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融服务由以往的线下载体迅速转战到互联网这一线上载体。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在运作方式、流程等方面的巨大创新,从一开始便展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对传统金融产生了较大的挑战。过去很多年里,商业银行为适应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在金融电子化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推出了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等战略性新兴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阶段。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高效率、便捷的特点迅速占领了网络金融的制高点。余额宝的推出使得支付宝平台成为既能支付又能储蓄盈利的虚拟银行,更是创造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奇迹。新生事物总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改造着整个金融行业。在业已形成既成事实的客观情况下,商业银行要么闭关自守,不闻不问,要么冷静分析,应对挑战,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大形势中去。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如何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概况

如前所述,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金融服务由以往的线下载体迅速转战到互联网这一线上载体。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在运作方式、流程等方面的巨大创新。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信息对称的巨大优势,吸引人们通过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网上支付,通过余额宝等增值平台进行网络存款,通过P2P 网络信贷进行网上贷款,通过大数据金融进行金融服务等等。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包括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汇付天下、快钱、拉卡拉等支付模式,在此基础上的增值平台主要包括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赚、苏宁零钱宝、网易现金宝等增值模式。大数据金融主要包括以京东商城、苏宁电器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和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平台自营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以及冲击融资格局与市场格局等等。

1、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

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第一大挑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受理、监督成本低,收益率高,因而比较乐于接受。而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贷款由于受理、监督成本较高,收益率较低,所以他们不太愿意接受。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信息对称、受理监督成本极低的优势,通过以快捷方便的网络贷款和网络支付快速占领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贷款。长此以往,这就迫使商业银行降低逐步失去了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市场,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2、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

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第二大挑战。从支付结算的角度讲,随着支付宝、微信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异军崛起,商业银行传统的柜台结算方式将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所蚕食。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二维码进行线下扫描的方式,亦将逐渐占领线下购物支付渠道,对银联卡支付造成严重的威胁。这必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功能由柜台结算服务转化到其他方面上来。从渠道运营的角度来讲,在第三方线上线下协同支付的基础上,支付宝等平台又与天弘基金等货币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等货币增值服务,并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迅速赢得人们的喜爱。这必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服务等运营渠道造成严重的威胁。

3、冲击融资格局和金融中介

冲击融资格局和金融中介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第三大挑战。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以专业技术、密集知识和风险解决方案向大中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风险和低成本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模式恰恰弥补了其忽略小微金融的短板,使得市场受众面囊括到所有中小微企业和大众,产品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加灵活、效率也更高。与此同时,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一特点进行营利的传统金融中介,也会逐渐被以信息对称为重大优势的互联网金融所蚕食,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将越来越小。

三、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对策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必须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

1、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

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一大对策。如前所述,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所以,下一步,商业银行要摆脱以往那种只从事线下金融的怪圈,大力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多种优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力开拓互联网运营渠道。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可以开辟自己的网上商城和P2P融资平台,以此来聚拢客户,收集客户的海量数据,为长远发展奠定坚持基础。对于小型银行来说,可以通过合并、控股等方式联合起来,共同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

2、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

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二大对策。大数据与供应链金融结合的核心优势在于重构信息和数据传递机制。所以,下一步,商业银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者,商业银行应该和阿里巴巴等大型公司合作,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充分利用其在大数据、物流等方面的优势,获取各环节供应链信息和数据,不断减小其操作成本。二者,银行可创新“订单+应收账款转化融资”等产品组合,提升供应链过程中核心环节要素的风险管控能力。

3、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

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三大对策。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使得个人的财富门槛得以降低。余额宝、理财通、百度百赚、苏宁零钱宝、网易现金宝等增值模式在互联网理财方面正大放异彩。作为线下金融主力的商业银行也必须大力研究互联网理财的各种优势,具体而言,可以与互联网金融巨头合作,通过银行卡与理财工具的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实现优势互补。

4、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

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第四大对策。现阶段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等信用获取方面,坚持“重现金流、轻抵押物”的硬性原则和户户联保的担保原则,这使得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成本逐步降低,风险大力减小,但与此同时,过于谨慎也使得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失去小微贷款这块阵地。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学习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做法,在如何利用互联网非资金信息方面不断增大信用获取力度,逐渐扩大小微贷款这块阵地。

