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1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2

一、根据需要来设计斑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提升学生心理需求

首先要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通过和学生一起制订适合本班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比如我所带过的一个班的班级名片是:“满天星”,班级口号是:“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班级奋斗目标是:“创建一个自主、团结、竞争、和谐的大家庭”。班训是:“自立、自尊、自强、自理”。班级座右铭是“永不放弃”。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子目标、人生格言。因此,在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班级名片、提出口号的过程中,我积极调动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然后通过集合、比赛、晨会等各种场合展示、强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使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搭建班级民主管理的平台,促进学生心理自主发展

1.民主决议平台。凡是学校和班内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都要征集全体同学意见,少数服从多数,过全班同学2/3以上有效,我在管理中无一不这样,特别是关于“每周一星”的选举、“评优选先”的确定,都要十分的正规和公平,让所有的同学对自己都充满信心。学生自愿做的事肯定比班主任老师强行要求做的事要开心些,要顺畅些。比如学校进行“雅行伴我成长”主题班会以及“红歌比赛”的活动参加,我都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都要参加,效果还是不错的。

2.民主竞选平台。康德说:“天赋的权力只有一个,即生来就有的自由权。”民主竞选平台的确立,使人人都有竞争的自由权,让人人都有当明星,当干部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通过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不仅是能力的锻炼,更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民主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积极性被极大程度的调动了起来。

3.展示平台民主化。学校进行的演讲、绘画、文艺表演、各种比赛活动、每周一星的展示以及墙报的更换,我都坚持专长加轮流的原则,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一次次的刺激、使学生们感到异常惊讶、兴奋!学生们时常想到作为班级的每周明星是多么的荣耀,有了展示自己才艺空间的地方是多么的高兴,因为作为学生可以说表现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展示平台的建设正好适应了学生的需求。

4.沟通平台全员化。可以通过班级“心语本”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学生说有事找不到地方发泻,就在心语本上面发泻一下,有些什么感动、心里话都写在,心语本上,每位任课老师有什么建议、意见也可以写在本上,这样,既可以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每一天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使教育更有时效性,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出现矛盾时,可以通过心语本进行沟通,使矛盾及时得到化解,从而促进了班级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引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班级舆论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同学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班级舆论起着一种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通过肯定和否定,鼓励和制止,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纠正错误行为,在班级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学生表现出努力向上、争取先进的积极态度,使班级呈现蓬勃的朝气。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最丰富生动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评、讨论。如学校每学年配合德育和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和倡导良好的班级舆论的最佳契机。因此,在每次活动时,做好活动前的动员、活动时的组织、活动后的点评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对学生中产生的问题,充分利用班、队会进行讨论、辩论,有力地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健康发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滋润学生心理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3

1.1哲学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统一,在具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上这一文化特点得到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一体、和谐发展的理想,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1.2生态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阐释,风水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倡导气候、景观、水文、地质一系列生态的的综合,并可以形成评价和选择的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实用思想和原始生态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点。

2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要点

2.1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现代建筑设计应该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作为传承的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总结、结构和变形。在丰富建筑设计结构形式,丰富建筑设计审美取向的基础上,给建筑物一个功能性、艺术性、符号性的标志,使建筑物具备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更深的艺术层次,做到对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保障。

2.2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会意,既达到现代建筑设计蕴涵传统建筑的某些特质,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体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2.3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技术、艺术处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环境、材料的平衡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延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技艺,对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对于净化传统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营造出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与风格。

2.4开拓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方法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势利导,因材施艺,适可而止。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采取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使现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5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应该在追求高效、简洁节奏的基础上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潜意识中亲近传统文化的心态,在设计工作中可以选取传统生存经验中对应的元素加入设计之中,使人们在不失时尚感的同时追溯回忆,完成精神的释放与安逸。2.6建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共存联系要完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发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现代价值,使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相契合,从而设计出更多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现代建筑作品。

3结语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4

    论文关键词:村镇建筑文化 伦理思想 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建筑文化尚是一个新概念,陈凯峰在其《建筑文化学》一书中认为建筑文化内涵便为有关建筑的所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要素,是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意识、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这一类心理层方面的要素群。

