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科技论文

国内科技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追溯

一、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

(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特色与经验

1.美国著名的大学科技园

吴小玉的研究(2006)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在国际高技术竞争、各国相继出台大型高科技计划、创新计划及地区发展计划的背景下,加强大学与工业联系的一种空间形式。美国是这一形式的创始者和主要推动者。在美国科技园成功的激励下,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科技园区。20世纪70年代末期,科技园区开始在全世界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据统计,到1990年,美、英、日、德、法等九个最发达国家已建立了220个科技园,其中有189个是在大学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占86%。

美国是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地。1951年在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推动下,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ResearchPark),研究园由于顺应高科技产业化发展规律,最终外延和演化为今天举世瞩目的“硅谷”。斯坦福大学创办园区起始动因,是以土地租金补贴学校经费,但客观上达到了如下效果:(1)孕育了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企业,如惠普公司、思科公司、硅谷图文和生阳公司等。(2)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推动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创新。(3)开创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产品与直接生产力。(4)探索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开创了大学科学园建设的先河。

庄宁、杨小鹏研究(2005)的案例分析论述,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认为,大学不应只是进行学习和科研的“象牙塔”,更应该是学以致用的研发中心。因此,特曼积极投身于把研发成果向产业扩散、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当中。他认为,(1)斯坦福大学必须强大起来,在研发实力方面显著提高,成为一所真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全国研究型大学,发挥地区科技中心的辐射作用。因此,斯坦福积极吸引富有潜力的工程学教职工,同时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以使斯坦福的工学院跻身全美的最佳行列。(2)大学与当地公司必须进行实质性合作,建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斯坦福大学向当地公司开放大学课堂,鼓励电子公司的工程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研究生课程学习,同时也鼓励教工和学生到企业界实践,了解市场需求。(3)也是最重要的创举,特曼协助并大力推进了斯坦福研究园的创立与发展。

斯坦福研究园创建后,1959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创建了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为“地域顶点”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

2.英国著名的大学科学园

自1997—2006年间,牛津大学发出专利许可约160项,以大学的专利成果为基础,成立了五十多家高科技公司。仅2005年就有4家新公司进入科技园,其资金支持大多在100万英镑~1000万英镑之间。近几年,尽管在全球经济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牛津科技园仍保持着没有一个公司失败的记录,远高于全英科技园平均不足50%的成功率。

到2006年底,牛津大学周边区域已形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分别是:大型的“MiltonPark”,中型的“MagdalenSciencePark”和小型的“BegbrokeSciencePark”(即牛津科技园)。这些园区和附近大学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了生机勃勃的产业带。其中,牛津科技园作为新的经济簇群,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牛津科技园的建立不但为牛津大学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基地,还把部分收益返回投资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上,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牛津大学产学研结合,形成了互动多赢,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牛津科技园的定位和管理运作模式有四个特点:(1)促进大学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具有规范、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3)强化孵化器功能,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优质化的配套服务;(4)创立“高校创业基金”,首创“工业和商业研究员”职位。

牛津科技园有不少成功之处,有三点比较关键:一是国家支持力度大;二是具有通晓高科技产业化的领军人才;三是依托大学资源和人才优势。

3.德国的大学科技园

德国经济总能力位居世界第四位,其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重视高新技术应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大学科技园在其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大学科技园的迅速发展,主要起因于美国和英国的挑战。与美英两国相比,德国虽然起步较晚,1983年才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新中心,但后期发展速度很快,是西欧科学工业园发展最快的国家。到2007年,全德国共有三百多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其中参加德国科技园和孵化器联合会ADT的有181家。根据ADT对其成员的统计材料,现在园内企业共有7500多家,工作人员总计56万多人,入园企业平均规模是75人,入园企业孵化成功率超过90%(李洪伟,2006)。其中,1984年创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德国最为重要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

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都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这些学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德国大学科技园有五方面的特点:(1)政府直接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德国政府为促进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为高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开发,特别是在机械、电子和家用电器以及电子产业化方面,德国政府不断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水平。(2)以孵化创新企业和提高就业率为目的。科技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孵化企业。据统计,德国入园企业孵化平均成功率超过90%;而一些尖端、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则最受入园企业的关注,成功率更高些。(3)依托一流大学。张婕的研究(2001)认为,世界上的著名大学科技园都依托于著名大学,拥有一流科技园也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德国300多所高等院校大多参与了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或成果推广中心的工作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也是高科技公司的骨干力量。(4)科技园服务体系完善。德国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推动了企业创新,也为企业创新解除了后顾之忧。如海德堡科技园作为地区性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办公房屋、会议室、财务、管理、营销、网络、实验设备、法律甚至幼儿园等方面的服务。(5)风险投资增长迅猛,风险基金退出多元化。德国政府采取了优惠的投融资政策、优惠的资本市场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及吸引外来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由此,德国的风险投资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践和借鉴

