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文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文科技论文范文1
模拟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1-3]。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迫切要求研究者日益关注新模拟实验方法的探讨,以发现越来越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的未知特性,更好地揭示其内在运行机制。同时,研究者在科技论文中如何有效展示其模拟实验方法产生的效果,对提升论文价值,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有重要意义。为此,在论述基本模拟类型的基础上,以近年来航空航天领域的某些中文科技论文为主要案例,探讨模拟实验方法的最新进展特征,提出属性依赖法与现场依赖法,为解决更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提供新思路。
一、模拟的类型
1.模拟的基本类型
模拟是以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在一定环境与条件下,将研究对象用其它手段进行模仿的一种实验方法。该方法不直接涉及研究对象固有的现象与过程本身,而是设计一个和该现象与过程相似的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间接地呈现出该现象与过程。模拟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便于经济地检验、验证、再现、发现或揭示该现象与过程的特征、演变规律与内在机制。
模拟的基本类型有物理模拟与计算机模拟。
物理模拟是制作和某现象与过程相似的物理模型,并对该模型研究,获取该现象与过程的特征。
计算机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对某现象与过程进行求解、分析、判断以及图像显示等,得出该现象与过程的特征。计算机模拟有模型模拟和统计模拟两种基本方法。
2.模拟实验方法的进展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许多航空航天系统有越来越严格的性能要求[4-7]。为探索性能的未知特性,实时评估与预测性能退化轨迹,科学技术研究已经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线性发展到非线性、从确定性参数发展到不确定性参数、从不变性函数发展到多变性函数。面对这些新问题,现有研究所采用的模拟实验方法取得了许多进展。
以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某些中文科技论文为案例,经研究发现,模拟实验方法的最新进展以依赖问题的属性信息和现场信息为特征,旨在求解动态、非线性、不确定性与多变性等复杂问题,根据对问题信息的依赖特征,将现有的模拟实验方法归纳为属性依赖法与现场依赖法。
二、属性依赖法
属性依赖法是基于属性、目标属性与层次属性等3个信息要素的模拟实验方法。
属性是问题的抽象刻画,表示问题的性质与关系。性质表示问题的固有特征,关系表示不同问题之间的性质传承与影响。
目标属性是期望得到的对问题属性的某种解答或认知。
层次属性是目标属性的分解,即将目标属性分解为若干个子属性。若子属性彼此独立,则称为同层次子属性;否则称为非同层次子属性。层次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多层,目标属性依赖于最高层子属性,最高层子属性依赖于次高层子属性,依次类推,直到最低层子属性。
根据目标属性的不同,属性依赖法又细分为同步进化法与层次进化法。
1.同步进化法
同步进化法是将问题分解成低一层次的多个彼此独立的子问题,用基本模拟方法逐个解决各子问题,最后融合出结果。这是一种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同步进化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若目标属性是由多个低一层次的独立子属性综合构成,则可以根据各独立子属性的特征,进行子属性模拟,然后推断各子属性的模拟结果,使各子属性由低层次同步进化至高层次,获得目标属性特征。
例如,揭示航空发动机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是相关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文献[7]综合现有方法的优点,提出一种振动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出系统非线性响应,并在两个航空发动机转子模拟装置上进行模态实验,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吻合性。
在这个案例中,非线性响应特征问题被分解为2个同层次的子问题,即理论建模计算与模态实验,2个子问题解答的融合是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解决这2个子问题的实验模拟方法分别是物理模拟和计算机模型模拟,经过对2种模拟结果的对比检验,最终推断出航空发动机非线性响应的某些特征,为探索航空发动机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提供了新思路。
2.层次进化法
层次进化法是将问题按属性层次由低到高地分解成多个前后有联系的子问题,用基本模拟方法逐步解决各子问题,最后直接得到结果。该方法的特点是化整为零、逐步击破、依次进化。具体做法是,若目标属性可以分解为多个彼此低一层次的关联子属性,则可以根据各子属性的特征,按照设计好的步骤,依次进行子属性模拟,逐步使属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进化,逼近目标属性特征。
例如,航空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可靠性、维护性和保障性有重要影响。但是,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故障诊断算法的有效性,尚未有效验证故障检测率、定位率与虚警率等指标,从而无法定量评价故障诊断系统性能。这里的问题是如何定量评价故障诊断系统性能?
