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治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基本治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基本治则

中医基本治则范文1

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法律制度是创新性较强的立法工作,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而此项法律制度的建设又是基于现实的紧迫性,目的是为了解决与中医药行业发展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不容再回避和拖延。因此,在此项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保障其实效性。

(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又从未间断的处于医疗实践的应用当中。立法保护的目的,是使中医药传统知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国家发展服务。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大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已经被众所周知且广为利用的现实。不能因保护的目的而使中医药传统知识丧失可及性,阻碍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而应通过保护来促进其应用,实现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分类确权原则

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中的首要问题是其权属不清,正是由于其权利主体不明,造成了保护机制和权益维护机制的缺失。面对现实中的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利用和境外投资者的商业掠夺行为,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来启动维权机制,制止侵权行为。因此,确权是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法律保护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对其有效保护的前提。当前,大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在我国医疗实践中被大家所共同应用,也就是为业界所周知了。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些中医药传统知识仍然掌握在个别的或少数的传承人手中,而并不被公众所知,也没有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两类传统知识在权属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已经为公众所周知、被广泛应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应确认其国家所有权。因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中医药人才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属于全民族的财富。事实上也已经被全国中医药界所共同应用,已不可能将其界定为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权益。只能确立这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国家所有权,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国家作为权利主体,这是现实的选择,也符合基本的法理精神。对于那些仍然掌握在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不被公众所周知、没有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则应针对具体情况确认个人或单位为其权利主体。尊重和保障持有人的权利,能够鼓励持有人将秘方、秘技等不为公众周知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向社会公开,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在临床中得以应用,也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繁荣。这样的立法思路符合基本的公平原则,也符合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立法思想。

(三)体现价值原则

中医药传统知识作为一种在商业上有用的信息,其本身是具有法律上的财产属性的,这种财产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在法律上赋予权利来体现。在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时坚持体现价值原则,就是在承认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以法律上赋权的形式来体现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价值,阻止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权利人与使用人之间的惠益分享。为了实现体现价值的原则,在立法中可以通过设定财产性权利和人身性权利两个方面加以规定。财产性权利主要可以包括赋予权利人对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拥有使用权、处分权和惠益分享权等项权利。人身性的权利主要可以包括赋予权利人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权、冠名权和知情同意权等项权利。

(四)国家利益原则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阻止国际投资者的无偿商业利用,并非是要限制国内中医药界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临床应用。因此,在进行法律制度建设时,我们可以明确地按照内外有别的方式进行规定,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对于已经为界内所周知、被广泛应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在确立国家所有权的基础上,仍然应该允许国内中医药界在临床上自由应用。这样的制度设计符合现实状况,也与国家所有权的法理并不违背。而对于境外商业组织使用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情况,则应该坚持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原则。境外商业组织利用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商业开发和利用应向我国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并按其利用程度支付相应费用。对境外投资者无偿利用和开发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有效制止和限制,是进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实现难度最大的一点。我们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和利用经济反制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对那些不经许可擅自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商业开发的境外企业和个人,可以考虑建立限制其到我国境内开展营业活动,禁止其从我国购买中药材等原材料,禁止其产品在我国境内销售等相关反制措施。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药材出产国,也是中医药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建立相应的经济反制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五)政府主导原则

由于大量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都处于为公众所周知、业内共同利用的状态,其使用、传播等方面基本都处于自由状态。这种现实状况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权利保护机制的运行造成了较大困难。例如,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开展境外维权活动等都需要高昂的成本,实施难度也很大。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权利保护机制,强化政府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已经进入业界公知状态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要在确立其国家所有权的基础上,明确由特定政府部门来代表国家作为权利主体,行使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在现实状态下,只有政府部门和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社会组织才有可能有能力行使好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所有权,才有可能履行好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历史责任。

二、立法进程上的基本原则

业界呼吁对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立法已经多年。国家启动《中医药法》的立法工作,让我们感到建立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法律制度成为了可能。但是,系统的制度构建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把握好立法进程,加快进行针对性的立法研究,推动相关法制建设。

(一)先易后难原则

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进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过程中,要依靠《中医药法》建立起制度框架。对于相对成熟的内容和操作性强而又易于组织实施的内容应首先出台规定。对于立法研究不足、实施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暂不做规定,留待日后完善。总之,要先做到“有法”,然后再从“执法”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促进立法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法律制度。不能不顾实际操作可能而盲目立法,更不能因为有难点和疑点就停滞立法。

