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特征范文1
[关键词]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 期望价值 投资价值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进入资本市场参加上市企业投资的投资者急剧增加。为了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分析每股净资产(元)、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现金含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综合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合理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案,必须客观分析企业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从客观的角度看来,现在公开披露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信息,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却是资源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盈利能力信息。尤其是占有份额大、使用目的多、事业支撑元素强的固定资产,更加对企业未来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代号排行前(600001-600007之间)5家企业在2006年9月30日披露资产负债表的调查分析看来,5家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平均比率占总资产平均额的61.14%,超过资产总额一半以上,其中最高是中国国贸(600007)的固定资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92.29%。可见,企业的每股净资产金额中所含固定资产份额较高,也就是说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因此,要合理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就必须详细了解企业资产,特别是占有份额大而且使用元素多的企业固定资产,通过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的会计特征,全面评估企业价值。
2. 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与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在根据本身经营战略决策进行事业投资过程中,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其目的是同过运用投资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事业收益。
2.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
企业资产负债表披露的固定资产账面是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由于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属于事业投资行为,所以购入费用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从购入固定资产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费用支出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原价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及计量,并且在未来的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分摊费用的形式,收回固定资产这一事业投资确定成本。可见,固定资产购入时账面价值高,此时表现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高,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核算,表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减少,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随之降低特点。
2.2固定资产取得的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使用取得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生产经营,并获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
企业固定资产事业投资成本收回及实现期望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在这一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熟练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及产品销售量的扩大,营业利润会不断增;另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其账面价值不断减少,需要分摊的费用总额在降低。加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经常是在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仍然还在使用并创造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了解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
3.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与绝对收益增加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有形固定资产是为商品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使用目的而持有,并要求在使用期间实行按“使用寿命”期内摊销的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多重效用的客观特性,同一固定资产、同一核算成本、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
3.1固定资产持有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效益如何,都按照固定资产取得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并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耗量。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企业生产及经营正常进行前提下,由于物理的,机能的因素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损失,为了合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会计核算实行对使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使用年限”内进行折旧会计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的原价分摊形式收回其投资成本。
可见,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无论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哪一种,都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收回投资额在增加,即体现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3.2固定资产的金融价值性特征
企业持有的土地、仓库、厂房及建筑物或以“在建工程形”形式核算的土地等有形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客观金融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保有固定资产不管是使用目的还是投资目的,持有期间都实行折旧核算,使得若干年经过账面价值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我国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类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保有这部分金融性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巨大含溢价值。由此,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转为把这些固定资产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实现变现,将取得巨大营业外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4.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挖掘企业投资价值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状况复杂、确定成本核算单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善于有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结构、使用状态及性质,从理论上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客观存在的未来投资价值。