为此,文献[4]将问题分解为混合卡尔曼滤波器组故障诊断理论,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和故障诊断实验等3个不同层次的子问题。这3个层次的进化关系为:(1)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方法构建混合卡尔曼滤波器组,为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奠定理论模型基础;(2)基于理论模型,针对民用涡扇发动机常见的4种故障,用物理模型模拟方法搭建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为故障诊断实验奠定基础;(3)基于故障诊断系统,用统计模拟法评价出发动机故障诊断系统性能的定量指标值。
在该案例中,依次解决3个子问题的实验模拟方法分别是计算机模型模拟、物理模型模拟和统计模拟,最终目标是实现故障诊断系统性能的定量评价,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现场依赖法
现场依赖法是基于时间序列和参数序列的模拟实验方法,时间序列和参数序列统称为序列。时间序列是将某现象的某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序列,序列中的信息与时间密切相关。参数序列是由某现象的某些特征值构成的序列,序列中的信息与时间没有关系。
现场依赖法是指依赖于问题真实现场信息的一种模拟实验方法,其特点是,在模拟实验中有现场的实时信息输入、输出与交流,可以及时矫正评估与预测结果。按照现场实时信息特征,现场依赖法可以细分为时间序列依赖法与参数序列依赖法。
1.时间序列依赖法
时间序列依赖法是根据现场实时信息的输入时间序列来实施输出序列运行轨迹评估与预测的一种模拟实验方法。
不确定性的输入时间序列干扰会导致输出时间序列运行轨迹发生未知的非线性与多变性演化,通过将外界的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时序干扰输入模拟实验系统,获取输出时间序列的演化响应机制,及时预测与矫正其运行轨迹,可以为真实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运行奠定基础。
例如,为揭示大气阻力导致卫星轨道衰减的机制,文献[1]构建了模拟实验系统,将地球扁率与大气阻力摄动影响作为输入时间序列,通过模型模拟输出轨道根数变化,获取卫星轨道高度衰减结果即输出时间序列。其中,依赖的现场实时信息是经模拟改进的用某卫星高精度加速度仪测量得到的大气密度数据。尽管热层大气密度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动态、非线性、不确定性与多变性时序特征,模拟轨道序列与卫星实际轨道序列仍然保持一致,发现了卫星运行轨迹演变的新特性,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
2.参数序列依赖法
参数序列依赖法是根据现场实时信息的输入参数序列来实施输出序列运行轨迹评估与预测的一种模拟实验方法。
常见参数有刚度、阻尼、固有频率、压力、流量与温度等,多种参数的组合构成参数序列。模拟实验系统的参数序列取值应该与真实系统的参数序列保持一致,才能可信赖地实施输出序列运行轨迹评估与预测。
例如,文献[8]的卫星在轨微振动环境模拟实验,用物理模拟方法构建出低频弹性支撑装置,揭示出自由边界条件对卫星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机制,为提高卫星在轨微振动地面模拟实验精度奠定了基础。其中,依赖的现场实时信息是微振动扰振,输入参数序列为激振力参数,输出序列为模拟卫星弹性体的模态相应。
四、结 语
基于科学技术问题的属性信息和现场信息特征,提出模拟实验的属性依赖法与现场依赖法,可以解决动态、非线性、不确定性与多变性问题,为模拟实验方法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模拟实验方法归类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合理运用属性依赖法与现场依赖法可以有效地验证或再现研究对象的表现,揭示其演变规律,发现某些未知特性。
在科技论文中,将属性依赖法与现场依赖法产生的效果充分展示出来,能更好地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中文科技论文范文2
一种新型的毫米波谐振系统王先锋,史治国,陈抗生,WangXianfeng,ShiZhigou,ChenKangsheng
加载负磁导率超常媒质的小型化矩形波导汤奇,孟繁义,吴群,TangQi,MengFanyi,WuQun
基于滑模和PI的多轴转向系统交叉耦合控制侯宇栖,杨丽曼,HouYuxi,YangLiman
CORDIC算法在DDS中的应用戴尚义,李东新,DaiShangyi,LiDongxin
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通信平台的构建房晶,吴昊,白松林,FangJing,WuHao,BaiSonglin
溶胶凝胶涂敷光纤耦合器热光开关的研究郭海润,庞拂飞,齐博,李金涛,曹雯馨,王廷云,GuoHairun,PangFufei,QiBo,LiJintao,CaoWenxin,WangTingyun
基于由照射目标向光源映射和微带表面构型的分离变量三维自由曲面非成像光学系统设计韩彦军,张贤鹏,冯泽心,钱可元,李洪涛,罗毅,李旭亮,黄冠志,祝炳忠,HanYanjun,ZhangXianpeng,FengZexin,QianKeyuan,LiHongtao,LuoYi,LiXuliang,HuangGuanzhi,ZhuBingzhong
六通道同步采样AD芯片ADS8364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黄卫权,吴岩,HuangWeiquan,WuYan
一种新型全集成CMOS低噪声放大器优化设计方法黄晓华,王先锋,陈抗生,周金芳,HuangXiaohua,WangXianfeng,ChenKangshen,ZhouJinfang