1.印度的班加罗尔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虽然现在和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一同被称为世界“金砖四国”;但它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均GDP低于中国,综合国力也不强。

由于抓住了启动时机,高度重视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软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自1993年以来,软件业年均增长速度为50%左右,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和出口国。

如今的班加罗尔科技园被称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1991—1992年该园软件出口仅为150万美元,2000—2001年出口猛增至16.3亿美元,十年内飙升了108倍;占印度全国软件出口总额62亿美元的26.3%。

班加罗尔科技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周围有印度理工大学、班加罗尔大学、农业科学大学、航空学院等12所综合大学和70家技术学院的输血滋养,每年培养出1.8万名电脑工程师,使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发展有了技术和人才的依托与支撑。另外,政府的全力支持,更使科技园如虎添翼,企业趋之若骛。

班加罗尔科技园是典型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主要有五方面:(1)合理的园区选址。首先,这里是印度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有7所以理工科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班加罗尔大学、印度管理学院、拉吉夫·甘地医科大学等,有29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有28所印度国家和邦一级的科研机构。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大量的人才聚集使班加罗尔具备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以出口为导向的高科技城市条件。(2)完善的内部规范体系。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内部,除了各项硬性的和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外,诚信守约是各个软件企业间相互合作、共同开发软件项目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游戏规则,“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也成为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3)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印度政府开始重视对科技园的投入和扶持,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广泛鼓励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软件职业培训,直接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合资、合作与各种联盟,尤其是在知识密集的班加罗尔,更是不惜大力投入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4)产学研合作紧密。印度的高校都设有董事会,董事会里有很多大公司的成员反映企业要求,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来自第一线的专家,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与此同时,班加罗尔地区的大学也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到该科技园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5)注重交流与合作。首先,这体现在班加罗尔科技园与“IT金三角”中其他两个科技园的合作,这对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起到了滚雪球的效应,不仅带动了周边经济园区和其他科技园的发展,也对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其次,是与全球知名企业或软件强国合作。

2.爱尔兰国家软件园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6)资料显示,爱尔兰国土面积仅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仅370万,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爱尔兰还是一个农牧业占相当比重的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属于“欧洲第三世界”。近二十多年来,爱尔兰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尤其在软件设计与开发等领域形成了突出优势。自1996年以来,软件产业中的“黑马”——爱尔兰接连创造世界IT业的“神话”。根据2000年3月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1998年,爱尔兰的软件出口额即超过了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一位。

爱尔兰国家科技园始建于1984年,它使教育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中介、孵化服务。目前,该园已有九十多家科研开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爱尔兰国家科技园一直把软件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看待。通过对专业应用人才的培训、为欲设立企业的软件人才提供支持、协助软件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工作、爱尔兰驻海外机构积极为软件公司开拓国外市场,四个方面体现出对软件一贯支持的政策。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最大特点是软件本地化。其国家科技园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电讯四通八达,加上爱尔兰以英语为母语及爱尔兰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受过良好教育的软件专门人才,这就吸引了大量公司来爱尔兰寻求发展,同时促成了爱尔兰软件本地化的发展。概括地讲就是,国家科技园吸引跨国公司入驻爱尔兰,利用本地人才进行本地化,促成爱尔兰本土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3.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

裴硕秋博士综合中国学者王缉慈、钟坚、吴林海、彭纪生等的研究,得出新竹科工园是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科技园区成功案例。

新竹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1)政府的支持。政府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发展规划制定和融资体系建立等方面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2)知识资源的动力。新竹科技园区附近有台湾地区的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这些校所科研力量雄厚,其研究领域与园区产业方向有很强的联系,为园区的创新提供知识源泉。(3)制度保障。新竹科技园区内支持创新活动的制度不仅包括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措施,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一些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制度等,同时也包括有关知识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4)良好的社会资本。新竹科技园区有良好的创业精神,有很好的创新观念和风气,同时浓厚的业会文化也促进创新单元之间的沟通交流。(5)与硅谷地区的紧密联系。新竹科技园区的很多员工来自硅谷,他们不仅带来了硅谷的技术和信息,还带来了硅谷地区创新创业的精神,这是新竹地区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中国典型的大学科技园情况

