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隐性知识;中医;测评指标
1 中医传承的现状
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基础上的实用医学,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医学经验与技术。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近些年来,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保护和扶持力度并非不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也在一天天扩大,但中医发展并没有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中医的医疗市场在不断的萎缩,中医的临诊疗手段也在一点点消逝,名老中医经验没有得到根本性继承,农村中医医疗严重缺失,民间特色中医疗法不断失传,中医传承明显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担忧。笔者认为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医优秀人才的选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其中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是重中之重。
2 隐性知识与中医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匈裔英籍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隐性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并指出了隐性知识的三个特性:一是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况、环境和条件下所拥有的内在知识;二是不同于学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人的目标实现相关;三是隐性知识的获得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是在日常工作和经验中获得的[2]。日本知识学教授Nonaka从管理学角度提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3]。
“隐性知识”即为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言表、但却能感觉到、自己知道如何去行动的知识,如个人的价值观、技能、诀窍、处理问题的方式、心智模式等。人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技能知识大部分都属于隐性知识。《旧唐书·许胤宗传》曰“医者,意也”,中医的神韵正在于其“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意向性特征当中。中医隐性知识就是指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个体所拥有的、难以用文字描述和言语传授的知识和体验,它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中医隐性知识包括理论认知和技术操作两类:前者主要指存在于中医经典古籍等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后者主要指中医医者在临床中自行发挥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很多中医医生在临床诊疗时所施展的医术背后,已经是调动和激活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3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前期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疑是组织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而隐性知识由于其很强的个体性和难以模仿性,已经成为了组织中最为核心、最为持久的竞争力。当前,国内外学术界都在呼吁加强对知识测评问题的研究。个体隐性知识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部分,其在国外研究起源较早,不过近些年国内各界学者对于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了。以下是国内外隐性知识测评研究的相关成果。
根据隐性知识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斯滕伯格和瓦格纳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军事领导者设计开发了“管理人员隐性知识量表”(简称TKIM),用于测评个人隐性知识水平的高低。问卷主设计了各个相关领域可能遇到的典型情景,采用7点量表让被试者对不同情景的相关选项进行等级评估。主要通过比较“专家-新手”的差异给出个人隐性知识的得分[4]。澳大利亚麦克夸利大学计算机系的两位学者D.Richards与P.A.Busch(2000)则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研究隐性知识。他们基于斯腾伯格等人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然后根据形势概念分析对被试者在隐性知识测试中的差异进行建模和比较,把数据可视化,进而分析隐性知识。他们利用形式概念分析法段来测试表征隐性知识,为挖掘、分析与利用隐性知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国内学者马伟群和姜艳萍(2004)依据个体知识能力的特性及其表现程度,提出了一种关于个体知识能力的模糊测评方法。他们建立了一套关于个体知识能力的指标体系,指标包括工作经验、技能、团队精神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然后请专家以模糊语言的方式给出各指标的测评信息,根据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6]。黄荣怀(2005)在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个体发展的隐性知识12维度结构框架。以大学生为例编制了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关的隐性知识测量工具,来揭示隐性知识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发展了斯滕伯格和瓦格纳的理论,使隐性知识的构成更加具体化,便于研究隐性知识的识别和测量[7]。李作学、王前、齐艳霞(2006)根据直观体验认知机制,提出五个隐性知识评价指标,包括知识广度和深度、取象比类能力、运用意象能力、隐性知识相对绩效、知情意向贯通能力;因这些评价指标边界不清,是模糊概念,而后又细分指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对员工隐性知识做出综合评价[8]。
以上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可以进行实际测量的可操作工具,丰富和发展了对隐性知识测评的研究。这些也为研究中医隐性知识的测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制定量表的方法对个体隐性知识进行测量,得到个体隐性知识的存量水平。而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其测评框架,对中医个体隐性知识能力建立比较完善且可操作的具体测评指标,这也是中医隐性知识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的知识范文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印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全面启动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2010年制定出500项中医药标准。这确实是关系到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标准已经与知识产权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正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全球技术许可战略,利用其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以保证其在国际贸易中能获得最大利益。因而,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主动地结合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有意识地学会将知识产权融入到标准的制定中去。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的原始积累已初步完成,但单凭现有的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医药标准,还难以满足我国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应对国内外形势对中医药产业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形式,即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模式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如何将中医药知识产权转化为中医药标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及发展状况,来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的转化机制、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等,应当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 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是一个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也愈趋激烈。仅依靠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或者标准的公用性,已不能满足企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专利技术的大量涌现和产业化速度的加快,突破了标准只是普通技术规范的范围,使得知识产权不但得以进入标准的内容之中,而且还能够借助标准的平台寻求更大的利益。目前,利用知识产权的排它性和标准的统一性,让知识产权借助标准的特殊地位来强化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际上无可争议的事实和趋势,也是中医药行业在制定标准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中明确表示,允许专利技术加入到标准技术中。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也同样如此。这使得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有了法律上的依据[1]。中医药行业在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意识纳入知识产权成分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推动的结果。