(二)协调配合原则

中医基本治则范文2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 参考文献 ]

[1] 《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3] [4] [5][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114。。

[6]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4(2)-8。

中医基本治则范文3

关键词:心律失常;总体原则;中医治则;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3038302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原则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早在《内经》中就奠定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经过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完善,现已成为完善的治疗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心律失常是最为严重的病症之一[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正常人,但多数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危机患者的生命[3]。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4]。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心律失常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昏厥”“脉结代”等范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普遍认为是心脏亏虚、血脉瘀滞、瘀而化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心脾肾阳气亏虚,寒湿、痰饮、瘀血之邪阻滞心脉,心脉瘀阻流通不畅[5]。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本病越来越凸显优势[6],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副作用小,疗效显著[7],从中医治则角度探讨心律失常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心律失常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201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正式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 《共识》) 。内容基本涵盖临床最常见的 13 种心律失常急诊情况,澄清了常见的诊疗误区,能帮助解决绝大多数临床实际问题。现从中医治则角度分析《共识》中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1 标本缓急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共识》中“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即是体现了这一治则。《共识》指出: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其中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则为急则治其标,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重、甚或危重症状,或卒病而病情非常严重时;若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上述原则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则属于缓则治其本。

2 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因其涵盖了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机体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1]。《共识》中“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体现了这一治则。在处理心律失常中,对于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同时应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如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者需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心力衰竭者尽快改善心功能,药物过量或低血钾引起者要尽快消除诱因。

3 治未病

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转变,其包括四个方面: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应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总体原则,则为治疗与预防兼顾。

3.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结合临床,对于心衰病人,在大量利尿时要注意补钾,以预防频发室早、室速或者室颤的发生则属于未病先防。

3.2 欲病救萌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欲病救萌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防止疾病的发生,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谨小慎微、仔细观察。在临床上,对于p波离散度增大的频发房早的病人,提前采取措施以预防房速、房扑或者房颤出现,属于欲病救萌。

3.3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遍。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发展变化,早期诊治,其原因就在于疾病的初期,病位较浅,病情多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因而传变较少。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愈趋复杂、深重。在心律失常中如出现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部分p波因过早发生而不能下传,此时心室率不规则,如不治疗,常进一步发展为房颤,这属于既病防变。

3.4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按照“调摄为主、治疗为辅”的基本原则,在疾病初愈后,要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保健手段,着力祛除留滞未尽之余邪,恢复机体气血精神、脏腑功能,促使机体完全恢复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复发。心律失常易复发,在纠正后应采取预防措施,尽力减少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终止后一般都要使用药物预防发作,在紧急处理后应对心律失常远期治疗有所考虑和建议,某些患者可能需应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有适应证,建议射频消融或起搏治疗,这属于瘥后防复。

4 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它充分体现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精神。异病同治的基础是证同治亦同,证是决定治疗的关键。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揭示病变的机制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1]。《共识》中“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体现了这一治则。“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自行终止,但快速心室率会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或伴有明显症状,如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减慢心室率可稳定病情,缓解症状”。此时不同的心律失常属于异病,而都出现了快速心室率则为相同的证,从而异病同治,减慢心室率,稳定病情。

5 以平为期,中和思维

“平”指不偏不倚,协调适度。“以平为期”是《内经》中提出的治疗理念,是指根据正邪的盛衰,斟酌阴阳之虚实,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人体机能,以达到平和、协调、稳定的状态。临床上中病即止,要避免用药太过的弊端,亦要避免妄用药物、过伤正气[8]。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适应等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中医学实践证实,“中和”思想不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指导养生防病、诊疗用药都有重要指导意义[1]。对应《共识》中的总体原则,“衡量获益与风险”中,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挽救生命;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使病情复杂化。这体现了“以平为期,中和思维”的理念;“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中应用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疗效不满意,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足够,序贯或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促心律失常作用,也体现了上述理念。

6 因人制宜,随证治之

因人制宜,是一条重要的中医治则,是指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针对不同的病人,首先要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解除疾病,不同病人辨证不同,方法不同,应当择优而用。在《共识》“衡量获益与风险”中,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遇到治疗矛盾时,应首先顾及对患者危害较大的方面,而对危害较小的方面处理需谨慎,甚至可观察,采取不使病情复杂化的治疗。不同的病人用不同的方法,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但既往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既要终止心动过速,又要防止心脏停搏,可选食管心房调搏;“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中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属于“因人制宜,随证治之”的范围。

中医治则体现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总体原则的各个方面。从中医治则的角度分析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可以更好的把握其临床应用方法和意义,对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291.