4.1 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一方面,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一方面,在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其实,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在经济年限内所带来的单位年间经济收益,将大大超过原价折旧额。因此,投资者须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项目及使用状况,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4.2善于认识固定资产的金融性价值收益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的确定核算特征,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客观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在这基础上,如果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把金融性固定资产以市价卖出变现,将实现巨大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金融性固定资产按现在市场公允价值交易,将使其隐含在该资产中的“含溢”价值部分得以实现,形成企业的确定收益。这样的结果将会直接带来企业每股收益及现金流量增加的同时,创造超过期望价值、使用价值以上的扩大价值额,形成扩大面积的增值空间。
4.3挖掘超过账面价值以上的多元投资价值
固定资产特征范文2
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会计作业的基本依据。虽然我国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已经趋同,但差异还是存在的。
一、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名称的比较
在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会计行为的准则所确定的名称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有关固定资产准则所确定的名称为《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以下简称“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可以看出主要的不同点是:
(一)我国会计准则名称中有“企业”二字的限定。即强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其他准则的区分;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企业”二字的限定。
(二)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在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第16号。也就是说,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较国际准则靠前。
(三)就整个名称来说,我国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比较简单、概括性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对象化比较强,理解起来更具体一些,我国会计准则的名称就要笼统一些。从以上比较可以体会到不同主体制定相关准则的思路。虽然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只仅仅是个形式,但具体、简单、易于理解的名称会有利于会计工作。
二、固定资产定义的比较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项目: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行政管理而持有的,预期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
(一)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属性认定是有形资产;而国际准则的认定是有形项目。
(二)我国的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特征明确地概括为两条;而国际会计准则只是指出了固定资产所具备特征的含意,并没有像我国那样把固定资产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两条。
(三)在固定资产的特征描述方面,我国会计准则有“经营管理”、“使用寿命”和“会计年度”的专业术语;而国际会计准则所用术语是“行政管理”、“预计使用寿命”和“会计期间”。
(四)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解释,我国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而国际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主体使用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主体预期从该资产使用中获取的产量或类似计量单位的数量。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两个准则的定义在本质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在用词上还是存在差别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充分和具体,而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明确和有条理。
三、固定资产会计准则适用对象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界定为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不涉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是:(1)适用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会计处理;(2)不适用于:①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②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③矿产权和诸如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资源等矿产储量,但适用于以开发或维持上列②、③项所描述资产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适用于正处于建造或开发过程中,准备在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使用,但尚未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不动产,但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会计处理的主体,应采用本准则的成本模式。比较两个准则所规范的对象,我国会计准则对适用对象的界定比较概括和笼统,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具体,有利于对准则适用对象的界定。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比较
固定资产折旧涉及的要素有: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折旧范围、应计折旧额和折旧方法等。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是指在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计折旧金额。
(一)从定义上比较,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基本相同,但在延伸理解应计提折旧资产的内容时,国际会计准则所指的应折旧的资产比较宽泛。
(二)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单独列出;而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这种明确的规定便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三)在确定应计折旧额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应计折旧金额是指资产的成本或者其他替代成本的金额减去残值后的余额。相比之下,国际会计准则对应折旧金额的解释不如我国会计准则那样具体。
