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

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文1

论文摘要:旅游营销伴随着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而被越来越多地关注,政府从它们的行政职能出发,在旅游营销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福建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福建省政府应从理念、战略和策略三个方面来构建旅游营销体系,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生于20世纪初的市场营销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广泛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其成功的运用也促使政府机关开始尝试把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政府事务。对于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营销行为研究,如,Heath, E., Geoffrey Wall在《Marketing TourismDestination))(1991)中、Briggs, S.在《Successful Tourism Marketing:a Practical Handbook))(1997)中、Opper-man, M在《Using database market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1997)等等,无不提出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营销的作用或策略。

我国在政府营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旅游业竞争的加剧,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营销行为越来越受重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挑战吸引了许多研究者投人该领域。如,徐小估的“试论政府营销”(《管理与效益》1996 (3) ) ,“再论政府(社会营销)”(《管理与效益》1997,(2)),郝索的“论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与政府行为”(《旅游学刊》2001 , (2) ) ,冯若梅、黄文波的《旅游业营销》(1999)等研究成果中都对政府营销和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营销行为进行了阐析。之后,又有许多学者把政府旅游营销作为独立课题进行研究。

综观这些年对政府旅游营销的研究,大部分立足于如何运用日益增加的政府财政预算投人进行有效的政府旅游促销,以及如何运用政府的公共服务力量为国家、地区旅游业发展服务,而针对新形势下政府职能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政府旅游营销战略与策略的研究就少之又少了。而以一个省为范围,研究政府旅游营销则尚未见诸相关学术文献。鉴于此,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地福建省进行研究,结合当地的旅游业实际情况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相关问题,为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福建建成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要想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要求政府在遵循旅游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把福建作为一个整体着力进行市场营销。要做的政府营销工作很多,但归纳起来,应重点从理念、战略和策略方面构建政府旅游营销体系。

一、政府旅游营销理念更新

一个区域的管理者应当是时展的同步者,是最先运用现代最新知识和理念,并将其变成推动现代进步的实施者。就目前福建省经济发展阶段而言,政府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必须树立以下旅游营销新理念:

(一)经营理念。政府既是旅游营销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更是旅游营销的主体。近几年来,福建省政府根据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福建本地的旅游资源,提出把福建旅游发展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政府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作用,还必须用市场经营理念强化旅游营销意识,进一步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充分与市场对接,开发、组合出适应旅游市场多样化特点的细分市场和产品,引导经营者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提升他们对福建省的认知度和兴趣度。全行业在政府营销的大旗下,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会带来更多的旅游收人和商业投资机会。

(二)服务营销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机构,它对旅游资源进行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服务意识极其淡薄。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福建省政府旅游营销也要导人科特勒的“大营销”理念,面对“顾客”,树立起“以公众需要为中心”的理念。根据目标顾客的需要,设计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服务意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使之为目标顾客所接受,从而实现树立政府良好形象,达到旅游资源最优配置,社会综合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此外,还要建立多种渠道来收集顾客的反馈意见,并对其进行迅速、及时地处理,以不断完善,提高政府的服务。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是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政府服务营销理论的重要载体。政府不仅是旅游业的投资者、旅游业的管理者,更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要想为福建旅游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必须要树立民主法治理念规范市场。加强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进一步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创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在整体营销方面,政府应有责、有为。

二、政府旅游营销战略规划

福建省自从2004年以来,全省旅游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按照“以百姓生活游为主题,构建大格局,营造大环境,实现大跨越”的旅游开发思路,强化部门协同和地区合作,加强旅游点线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有效促进了全省国内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全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和要求,也给全省旅游发展提供r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从战略上看,下一步政府营销应主要从四个方面人手。

(一)完善总体规划。要进一步完善《福建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之体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并对总体规划进行细化、深化;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设区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并与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相衔接;各个旅游规划要与建设、交通、林业、文化、宗教等相关专业规划相衔接,形成省、市、县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同时,在规划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食、住、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的综合配套,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旅游接待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文化需求。

