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业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业的前景

银行业的前景范文1

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这个规模格局与许多国家的情形基本上接近,即在按规模划分的数目上呈现“三角形”或“金字塔”格局。

这种格局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小型银行机构数目相对众多,一是因为进入门槛相对低,二是因为分散在广泛地区,三是因为它们中仅仅有少数能壮大进入大中型银行行列。

大型银行通常是全国性甚至高度国际化的机构。它们在成立之初通常就承担了综合性全国性的功能,并与一国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门有着密切联系。

中型银行在发展之初往往有浓厚的区域或行业背景,并能依托所在区域或行业背景优势取得快速增长。其中的佼佼者或能壮大成为大型银行。

就这些银行机构所拥有的资产或存贷业务量指标来看,它们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即“倒三角形”或“倒金字塔”:大银行在全国银行总资产或存贷业务总量中占据较大份额,中型银行占据相对较小的份额,小型银行合计起来也仅占一个还要小的份额。

这种分布格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在自然界,高海拔的山峰总是少数。有统计说,地球上8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仅有14座(亦说24座,连同非独立山峰在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25座,6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则有数千座,再低海拔的山峰则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不计其数。大多数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有相通相似性。

一个问题是,能否从上述银行业机构分布的情况推论出银行业的竞争性或垄断性的程度?回答是既可以也不可以。说可以,是因为判断竞争性的基本标准是同一个行业中是否有着至少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而我国银行业的机构分布情况显然符合这个判断标准;说不可以,是因为应当对“同一个行业”这个说法作进一步的细分和鉴别,以便弄清楚各个经营者的相互关系。

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大国有银行往往也被叫做“专业银行”,这个叫法本身就体现了当时不让这些银行从事相同业务并避免相互竞争的政策意图。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有多家银行存在,它们之间就必然有竞争。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指出,并不是说银行机构之间都必须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竞争,而且这种竞争越多越好。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的,那么,该行业内各个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无差别的,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打价格战的手段。价格战的通常结果是,“一败一胜”或“两败俱伤”。20世纪90年代,国内几大“专业银行”陆续“越界”展开经营,在同一城市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大家都“高息揽存”,而这就是价格战。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价格战会无止境地抬高银行经营成本,促使一些银行铤而走险,让它们最后必然因所承担和所累积的风险过高而不得不倒闭。更重要的是,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给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的影响。

理想的状态是,银行业内部既要有竞争,又要避免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从国内外经验看,维持银行业适度竞争、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三:进入控制,产权流动,特色经营。

进入控制包括政策准入和行业壁垒。政府监管当局必须为银行业进入者设立最低门槛,符合条件者才能发放执业牌照。另一方面,不能将进入控制完全寄托于政策限制,因为政策限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业壁垒也是一个可行之策,即银行业现有经营机构应当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通过分支机构的广泛设置等手段促使潜在的进入者和竞争者面临高昂的进入成本。

产权流动是银行业内机构整合重组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的过度性和白热化客观上都在呼唤着并购重组。如果没有产权的流动性,并购重组要么不可能,要么困难重重。而产权的流动性一定以产权的分散性和可交易性为前提。在这方面,我国银行业机构还面临许多调整改革发展的任务。

特色经营是差别化发展战略的体现,是高级竞争,也是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之基础。特色经营可以有多种含义,既包括银行产品的个性特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包括银行服务的细分和综合化。特色经营的成就必须体现在银行客户的识别和认可上,形成客户的认同效应和持续跟随效应。对银行机构来说,一旦在显著程度和规模上获得了客户的认同,自己也就获得了一定的定价权。也就是说,这种定价权实质上来自于客户对自己其他选择的主动放弃,是银行经营优势的体现,不属于特许权垄断。

近年来,许多国内银行事实上都高度重视发展特色经营,不断创新,开拓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促使国内银行服务业有极大改观,从过去比较单一简陋的服务格局演进到目前相当多样化的并有一定精细性的服务格局。这是国内银行业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所出现的积极的、值得庆喜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国外一些同类机构相比较,我国许多银行的特色经营仍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在产品、服务和品牌效应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还应该看到,在银行业经营格局的调整进程中应遵循“自然分工”原则,即不强求政策主导,也不强化政策限制,更多地发挥银行机构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防范一些中小型银行机构因追求雷同化高速扩张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本世纪初,美国有一家地方银行利用当时经济景气带来的好机会,实行了超高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家名为“华盛顿互助”的机构开始时仅仅为一家储贷合作社类型的机构,在获得商业银行执照后很快就开始了跨地域的扩张,从西海岸一路奔向东海岸,到本世纪之初,俨然挤入美国前十大银行之列。该机构也有一定的经营特色,即吸收众多中小个人客户储蓄,大量发放分期偿还住房贷款。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这家银行遭遇前所未见的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破产清算。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倒闭既是次贷危机的一个后果,也是后来金融危机加剧的一个因素。