小型仿人机器人脚底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王晓龙,李祖枢,薛方正,WangXiaolong,LiZushu,XueFangzheng
基于Aurora的MAC层帧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侯春雷,唐碧华,胡鹤飞,袁东明,HouChunlei,TangBihua,HuHefei,YuanDongming
时域电磁计算统一解决方案研究吴先良,黄志祥,WuXianliang,HuangZhixiang
可见光波段光纤光栅耦合器研究裴丽,李卓轩,高嵩,宁提纲,ReinhardCaspary,PeiLin,LiZhuoxuan,GaoSongn,NingTigang,ReinhardCaspary
可重构系统中基于MMU的软硬件任务间通信方法的研究邓庆绪,金曦,李岳霖,DengQingxu,JinXi,LiYuelin
拖曳线列阵声纳分辨探测盲区附近目标左右舷的方法胡明军,纪金耀,HuMingjun,JiJinyao
双相不锈钢表层析出相的位向关系统计孟杨,张文征,MengYang,ZhangWenzheng
Sr对AM80-1.3Ca镁合金耐热性能的影响白星,李落星,梁桂平,BaiXing,LiLuoxing,LiangGuiping
Inconel601合金胀形成形的显微结构及其性能韩利哲,罗震,葛凤,李洋,刘建,赵楠,HanLizhe,LuoZhen,GeFeng,LiYang,LiuJian,ZhaoNan
不同型壳材料条件下钛合金显微组织及界面反应陈玉勇,肖树龙,徐丽娟,韩杰才,ChenYuyong,XiaoShulong,XuLijuan,HanJiecai
电镀Fe-Ni合金层不锈钢高温氧化行为耿树江,李言栋,GengShujiang,LiYandong
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朱孔军,裘进浩,苏礼奎,季宏丽,孟兆磊,ZhuKongjun,QiuJinhao,SuLikui,JiHongli,MengZhaolei
ZrB2-ZrO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相变特性乔英杰,刘爱东,刘莹莹,QiaoYingjie,LiuAidong,LiuYingying
柔性OLED制备及性能段炼,张粲,张国辉,DuanLian,ZhangCan,ZhangGuohui
水滴为模板制备蜂窝状表面的聚己内酯多孔膜及其细胞亲和性汪小超,袁伟方,顾晓雯,段亚君,孔德领,王连永,俞耀庭,WangXiaochao,YuanWeifang,GuXiaowen,DuanYajun,KongDeling,WangLianyong,YuYaoting
磷灰石-硅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曹滨,周大利,肖芸,张翔,倪建光,刘丹平,CaoBin,ZhouDali,XiaoYun,ZhangXiang,NiJianguang,LiuDanping
有机化蒙脱性沥青微观机理研究王华才,薛理辉,WangHuacai,XueLihui
医用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王佰亮,朱晔凌,孟金刚,宋晨,杨富春,计剑,WangBailiang,ZhuYeling,MengJingang,SongChen,FangFuchun,Jijian
氧化硅掺杂的全氟磺酸聚合物膜在IPMC中的应用何青松,张昊,于敏,郭东杰,戴振东,HeQingsong,ZhangHao,YuMin,GuoDongjie,DaiZhendong
蓝宝石头罩增透保护膜系的制备冯丽萍,刘正堂,FengLiping,LiuZhengtang
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电输运性能高倩,麦立强,徐林,顾彦辉,胡彬,赵云龙,韩久慧,GaoQian,MaiLiqiang,XuLin,GuYanhui,HuBin,ZhaoYunlong,HanJiuhui
蓝绿光波段含缺陷Ta2O5/MgF2一维光子晶体的理论分析张晓晶,韩培德,王井伟,李洪飞,夏伶勤,ZhangXiaojing,HanPeide,WangJinwei,LiHongfei,XiaLingqin
Co、Ce共掺杂TiO2纳米粉体制备及光催化性能陈娜娜,吴玉程,宋林云,朱绍峰,黄新民,ChenNana,WuYucheng,SongLinyun,ZhuShaofeng,HuangXinmin
理念·实践·展望——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何镜堂,HeJingtang
时空域双重离散下的流域并行特性王皓,王光谦,高洁,傅旭东,WangHao,WangGuangqian,GaoJie,FuXudong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的聚落环境研究窦建奇,王扬,DouJianqi,WangYang
雨水处理自然流人工湿地面积计算方法熊家晴,高延雄,刘瑞,XiongJiaqing,GaoYanxiong,LiuRui
弦支穹顶结构的多点地震动输入分析张静,涂永明,张继文,ZhangJing,TuYongming,ZhangJiwen
车-桥耦合振动冲击效应对简支板的影响米静,刘永健,刘剑,MiJing,LiuYongjian,LiuJian
武汉轻轨箱型梁车致振动响应研究谢伟平,徐薇,陈波,常亮,XieWeiping,XuWei,ChenBo,ChangLiang
大跨度悬索桥施工过程加劲梁临时连接的有限元模拟研究李永乐,侯光阳,曹平辉,王涛,LiYongle,HouGuangyang,CaoPinghui,WangTao
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施工过程随机有限元分析刘剑,刘永健,徐晖,LiuJian,LiuYongjian,XuHui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拱桥计算分析闫志刚,罗华,安明喆,YanZhigang,LuoHua,AnMingzhe
信息动态