(二)推进“海西”战略。构建海峡西岸旅游圈的战略规划的提出,其整体思路是闽台在既有建设与方案上充分合作,截长补短,利用最小投资发挥最大效益。鼓励闽台两岸旅游业者通过产业整合,推动交流合作,建构陆、海、空复合运输与便捷信息服务系统,以发挥小三通最大边际效应,带动环海峡旅游市场。由于澎湖金马附属岛屿地区拥有天然隔离,具备缓冲效果,可开放中转及两岸旅游自由区。

(三)构建旅游网络。从“大旅游”角度进行旅游区域规划,构建省旅游网络。以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为基础,以交通区位为依据,以“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利益共享”为原则,构建福建省旅游区、旅游带相结合的旅游新格局,建造福建省旅游新网络。首先,以品牌旅游产品或以著名旅游城市为中心,建立旅游区。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以太姥山为中心的闽东山海风光旅游区;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中休闲文化旅游区;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商贸海滨旅游区;以永定土楼文化为主导产品的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区。在建立旅游区的基础上,根据福建省的自然、人文特色构建旅游带:构建从宁德至漳州的东部海滨旅游带;从福州至武夷山的闽江沿岸旅游带;从武夷山至龙岩的西部山岳旅游带;连接厦、漳、泉至龙岩的南部山海旅游带。这样,福建省的旅游区、旅游带点线相连,纵横交错形成特色的旅游网络。

(四)加强区域合作。加强省内不同地区和省际特别是周边省市的旅游产品整合,积极推动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区域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的互动发展局面。为达到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日的,福建积极建立跨省、跨区域的旅游合作网络,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建“9+2”旅游大市场,努力建设泛珠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加强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联系与合作,依托同三高速公路,开拓北接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的东南沿海国内旅游大市场;闽粤赣十三市也进一步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在建设开放的、无障碍旅游经济区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三、政府营销组合策略

福建山清水秀、山海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佳,同时往往也是古代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因此,福建十分适合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根据福建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现状,政府旅游营销组合策略在应用上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侧重。

(一)开发特色产品

一个地区没有一个整体的宣传形象会大大弱化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福建省要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努力寻找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品牌。首先要精心打造“福天福地福建游”的总体旅游形象,充分展示“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的鲜明特色。其次,应根据山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各个地区特有的民俗民风进行设计、规划和组合,形成福建省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如武夷山、太姥山、清源山、冠劣山等森林生态旅游;鼓浪屿、泥州岛、东山岛等滨海旅游;金湖、桃源洞、玉华洞等风景名胜以及闽江口文化旅游、媚州湾妈祖朝觑、土楼客家文化探源、闽南茶文化特色旅游、崇武惠安女风采等文化旅游产品。此外,将现有景点中具有相同美学价值或类似性质的旅游景点结合在一起,或将一些特色反差较大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组合在一起,推出新的专题旅游产品。如利用厦门每年一度的“9·8贸易洽谈会”开展商务旅游,结合鹭岛风光旅游、集美鳌园的渴墓考察游等,形成别具特色的鹭岛风情旅游。同时结合厦门的特色产品,如鼓浪馅饼、同安煎蟹等,让旅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又一饱口福。

