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科技论文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1

论文评选活动由评委会的专家学者及戏剧之家杂志社的审稿编辑通过层层筛选,从《戏剧之家》每期刊发的论文中进行评选,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点评,并对获奖论文给予表彰奖励!

以下公布2015年07(下)的获奖论文名单,并由衷地对获奖的作者表示热烈祝贺!

专家点评(合议):

一等奖:《从到英雄:时事新戏〈二十世纪新茶花〉和福州评话〈新茶花〉对“茶花女”形象的改造》

陈 瑜(华南师范大学)

清末民初的中国,正经历着中西文化激荡融合的重要转折点,各种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与思维。然而,西方文化在影响中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受到时代风气的“雕琢”,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倾向。本文对这种“本土化”现象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文化融合的内在脉络。

法国作家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文学形象,而在清末民初,“茶花女”的形象同样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全新的演绎,这一改编过程同样体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本土化”现象。本文即对这一改编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参考文献详实丰富、考据思路清晰严谨、论证精辟入理,为展示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演变,提供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范例,既形象直观又入木三分。此外,本文还揭示出这一改编过程对于中国传统伦常秩序的自觉皈依,以及对于当时民族救亡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可以说,陈瑜老师的选题准确地抓住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时代缩影,并能够在充分解读现象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体现了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经过改编,“茶花女”从一个追求爱情的,变成了助夫杀敌的“巾帼雄杰”,甚至化身为亲上战场荣立战功的“女英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这一改编是“奇异”的,蕴含着独特的道德意蕴、折射出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实际上,“新茶花”的“新”字,即表明了改编者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意图。可以说,时事新戏《二十世纪新茶花》和福州评话《新茶花》除了女主角的身份以及爱情元素以外,几乎不见原著的影子。两次改编虽有所不同,但目的均在于宣扬男女平等、唤起国民的尚武精神,体现出当时的戏曲从业者引领时代精神的担当与情怀。而这一大胆改编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更值得当今的戏曲人深思――传统戏曲要在当下获得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或许不在于究竟是要坚守传统还是要迎合市场;时至今日,我们的戏曲人是否还能如先辈一样,拥有引领时代潮流的雄心与能力?在心浮气躁急于“迎合”的当下,是否应当停下来思考:也许“引领”会比“迎合”更有力量?――而这,也是陈瑜老师的论文所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特别思考。

二等奖:《传统藏戏作品的戏剧冲突及其审美内涵》

刘玉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的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更是以独特的民族风情,诠释着一方民众的精神信仰、承载着当地群众对于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少数民族戏剧不仅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更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其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以《苏吉尼玛》《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等经典藏戏为例,以精微睿智的笔触,为我们了解藏族戏剧打开了一扇明澈的窗,更像是展开了一幅幅瑰丽而圣洁的精神画卷,其中有着藏民族以善为美的心灵世界,更有着对于生命诞生的赞颂,以及对于死亡的达观;不仅展示了藏民族独特的生命意识,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藏戏与佛教的深厚渊源,彰显了作者在理论研究以及心灵体验上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论文,不仅能够让读者增长见识,更可令人得到心灵上的涤荡,既有学术价值,又兼具精神高度。

二等奖:《话剧〈我爱桃花〉“戏中戏”结构分析》

潘睿杰(云南艺术学院)

话剧《我爱桃花》是著名编剧邹静之的代表作之一,十余年来常演不衰。该剧采用了“戏中戏”的创作手法,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迷离交错的时空,展现了古今如一的人类情感困惑,具有被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本文着眼于《我爱桃花》的“戏中戏”结构,通过反复深入的观看与阅读,对该剧的剧情发展脉络进行了解读,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了该剧独到的叙事结构,并恰到好处地阐明了其中的戏剧冲突所蕴含的思想张力。作者思路清晰,思想颇具深度,具备良好的学术潜力。

可以说,戏剧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而高明的剧作家不仅知道该“讲什么”(主题立意),更懂得该“怎么讲”(叙事技巧)。本文不仅准确把握了《我爱桃花》的主题立意,也让我们更为深入地看到了《我爱桃花》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叙事思路,对于广大的戏剧创作者而言,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等奖:《浅析关汉卿〈救风尘〉中的批判与反抗精神》