2 现行技术标准阻碍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每年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在中医药方面,由于国际上还没有中医药方面的公认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单方面用自己的标准(主要是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衡量要求中医药,因而,近年来不断出现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包装、说明书和有毒中药等标准问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受到他国设立标准的阻截和排斥。另一方面,一些大型植物药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以及日本、韩国等汉方药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制定并推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国际植物药或汉方药质量标准,并引导消费者接受他们的标准,为他们的标准国际化、技术许可化作准备。而我国在道地药材、中医服务、中成药制剂等现有标准中技术成分不高、不含知识产权的成分或其技术含量没有被知识产权制度所确权,难以应对国际上对草药市场标准的变化,难以推动和保障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3 我国已具备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基础条件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卫生资源、优势的科技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是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回归自然意识的兴起,中医药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同时,国际上对中医药的标准建立也期盼由我国来主导。我国多年的标准实践使得我国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上占据特殊优势。
我国实行知识产权制度20多年来,已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原始积累,与中医药有关的专利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6年底,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总数已达到31435件;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上的有62531条(包括驰名商标84条),其中有一部分为医疗服务类商标;中医药的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和科技投入等逐年增强;我国已完成了中医药标准化战略、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基础条件。
4 我国必须将知识产权纳入到中医药标准战略中来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中医药的推广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和标识,并对标准认证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国内外对中医药形象和标识的使用处于没有法定监管依据的局面。对现行各级标准文件的记载以及格式,对一些与标准有关的中医特有标记符号等,都没有按知识产权的要求进行规范,更没有将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去。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目的、规划和进程,也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其基本原则与基础措施也已确定,其中适时地提出了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战略思想。中医药界在制(修)订标准中一定要与知识产权界密切结合,积极探索一条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战略道路,将已经形成的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有效扩散,并有目的地创造可用于标准方面的技术性知识产权,从而使中医药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我国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保持我国在中医药上的优势地位。
5 在知识产权向中医药标准渗透时须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创新规律中医药领域的技术标准与西方国家的医学(乃至国外传统医药)技术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中医药的标准还是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乃至两者的结合,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医药完整保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定要体现中医药的本色,坚持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创新规律,不但需要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中医药知识,而且也需要掌握标准化制(修)订过程中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其提出的思路和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企业增强自主竞争力、有利于制定的标准成为国际上的通行规则。
在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介入知识产权成分,不但要考虑把最先进的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中的前瞻性,而且要运用商标或地理标志制度来形成中医药标准的可执行性,还要防止其他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抢占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权,实现中医药标准化自身的需要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虽然在国际上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危及标准的普及和实施,ISO、IEC、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注意到,提高国际标准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解决标准与其中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之间的关系。2005年5月23日,中国也向世界贸易组织“技术贸易壁垒协定”委员会(TBT委员会)递交了“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提案。但在国际上还没有相应措施制定之前,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建立与知识产权的工作中应当首先做好以下两件事:①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间的转化机制及其可行性评价指标,为创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间的转化方式、技术筛选确立的标准和条件;评价考核原则与评价方法;促进中医药领域创造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原则与确定、筛选方法;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示范模式等。②探索我国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思路与基本策略,为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出政策上的把握。包括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思想、战略政策和具体的方法、路径以及如何构建中医药领域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转化机制等。
中医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 中医药; 知识服务; 知识推荐; 移动互联网; 移动设备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YU Tong, MAO Yu-xin, GAO Hong-jie,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15-118
【Abstract】 A core problem of knowledge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omain is as follows: in the face of massive knowledge resources, how to automatically find out which ones a user may be interested in so as to realize activ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with its popularity, convenience, and ability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vides an ideal platform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background of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and propos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ough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Mobile device