(二)创新促销方式

认真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科学的促销方式,加强旅游产品的市场推介,强化旅游产品的促销意识,强调整体促销和联合促销,创新促销形式,形成全社会宣传福建旅游的良好局面,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一,加强旅游品牌的广告宜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旅行社和景区等企业大联合的形式来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在这方面,昆明市最为突出,昆明市政府投人1000万在中央电视台作了一则广告,“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广告词一夜间家喻户晓。昆明的广告投放不仅国内播出,还在国外同步播出,这种作法值得福建省借鉴。可加强与省内外特别是中央新闻媒体的合作,办好《福天福地福建游》、对接东南台《神州发现》和福建公共频道《体验福建》以及全国联播旅游栏目《中国游》等电视平台。从宣传促销的效果来考虑,旅行社的组合功能与景区等企业的形象宣传结合,以产品带动形象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最近四川省六家主要旅行社和六个世界遗产景区,联合制作《四川遗产之旅》的产品手册,改过去单一的形象宣传,把针对游客的社会宣传和旅行社的促销网络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路,开创了宣传促销的先例。第二,借助各类节庆活动,精心策划一些有特色又有轰动效应的宣传促销活动。如每年的厦门中国国际投资贸恰会、5.18中国海峡经贸交易会、漳州的海峡两岸花博会、晋江的国际鞋业博览会、莆田泥州岛妈祖文化旅游节、福鼎太姥山文化旅游节、三明生态文化旅游节、中国泉州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都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应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策划作用,最好能采取企业协同的方式,找出活动的主题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并把民众的参与当作活动能否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哈尔滨马迭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东北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哈尔滨冰雪节的一个载体,于04年1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42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运作得就很成功,实现了双赢。第三,构建全省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平台,及时旅游产品的最新信息,引导和扩大旅游消费。在福建省相关旅游部门的指导下,海峡旅游多语种网站暨福建省“号码百事通—海峡旅游呼叫中心”正式启动。此举整合了旅游与电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健全福建省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号码百事通—海峡旅游呼叫中心”同时使用中文、英文、日文、韩文、德文,利用电信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基于中国电信“114”查号系统升级的号码百事通平台,全面介绍了福建省的旅游资源和相关信息,为商旅用户提供旅游咨询、投诉、救援等服务。同时汇集了台、港、澳旅游资讯,是境内外旅游者了解福建的一个窗口。第四,福建作为著名的侨乡,应根据侨胞的思乡情结,策划一些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侨胞来闽观光旅游。最后,加强境外旅游合作,开拓境外旅游市场。要大力开拓境外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强与福建40个友城之间的旅游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开发格局。

(三)提升旅游形象

首先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在注重福建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推广的基础上,推出多样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如迷人的武夷仙境,浪漫的鼓浪琴岛,神奇的客家土楼,动人的惠女风采,神圣的妈祖朝觑,光辉的古田会址,奇特的水上丹霞,壮美的滨海火山,古老的昙石山文化,神秘的白水洋奇观等等,使旅游者在一年四季尽可能在福建省内取己所需,延长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旅游收人,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其次是旅游生态环境展示和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几年来,福建省实行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施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区施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施行积极性保护战略,加速了全省生态质量的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省旅游管理部门与运输管理部门合作,加快实施列人干线规划的通往旅游区(点)的二级以上公路的建设。各级政府在制定、审核、实施农村路网规划中,加快了通往本辖区内旅游区(点)的公路建设。铁路部门应多增开旅游专列,改善列车、车站服务设施。

(四)强化市场管理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行业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确立市场准人的标准,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和管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通过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清理不合理收费,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通过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质量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对待和解决每一起游客的投诉,维护旅游业的信誉;通过加强旅游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通过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强化旅游安全的监督检查,加强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切实做好社会治安、旅游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和卫生保障等工作,确保旅游安全。

(五)提高队伍素质

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文2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25-02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许多教师都在尝试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然而,由于许多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的意义以及合作学习的操作等,领悟得欠深刻,思考得欠周全,致使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常常出现吵、乱、差之局面,课堂教学高耗低效。

1.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平常听课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分组围坐在一起,当教师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讨论的讨论,谈笑的谈笑,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搞恶作剧的等等。场面似乎很热闹,讨论也貌似好热烈,然而学生讨论了什么,做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忙活一阵子,等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讨论就嘎然而止。紧接着,小组汇报开始,听到的是:In my opinion, I think ... 似乎学生早就思考清楚了,而且条理清晰,对答如流。试想,这样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吗?显然,它只是徒有虚表而已,无非是扯虎皮作大旗的瞎闹,或者是打着课改幌子的作秀。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来说,主要是他们还没有适应这种形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没有形成学习习惯,致使不能很好地参与合作之中分工协作,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就老师来说,主要是老师对合作学习内涵及实质领悟不深,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不准,对合作学习缺乏全盘考虑和整体设计,加上对合作学习的组织和调控不力,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因,还是老师自身。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真正的吃透合作学习内涵和实质,那么何谓合作学习,其实质是什么呢?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指的是,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共同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它既有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又有不同组间的竞争,是一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习关系,它的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个人目标的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而小组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的。