电站下游非恒定流清水冲刷水沙运动特性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郭志学,黄尔,刘兴年,曹叔尤,苏杨中,GuoZhixue,HuangEr,LiuXingnian,CaoShuyou,SuYangzhongHtTp://
单片网衣周围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赵云鹏,刘兴,董国海,ZhaoYunpeng,LiuXing,DongGuohai
水利工程中的生物膜研究进展尚倩倩,方红卫,何国建,ShangQianqian,FangHongwei,HeGuojian
强地震动作用下复合堆积体边坡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研究谢红强,何江达,符文熹,XieHongqiang,HeJiangda,FuWenxi
乙醇胺溶液吸收CO2动力学实验研究李伟斌,陈健,LiWeibin,ChenJian
硅化钴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及其萘加氢催化性能赵安琪,张小菲,管婧超,陈霄,梁长海,ZhaoAnqi,ZhangXiaofei,GuanJingchao,ChenXiao,LiangChanghai
可控蚀刻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及其载药性质的研究张凌宇,苏忠民,王春刚,ZhangLingyu,SuZhongmin,WangChungang
高岭土对钙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宋玲玲,冯莉,苟远诚,阮继政,SongLingling,Fengli,GouYuancheng,RuanJizheng
烟气净化径向移动床空腔临界空速行为的工程计算高继贤,王铁峰,舒庆,王金福,GaoJixian,WangTiefeng,ShuQing,WangJinfu
多孔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支撑液膜中Cu(Ⅱ)的传输过程任钟旗,王厚林,杨彦强,刘君腾,张卫东,RenZhongqi,WangHoulin,YangYanqiang,LiuJunteng,ZhangWeidong
PtxSny/C催化剂对DEFCs中乙醇电氧化活性的研究刘金超,何超雄,欧阳红群,宋树芹,LiuJinchao,HeChaoxiong,OuyangHongqun,SongShuqin
硫化矿长效起泡剂的合成及应用燕传勇,冯莉,苟远诚,赵龙梅,YanChuanyong,FengLi,GouYuancheng,ZhaoLongmei
三聚氰胺改性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实验研究刘小军,詹亮,梁晓怿,乔文明,凌立成,LiuXiaojun,ZhanLiang,LiangXiaoyi,QiaoWenming,LingLicheng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高价离子在纳米孔内的结构彭勃,于养信,PengBo,YuYangxin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草药吕思宁,周玲,何强,LuSining,ZhouLing,HeQiang
La0.8Ba0.2Ni0.6M0.4O3系列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三效催化性能郭锡坤,史作辉,陈耀文,GuoXikun,ShiZuohui,ChenYaowen
水溶性可见光激发铕荧光生物标记物的制备与应用蒋丽娜,叶志强,王桂兰,袁景利,JiangLina,YeZhiqiang,WangGuilan,YuanJingli
血红素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对过氧化氢的催化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陈进,孙凯,刘继伟,ChenJin,SunKai,LiuJiwei
层合界面单元在混凝土细观数值分析中的应用李建波,陈健云,林皋,高悦,LiJianbo,ChenJianyun,LinGao,GaoYue
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丁发兴,周林超,余志武,欧进萍,DingFaxing,ZhouLinchao,YuZhiwu,OuJinping
Q345桥梁钢超长寿命疲劳性能研究方冬慧,刘永杰,陈宜言,姜瑞娟,王清远,FANGDonghui,LIUYongjie,CHENYiyan,JIANGRuijuan,WANGQingyuan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控制技术张顶立,ZhangDingli
岩土工程中的分形理论及其应用陶高梁,张季如,TaoGaoliang,ZhangJiru
基于瑞雷阻尼算法的高层结构风振控制优化分析汪大洋,周云,WangDayang,ZhouYun
大庆季节冻土区冬季铁路列车行驶振动反应现场监测研究王立娜,凌贤长,张峰,陈世军,WangLina,LingXianzhang,ZhangFeng,ChenShijun
青藏线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地震稳定分析及抗滑措施研究姚洪锡,苏谦,陈潇,YaoHongxi,SuQian,ChenXiao
膨胀加强带对某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温度效应的影响罗敏,周甲佳,潘金龙,LuoMin,ZhouJiajia,PanJinlong
两种液体吸湿剂的除湿性能比较易晓勤,刘晓华,YiXiaoqin,LiuXiaohua
浅析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王红卫,WangHongwei
框支转换梁受力特征研究术向东,徐革,李英民,刘建伟,周自强,龚国琴,周海鹰,ShuXiangdong,XuGe,LiYingmin,LiuJianwei,ZhouZiqiang,GongGuoqin,ZhouHaiying