银行业的前景范文2

关键词 国内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 信用卡 竞争 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经历了缓慢的市场培育阶段后,开始进入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在信用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发卡机构大量增加。竞争也更加激烈。而2006年12月1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更使国内商业银行要直面外资银行的竞争。面对在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具有技术、增值服务等方面优势的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如何与其开展竞争与合作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状况

信用卡在我国诞生是始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199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国际贷记卡,在上海、广东进行了人民币贷记卡试点发行。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人市场的培育期。2000年以来,由于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加大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2002年12月29日发行了人民币双币种卡。

2003年以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客户数量增多,再者,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国内信用卡的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国内信用卡业务得以快速发展。根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底我国各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为4958万张。2007年前3个月,信用卡发卡量每月平均增长100万张以上。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信用卡将突破1亿张;而未来的5-8年内。中国信用卡贷款将达到90-120亿美元的规模。

在信用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发卡机构大量增加,已经有27家银行和机构投入到发卡行列中来,在当前阶段乃至今后发卡机构的竞争重点都放在发卡规模之上。

二、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开展情况

在中国未对所有外来金融机构完全开放银行业务之前,外资银行早已通过与中资银行的合作的形式进入信用卡市场。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可以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2004年,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合作、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合作组建的交通银行信用卡单元――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外资银行迈出进人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相关政策法令,这些合作都只能以业务单元的形式,而没有以合资组建信用卡公司。

2006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公布,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之后,有多家外资法人银行均递交了发行人民币银行卡的申请。截至目前,除了招商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外,其他银行都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推出了信用卡业务,除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外,还有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兴业银行与恒生银行等都进行了合作,中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出现合作为主、竞争为次的局面。

信用卡作为零售银行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资银行都希望将其做大做强。尽管开展信用卡业务的限制全面解禁,但由于受到现有客户资源较少、网点和ATM等渠道少的限制,外资银行在初期投入阶段还是抱着“重质不重量”的态度,只做高端客户生意,由上而下逐步深入内地信用卡市场。不少外资银行还是选择对中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联合发行信用卡的形式。

三、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比较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

1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势

(1)现有客户资源多,客户关系密切,有一定的客户忠诚度。

(2)网点多,服务网络强大,合作伙伴多。

(3)有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优势支持,产品更适本国国人的品味。

2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劣势

(1)国内银行自身的体制存在弊病,现有的经营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

(2)多数银行经营观念滞后,对信用卡业务认识不足,定位不明确。许多银行仍把重点放在发行准贷记卡上,对信用卡的投入及重视程度都比较小。同时,一些银行的信用卡仅被视为一项普通的银行业务而并未配置足够的资源。

(3)信用卡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倾向严重。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发行银行缺乏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考虑和设计,没有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4)信用卡服务不到位。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还不够强,服务态度水平不高,服务机制还不健全。在客户定位上,受各行信用政策、发展策略等的影响,各家银行的信用卡目标群体定位具有趋同性,导致在一个过于狭小的区域内展开竞争。

(5)电子化应用水平较低,业务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准确率不高。

(6)在内部操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经验缺乏。

(二)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

1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势

(1)品牌效应高。外资银行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较高的国际信誉,因此有较大的吸引力,可能会吸引相当数量的高端客户,或者需要经常出国的人员。

(2)有多年的信用卡业务经验,有比较严密、成熟的业务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许多银行在国外有管理过5000万~8000万张信用卡规模的经验和技术。

(3)服务水平、技术及产品优势。外资银行的服务品种齐全,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间业务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产品的科技化程度比较高。

(4)市场反应能力强。外资银行有在发展中国家开发市场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劣势

(1)现有客户资源、网点和ATM等渠道较少。国内居民对外

币信用卡的需求、使用量均不及人民币卡庞大,而一般在内地居住的海外居民,好已取得不同地方的外币卡,因此其市场空间远不及人民币信用卡。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网点和ATM等渠道建设要上规模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其业务开展会形成制约。

