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年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年科技论文

青年科技论文范文1

摘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现实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凭借自身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定位,有必要从人才最基础的内涵给以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劳动报酬;人力资本

美国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分析了职业差异性、层次性的客观存在,论证了人的劳动是一种有差别的劳动,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多少的问题,更是一个层次水平的不同。现实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凭借自身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定位,有必要从人才最基础的内涵给以分析。

一、劳动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才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即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一般的“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在马克思看来,创造价值的劳动即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这两种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在不同社会、不同科技的发展下,在不同的形式的劳动中,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会有不同,甚至区别很大,但绝不会有什么纯粹的体力劳动或纯粹的脑力劳动。

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它是以人口为存在的自然基础,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

人力资本是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是对人进行投资形成的。一般来说,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换言之,体现于劳动者身上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现的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生要有两个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知识、技术、信息成为商品;二是整个社会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其中第一个条件,即知识、技术、信息与劳动力分离成为商品,是人力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尤其是经验型的知识,它直接内化于人的自身,形成某种特殊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就成为可能。但是,仅仅有这一个条件人力资本还不能产生。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并且知识已经成为商品进入经济交易,其典型代表就是工业产权。然而,在工业经济下,承担复杂劳动的高级劳动力并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只有当第二个条件得到满足,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围绕着知识而展开时,人力才可能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分配,获得经济剩余。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将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一定时期普遍的、大多数劳动力可以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价值量决定的标准或尺度;而复杂劳动则指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训的劳动者才可以从事的劳动,其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或倍乘。

现代科学劳动同样是抽象劳动的支出,是高级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大量倍加,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劳动报酬而不注意贡献报酬。在研究劳动报酬时又不重视现代科学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倍加作用。虽然今天的技术水平对李嘉图、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来说已今非昔比,科学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它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无论现时的技术已经多么复杂,里面凝结着多么高级和复杂的劳动,它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又起着怎样的决定性作用,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多于以前的千万倍,但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则没有任何改变,它们仍然是只能把它本身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上,而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丝毫的新价值。

从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生产劳动逐步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替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若要从劳动力要素方面来提高劳动,就不能只是简单劳动的增加,而只能是提高劳动的质量,也即提高生产中复杂劳动的比重。所以,在商品经济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中,就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复杂劳动更体现着生产力的进步,它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正因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才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体力劳动对于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劳动创造了人。生产力水平越低,体力劳动越重要,体力劳动的实践发展了人的智力。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体力劳动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脑力劳动的认识已达到新的水平。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O)在当年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内涵在通常意义上讲,就是以知识生产、应用、传播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形态。它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中智能性要素在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得以更充分广泛的认可。创造性劳动等于倍加的重复性劳动,在分配关系中其地位突出。这种划分既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特点和客观状态,又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融合在一起。

到了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商品的自然要素价值越来越小,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大。产品中所含的科技因素越大,其价值中的劳动要素越大。到了今天,许多商品中的自然要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的价值是人的劳动价值[特别是脑力劳动价值]。进一步说,在今天的知识经济里,知识性的商品中就根本不存在自然要素的价值,完全是人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因此,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中商品的自然物质成分越来越少,人的高级劳动成分越来越大。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完全出自人的头脑,这种商品的劳动价值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而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价值。一项专利技术,完全是人脑的劳动价值,当它被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之后,产品也被赋予了脑力劳动价值。

由此可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形成是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决定的,所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四、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

尽管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职业间不必区分重要与否,或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生活中,职业间的差别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人的主观意愿,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从劳动报酬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劳动力价值的层次区分。

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赋予的天赐财富,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如此细密、技术技能要求如此尖端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不经过正规教育和专业培训就能登上科学的殿堂。对人的投资在这个时代益发凸现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种投资集中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上,由此形成了人才的层次。如果我们以人才为主线进行分析,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是广泛的,具体来说包括中专、技工、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等各个层次。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运用客观规律和人类创造的先进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不能依靠单纯的体力,而须有赖于智力即脑力劳动。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经验越丰富,复杂脑力劳动和创造发明的能力就越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就越快,体现在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劳动报酬就越高。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是根据职业的社会评价去区分不同的层次。职业的社会评价取决于各种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支出、工作的复杂度、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的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工作内容的自、收入水平、社会声望、个人兴趣与才能的发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总的来说,职业的层次性高低的标志就是经济收入的多少。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下,劳动报酬都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大量增加,而对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知之甚少,影响了自身价值实现。了解劳动价值论有关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理论,有利于对目前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青年学生自身定位,使他们对高素质劳动者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引导他们科学的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托夫勒.力量的转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青年科技论文范文2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have many practice links. Graduation thesis and design have hardware requirements. Whi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all aspects shortcomings.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thesis anddesig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is low. It is point out that fast and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s to do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ch as perfectingthe system and doing well the topic selection,enhanc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do the existing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guidance modes. It wa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give the reference to the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is (design)quality.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措施;软环境