    建筑文化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区域性差别(或空间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城市建筑文化与村镇建筑文化之别;如果以历史性差别(或时间性差别)来划分建筑文化总体的话,则有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时空祸合关系来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类型的话;则有: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现代村镇建筑文化、传统城市建筑文化、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村镇建筑文化”的内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广大村镇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传统的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伦理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在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伦理思想反应在村镇建筑布局和建筑规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镇中形成讲究长幼、辈份与尊卑的思想观念。

    1 .1尊卑关系与村镇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合院形式之一,不仅在官式建中。

    被广泛使用,也是传统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们,即可以使自己拥有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相互之间又能充分发挥养老扶幼、互帮互助的和睦共处的团结意识,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间构成也更顺应“天圆地方”的大空间结构,因此,如果说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规模与内容以及围和形态则与大自然更为协调。然而它又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儒教文化的产物。四合院四面建房,无论是从中央庭院还是外观轮廓,包括空间内容上,都体现出规矩、方整的内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着“井”字格局,这不仅呼应了从奴隶制社会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为“中”字。中是对称的、稳定的,也是严肃的,它不仅容易附会出许多象征内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也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村镇建筑讲究主轴线,而厅堂由于其主体建筑,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礼仪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轴线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顶、显眼的外形、硕大的体量、讲究的用材来表现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规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体现了人伦关系。

    1.2家族观念在村镇院落建筑群体布局中的反映

    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处干封闭状态,一家一户是封闭的,整个村、镇也是封闭的。一般情况下,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儿孙辈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可能增建院落。随着子孙的繁衍,院落不断增多,或者在主轴线上按渐进的方式一进又一进地建造,或者在主轴线两旁另辟轴线,增建院落。

   1 .3等级观念与村镇建筑

    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传统村镇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张彦玉在《明史·舆服志·百官第宅》中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头拱、饰彩色。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对村镇家庙,祠堂的规模亦有规定,如《清史稿·志·礼》所述。

    2、风水观念对中国村镇建筑文化的影响

    风水在古代中国相当盛行,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不仅受伦理道德规范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而且也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风水讲述:“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村镇住宅大门正对别人的屋角不吉,要挂一个牌子,上书:“对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门斜对人家的烟筒也不吉,是冲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顺,也要挂一个牌子,_上书“吉星拱照”—这个牌子亦颇为讲究,红底黑子,高宽比为1: 4,要钉在房檐处;若有邻家的双烟筒面对住宅,则要在墙头挂镜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还有合院的东、西两厢房不能前宽厚窄,因“前宽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宽,则吉。在宅绿化上,讲究“前不栽杨,后不栽柳”,因杨树不成材,而柳树弯曲,喻意钱都“溜”走了。此外,我国北方村镇街口常有刻着“泰山石可挡”的石碑,这是防止街巷煞气冲人宅内的风水镇煞。

    风水内涵相当庞杂,大家说法不一,尤其中乡村风土先生不能科学的解释风水,多为穿凿附会,令人难以捉摸。不过,风水中确有合理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村镇建筑文化的结晶之一。

    3、自然现象对中国村镇建筑的影响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5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筑与人类挂钩,宗教与文化挂钩,文化与经济挂钩。因此,要分析我国陇南地区农村宗教文化与建筑现状的前景,找出解决方案,就必须从经济出发。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分析陇南地区乡镇农村宗教文化与建筑的现状与前景时,既要考虑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文明的继承和扬弃。

一、我国陇南地区农村宗教建筑的现状

本文中的宗教建筑指各种寺、庙、观的房屋建筑和相应的装饰、塑像、彩旗、文字等所组成的景观。陇南农村地区是佛、道两教占主体的地区,本文中的宗教神灵,主要是与农村乡镇居民生活相关的土地神、牛马神、家神以及家庭所供奉的祖先、门神、财神、灶神等。目前,陇南乡镇农村地区宗教建筑文化的现状主要包括乡镇宗教建筑的损坏和重修、农村寺庙建筑的辉煌与危机、祖先崇拜三个方面。

(一)乡镇宗教建筑的损坏与重修

我国乡镇地区的寺庙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以柏林观为例,在上世纪,柏林观由于社会动荡,建筑物严重受损,整个道观几乎到了要消失的地步。宗教建筑的重修分为神庙重修和文化圣地重修两种情况。神庙重修以方口寺最为典型。陇南市礼县红河乡方口寺,先后重修了三霄殿、地藏殿、正殿。其建筑较新,殿内神像塑造生动,壁画内容丰富。文化圣地的重修则以武侯祠最为典型。国家对陇南市岐山武侯祠进行了维护重修,发展旅游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宗教寺庙建筑的重修,我国西部乡镇地区的部分宗教建筑又重现风采。