1.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大科学园

1989年由东北大学创建的东大科学园,是中国最早大学科技园园区建设的实践。当时东北大学校领导顶住校内外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舆论压力,抓住沈阳市兴建高新开发区的有利时机,创造性地设立了东大科学园建设委员会和办公室,认真制定了园区三年发展规划。将计算机软件等科研成果作为东大科学园的四个起步项目,在校园东部划出80亩地进行孵化。二十多年过去了,经园区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100多家。这些企业的龙头——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和遭遇四川汶川大地震其成都软件园严重受损的情况下,2010年3月2009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66亿元,增长12.3%,净利润6.41亿元,增长30.5%。现在东软集团市值已达2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

2.中国其他大学科技园

在东北大学进行了最早的创建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争相兴办大学科技园,其中许多园区是大学和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联手设立的。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划出建设用地及投入相应资金,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东湖大学科技园。至今中国建有8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并且还没有将全国省市创办的地方大学科技园统计在内;这些园区的作用意义逐渐被社会认同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3.大学科技园的变异与创新——虚拟大学的科技园

国内科技论文范文2

利研合作是科学工作者为了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共享方式,既包括智力、知识、声誉的分享,也包括资金、设备资源的分享。科研合作的最终效应是使得科学知识的产出得到快速发展。国际科研的效应则是促进体育科研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促进的是合作国的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我国作为科技新兴国家,为了缩小与科技强国的差距,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应当充分合理地利用国际合作这一途径,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交流途径的拓展、沟通方式的便捷,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科研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可以带动和影响我国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发展现状也显示,虽然我国国际体育科研从论文总量和被引总量来看与欧美主要国家还存有较大差距,但国际合作比例则一直处于该学科领域较高水平,16年来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0%以上,说明国际合作一直是我国国际体育科研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以外,我国的国际合作覆盖面不断扩大,从最初的6个国家扩展到54个国家。而我国国际体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合作范围虽广,但布局过于集中,与美、英、澳、加4国的合作论文量占到了72%。另外一个问题是表现出单向合作倾向,与主要合作国的合作深度不够,合作论文量占被合作国论文总量的比例过低。面对这一合作局面,我国应继续加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扩增合作国家的同时,加强与现有主要合作国的合作深度,开拓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项目,并且努力提升同一科研项目下的科研产出,丰富国际合作的实际成果。

2 以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体育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和绩效评价均发现,在许多学科领域,国际合作论文比非国际合作论文具有更高的平均被引率。其主要原因是国际合作促进了资源和技术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了各国学者的自身优势,科研成果水平的优越性自然引起国际同行更多的关注。其次,相关研究也发现,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作者数量明显多于非国际合作论文,出现10人以上大群体作者的概率高,借助于这些作者群体的科研影响力也导致科研成果影响面大于非国际合作论文。    

本研究中,与大多数国家合作的期刊影响因子高于非国际合作的期刊影响因子,说明国际合作更多地瞄准高水平体育期刊平台,这些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对提高我国体育科研成果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产生的实际影响力方面,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高于无国际合作论文1.7次,且大部分国际合作论文得到了高于发表期刊平均水平的被引率,表明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确实引起了更多同行的关注,而且是超平均水平的表现。此外,国际合作论文的作者群体更加庞大,3一7位作者成为主流,而无国际合作论文的作者数量大多低于4位。国际合作为更多国内学者提供了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也为未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打下了基础。

3 以国际合作带动我国国内体育科研实力的提升    

国际合作的目的除了增加对外交流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国内科研环境和氛围,培养国内科研人才,提升自身科研实力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学者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接触到先进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设备、数据资源等。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开展科研的思路和合作的方式等经验,用于改善国内科研现状,提升我国科研软实力。有学者对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作用、做法和问题进行过总结,其中建设良好的国内科研环境和科研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是国际合作的最终目的。除科研能力外,国际合作还培养了我国学者熟练使用英语学术语言的能力,为交流和展示更多的国内优秀体育科研成果提供了便利。    

本研究分析了国际合作带动我国国内科研实力的现状。我国国际体育科研论文中无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近几年在小幅增加,2015年接近60%的论文属于国内学者独立完成,而高被引论文中这一比例的增加幅度更加明显。国际合作论文中我国学者的通信作者比例也已经超过了40%。国际合作的带动效应已经体现出来,我国体育学者的自主科研成果正逐步被国际期刊平台接受,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增。国内科研成果虽然没有国际学者的实际参与,但知识点不应局限在国内领域,通过增加与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讨论也可以拓展实际影响力。尤其在引用行为方面,我国学者需要增加对国际学术规则的熟悉和运用,加大对自身科研成果的肯定,以及与国际学术核心成果的链接,这些都是提升领域内影响力的合理途径。