粘贴钢板加固计算模式不确定性分析任伟,闫磊,RenWei,YanLei
铁磁体/共振隧穿二极管复合器件中的自旋注入研究包瑾,万方,汪宇,姜勇,BAOJin,WANGFang,WANGYu,JIANGYong
纳米晶CuAl2O4的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骆凡,吴季怀,林建明,胡东红,杨媛媛,张云霞,LUOFan,WUJihuai,LINJianming,HUDonghong,YANGYuanyuan,ZHANGYunxia
深熔激光焊接熔池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张瑞华,陈磊,樊丁,片山聖二,ZHANGRuihua,CHENLei,FANDing,SEUIKatayama
ITO薄膜的微结构及其分形表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孙兆奇,吕建国,蔡琪,曹春斌,江锡顺,宋学萍,SUNZhaoqi,LUJianguo,CAIQi,CAOChunbin,JIANGXishun,SONGXueping
La0.9Sr0.1Ga0.8Mg0.2O3-δ的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和表征郑颖平,查燕,高文君,孙岳明,ZHENGYingping,ZHAYan,GAOWenjun,SUNYueming
采用纳米纤维富集与测定水样中的环境雌激素戚东进,康学军,张逸昀,刘扬威,顾忠泽,QIDongjin,KANGXuejun,ZHANGYiyun,LIUYangwei,GUZhongze
几种蒙脱石层电荷密度的测试方法原理及对比刘玉芹,吕宪俊,邱俊,LIUYuqin,LVXianjun,QIUJun
涂层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程应科,张建军,徐连勇,CHENGYingke,ZHANGJianjun,XULianyong
中文科技论文范文3
本项目型钢混凝土梁(以下简称钢骨梁)内钢骨采用焊接H型钢,钢材材质为Q345B。根据构造图集规定,钢骨梁与钢骨梁的连接应保证主梁贯通。当主梁与次梁为刚接时,连接节点处,主梁上下翼缘连接板应根据次梁角度做好扩散角以避免应力集中。梁翼缘的连接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焊缝质量等级为二级;腹板的连接可根据腹板所承受的剪力进行螺栓等强连接计算,以确定所需高强螺栓的数量。钢梁的翼缘或腹板处,应按照施工图要求焊好剪力钉,绑扎钢筋时次梁的纵向钢筋应深入主梁内并弯起,弯起高度符合钢筋的锚固长度。
2不等高梁与柱的刚性连接
不等高梁与柱刚性连接时,如图2所示,当两端梁的高差不大于150mm,根据《多、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节点构造详图》规定,截面高度度较小一侧的钢梁,其与柱的连接牛腿应按1:3进行放坡,并在转折处设置加劲板。当两端梁的高差大于150mm时,如图3所示,对应于每个梁翼缘的位置,均应设置水平加劲板。截面高度较小一侧的梁还应在牛腿腹板下方设置竖直加劲板。
3梁上起柱
根据结构需要,钢桁架的部分钢柱需在主梁上生根,也就是所谓的梁上起柱。这种节点在深化设计之前应先建立三维模型或进行桁架放样,以便确立钢柱的准确定位。钢柱的柱脚应做靴梁,将柱脚应力均匀扩散至钢梁上翼缘。钢梁上对应钢柱靴梁的位置处也应设置加劲板,使力的传递均匀扩散。
4三维建模在深化设计阶段的应用
本工程由于建筑造型复杂,其结构杆件大多高低起伏,各连接节点均为三个方向连接构件且角度不一。因此,在钢结构部分深化设计的同时,应根据施工图首先建立三维模型。模型中,应将各构件及连接节点按照1:1的比例输入模型。待模型建立完毕后,整个工程的结构杆件便全部呈现于模型当中。三维模型除了能直观的反映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外,还能校核深化设计的准确性。若节点设计出现问题,能立刻从模型中反映出来,避免了传统的二维放样出现错误只能在构件现场安装时才发现的失误,从而大大提高了深化设计的准确性。
5结束语
中文科技论文范文4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Z015 电镀与环保
T508 电镀与精饰
T598 电镀与涂饰
R010 电工电能新技术
R043 电工技术学报
R740 电光与控制
N067 电焊机
D036 电化学
R088 电机与控制学报
R045 电机与控制应用
N027 电加工与模具
R011 电力电子技术
A199 电力建设
R654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N102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R07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S019 电力系统自动化
R750 电力需求侧管理
R090 电力自动化设备
R516 电路与系统学报
R044 电气传动
R058 电气自动化
R039 电网技术
R116 电网与清洁能源
R684 电信科学
R754 电讯技术
R019 电源技术
R055 电子测量技术
R021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R079 电子测试
R651 电子产品世界
R067 电子技术应用
R036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R512 电子器件
R724 电子设计工程
R001 电子显微学报
R006 电子学报
R022 电子与信息学报
R020 电子元件与材料
