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1
一、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我国的民族器乐的曲目都与当地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源自于生活与民间艺术。正因陕西当地丰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音文化,才孕育出了陕西筝曲的浓厚风情。陕西筝曲继承了陕西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地方音乐的写作手法,例如调式、调性、音阶、曲式等,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汇编、整理、创作修订而成。乐曲的风格有的宛转悠扬,如泣如诉;有的则慷慨激昂、情绪高涨,同时又带有欢快活泼的特点,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陕西筝曲的作品中,调式音阶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欢音”与“苦音”。它的音乐风格是“以苦音为主要演奏音阶,苦欢相互结合”的特点。“欢音”是音乐中常用的基本音阶,其演奏中所表达的情绪欢乐高涨。“苦音”用来表现一种如泣如诉、凄凉婉转的情绪。在陕西筝曲的大量音乐曲目中,欢音出现的频率较少,苦音则用的相对比较多。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两种雕饰也不是完全分开使用的,有时会依据情绪不断变化而混合交叉使用,常常用于表达丰富、内心复杂的情感。
“欢音”与“苦音”同时也被称之为“二变之音”。“欢音”的音阶为sol、la 、do、re、mi、sol“苦音”的音阶为sol、la 、降si、do、re、升fa、sol,苦音的音阶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其音阶会根据乐曲旋律的不断起伏而随之变化,情绪的起伏也随之变化而变化,因此有着一种游离的感觉,这种状态也被称之为“二变之音的游离性”。在演奏的过程当中,si或fa两音的颤按滑相结合运用,从原本游离着的状态逐渐转变到la、mi两个音,这充分体现了古筝演奏中的活音活律。正是这种多元的调式、音阶等要素不断交替变换并存,从而形成了如今陕西筝乐变幻多端而复杂丰富的特点。
二、陕西筝曲特别的演奏技巧
陕西筝乐独特的演奏技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初是通过对其它七大筝派的演奏风格、技法的学习与创新,后来陕西筝人利用陕西当地陕北音乐文化风格的特点将其融入其中,并采用诸多流派优异的演奏技法结合而成。
陕西筝曲最初的演奏只是用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来演奏完成,现如今有了轮指、摇指、琶音、刮奏等演奏技法,这些技法逐渐日趋成熟。左手在演奏过程当中虽为辅助帮助的作用,但左手的技法更为丰富,有“按”、“颤”、“揉”等技法,陕西筝曲作品中,在左手技法的运用上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因此,在演奏当中,左手的做韵技法便有以下几个独特的地方:
(一)颤音
颤音就是手指下压琴弦,手腕与手臂肌肉同时收缩,让手腕保持持续用力。指关节站立,注意不能塌陷,手和臂成为一个整体。使得整个手臂的力量都下压按压在琴弦上,使弦音变化而升高。然后控制小臂的力量,手臂放松,手臂带动手腕提起,肌肉放松,使变化的弦音回到原位。肩臂放松后,小臂和大臂仍保持紧张感,从而完成一次颤弦的动作。按照这上述的方法,不断来回重复动作,便形成完整的颤弦技法。
在陕西筝乐中,“重颤”与“滑颤”用的最多。例如:变化音fa、si后面的mi、la都会加上重颤,给人以委婉、凄凉的感觉。
(二)滑音
滑音是由右手弹拨琴弦发出音响,左手按压琴弦,从而改变了琴弦的张力所获得的变化音差而产生的音响效果。滑音有上滑音、下滑音等。在演奏中值得注意的是,下滑音有着独特的演奏艺术形式,便是在乐曲的进行当中,如果有二变音向正音解决的下行级进,无论曲谱上是否做有记号,都应采用下滑音来演奏。例如:si、la一定要演奏成si、si、la。这种技法在陕西筝曲的演奏当中出现了很多,是作品更富有韵律,令人回味无穷。
(三)按音
按音就是左手按弦,使用不同力度来控制音的高低,弹奏出的音是不属于古筝正常弦列之外的自然音以及变化音。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当中,左手的大拇指,二三四指同时按弦使用技巧来完成。
陕西筝曲完美地融合了陕西当地艺术特征,乐曲旋律大多为上行的跳进以及下行的级进,在演奏、演唱过程当中还都应该注意音乐发展的连贯性,这样才能生动形象的塑造出乐曲中的音乐形象以及情感。同时,为了使乐曲更流畅,着重运用左手拇指、食指与中指,使其不断地在fa、si之间连贯按滑,使旋律流畅的进行,从而更好地展现出筝的韵律。
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2
(一)词作家生平
余光中(1928-),中国文学家。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的台北故居,余光中写下《乡愁》这首诗。
(二)曲作家生平
李海鹰(1954),中国作曲家,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李海鹰以诗作《乡愁》为基础创作的艺术歌曲《乡愁》,曲调鲜明,旋律舒缓,又是电视剧《闽南名流世家》的经典名曲,经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佟铁鑫饱满深情的演绎,成为作曲造诣和传唱度都很高的一首艺术歌曲。李海鹰曾为《黑冰》、《外来妹》、《刑警本色》等等电视剧创作过主题曲,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曲子,像《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等。