Key words: new local colleges;science thesis (design);measures;sof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95-02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1],其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定位是培养大量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富有实干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通过升本的机遇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其功能和以往相比,除了教学以外,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即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2]。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它们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3]。

2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本科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4]。而理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科学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在生源质量、经验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计划不完善,就业与考研复试冲击,学生普遍存在论文基本攻薄弱等因素[5-8],这些不仅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措施

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要解决当前的困难,更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软件建设。

3.1 加强动员,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论文效率加强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是与毕业直接关联,获得学位、求职或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让他们明确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是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系部统一思想,对不合格的论文决不手软,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学生打消侥幸心理,有压力去完成。学生重视,基本功扎实,可以提高实验(设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老师指导的难度。

3.2 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优化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除了在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到难易适宜外,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3.2.1 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素材。论文(设计)命题一直或部分时间到科研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或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完成后由学校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行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冲突。

3.2.2 加强与资深的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两类院所师生的“双赢”。很多资深的科研院所高级职称和博士较多、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而充足,很多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很难申报的前沿课题,但对省重点高校或更高层次的高校老师手中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却课题组人手不够,这正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缺口。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这些高校或研究所联系,利用他们的课题和资源优势解决自己课题方向老套、脱离实际、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更多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实现两类院校师生的“双赢”。

3.2.3 做设计类课题。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个人电脑,可选择应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调查发现历届理工科毕业生,无论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在公司从事经营贸易,还是在政府机关就职,几乎都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培养掌握最新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当然应该顺应这个潮流。

3.2.4 选题时间提前、内容放开,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设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或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课题中。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科研能力,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或创新型实验,只要能够体现水平的,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利用兴趣这一强大动力提高论文质量。

3.3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基本功。狠抓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外语与计算机水平,对于论文有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日后论文的撰写、排版、定稿都大有帮助。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揣摩,以便能够有效地借鉴它、模拟它。同时,老师可每学期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语有针性的攻克自己写作的弱点,争取每写一次论文就能进步一点。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

3.4.1 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指导老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其勇挑科研重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可适度聘请外校教师或企业高工参与到论文指导中来。

3.4.2 论文指导模式改革首先可采用教师团队指导方式,即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在充分考虑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教龄基础上,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将发挥教师在各个领域的知识优势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较好的完成论文指导任务,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采用双导师制。对于校内课题,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论文。因为教授经验丰富,但是指导学生时间相对较少,而青年教师精力充足,时间多,但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需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和副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这种联合指导方式,真正体现了教授“传、帮、带”的学科带头作用,加速了具有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的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自企业的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这样做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从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着手。

参考文献:

[1]辛彦怀,王红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刘海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3):89-92.

[3]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9-10.

[4]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213-214.

[5]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6]刘正远,段玉玺,呼汉卫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5.

青年科技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青年教师 激励机制

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在高校从事教学及科研的人员。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力量,在许多高校中,青年教师已超过教师总人数的50%。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需求特点,了解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越来越受到了高等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在许多学校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西部计划项目、西部之光等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职称评聘制度不健全

在职称评聘方面,青年教师的职务评聘,对教师而言,关系重大,它代表着教师学术水平是否被肯定,教师自身价值和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承认。因此,它关系到青年教师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时期以来,教师职务评聘有论资排辈现象,尽管已得到遏制,但在职称评聘过程中轻教学重科研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对于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只有象征性的量的要求,而对于科研业绩量和质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主持过多少项目等都作了硬性的要求。另外教师学术水平的衡量表面化也比较严重,例如单纯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论文期刊级别作为评判标准,而忽视论文的实际科研水平。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考察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职称评审中,许多高校要求申报者提交一定数量的论文才有参评的机会,否则,不能提交到评委会上评审。青年教师为了能评上职称,一个劲地赶论文,不管是什么期刊,只要能发表就行,有的甚至在网上花钱买论文,也有不少的教师把增刊和会议论文集都拿来凑数。这种轻教学重科研、轻质量重数量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不利于青年教师潜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视物质激励

