”,许多农村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家务农,教育为农村服务的意识极为淡泊。劳技课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合格劳技教师极其匮乏,劳技课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选配合格的“”劳技教师是保障劳动技术教育正常有序开展的前提之一。
首先任用事业心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劳技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对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其外出学习、观摩,组建一支精干合格的劳技师资队伍;三是,聘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种植能手、农民专家等作为学校兼职劳技教师,使劳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
三、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劳技实践
简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行政有人抓,业务有人管,课程有人教,实践有人导。劳技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由学校所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合力才能实现。科学而又严密的组织管理,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由于劳技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实践性课程,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逐步解决。学生的劳动技能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所以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评估应该结合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城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的建立、劳技教育的开展,为学校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所有寄宿制学校的劳动基地,种植的各类蔬菜、饲养的各种家禽基本上满足了学校食堂的需要,间接补充了办学经费,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学校借助劳动实践场所这一特殊课程资源,发挥了较好的育人功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范文6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点、知 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 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背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点,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 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点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 的生理心理特点、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 情地参与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兴趣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 ,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 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兴趣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 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 活动评比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 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赖性减少,许多 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兴趣”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 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 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 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 ,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 重于引导:①教师应注意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 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 ,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 现象。③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 定,决不允许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 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 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意做到: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 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 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 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 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掌握需要掌握的劳 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 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 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 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 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 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 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