二、艺术歌曲《乡愁》创作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的体裁,起源于西方国家,五四以后,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之初,艺术歌曲就在很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艺术歌曲通常具有极富代表性的特点:诗与音乐的融合、歌词创作的严谨、旋律伴奏的一体、演唱技术的规范以及表演形式的固定。
(一)歌词置于文学语境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审美,具有异于其它的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作曲家善用文学语言的可解性优势,使作品与听众间架起沟通和欣赏的桥梁。
诗作《乡愁》内容上展露作者自己在大陆的记忆更多,小时的一枚邮票、长大后的一张船票,以至于后来的的一方坟墓,都将诗人自己的故乡愁思予以寄托,渗透进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意象的选择上,跨越时空的思念分别寄予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极富现实主义的色彩。从记忆的迁移,再转置情感的归属,都展现了诗人内心对故土的极度思念,甚至是渴求。
(二)歌曲曲式分析
《乡愁》采用单二部的曲式结构,旋律总体上是七声音阶,却又有别于传统民歌,利用民歌素材提炼出来的音调,质朴中透出新意。其情感抒发的流程是先抑后扬A段的基本格调是平实的叙述,然后由钢琴过渡,引出激情爆发的B段;第二遍的B乐段采用多次反复,并在伴奏上选择钢琴大量的音域跨度相当大的长琶音和小提琴近似人声的歌唱性旋律共同配合,把全曲的情感抒发推向最。
三、结语
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3
关键词:舒伯特;菩提树;浪漫主义风格;个人
舒伯特作为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他的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最明显的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而作为新时期的“自由艺术家”,他的歌曲不仅表现了他纯个人的种种体验,更真实的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中的整整一代人在现实中的感受。舒伯特曾意味深长地说:“我的作品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由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苦难,那些只有苦难而产生的作品是很难使这个世界感到高兴的。”这句发自内心的自白真正道出了他的音乐真谛,因此,他创作的600多首艺术歌曲才如此的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其中,他创作的两部声乐套曲更是他的经典之作――《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声乐套曲虽然不是舒伯特的首创,却在他的创作中发扬光大,两部套曲的词都出自缪勒的诗。《菩提树》(Der1nidnebaum)是声乐套曲《冬之旅》(全套曲共24首)中的第五首,根据威廉•缪勒的同名组诗谱写而成。歌曲表达了主人公通过对家乡门前菩提树下幸福时光的回忆,表现他对昔日爱情生活的眷恋和旅途上寂寞忧伤的心情,同时,这也是舒伯特的心情写照。这种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传性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早期的风格特征之一。
浪漫主义风格在《菩提树》中的体现,不仅仅只在于它内容的自传性和抒情性,旋律音调的创作、色彩性的转调、扮演重要角色的钢琴伴奏都无时不刻体现着与浪漫主义风格和个人的联系。
一、 旋律音调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舒伯特的歌曲旋律的创作是和所选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区别于以前歌曲中,诗词更重于旋律,舒伯特通过他的努力把旋律等提高到了与诗词同等的地位。首先,他选的诗词虽文学价值不一,但都符合音乐加工的理想。其次,舒伯特对诗词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善于捕抓诗人的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体现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诗化的音乐和音乐化的诗。
在《菩提树》中,它的曲式结构是一首变化重复的单三部曲式:
前奏(8)+A(4+4+4+4)+间奏(4)+A1(4+4+4+4)+B(2+2+2+2)+间奏(5)+A2(4+4+4+4+2)
在A段中,诗词“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
这段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在回忆美好的从前,旋律音调采用的是明朗的大调式,轻松且极具诗意,渲染了歌词中宁静的氛围。