2.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策略

2.1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为老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通盘考虑,做好整体设计,这样才可使得合作学习能得以顺利进行,并保证它的实施效果。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老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甚至个性特点,要仔细思考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和问题,要熟悉整个操作规程和环节,要明确老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即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根据合作学习的目标,对合作学习中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工具、材料、要求、评价等都要进行精心考虑,整体设计和策划。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活动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获得预期的效果。

2.2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合作学习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小组划分的基本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分工的原则是“人各有责,人尽其职”。对于小组的划分,我们一般可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特点,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将学生分成A、B、C三等,安排A等,C等各一人,B等两人组合在一起,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分前后两排坐,这样既遵循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原则,又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便开展。对于小组成员分工,首先,要让所有成员明确每一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其次,要求每一个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外,还应与同伴及时交流,了解同伴学习情况,设法帮助同伴完成任务,要时刻想着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共进退,共荣辱,共分享,共进步。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可协商推选同伴担任不同角色,一般可设4个角色: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组织、协调工作;记录员,负责在小组讨论时记下笔记并帮助汇报员准备小组汇报;汇报员,负责总结小组活动并向全体同学汇报;检查员,负责监督小组活动,检查小组活动结果。当然,小组成员的角色,可根据需要进行互换或者轮转。

2.3适时监测,及时指导,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无疑是学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讨论,交流,分工,协作,不断进行情感的交汇,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生成,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等还是有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他们肯定有疑问,有困难,有迷惑,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不能错误理解为老师就可以置身事外,任由学生自主自为,这样很容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失控状态,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这样做就更不可行了。在合作学习中,老师是不能成为主宰者,而要自觉变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咨询者、服务者和督导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倾听学生的汇报,以便及时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只有这样,才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有效开展。

2.4及时反馈,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中和合作学习结束后,都需要评价,但其评价的作用和功能不一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重在反馈和学生的自检自查,它有助于学生顺利成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通过评价,主要是掌握学生学习进展和学习状态,不断激励学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小组活动结束后的评价重在反思,一般来说,评价的对象应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能力和方法,不应只是简单的习题检测和问题的回答。评价形式应多样化,尤其是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应把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教师对小组和组员的评价结合起来等。评价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强调谁做得最好。同时,教师应注意评价的公正、客观、全面性。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不要认为其有新鲜感,或者说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就刻意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应该与其它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果每节课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甚至会走向形式主义,这就背离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文3

关键词: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系统;移动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王军(1970-),男,安徽铜陵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教授;王琴(1979-),女,江苏扬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21)、2012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项目编号:12KF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18-03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颖而便捷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打破了对教育对象、教育时间和教育空间的限制,给学习者更多自由,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引了一个新方向。[1]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2]移动学习离不开三要素。首先是网络。无线宽带、GPRS、3G、WiFi、AdHoc等通信协议和蓝牙、射频等通信技术构成了立体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为移动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是终端。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最后是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人际交互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扫除了一切障碍。

总之,移动学习的目标是突破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局限,满足学习者碎片式学习的需求,真正开展“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的学习。[3]

二、高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高校移动终端普及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8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近10.72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3.56亿,3G用户1.92亿。高校学生移动终端拥有情况如何?笔者针对南京部分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移动终端,持有率接近100%,甚至部分高校会在入学时送贫困生手机,其中智能手机拥有率高达73%。智能手机不但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进行文档编辑、上网浏览,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服务,是极佳的移动学习终端。因此,本文的移动学习主要是指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

2.高校无线网络条件良好

一方面,GPRS、3G、AdHoc、WiFi等通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通信速度得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诸多高校如中国邮电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相继建设了无线校园网,为高校移动学习的推行构建了先进的技术支撑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各类移动学习微资源传输速度更快,下载速度更高,传输量更大,媒体形式更丰富。