目前,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重点体现在报酬上,表面上看来,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得到了某种“平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师自我满意度的关注,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工作满意度与报酬的高低相关,与工作价值也同样相关,要提高教师工作绩效,除了加大报酬力度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目前高校的奖励措施不健全,不少学校管理者没有深入地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对教师的奖励整齐划一,认为教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于是将激励青年教师的策略重点体现在报酬上,把青年教师的需求简单化了。青年教师并非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既看重获得与付出相当的报酬,更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因为物质奖励只能带来暂时的满足感,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成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内部动力,这一点对于西部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尤为重要。

3.在行政权力上重执行轻倾听

学校在制定、执行一些重大政策和规定时,很多时候未充分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意见。学校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的利益,教师科研人员的需要并非在优先考虑之列。“官本位”思想总在顽强地表现。在权力调控方面,对于关系学校发展的前途和走向,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作为办学主体力量的教师缺少决策、议政权力,尽管每个学校都有教代会,但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利益没有得到体现。教代会作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制度,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其日常工作开展得太少,教代会期间教师的提案和意见大部分得不到落实和反馈,影响了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院校的发展充满活力和生机。

1.改革职称评聘中教师业绩的评价,完善职称评聘制度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生命线,如果高校片面追求科研量,使教学退居次要位置,无疑是本末倒置。在职称评定时,应该区别对待,对于教学能力强的人,主要从教学业绩、教学成果来考核、评审。而对于科研能力强的人则应主要从科研业绩、、编写著作、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来要求。如只有统一标准而不能照顾差别,势必严重挫伤一部分青年教师特别是教学型教师的积极性。

论文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业绩和学术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怎样把专业技术人员引导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创新水平上来,是广大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职称评定中,可以对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作主评论文和参评论文之分,对主评论文的数量作要求,对参评论文不作要求。主评论文和参评论文由申报人员自己来确定,这样可以避免申报人员认为提交论文越多,专家给的分数和权重越高的印象,也可以使评委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对论文的实际学术水平和创新性审核和评价上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其目的是要把专业技术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做好本职工作上来,吸引到有创新思想的高水平论文成果上来。

2.重视物质需求的同时,重视非物质激励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作用

高校施行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激励机制,而不是某一种单纯的、片面的激励机制。目前,过分地强调了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一提到激励,马上联想到房子、票子、位子。的确,优厚的待遇对青年教师稳定性也很重要,但只靠优厚的待遇不一定能使教师队伍稳定。精神的激励、成就感、认同感才是稳定青年教师的重要因素。赫兹伯格认为,工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属于“保健”因素,它不具有激励作用,而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发展前途等因素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高校管理中,必须做到物质与非物质的激励相结合,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工资待遇,还要让教师将个人的进步融入高校长远发展目标中,让他们感到有更大的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发展空间与舞台。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从教师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教师的满意度。首先,高校应建立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学校领导应该破除壁垒分明的等级关系,推行民主管理改革,从制度上承认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参与管理学校的义务。同时,高校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之中,积极聆听和关注青年教师的需求,保护和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各种制度的出台都应该有青年教师的直接参与,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贯彻起来才更加畅通、高效。由于青年教师来自第一线的各个不同岗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代表性,从而保证了所定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高校还应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高校应从青年教师关心和关注的方面入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避人为因素,为青年教师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青年教师已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了解高校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一套适合新时期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促进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春梅,赵芬,朱建定.目前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2):29-31

[2 ]邱鸣,芮国强.激励机制设计原则:基于对高校教师人性假设新认识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3-106

青年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养

【中图分类号】G238

0引言

编辑对科技论文进行编辑加工在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被选用的稿件在质量方面可能问题不大,但要正式发表,编辑还要做许多细致、繁杂的加工工作,纠谬、删繁、补漏、规范、归纳、升华,使之完全符合出版要求,对这样高知识的工作,编辑只有处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感觉清晰、思维敏捷,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及创造性思维,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1]。

青年编辑的状态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青年编辑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己任,牢记编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早日成为优秀的编辑人才。同时,青年编辑应该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自我激励,对工作不断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享受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快乐人生。通过对编辑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内涵、外延和原则的分析,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整体开发编辑人才资源的措施.