(四)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使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直线法、工作量法和余额递减法等。从两个准则规定所采用的折旧计算方法来看,主要的区别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要求采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而我国会计准则也没有明确规定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采用余额递减法。虽然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余额递减法都属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范畴,但三个方法的计算过程和各年的金额仍存在区别。同时,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已为企业提供了可选择的两种加速折旧法,因而在计算折旧时很少使用余额递减法。
五、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主体披露的固定资产的会计信息内容一是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分类、计量基础和折旧方法;二是各类固定资产的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率;三是各类固定资产的期初和期末原价、累计折旧额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额;四是当期确认的折旧费用;五是对固定资产所有权限制及金额和用于债务担保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六是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名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和预计处置时间等。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内容除了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1.主体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披露当期或者预期对以后期间产生影响的会计估计变更的性质和影响。2.如果按重估金额列示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的,还应披露有效重估价值相关的信息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3.采用成本模式时,如果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公允价值与资产的账面金额相差较大的话,还应披露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公允价值,并鼓励主体披露这些金额等。从对固定资产信息披露要求来看,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明显要比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广泛,我国会计准则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些内容。
六、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生效日期的比较
固定资产特征范文3
一、会计核算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局限性
现代的会计损益核算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表达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其基本方式就是以收入减去费用得到关于该项经营活动的利润。而会计基本理论中存在一个理性的假定-持续经营假定,正是由于这一假定从根本上否定了核算一项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就不可能对没有终结点的过程做出完整的说明。基于这一假定,作为本身应该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结果的会计核算,却无法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及其结果,于是在确认损益结果的计算时,会计损益核算必须遵守会计分期假定。而遵守会计分期假定,则必然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一系列指标,都具有了其重要的特征-期间性。这就是说,现代会计所计算确认的收入、费用和利润都只是一定期间的结果,因而也只是对一定期间所作的说明,而不是对全过程最终结果的说明。由于持续经营假定的限制,现代会计不可能将各个期间的结果进行汇总处理,以期获得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结论。
应该看到,由于会计分期假定,使得各个期间的会计资料在形式上表现出彼此间的独立性或者说无关联性,并未表现出关于同一时间过程的内在统一性。由于这些资料只对本期间作出说明,因而也就未能显现出对各个期间资料进行时间价值调整的内在统一性和内在必然性。而在现代经营活动中,我们对一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最终结果作出核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表现在一般所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是分段落进行的,也就是说,经营活动实质上是由若干时间长度有限,且彼此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段落在观念上连接而构成的。
二、固定资产是微观主体经营活动的形式和时间组织特点的关键因素
随着企业固定资产的专门化趋势日益加强,以至于最后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将围绕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点而得以组织和进行。因为固定资产是以其自身的使用价值的发挥来为企业服务,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所消费的是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以使用价值来为企业服务的资产,典型的就是生产经营能力资产,而生产经营能力资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本身的自然性质尤其是经济性质决定了其寿命的有限性。随着固定资产的形态改变,其效用的降低乃至消失也是必然的。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特征就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寿命特征,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表现出是由若干个有限时间长度连接而成的过程。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内,经营活动本质上是简单重复的过程。当经济寿命结束时,才又开始一个新的寿命周期过程。所谓扩大再生产其实是寿命周期之际的时点行为,这一行为完成后,就形成新水平上的简单再生产。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就意味着原规模水平的简单再生产已经被人为地终结而开始一个新的简单再生产项目。虽然结果表现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但这必然是在新规模水平上进行的简单再生产。严格地讲,所谓扩大再生产,只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一种对生产规模或时间属性具有改变意义的外在因素,而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它决不可能是具有持续特征的生产行为的一个具体类别。
三、产品寿命周期现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时间组织特征上的重要影响