First-author’s address: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8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兼具理论深度和民族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型,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始更加重视生活品质,追求延年益寿,因此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兴趣。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建设了大量的文献库和数据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中医药科学数据体系[1] 。这些数字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资源与人民群众分享,使普通人从中受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能够整合中医临床知识、中医药理论知识、中药方剂知识和中医疾病知识等中医药知识资源,面向网络用户提供中医知识或其他的数字化服务,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2] 。
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一般都实现了知识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从海量的中医药文献和知识资源中迅速找到有关知识[3] 。但知识检索这种服务方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为检出所需的知识,用户必须能够输入正确的检索词。这就要求用户已关注相关主题,并能用正确的医学术语将其表述出来。这对于医学专业人员可能并非难事,但对于普通人往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普通人很可能忽视了一些与自身健康有关的知识主题,甚至不清楚在网络上存在哪些有用的知识检索服务,因此无法充分获取在知识库中已经存在的知识。
为了弥补知识检索的局限性,可根据用户的特点向其进行主动的知识推送。不同用户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但人们往往对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更感兴趣。若能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则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在下文中,将介绍个性化知识推荐的概念、背景和技术,阐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医知识推荐服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1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
个性化知识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以中医为例,系统可根据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向其推荐与该体质相关的知识;若用户患有某种疾病,则系统可优先提供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为实现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需要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由用户填写或设定,也可由用户使用行为推定。例如,用户可通过表单填写(或勾选)其所感兴趣的疾病;又如,用户输入的检索词,可反映出其所关心的主题。系统会为每个注册用户构建“用户模型”,用于描述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判断用户的需求。
当用户访问系统时,系统会根据该用户的模型以及系统自身的推荐逻辑,确定针对该用户的知识推荐内容。例如,若系统测出用户属于气虚质,则会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气虚质适宜的饮食(如当季水果等)。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是知识服务系统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1 可定制性 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系统采取“量体裁衣”的策略,向用户提供和推荐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1.2 主动性 系统不仅被动地响应用户的知识请求,而且会“猜测”用户需要什么,并采用推荐、提醒、个性化知识展示界面等方式主动提供知识服务。
1.3 差异化 系统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知识内容,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会因自身特点和需求不同,得到不同的用户体验。
个性化知识推荐方法能进一步简化用户利用中医知识的方式和途径,降低中医知识普及的门槛,促进中医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2 推荐系统技术概述
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的后台需要推荐系统(亦称推荐引擎或推荐平台等,Recommender System)的支持。推荐系统能推测用户对某一信息条目的偏好程度,从大量信息中过滤出用户想要的信息[4] 。近年来,推荐系统在电子书店、视频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各种网络信息系统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成为一项功能强大、价值巨大的信息服务。
推荐系统的核心是其所使用的推荐方法(或称推荐算法)。目前,推荐方法主要包括“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和“基于内容的过滤”(Content-based filtering)两大类[5] 。协同过滤方法是根据某个用户的行为(对事物的购买、选择或评价等)以及其他用户的类似行为建立模型,再使用该模型预测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事物[6] 。基于内容的过滤方法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判断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向用户推荐更多类似的事物[7] 。
很多其他的人工智能方法也可被应用于推荐系统。例如,主题模型(Topic Model)是能够从大量离散数据集中挖掘出隐含的主题结构的一类统计模型[8] 。这里的“主题”是指由一些语义相关的特征构成的、用来描述一个话题的抽象概念。利用主题模型可以识别一份文档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将该文档推荐给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用户。又如,社会网络分析 通过网络模型体现一类人群中个体之间的多层次交互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爱好、生活习惯等相似关系,以此为基础对用户做相应的个性化推荐[9]。再如,利用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算法,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推荐[10] 。关联规则是形如XY的蕴涵式,具有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是以关联规则为基础,若用户特征满足规则头,则将规则体的内容作为推荐对象推荐给用户。
上述推荐方法都是基于统计的,试图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基于知识的推荐系统”(knowledge based recommenders)与这些方法不同,它不是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推荐的,而是基于事物分类、用户偏好、推荐原则等方面的显性知识的一种推理技术[11] 。基于知识的推荐方法因它们所用的“效用知识”(Functional Knowledge)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效用知识是一种关于一个事物如何满足某一特定用户的知识,因此能解释需要和推荐的关系。效用知识可以是任何能支持推理的知识结构,它可以是用户已经规范化的查询,也可以是一个更详细的用户需要的表达式。此类方法可以在“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过滤”等方法不适用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优点是不依赖于大量的数据积累,因此容易启动;其缺点是在定义推荐所需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知识获取瓶颈。
既然推荐系统已被成功应用于商业领域的商品关联推荐,它也就可能被用于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可综合利用上述方法,研制面向中医药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推荐系统,使之能够利用用户个人健康信息、人际网络信息和健康公共信息,向用户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有效的建议,帮助用户决定应该进行什么有益的饮食规划、生活活动或疾病治疗规划,达到疾病防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一个面向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将能够实时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做出主动推荐,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及其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3 移动互联网和中医知识推荐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取得迅猛发展[12] 。移动互联网因其普及性、便捷性以及强大的个人信息采集和自动感知能力,为个性化知识推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首先,智能终端为用户个人健康信息的采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可通过规范化的问卷、量表采集用户个人健康数据并判断其健康状况。例如,可以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标准,为用户提供“中医体质测试”服务;系统会列出一组与用户近期的体验和感觉相关的问题,根据用户的答案判断出用户的中医体质类型。其次,基于智能终端的传感系统自动采集时间、地域、天气等用户相关数据,这种用户情境感知能力能进一步提升推荐系统的精准性。例如,通过GPS系统,可感知用户的地理位置,据此推荐当地的美食,而无需推荐在当地不存在的食材及相关食谱。最后,智能终端为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提供了移动应用程序、万维网、短信、微信等多种实现途径。