3.高校学生移动学习意愿强烈

从学习意愿上看,高校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学习目的相对明确,学习意愿比较强烈,64%的学生参加了专业外学习和培训,而且零散时间多,片段时间较长,注意力较集中,群体性较强,片段化学习需求旺盛。从上网习惯上看,大部分学生采用流量包资费的方式上网,流量费用每月集中在10~50元,96.68%的大学生随身携带手机,76.6%的学生每天多次使用手机上网,这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习惯已经养成。从移动学习态度上看,72.6%的大学生对移动学习持支持态度,表示只要有合适的资源,愿意在空闲时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18.8%的大学生对手机学习持观望态度,需要进一步挖掘移动学习优势吸引他们加入移动学习行列。总之,大学生欢迎移动学习,也在自发地用手机进行学习,如果能提供更为完善的移动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条件,移动学习应用必将更为广泛。

三、高校移动学习实践现状调查

高校移动学习实践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项目WirelessAndrew,随后全球性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就此展开,尤其是美国、瑞典、英国、爱尔兰、挪威等国家在政府和企业的赞助下实践了一系列项目,成果颇丰。国外高校移动学习典型项目如表1所示。

我国高校移动学习实践起步较晚,但也发展迅猛。从2001年以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为目标的教育部高教司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到建设新一代无线校园网络,再到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合作研发移动学习产品和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4年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教育实验室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GPRS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与浏览平台、教育语义网络平台,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尝试。[7]

2006年上海电视大学8万多学生成为国内首批手机远程教育的受益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承担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正式获得批准。

2007年中国移动与教育部合作推广校讯通业务,将面向信息化程度高的院校部署移动服务器(MAS),面向信息化程度低的院校部署应用托管中心(ADC),通过短信、彩信、WAP等多种方式开发面向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校讯通产品。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承担了教育部“移动教育”项目,建设“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和移动教育试点网站,进行移动教育尝试。

目前,虽然诸多高校都开始考虑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四、高校移动学习体系构建策略

受技术、资金、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移动学习在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移动学习体系大致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逐步构建和发展。

1.政策引导

虽然移动学习优势明显,但产业链尚未形成,[8]还需要学校政策大力扶持引导。

(1)引导教师树立移动教学观念。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制作、更新以及交流互动方式不同于以往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积极转换观念,不断学习,逐步适应。当然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多重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9]

(2)引导学生形成移动学习习惯。移动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挫折经历会影响其移动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应采用资源吸引、即时评价、学分鼓励等多种措施增加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信任,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养成移动学习的习惯。

(3)引导开展全方位移动学习实践。以信息通知的移动学习为起步,以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移动课程学习为重点,再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扩展移动学习的学习领域。

2.平台建设

移动学习作为高校常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需要移动学习平台支撑。

从系统功能来看,基于短信的移动学习具有方便、快捷、使用广、费用低等优点,基于WAP的移动学习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交互手段多样等优势,因此移动学习平台的系统功能可将WAP和短信相结合,实现学习者日常通信交流、课业信息、在线资源查询、难点解答、课程资源的内容管理以及用户学习行为的统计等。

从系统架构来看,手机终端多样化与复杂性对移动学习平台架构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功能机,需要架构基于B/S的移动学习平台,利用WAP门户,有效呈现各种形式学习内容。对于智能机,由于其操作系统多样,有Android、Symbian等;开发技术多样,有Objective C、JAVA等;文件格式要求多样,因此可以采用C/S架构模式,针对主流的操作系统开发专有的客户端解析移动学习系统的资源,以保证学习者顺畅完成学习。如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设计了IOS版、Android版、S60版等多种版本的移动学习平台,当然将C/S和B/S系统架构相结合是移动学习平台发展的趋势。

3.资源支持

移动学习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源不足。由于原有网络课程资源迁移到移动学习中存在资源格式不匹配、资源大小不匹配、分辨率不匹配等问题,原有网络课件开发技术、课件开发工具也不适应移动学习要求,因此需要针对移动学习特点,更新开发工具,建设大量模块化的微资源。

首先是资源选择与组织。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经历,在移动的环境中,学习者注意力的集中度是断断续续、不可预料的,因此,移动学习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需要选取适宜内容,针对移动学习过程的这些特点进行表示和组织。