1.1政治素质

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期刊的管理体制与国家的技术和文化市场体制相结合,出版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并使期刊编辑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体制。

思想道德修养,编辑工作是无名无利,为别人做嫁衣的工作,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作者审稿,编辑稿件,排版出版,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别人是看不见的。编辑应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正确处理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作者为读者服务,爱岗敬业。

职业道德修养,编辑对来稿的录用起着关键的作用,青年编辑应积极向老同志学习,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则,关心尊重作者,对于来稿者耐心回答问题,加强与作者沟通,帮助作者查询资料。

1.2 学术素养

编者再创造作用的最大体现是再发现,即如何慧眼识珠辨识和发现论文的学术价值,这是编者应该发挥的最大功能。这一主题的确立和强化,必然要求编辑思维和编辑知识结构的变革:一是必须突破编辑思维的单一定势,向思维多元化发展,编辑思维也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二是必须跨出思维对思维的编辑模式,方能真正保持思维的正确性;三是调整编者知识结构,增强学科纵、横向相似信息的贮备。只有如此,编者方能由被动的“为人作嫁”,走向主动的再发现之路,真正体现编辑的学术贡献[2-3]。

编辑的学术素养与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提高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需要从科技期刊主办挝坏闹厥映潭取⒈嗉部的氛围以及编辑自身努力等3个角度进行考虑。前两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只有三者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相应提高。

1.3 业务素质

青年编辑刚刚入门,应积极参加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编辑业务培训班,熟练掌握编辑规范。坚持期刊的三审制度和清样三校制度,积极约稿和组织稿源,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期刊的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印刷,发行流程。

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要参加上岗培训,通过上岗培训,科技掌握编辑技能以及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使青年编辑获得上岗资质。青年编辑参加编辑的学术会议以及研讨会,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和视野,更好地接触优秀编辑部的编辑。有条件的编辑部应支持青年编辑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位。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与本期刊专业内容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研讨会,使编辑能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专家学者,有可能使编辑部能够选择对口的审稿专家以及约到高质量的论文。鼓励青年编辑自学,编辑部可以买一些有关编辑等方面的书籍,鼓励编辑在业余时间自学,提高工作能力。责任编辑应是稿件质量的主要责任者,而不应是经济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只有在经济责任上解放了责任编辑,才能促使他们对稿件质量真正负起责任,才能最终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4-5]。

1.3.2 注重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青年编辑应注重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在编辑工作中应严格纠正语法错误,错别字,编辑部的编辑应订阅《咬文嚼字》,同时应教育青年编辑提高写作能力,积极写作投稿,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职业素养,在编辑中减少差错率。.

1.3.3注重学习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以媒体角色进入传媒环境伊始,一面是新媒体造势咄咄逼人,一面是传统媒体杞人忧天般地生发出很有可能被取而代之的恐慌。而经过短期震荡后的传媒环境呈现的局面是传统媒体依凭网络如虎添翼,网络媒体则呈捉襟见肘之态。由于网络编辑客体转变的特点,相应地要求编辑主体随之转变。表现为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和编辑理念的更新。很多编辑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站维护、建设都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1.3.4经常阅读已经出版的自己编辑的文章

编辑们编辑每篇文章都是认真负责的,但是编辑们的能力、学识有限,对已经出版的自己编辑的稿件进行阅读,善于总结提高,总结经验和不足,有助于更好地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编辑能力。及时发现不足,更好地向优秀期刊的编辑们学习,取长补短,力求完美,培养谦虚谨慎,戒娇戒躁的思想,更进一步提高期刊的质量。

2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一些青年编辑在他们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兢业业,对成绩突出的编辑在职称评定上应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优秀的青年编辑在职称评定上应给予一定的倾斜,对获得期刊,编辑省部级优秀奖励的青年编辑本单位应给予适当物质奖励,这样才能鼓励青年编辑干一行,爱一行。这种方式才能鼓励青年编辑钻研学习,不断进取,攀登新的高峰。