(二)农村寺庙建筑的辉煌与危机

相比较乡镇寺庙建筑的没落,农村的宗教建筑可谓辉煌。因为农村宗教建筑与农村居民的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礼县农村为例,人们通常供奉三类神灵:土地神、牛马神、家神。在农村神灵分工中,土地神掌管着山川河泽和土地收成,牛、马神主管着作为六畜重要成员和古代农业生产重要动力的牛、马,家神负责保护家庭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三类神灵对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的特殊意义,使得他们得以长期受到村寨成员的供奉与维护,这也使得农村地区的宗教建筑至今依然普遍存在。但农村寺庙建筑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受损、人口流失和宗教活动减少造成了宗教文化无形流失。

(三)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我国西部农村乡镇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人们总要推崇祖先,敬奉先辈,因此,虽然宗教文化与建筑在当代已出现没落趋势,但祖先崇拜依然盛行。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各种新仪式的出现,对祖先进行仪式性崇拜的活动正逐渐被代替。这一文明悄然发生着变化。

二、我国陇南地区乡镇农村宗教文化与建筑出现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心理大大减轻。人们逐渐放弃对宗教神灵的崇拜和对宗教建筑的维护,宗教活动越来越少,宗教建筑失去了魅力。“近几年来,外国的一些节日在中国广受追捧,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其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热闹程度之高令人咋舌,大有取代中国传统节日之势。”这使得部分宗教建筑年久失修,逐渐被人遗弃,宗教文化无形流失。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陇南乡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减少,对于宗教有了认识,不再对进行崇拜、捐助,转而投资各类项目,宗教建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主要是围绕对神灵的祭祀活动展开的。以陇南市礼县乡镇地区为例,当地每年的社火都要围绕祭祀神灵展开,这种祭祀活动以大型宗教建筑物和神像所在地为中心,并且执行严格的仪式,这使得宗教建筑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然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张,我国许多地区的节日庆祝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神灵祭祀活动被大众娱乐性活动取代,节日中的宗教文化色彩日益淡化,宗教建筑不再是庆祝活动的中心场所。这导致宗教建筑文化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逐渐被人遗忘。

(二)农村地区人员的流失和传统技艺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由西部流向东部,在类型上有两种:1、农民工流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发展程度的不断拉大,我国农民工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农村的常住人口明显减少。2、知识分子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使许多西部地区的知识分子纷纷涌向东部,“孔雀东南飞”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使得维护宗教建筑文化的人数缩减,文化传承日益单薄,宗教建筑文化在农村的生存基础受到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事业迅速发展,新式建筑不断出现,传统建筑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这造成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消失。“我国民间有许多的传统技艺,这些技艺现在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掌握这些技艺的艺人大多年过花甲,而技艺却后继无人,如果这些老艺人一旦离去, 这些技艺也将随之消失”,传统宗教建筑无法修补,历经风雨,最终倒塌。

(三)人为破坏寺庙建筑

我国历史上动荡年代里,许多宗教建筑被损毁、遗弃。以柏林观为例,虽然历史悠久,建筑独具特色,但在历史上也是多灾多难。民国九年(1920年)天水大地震,庙宇多倒塌,当地民众坚持修复保护。后遭浩劫,千年古柏砍伐,尤其一株春秋古柏,相传为老子亲植,也未免斧砍。古树古物荡然,现仅存清康熙时大匾3块。人为故意破坏,对宗教建筑物破坏巨大,宗教文化损失相当惨重。

三、应对陇南地区农村宗教建筑文化危机的对策

(一)重修

陇南乡镇地区有许多规模较大的寺观,这些文化圣地具有很多特殊的价值。重修这些寺观,既能保存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又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创造新的价值,推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时应尽量保其历史原貌”[3],尽可能按照古代建筑的标准,依照传统技术重修,以保持古宗教建筑的原貌,体现出它的时代性。重修之后,要按照科学方法管理、开发,不能融入太多现代元素,并按其特色挖掘其特性,使人能感受它的古风貌。重修古代宗教建筑可以恢复宗教建筑原貌,有利于保护古建筑技术,保护我国传统技艺。