在中医药领域,已出现了过日子、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宝典、365健康养生、中华养生、中医美容保健、养生美颜听书等一系列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知识服务的移动APP。许多产品会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和健康数据,据此向用户提供知识推荐等个性化服务。例如,“过日子”会提请用户进行注册并填写个人健康信息,并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判断用户的中医体质,进而针对用户的体质类型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中华养生”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实现了养生提醒功能,适时推荐运动、食疗、调神等方面的养生知识,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中医养生钟(普及版)”根据时辰(时间)与脏器经络的对应关系为用户提供养生提醒服务;“体质养生(食疗)系统”根据用户“中医体质测试”的结果提供个性化知识推荐,帮助用户在选择食物时能根据自身体质去分析营养价值,而不仅根据喜好[13] 。上述产品有助于用户获得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知识,指导并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之目的。
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上述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但尚有改进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权威性和用户信任度较低[14] 。中医学术界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组织全国一流专家进行数据库加工,建设了大量的中医药数据库[1] 。通过建立严格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审校机制,保证了数据质量[15] 。这些数据库具有领域权威性,知识可信度高,为中医知识推荐服务提供了优质资源。需要研究如何对这些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并与用户对中医知识需求建立关联,使这些知识资源能更有效地支持推荐服务。
另外,上述产品的推荐机制的合理性尚未得到专家的论证,在推荐技术和方法方面尚有进一步研发和改进的空间。可根据个体化健康状态,以实时健康风险评估为基础,研究智能健康信息推荐技术,开发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系统,即时提供满足百姓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生活指导方面的中医知识。其中涉及3项主要的研究内容。
4.1 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为实现个性化的知识推荐,首先需要设计符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特点且具有中医特色的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需要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个体数据采集手段进行调研,分析现有的个人健康数据的内容、质量和利用价值,对用户的个体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量化建模,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领域相关的用户特征模型。
4.2 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算法研究与实现 首先,可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用户访谈等方法,整理个性化中医药知识推荐的案例,明确知识推荐策略。进而,可采用知识表示技术,构建一个面向中医知识推荐的规则库,将推荐策略表达为形式化的知识推荐规则,从而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模型与中医药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基于规则的中医知识推荐。最后,可采用“基于知识的推荐”与“协同过滤”相结合的混合型推荐机制,研究和实现专门针对中医知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4.3 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的研究与实现 在研究和实现推荐算法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对该算法进行网络化封装,在万维网(Web)服务器端实现和部署知识推荐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使得移动客户端和其他信息系统都能动态调用知识推荐算法。该服务能够直接根据用户特征向移动客户端推送中医知识,从而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知识推荐。
5 小结
知识推荐与知识检索是知识服务的两种基本方式:知识推荐属于系统主动推送,知识检索属于用户主动提取。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医知识服务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知识服务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和针对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具有用户情境感知能力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成为可能。“过日子”等移动应用产品已初步实现了个性化中医知识推荐功能,可根据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如性别、年龄、体质、疾病等)以及时节、地域等环境信息,进行个性化的中医知识推荐,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针对自己和家人的养生知识和健康提示。需要基于中医药领域现有的优质数据资源,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用户个人健康信息模型,研制权威的中医知识库以及智能化的中医知识推荐技术,实现中医知识主动推送网络服务,帮助普通百姓获得精准的个性化中医知识服务,从而提高用户的疾病防治能力以及对中医知识的信赖度。
参考文献
[1] 崔蒙,尹爱宁,范为宇,等.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04-105.
[2] 高博, 崔蒙, 杨硕,等. 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 56(9): 5-9.
[3] 于彤, 苏大明, 尹仁芳, 等.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5):120-123.
[4] Francesco Ricci, Lior Rokach, Bracha Shapira. Introduction to recommender systems [M]. Handbook, 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 Springer, 2011:1-35.
[5] Hosein Jafarkarimi, Alex Tze Hiang Sim, Robab Saadatdoost. A Na?ve Recommendation Model for Large Databa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2012, 2(3):216-219.
[6] Prem Melville, Vikas Sindhwani. Recommender systems [M]. Encyclopedia of Machine Learning, 2010.
[7] Mooney R J, Roy L. Content-based book recommendation using learning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C]. In Workshop Recom. Sys.: Algo. and Evaluation, 1999.
[8] David M Blei.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J]. Comm. ACM, 2012, 55(4): 77-84.
[9] John P Scot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 (2nd edi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10] Hipp J, Güntzer U, Nakhaeizadeh G. Algorithms for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 a general survey and comparison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00, 52(2): 58.
[11] Burke R. Knowledge-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J].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69(32):180-200.
[12] 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等. 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 计算机学报,2011,34(11):2029-2051.
[13] 胡奥杰. 基于android的体质养生系统的开发[J]. 电子世界,2014,20(7):112-113.
[14] 朱毓梅. 中医药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9):830-832.