赵培贝(广西大学)

在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的笔下,有着众多经典鲜活的文学形象,值得人们反复品鉴、深入解读。经典的魅力在于其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不仅指向现实,也指向未来,因而是常读常新的。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关汉卿的《救风尘》也一直得到了不同的解读。赵培贝的论文从《救风尘》的创作背景、角色选择、批判与反抗精神等角度入手,对剧作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关汉卿的创作主旨也有着较为深入的解读。文章将赵盼儿定位为“普通人物当中的‘英豪’”,对赵盼儿作为普通底层女性的英雄气概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对于关汉卿“刚毅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的响应,体现出论文作者较为敏锐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相对扎实的学术功底。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2

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但不是唯一的重点。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而识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文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课后所要求掌握的生字,完成识字任务,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加以培养,要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字、词、句和指导朗读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因字而异,灵活处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总结出多种多样的识字教学方法,应该说是各有千秋的。因而,我们不能以“音、形、义”三步走这一方法来完成取代其它的方法。有些生字在课题之中,在解决字音后,即可进行字义教学,以便缩短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如第三册《补丁》这课的“补”字就是一个生字,而“补丁”也是一个生词。在揭题时,可以“音、形、义”同步走,让学生掌握字音,理解字义,初步分析字形(因为“补”字是形声字,分析字形,有助于理解字义)。然后,让学生带着“文章写谁的衣服打补丁,为什么要打补丁”等问题去初读课文,就比较容易把握内容。如果一定要把“补”的字义放在讲读中完成,就有“舍近求远”之感觉。有些生字属名词术语,其意思与上下文并无多大的关系,如《补丁》中的“沙发”、“香山”,《喝墨水》中的“芝麻酱”,《诚实的孩子》中的“作客”等。在讲读之前,集中突破,可扫清阅读的障碍,提高讲读的效果,免得讲读时,要时而停下来讲这些词语,把课文上得支离破碎。还有一些会意字、形声字,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在解决读音时,不妨就字形进行分析。如:《美丽的公鸡》中的“病”、“粮”、“鸣”,《初冬》中的“雾”,《狐狸和乌鸦》中的“露”等。如果都要机械地分“音、形、义”三步走,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受影响。

三、因文而异,分步突破

为了安排复习巩固环节,应根据课文的长短,生字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而“分课时突破”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所谓“分课时突破”,即在因字而异,灵活处理的前提下,以课时为单位,完成生字的音、形、义教学。例如《补丁》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解题初读,集中解决字音,理解:“沙发”、“警卫员”、“香山”、“接见”、“外宾”等词的意思。讲读第一段。进行“俭朴”、“补丁”、“袜子”4个带点生字字形教学,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字音以及4个生字的字形。讲读第二、三两段。进行“警卫员”、“整齐”、“干净”、“提醒”、“沙发”、“因为”等6个带生字字形的教学,完成课堂练习。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3

摘要:课程标准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基层教育工作,而我们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实际教学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本文旨在反思中学教育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并尝试寻找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学;人文教育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这决定了化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作为基层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化学教学的实际现状显示,《课标》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与实际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①这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培养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出于各种原因忽略了这些内容。

一、教学经费问题导致的化学教学“偷工减料”

许多中学为了节省开支,对于化学实验室并不重视,许多必备的化学实验器材短缺,一些消耗性材料补充不及时,在日常使用中又疏于保养,导致器材损坏。《课标》中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仅能象征性的完成其中一部分,规定应当一周一次的实验课程往往被挪作自习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课标》要求的实验比如萃取实验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则因为实验反应现象不够明显或者反应速度太漫长而被选择性忽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忽视。

另一方面,中学图书馆内理科尤其是化学类书籍往往极其稀少,许多学校的图书馆甚至完全没有相关书籍。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二、高考制度导致的化学教学“唯分数至上”