(2)不了解中国人的消费理念。节俭的消费理念,使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表现为“量入为出”,甚至压抑自己的消费。因此在外资信用卡不一定能受到大众的采纳。

四、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比较可看出,中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竞争中是各有优劣。现提出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应对竞争的几点建议:

(一)要用“精致”营销取代“粗放”营销。国内流河银行应从各个角度对信用卡市场进行细分,从重视发卡数量逐渐向重视客户质量转变,并根据锁定的重点目标客户类型,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信用卡产品定位。

(二)要继续致力于提高信用卡的科技含量的和品种内容创新。国内银行要积极采取创造市场的策略,去“诱导”消费者的需求。

(三)要巩固和拓展客户关系。国内银行应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资源优势,加强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市场的交流与联系,在互动中稳固客户关系,从而建立起以客户为“轴心”,以环境、关系、质量和服务为“滚珠”的营销机制,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

(四)要继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水平,在理财、私人银行、房贷等产品上加大投入力度。

(五)要进一步增强信用分析和防范风险能力。风险防范是银行经营的永恒主题,而信用卡业务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这就需要经营部门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完善风险预防和监控体系建设;优化催收手段,提高催收效率;加强收单业务的风险管理,对高风险商户给予必要的监督和防范。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这会对属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的信用卡业务的坏账率和其他信用风险带来负面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避免政策的变化给信用卡行业带来的系统风险。

五、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合作方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表明,外资银行有着迫切需要与国内银行合作的愿望。国内银行应该利用这种机会,加快吸收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知识,提升自身在各个方面的独自经营研发能力,提高我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的市场地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在国际市场竞争打下基础。

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合作方面,根据合作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三种选择方式:

(一)顾问式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是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签订顾问协议,派出由专家人士组成的顾问团,向中资银行提供咨询和顾问服务,收取顾问费,但不参与对业务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合作方式对中外双方都没有实质性风险,收益或支出比较稳定。采用这种方式时,国内商业银行要注意克服困难,真正学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二)战略伙伴式合作。即中外商业银行通过协作,共同实现业务发展目标。这种方式目前是港资银行在采用,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信用卡的发行和受理业务。这种方式对合作双方都有好处,风险不大,但比较有局限性,合作的空间不大。

(三)共同经营式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是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共同经营、管理信用卡业务,共同承担经营、市场风险,共享信用卡业务的盈利。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协议式的合作经营。双方通过协议,明确在信用卡经营上的权限、合作方法、盈亏分配比例等,合作协议作为协调双方经营、合作行为的依据;二是股权式的合资经营。通过股权投资、资本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业务经营。在共同经营的这种方式下,外资银行可以真正分享我国信用卡市场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能提高其积极性,同时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而国内商业银行可以相应减少部分业务风险,减少资金的投入,但是相应的机会成本会提高。

银行业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纸质印刷;现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措施

引言

印刷承载并传播着人类文明,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提及印刷,我们并不陌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印刷品渗透到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刷的承印物有多种,笔者在本文中只讨论纸质印刷。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那么,是不是会对纸质印刷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纸质印刷业的路还能走多远?纸质书刊会不会被电子书所取代呢?

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冲击并推动着印刷业的发展

不可否认,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冲击了印刷业的市场。就拿身边的例子说吧,学生作为印刷品消费的一大群体,平常我们很少看到学生卖报纸,看报纸,甚至也很少看到其他人买报纸。为什么呢?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许多网站在第一时间新闻、消息,而报纸需要冗长的印刷工艺流程,等到印刷品到人们手中时,信息已成明日黄花了,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才会通过纸质媒体了解信息,因此,网络传播信息之快之广是纸质印刷品所不及的地方。根据以上分析,纸质印刷的确收到了冲击,但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印刷业的革新。

日新月异的技术不仅为世界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为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增添了活力,使印刷这一古老而新兴的朝阳产业不断蓬勃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TP(即Computer-to-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浪潮在全球印刷业兴起。CTP技术在欧美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CTP技术及设备也成为了中国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热点。我们的传统印刷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将图像或文字原告制为印版,在版上涂以色料印墨,经加压将色料印墨转移于纸张或其他承印物上再大量复制的一种工业工程,其传统的印刷工艺流程为:

而CTP技术的数字化印刷突破了传统印刷的有版有压印刷,实现了无版无压印刷,其工艺流程为:

显然,其生产周期短,快捷灵活。

此外,随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扫描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科技与行业交叉融会,比如电脑无软件直接制版法CTP、膜版直接成像制版法、计算机扫描激光成像等都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现代印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字成像等技术的共同发展,所以说,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虽然对纸质印刷也有所冲击,但与此同时,他们似的印刷业务的利润率大幅提高,并推动着纸质印刷业的革新、进步与发展。

二、纸质书刊不会被电子书取代

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书刊印刷总产值为955亿元,同比增长7.3%,书刊印刷产值在印刷总产值中占比例为18.54%,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从2005年至2009年书刊印刷产值在印刷总产值中所占比率逐年下降。

连续五年书刊印刷在印刷总量中占比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兴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纸质书刊的冲击。电子书占有其先天优势:占有空间小、、携带便捷、环保、信息量大、适于保存、可更新等诸多优势等。但是电子书的优势还不足以取代纸质书刊,首先,据市场分析,电子书是80后90后所青睐的阅读对象,但是这些阅读群体只是读者中的一少部分。对于中老年人,他们仍然习惯于读纸质书。第二,人们在看书时习惯划线、做标注、评点之类,而电子书比较适合于浏览而不适合用来仔细研究。第三,电子书只提供简单的文本,而纸质书装帧精良、排版整齐、插图优美,人们能真切体会到翻阅书籍的美感。第四,纸质书刊具有科研参考价值,承载着内容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第五,中国的经济水平远(下转第33页)不足以让人人都用电子书,因为购买硬件的成本和购买内容的成本高。有些人认为,纸质书刊的市场已经饱和,其实不然。在发达地区、大城市,书刊的印刷相对集中,竞争比较激烈,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有些地方甚至是缺书、无书。显然,这些地区,纸质书刊有很强的竞争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电子书不可能完全代替纸质书,纸质印刷业的末日不会到来。

三、纸质印刷要突破困难,另辟蹊径

对于报业印刷,企业要增加CTP制版的资金投入。我国CTP版材生产的数量不断增加及质量不断提高,版材价格下降,进口版材价格下降,与此同时,传统制版所需胶片及银盐版价格上升。所以,CTP为报业印刷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CTP速度快、质量好、套印精度高,CTP工艺不仅可以节电、节水、减少污水排放,还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对于书刊印刷,书刊印刷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印刷,降低经营风险,避免盲目生产,货物积压,造成投资损失。此外,印刷企业要加快市场的开拓。比如,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纸质书刊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参考文献:

[1]报业印刷历史发展对比图,书刊印刷历史发展对比图 /2010/11/050841279

银行业的前景范文4

[关键词] 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的经验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其服务是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相反,分业经营模式则是指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即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业务,不得兼营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投资银行则经营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以及其他属其经营范围内的投资业务。

一、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1.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有预留的操作空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法律体系也日趋完备,但中国严格的法律法规也有意或无意地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以银行业为例,2004年2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四十二条秉承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有关分业经营的思路,继续为混业经营预留了发展空间。如不禁止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展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收务,在境内从事保险经纪业务。其条款意味着国务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政府决定、个案批准等形式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投资于不动产、非银行余融机构和企业,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国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网络金融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电话银行等新型业务也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地发展起来,它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间新型合作业务品种不断出现,机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3.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方向日渐清晰。目前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独资金融机构也己确立或正在制订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方案,如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03年末己获国家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上市。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一个直接成就是将帮助商业银行形成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初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形式

巴塞尔委员会强调了金融集团必须从事两种以上金融业务活动,而美国并没有这种限制要求,尽管在实际中金融控股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至少会在两种以上。由于实践中各国的金融市场背景、政府的监管水平及对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表现形式也很不相同,因此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概括。但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2)母公司至多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一种业务,而其余业务由其控股子公司经营。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

具体来说,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优势有:

1.可以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创造最大价值。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在资产方面包括存款、支付、投资等,在责任方面包括按揭贷款、信用卡和其它个人信用交易等,在保障的方面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保障保险和信用保险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有利于减少客户信息搜集的成本,客户只要认准一个强势金融品牌,其所从中获得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将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分散于多个金融机构,那么必将会增加其转移成本,包括往返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时间和成本等。

