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这是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意识、注重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结合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其落脚点是使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由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一般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构成。
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主要由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构成。
专业能力,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由专业岗位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构成。
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在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掌握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等;心理承受能力,包括自信心、独立性以及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风险的能力等;组织管理能力,包括预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判断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协调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等;发展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进取心、上进心、毅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构成。
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形成良好专业技能的基础。思想品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强弱及自强、自立、自尊、自律意识等方面的构成上。
二、培养学生良好专业技能的现实意义
1.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为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综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重新时期对职业人心智、技能的训练。所以,在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
2.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
专业技能的培养,着眼点应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可以这样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3.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都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因此,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专业技能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4.世界各国对职业技能的定义
从总体上看,现代职业教育已从单纯满足专业技能的培养走向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关键技能共有五个方面:学习技能、思考技能、交流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其中包括:沟通技能、实践技能、判断技能、独立思考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信息处理技能、同情心和正义感等基本素质和综合技能;澳大利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工作伙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这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由此可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性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专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好坏,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关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教师们在业务能力上要由单一型教师向全能型教师发展,其专业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技术能力紧密结合,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敏感性及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进行不断更新的良好习惯,以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对此,我校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学校根据其特长,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选择发展的方向,同时加强岗前培训;其次,对在职的教师,学校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并加大投入,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其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三,加快形成学科带头人合理梯队,重视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拓宽其专业面,提高其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第四,立足校本培训,以自身作为师资培训的基本单位,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第五,增强科研意识,注重教师的研究能力,把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做为一名教师是否是专业教师的根本评价标准。
2.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专业工作者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专业思想、观念、情感和意志。专业意识可以使人的专业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可以引发强烈的专业热情,使学生尽早地树立专业意识。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信息,尤其要注意突出专业领域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看到大有发展的未来;二是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努力寻找与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沟通的渠道,真正体现其对“专业”应有的基础作用。加快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达到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3.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所规定的适用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应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上要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应从四个环节抓起:一是围绕职业活动开发课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及技能规范要求,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去发现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去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获得结果,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范例教学、模拟教学等,使之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养成;三是加强检查指导,以达到技能规范要求;四是严格考核评定,并使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推进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加强技术与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其中的关键是要探索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从而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与北京红黄蓝幼儿教育集团、北京爱儿坊幼儿教育集团、北京金色摇篮幼儿教育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实训就业基地,实行联合办学,实现校企结合,每年吸收近200名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合格后择优录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形成。
5.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
探索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对2013级3个中医学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模式进行中医学英语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医学英语术语和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医学英语术语的讲授可以为中医学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升中医学英语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
中医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培养既精通中医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开展中医学英语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医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其中医学英语术语是中医学英语的重要基础。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侧重于中医理论术语翻译的教学,而忽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造成很多中医知识的翻译都是中文式英语,而中医和西医的交流与传播必然首先体现在专业术语上,术语成为概念沟通的唯一途径[1]。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力求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术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一些常用的中医学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中医学英语水平,为国内其他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3级(三年级下学期)中医学专业3个班级(A1班、A2班、A3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71人,其中A1班57人、A2班56人、A3班58人。
1.2教学内容及方法
1.2.1教学内容
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和中医英语理论教学。
1.2.2授课模式
A1班采用模式一:传统只教授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A2班采用模式二:传统只教授医学英语术语的教学模式;A3班采用模式三:医学英语术语与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2.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期末成绩评价方法。按照形成性评价方法,设置平时成绩(30%)和期末卷面成绩(70%)两部分。3个班级同时进行期末理论考试,考试内容相同,按照同一标准,由同一教师批阅同一题型。(2)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认可情况、对医学英语术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建议与需求。共发放问卷171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中医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
2.2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公共英语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增强了学生中医学英语阅读和翻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讨论
中医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全球医学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助于扩大现代中医学在全球的影响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意识到中医学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在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了中医学英语课程。但是,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仍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英语术语学是一门以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法为基础,以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及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英语基础课程[2],是国内外西医院校的基础学科,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医学英语术语学的研究[3]。医学英语术语中,大约70%来源于古希腊语,25%来源于拉丁语[4],现代医学术语受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影响最大,大量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素与英语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术语,使医学英语术语的数量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致有1500多个新的医学英语术语产生,了解掌握这些术语有利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本研究在本校中医学专业3个不同班级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中医学英语教学。研究发现,2013级(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总体上较好,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等西医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西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架,能够很好地理解西医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词汇,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很适合开展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和中医英语理论的教学。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对医学英语术语的语言起源、语言形成、结构调整、语义演变、词素合成、应用方式、认知变异、多语同源和多源同义等方面进行讲解,结合西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按照人体系统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讲授,让学生学习了人体各系统的重要词汇。医学英语术语中大部分词汇较长,构词方法与现代英语不同,词汇量大、复杂,单词记忆困难,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侧重于介绍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方法和词汇归纳记忆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角色扮演、词缀接龙、猜词抢答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中医学英语术语的讲授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学英语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听力和理解能力,为学习中医学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再讲授中医术语英语翻译,让学生熟悉中医术语的英文表达,更好地理解中医英语的翻译方法,尤其在涉及疾病名词的英文翻译时,应用“意译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中医术语的英文表达,还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有关中医翻译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调查结果显示,A3班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A1班和A2班(P<0.05),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医学英语术语教学。
综上所述,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中医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比、分析和了解西医及中医两种术语体系之间的异同点,将传统中医文化、现代医学知识和英语语言相结合,促进中西医文化交流,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培养出勇于创新、精通英语的高质量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作者:杨畅 李雪菲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兰凤利.论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4):368-370.