(二)挖掘宗教文化与建筑的价值

1.文学价值。宗教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开发应从三个方面:一、诗词文章。古人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写作风格对宗教建筑进行描绘,使其具体深刻,意蕴深远,将古代文章和诗词歌赋摘录在寺观内,能够提高寺院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弘扬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继承我国文明的精髓。二、对联。我国宗教建筑物上都贴有对联。对对联文化进行挖掘,可以研究宗教文化,提高建筑的文学艺术水平。三、当代文学。古代宗教建筑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对这些文学价值进行开发,既能推动我国文学向前发展,又能提高公众对宗教建筑物的认识,进一步保护宗教文化。

2.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宗教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建筑物上的绘画,具有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向人们传达出宗教故事和理念。在布局上,宗教建筑与周围景色相配合,展现出了秀美山河的风姿。塑像、经文等也具有代表性。宗教建筑的艺术价值,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宗教建筑的形式是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好的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理解古代科学,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也能展现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

3.旅游价值。宗教文化圣地,自古就是旅游胜地。“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形的和无形的)作为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存在,对宗教信仰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宗教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性,对非宗教信仰者也有着巨大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对寺观建筑有着特殊喜好,宗教建筑能吸引大批雅士。在当代,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有了很大提升,人们到各类宗教地区参拜,既可以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又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在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新时代,运用宗教建筑文化发展旅游实为上上之策。

(三)农村宗教建筑的拆除和乡镇宗教建筑再建

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小型宗教建筑被遗弃、荒废,这些建筑应加以拆除。在拆除时,对于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应加以保护性拆迁;可再利用的材料要充分利用;对于无用的东西加以销毁;拆除之后的地面应加以修整,保护生态环境。废弃宗教建筑的合理拆除,既能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护古代文物和优秀文明成果。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乡镇人口增加,扩大了民众对宗教建筑的需求,这就有必要在大型乡镇地区修建新的宗教建筑。这种宗教建筑物的修建应遵循大而少的原则,建筑物规模要大,以适应众多乡镇居民的需要,更好的保存传统技艺,开发其古建筑价值;数量要少,达到物以稀为贵的效果。

(四)创造新文化

陇南宗教建筑文化与当下的经济不相符,因此需要创造经济性文明,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道路。“创意文化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是以当代大众的媒介生存、数字生存和全球互联网生存为前提的市场化的文化科技内容产业,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陇南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旅游文化。宗教建筑的旅游价值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特色建筑、特殊装饰、特定的图画,都可创造出新的旅游文化。二、影视文化。陇南农村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用在影视行业当中,形成影视文化,既能宣传宗教建筑物,又能带来现实收益,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三,商业文化。对宗教建筑物进行商业性开发,例如在宗教建筑物周围出售特色工艺品、书法、绘画等,大力发展商业文明,可以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建筑的文化创新不能改变其原貌,在出售商品时,应以特色为基础,少添加现代化元素。否则,宗教建筑会失去其价值。

(五)精华永存

“宗教文化遗产遗迹,如各种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几乎集中体现了历史上各种艺术美的精粹,拥有极高的知名度。”陇南宗教建筑文化中有许多文明精华,例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布局艺术,保存这些文明精华,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丰富西部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文化精华的保存涉及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即要对宗教建筑及其它物品的保护,也要对各类技术、艺术进行保护。保护文明精华,要保护各类实实在在的文明,还要培育具有优秀文化素质的人才,传承文明精髓。陇南农村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保存这一优秀文明精华,对我国文化保护意义尤其重大。

(六)历史文化研究

陇南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研究的绝佳材料。“陇南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境内古代文化遗存遍布各地。”对这些文明应加以合理开发。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上,陇南农村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可以作为实物,用来佐证历史;也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加以探讨。同时,在传承技术、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更有利于历史文化的研究。

建筑文化与建筑精神范文6

建筑是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物质体现。不同阶段的建筑不仅拥有区别于其他时期建筑的特点,而且是对不同社会阶段文化特征及品质的诠释。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风格,例如万里长城及天坛都是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的很好诠释。浓厚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推进建筑的快速进步,同时建筑又是对文化的宣扬和体现,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然而当下的建筑创作对这一点却没有较好的认识,随着当代建筑文化内涵的匮乏,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日渐失去了其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特质的匮乏