中医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分配和运用知识,从而有效地将知识转变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本”,进而使得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尤其在知识信息时代,资源的占有量越来越重要,结合新医改背景,医院档案工作需要作出调整,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档案记载着医院社会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技术成果和科学理论等。档案的整理、编目、编研、开发利用等工作都属于知识劳动,因此,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知识资源的开发。有人曾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将成为知识管理,档案服务成为知识服务,档案机构的核心功能将是档案服务与开发能力。”与此同时,医院档案事业也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新医改的到来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医院档案文献信息数量会出现激增,其次,医院档案载体的种类也趋于多样化,更多的会以电子文件(主要包括光盘、视盘等)形式出现。然而电子文件管理方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档案模式,如更加重视档案的特征、特性以及意义。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帮助下,档案信息的产生、形成以及归档、传递等都提高了效率,同时对人们运用档案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及新医改形势下,要想使医院档案资源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医院中的档案管理进行创新,加强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变硬性管理为一种软性管理,即知识管理。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档案知识管理内涵
医院的档案管理和我国档案管理一样划分为三个阶段:实体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知识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高级阶段。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对知识本身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形成知识共享,能够及时满足医院对有关知识的需求,同时能够协助医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医院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因此,在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发展新趋势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才能推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一)医院档案知识管理使得医院档案保管过程实现了细化
随着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和网络信息传递及存取技术的应用。医院档案管理实现了从保管单位到知识元的细化。知识元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单位,它是表达技术诀窍、管理要素、基本原理及思想方法等的基本单元,它是经过专家研究、评价、提取、筛选以及测试通过后知识的“浓缩”。对电子文件以及数字化档案来说,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方式更能满足用户需要。
(二)医院档案知识管理实现了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打破了知识的局限性,让人们在需要档案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利用,并且没有地域限制,这更符合档案利用开放的初衷。从封闭到开放,再到主动提供服务,知识共享下的医院档案管理过程将更加有助于实现医院档案室等服务机构的价值,改变以前故步自封的守旧状态。传统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是一种以“资源”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它强调通过合作来促进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主要包括各种科室合作、医院档案馆与个人的合作、医院档案室与史志部门的合作等形式。知识管理视阈下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则以隐藏在医院档案资源中的知识成分为基础,通过知识的积累、组织、发现等流程,实现医院档案知识的最大开发,以满足知识服务的要求。它强调通过合作来促进开发方式、技术、产品以及宣传利用手段的创新。知识管理视阈下的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深层次的开发要求,以提供主动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
(三)医院档案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医院档案业务流程的再造
对医院档案知识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内部的知识得到有序的开发、传播,同时还可以便于医院最大化地应用档案知识,进而更好地推动医院进一步发展。围绕医院档案中相关知识所具有的四点要素,即医院档案知识采集、存储、共享和创新构建档案资产流程。1.档案知识资产的采集。这主要是从知识视角角度分析,该文档主要形成在于积累,特别强调知识收集以及建档,同时也需要对医院相关部分的知识作出评估、分析以及科学规划,进而能够在全面建设知识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效保障知识能够被运用、储存和共享。2.档案知识资产的存储。在知识管理中,主要是按照知识管理特点而划分不同资产管理的具体策略,即医院档案资源中的有形资源,主要的内容包括:文献、资料、档案、公文以及图档等。因此,这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数据库,进而可以更好地保障数据资源,同时也促进数据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存储。3.档案知识资产的共享。这是知识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般在个人或者是小团体中将知识有计划地转变为组织知识之后,从而能够将知识实现共享,进而也能够创造新知识,同时也有效地实现知识生产循环的目标。4.档案知识资产创新。档案知识创新主要指的是利用医院员工所采集、掌握以及吸收的知识而创新性地应用在具体工作中,这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知识创新则主要是从外部有效掌握知识,并能够结合医院内部的情况,如个人、群体和整体等渠道进行方法增进,强化医院之前所包含的知识,进而能够在各个不同的环节中有效实现资源的创新服务,使得知识共享能够早日实现。
二、分析知识管理运用在医院档案机构中的具体策略
将知识管理的方式运用在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提升档案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医院档案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作出具体分析:
(一)将知识服务理念和组织文化融合在一起
这主要是由于组织文化可以有效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以及约束的作用,这就使得知识服务可以在组织文化中更好地融入其中,此时医院中的档案资源就可以在崇尚知识、创新服务以及倡导学习中更好地提升医院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学习更好地向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进而实现知识共享的目标。
(二)将知识共享视为重要的目标开展合作
在医院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和其他各个部门的交流以及沟通,这是有效培养大家合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团队中分享知识以及管理经验。由于医院档案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即内部人员,其主要追求知识的共享,满足组织工作的需求、此外,通过广泛合作的方式而有效将档案信息中所包含的资源合理地提供给用户。
(三)将技术支持作为管理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技术发展的环境下,医院档案的实体管理有重要作用,同时实施虚拟管理就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这是知识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数字档案馆以及档案网络联合等方式,都是依靠相关技术才得以实现,有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视为其重要的生存之本。例如在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中,医院档案管理机构运用现代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因为在知识管理的系统中,海量数据能够在存储以及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技术支持则可以为知识共享提供帮助,档案机构中的知识需要进行不断创新。
三、结语
知识经济和新医改对医院档案事业的殷切期待,与我们医院档案管理落后的现状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应该看到,由于对自身资源开发不够,医院档案工作发展的相对滞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新医改形式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行创新,实现知识管理。当前,医院档案管理观念的更新、医院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知识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新形势下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赵跃,周耀林.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05):66-73.
[2]夏立芳.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2(06):154-156.
[3]方丽萍.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三大转变[J].档案学通讯,1999(06):32-33.
[4]张晓娟,马瑜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一种知识资产观[J].档案学通讯,2012(04):76-79.