[2]牟剑.医学术语学对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9(23):3064-3065.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3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针对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医学概论的学习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通过与学院领导、辅导员沟通,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就业思想指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医学数据库开发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从事医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贯彻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服务于所学专业,丰富和优化知识结构,紧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医学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医学与非医学间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专业,在讲授五志相胜、七情致病的教学过程,寻求心理学与中医学的学科交叉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讲授疫疠致病时,对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加以论述;体育健康专业,强调武术等体育技能与中医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将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颗粒”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联系及中医药制剂的前景等加以发挥,适时介绍本专业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将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5]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4).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涉外医药专业;涉医外语专业
近年来,教育部所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的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有密切关联。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追求办学层次升格和学校类型综合化的趋势,但事实上,高校类型仍然在学科划分上保留着多科性和单科性的区分。比如,我国高校除了综合性院校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特色鲜明的院校类型,比如理工、农林、医药、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师范、民族等。这些院校可以归入单科性院校。当然,此处对单科性的理解并非狭义的只有一个学科,而是以学校传统主体学科为主并体现一定学科特色的含义。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非外语专业着力强化外语教学从而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办学从传统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向外语与相关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国内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现状为考察视点,以相关研究文献、学校网站专业介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为研究参照,对除港澳台之外的国内31个省区直辖市共计96所本科层次高等医药院校(含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原独立本科医药院校)的调查(2011年2月15-18日)结果进行数据呈现与描述,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分析特定类型学校以主体学科为依托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特色,以求促进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高校外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内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国内医药高等院校涉外医药专业设置的雏形是“医学外语班”或“外语医学班”,至今个别院校仍使用该术语。
关于医学外语班历史,已有文献显示,中国医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办过外语医学班(如61届日语医学班)。从1977年开始重新恢复试办,在1977、78、80届本科医学系学生中先后开办了日语和英语医学班。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1]。由此可见,我国设置医学外语班的历史可能更早。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办英语医学班,成为医学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大胆改革和创新[2]。此后,相继有少数院校陆续开办医学外语班。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介绍表明,其俄语医学班与日语医学班分别创设于1981年和1984年;浙江医科大学从1988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组建英语医学班[3],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1989年开办了医学专业外语班并成为该院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4]。内蒙古医学院在1990级医学本科生中试办了一期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5]。
外语医学班的特点是首先集中学习一年外语,然后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尽量采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教学。外语医学班对于后来的涉外医药专业设置奠定了较好的办学模式基础。
(2)现实状况
根据本调查,近百所医药院校中的56所学校(58.33%)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专业,但有22所医药高校(此数字包含开设和未开设独立外语专业的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这些涉外医药专业按照专业设置频率排序依次为:护理学(涉外、涉外护理、国际护理、国际交流、英语、日语方向)、中医学(英语、对外中医、国际交流方向)、临床医学(英语、日语、俄语方向)、针灸推拿学(英语、国际交流方向)、药学(英语、日语方向)。上述涉外医药专业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日语和俄语方向的医药专业仅在个别院校有所设置,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3)办学特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些医药高等院校的医药专业更加重视在专业方向设置或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强化基础和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交流型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涉外特色。为了突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办学特色,这些学校采取了多种途径:一是与国内有关外语学院或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和伦敦城市大学在中医学和药学专业、贵阳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在中医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这些院校的新生在进入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需要在相关学校接受一至二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再返校修读医药专业课程和医药英语课程。二是通过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办学形式来增强医学专业的外语特色,如山东泰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和英语)”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成绩合格者获得双专业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参加英语专业第二学位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者可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外,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的同时也力图彰显涉外特点,如广东药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和保险专业(医药事业管理,英语特色班;国际医药贸易,英语特色班)。
从上述可见,越来越多的医药院校在其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中更加强化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因而力图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外语特色,以求实现“外语”与“专业”的互动发展,使外语学习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载体,凸显非外语专业教育的外语特色。
二、国内医药院校涉医外语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文献检索显示,迄今为止,关于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状况的全景式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中获得零星、散落的相关信息。
关于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培养专门领域翻译人才的建议与设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6]。但那个时期开设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自1989年,西安医科大学外语系就设置了医学英语专业并开始招生[7]。在2001年以前, 全国只有西安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招收医学英语(西医英语)[8]。此种情况得到了有关文献的进一步证实。何建芳指出,当时国内只有一、两所高校开设有医学英语专业[9]。
医药院校开办独立的涉医外语专业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数量渐增。但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医药本科院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涉及哪些语种?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相关文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实证调查,因而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只好在行文时使用“大多数”、“一些”、“十余家”、“越来越多”等字样。一项最新研究报道,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有13所(比例约占57%)学校开办了英语专业[10]。显然,如此统计数字并未真正反映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全貌。