[2]杨宝峰,蔡本志.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2):8188.

[3]徐蓉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3.

[4]孔玉霞,张康民.心律失常中医治疗思路探析[J].陕西中医,2011,32(12):16391640.

[5]朱浩.心律失常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828829.

[6]牛琳琳.心律失常发病特点与中医证候相关性临床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0):1922.

[7]宋丹,丁碧云.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7678.

中医基本治则范文4

以排瘀化痰、清热解毒为治则,治疗支气管扩张感染,收到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肺痈;支气管扩张;感染

Abstract:State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ectasis infection from lung carbuncle in ulcerative carbuncle period, which gets satisfying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lung carbuncle; bronchiectasis; infection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坏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和变形。多发于儿童和青年[1]。其主要发病因素为支气管、肺组织的感染和支气管阻塞。感染引起管腔黏膜的充血、水肿,使管腔狭小,分泌物易阻塞管腔,导致引流不畅而加重感染;支气管阻塞引流不畅会诱发肺部感染,两者互相影响,促使支气管扩张的发生和发展[2]。笔者于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以肺痈论治支气管扩张感染12例,疗效满意,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45~65岁,平均55岁,均为男性。

均经上级医院X线检查确诊为患有支气管扩张。有慢性咳嗽,气喘,咳痰史,感染时有发热,咳嗽气喘加剧,咯多量之脓性痰,有些患者可痰中见血。

1.2 治疗方法

以中医内科肺痈之溃脓期论治。治则排痰化瘀清热解毒。以桔梗汤加味治之。基本方如下:桔梗、甘草、金银花、贝母、陈皮、薏苡仁、葶苈子、白及、黄芩、野荞麦根、蒲公英、桃仁、红花。1剂/d,水剂服。

2 结果

服上述方药3~5剂后,热退,咳喘减轻,痰色转白,痰量减少。服6~10剂后,咳喘基本消失,近期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2006年12月2日求诊。患者长期来有慢性咳嗽,气喘,咳痰史。3年前曾由上级医院X线检查确诊为患有支气管扩张。一星期前因受凉后,发热,咳嗽气喘加剧,痰色黄,成脓性,且痰中见血丝。来院要求中医治疗。查体:体温38.5℃,脉率95次/min,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右下肺可闻及明显湿罗音。X胸片检查示:两肺纹理粗乱,右下肺可见多个不规则蜂窝状透亮阴影,且可见2个液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12500/ml,中性粒细胞比例85%。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感染。中医辨证为:痰瘀热毒蕴结于肺,肺气不畅为之喘咳,血肉腐败则咯脓血性痰。可以肺痈溃脓期论治之。方药:桔梗20g,甘草5g,贝母10g,金银花15g,陈皮10g,薏苡仁30g,葶苈子20g,白及12g,黄芩12g,野荞麦根15g,蒲公英15g,桃仁10g,红花10g,3剂,1剂/d,每剂水煎2次,分2次服。3天后复诊,患者诉服上药1剂后,有恶心感,且痰量明显增多,咯出大量黄绿色混有血丝的脓性痰,随着痰浊的不断排出,咳喘日渐减轻,服完3剂后,患者热退,咳喘明显减轻,痰量减少,痰色转白。两肺哮鸣音减少,右下肺湿罗音明显减少。效不更方,上述方药再服3剂后患者气喘消失,偶有咳嗽及咯痰,痰量少,痰色白。血常规检查正常,X胸片示:右下肺仍可见多个不规则,蜂窝状透亮阴影,但原先2个液平消失。病情明显好转,以肺痈恢复期治之,给服沙参清肺汤加味10剂,益气养阴以善后。随访1年未见发作。

4 讨论

支气管扩张属中医“哮病”、“喘证”、“咳嗽”、“肺胀”等范畴,治疗虽能见效,但疗效并不十分明显。后改变思路,觉得尤其是支扩伴感染者,其临床以发热,咳嗽,咯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与中医肺痈病的临床表现尤为相近,故对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的患者,以排痰化瘀,清热解毒为治则,以肺痈溃脓期论治之。中医认为“肺为貯痰之器”,少量痰液且能得以正常排出者可对气道起到正常的润泽作用,但如貯积过多,又不能正常排出,则蕴积而成热毒,故对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的治疗,排痰最为重要,痰浊去,则咳喘可宁,热毒可清。以加味桔梗汤为基本方,方中桔梗、薏苡仁、贝母、陈皮以排痰,尤其桔梗一味,用量较大,服之可致恶心呕吐而使排痰作用更为明显(告知患者对服药后恶心呕吐不必在意),桃仁、红花活血祛痰,金银花、黄芩、野荞麦根、蒲公英清热解毒,葶苈子泻肺治喘咳,白及去腐生肌止血。上述用药切合病机,故能取得明显疗效。