2.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并使金融创新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了增强资产的活力和降低风险,增加收入,金融控股公司会将许多传统的业务重新安排,以适应证券化、电子化和一体化的需要,同时,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也会积极开拓金融新产品,发展表外业务。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金融创新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财务便利。控股公司可以向有困难的附属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和低成本资金,在集团内转移资金到成功机会最大或有困难的公司。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把不同银行和非银行附属机构的盈利和损失合并,只对整个公司最后的净正盈利纳税,或通过其它方法将利润合法地从盈利公司转到亏损公司,为当期收入提供更好的税收庇护。

4.降低债务成本。运用双重杠杆,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将附属公司和其本身的资产作为担保去借款,从而获得便宜的债务资本。

5.资本扩音器功能。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而组成的母公司控股结构的金融集团。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只需超过50%即可,子公司又可以继续投资次级子公司。这样,资本的利用率就像被通过扩音器一样被放大了好几倍。

6.规模效应。通过设置可以共享的机构(如研发、培训、技术机构),降低集团总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合并类似机构的重组效应。在电子化潮流中,可以形成设备、系统采购等的批发效应,即使采购权并未集中到集团公司手中而是各子公司自己掌握时,批发效应也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唐 迪: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当代财经,2003,(8)

银行业的前景范文5

我国从2011年开始,“营改增”就已经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从原来的“1+6”个试点行业增加到邮政行业以及电信行业[1]。按计划,在2015年我国就会完成“营改增”,银行业就会加入到“营改增”的范围之内。因为征管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方式有很大不同,银行原先是依据营业收入具体数额的5%来进行营业税的征收,现在是按价外征收来进行增值税的增收,这必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和管理。

一、对商业银行利润和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

1.商业银行的利润有所提高

如果使原来的计税范围保持不变,当商业银行包含税的销售额是100元时,依据目前银行进行营业的税的5%的税率以及试点方案中6%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计算,商业银行就会缴纳比原来多0.66元的增值税,其中0.66 =100×(6%÷(1+6%)-5%)[2]。除此之外,还要依据对城市进行维护与建设的税7%、对教育费用的附加税3%以及当地教育行业的附加税2%进行计算,商业银行就会缴纳比原来多0.08元的增值税中的附加税,其中0.08=0.66×(7%+3%+2%)。商业银行总共所缴税的比例就会增加0.74个百分点。如果商业银行局域的盈利能力不变,综合考虑进项税中的抵扣项目以及免税项目,商业银行所承担的整体税负就会减小,相应的利润就会增加。

2.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

银行的营业税实际上就是价内税,会计处理方面主要体现在营业支出部分所含的营业税金以及附加;而增值税实际上就是价外税,银行需要把从客户获得的利息确认为不包含税的利息以及相应的增值税,利息收入就是指不包含税的利息,而增值税就被当做一种负债权列入资产的相应负债表中。经过“营改增”之后,商业银行在财务指标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有:①由于收入的具体项目中要将增值税扣除掉,所以会使得收入具体项目变少;②由于营业税金以及相应的附加变少,使得银行的营业支出金额减少;③当原来计税的范围以及利润不发生改变时,成本和收入的比值会变大。

二、营改增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

商业银行业务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所以需要实行具有一定差异的增值税税率,最终导致资源往低税率以及获得较高盈利的业务方向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之中的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刚性需求,如果由于税率出现问题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往单一业务方面发展,严重情况下会使得商业银行中的业务出现捆绑销售的现象,这样不但对商业银行长久的发展不利,还会给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正常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注重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使非息收入得到一定的增涨,是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共同认识。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增加银行中间业务可以有效改变银行业单一收入的业务结构,使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去面对存在的系统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长久发展。所以,国际金融行业普遍认为金融业中的中间业务占总业务收入的45%~60%是比较成熟的。

对增值税进行征收的过程中,如果收获利息和中间业务的收入同时应用同一个征收办法,因为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比较偏向于卖方的市场,所以税负极易出现转嫁的现象,同时由于可以支出利息产生的进项税当做相应的抵扣税,所以税负就会减轻一点。这种状况会给现实带来不正确的导向以及暗示,使得商业银行再一次回到以前将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的比较单一的收入结构,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时的抵抗能力,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思考。

三、对商业银行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1.重视金融行业中的营改增具体政策的研究工作,主动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有效的沟通,了解营改增进行的实际进度,测算不同营改增方案实际给银行业务造成的影响。