这种现象源于宏观方面的经济结构调整因素,这种调整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使得任何消费品都具有有限的寿命周期,其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将会加快。而产品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必然会选择小批量、订单式的商品生产模式。同时,这种产品的寿命周期特征又必然导致生产过程自身的技术结构的调整。而在现代经济活动的高技术含量特征的经济,则表现就是在总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重日益提高和其技术性日益先进化,决定企业生产组织时间性特征的固定资产专业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资产日益专业化又使得企业按照某一种特定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来组织的特征更加明显。于是,在企业这种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现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就开始产生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项目。项目意义其实就是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同时,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周期过程。
既然一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过程取决于投放于其中的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过程,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可能,即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亦即按照项目的完整时间过程组织核算的可行性,也就是核算每一个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确定的经营活动可能的最终结果。这种核算,也就是对一个时间长度有限的经营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核算,也就有可能将这样一个过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最终结果进行完整准确表达。
四、怎样进行以项目为对象的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特征范文4
一、固定资产的概述及特征
(一)固定资产的概述
固定资产是企业为了生产、提供劳务、出租而持有的资产,其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经济价值达到固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它主要包括:房屋、机器、机械、建筑物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机械设备、工具器具。
(二)固定资产特征
固定资产特征表现为有形资产,它是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劳务、出租经营而为企业所持有的,其经济价值在一定的标准规范内,使用周期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是企业生产经营性资产。会计角度将固定资产划分为生产用、非生产用、租出、未使用、不需用、融资租赁、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
二、火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的建设过程市场变化判断不够
目前,我国火电企业普遍存在重视成本管理,轻视固定资产管理现象,对于火电建设初期市场变化的判断不够,对于建设火电资产的长期性、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再加上电厂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不足,参与构建固定资产的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使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的优化设计不够深入,使资产在建立初期出现了设计与现场情况不相符,设计变更过多,采购的固定资产不符合电厂实际情况,固定资产闲置不用或根本无法使用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火电企业在建设初期上马的螺旋卸车机,当时考虑到汽车来煤需用机械设备去助卸,但实际上由于大吨位自卸汽车的普及,造成该资产实质上已经闲置。近年来煤炭市场变化,价格上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使火电企业的建设规划与市场现状出现矛盾,很多已投资项目因煤电矛盾日益加巨,经营步步为艰,严重影响到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及使用寿命,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固定资产使用中的技术改造
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往往会更新改造设备,但是如果盲目进行更新再改造,不仅不会省钱,相反的会增加更多的生产费用,使固定资产的成本增加。低质量的固定资产可能不会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或者是固定资产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但是会从发电量、能源消耗中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产生间接经济损失。固定资产在进行技术改造时不进行投入与产出比的分析,理论上来说,固定资产的改造应当在其寿命期内全部收回,而且在这一期间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实践中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机组安全,经济性能考虑相对较少。企业在计算经济效益时常出现财务人员与技术人员沟通不够,了解情况或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判断不准,在取得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出现计算过程失真,导致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必要性判断准确性下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管理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从规划、设计、购建、维护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将固定资产规划各环节衔接起来,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反映,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成本最低化,最终提高企业整体投入与产出水平,它是火电企业运营的物质基础,其专业性强、价值高、种类繁多,管理好企业固定资产,发挥其重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目前,火电企业固定资产存在许多问题,固定资产管理涉及许多部门,而每个部门又各自为政,出现权责不清的现状。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为实施成本管理战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及其使用效率,实施寿命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势在必行。
(二)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火电企业仍然存在着过于重视货币资产的管理,而对于固定资产这样的实物资产缺少管理的现象,许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尽管在企业内部建立很多规章制度,但是,制度的执行阶段可操作性不强,管理制度缺少约束力,管理部门之间在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使用阶段缺少配合,增加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最终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同时,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缺少必要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实施过程存在许多盲点,如:企业对于大修项目采购时,生产部门与物资采购部门,只以双方签订的技术协议为采购依据,没有在企业生产计划及检修计划做出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这样缺少预算约束的固定资产采购行为导致企业成本管理环节薄弱,企业大量资源管理不善,造成资源浪费。
(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内部转移不规范
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内部转移行为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对已转移的实物资产及时开展有效的信息收集工作,未做有效的资产转移记录,固定资产卡中没有进行相应的信息填写,造成固定资产转移后无法收集信息,使资产丢失责任划分不清,影响企业资产安全。