综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高效率、便捷的特点迅速占领了网络金融的制高点。余额宝的推出使得支付宝平台成为既能支付又能储蓄盈利的虚拟银行,更是创造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奇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方式、挑战支付结算和运营渠道以及冲击融资格局与市场格局等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必须不断开拓网络运营渠道、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加大个人财务管理力度、探究信用获取新方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婷;网络借贷的模式比较及发展与监管[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07期

[2]蒋奕;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崛起[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Z1期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2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商业银行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推出,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云金融、新型电子货币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异军突起。一方面,余额宝、理财宝、壹钱包等互联网宝宝军团给理财产品增添了一股新鲜血液;另一方面,P2P小额信贷及众筹融资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证券融资业务。互联网金融因其业务创新迅速、支付快捷及收益诱人等优势,一路蓬勃发展,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中经营方向趋同、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客户群体重叠等问题也逐步凸显。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维持甚至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与企业盈利,就需要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与业务发展战略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形式下,如果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忽视了产品创新或业务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便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以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的“优汇通”业务为例,作为一种针对海外投资移民的创新型汇款产品,因其游走在“先行先试”和“打球”的灰色地带,被央视曝光涉嫌避开国家外汇管制、偷偷打通资金外流通道来实现超额汇兑,被暂时叫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而合规管理,正是控制创新风险或业务扩展所带来的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中,唯有坚持合法合规、审慎经营的原则,坚持以合规的创新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确保风险可测可控、不产生负外部性,避免形成上述的社会性或系统性风险,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在战略规划与经营实施中寻找到合规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均衡点,协调处理两者的关系,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互联网+”时代如何正确处理合规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一)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理念与重要性

1、合规管理的概念

合规一词由英文“Compliance”翻译而来,通常包含三层含义:遵守法规,即公司总部所在国和经营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遵守规则,即企业内部规章,包括企业的商业行为准则;遵守规范,即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等。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合法和合规性”列为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三个目标之一,以确保银行业务与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内部流程和制度相符合;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也指出,合规是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的保障。

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各类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都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健全稳健的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进行规避,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实现风险转移或风险缓释,规避或减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因此,作为银行自身强化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一项核心管理工作,合规在本质上与业务发展并无冲突。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了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后为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的一致性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风险管理活动。

2、合规管理的重要性

航空界有一条著名的海恩法则:在每一起航空事故的背后必然有近30起轻微事故和300多起未遂事故先兆以及1000多起事故隐患,要消除这一航空事故,就必须将这1000多起事故隐患都控制在萌芽状态。事实上,无论是航空界还是金融行业,任何风险事件的爆发其最初仅仅是一些细微之处的疏漏,若疏于防范,任由其累积扩大,量变演变为质变便会积重难返。互联网金融浪潮下P2P平台如火如荼的发展盛况大家有目共睹,但同样,P2P平台跑路的数据统计也触目惊心,2015年以来出现跑路或提现困难的公司多达677家。由此可见,面临风控、征信、发展不平衡等挑战,缺乏有效监管与合规管理的约束,互联网金融同样可能面临覆没之灾。所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合规管理正是从源头上抑制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全面防范操作风险,规范企业经营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互联网+”时代下,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中显得尤为重要。

(1)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第一要义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机构,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经营三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而这三者的实现,首先必须建立在安全稳健运行的基础之上。截止2015年,中农工建四大行已被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成为“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也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和合规环境,需要更好地担负起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唯有建立健全的合规管理,才能有效调控经营操作与内部管理,提升资产质量,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保持企业稳健经营,创造良好的声誉与品牌形象,真正为投资者、股东、客户及员工谋取福利,为社会创造价值。