参考文献

中医基本治则范文5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脑系疾病的认识日渐提高。而传统中医以“心主神明”作为脏腑辨证体系的核心思想,对头痛、眩晕、颤证、中风、癫狂、郁证等诸多脑病多从五脏论治,而一直未能明确脑在神志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给脑病的辨证治疗带来诸多理论困惑和冲突,制约了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的健康发展。而“脑主神明”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脑,承认脑在精神活动、感觉、知觉、运动、情绪、意志等的中枢地位,抛弃传统藏象学说对脑病认识的缺陷,从辨证论治方面探索中医脑病证治规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脑病优势,已成为中医理论创新和实践的突破口[1]。

1 脑主神明的文献沿革

数千年来,“脑主神明”论一直以非系统的、散在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为髓汇聚之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物质基础,由人体最精微的物质组成。《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指出“头者,精明之府”,脑髓是人精神智慧产生之处;而且“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一般称颅骨内之髓为脑髓,风府穴位以下脊骨内之髓为脊髓,脊髓经项后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脊髓,另外还有骨空内的骨髓。后世医家多宗此说,如《金匮玉函经·证治总则》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明确脑就是人体最高主宰。

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厥头痛》亦载“头为心神所居”,认为神统于心而宅于脑。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灸法门》曰:“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首次阐述脑是通过经络发挥脑主神明功能的。及至明清时期西医东渐,越来越多的医家已认识到脑具有感觉和支配语言、记忆、运动的功能,《普济方》云:“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强调脑总统众神,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核心;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医学入门》首次提到“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区别,“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将“心”分为有形之心和无形之心,后者即为脑髓。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根据“气虚”、“血瘀”等,创立系列治疗脑病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癫狂梦醒汤等,丰富了脑病的治则和方药,为中医脑病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50年来,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得到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了中医脑病学科。

2 中医儿童脑病的理论框架

中医儿童脑病理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六、七情、痰饮、瘀血、饮食、疫毒、外伤及先天禀赋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小儿脑髓,导致脑主神明功能失常或髓失其养,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和建立中医脑病文献学、病因病机、辨证规范、治则、方药、预防保健等内容。其研究范围相当于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身心医学,以及一些温(热)病引起的精神症状,儿科领域主要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各种感染性脑炎、脑积水、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学习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

2.1 维持正常“脑主神明”功能的条件

脑主神明功能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和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①先天之精充盈是根基。《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男女交合,两精相搏,在胚胎初成之时形成脑髓,神藏于其中。《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而化生脑髓。②后天水谷精微充养是保障。《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头为气血精华会聚之处,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脑必须获得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方能维持各种生理活动。③经络通畅是前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络,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大肠经、胃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等八条经脉与头直接联系,其余四条以表里关系与脑络属。奇经八脉之督脉与脑关系最为密切,《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五脏六腑之精微通过经络上注于脑,脑之神明由经络而主宰和调控脏腑功能。

2.2 关于脑的生理功能

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发源地和调控枢纽,居天阳之位,至高至贵之脏,主宰人的神智活动,具体有以下生理功能。①脑主感知,五官均通于脑,每种感觉都是脑功能的具体表现;而且从外界所感知的信息都要反映于脑,产生知觉并作出相应反应。②脑主记忆活动,髓海充足则记忆牢固,不足则健忘失忆。③脑主思维,汪昂在《本草备要·辛荑》中描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尔雅义疏》在解“思”时说“人之思虑生产于心而属于脑。”可见,思维活动是由脑所主。④脑主运动,《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⑤脑主调节适应,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及脏腑功能活动,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并调节人体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及时对外环境变化作出适度反应[2]。