4 以国际合作增进国际体育科研领域的话语权    

国内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14-02

学术期刊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虽然当今自媒体高度发展,但它依然是科研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我国是世界科研大国之一,每年的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2]。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已成为科研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3-6],但其中能够成为精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数量不多,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科研的发展。优秀科研论文稿源的严重流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但问题深层次的根源是国内对科技期刊评价主要依赖于CSCI、EI、 SCI等评价体系。为了摆脱国内学术期刊评价的这种窘境,国家于2012年立项,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成立的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承担和建立“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7-8],对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以解决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瓶颈问题。然而,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而言,这仅是万里的第一步,这个评价体系的成功还取决于其评价方法的完善程度、推介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支持[9-12]。

一、“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一)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客观公正评价及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一个很好平台,但在科技期刊评价以SCI等为主体的今天,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尽快自我完善。目前,“评价体系”的指标只有一个,即国际影响力指数,它是基于“科技期刊办刊又大又好”这一思路,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归一化后进行向量平权计算。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影响因子只能说明期刊近两年的影响力,反映不了其他年份的影响;总被引频次与办刊年限、刊文数量等密切相关,办刊年限和/或刊文数量少的期刊不占优势,即使用期刊量效指数对遴选结果进行修正,这些因素的影响依然没有摆脱,毕竟归一化所用的最大和最小值是组内数据的最大和最小值,这两个值与特定期刊的办刊年限、刊文数量无关。因此,“评价体系”至少在方法上还需改善。此外,对于学术期刊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的读作者,因为他们是最了解当前科研发展动态及相关期刊与之的契合度;而数字化的评价只能说明期刊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的情况,不能反映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因此期刊学术影响的评价应该有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参与,毕竟学术期刊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最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期刊。

(二)TOP期刊遴选比例的调整

“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从国际角度全面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根据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13],依据CI值排名,我国学术期刊中选取前TOP5%和TOP5%~10%分别作为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虽然从2012年到2015年,TOP期刊都有调整,但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目前有600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数量以及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相对于学术期刊和论文的数量,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还比较弱,但这是文种、国内评价导向、高质量论文流失等因素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评价体系”应该在对内对外同步宣传推介的同时,根据我国期刊和科研发展状况,适当增加TOP期刊遴选的比例,扩大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的规模,以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整体提高。从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统计结果[13]看,分学科遴选的TOP期刊结果存在很大出入,这至少说明划分学科与否对TOP期刊遴选影响很大,可能为了照顾某些学科,而将其他影响力好的期刊挤出TOP。虽然分学科遴选是为了各学科期刊均衡发展,但不利于期刊的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此外,2011~2015年的统计表明[13-14],我国学术期刊总被引频次呈非常明显增长态势,与2011年相比,2015年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的他引总被引频次分别增加了52.47%和167.16%,累计总被引频次50%所需的最少期刊比例,分别从2011年的3.42%和7.64%上升到2015年的4.77%和10.24%,因此未来TOP期刊比例可随这种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评价体系”需要大力推介

“评价体系”推介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际学术期刊影响的评价是以SCI、CSCI等收录为主要依据。要实现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评价体系”建立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推介它。国外的评价体系已发展很多年了,而且影响程度、范围都很大,国内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都非常重视SCI、EI、CSCI等收录情况,并将其作为科研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国内外都认可“评价体系”非常不容易,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积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大力宣传和推广“评价体系”成果,让更多的人和单位了解和支持中国学术期刊,逐渐扩大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认知度,以吸引优质稿源和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地位。

三、建 议

(一)建立科学、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已建立了5年(2012~2016),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评价方法依然主要采用CI排序。什么样的期刊最好,刊载的内容能最充分反映学科发展,最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用信息,这些只有它的消费者即广大作者(读者)最清楚,因此评价方法不能局限于简单地数字分析,而应大量吸纳广大作者(读者)的评价。这就需要提高“评价体系”的开放度,这种开放不仅仅要对国内,而且要对国外,只有广泛征求学术人的意见和评价,才能了解科研界对优秀学术期刊的需求情况,才能遴选出“真正”高影响力的期刊。

(二)评价体系推介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和政策支持

“评价体系”的建立目的是全面调查分析和公开公正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期引导我国优秀成果回流和吸引国际优秀稿源,强化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和给予政策支持。2012年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启动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随后几年,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参与支持。“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国家实施学术期刊“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指导依据,但这仅限于国家层面。要引导国内科研成果回流,就必须让科研单位和人员充分认识到“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公平性及其战略意义,同时通过一些行政措施规定和提升其在国内科学研究评价中的作用和主要地位,鼓励和确保国内大部分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否则“评价体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突破SCI、EI等在国内科研界的影响,也谈不上国内优质稿源回流和吸引国际优秀稿源,更别说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固本很重要。

(三)加快期刊市场化步伐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市场体制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期刊经营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我国学术期刊借助“评价体系”向外推介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国际同类期刊的市场化竞争,包括优秀稿源和出版发行两个方面。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步伐应该加快,转变期刊管理模式,p少行政管理对期刊经营的过多干预,给予期刊更多的经营自,促进其积极应对国内外期刊发展环境,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参与市场化竞争,逐步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也才能将“评价体系”的成果落到实处,并实现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伯海.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出版发行研究,2002(9):70-73.