《课标》中虽然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然而高考这种单一的检测方式决定了教学时只重分数的弊病。学校通常会为教师下达升学任务,有的学校更是以此设置奖惩体制,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师刻意忽视那些非考试重点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并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是更看重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标》明确地将化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事实是,在化学教学中,这三部分完全被简化成“做题能力”甚至是“考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题海战术,课时安排上显现出明显的失重。而《课标》中多次提及的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社会调查以及撰写小论文等内容就往往被教师彻底无视。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被完全忽视了,进入大学后往往并没有合格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思维能力,成为所谓的“高分低能”。

三、教师思维误区导致的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许多教师认为人文教育的责任应当由文科来担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理科同样也肩负着人文教育的重任。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课标》和化学教材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却常常被忽略掉了。

教材内的许多阅读材料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料。例如通过对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白马非马”材料②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了解思辨艺术。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比其他学科要更加有说服力。这些课本中的小资料正是用来弥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缺失的人文教育部分的,应当获得教师的足够重视。

以上这些问题往往并不会在学生阶段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影响,却严重制约了学生未来的实际能力与人格培养。如何让《课标》更好地与实际课堂相结便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高考一直都是中学教育的风向标,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改革单一的高考选拔制度。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大学的录取标准中加入每个科目的阶段性学习状况评估,而化学的评估内容则应当包括《课标》中所要求的实验完成情况、论文撰写情况以及社会实践情况等相应内容。

有了具体的要求,在教学实际中这些内容自然会得到相应的重视。当然,由于这些内容会占据学生的一些学习时间和精力,在高考试卷的难度方面也可以适当的降低一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并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而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够适应未来的深入学习研究和社会生活。

其次,教师应当改变思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人文教育方面,化学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标》中所要求的化学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是一门需要认真思考和严密计算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思想。比如在实验过程中精准认真的完成每一项示范步骤,重视学生对于资料收集与社会调查的准确度,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关的化学历史故事。

在化学教学中,德育应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都可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利用这些真实的素材来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身为化学老师必须要去思考和重视的。而如何正确利用化学知识,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更好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些也需要老师对学生做出引导和教育。

总之,《课标》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化学教学工作。然而如何正确的解读和贯彻《课标》中所规定的内容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化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是一门肩负着重任的学科。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4

李顺成

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崛起,在扑天盖地的信息传媒中,广播电视做为传统媒体,其发展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县级电视台在全国中央、省市等大台的挤压下,处于竞争弱势,在夹缝中谋生存,求发展。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孤军突围,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一席之地,成为众家县级电视台苦苦追寻的目标。近几年来,献县电视台面对广电发展新形势,静心沉思,逐步探索,在开发、策划、制作电视节目中注重本土化,节目从形式到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当地收视群众的收视习惯、品味,倾力打造一道当地“土系”文化大餐。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与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当地政府的肯定,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飞。献县电视台闯出了一条县级台节目发展的特色之路。

注重节目本土化是自身生存的需要

十几年前,农村生活单调,文化匮乏,电视是百姓休闲、娱乐、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当时农民收看电视,主要靠无线接收,节目套数少,选择节目空间小,县级电视台生产什么节目,老百姓就看什么节目,且看的津津有味。

如今,各级电视台纷纷上星,不断扩大有效覆盖面,以及随着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进展,有线电视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县级有线电视节目套数大都达三十多套,有的甚至更多,观众从被动的收视者变成了主动的选择者,节目套数越多,观众就越挑剔。电视市场也由卖方转为买方,观众成了电视业的上帝,众家上星台激烈的受视观众争夺战就悄然而起,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提高节目收视率,扩大影响力。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脑与宽带带给百姓的诱惑并不亚于十几年前观众对电视的依赖,在中央及省市大台的挤压与“一网晓天下”并存的困境下,县级电视台的生存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那么县级电视台的出路在何方呢?纵观献县电视台三年三步跨越式的发展,电视节目的改版、更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节目是县级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因为观众最终的选择仍是取决于节目的质量与品味。县级电视台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山重水复”中寻找到“柳暗花明”,关键是立足本土,做好定位,为什么人,为哪些人生产制作节目,也就是了解、分析受众的需求。县级电视台顾名思义,是当地县域的电视台,受上星条件和无线发射功率的限制,受视观众主要集中在本县(市)及周边县市,也就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受视群众的需求来办电视节目,办好电视节目。找准当地节目切入点,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丰富电视荧屏,满足当地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从而牢牢抓住当地观众,才能使自身得以立足,得以生存。