中医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药知识产权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0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008-04
Analysis on Education Statu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C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CHENG Jiang-xue1, LIU Tong-hua1, XIAO Shi-ying2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C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ere administered to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5 domestic TCM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addi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search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status in the end were analyzed. Results Some noticeabl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ke lack of curriculums, poor after-class practice, less special lectures, and so on. Conclusion In order to tackle these problems, and to make the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tter, th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mechanis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main educational points should be definite; the secure system of laboratory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jor; education graduate; TCM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我国历经几千年传承与发展的民族瑰宝。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关注日益增加,也使中药知识产权面临严重危机,最严重问题就是中药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1-3]。中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不仅是从事中药学科研工作的最庞大队伍,也是中药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学校教育对增强该队伍保护自己科研创新成果至关重要,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义重大。为此,笔者检索了国内2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和活动通知,并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和云南中医学院5所高校共155名中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了有关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现
通讯作者:肖诗鹰,E-mail:.cn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全国2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官方网站公布数据为课程设置信息来源;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和云南中医学院5所高校的中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收到电子邮件及纸质回复调查问卷155份。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对收到的155份调查问卷进行简单统计,结合网络搜索所得24所高校的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数据和理论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药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的问题
2.1.1 课程设置欠缺 本科时期是奠定扎实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课堂教育为主;研究生时期是专业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是在课堂理论教育基础上得以实施的。但本次调查发现,只有极个别学生在本科教育时期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专利文献,是指在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在接受申请和审批过程中所产生的官方文件和相关出版物的总称,包括发明专利的申请书、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各种检索工具和专利审批程序中产生的文件(如专利证书等)。我国专利文献有信息通报类(如《发明专利公报》)和检索工具类(如《中国专利索引》),对发明的内容有详细记载,对中药学专业研究生了解所属技术领域现状与动向、参与专利申请,以及日后从事药品生产、销售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数据保密意识,促进实验记录规范
药品的数据保护对中药科研和生产领域来说,是与商业秘密保护、专利保护同等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5]。虽然我国与药品数据保护有关规定仅在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14条对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的保密义务做了规定,但也足以说明药品研发过程中实验数据保护的重要性。
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科研过程往往会在实验记录本中如实反映。实验记录是实验者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记录和总结,应详细记录实验者本人的实验日期、时间、名称、目的、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等。书写规范、记录准确、保存完整的实验记录不仅能为实验结果分析提供强大后盾,也为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提供有力证据。
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之前,先对其进行实验记录重要性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不仅可提高实验数据保护的警觉性,同时可促进实验记录更加规范和真实,从源头杜绝中药学研究生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4 关于知识产权教育的建议
4.1 建立知识产权师资配置或培养机制
增设知识产权师资配置,不仅可通过增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养综合型中医药人才;还可通过增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高校知识产权事务,提高中药高校知识产权绩效。任何课程设置和部门设立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在不能达到的情况下,学校可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培养机制,聘请专业专利审查员、专利人或相关专家,定期对校领导、各代课教师及研究生导师进行知识产权培训,提高校领导对学校中药科研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增强代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相关知识,并使其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知识产权素养。
4.2 多种形式并举,提升学生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兴趣
中药知识产权教育应在课堂教学基础上配合多种形式进行。首先,增设中药知识产权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指导,通过举办论坛、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校园广播增加法制栏目,定时对中药专利、商标及商业秘密等侵权事件进行播报,可增加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印象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自主性。第三,由宣传部制作系列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简介展板及相关知识宣传画报,并定期更新,提高中药知识产权在学生中间的传播率。
4.3 校园网增设知识产权板块及相关链接
在校园网增设知识产权板块,将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法规列入其中,及时公布学校拥有各类知识产权动态,以及因相关权利被授权而获得的奖励,使广大师生更积极对科研结果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申报,壮大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队伍的力量。
学校的网络文献数据库是学生查阅文献的必然途径,一些学校已开始建立中药专利数据库,但大多数学校至今仍未建立。建议在学校网络文献数据库中增加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查询链接,既可提高学生在查阅其他文献时对专利文献的注意力,又可避免资源的浪费。
4.4 完善实验室保密制度,签订保密合同或协议
实验室是进行新药研发的核心地带,也是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相关知识产权的主要地点。中医药高校的实验室往往以研究生导师进行区分,同一实验室或隶属于同一导师的实验室除学校统一要求的规章制度外,应根据课题情况制定相应实验室保密制度,要求学生学习并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容易造成数据外泄。由于研究生在校时间有限,离校时其毕业课题所属大课题仍未结题,将课题相关信息带入其他岗位继续研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为了对未发表过的实验数据、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在研究生正式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之前及完成学业离开实验室之后,导师都应与其签订保密合同或协议。
4.5 以专利教育为重点
无论从科研成果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对科研创新的意义,专利对中药学专业研究生而言,比商标、商业秘密及著作等更加重要。因此,中医药类院校在知识产权教育中应着重进行专利教育。
4.5.1 注重专利文献检索教育 尽管目前大多数中医药类院校研究生培养方案设有文献检索课程,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看过国内专利文献的研究生不到50%(67名),而看过国外专利文献的研究生则不到30%(46名)。据此,笔者认为,对专利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知获取专利文献的途径及方法。因此,专利文献检索应作为文献检索课程重点讲授内容,尤其要加强实际操作的练习与指导。
4.5.2 举办专利文献解读讲座 在专利文献中,对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来说最重要的应属专利摘要、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其中,阅读摘要可首先了解是否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而判断有无详细阅读其余文件的必要;阅读权利要求书可明确该文件所要求的独立权利和从属权利,判断自己所研究内容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阅读说明书可从更加详细描述的术语和实施例中学习该发明的完整实施过程。但因专利文献的撰写有其特殊模式和要求,大多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未经过系统培训或缺少参与写作的经历,通过阅读仍不能完全掌握专利文献所带来的所有价值,甚至因此放弃阅读专利文献。因此,增加相关讲座,不仅能使研究生在科研创新中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更可通过了解专利申请文件的构成及撰写技巧,提高专利申报的成功率。
5 小结
本研究仅选取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5所中医药类高校就读的中药学专业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尽管样本数量有限,但也可看出,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逐步加强,建立完整和系统的培养制度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中医药院校中药科研创新力量的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应通过学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提高中药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防止科研成果的流失的同时,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尽到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姚苗.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对“谁”谈保护――论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需要国际层面的保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05-308.