[2] 贺德方.我国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整体提升[EB/OL].[2013-03 -04].http:///htmlnews /2013/3/275225.shtm.

[3] 袁桂清,游苏宁,包务业,苏青,王晓彬.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50-1055.

[4] 史红,包务业,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探讨[J]. 编辑学报,2005,17(5):313-316.

[5] 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2.

[6] 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08(6): 348-351.

[7] 伍军红,肖红,张艳,孙秀坤,张义川.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3):214-218.

[8] 苏楠.35家科技期刊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R].中国科技产业(报),2012(12).

[9] 温晓平,郭柏寿.201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科技学术期刊的现状及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6):612-616.

[10] 孙丰成,崔护社.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及思考[J].编辑之友,2013 (4):32-34.

[11] 颜帅,张昕.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J].科技与出版,2014(1) : 22-25.

[12] 李亚平,刘丽斌,周秀峰.学术期刊市场化运作及编辑业务管理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4(4):77-80.

国内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管理运营,规划,长远发展,创新

 

目前,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极其重视,促使各地科技馆建设如火如荼。我国国内科技类场馆很多,而且各地还在不断地兴建各类科技馆、博物馆。但这些场馆都存在一个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对科技馆当前及今后的管理运营和创新发展有了如下的思考。论文参考网。

1.我国国内科技场馆与国外科技场馆相比,在管理运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外一些国家,例如英国,在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做得很到位,非常先进,尤其在科技馆、博物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给自足、入能敷出是国外科技场馆的一个特点、一个优势。论文参考网。

我国科技类场馆和国外的科技类场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类场馆既是向公众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又是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的主要社会力量。科技的教育、传播,是全面提升公众科技素质的基本手段。大众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外,科技馆在传播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馆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场馆的建设、改造和日常运营中,片面追求大而全。

2)其功能主要以展览、展示为主,缺乏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3)缺乏科技馆的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

4)经费不足,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运营能力是科技馆创新和发展面临的首要的问题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制约条件在于经费、管理,理念,还在于它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教育责任的方式和程度。

1)借鉴国外展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成功的运营模式,多与国外展馆沟通、交流、协作。

2)更新展品设计、制作理念,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举办

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展览教育。在创意和理念方面实现突破、跨越和提升,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高创新度,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的科技馆,以陈列展品、展示为主,对观众的基本要求是“请勿动手”,而现在我们提倡和引领观众亲自动手参与到活动当中,用“请你参与体验”的方式,使观众从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汲取知识。

3)加入地方特色元素,避免陷入雷同。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精髓。对当地地理、人文、历史等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体现当地特色。

4) 提供优质服务,为观众提供便利。主动引导,向不同年龄、不

同知识层次的观众推荐适合他们参观、参与的项目等。论文参考网。同时开辟停车场,特殊人群服务区等以方便观众。

5)争取当地政府的最大支持,除了政府投资外,尽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从社会、企业得到更多的赞助。

3.长远规划,确定科技馆的总体经营方案,包括战略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市场推广、游客服务等。编制科技馆日常经营的各种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1)制定一个关于未来的计划或规划,体现未来三至五年的短期目标,甚至五到十年的长期目标。

2)加强科技馆的自身管理,不断增强科技馆发展的活力和服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对服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服务培训,建立积极向上的科技馆馆内文化。

3)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科技馆参观,走多渠道、多样化的科普宣传道路。并留住回头客,使回头客成为科技馆最好的宣传使者。在农村或偏远地区设立科技宣传点,定期开展科技活动,普及科技知识。

4)解决经费问题,第一可以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而且不能依赖一个投资者,要从不同渠道获取资助;第二可以创办科普产业,制作和销售科技书刊,航海航空模型,科普小玩具等;第三可以适当地引进外资,共同管理。

科技馆的管理运营与发展创新,是一项巨大而特别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探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科技场馆的管理运营模式、经营理念都是重大的课题。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科技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推动科技馆的发展进步,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闫荒亚. 展品创新中的几点思考. 科协论坛, 2007.