注重节目本土化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员、设备是电视节目生产的必要条件。目前,县级电视台无论是人员还是设备,都无法与中央台、省台相比。虽然近几年来,县级电视台硬件、软件有所改善,但与上级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面狭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非专业出身,缺乏一定电视节目 开发、制作、经营驾驭能力,难以迅速适应广电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二是设备落后,因财力原因,设备更新换代慢,有的设备老化,超期服役。

尽管县级电视台节目生产条件简陋、落后,但也不能盲目跟风,刻意模仿,大台有什么,我台就有什么。或者节目生产无视形势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墨守成规,电视内容与其它台雷同,且质量低下,没有自己的频道定位、特色、看点,结果可想而知――本台观众逐渐流失,节目收视率直线下降。失去观众,意味着决定县级台发展的重要支柱--广告的流失,将失去阵地,失去生命力,从蓬勃走向暗淡,走向死亡。

“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县级电视台有自己的劣势,同样也有自己的优势:处于基层,扎根于广大百姓之中。只有立足于本县,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基层优势,热情服务“三农”,围绕受众需求生产电视节目,围绕受众反映改进节目或更新节目,拉近电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构建电视与观众的和谐关系,推动和促进县级电视节目形式不断出新,节目质量不断提升,节目收视率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县级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年年“更上一层楼”。短短几年,献县广电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龙头节目拉动了经济创收的迅猛增长,经济创收由原来的不足百万元上升到近千万元,广告收入连续两年跻入河北省县级收入十强。

注重节目本土化是受视群众的需要

广大电视观众关注“国事、天下事”,更多的关注“家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这就需要县级电视台在“节目为王”指导思想下,大力倡导节目生产的针对性,制作符合本地审美习惯或品味的电视节目,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就地取材,努力作出影响力大、收视率高、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提供给观众风味可口的信息、知识和娱乐,努力打造家庭联系社会的平台,百姓观天下、看社会、了解家乡的窗口,极大满足受视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一是新闻节目精品化。既关注“国计”,又注重“民生”,弘扬主旋律,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地决策部署,展现时代风貌,鼓舞人心,充分发挥喉舌作用,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献县新闻》增加信息量、含金量,摆脱以会议报道为主的新闻报道模式,新闻记者“眼睛向上”变为“眼睛下移”,深入基层农村,抓典型鲜活新闻;善于抓住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度报道引导,解决群众的急难盼怨。社会新闻栏目《百姓十分钟》把镜头对准广大百姓,话语权交给百姓,关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形式上,变字正腔圆的“读”新闻为“说”新闻,增强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新闻节目找准切入点,准确把握焦点,不断打造亮点,强化看点,严肃不失活泼,板正不失趣味,以新颖的形式,全新的面貌,时时给观众带来新的收获。

二是专题节目平民化。县级电视台针对不同的受众开设了不同的专题栏目,诸如农业节目、文化节目,受众大部分为农民。一般来说,农民文化相对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他们愿意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所以编排节目,本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原则,把节目办到农民心坎上。献县电视台《农村天地》自开播十多年以来,节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深受观众欢迎。该栏目根据节气时令,重点安排农业生产中的科技知识,并邀请农技人员解答农民在种养植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邀请致富能手,走进演播间,畅谈致富经验,增强节目的可信度和参与性,观众纷纷来信说《农村天地》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需要啥他送啥。