火电企业在更新设备中,存在更换下来或新设备没有及时记录,导致账面价值与实物无法对照,固定资产的更换、变动情况得不到跟踪,其盘点效率受到影响,无法对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出现企业账、卡、物不符的现象。鉴于于火电企业的固定资产结构复杂,数量众多,占有企业的资金额度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企业的相关部门需要及时掌握资产状况,避免各种变化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难度。
四、火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执行制度
在火电企业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保障。在火电企业实施固定资产跟踪管理,从固定资产购入、使用、更新、租借、报废等全过程采用整套制度管理,设计相应的预算执行、审批、购置、验收等各环节制度,对贵重仪器由专人操作及管理。火电企业的固定资产数量多、专业性强,其盘点过程需要各部门间的配合,使其操作具有可操作性,火电企业对于机组进行大修时制定详细的固定资产采购制度,设置相应的申请批准部门,加强固定资产新旧替换的记录管理,资产内部转移及租借,制定符合国家资产管理的制度,完善制度将管理的奖惩落到实处,将管理工作融入企业绩效考核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执行力度。
(二)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在企业内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互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合理设置相关岗位的职责、相互制约确保资产管理安全。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采购要求,经请购审批人批准,再复核审批预算后采购。这一过程中审批人与请购者分离;复核审批人要独立于资产预算编制,其验收采购款、支付人分离;资产的保管人不同时兼任固定资产记账工作;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由保管人员、记账人员及独立第三者共同进行;资产报废审批过程中,报废通知人与审批人相分离。
建立良好的资产控制制度,避免采购过程的盲目性,既满足生产需要又能使企业资金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在企业设置固定资产考核指标,根据火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及时记录、盘点固定资产并进行考核,将其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中。
(三)加强内审对资产的监督
火电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年度审计工作作为每年的工作重点,监督火电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否合理、资产管理人员相互分离、收付情况及转移资产的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固定资产的报废过程进行评估,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做到固定资产账实相符,避免闲置资产及非法占用固定资产的问题,将火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推向新台阶。
(四)增强领导的管理意识,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固定资产特征范文5
关键词:水运企业;固定资产;组成及特点;管理的必要性;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42-02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包括水运业在内的运输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水运业主要是指采取浮运工具如船舶等,从事在水上运输货物或者旅客,以及通过在码头上设置泊位,为水上运输客、货而接送旅客或者装卸货物的生产营运活动的行业。水运行业因为其具有的特殊性,所以从事水运的企业往往拥有很大一部分的固定资产,而且有效地管理这部分固定资产,对于水运企业扩大经营效益、谋求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固定资产概述
(一)《运输企业财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
《运输企业财务制度》对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定义是,超过一年使用期限的房屋、建筑物,在铁路沿线建造的相关建筑,以及铁路线配套建设的桥梁、隧道和涵洞,相关的港务设施,机场的停机坪和飞机跑道,相关的装卸、运输机械与设备,以及有关生产营运的其他工具、设备和器具等。同时,有些单价在2 000元以上物品,尽管是非主要的生产营运设备,但是如果其超过了二年的使用期,也应当被视为固定资产。
(二)《准则―固定资产》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
《准则―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具体界定,有形资产只要同时具有三个特征,便可视为其属于固定资产:一是为了商品生产、劳务提供,以及租赁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二是持有的有形资产具有一年以上的使用期;三是持有的有形资产具有较高的单价。
(三)《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中较为详细地揭示了固定资产的本质属性。该制度规定,企业使用一年以上的房屋等建筑物,机械、机器、运输工具,以及有关经营生产的其他工具、设备、器具等属于固定资产。具有超过2 000元单价、使用二年以上的物品,尽管不属于主要的经营生产设备,也应被视为固定资产。
(四)三项规定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关顾固定资产的规定,《运输企业财务制度》(以下简称《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在界定方面可以说大致相同,但是都属于在表面上进行的定性;而《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则揭示了固定资产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对此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界定时,没有明确指出其属于有形资产,只是着重描述了有关经营生产的固定资产,而《准则》中界定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虽然在会计中“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属于一般的常识,但是从揭示固定资产本身的属性来看,《准则》的相关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2.强调固定资产本身的用途。《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在界定固定资产时,描述性地说明了固定资产必须是与经营生产有关系,而且具有较高的单价和较长的使用期。而《准则》除了要求固定资产具有的单价和使用期以外,还尤其强调其用途,也就是说,必须是为了商品生产、劳务提供,租赁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资产。突出强调这一要求,有助于对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中的所拥有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区别,从而增强判断的准确性。
3.考虑单价和使用期。《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在考虑单价和使用期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同之处:对有关经营生产的固定资产仅要求其使用期限,对非经营生产的固定资产在单价和使用期方面均有要求。而《准则》中在考虑单价和使用期方面并没有对是否有关经营生产进行明确的区分,对使用期统一规定为超过一年,而没有界定单价的数量。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并没有进行粗糙的界定,而把判断的权力事实上下放给了企业。
二、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组成及其具有的特征
水运企业所具有的运输功能,要求它必须拥有大量的如港口、航道等运输设施和相应的运输工具,以及船舶、车辆和吊车等相关的装卸机械。除此之外,水运企业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配套建设、购置一些办公楼、办公用品等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这些都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基于此,水运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主要应该包括:直接用于生产营运的船舶及辅助船舶,用于港口业务的设施、用于库房货场的设施,用于运输货物、旅客的车辆及辅助车辆,以及集装箱等设备;辅助生产营运的通讯、维修设备或机械,以及为生产营运创造必要条件的房屋等建筑物,水运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相关办公设备。