[2]钟燕凌. 创新与教育——新世纪科技馆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学,2008.

[3]王晓帆. 现代科技馆与主题文化. 科技馆, 2009

[4]朱卫国,曾勇. 科技馆展品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馆, 2009.

[5]常羽.科技馆教育活动组织过程的思考. 科技馆, 2009.

国内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论文;增长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67-02

科研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该机构的整体技术实力和医疗水平。本文想通过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基础研究科室过去6年发表的论文进行分类统计,从论文的增长数量和幅度分析挖掘医院今后具有潜力的一类科室,来进一步提高医院论文产出。

1 分类方法

将我院科室按照是否直接为患者服务、科室有无病房等因素分成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基础科室和行政管理科室。临床科室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中医科、介入科等有病房的科室,医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声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提供检查且无病房的科室,基础科室主要包括几个不直接面向患者服务的基础研究科室,行政科室包括科研处、医务处、教学办、护理部等职能科室。

将我院2001-2006年发表的论文按照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期刊分类,对SCI收录期刊论文统计影响因子大于3的篇数,并累计当年发表SCI论文的总影响因子,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则按照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分类。

2情况

2.1总数情况(表1)

表12001-2006年我院总数情况表(篇)

可以看出,2001-2006年总数,我院除基础科室年发表数目相对稳定外,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科室年均有所增长。其中行政科室数目相对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而言增长明显(图1)。

图12001-2006年我院总数分科趋势图

2.2国内核心期刊情况(表2)

表22001-2006年我院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情况(篇)

从2001-2006年我院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来看,临床科室和管理科室增长趋势明显,基础科室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医技科室2001-2005年增长趋势明显,2006年较2005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图2)。

图22001-2006年我院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分科趋势图

2.3SCI收录期刊情况(表3、4、5)

表3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情况(例)

表4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影响因子>3期刊论文情况(例)

从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数来看,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增长趋势非常显著,医技科室还实现了SCI收录论文从无到有的转变,基础科室SCI收录论文总数保持稳定,但影响因子>3的SCI收录期刊论文增长趋势非常显著,行政科室始终没有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图3、4、5)。

从2001-2006年我院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每年总影响因子变化趋势看,基础科室和临床科室增长趋势明显,医技科室从2003年开始一直保持在10左右。

图3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分科趋势图

图4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影响因子>3期刊论文分类趋势图

图52001-2006年我院发表SCI收录论文每年总影响因子趋势图

2.4年人均情况(表6)

表6 2001-2006年按人员分类的情况

可以看出,从2001-2006年,我院基础科室年人均数为0.988,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分别为0.810和0.614,行政科室人均数远低于基础、医技和临床科室,只有0.108。

从年人均SCI论文篇数和年人均占有影响因子数可以看出,基础科室约为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6倍,远高于其在年人均论文总数上的比例。

图62001-2006年年人均情况图

3结果

我院2001-2006年情况总体表现增长趋势,临床科室数量与质量均明显提高,基础科室数量稳定,SCI收录影响因子>3期刊数量增长明显,表明质量有所提高,医技科室有所增长,且实现了SCI收录论文的零突破,行政科室国内论文增长趋势明显,但始终没有在SCI收录期刊。

从图6可以看出,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年人均数与基础科室差别不是很显著,因此从数量来看提高的潜力不大,但年人均发表SCI论文篇数和年人均占有影响因子数都远远低于基础科室,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行政科室年人均数远低于其他科室,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应充分考虑行政科室人员学历构成较低等客观因素影响。

4 讨论

国际上通常以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和被引证情况来评价在国家规模上各国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国内则主要以科技统计源期刊即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来评价各个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及在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因此,每年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数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的许多管理部门在进行科研基金、科研项目的审批,国家博士和硕士授予点的评估中都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采用查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美国SCI和EI的方法,以便于评审专家对杰出青年基金申请者的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评价。所以鼓励科技人员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扩大科技人员对杂志影响力的认识,并有意识的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能扩大单位的学术影响,获得较高的科研声誉,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1]。

依据我院2001-2006年情况分析,我院今后应继续在管理上下功夫,加强临床医技科室和基础科室间合作交流与沟通、导向性加大对我院优势科室的科研基金资助力度、选择性对非优势科室进行扶持、针对性的进行科研思路和中英文论文写作培训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总结科研和医疗工作,积极投稿核心期刊和SCI收录期刊。对于行政科室,进行行政管理类讲座和培训,鼓励向国内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投稿,应是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王锦梅,王玉民.利用影响因子对公开实施分级奖励的初步尝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3):163-165.