当进行到A1时,“今天像往常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此时,作者回到了黑暗的现实当中,旋律音调也开始采用阴郁的小调式,到了作品的部分“凛冽的北风吹来,直扑上我的脸,把头上的帽子吹落,我们仍坚定向前”虽只有短短的两句,却体现这现实的残酷与流浪者痛苦的心情,旋律音调极不稳定,直到主人公听到菩提树的呼唤才又回到轻松与宁静。
舒伯特艺术歌曲与诗的完美结合,使其音乐进入了浪漫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
二、 色彩性的转调
功能性的转调、和声让位于色彩性的转调、和声,这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又一特征。在《菩提树》中,作者在表现主人公心情的转换时,并没有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四五度的转调,而是采用同主音大小调(E大调和e小调)来体现这一心情的转折,《菩提树》中这种色彩性的转调,没有准备与过渡,多运用于音乐情绪的突变中,这种调性变化手法与单一调性、转调、离调等形式不同,它为情绪的突变、乐思的跳跃性发展提供了可能。《菩提树》中,主人公时而幻想时而又回到现实,调性的如此安排非常贴切。
三、 钢琴伴奏的描绘性与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当中,钢琴伴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伴奏,它开始具有了诠释歌词的效果;它不再是歌曲的旁观者,而是构成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诗词、声乐融合在一起,且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具有了与它们同等的地位。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作用主要在于情感的表达、情景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在舒伯特的努力下,钢琴伴奏不仅具有了外在的描绘性,还对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内心刻画。在《菩提树》中,作者一开始就用连续不断的十六音符的三连音描绘在微风中摇曳的菩提树树叶的声音,把人们带到了树枝轻轻摇动、树叶沙沙着响的意境之中,形象、逼真、生动。
在歌曲进行到流浪者在黑暗痛苦的现实中坚定前行那一幕时,即B段时,钢琴伴奏从原来清晰的调性与轻巧的伴奏织体,转变为调性不稳定和由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与左手八分音符所带来的那种狂躁不安,悸动的情绪,这与此时流浪者的心情是非常贴切的。
另外,艺术歌曲《菩提树》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流传至今,已被视为德国的民歌,它的旋律音调、变化分节歌的形式等都是在德国民族艺术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在短短的三十一年中,舒伯特以其自身的努力与天赋,开辟了浪漫主义早期的音乐风格,为后人的创作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特别是在艺术歌曲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从本文对《菩提树》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到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突破与创新,他的这种突破与创新甚至影响到了钢琴创作的领域,为以后舒曼、勃拉姆斯等艺术家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6
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4
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流派指的是以某一个体艺术家或艺术家群体为核心。集众多艺术家的创造性艺术劳动成果。所形成的具有优秀代表作、独特艺术创造、鲜明艺术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得以几代传承的艺术派别。其标志是:1、有代表性艺术家,有传人,得以持续传承;2、有代表性剧目;3、有独特的美学观,鲜明的艺术风格;4、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地域流传,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承认和喜爱。
二、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
中国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基本上都是以某一杰出艺术家为代表,根据其客观条件,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接受众多艺术家的帮助,吸取他们的创造性成果,寻探适合自身条件的剧目、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综合性艺术因素,从而树立起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风格。
京剧“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是如此,须生中的余叔岩、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也是如此。越剧中的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亦无例外。