(2)现实状况
依据本调查,目前国内40所(41.67%)高等医药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外语本科专业,外语语种涉及英语、日语和对外汉语,其中英语专业在被调查医药院校中设置比率最高(92.50%),这也充分反映出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在医药类院校外语专业设置中所凸显的语种优势。小语种外语专业设置院校数量极为有限――日语专业仅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有设置,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也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学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一些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原本较早设置了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因与其他大学合并导致其外语专业渐次消失,如西安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合并重组高校从其学科专业全局发展战略出发都取消了原学校的涉医外语专业。
(3)办学特色
对上述设立外语专业的40所医药院校的专业介绍资料审视发现,9所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主干学科支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规划等方面与医药学科没有任何关联。比如,遵义医学院英语专业划分非师范和教育方向,但英语(非师范)相关介绍并未体现任何医药特色。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设置体现“与医药相关”的特点。(资料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与医药无涉,但其英语专业设置了中医药翻译方向。)
医药院校设置涉医外语专业与高校改革创新、体现办学特色以及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即既掌握外语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比如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领域结合而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基于学科类型划分的高校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单科性高校在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为“单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植于其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学科优势”[11][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备特定行业领域基础性专业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医药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医药院校办学模式在学科门类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格局、走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在医药学科氛围浓厚的高校中设置和发展外语专业成为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突破原有“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外语专业涉医特色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方向设置、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领域等方面。比如英语专业的涉医方向名称有医学、医学英语、医药、医药英语、医药卫生、医学科技、中医、中医药、中医药翻译等。这对凸显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和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职业适应性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国内医药院校中的医学外语复合专业
在本调查中,北京大学成为96所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自主设置医学外语复合专业的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2002年创建的“生物医学英语”五年制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卫生背景下拥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坚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能熟练地用英语和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在医药、公共卫生、医药信息管理、医学英语教育等领域从事国际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融合了医学和外语的双重学科特性,在培养模式(“英语+医学+第二学位”)、学位授予(从2009级开始将学位类型从文学学士调整为理学学士)、课程设置(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比例达到1:1)等方面特色鲜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体现“比医学相关专业强的语言优势,比语言专业强的专业优势”。
上述专业办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特色。然而,创办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因为没有专业设置自的高校无法采用“人无我有”的方式创办特色专业[13]。
四、关于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的思考:基于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的比较
对国内近百所医药本科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发现,除了北大的生物医学英语复合性专业以及未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院校之外,22所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医药方向;其中,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在9所高校(重庆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均有开设。
基于调查,我们认为,相同的两个学科专业交叉形成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如何区分其专业定位从而形成各自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这就关乎注重外语特色的非外语专业与体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专业之间的分野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较高和更高要求体现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与所学专业领域结合的特点。文件指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习得水平可以达到所学专业领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针对非外语专业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逐渐多元化,类似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鉴于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和医药专业二者的交融现象,有研究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加医学专业(如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方向等)……随着招收就读中医学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学生和针灸推拿专业对外交流方向的学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14]
尽管当今学科发展呈现出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趋势,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其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学制、学位等维度。因此,具有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必然和内在的要求。
下面,以本文被调查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数据(表1)为例略作阐释。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以及西医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能独立承担中医医疗工作,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读写本专业的英文书刊以及对外交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适于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学院校、医学临床科研机构工作。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对基础中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的了解,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 英语(精读、泛读、口语);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专业英语 基础英语、基础阅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基础翻译、科技翻译、高级英语、英美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西医英语、中医英语
学制 五年
学位 医学学士 文学学士
(资料来源:参照被比较院校专业介绍资料整理而成)
在表1中,两所中医学院的两个专业虽然具有相同的支撑主干学科和专业学习年限,但是二者的分野也较为明显:
第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类型的不同体现了所指专业的主导学科定位:医学(中医学)还是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基础具有跨界性。而医药院校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体现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文理学科交叉”的趋势和途径。正如总理在2010年5月4日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所寄语的,“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大学专业作为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学科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归属于学科门类之下,因此,每个专业有其特定的主导学科支撑。