[2] 吕占江.中药秘方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1):36- 38.
[3] 李衡,李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研究[J].中国药事,2011,25(4):354-357.
中医的知识范文6
摘要:美国学者费侠莉(charlotte Furth)的《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把女性身体置人中国医学史中进行考察,将焦点集中在中医女性身体论述演变的谱系上,并通过对相关的男性的身体、医业分工、医病关系的分析呈现社会性别权力体系与医学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这正是费侠莉著作的独特之处,是她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贡献所在。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5-0074-03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对女性身份差异性的关注,女性主义科学史的研究在以社会性别(gender)为主要分析范畴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将女性主体置入具体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在此背景下,对非欧美国家与地区的科学史进行探讨也随之成为研究热点,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费侠莉(charlotte Furth)的《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AFlourishing Yin: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以下简称《繁盛之阴》)正是当中的代表作,她也因此书而荣获2001年的国际妇女科学史奖。
《繁盛之阴》英文版1999年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推出了该书的中文译本。除导言与绪论外,全书主体部分共包括8个章节,作者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追溯了北宋之前至明末这一时期中医女性身体论述演变的谱系,并进而分析了医学史上几个富有性别意义的重要议题,其中包括了男性的身体、医业分工以及不同性别的医疗工作者面对女性患者的医病关系。作者的研究以经典与通论性妇科医书为起点,全书融合贯穿医学史、性别与身体的论述,不但描绘出中医史性别论述的大架构,而且通过医案的比较探索了理论对实际所起的指导作用与执行偏差。大体而言,全书的研究对象含括各个社会阶层,探讨的议题同时兼具医学论述的“内史”与医疗的社会与文化面向的“外史”分析,展现所谓内外史议题之间交互渗透、彼此影响的不可分割性,这样的章节安排也为妇女/中医史建立起宏观性的通史格局,足现本书视野之开阔。
一、中国医学史中身体观的演变
作者结合医学史、性别以及身体的论述方式很明显是受福柯(Michel Foucault)式论述的影响。在导言中,作者提到她原本是从医学史以及妇女史的脉络出发,却发现两个研究路径交汇于身体论述上,借由这一交汇,她得以围绕中国传统医学身体观的变化来回应福柯式论述。
作者首先发现一个理解、解读中国医学奥妙的大前提,即不同凡响的“躯体模型”,她称之为“黄帝的身体”。根据她的解释,中医传统经典固然认为天经地义有男女两性的存在,但是其实从来没能把男女身体的分别说清楚。在解释人体的时候,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体内均同时禀赋着脏腑、气血、表里等各种范畴的阴阳,并无二致,所以中医的人体模型是一个阴阳同体的单性身体观。更重要的是,中医完全忽视女性独有的子宫以及其他任何解剖学器官作为性别差异的重要性,甚至在解释女性生殖的场合,子宫的角色也不如男女兼有的肾脏重要。所以,作者指出,尽管在生成身体上男女无别,但当阴阳和谐的身体隐喻为健康的皇帝时,仍体现出与皇权政治相联系的男性优越的权力话语,黄帝身因而又是男性的身体。作者对中医身体观的理解,虽然呈现出中医(立足功能角度)与西医(立足解剖结构)在认知身体时的极大差异,但其提问题的方式却与美国史学家托马斯・拉科尔(Thomas Laqueur)探讨西洋医学史中性别与身体问题的同类专著――《制造性:从希腊到弗洛伊德的身体与社会性别》(Making Sex: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遥相呼应。根据拉科尔的考察,从希腊时代直到18世纪末,就西方医学而论,所谓两性的区别只意味着体内热度的高低,两性并无本质区别。这种“单性模式”的身体观一直到19世纪,才开始明确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男女两种截然不同的性别,并以此为建构男女社会角色的基础,然后始为今日通行的“两性模式”所取代。