程砚秋幼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是13岁后倒仓,嗓音变暗,音域变低、变窄,所以,他就一方面扬长补短,苦练低音、中音,使之由暗淡变得宽厚醇真;另一方面扬长避短,揣摩唱腔旋律,注重发声与音量控制的密切配合,行腔收放自如,气口运用自然,充分发挥其中低音区的特长,形成似断似连气断情连、缠绵婉转、深沉抑郁的唱法特点。并且在人物方面着力于悲剧性人物窦娥、富于同情心的薛湘灵等形象的塑造,多演出《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朱痕记》《锁麟囊》等剧目,从而形成了以深沉悲怨为美学追求,以抑郁缠绵为风格特点的程派艺术。
梅兰芳则以唱、念、做、打全面优秀,嗓子“宽、亮、响”为特点。因此,擅长于表演雍容华贵的杨贵妃、赵艳荣,也适合于文武双全、“昆”“乱”不挡的穆桂英。其剧本创作得到了齐如山等人的合作和协助,唱腔创作接受了王瑶卿等前辈的指导,得到了徐兰沅等琴师的协作,舞台艺术的其他方面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支持与协作,形成了以《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西施》《洛神》《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为代表剧目,以富丽堂皇为美学追求,以优美华丽、顺畅大方为风格特点的梅派艺术。
越剧中的袁雪芬,于20世纪40年代得到当时的话剧和电影工作者的支持,对越剧的编剧、导演、音乐、表演、舞美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强调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美学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颂扬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题材的剧目《香妃》《木兰从军》《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为代表作。其唱腔朴实稳健、细腻优美,形成了以深沉委婉为风格特点的越剧袁派艺术。
以上这些不同流派的戏曲艺术,虽然有不同的美学追求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但是,共同的都是具有以表演艺术家为中心的一元化艺术创作方式的综合性特点。也就是说,在戏曲艺术流派形成的过程中,代表性表演艺术家始终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其基础是表演艺术家的客观条件,如:程砚秋的中低音区嗓音、梅兰芳的“宽、亮、响”等。在流派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中,该代表性表演艺术家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的专长,又要善于选择和修改适合于自己演出的剧本,还要琢磨服装、头饰、化妆、道具、布景设计,并且要善于发挥剧作家、琴师、司鼓、服装、道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收他们的艺术创作成果。因此,如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戏曲艺术流派既是以杰出艺术家为代表而集中众多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结晶的产物,又是当时以表演艺术家为中心,集表演、唱腔、剧本编创、导演、服装、舞美、灯光设计于一身的综合性特点的产物。在那个时代里,戏曲艺术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既是表演艺术家,又是剧作家、导演家、唱腔作曲家、舞美设计家。所以,才会有人把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与斯坦尼斯拉夫表演体系相提并论。
三、戏曲艺术流派之现状
时至今日,戏曲艺术流派的现状如何呢?简而言之,是只有继承,没有发展,没有新的戏曲艺术流派的出现。就以流派唱腔来说,这种继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传统流派的代表性剧目表演中原样继承;二是在新创作剧目中效仿流派唱腔,或吸取某流派因素来创作新唱腔;三是在“京歌”或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音乐创作中引用某些流派唱腔的旋律音调。这三种方式,都只是被动的“承”,而不是主动的“创”,因此,从总的趋势来看,当今戏曲艺术流派的继承是处于停滞状态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戏曲艺术创作方式的变化。传统戏曲艺术流派追求综合性的一元化风格特点的创造,而当今的分工细致、创作主体多元化的创作方式与之是相矛盾的。也就是说,戏曲艺术流派的各单一个体,原来以创造富有个性特征的美学观和艺术风格为追求目标。其内部讲求的是总体上统一的一元化的风格特点,为此,从创作主体上,必须以某一个体(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杰出的代表性表演艺术家)为核心,在其周围团结一批剧作家、唱腔设计者、琴师、司鼓、作曲家、导演、表演艺术家、舞美设计者,博采众长,形成一个志同道合的一元化的创作群体,从而成就一个戏曲艺术流派。然而,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分工的细致化,剧作家负责创作、改编剧本。作曲家设计唱腔、创作场景音乐,专业导演从事戏曲排练,舞美师、服装师、灯光师专事舞美、服装、灯光设计,如此种种,使综合性的艺术创作出现多元分化、互相割裂的状况,剧作者、唱腔设计者、乐器演奏者、导演、舞美设计者分而治之,各司其职,各创其艺,各美其美,各求其韵,这种多元化的创作主体,不可能服从于以表演艺术家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风格一元化的艺术流派形成的需要。最后都将各自设计的独立方案,交给演员,搬上舞台,所以,很难形成布局周密、风格鲜明统一的一元化的综合性戏曲艺术流派。