建筑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我国本土的传统建筑创作理念以“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为根基。建筑的人文思想与精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有着具体的体现。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当代设计师对西方等外来文化思想的盲目崇拜,我国独有的优秀文化与精神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体现,从而在西方文化思潮与本土传统文化的对抗中并没有完整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和呈现出来。

(二)地域文化性特征的欠缺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注重相应材料与结构的运用都应有不同的表现。我国传统建筑的布局与结构都体现着地域的文化特征,但是随着现代建筑形式的冲击,城市建筑的同质化使得地域文化特征逐渐弱化。

(三)历史文化的遗失

传统建筑的历史相貌随着时间的推进已日渐模糊,当下我们如何继承灿烂的建筑文化、较好地保存传统建筑的历史面貌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建筑记载着我国的历史文明进程,即便是如今高度发展的科技也无法取代古人的思想智慧。

二、国际建筑界对于中国建筑师的认可

随着我国国家大剧院、CCTV新办公大楼及鸟巢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的完成,中国的建筑发展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王澍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创作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肯定。在未来的城市建筑创作中,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不仅对中国、更对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土建筑师王澍的获奖,从侧面向我们透漏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建筑同质化日渐严重的今天,应该更好地处理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精神内涵特质等相关的因素。

三、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继承性,国外文化是这样,中国文化亦是如此。真正有底蕴的文化是深存于历史进程中的,并且客观地存在于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中。在我国本土的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体现在空间与形式、色彩与材质等方面。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与运用,可以对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作品中的运用——以王澍作品为例

(一)传统元素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我国本土的传统建筑多以群组的表现方式展现,与经典的绘画艺术表达一样,比较注重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它随着时间的韵律而变化,提供给大众观赏与游憩的艺术空间,并且能够给人们以直接的和人性化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意识主要由以“礼制观念”为主的理性思想和以“老庄思想”为主的感性思想两大部分组成,反映到建筑空间上来,就会有理性的庭院和感性的园林两种完全不同的空间形制。王澍的文人情结不仅影响着他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由于长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陶染,使得王澍成为最接近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特质的建筑师之一。王澍首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是坐落于苏州大学的文正图书馆。苏州园林是江南传统园林的典范,王澍以园林文化为设计背景,但又不是对苏州园林经典景色的完全移植和拷贝,而是尝试着去摆脱其固有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元素。在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的设计上,王澍将苏州园林的多种造景方式及理念融入其中,巧妙地将图书馆的形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使得文正图书馆在山与水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和谐与美妙。

(二)传统元素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

我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始终将经典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作为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从古代的固有式建筑到现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师们一直在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间寻找符合现代大众审美趣味的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穿插本土传统建筑的经典元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新型装饰材料,再现传统建筑文化,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的最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构成上基本分为屋顶、墙身和台基三大部分,建筑结构多呈现对称的形式,在长久的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多是经过提炼的,去除了古建筑中繁琐的装饰形式,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新型装饰材料加以呈现,毋庸置疑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的重要方式。王澍,作为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将新型的装饰设计材料、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简化的提炼元素相融合,既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较好地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美感。

(三)传统元素在建筑材料中的运用

传统建筑装饰材料与创新型科学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当今建筑设计新的生机,本土建筑设计师王澍在建筑装饰材料的选用上大都选用能够体现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在营造方法上,大多采用传统的砌筑方式。其对传统材料的独特选择和运用,体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眷恋。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不仅能够让人产生对过往的美好回忆,而且能让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体会到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特殊氛围。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的设计中,立面采用了青砖砌筑的方式,达到了丰富的装饰肌理效果。建筑师对青砖等材料创新性的运用,不仅传达了传统建筑文化,也很好地迎合了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此外,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外墙由竹条模板混凝土构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在墙上形成较为细致的竹子肌理,而且能较好地表达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设计特征。

(四)传统元素在建筑色彩中的运用

建筑外在的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中介,传递着一种审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情感。所以,在进行现代建筑创作时,对于材料色彩的把握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符合现今时代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与地理位置。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中,王澍在整体建筑的立面设计上使用了原生态的杉木板,这使其在纹理、色彩及质感方面与自然界中的象山完美地融合。在象山校区一期工程的山墙面处理上,王澍采用传统民居的黑白色彩搭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完美地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