近年来,献县电视台推出的系列文化专题节目《话说献县两千年》、《漫话献县地名》、《献县姓氏的由来》、《正在消逝的风景线》等将本地观众想知想看想听的话题搬上荧屏,全面介绍献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有力促进了文化兴县的步伐。文化节目播出后,引起全县及周边县市观众的极大反响,献县电视台节目收视率创下了历史新高,进一步提高了台影响力。《话说献县两千年》、《漫话献县地名》两个专题片文字稿合编为《献县古今谈》,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音像作品由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献县姓氏的由来》专题文字稿也即将结集付梓,出版发行。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主题背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因为它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其带来的许多有效效应已为教师所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探究和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三。

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尚未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一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

情景描述:

1.提出问题

师:板书问题:1.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说失败了?失败原因是什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开始认真看书、归纳,前面的问题基本能顺利解决,但谈到如何评价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说是近代化的开端,就说明发挥了作用,为什么又说它失败了?”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在备课时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但看到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临时做了调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我根据各组情况做适当的指导。

2.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很高,讨论非常激烈,有些学生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比较少见的。

3.展示结果

我让学生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学生展示的结果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不仅观点明确,而且非常全面,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而且下课后还有学生在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反思与研究:

这个小小的插曲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讨论合作教学成为很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它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因为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形式,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现象一: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情况准备不够充足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更多的是考纲和教材的结合。然后想办法让学生读懂教材、掌握教材,并且能举一反三,根据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教师的先入为主,造成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不足,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讨论题目并不符合学生情况,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所以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欠佳,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现象二:不相信学生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十分周到地设计好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甚至包括过渡语,但是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很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些超过教学设计范围的问题,就会被教师“下课再做讨论”等借口搪塞过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放心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

现象三: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教学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课堂中经常出现因为问题设计不当,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因素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或者从表面现象来看,讨论似乎非常“热烈”,但却没有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生们只是漫无边际地乱谈一通,讨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也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现象四:讨论中存在“看客”现象

在课堂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他们不愿意加入讨论行列,只在旁边充当“看客”,也有的学生已经总结出了自己意见和结论,但并不积极发言,而是“各自为政”。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

提出建议: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在要仔细研究考纲,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科学地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干,真正体现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告诉学生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预习时单独思考,使他们在下节课的讨论内容更有针对性。

2.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认真观察和倾听,追踪学生讨论的进程,因为学生在讨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出现某些史实上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其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使各个小组的讨论始终紧扣主题。

3.教师要做好总结

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本节课的讨论情况及时总结,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如对优等生要从严,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中肯地指明其不足的地方,使优等生学习有方向;对于后进生要从宽,及时地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便使后进生学习有信心,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成就感和方向感,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独自探究―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使问题探究和学生合作讨论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23-01

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效果非常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等等,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停滞不前。为了提升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分析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以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太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都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知道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

2、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导致学习效率逐渐降低。虽然教师实施的教学方法逐渐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是限于简单的记忆单词,不能灵活的运用。

3、英语课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虽然我国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英语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只是流于形式。随着新课改明确提出:在小学教育中,每周不能少于四课时的英语,但是在相关研究结果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的小学教育每周只有两节英语课程,有些更是存在用语文课以及数学课代替英语课程的现象。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部分家长也认为英语课程没有语文及数学课程重要,家长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只会导致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逐渐降低。造成英语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就把数学与语文课程永远摆在第一位,从而导致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发挥出作用。

4、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技能都会影响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水平还是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教学效果。经过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其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不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都存在严重的差异性。第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不同,认知水平不同。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必须要把英语课程的地位凸显出来。小学生学习语言是最佳阶段,所以,英语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实施教学,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贯彻落实到教育政策的和教育计划实施当中去,只有把英语课程的地位凸显出来,方可让学生以后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承担起着责任,定时检查学校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应该使教材以及师资力量能够满足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需要。值得注意一点就是,家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白英语课程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转变教学观念。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进而影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提升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还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改革之后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知道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性,才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知道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知道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方能为学生以后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每项教育任务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素养。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不是单单背诵几个英语单词既可,而是应该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还是处于一个活泼乱动的阶段,集中注意力不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游戏。常用的游戏教学法有:看图片猜单词、单词接龙、听单词做动作以及背英文单词比赛等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度分析教学中不足的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只要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就可以更好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效果,促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剑宏.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 李 月.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