又由于细致的分工,放松了对代表性表演艺术家的全面素养的要求,未能出现像梅兰芳这样集表演艺术家、导演、剧作家、作曲家、舞美设计者于一身的杰出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大师,所以,更增加产生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新的戏曲艺术流派的难度。
四、启示
启示之一,是正确理解“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戏曲艺术流派的每一个体来说,虽然内部讲究对比、变化、平衡、统一,追求丰富多彩,但是从这一个体与另一流派之比较而言,讲求的是独特的美学观、鲜明的个性、标新立异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从这一个体对外而言,它是一个统一的个体,是“一”;然而,对于戏曲艺术这一整体来说,正是由于有了众多的流派,有了众多的“一”。才能构成异彩竞呈、绚丽缤纷的“多”。就像是一个大花园那样,你一朵红牡丹,我一枝白芍药,他一簇黄,如此这般,也就形成了百花竞放、丰富多彩、繁荣昌盛的局面。
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5
文化艺术演出中所要借鉴的各种所需用品都被通俗地称为道具。大道具、小道具、装饰道具和随身道具都属于道具。道具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形式,戏曲中的道具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演变,顺应着时代的需求而日渐丰富,凸显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道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渐渐有了实意和表意这两种不同的设计风格。现今的科技发展也给舞台道具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使舞台道具能够充分地适应戏曲舞台的要求,完美地体现出戏曲表演艺术的魅力和商业价值。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写意”是我国戏曲常常借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美学“写意”的虚拟这一特点始终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沿用至今的技法和表演形式。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采用中国古代美学“写意”特点之一的虚拟,主要表现在对戏曲演员的舞蹈设计和戏曲舞台的舞台美术构思上。也正因为有了虚拟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戏曲舞台在建造设计时才有了更大的空间选择和更灵活的时间设置。观者在欣赏戏曲时总是看到不同的表演场景在不同的表演时间上总是相得益彰,完美至极,可以说没有混乱无序的情景发生。
舞台虽小,但在戏曲的表演艺术可以生动地演绎出江河湖海、万马奔腾、楼宇环绕、小桥流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戏曲表演艺术家精湛的演技和重要的舞台道具。当代的戏曲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由过去的听戏渐渐地转变为看戏,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拓展了人们了解社会、接触艺术作品的渠道,而艺术门类也以不同的震撼力给予人们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现如今的社会被网络、影视等传播媒介覆盖,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都紧抓着传播媒介来宣传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戏曲表演艺术脱颖而出,是值得每位戏曲工作者深思的。众所周知,一桌二椅是戏曲舞台最重要的道具,也是戏曲中必不可少的万能道具,这一特殊而又平常的道具给观众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好戏,在山地可以被作为坡地,在河流可以被作为渡船,在野外可以是木桥,可以是树木……这种看上去十分简单甚至简陋的舞台道具却承载着无限的表演寄托。道具的另一特点是其舞台装饰性。道具重要的特点还有指认性,其能使观者在欣赏戏曲时迅速地指认出戏曲内容的背景。在过去,戏曲表演者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为了生活往往需要跨地区流动性演出,所以舞台道具的便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的道具简洁、便利、小巧,同时又能被用来形象地模拟场景中相对应的事物。