2.3 “脑-脏-腑”是中医脑病基本框架

传统中医理论受五行学说影响,将脑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机械地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志成为脑由五脏而发于外的表现。而中医儿童脑病理论将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对五脏六腑发挥主导、统领作用,并通过经络组成复杂有序的调控网络,构成“脑-脏-腑”3个层次的脏象体系。脑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为影响。若脑髓充足、脑神功能正常,则脏腑功能协调,反之则功能紊乱;若脏腑失常、气血不足亦可使脑髓不足、元神虚疲;或脏腑之气上逆冲脑而扰动神明。

3 基于中医脑病理论指导抽动障碍诊治

TD是一组以头、肢体和躯干等部位肌肉突发、快速、重复的不自主抽动,和(或)伴爆发性喉音和行为紊乱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挤眉、眨眼、撅嘴、吸鼻子、耸肩或喉中“哼哼”声等,常因紧张、焦虑而加重,甚出现全身多部位抽动,病位涉及眼睛、鼻、口唇、咽喉、颈项、肩部、手臂、腹部等。有资料显示,5%~20%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史,1%~2%儿童患慢性抽动障碍,约0.1%~0.5%儿童患抽动-秽语综合征[3]。经积极治疗后,约40%~50%患儿在青春期后痊愈,约30%症状有所减轻,约20%将终生罹症[4],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学习困难及自伤等异常行为。

中医认为,TD系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内伤七情、痰饮、瘀血、饮食、疫毒、外伤等诸多因素,伤及脑髓,扰其神明,进而影响肺、肝、脾等脏腑功能,破坏脏腑间动态平衡,表现为动风、颤动、神机失用、思维呆滞、口中秽语,或兴奋躁动不宁。本病基本病因病机系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痰蒙神窍、阳气亢盛、经隧不畅,使脑髓失养,元神受扰而致,临证须结合五脏六腑虚实而辨治。

3.1 先天禀赋不足,脑髓失养——补肾填髓

《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临床多将脑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后世多宗此说,如《备急千金要方》载“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医林改错》云:“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素灵微蕴》明确指出“肾为髓之下源”,《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云:“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肾藏精,精生髓,肾中精气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下,沿督脉上输于脑,化生为脑髓。所以,肾精足则髓化有源,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活动等正常;肾精虚则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则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健忘。《医述》谓:“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髓是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化生的产物,并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下沿督脉上输而充于脑,故《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内寓元阴元阳,肾精充盛,阳气充沛,则髓海得养,脑髓充足,神机运转如常;反之,若肾精亏损,髓失化源,脑髓空虚,阳气虚弱,温运乏力,化髓不足,神机失运,必致脑主神智失常而成智能迟缓之变。故《医学心悟》也谓:“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因此,对于TD患儿,如有宫内缺氧史、产中抢救史、反复呼吸道感染、身材矮小、记忆力差、眼神呆滞、行动迟缓者,宜填精益髓、补脑培元。

3.2 气血亏虚——益气养血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平人绝谷》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明确指出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五脏气血充盈是脑主神明的保障。《类经·疾病类》亦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TD患儿多有眨眼、瞬目、眼睛干涩的症状,眼系作为眼睛与脑相连的通路,为气血出入脑的门户之一,《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五脏六腑之气血通过眼系进入颅内,营养大脑;同时脑之病理变化亦可通过眼系表达于外。TD患儿频繁眨眼、眼痒干涩是脏腑亏虚,气血不能上充目珠,更不能通过眼系输送精微以滋养脑髓了。《医林改错》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因此,对于兼有身材羸瘦、毛发枯槁、目珠无神、纳差、便溏等抽动患儿,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开胃。

3.3 痰瘀蒙闭清窍——开窍祛痰通络

脑之清窍易为病邪所蒙,正如《医碥》所指“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之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肺主降、肝主升,刚柔相济则阴阳协调,是调畅全身气机的中心环节。风为百病之长,常挟温、寒、湿诸邪,经口鼻入肺卫,若失治误治则内陷成伏风。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上通喉咙;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声为呼,其脉循喉咙,上入鼻咽,连目系环唇内,故TD初起可见眨眼、吸鼻、咧嘴等上部抽动为主,然后渐及颈项、躯干抽动。咽喉为清浊之气、水谷出入之窍道,位于少阳半表半里,为伏邪潜藏之处,故喉中乖戾声声。风善行而数变,故症状反复、病位游移;病情渐深则内外风火相煽,劫耗阴津为痰,致使风痰互结,流窜经络可致抽动缠绵难愈。治疗上首先宣肺肃降、祛风化痰,使邪有出路;二则疏肝通络熄内风,使邪无所藏,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零食等,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或外伤跌仆伤及脑络,血瘀气滞,脑络瘀阻,脑窍为病邪所蒙,为恢复脑清灵之性,宜通窍、祛痰、通络治法。