其次针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次数多,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为了保证手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性与学习效果,学习内容适宜模块化,并且每个模块都应有较好的封装性。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建议每个学习模块持续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

4.模式创新

高校移动学习模式需要融合创新,根据不同的交互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单向接收模式、双向交互模式、情境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就技术复杂度而言,这三类移动学习模式是一个递进关系,其中前两种是目前移动学习的主要形式,第三种是发展趋势。

(1)单向接收模式是指学习者单向接收资源信息开展学习。根据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三种。

1)被动接收。被动接收是指通过短消息、WAP等方式,将学习内容推送至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学习者被动接收资源。受移动设备和通信协议的限制,推送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文本和图片。被动接收包含点对点PUSH和SP(服务提供商)发起的PUSH两种。前者是学习者被动接收同伴发送的资源;后者由平台将学习内容定期发送给学习者,如学习辅导材料、学习教程等。

2)选择接收。选择接收是指学习者被动接收资源目录后,选择是否打开目录索引以浏览更为具体而丰富的信息。这种方式结合了被动接收的优势,同时也赋予了学习者选择权。

3)主动接收。主动接收是学习者采用在线浏览方式主动学习信息资源,搜索查找资源,下载资源学习。这种方式赋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由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2)双向交互模式是指为消除孤单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交互手段,及时反馈信息。可分为系统交互、个别交互和群体交互。

1)系统交互是学习者和移动学习平台间的交互。如平台及时判断学习者在线测试情况,及时从答疑库里搜索相应的答案解答学习者疑惑等。

2)个别交互是和特定的学习同伴交互。通过个别交互工具,如短信、移动QQ、Email等,学习者可以提交作业,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教师可以布置批改作业,解答问题。这种交互方式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对于网络带宽的要求不是太高,而且费用相对比较低。

3)群体交互是和不确定的对象交互。例如论坛、移动QQ群、微博等,提供了群体信息交流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就相关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并且能够得到他人对该问题的回应。

(3)情境学习模式是指在移动学习中,通过创设或感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的模式。情境学习强调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者需要在情境中获得和应用知识,核心在于创设或感知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情境、模拟真实情境,使学习者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协作与互动学习即时解决问题。感知情境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感应器、卫星定位、二维码等技术动态感知用户所处状态的各种信息,结合用户以往的行为和习惯,通过后台的模糊推理算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匹配、挖掘及预测等处理,提供给用户针对性、精确性、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资源,这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五、结束语

通过政策、平台、资源、模式四维融合构建高校移动学习新体系,更多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更多高校、企业和政府多群体深度合作,高校移动学习必将呈现一片新气象。

参考文献:

[1]陈成涛.关于彩信和WAP移动学习模式在电大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2,(11):49-51.

[2]李云飞,王敏娟,王加俊,等.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52-158.

[3]傅钢善,李婷.3G时代基于专家系统的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4):106-111.

[4]孙怡夏.移动学习系统建构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熊文钦.基于Windows Mobile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6]陈华曦.基于Linux智能手机多媒体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7]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

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 分工 合作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与他人交换一个苹果,那么他们每个人都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这个人与他人交换了思想,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两个或更多的想法”。交换思想的过程能使双方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而课堂上与同学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都属于交流思想,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髓。所谓小组合作,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在西方十分盛行,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是什么原因使这种学习方法受到认可和推荐呢?在中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就这两方面的问题,结合相关的原因分析展开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是什么原因使小组合作学习受到认可和推荐呢?笔者认为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培养合作能力

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有更深远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与人合作的能力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许多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都把合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而中职学校培养的就是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小组合作是培养和锻炼这种合作能力的最好方式。

2.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什么比时间和效率更值得关注的。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拓宽思路,使每个人都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在中职英语课堂坚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用英语交流,能提高接触和使用英语的频率,使英语真正成为有用的职业工具,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手段。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4人一组,分别阅读不同的材料,然后给同组的另外3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的内容。这样的分组学习不仅使每位同学能更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而且在讲解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相互间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以及其他同学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小组合作对于改善课堂学习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一堂课有45分钟,两节课有1.5小时,学生在长时间里全神贯注地听讲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上穿行小组合作,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视角也更加多样化。