戏曲舞台上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道具之一就是桌子和椅子了,这一特殊的设计环境造就的特殊的道具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比较少见,所以渐渐地成了戏曲舞台特有的舞台美术设计。因为戏曲的表现风格需要,戏曲舞台设计者必须具有以虚为主和虚实结合的戏曲舞台设计思维。戏曲的艺术特点——写意也影响到舞台设计理念。“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虚拟的”正是戏曲舞台艺术形式的特点之一,包括舞台整体的虚拟和某个地方的虚拟。设计者可以利用碗、扇子、镜子等舞台道具来虚拟戏曲场景中的对应物,充分引发观众对道具所虚拟的物体产生联想——可以是万马奔腾,或是小桥流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满足舞台表演道具在剧中的最大配合,是设计者必不可少的制作路径。戏曲的表演艺术总是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人物心理、时代面貌以及贴近人们生活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这其中道具是功不可没的。舞台道具设计者几乎将生活中见到的景物都照搬到舞台上,来满足舞台表演的需要,给观众最真实的视觉震撼和心灵感悟。
戏曲的艺术特点范文6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传统戏曲中有利的艺术元素,对于戏曲来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沃国平传统戏曲本身具有传统美,民族声乐在继承其传统美德基础上对戏曲艺术进行变革,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促进中国艺术的进度与发展。
(二)继承与发展
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有着一定的审美共同点,他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范围内,但是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特点和地域风格,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艺术,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戏曲的发展继承了传统戏剧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在很多歌剧中经常会看到板式变化,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中经常会出穿插戏曲形式,民族声乐借鉴传统戏曲的演唱技法丰富其音乐内涵,现代很多歌唱家都具有深厚的戏曲功底,利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即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启示
现代民族声乐首先要将审美艺术融入到创作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积极发挥文学在声乐中的表现,提高文化价值;注重创作个性和情感色彩的投入。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出具有鲜明美学品格和综合艺术的声乐作品。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演绎出具有时代性与戏剧性的艺术作品,推动我国文艺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戏曲元素对现代民族声乐的沁润
(一)熏陶和感染
传统戏曲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利用现代艺术带动传统艺术的发展。现代很多著名的声乐唱段中都有着传统戏曲的影子,比如民族歌曲《断桥遗梦》以曲唱词,以丰富多彩的歌词,展现中国民风、民情。另外传统戏曲多样的形式变化也为民族声乐多继承,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的变奏曲式不同,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化使戏曲演唱感情更加丰富,也使其戏剧性更加丰富多变。民族声乐在这种意识形式的熏陶下也形成了板式变化主体。其次民族声乐也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审美标准,二者都主要强调传达情意、中正平和、含蓄典雅的审美特点,提高其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
(二)演唱技巧的借鉴
歌唱的重要因素是气息,歌唱者对于气息的掌握是演唱的主要因素,这一点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都特别重视。现代民族声乐就很好的借鉴了传统戏曲中丹田运气的方法,在演唱过程中适当把控气息的运转,不断完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技能。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注重对传统戏曲语言的借鉴,传统戏曲的歌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寄托,民族声乐对其进行借鉴,丰富了自身的语言形式,提高其艺术价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