3.4 阳亢化风——潜阳熄风

脑病常见于素体阳盛、肝阳上亢;或因情志刺激、忧郁恼怒,气郁化火,暗耗肝阴,阴不制阳而致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风动于上的病症。《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认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火性炎上,唯风上巅,提示了脑病病因大多与风、火相关,因此,潜阳熄风是TD的基本治则之一。

综上所述,“脑神”功能正常建立在五脏生理功能基础之上,治疗脑病应注意结合五脏,五脏的病变影响及脑,脑的病变也可通过五脏进行调治;同时,脏腑功能依赖脑的协调指挥,故治疗TD应以补髓培元、益气养血、开窍化痰通络、潜阳熄风为基本大法,再分辨相兼脏腑,治以健脾、养心、调肝、理肺、益肾等方法,调和五脏,以助脑髓阴阳气血平衡,则脑神自宁,病安从来。同时要强调养生调摄,脑为清灵之脏、喜盈恶亏,喜静恶扰,藏而不泻,调养神志,使形与神俱,不使外邪侵入,情志和调,五脏安定,气血调匀,则少得病而防脑病的发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4 结语

建构中医“脑主神明”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复杂生命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把“脑主神明”作为中医藏象学说最核心问题去研究,同化渗透到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形成“脑-脏-腑”为框架的中医脏腑辨证体系。尽管该理论与经典中医理论体系存在诸多矛盾,但这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必然,其本质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一次理论重建。笔者以儿童TD这一疑难脑病为突破口,尝试从脑主神明理论角度探讨其诊治,推动对TD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解,提高临床疗效,从而为构筑中医儿童脑病理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新陆.“脑主神明”对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性[J].天津中医药, 2007,24(6):441-444.

[2] 史正刚.中医识脑[J].甘肃中医,2003,16(9):1-3.

中医基本治则范文6

临床将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和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两大类型。AGN如治疗不及时易转为CGN,而CGN是导致肾功能衰竭最重要的原因。目前对肾炎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皆有较好的疗效[1]。本文就近年来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予以概述。

1 中医对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中医没有“肾小球肾炎”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理化检查特点及本病的发展规律,可归属于中医的“水肿”、“尿血”、“关格”、“虚劳”等范畴。

历代医家关于该病的论述颇多,如《素问·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月付庞然壅。”;《伤寒论·平脉法》:“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金匮要略》:“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月付肿,按之没指……”。

对于GN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是由多种原因所致,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肺、脾、肾、三焦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张琪[2]则认为病机虽有肺、脾、肾、三焦之不同,但脾肾虚弱是其病机关键。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2 中医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和治疗措施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为尿短赤(少尿、血尿)、蛋白尿、水肿等。中医过去认为其病机为“风水”。《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月付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风水的发生为劳倦伤肾,肾气亏虚,则腠理不固,易受风邪,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使腠理闭塞,水道不通,风遏水阻,风水相搏,外不得宣发于肌肤,内不能环流于脏腑,水湿停留成肿。根据大量临床观察,一般认为该病是由湿热壅盛所致;伴有高血压患者,一般认为系湿阻气机,气滞血瘀所致。对该病的治法主要是宣肺散风,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兼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急性肾炎的恢复期主要是湿热未尽,部分病人在湿热消退过程中逐渐出现肾阴虚,伴湿热留恋。有的病人在浮肿消退之后,常有自感身热、多汗、多尿甚或夜尿,此属湿热自退的表现,并非表虚、气虚或肾虚,不可以补,宜芳香清利,促其自退。部分病人湿热留恋不退,又有正气不足,虚实错杂,宜用和法,以祛邪为主,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

李云萍[3,4]研究认为急性肾炎属祖国医学的“水肿”、“血证”范畴。急性期以浮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特征。清热解毒法是治疗急性肾炎的大法,因为急性肾炎病因是由肺胃热盛,外感风热湿毒引起,如咽炎、扁桃腺炎、脓疮、下肢化脓性感染等,循经入肾而发病。过去治疗肾炎多单从“水肿”角度考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热毒为主要致病原因。湿浊、瘀血潴留体内则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湿与瘀又是病理产物,故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辅以利湿消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取银花、连翘、公英、半边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为主药;车前子、茯苓利湿消肿以健脾;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白茅根凉血止血;蝉衣消除尿蛋白,甘草调和诸药。从而使肾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愈目的。