(2)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可靠保障

创新的目的就在于投入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效益。只有合规管理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为创新行为的顺利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历史潮流发生变化时平稳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常态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数量扩大,以扩张机构、增加人员、调增费用,甚至以违规高息揽储、账外放贷、恶性竞争等方式追求发展的方式必然难以为继,唯有回到现代商业银行安全、稳健、合规、守法、效益经营的正道,在合规管理的保障下持续创新,不断开发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015年是“合规经营”被频繁提及并重点强调的一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合规意识、强化风险主体意识和强化责任意识……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踩红线’、‘打球’、‘走模糊地带’等方式经营获利,要切实规范经营,促进良性发展。”在金融改革、银行业转型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监管套利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传统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因而建立长期有效的合规管理机制,在合规的基础上促进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由于经济环境与历史文化等原因,合规风险一直以来并非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点防范对象。一些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浮于表面,合规部门高高凌驾于业务条线之上,“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与发展可以统一”这些理念并未真正普及到员工。甚至有一部分银行机构认为合规管理会阻滞业务扩张和利润获取,因而在追求业务规模和利润增幅的道路上铤而走险,抛却了规章制度一意孤行。正是这种对合规管理的模糊认识,导致银行业违法违规的风险事件屡见不鲜。如海南发展银行违规高息揽储、华夏银行员工涉嫌违规代售理财产品、邮储银行违规擅自推迟取消人民币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的日期、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员工违规办卡、放贷引发质押贷款诈骗案等等。这些风险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合规管理的理念贯彻、政策执行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正确认识合规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积极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出路,这势必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汲取互联网金融在客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自身传统业务相结合,推陈出新,在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同时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因此,合规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正确处理合规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1、合规管理是产品创新与业务拓展的坚实保障

近年来各大行重点开发电子银行平台,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推出多项创新产品与服务,如建设银行一举推出e账户、快贷、E商贸通、随芯用移动支付等电子金融产品,以差别化产品与服务来吸引客户,进一步提高议价能力。但是,高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使得现有的规则制度可能处于空白,无法识别新的风险暴露,必须在合规管理的框架与体制内进行修正,出台相应的规则与章程以便及时反映风险的变化,做好风险防范与规避工作,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效益性与流动性,促进创新机制和盈利模式的有序发展。

2、可持续发展是合规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合规也能创造价值

合规管理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服务的,是以企业发展壮大为价值导向的,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合规管理追求的终极目的。虽然合规管理作为后台管理支持,无法创造直接的经济收入,但众所周知,违规行为必然会带来风险和损失,而合规管理正是规避和缓释风险的核心手段。金融行业素来有“十案九违章”的说法,只有对合规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肯定,才能从本质上减少风险违规事件的发生,有效降低企业经济损失与声誉风险。因此,从这种意义上界定,合规也是实现稳健经营,有效减少负价值、不断创造正价值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盲目追求发展而不顾合规,抑或墨守成规不求发展,都是极端的非均衡状态,唯有适时调整对两者的侧重,达到一种博弈的均衡状态,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合规的基础上追求长足发展,在发展的平台上获取更高质量的合规,才是两者共同的求索,因此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两者并非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补共容、相辅相成的,唯有顺势而为,方能相得益彰。

三、“互联网+”时代的合规管理思路

欲流之远,必先浚其源;欲树之高,必先固其根。在处理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合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应确保合规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作用。没有合规管理的保障,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便失去了“支撑点”,发展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之基。新形势下,为适应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与业务创新的战略规划,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以作参考。

(一)动态化经营合规管理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下,任何静态的合规管理都会变得不合时宜。合规管理所包含的政策制定、程序设计和内容修订,以及合规风险的识别、检测、评估、控制与缓释,都必须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过程。在新产品、新业务推出之前应预先进行必要的合规审核、测试,识别并评估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以及客户关系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时可能产生的合规风险,做到“有产品先有制度、有操作先有流程”;在产品、服务面市后则应根据客户响应及市场反馈及时做出调整,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切实保护客户利益。

以社区银行的发展为例,2013年初,以民生银行为首,各家银行掀起了开设社区银行的热潮,“社区银行”以其独特的渠道优势与便民服务吸引到了数量庞大的客户与金融资产。同年12月,出于对客户权益的保护、防止假冒银行网点的诈骗案例,银监会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社区支行不得办理现金业务,即无需介入客户信息系统;设定有限牌照经营,进一步规范了社区银行的布点与运营。这种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有效降低了社区银行的风险,促进了社区金融的有序发展。

因此,建立及时有效的合规更新机制,设立持续修订与不断完善的合规流程,与时俱进,跟随业务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能够在源头上解决合规规则制度滞后性的问题,使银行内部规章制度与执行环节有效衔接。

(二)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深化科学的合规管理理念

任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都会落后于实践,可能存在覆盖不全面或执行不力的情况,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因而需要文化的力量来弥补,因为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规劝与感化,其润物细无声的无形力量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建立良好的合规管理必须培育完善的合规文化体系,营造以职业操守为基础的合规文化,树立合规经营的企业战略,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合规管理的透明度,才能有效促进合规工作的开展。的确,短期内合规管理可能会占用一部分企业资源,对某些类别的业务发展产生掣肘,但从长期评估,合规管理对银行发展利大于弊。唯有培育自上而下、高度重视稳健经营意识培养的合规文化,将合规理念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中,才能深化科学的合规管理理念,引导“人人合规、事事合规”,更好地做到合规管理。