3.促进学以致用

语言既是一种表意的工具,也是一种建立人际关系的手段。语言学习离不开人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实现“学”和“用”的融合。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5%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主动寻求练习英语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的原因,很多中国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用英语回答问题,失去了应用英语的好机会。而在小组合作中,发言者面对少数几个小组成员,不会像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那么紧张,可以降低焦虑感。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梳理思路,练习英语表达;更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将自己的发言内容进行“演练”后,再去面对全班和老师,使怯场的心态有所缓解。可见,中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对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让学生获得归属感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换言之,在衣食无缺、人生安全有了保障之后,人类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这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渐渐成为人的情感需求,即归属感、尊重、自我效能感等。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组成若干个小组,组员人人平等,相互关心和帮助,形成沉浮与共的关系。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这个小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人归属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尊重,每个参与者都可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自尊与自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升华,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层,在形式上是5人一组、6人一组就座,但没有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同学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很高,他们进入职校前的英语成绩就很低,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小组的成绩就是自己的成绩,是否参与不会对自己的成绩造成任何影响,所以别人在忙时这些同学却很空闲,只是旁观和等靠其他成员。

2.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

在小组分工时,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有的同学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置之不理,没有动手完成;而有的同学看到同伴不积极就越俎代庖,包揽了全部的工作,导致小组合作没有起到真正的意义。

3.没有建立和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当意见不同时,有的成员间会争得面红耳赤,没有结果;有的同学会为了不伤和气而避免争论,没能及时做出决断,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文5

一、形成同业联盟,加强同业协作,出台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浮动范围,克服中间业务收费难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是处于从属地位,中间业务只是作为吸收存款和竞争客户的手段。各行为了争业务,竞相压价,不收和少收手续费,如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代收代付等业务多数是无偿服务。同业的无序竞争和国内习惯的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大量流失,收费难成为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重症。国内商业银行要想保持国内市场的份额,必须强化成本意识,不断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趁这几年的喘息期,努力拓展和稳定中间业务的国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科技和资本投入,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水平,提升服务层次和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和营销,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达成中间业务有偿服务的共识,创造中间业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就我国现有中间业务来看,大致可分为九大类,200多个品种,而其中的结算类、银行卡类、业务等,各行的产品功能差别不大。各行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业务成本、客户情况和差别化服务需求制定一个统一的收费浮动范围,设立统一的底限,避免无序竞争。

二、设立专门职能部门,形成内部营销联盟,促进内部协作,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考核体系。中间业务的职能管理一直分散在其他的业务部门,缺乏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的协调,因而中间业务营销意识淡薄,经营扭曲错位。在实践执行中,有消极应付的,自己花钱买保险、基金;也有极力推销的,夸大了收益率,忽略了安全提示,引起客户的反感;也有因忽视了业务量、贡献度与基层考核和效益的挂钩,导致员工学习中间业务和办理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要使中间业务步入正常的发展渠道,一要设立专门职能部门,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指导、组织和协调,使决策层、各部门和基层网点,形成上下左右互动,及时知晓和解决中间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和策划中间业务的对外营销宣传,加强与外部合作单位的沟通和信息反馈,维护系统性客户。二是将中间业务纳入我行正常的营销渠道,增加中间业务考核权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使中间业务的效益体现在员工收入分配上,对基层办理中间业务形成的手续费收入落实按比例兑现,充分调动员工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营销中间业务的局面。三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推出的各类中间业务,及时将知识和操作流程传授给相关人员,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

三、与合作单位形成营销联盟,注重联动营销。(1)加强银保、银证、银基之间的合作。抓好保险、证券资金清算和各类基金代销和托管业务,既可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增加业务品种,又可提升我行的形象,带动其他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与银保、银证、银基合作进行联动营销,维护共同的客户,真正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客户源。(2)加强与电力、烟草、电信、移动、联通等系统性单位的合作和沟通,争取合作方的支持,共同做好客户宣传和营销,使客户真正接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减少业务运作中的磨擦,提高工作效率,形成银行、委托单位、服务对象三者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牢固的依存业务关系。