王凤琴[5]认为,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水肿”中“风水”、“阳水”范畴。初期最明显的症状是水肿,为风邪侵袭肺卫、肺气壅塞、不得通降,致使水道通调不利,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故障其治疗,重在于疏风宣肺,辅以淡渗利水,此即《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平治于权衡,……开鬼门,洁净府。”之论;《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原则,具体拟方“风水……越婢汤主之”“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此方适于成人水肿;小儿水肿,热症居多,治以银翘四苓散化裁为上。中期,水肿消退,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数等,此因湿热蕴久化热或邪热内侵与湿相并,湿热内蕴,三焦气化失职,气机升降不利所致。治以清热利湿,成人多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小儿当以小蓟饮子去当归、蒲黄,加白茅根、牡丹皮、赤芍、瞿麦以清热通淋,加知母、黄柏滋阴通关,以清命门相火,在一派清热利湿群药中,切勿忘记疏解少阳之枢,故需配伍柴胡、半夏二药。后期,常有肾阴不足与脾气不足之象,应以六味地黄丸化裁,后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恢复期,尿中红细胞残留,缠绵不愈,除个别属脾失统摄或中气不足之变外,大部分为湿热下注,瘀血内阻所致。此正合《金匮要略》所记:“热在下焦者则尿血”湿热或毒热蕴结下焦,扰乱血分或灼伤肾及膀胱血络,迫血外溢则出现血尿。血得热煎熬可成瘀血,瘀血伤络可加重血尿。治以清热利湿、凉血化瘀,忌投收敛止血药,以防瘀血内阻伤其阴络。

3 中医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和治疗措施

2008年2月谭洪华等:中医对肾小球肾炎的认识和治疗概况第1期2008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1期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为尿清长、夜尿、水肿、高血压等。中医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病机主要是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正虚以脾肾为主,尤以肾虚更为突出。内在因素是肾元亏虚。肾元亏虚则不能主宰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同时引发卫气亏虚,形成表卫不固而表现出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感冒。由于肾主水的功能不足,易引发水液代谢迟缓,导致湿浊停滞,湿阻气机,气郁化热,形成湿热内结或气郁血滞,成为血瘀。湿、瘀阻滞,又加重对肾气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漫性肾炎后期,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其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正虚是以脾肾阳虚,特别是以肾阳虚为主。肾虚阳衰,气化失司。邪实则主要是水湿停聚、脉络瘀阻。因此,阳虚、湿浊、瘀血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构成慢性肾衰的三个基本环节。可见,风邪、水湿、湿热和瘀血在肾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对慢性肾炎及慢性肾衰的治则为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及利湿泄浊。

此外,赵绍琴[6]依据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肾病并非均为肾虚论,且风热邪深入营血,络脉瘀阻,其属实,况多热、多瘀亦为其病机特征。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西医目前对该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则显示了很多的优势。

3.1 分型论治 耿丽芬等[7]认为慢性肾炎可分为本证和标证,故将慢性肾炎分为本证4型:肺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标证5型:外感、湿热、水湿、血瘀、湿浊。肖敬辉[8],采用上述标准辨证分型,分别治以益气固表,补肾壮腰,方用补肺汤合七味都气丸加减;温肾健脾,因摄止遗,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滋养肝肾,清解虚热,方用杞菊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益气固摄,滋阴凉血,方用保真汤合小蓟饮子加减,总有效率90%。韩履祺等[9]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对外感风邪、表里同病用升降散加味;少阳枢机不利用温胆汤加味;肝郁日久,阴虚火旺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总有效率88.6%。邓祥雄等[10]把本病分为4期,初期用麻黄、白术、茯苓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白茅根、公英、石膏、甘草。中期用薏苡仁、党参、黄芪、淮山药、白术、白芍、茯苓皮、大腹皮、制半夏、陈皮、砂仁、甘草。中后期用熟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皮、大腹皮、山萸肉、巴戟、杜仲、菟丝子、生姜皮、肉桂。晚初期用黄芪、竹茹、益母草、肉苁蓉、石韦、制附子、川椒、茯苓皮、大腹皮、大黄、肉桂。随症加减,取得了满意效果。杨爱国[11]等对87例单纯血尿性IgA肾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根据慢性肾炎相应证型诊断标准分为湿热证(34例)、气阴两虚证(26例)、瘀血证(18例)3种证型。另外9例无证可辨的单纯血尿性病人,根据中医“离经之血,与好血不相合,是谓瘀血”的理论,把这9例也归为瘀血证。湿热证以清利湿热为主,方用苍术、黄柏、小蓟、滑石、通草、生地、藕节、淡竹叶、栀子、蒲黄、当归、甘草;气阴两虚证以滋阴凉血益气为主,方用知母、黄柏、山萸肉、淮山药、生地、泽泻、茯苓、丹皮、太子参、大小蓟、茜草、仙鹤草、甘草;瘀血证以活血祛瘀为主,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茜草、甘草。以上均2个月为一疗程。结果各型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96.15%、66.67%,瘀血证疗效较差。