(三)建立完善的合规审核――监测体系

“互联网+”的时代不仅仅意味着善用技术创新产品、拓展业务,同样意味着合规部门可以妥善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通过人机结合的智能监控手段把控风险点,加强内部稽核审计,完善合规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3

此次会议选择的地点是一个这些银行均未设分支机构的看上去很休闲的地方,但与此休闲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会议的严肃氛围。与往届行长联席会像媒体敞开大门的做法不同,此次行长会只是以一个短暂的会的形式对媒体作了个交待,正式会议则以内部讨论的方式进行,此举旨在为行长们提供一个自由发言的空间。事实也是如此,虽然会前行长们都提交了详细的材料,但他们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敞开心扉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内部的想法显然不愿被媒体知晓乃至放大。

曾经具有体制优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却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从竞争格局看,随着国有银行纷纷股改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体制优势正在消失;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增资、引资、改制、跨区域经营等手段得以迅速成长,他们的崛起也为股份制银行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将按照预先的计划,抢占国内银行业务的制高点。从业务方面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网点数量上不如国有银行,在人才和产品创新能力上不及外资银行,在IT技术和基于IT技术的管理创新上面临着投入与产出不对称的压力。从资本补充机制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没有国有资本的注资,也无法像城市商业银行那样获得那么多的地方政府支持。面对金融市场发展导致的融资结构的变化,网点少、中间业务收入较低的他们可能更加难以适应;面对严格的资本充足性要求,正处于过渡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在业务发展与资本补充之间寻求平衡。

也许,这些复杂的多重约束条件反将激发起这些银行机构的创造性。一直就在体制外产生、发展起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不缺乏创新能力,它们能够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业务结构、盈利模式以及管理方式。当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必须反思自身的发展战略,过去那种以酒量和关系定存款、以存款论英雄的模式早已不灵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走高技术含量、高质量服务的新路。

其实在中国的股份商业银行这一成员并不太多的队伍中,彼此之间也有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规模看,大到拥有资产6000亿元,小则不过500亿元甚至不及某些城市商业银行。从体制上看,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5家上市银行,另有兴业、光大、中信等银行目前正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上市。从财务状况看,既有像招商这样的业绩优秀银行,也有深陷不良资产泥沼正在寻求重组的银行。从股权结构看,既有暂时没有外资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如招商、恒丰、浙商、中信,也有像深发展这样由外资控股的银行。因此,每一家银行对于未来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定位,力图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理论上说,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中型银行集团有四种可能的前途:一是努力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银行;二是做成一个在一定区域内有竞争力的银行;三是做成有一定业务特色的银行;四是退市,即被他行吞并或终止。当然最后一种情形几乎不存在,因为全国性银行的牌照目前在中国还是属于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那些发展较快、业绩较好、分支机构比较多的商业银行,自然将目标放在了第一种。对于这些银行来说,要做的是如何确保持续的竞争优势,如何打造国际性百年老店所应有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IT技术和人力资源平台,如何创造一个有价值的品牌。而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银行,也许需要做的不是如何快速扩张,而是如何坚守自己的特色,稳扎稳打,实施客户跟随型战略,向外扩张机构网点。

事实上,各家银行都在按照各自既定的方向在努力。招商银行立志要成为最好的银行,就在此次行长联席会议召开之际,马蔚华行长正率领有关人员准备迎接香港上市的“大考”,而最近招商银行在香港发行H股的空前成功也展示了他们的远大抱负和实力。中信银行连续得到母公司注资,并积极筹备上市,他们在重视个人业务的同时也愈加重视品牌宣传。总部设在烟台的恒丰银行正在筹划包括总部搬迁在内的整个发展战略的问题。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民生银行也在关注管理中的成本节约问题,他们的管理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浙商银行则咬定中小企业不放松。中国光大银行要在综合经营中寻得竞争力。广东发展银行正谋求以重组获得竞争力。深圳发展银行在新任董事长兼CEO纽曼的带领下在个人业务与贸易融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他们现在最为关心的是股改方案能够早日通过,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资本补充机制才会畅通。