2.重视跨境业务的发展。采用“以外促内:的具体发展模式,使境内和境外的客户具体信息能够得到共享、国家境内和境外通过联动业务来分成获得的利润以及建立相应的分担风险的机制,最终形成国家境内和境外进行有效发展的一股合力。

3.着重关注外汇市场中发生的变化,调整结售汇业务在客点上的差价,优化结售汇业务的客户结构;研发新型的结售汇相关产品,使手机银行以及网上银行等进行接收的相关业务办理通道更加丰富。

4.重视对外贸企业的相关服务,建立将国际计算作为基础,涵盖融资方面、理财方面以及资金交易方面的具体产品体系,发挥出国内网络以及客户资源的有关优势,使银行具有的金融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增加。

银行业的前景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原因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原因

(一)规避风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经济金融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一国所发生的经济金融动荡和危机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要求开发新业务,创新金融工具,使金融创新更加活跃。

(二)金融竞争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提高创新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始终是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了突破利率管制需要和吸收日益增加的民间储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增加,且其业务在金融机构中所占份额逐渐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使之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二者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金融创新成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筹码。9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打破,商业银行在多功能、综合化方向上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因此,金融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变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竞争,与此相适应,金融创新也在不同领域全方位展开。此外,各国金融管制的陆续放松带来了金融竞争的国际化,因此,金融机构纷纷借助于金融创新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金融创新的范围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金融创新的内容则涵盖了国际金融界的各方面。

(三)市场经济机制的日臻完善,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准备了广阔舞台。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特征的经济,这种竞争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市场里,它成为了创新的原动力。从目前国内创新的现状看,不论是创新产品的垄断,还是核心竞争力的保持,都有其阶段性,随着市场的开放,这些优势都会由强转弱而成为相对的概念。惟有创新能力,才是市场机制里最为闪光的亮点。对商业银行而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其在竞争市场中的寿命,因此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程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是金融创新的时代特征。

(四)科技手段日益丰富,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综观当代金融创新,尤其是以银行卡、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为代表的产品创新方面,其中每一项产品的创新或功能的完善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科技发展引发的。商业银行科技实力的强弱决定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经济效能的高低,这是金融创新发展史上的又一显着特征。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品种、工具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由于受体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动机存在偏差。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动机一般基于两个目的:一是追求利润,从创新中牟利;二是规避管制,增加经营的灵活性。总之,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与占有以及利润的诱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基于此动机,西方银行每推出一项金融创新,都会经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充分考虑其成本与收益、需要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程度、推广的经济规模等。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环境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如利率水平、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分业经营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创新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二是整个社会的金融意识、消费习惯还处在一个“开发阶段”。市场的成熟程度也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阻隔,这种阻隔又反过来制约金融创新向广度和深度扩延。如信用卡产品的应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网络环境和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市场的接受程度。

(三)金融创新效率不高。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金融创新效率不高,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使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二是金融创新缺乏科学性,使金融创新产品的优势无法发挥。三是金融创新缺乏规范性,不按国际惯例办事。

(四)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产品达70多种,范围涉及金融业和各个层次,但85%左右是通过“拿来”方式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创性创新较少。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

(一)继续加强政府引导。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建立不久,内部经营机制不成熟、金融工具简单、竞争并不激烈,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的内部创新需求并不强烈,单靠市场引导自发地进行大规模、深层次金融创新是不现实的。这就必须加强政府引导,用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措施,形成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二)以体制创新为主线,发展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金融体制的创新包括金融市场体制的创新、金融机构体制的创新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几个方面。加强金融体制的创新,对于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经营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早已确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金融创新也最终要回到以金融机构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创新模式,而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制是这一模式的前提。体制创新的同时,开发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能够活跃金融交易,增加金融机构的收益。

(三)衍生工具的引进和开发,要以市场规范化为前提。金融创新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任何事物都难免有其负面影响,金融创新也不例外。世界上因管理不善,而进行未授权的衍生工具交易导致亏损倒闭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前几年引进的衍生工具也因市场规范化建设严重不足,投机猖獗而大多归于失败。因此在引进必要的衍生工具时,必须加强监管,同时配套必要的法律法规。

(四)不但要注重数量的扩张,更要加强质量的提高。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重点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而金融创新的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比较肤浅,手段比较落后。因此在注重创新数量的同时,加强创新的质量,注意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金融技术,提高创新的科技含量。

(五)创新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金融创新是为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角逐的主战场争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