J02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2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H006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A030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4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002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028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944 东南国防医药
P003 动力工程学报
P018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F014 动物分类学报
F022 动物学研究
F043 动物学杂志
F231 动物营养学报
X034 都市快轨交通
G542 毒理学杂志
T241 断块油气田
N070 锻压技术
N082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G920 儿科药学杂志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C071 发光学报
G874 法医学杂志
U013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U053 纺织学报
G893 放射免疫学杂志
G608 放射学实践
Y006 飞行力学
Y571 飞航导弹
K002 非金属矿
D022 分析测试学报
D005 分析化学
D026 分析科学学报
D004 分析试验室
D062 分析仪器
D015 分子催化
D035 分子科学学报
H845 分子植物育种
V052 粉煤灰综合利用
M105 粉末冶金工业
M039 粉末冶金技术
Q006 辐射防护
Q005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H051 福建林学院学报
H268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5 福建农业学报
A078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24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A029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3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M505 腐蚀与防护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版
A001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19 复合材料学报
B029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G957 腹部外科
G338 腹腔镜外科杂志
A034 甘肃科学学报
H844 甘蔗糖业
G879 肝胆外科杂志
G690 肝胆胰外科杂志
G803 肝脏
G392 感染•炎症•修复
H045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E048 干旱气象
E020 干旱区地理
E105 干旱区研究
M050 钢铁
M013 钢铁钒钛
M027 钢铁研究
M019 钢铁研究学报
X028 港工技术
D02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B002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R038 高电压技术
T00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T002 高分子通报
D021 高分子学报
A080 高技术通讯
中文科技论文范文5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R521 激光与红外
R028 激光杂志
E11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J042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A03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R586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H24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H227 吉林农业科学
G719 吉林中医药
E007 极地研究
G452 疾病监测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N038 计量技术
N014 计量学报
S05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S049 计算机仿真
S0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S012 计算机工程
S034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S022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S0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S03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S520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S006 计算机科学
S085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S509 计算机系统应用
S018 计算机学报
S02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S029 计算机应用