此外,在这次会议上还有一个话题被频频谈及,那就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问题,合作的方式涉及到银团贷款、业务等多方面。会议期间,兴业银行与西宁市商业银行就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此举显然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做秀。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

一、前言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对市场的干预逐渐减少,经济调配主要依赖市场经济自身的供需调节。市场利率化的出现,将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部分的银行业推向风口浪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迎来飞速发展高峰的同时,其经营发展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做出何种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1.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风险加剧

利率市场化是由最新的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其实质为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供需决定市场利率,是将市场利率的权利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预期与现有的资金状况来对金融市场供需动向进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自主调节市场利率水平。最终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资金存量,由金融机构决定市场利率的发展现状。

此种背景下,商业银行由原本面临中央银行利率调节的风险转变为面对由市场供需变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利率水平的逐年升高,我国银行现阶段还处于储备资金短缺型的状态下。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升高现象及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增高,市场储蓄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商业银行储存与贷款规模减小,使商业银行营业额增长减缓;二是利率市场化利率过高极易引起境外游资对国内银行的大规模流入,造成金融市场、银行利率与宏观经济发展不稳定。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加剧,发展体系不稳定

利率市场化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中严格的利率管理机制下与其他发展银行的主要竞争方面仅限于来往客户的存取款数量。存贷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而当利率市场化的现象出现,银行拥有利率自,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不仅包括存贷款的量的竞争,为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各家商业银行对于大存取额的客户必将调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而对于中小型客户,出于对其风险承受能力的考虑,将提高风险利率标准。在此种竞争模式下,各家商业银行利率不断上升,价格补差加大,商业银行收益将整体缩水,经营不善的银行从此可能陷入经营困难的局面。

三、面临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所采取的对策

1.将以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地位逐渐提升。商业银行如何正确处理银行自身与客户发展的关系,如何增加客户的忠诚度将是商业银行是否能获得稳定客户资金来源,是否能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状况下站稳脚的重要途径。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控各行业部门设施与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市营销模式,在监管、业务流程、电子商务等方面按职能设置部门,条块结合,减少中间项目与办事流程,根据市场实际状况进行营销,对客户类型细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2.完善的利率风险防范制度

运用科学的统计数据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经历了20多年变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成立专业的利率研究部门与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监控的部门,加以新的技术监控手段,对本国以及外币利率如何变动进行信息搜集,为风险资产的负债人提供可靠信息以供决策。成立利率决策委员会,主要职责为根据市场利率变化调节银行利率政策。这些机构的建立,保障了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风险时,保持反映的灵敏度与银行对策的及时性。

3.商业银行推出新式服务,促进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后,新的经营方式出现,银行传统的主导业务将面临挑战,非利差型业务的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为吸引客户,银行必然会推出新型的金融产品,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行业与银行服务体系的创新,在新形势下,通过适应利率市场化后所带来的创新,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所推出的金融产品种类增多,所推出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将获得前所未有定自主定价的权力,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打下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在客观上给予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与产业渠道强大的压力和前进的动力。商业银行在面临强大的竞争的背景下,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能更好的规避风险,为自身资产的提升、产品的增值、商品的保值的创造更好的机会。

四、结语

利率市场化对于急速发展的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依照自身的资金存储量的基础,对自身经营方式进行转变,推出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建立风险案预测部门。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状态下,在与各家银行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将利率市场化彻底转变为自身经济发展的真正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陈岸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6,12(03):342-343.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金融创新 对策

当前的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既面临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以及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等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外银行业竞争加剧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如何顺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中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完善自我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在遵循商业银行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协调地区间、部门间、业务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业务整体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商业银行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满足眼前的利益,其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本文立足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现实,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想在“洋银行”不断“蚕食”市场份额、金融变革持续带来新挑战的新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持续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继续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完善自身运行机制;其次,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再次,坚持持续经营原则,不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最后,积极提升员工素质,构建人才防御机制。

二、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金融创新是以传统银行存、贷、汇等业务为依托,不断开发出新的业务品种、新的金融工具,从而使银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增长商业银行整体运行效率,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可以说,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技术创新并最终实现银行电子化为先导,以金融业务创新为中心,以金融工具创新为重点。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深化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银行间差异的减小,银行传统的存、贷、结算等业务之间极强的替代性,银行面临着市场饱和及被替代的双重威胁。在新形势下,结算、、担保、信托、租赁、融资、信息咨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中间业务需求大增,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发新的中间业务,持续优化商业结构,大力增加非利息收入,逐步摆脱对利差收入的以来,从而有效的规避经济发展周期引起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中间业务立行的经营理念;规范发展,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制;明确重点,加快产品整合和业务创新;加强考核,建立有效的中间业务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培训,优化中间业务营销队伍。