在水运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中,固定资产是必备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使用周期较长。固定资产可以反复用于经营生产,但是其实物形态不会改变,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它的价值通过逐步折旧的形式计入成本,而转成水运产品的价值,并以收入的形式反哺企业,直到其报废后再重新购置,从而更新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二是具备相应的物理形态。只有长期具有物理形态的实物,才可以被视为是固定资产;三是固定资产属于劳动资料,具有劳动手段的职能。固定资产属于劳动资料,其必须要为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服务,如水运企业购买的港口装卸机械设备,只有在其被安装并投入生产以后,才可以视为是企业的固定资产。
三、水运企业对于固定资产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一)水运企业成本费用的特殊构成要求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从资金的构成和分布来看,水运企业拥有较大比重的固定资金,而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能够移动。从成本费用的构成方面来说,固定性费用是比较大的。水运企业特殊的经营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通过港口的能力和利用船舶运输旅客或者货物的能力,从而保证运输旅客或者货物的时间与方向。鉴于此,水运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维修养护,以及使船舶与装卸机械能够正常营运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因此,对固定资产加强管理,把水运企业现有的设施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增加运营效益,同时,尽可能少地消耗燃料和材料,严格控制支出的相关费用,是水运企业以尽量少的成本,最大化地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渠道。
(二)改善水运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加强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但可以提高营运能力,而且体现在财务工作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是从财务工作中体现的,有效地管理固定资产,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因此水运企业应坚持总结经验,科学合理务实地把固定资产管理好。
(三)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求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水运企业要深刻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努力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相关的操作流程、强化使用、运行的监督,不断提高管理固定资产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
四、水运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不强
水运企业通常会重点关注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但是设备购置完成后,对其接下来的管理却跟不上,导致使用固定资产的效率和设备产出效率都不高。
(二)在计量固定资产方面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一是企业的财会人员只是单纯地对固定资产总分类账进行登记,而对登记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却不及时,致使账账核实困难;或者不重视盘点,不能及时地把已购置或者变卖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处理,致使固定资产在账目和实物方面不符。二是对于固定资产的耗损不予重视,或者采取不当的折旧方法,从而没有办法体现现实的资产状态。
(三)运用公允价值不恰当
目前,在确定公允价值方面,我国的认识还不统一,还没有形成交易资产的公开、活跃的市场,因此企业可能会根据不同资产的折旧率与年限,通过公允价值的控制来进行各项资产入账价值的调节。而水运企业往往拥有很大的固定资产,如果存在不准确的公允价值,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计量的不恰当。
(四)管理固定资产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具体表现在:第一,在管理环节方面如资产报废缺少相关的制度。一些水运企业对于处理固定资产的残值不重视,管理部门不能提供完备的处置报废的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资料。第二,在奖惩管理固定资产责任人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第三,没有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地完善修改管理制度,有的制度针对性不强。
固定资产特征范文6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概述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必定会经历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企业生命周期一般是指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可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产品市场竞争和行业竞争等环境的影响。企业与环境动态调适的过程也就是企业与环境的博弈过程,企业与环境博弈的最终结果体现为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不能期望他的产品永远地畅销.因为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获利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偏好发展,需求转移、需求最终将会消失。随着需求量、销售量的变化企业必然表现出特有的生命周期。而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的财务特征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各不相同。但是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相应的企业财务特征。
(一) 创业期企业的财务特征分析
企业在初创期主要进行企业建设,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市场开发和购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有限,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往往采取集中化投资战略,提高产品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的占有率,为将来的盈利打下基础。这一阶段企业的财务特征是经营风险高,融资压力大。由于初创期企业尚未构建完善信用档案,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来保证债务的偿还,而且资产抵押能力有限,缺乏信用和担保支持,因此很难获得信贷支持。企业初创期经营风险高,债权人要求的回报率比较高,这会造成资金使用成本高。所以,通过外部融资会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资金主要以创业者的投入为主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投入为铺。企业初创期,产品刚刚上市,顾客接受度较低,市场份额低且企业缺乏销售渠道。因此销售量较低,销售收入较低,但初创期企业投入到产品的成本较高,为了开发市场,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广告费用和研发费用,这使得企业的收入不能弥补成本,形成亏损。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为扩大的市场份额需要提供信用政策。因此,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净现金流量往往为负数,企业难以形成内部资金积累。留存收益是这一阶段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通常采用少分配或不分配股利的政策,将留存收益用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和发展。