3.2 主方化裁 根据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特点,一些学者确定一个基本方突出治疗特点,然后随证加减化裁。刘渡舟[12]用加味猪苓汤治疗慢性肾炎56例:猪苓、茯苓、白茅根、半枝莲、泽泻、滑石、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榆、阿胶、茜草、泽兰。阴虚者甚加熟地、枸杞子,气分热加石膏、黄柏,血分热加丹皮、水牛角,血尿加小蓟、益母草、侧柏叶,湿热毒盛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茵陈。总有效率94.6%。王泽山[13]用芪术红花汤治疗本病130例,方用黄芪、益母草、白术、红花、赤芍、杜仲、枸杞子、甘草、防己、茯苓、丹参。气虚其者加党参,脾虚其者加山药、薏苡仁;湿热加白花蛇舌草,水肿甚加泽泻、猪苓;肾阳虚加附子。总有效率95.4%。程晓霞等[14]用黄芪金樱子饮:黄芪、金樱子、首乌等制成口服液,每次25mL,2次/d。并设对照组。结果总有效率87%,对照组有效率63%。王刚[15]等,将73例符合中医风邪证辨证分型标准的慢性肾炎病人,治以祛风益肾,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防风己、怀牛膝、生地、川芎、赤芍、黄芪、蝉衣、地龙、全蝎、青风藤、僵蚕。对于尿蛋白大于2.5g/24h者,加用雷公藤多甙片2片,3次/d,或火把花根片4片,3次/d。结果总有效率为90.41%。这一满意治疗效果,提示我们[16]今后对肾炎临床治疗研究中,除了以虚、湿、瘀为重点,尚应注意风邪的病理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3 另外,还有一些医家采用对症治疗[17],中成药治疗[18],单方验方[19]及其他疗法[20]来治疗慢性肾炎。

4 展望

目前,对GN的确切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肾活检和实验性GN研究表明,GN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肾脏炎症性疾病,涉及到自由基、血液流变学、细胞因子等多方面因素,病理类型复杂。在治疗上,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冲击疗法,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则显示了很多优势,中医在“本虚标实”的辨证思路下,采用健脾益气、滋补脾肾、补肾壮阳、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宣肺利水、活血化瘀、通利三焦、疏肝解郁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多种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中医辨证的前题下,选用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中药为主,组成能对GN不同证型的病机进行相应调节的组方,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对GN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民.中医药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研究与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27

2 孙元莹,张玉梅,姜德友.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2):1

3 李云萍.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肾炎65例[J].天津中医,2000,17(1):50

4 黄国荣,陈汉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8):632

5 王凤琴.小儿急性肾炎的辨证治疗[J].河南中医,2003,23(3):2324

6 赵绍琴.慢性肾病新论[J].中医教育,1992,(6):39

7 耿丽芬,陈志强,杨洪涛,等.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1):2223

8 肖敬辉.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2)

9 韩履祺,王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从肝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2):75

10邓祥雄,黄俊山.慢性肾炎辨治体会[J].福建中医,1997,28(2):3233

11杨爱国,安晓英,阮诗玮.辨证治疗单纯血尿性IgA肾病87例[J].江苏中医药,2003,24(5):2425

12刘渡舟,陈明.加味猪苓汤治疗慢性肾炎56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1999,12(3):910

13王泽山.芪术红花汤治疗慢性肾炎13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20(10):208220

14程晓霞,徐琳,王永钧.黄芪金樱子饮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6):384385

15王刚,曾安平,周恩超.从风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73例临床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3,24(5):1214

16曾安平,孙伟,王刚.中西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6):50

17韩彬.肾炎血尿基本方,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J].2001,2(6):359

18何世昭,肖国兴,夏世金.参白胶囊治疗慢性肾炎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