四、加强银行文化建设,成就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是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保守式文化的竞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是建立一种如何适应环境或市场状况的特定的企业价值观或企业文化,而是要立足于商业银行的长久生存与发展,建立一种能够不断更新和再造企业文化的机理。企业文化培育发展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经济政治各阶层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更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从物质文化入手、从行为文化着眼、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环境因素为保障,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品牌意识,进而推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五、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银行危机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活动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金融风险,识别并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以及声誉风险。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始终将风险管理视为银行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越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越要强调风险管理,不断强化人员的风险意识,主动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切实做到风险可承受、可控制,可化解,努力降低风险成本。

参考文献

[1]吴景杰,毛春成,葛建新,等.新型商业银行持续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03):36-38.

[2]宋胜洲,傅彬.论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战略[J].上海金融学院学院,2004,(04):21-24.

[3]唐志道.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J].企业经济,2004,(10):157-158.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多业务综合化;范围经济;发展方向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各商业银行主要靠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取利。传统单一的获利方式,已经不适应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利润源泉,改善盈利能力差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的各类客户对服务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化,多业务综合化经营是成为银提高银行竞争力、争取优质客竞争发展的必然要求。

业务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兼并之举盛行,金融活动全球化和经营规模的巨型化,必然引起业务经营混合化和服务功能全能化。借助于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国际银行业早已渗透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大量的非传统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蓬勃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朝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为银行业的利润提高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经济性

1 银行业的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

产生的经济。具体来说,它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对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银行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即银行增加产品的种类或拓宽经营范围,单位经营成本是否呈下降趋势,或同样的投入是否能产生更多的产出。因而对于商业银行这种金融企业而言,范围经济的大小决定了其实现多元化经营以节约成本及提高效益的空间与机会。

2 范围经济与综合经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很大层面上是与多元化经营即综合经营联系在一起的。实行综合经营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这是因为实行综合经营能够带来下列好处:

①进入成本与营销成本的节约。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服务更周全,提高了银行的企业形象,节约了广告成本。此外,范围经济还可以使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和营销网络。

②改善银行的内部资金结构,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实行综合经营,能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银行内部的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③规模管理效应。范围经济扩大效率管理的覆盖面。若银行的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扩展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加其金融业务,可以使管理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还不必增加新的投入。

④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综合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降低了经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上文从范围经济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多业务综合化经营的重要性。因此,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商业银行适度综合经营,可以更好地利用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

1 宏观发展战略

(1)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和实现自身发展是十分必需的。我国商业银行在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时要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积极拓展其他业务领域,在此过程中必须进行审慎的强项和弱项分析,避免仓促上阵,

(2)确定竞争优势,制定发展战略。

银行必须研究和掌握自己的资源优势,才能在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超过竞争对手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发展战略是银行应对激烈竞争的利器,即银行的资源如何让银行区别于多业务多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何协调与控制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占有在某项业务中的领先地位。银行应注重把重要资源部署在对各项业务创造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地方。业务多元化的决策,不能只建立在对业务范围有宽泛了解的基础上,而必须通过对与竞争对手差距和自身优势进行的严谨而细致的分析,从而做出开展某一新业务的决策。

(3)合理部署优势资源,形成综合化优势。

银行在明确知道其具备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从而开发或引进所缺少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并在现有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基础上将它们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共生的、互相加强的整体。通过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部署,拓展多业务领域才更有把握获得成功。银行应该谋求在新业务领域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一时的获利能力。为了实现银行在新业务领域长期立足和领先,保持可持续增长,进行多业务综合化的银行必须创造一些独创性的产品。要成为最终的成功者,银行应塑造该行特有的反映其经营特色并对客户构成吸引力的能力,这是决定银行占有市场份额和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

2 具体的业务发展方向

(1)探索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允许适度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在改革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同时,适度发展混业经营。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特征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努力扩大表外业务和其它非主营业务,积极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的交汇点,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探索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为日后的混业经营做准备。

(2)构建具有明显范围经济特征的多功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