国内科技论文范文6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对象的选取是对比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前提,为此本文设置了四个遴选原则:(1)同时拥有,即对比双方均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依托数刊联合网、主办单位网、学科信息网、数据库平台设立的期刊网页予以排除;(2)同一时期,即选取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3)同一领域,即参与对比的科技期刊所处的学科领域相同;(4)级别对等,即影响因子均处于同类期刊前列,国外期刊选取“JournalCitationReports(ScienceEdition)”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国内期刊选取“TheHighestInternationalImpactAcademicJournalsofChina(2014)”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通过筛选,最终梳理10种国际顶级期刊网站以及对应的国内10种顶级期刊网站作为本次的比较对象,详见表1。

二、对比维度分析

1.关于网络传播途径科技期刊除自办网站外,还可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传播科技信息,实现论文资源共享,提高本刊影响力。国外科技期刊比较注重开拓社交网络的应用,[9]如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网站上就有Facebook社交入口链接、Nature期刊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讨论。从单纯的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传播优先顺序来看,国外科技期刊论文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并依托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而国内的科技论文在选择网络传播方式时,更倾向于在作者自我控制力较强的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首先进行公开,获取广泛影响力后再转入新闻媒体的转播视野。移动终端阅读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绿色阅读方式正受到期刊网站的青睐,Cell的导航条即具有Mobile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此下载移动客户端,ChineseMedicalJournal也支持iPad阅读功能,但总体上科技期刊网站支持移动终端阅读的比例较低。在论文新闻化方面,国外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除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科技新闻外,还定期向各大门户网站及各科技网站推送自己依据科技论文转化的科技新闻,而国内的期刊网站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够。近几年,国内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逐步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但相对于国外多渠道的网络传播机制,目前国内的期刊与期刊、期刊与媒体、期刊与网络出版商的合作形式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为鼓励公众参与,国外期刊网站一般都设有论坛、群组、留言板等一系列的互动功能,公众参与度也较高,如在Nature的用户交流页面中,用户可以畅快地泡论坛,自如地添加标签,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资料,而国内期刊网站的相关功能有摆设之嫌。

2.关于主页内容安排上述国内外顶级期刊网站主页均居中分布,网页布局总体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大多放置反映期刊特色的logo与导航条;中间层是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区、新闻公告区、检索浏览区、用户登录区、友情链接区及其他扩展功能,内容最为丰富;最下层主要是期刊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帮助等提示性栏目。在个性化要求日益突出的今天,上述三层之分也非严格限定,最上层有时也放置相对重要的信息,如广告条、重大公告等。国内顶级期刊网站中间功能区从左至右分两至三个竖条,具体内容排版由期刊根据自身特色设定,如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将通知公告放在左列,而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将事件公告放在右列。国内顶级期刊网站的当期文章目录与摘要占据整个网页的绝大部分,如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网页几乎全是论文的简明目录,由于过多强调期刊网站主体功能容易导致其他相关功能的不足,布局略显单调、呆板,风格上也缺少国外期刊网站那种随和与自然。页面的底部区域,国内的科技期刊网站一般设有ICP备号、地址、邮编、联系方式等本土特色鲜明的信息,在设计上应当考虑增强网页内容的整体视觉效果、减少结尾部分的突兀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10个外国期刊网站中,Natur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Materials是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多种期刊,其主页布局风格十分相似,说明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各期刊倾向于采用相同的网站设计团队,而这种模式可大大降低网站的建设成本。

3.关于页面形式设计可视化图像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借助视觉形式动力指引人们目光移动的顺序,[11]最快速、直接地向大众解读所要传达的主题信息。国内期刊网页在可视化程度上明显比国外期刊网页低,除期刊封面、广告位图外,整个网页中很少有其他图片,论文内容可视化更是不足,10个国内顶级科技期刊网页,只有NanoResearch期刊网站在数字刊目推介中配有相应的图片,以辅助理解论文内容。而国外期刊网页,图像占比率相当高,如Cell期刊网页充满各种图片,即便是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倾向于用相应图片展示。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国外期刊网页的图片质量较高,如Science期刊网站将2014年11月14日的封面悬挂其上,把闪电与城市的大小比例无限放大,给人们展现一种非常规的视觉体验,整个城市被一层红色的浓雾笼罩,闪电从空中画出一道道痕迹,画面以红色系的冷色调给人一种警示、恐惧的效果,通过视觉语言有力地诠释出全球变暖对闪电活动的影响,见图1;而ChineseScienceBulletin期刊2014年11月的封面则以专业化极强的学术图片搭配红色的抽象背景,普通大众很难通过视觉语言解读封面故事,见图2。国外期刊网页除有图片外,还有音频和视频内容,如TheLancet期刊网站专门设有“Multime-dia”一栏,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而对应的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几乎没有一幅图片,更不用说视频、音频。此外,也有国外期刊网页将大尺寸、高清晰的图像专门存放在相关链接中,如Science论文页面中有专门的“Viewlargerversion”链接,可点击查看高清图片,并可以教学幻灯片形式下载。