(二)成长期企业的财务特征分析
成长期企业的产品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市场渗透程度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渐旺盛,产销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逐渐提高。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渐提高,企业开始树立自身的形象。成长期企业的财务特征可以归结为经营风险低,经营报酬高。在成长期,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设备逐渐成熟配套,企业有能力组织成批或大批生产,产品成本明显下降,伴随销售量的提高,企业开始转亏为盈,且利润率逐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随盈利能力的提高而降低。成长期企业抵押能力提高、信贷记录完善,企业与供应商、商业银行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使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融资渠道拓宽。在这一阶段,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债务融资,甚至可以通过上市进行权益融资。考虑到市场需求的不断上升和企业有限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企业往往会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开始扩大。虽然在成长期,企业开始盈利,但由于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和宽松的信用政策,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比较提高,这造成企业资金的巨大缺口,企业积累的可利用的自有资金有限。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用于支付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性支出和研发费用,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仍需融资。鉴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反向搭配原理,企业应采用权益性融资为主,债务性融资为辅的融资战略。在成长期,企业往往实行相对稳健型筹资战略剩余股利政策。
(三) 成熟期企业的财务特征分析
在成熟期,企业成熟的生产技术、稳定的产品市场份额、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使得企业现金流转顺畅、盈利水平达到高峰但增长速度放慢,资本结构合理,财务状况稳定。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使这一阶段企业的净现金流入量稳定且处于较高的水平,企业内部资金逐渐积累,营运资本充足,企业对外部资金需求下降。成熟期,企业稳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充裕的资金,这使得企业偿债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企业在这一时期拥有丰富的信贷记录和足够的抵押(或质押)品,因此这一阶段企业筹资能力、抗风险能力都很强。在成熟期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能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往往通过资产证券化筹资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企业的融资结构在这时期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成熟期的后期,市场趋于饱和且市场竞争激烈,原有业务失去成长空间且不能获得企业期望的效益,企业可以采用兼并收购方式,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占领更多市场并开拓新市场,寻找企业继续成长的路径。也可以在原有业务领域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利用积累下来的资源投入到新的业务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以获得更大的增长。
(四)衰退期企业的财务特征分析
在衰退期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恶化。由于生产工艺技术过时,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转移,市场份额逐渐萎缩,销售量逐渐下降,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此时的企业财务特征是:经营风险高,财务风险高,收益能力低。市场需求量的缩小使企业为了减少存货的积压,会相应的减少产量,此时较大的生产规模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因此企业会缩减当前的经营规模,转让或变卖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的产品,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压缩管理费用,来减少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衰退期,企业为了维持销售量,会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但依靠商业信用来维持销售量,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过多和坏账损失增加,同时衰退期,企业的现金流量日趋减少,这导致企业资金流转不畅。在衰退期,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致使股价下跌,发行股票等直接融资困难,同时银行信贷紧缩,使企业筹资能力降低。因此,在衰退期企业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
三、固定资产、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特征
图1:固定资产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特征
任何企业的运行都是建立在人力、物力的基础上,而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资基础,是决定企业经营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其所能产生的产品数量和产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设备的影响,而设备是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将大量资金用于建造房屋,购置和安装设备以及其他有关的活动,也可以用于构建新的固定资产或更新改造原有固定资产的投资。通过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形成的固定资产一经建成投产,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对于生产型企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其固定资产的数额呈正相关,固定资产的多少标志着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初期,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数额也比较小。在企业的初创期,企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产品的市场尚未打开,产品在目前和可预计的将来需求量都比较低。在这一阶段,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定位超过当前企业的产销量水平,势必会导致企业各项成本额提高,而且,企业固定资产配置过剩会导致设备的利用效率低下,且设备占用太多的资金使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资金效用,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使企业陷入绝境。随着生产的进行,固定资产必然会遭遇折旧、贬值损失,因此随着生产的进行,固定资产会相应减少。企业的市场不断扩大,产销量不断提高,当企业的产销量超过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且产品的需求量仍处于上升状态,而在成长期企业内部资金的积累使企业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实力,而且原本比较困难的外部融资也相对容易了。因此,企业会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成长期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会加大,固定资产的数额会大大提高。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企业产品的产销量达到最大,相应的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固定资产数额也达到最大。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企业的产品市场开始萎缩,产品销售量下降。因此,企业往往会采用收缩生产规模的战略,缩小生产成本,压缩管理费用和单位产品的成本。企业往往会将部分固定资产转租,以获得租金收入。因此,在衰退期,企业的固定资产数额会下降。