第二,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的叙写勾勒出不同专业基于社会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培养类型定位:医学工作者还是语言工作者?涉外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较高的临床医疗技术、一定医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医疗医学交流能力的应用性医学工作者,而涉医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医生,而是培养医学外语领域的语言工作者。针对涉医英语专业,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那些医学课程当然不可能使其具备一名专业医师的水平。但是,社会需要一批在医学领域开展宣传、交流、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人才”[15]。因此,无论是早期关于增设医学外语专业呼吁中的人才需求诉求,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定位探讨,医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能熟练运用所学外语从事与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翻译、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工作者。
第三,在专业的所有区分维度中,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要素,它对专业和学位类别、培养目标、就业去向起着区分性定向作用。“专业是课程的组织,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16]。尽管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均由英语专业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英语课程构成,但是英语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在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浓缩版的特点,而且这两类课程的组合比例可以实质性地反映特定专业设置的主导学科取向,而医学英语作为特定学科领域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成为两类专业课程设置达成共识的重叠课程板块,这是学科交融在课程设计层面的集中体现。两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可由图1来表示。由此可见,课程是专业与学科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课程设置的学科比重调整促成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根本分野。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成为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所以外语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外语专业,外语教育直接影响各门学科,不论文、理、农、工、医、政、法、财、经、管等都有关系”[17]。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外语对于非外语专业教育而言不是专业而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需要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对于外语专业教育来说,外语既是专业也是工具,除了把外语作为研究对象(如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更需要把外语与特定专业领域相依附。因此,本文以医药院校为例的基于学校学科类型的高等外语教育特色研究,对于高校外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跳出固守纯语言的疆域、关联其他学科领域,从基础外语走向专业外语,培育基于外语的专业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 试办外语医学班 培养医学专业人才[J]. 人民教育,1981 (2):40-42.
[2] 周庚寅,袁而恩. 英语医学班病理解剖学试卷及教学反馈分析[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82.
[3] 刘志成,成红. 英语医学班教学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2):37.
[4] 陈雷等. 关于中医院校专业外语班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42.
[5] 巴图等.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考试成绩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 1997 (4):255.
[6] 江乐, 武志敏. 关于增设中医外语专业, 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建议和设想[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987 (8) :15.
[7]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8.
[8] 李永安.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看我院中医英语专业[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62.
[9] 何建芳. 高校医药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 (5):302.
[10][15] 王璁,吴青,陈铸芬. 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38,39.
[11] 张涛. 单科类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09 (12):15-17.
[12] 曹如军. 综合与特色: 单科性大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52-55.
[13][16] 郭必裕.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4):85,86.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6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2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1班55人作为实验组,2班5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生源、年龄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教材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版)。授课章节为适合SSP教学的咳嗽、胃痛、黄疸、水肿等。研究方案中的所有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承担。对照组采用理论教学加病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SSP教学的方法。
1.2.1SSP招募
在我校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选取5~8名为SSP志愿者,他们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表演能力。
1.2.2SSP培训
因为SSP本身为高年级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每位SSP接受1~2种疾病的培训任务。培训教师将编写好的剧本分发给指定的SSP,SSP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并牢记剧本内容。随后,培训教师扮演SP作为演示,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所要扮演病种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1.2.3SSP教学
共20学时。首先教师简单讲授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实验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8~9人,每组配备1名SSP。各组学生对SSP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对于舌诊、脉诊和SSP无法模拟的阳性体征,通过舌像模型、脉象仪、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补充。四诊资料采集完整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分析病情,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四诊资料采集、辨证论治以及与病人沟通等方面的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1.2.4考核
课程结束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两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评价,以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总分为100分;实践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四诊操作、辨证论治能力,总分为100分,其中四诊操作能力占50分,辨证能力和处方用药能力分别占20分,沟通能力占10分。调查问卷由教师向实验组学生统一发放,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高职高专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但以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更加剧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了学生临床技能明显缺乏。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资源格外紧缺,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供需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即使安排见习,也因为病人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多持拒绝接受实践练习的态度。医学生实际接触病人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也难以培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实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会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治疗效果差,或者出现无法与病人正常交流、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局面。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引入了较新的SSP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SSP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中医临床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SSP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应用SSP存在缺陷。SSP本身为正常人,不能逼真模拟所有阳性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与临床真实情况尚有差距;教学任务重,容易造成SSP疲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培训的病种有限,且表现的症状、体征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忽视临床疾病的多样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