4.关于主体功能外的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科技期刊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推介本刊的重要科技论文,由此衍生出诸多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如RSSFeeds、E-mailAlert、ProfitService等。国内期刊网页大多设有“订阅指南”,提供相关纸质本的订阅信息,很少有RSS链接;而国外期刊网站RSS订阅已成共性,订阅内容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订阅内容分为JournalArticle、CASSection两类,Nature期刊有ScientificAmerican、NatureResearchJournals、NatureReviewsJournals、Na-turePublishingGroupJournals、NewsServices等多种类别。如今,期刊网站以E-mailAlert(电子期刊派发)方式可对自立身产品进行营销推荐,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发送信息(如杂志的当期目录、摘要等),Na-ture邮件提醒服务细化了服务内容,依出版物A-Z字母索引,按用户的个性选择予以提供;而提供E-mailAlert服务的国内期刊网站只有ChineseMedicalJournal、ChinesePhysicsLetters、ChineseChemicalLetters三家。在期刊网站运营盈利方面,国内期刊网站盈利水平较低,大多处于无收入状态,而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运营经验则较丰富,如NaturePublishingGroup为作者提供有偿英语语言编辑服务和黑白或彩色抽印本订购服务;Science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网页广告收入等。虽然“会员制”服务模式被国内外期刊网站普遍采用,但国内大多数期刊网站在实践层面较为肤浅,注册会员除阅读电子期刊外,很少能享受到其他特色服务;国外期刊网站的“会员制”服务,则较为全面,如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网站除上述功能外,还为会员提供来自学会的教育、培训机会,给予项目基金资助,推送行业信息报告,组织就业指导培训,会员的求职信息等。

三、改进策略

1.增加科技期刊网络建设评价指标,促使期刊重视网络传播科技期刊的传统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选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重要指标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将各期刊排序在相应学科下,作为期刊质量的衡量标准。近年来,又增加了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他引率等修正指标,改进了期刊评价工作,每年均出台新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含核心版与扩展版),但该评价体系尚未引入科技期刊的网络建设因素。因此,可将期刊网络影响力作为单独的一项评价指标,并在期刊评价总指标体系下进行相应的赋权。一套融合了网络传播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期刊网站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激励各期刊加大网站建设投入,努力争取较高评分。而且,在当前发展“互联网+经济形态”的风口,“互联网+期刊”建设更应受到重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咨询和知识交易可通过科技期刊网站这一载体进行。

2.拓展科技期刊网络增值服务,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网络信息资源爆炸时代,科技期刊提供科技文献的目次、摘要、全文以及期刊介绍等信息的基本服务与科技信息自身价值的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无法应对用户多层次、差异化、定制式的信息需求。期刊网站当务之急是要以科技期刊论文为核心开发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如在科技期刊网站设置用户交流社区、内容推介区、图书情报机构专家在线咨询、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模块等等,[12]通过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注重内容学术性的同时,也关注内容服务的高容量性、新颖性、时效性、趣味性,使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的同时更愿跟踪了解学科最前沿信息,增加用户体验、提高互动效果,转优势为增值服务。期刊数据库,如知网、维普、万方等,可通过适当降低使用费用、降低集中式授权比例、灵活采用分散式授权方式、与信息分析单位合作,为用户提供除单纯论文下载外的情报分析信息。

3.发挥编辑的作用,提升期刊网站的管理运营能力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涉及网络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移动终端电子期刊的传播等各种传播途径,每一种传播途径的开拓与维护都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3]前述科技期刊网站的内容组织与形式设计都需期刊编辑的积极参与,也对编辑各方面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先前是期刊编辑将内容进行选排后由网站设计公司进行线上传输,而今要求编辑对即将出版的论文进行筛选和推荐,并对重点论文进行精辟点评、概括及配图,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明晰的新闻传播意识。此外,多样化的文章体裁、多指向的超链接等,要求编辑做好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层级结构关系。编辑个人的风格偏好将密切影响期刊网站相关模块甚至是整体的风格,其应当建立起与可视化图形图像设计者的密切联系,借用他人新颖的页面设计、契合的动静图像组合将严肃的科技期刊及其网站办得生动、活泼,实现协同管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