四、形成科技协作联盟,加强内、外科技支撑,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在产品同质化、功能差别少的今天,如何将资源集中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开发出使对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的产品,主要是:(1)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的领先技术,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现金管理、信用卡业务系统和外汇买卖等中间业务上附加高技术含量,增强客户对产品的依赖性。(2)引进和培养各种复合型的人才。新兴的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的加盟。在对外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注册理财规划师、保险人、证券从业资格等考试,培养各方面的人才。(3)加强科技开发人员与前台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中间业务运行软硬件环境,减少中间业务办理中的出错现象。另一面可以防止盲目开发,使开发出的新产品更加迎合客户需求,具有超前的优势。

五、形成内部管理协作联盟[!],共同防范中间业务的风险。1、在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管反馈机制,并进行严密科学的岗位分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使操作、监督分离;统一表外会计核算标准,使表外业务透明化,对各类不同的中间业务收入进成本效益分析,密切关注中间业务的风险变动情况。2、计财部门、客户部门、国际业务部门、银行卡等各部门要共同关注

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范文6

(一)基本理念

企业应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价格、销售渠道等方面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市长”是指对企业运营活动具有干预、导向作用的政府部门或社会群体。企业可采取“权力和公共关系”的2P策略,争取良好的市场导向和部门支持,使企业顺利进入市场。

(二)相对于传统市场营销的优势

大市场营销战略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相比较,具备很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大市场营销既满足了当前消费者的现有需求,又同时兼顾消费者未来的需求;其次大市场营销战略在传统4P营销策略基础上又增加了2P(即权力和公共关系);再者大市场营销战略需要企业投入的时间往往较长,这使得企业为了达到预期的营销目标,重视营销策略的筹划以及对过程的管控;最后大市场营销战略相比于传统营销战略而言,它是由一个专业的专家团队来完成整个营销过程,其成员包括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领域专家学者,而并非仅仅由企业的销售人员组成。

二、企业中大市场营销战略的管理分析

(一)大市场营销战略的施行步骤

企业大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可分为环境分析、战略设计、方案确定三个步骤。第一,企业在实行大市场营销战略前,应对拟进入的市场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市场需求和市场中的权力机构,将自身实力与分析结果相对比,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第二,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一封闭市场中的支持者、中立者及反对者,可借用政府机构的权力,设计“补偿反对者,团结支持者,争取中立者”的总体营销战略,为企业进行大市场营销提供科学的指导方针。第三,根据总体战略制定具体的营销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实行方法、完成时间等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市场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大市场营销管理的措施

(1)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加强人员管理

相较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大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对业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市场营销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营销人员,还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律师及公共事务的工作人员等。人员和业务流程的增多,增大了大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的难度。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有关人员的整体素质,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和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使大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更加顺畅。例如,可对营销人员进行营销技巧培训,邀请优秀市场营销人员分享成功的营销经验,以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可对公共事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守法意识,在确保整个营销过程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提高各方面人员的业务水平,可确保大市场营销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进而有效推进大市场营销战略的整体实施进程。

(2)合理运用营销方式,加强业务管理

有效的大市场营销方式,能够大幅提高营销效率,推进大市场营销的整体进程。目前较常用的营销方式有提供报酬、利用合法权力及影响力、强制手段等。提供报酬是最常用的大市场营销方式,报酬形式可分为回扣形式、其他优惠条款形式和信息形式。提供回扣的实现方法是,将报价时的“最低价”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回扣提供给有关利益集团。另外,对方同意合作后,企业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为其提供有用信息或专业知识等,以信息形式提供报酬。在运用合法权力及影响力这一营销方式时,多采取与政府合作的形式进行。企业可在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声望,辅以政府的强制作用,使竞争对手退出竞争。因此,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市场影响力。

(3)做好企业财务工作,加强成本管理

大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对成本投入具有较高要求,经济活动结构较复杂。因此,企业在进行大市场营销时,应做好财务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使各项财务信息条理化,在确保大市场营销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战略实施成本,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