循此相同思路,作者在书中呈现出中医学史上身体观所经历的类似演进过程。她提出,中医阴阳同体的单性身体观到了宋代,遭到了“两性模式”的解构。宋代结束唐末五代的长期纷乱,各种文化、政治、经济力量的重整使得医学突飞猛进,具体的表现就是妇科与儿科的正式出现,并且为官方承认,纳入政府教育体系中。由于妇科医疗实践所直接面对的正是低等的“妊娠身体”,加之“女病难医”的现状,使一个有性别意识的中医学自此展开。作者具体以陈自明(1190-1270)的《妇人良方大全》为代表,说明宋代新出的“女子以血为主”以及“男人调其气,女子调其血”等基本大法,并指出这些不但明确显示了宋代医学思想家对两性身体的分别考量,而且,还以“血”建构起性别差异的女性身体模型。然而这种新建立的医学观念经历宋末的战乱后,到明代又再度转向,如作者陈述,受到金元如主张补脾胃为先的李杲(1180-1251)以及主张人体中阳常有余、而阴恒不足的朱震亨(1281-1358)等医家洗礼的明代医学,不再认为男女身体有别是个首要课题,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的是能否回到经典,从其所描述的单性身体找到解决疾病的答案,于是中国医学史的人体观又回复到“单性模式”的黄帝身,直到今日。作者强调,这种对“单性”的回复并非意味着消除身体上的等级制,相反,由于医家认为导致相火动而内虚,因而将身体的生育与需要更多道德约束的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另一方面,新儒学强调节欲和自控的性别道德规范也参与到医学话语对女性身体的建构中。作者在第六章中具体通过对武之望所编的《济阳纲目》(1626)内讨论男性养生内丹的分析,指出明代利用男性的身体来辉映女性身体的特色:社会上盛行的还精补脑等内丹养生,无论是就观念还是方法上都只是纯为男性而设,完全没有让女性能够修炼的余地。最为有趣的是,作者另外从《道藏》中找到了明代一种女金丹“断红龙”,不但其内容与男性内丹完全不同,而且其希冀女性修炼成的理想身体,先决条件是先要能够让月经停止,并且这一理想女体完全否定了雌性原有的角色与性质,与男性理想的身体系以雄性能力为指标恰恰相反。这当中究竟透露什么样的讯息,实引人深思。
通过对中医关于身体观演变的勾勒,作者清楚地阐释了医学与世变的关系,从中也呈现出性别关系与医学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与强化。作者将不同时代的医学内容作如此详尽而且均衡的讨论,其视野之广泛在中国医学/性别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不过她对中医“单性”身体观的阐述也衍生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医如何解释如“阴阳人”、“非男非女”
等的身体构造?尤其是中医身体观从“单性”向“两性”模式过渡的历史阶段,这些当时的性别尴尬者在定义上是否经历变化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二、医学话语权的争夺
本书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对医学话语权争夺的探讨,这主要通过两性在社会的医业分工号性别界域来体现。古代中医首先是一种家庭技艺,很多专业医生都是从与家庭内从医者的合作中学到医术的,或者是通过自学和实践习得,这一现象表明医生的资格是个人可信度与荣誉的事情,而非医学院或行会授予。女性也因此能够在妇科、产科等与女性有关的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宋代妇科的正式出现,革命性地重划了原本的性别医业分工地图。宋政府不但以官方力量大规模培训男性妇科医生,使之介入生产过程,而且随着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医学文献的刊印,医学话语权开始转向著书和重阴阳五行理论的儒医,新儒家使男性“因为尽孝道而涉猎产科领域”,于是男性医生与女性医疗者在生产问题上各有所司,处于分庭抗礼的地位。此时男女间虽尚未有见明显的身份差距,但女性医疗工作者的就业领域已经逐渐受到男性蚕食。进入明代,女医主要是以所谓“三姑六婆”形式在社会上活跃。由于与男医之间的竞争关系,当时的儒医文献充满对她们的无知、庸俗的批判,直接从阶级地位对她们的医技进行贬低;另外,作者还通过对戏剧、小说如《燕子笺》、《金瓶梅》以及地方史志中关于女医形象的描述的分析,提出这些文献遵循了同样的儒家文化价值观来建构女医的形象。不过作者指出了女医中稳婆工作的特殊性,她强调,由于她们在接生时有与男性医生分别共事的机会,且往往扮演受指挥者的角色,与男性之间竞争关系较不显著。从这些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是局限于恢复女医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而是要揭示男医与儒家父权制对于女医“三姑六婆”的刻板印象的建构与共谋过程。
另外,作者还具体以明代中叶来自江南的女医谈允贤的医案,与明末扬州儒医程茂先的医案进行比较研究,更补充说明了医疗实践过程中儒家父权文化与医学话语的互动。根据作者的发现,谈允贤熟悉许多种不同的医术,比起男性毫不逊色,但她遇到的很多病症是皮肤病,也比程茂先更常运用针灸。在诊法方面,她与程茂先的主要不同在于她很少使用诊脉,她对病人情况的了解常来自目视与口问,而这些正是程茂先通常感到最无能为力的,在此既暴露出女病人对社会性别规范的自觉遵守,同时也是医学技艺知识化、男医掌握话语权的直接后果。除此之外,谈允贤的医案记录还表明她与女病人之间沟通良好,相对而言,程茂先诊视女患者始终只能隔着一层藩篱来看,咨讯实在不足只能求助于女病人的男性家属。作者表明,从此也可看出当时性别界域的弹性所在,男女大防并非完全僵化而不可破,只不过此弹性的松紧是由男性家长来控制。通过这一分析比较,作者指出,由男性儒医实行的中医妇科医疗实践是医患共同协商的过程,他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寻求患者家中男性权威的支持,而女性常常是没有话语权的,出现在医案文本中的女性更是大多被描绘成无用的、缺乏建设性的角色;女医虽然能凭借其医疗技巧与女患者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她们由于常被赋予消极的形象而受到主流医学话语的贬斥,明确体现了医学文本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本书以产科为中心来分析性别的医业分工,并用来解释随着时代不同男女医业领域疆界的变迁,不失为极好的切入点。不过,北宋之前的男医是否完全排除在产科之外,值得更多的讨论与思索。诚如宋之前一些传世的史料如《外台秘要》等记录的男医往往是在生产急救时才出现,这一现象不禁令人好奇,有没有可能意味着男医其实才是生产时医护的最高指导者呢?这有待其后的研究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