S016 计算机应用研究
S009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S500 计算机与现代化
S014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S507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C003 计算力学学报
B014 计算数学
C094 计算物理
S718 技术经济
A65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H240 家畜生态学报
G638 检验医学
G477 检验医学与临床
V051 建筑材料学报
V057 建筑钢结构进展
V045 建筑技术
* V523 建筑节能
V014 建筑结构
V044 建筑结构学报
S635 建筑经济
V005 建筑科学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V047 建筑学报
Y564 舰船科学技术
A136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文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探究思考
一、善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以提问的方式来揭示课题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疑问中看到“远处的灯光”,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首先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教师趁机通过设疑来揭题:“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从而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运用引趣设疑法,教师的设疑,一定要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时也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因为这时的学生有把问题搞清楚的强烈欲望,教师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提出疑难,引导学生争论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争论设疑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争论设疑,就是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引导学生提出摆的次数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呢等问题后,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无关,有的说有关,这时教师提示设疑:在对比实验中只有唯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三个实验中什么样的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是改变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终于解决了问题。
四、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教师针对不同的课题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谜语、游戏、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设疑,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五、善于对比,找出差异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揭示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设疑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发展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开阔思路。
如:《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很多学生认为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也会随水蒸发。但实验中学生发现用酒精灯给蒸发皿里的盐水加热,水蒸发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和他们原先的认识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认为白色颗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有的同学认为这不是食盐而是其他物质。这时教师提出“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比一比它们和食盐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和食盐颜色、大小、形状的比较,通过尝味道、做溶解试验,找到了说明这些白色颗粒是食盐的依据,这种实证意识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培养的。
六、贴近生活,积极拓展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