图2:应收账款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特征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向购货方、接受劳务的单位或个人应收取的款项。应收账款是赊销引起的,应收账款的数额取决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的初创期,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比较低,为了稳定企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减少存货、增加收入,企业一般会奉行比较宽松的信用政策,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在企业初创期虽然信用政策宽松,但是由于在初创期企业的销售水平比较低,因此应收账款的水平也比较低。企业初创期,在宽松的信用政策下,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应收账款也相应的提高。当进入成长时,企业的信用政策仍处于比较宽松的状态,但在成长期,企业的销售收入不断攀升。因此,应收账款的数额也随之上升。直到进入成熟期时,由于产品的销售量达到最大,且处于稳定状态,企业为控制信用风险会适当紧缩信用政策。此时应收账款达到最大,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企业新创的应收账款数额比较低,且之前的应收账款逐渐被收回,因此企业的应收账款水平会降低,之后会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稳定水平。当企业进入衰退期时,产品的销售量下降,产品供过于求,存货大量积压。为了提高销售水平,减少存货,企业会放宽信用政策,这会刺激需求导致销售收入出现短时间上涨随后又下滑。因此,应收账款也会出现短时间上涨随后下滑的趋势。
图3:流动资产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特征
在初创期,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因此,企业的资金有限,且在初创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建设,这导致初创期企业的流动资产数额比较低。在企业初创期,企业的生产处于销售水平低且高成本状态,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与资金积累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资金不足,企业急需资金用于维持企业的日常运作。因此,企业可能采取降价出售产品的方法,产品定价甚至会低于产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会出现企业销售产品获得的现金低于产品的生产成本(即存货的价值),这造成企业在销售产品时虽然获得了现金,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产。当企业的产品销售量达到盈亏平衡点时,企业将转亏为盈,利润的增加使得企业流动资产上升。当企业进入成长期时,企业内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企业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企业会考虑长远的利益,采用扩大规模的战略。当企业采用扩张性战略后,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所以流动资产出现跳跃式下滑。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企业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量,为避免存货积压,企业不会跳跃式提高产量。所以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实际产量小于这个阶段企业的生产能力,这会使得企业产品的平均成本偏高,成本的偏高可能会使企业出现短期的销售亏本,所以,企业的流动资产会出现下滑,直到企业的产销量达到盈亏平衡点时,企业开始盈利,所以流动资产会出现上涨趋势。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企业的速动资产将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在成熟期,企业的利润在不断增长,但在这个时期,企业会适当进行各项长期投资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使速动资产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当企业进入衰退期时,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企业的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存货大量积压,因此企业为了促进销售,放宽信用政策,甚至随意发货,但现金难以收回,形成坏账。为了维持生产的进行,企业仍需不断投入资金,但衰退期企业的销售收入低。因此,流动资产会有下降的趋势。
图4:流动负债在不同生命周期下特征
在初创期,企业缺乏负债条件,企业的负债能力比较小,主要通过所有者的投入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初创期,企业的流动负债的数额比较低。在初创期企业的资金供给矛盾突出,企业会争取外部融资,来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因此,在初创期,企业的流动负债会缓慢增长,且随着产销量的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增加,负债的增长率不断上升。当企业进入成长期时,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必然通过外部融资来补充企业的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因此企业的负债会出现明显上升。当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增强,这一阶段,企业会充分利用外部融资的能力,做好资金筹划,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因此,企业的负债会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当企业进入衰退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且经营风险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被投资者看好。因此,企业的融资也会变得比较难。所以在衰退期,企业的流动负债会下降。
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领域、经营环境、组织结构、内部管理等不同,所以其生命周期持续的长度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也各不相同。但是,企业财务特征是基于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而表现出来的,因此,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虽然相差甚远,但不同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财务特征却大同小异。了解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财务特征,并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财务战略,能够帮助实现资本增值并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GeraldI.White. the analysis and use of financial statement [M]中信出版社,2004.
[2].武亚军.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荆新.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冯彦良.浅析企业信用政策[J]管理荟萃,2010,8:7.
[5]王文池.浅谈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必要性[J]交通财会,2001,4:39.
[6]谈江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J]企业观察,2010,10:111.
[7]罗红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本战略研究[J]财会月刊,200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