3.1.创造意识

在整个编辑过程中都要有创造意识,编辑在工作中是否能有创造意识以及在工作中能否自觉地创造,决定着编辑的稿件的水准。因循守旧的编辑方法在现代编辑中行不通。但是,编辑的创造性也不能背离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编辑在从事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也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产生与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思维。编辑在编辑工作中还要学习新的理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工作中。

3.1.2信息意识

现代编辑工作中,信息不仅是创造意识所依赖,而且也是与工作密不可分的。编辑的信息意识表现在与编辑工作有关的一切信息来源,应通过各种手段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与编辑工作有关的信息来源包括:本专业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重大新成果,编委的信息,审稿人的信息,作者的信息,国内外出版界编辑同行的动态信息等。

3.1.3综合决策

当好伯乐:青年编辑对不同的学术流派,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博取百家之精华。对新人青年作者不求全责备,在选稿过程中,青年作者的稿件只要有创新,符合科学性,言之有理,就应该录用。编辑应该唯才是举,摆脱人际矛盾,以科学性、学术性取舍稿件。

当好开拓者:开拓创新意识就是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同行和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就是不断呈上启下,昨天超越前天,今天超越明天,在纵向比较中寻求发展,不断进取。目前,各种评优和分级活动给这种开拓意识提供了机会,给期刊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作为青年编辑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在各种评比,分级活动中对照先进的编辑部找差距,学习兄弟期刊的经验,取长补短。超越现实,这就要求青年编辑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选题组稿方面瞄准前沿科学,报道最新成果。

3.2发挥潜能,调动内因

青年编辑从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开始到成长为“编辑家”,“编辑学者”离不开编辑部的培养,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青年编辑更应该自立自强,追求上进的精神,才有发展空间,所谓“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动力”。在青年编辑的培养中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强调工作任务指标和工作量,忽视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也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以工作经费不够为由,不提供培训学习机会,使青年编辑没有与编辑同行学习互动,青年编辑们看不到希望。因此编辑部要关心青年编辑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觉到单位的重视,从内心激发出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5]。

3.3实行多角色转换机制

青年编辑若在工作中只担任一种角色,长期以往会造成技能单一,青年编辑在干好一种角色后,还可以与其他角色转换,比如轮换担任英文翻译,参与论文的组稿工作以及编辑部的网站建设以及管理工作,这样在角色D换中应科技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4结论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深刻影响着期刊的质量,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创办精品期刊的重要保障。面对社会发展迅猛化、经济发展市场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科技期刊编辑应当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奉献、敬业精神,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做到工作学习化、问题课题化,同时有关部门要努力优化编辑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为编辑出版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进而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秋玲.科技期刊编辑的常见心理问题与调析[J].编辑之友, 2004(3):25-27.

[2]张洋.试论科技期刊编辑培训[J].中国科技信息,2007(01):15-17.

[3]杨淑珍,徐状.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学术素养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1(5):27-29.

青年科技论文范文5

辛彦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着上山下乡的经历,广阔天地的锤炼造就了她敢于面对困难和百折不挠的性格。天资聪颖的她1978年参加高考,幸运地来到了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入学后,她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在选择专业方向时,辛彦选择了基础医学。由于辛彦在校学习成绩突出,学校推荐她到第一临床学院肿瘤研究所工作。当时的肿瘤研究所胃癌研究室的学科带头人是著名肿瘤病理学专家张荫昌教授,他正承担着国家“六五”攻关课题的研究。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死亡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学校的信任,学科建设的需要和自己对研究工作特有的浓厚兴趣,辛彦来到胃癌研究室开始了研究工作。从那时起至今,一干就是25年,为肿瘤病理生物学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辛彦虚心地向张荫昌教授和其他老师学习,不懂就问,踏踏实实地学瘤病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病理诊断技术。从常规病理诊断人手,不断丰富着自己知识的积累。为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辛彦先后于1984和1991年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病理学专业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相应的学位。她所完成的毕业论文被专家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3年、1995年连续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和教授、主任医师。

1993年。辛彦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WHO Fellowship)。赴英国伦敦大学Chafing Cross&

Westminster

Medical

School(CXWM)组织病理学系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病理学家K・Henry教授进行胃恶性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研究,1994年11月学成回国。1995年9月,应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病理系主任Mary Leader教授邀请,赴都柏林在该院病理系进行胃癌相关国际合作研究工作1年。因为胃癌研究室的工作需要,她放弃了已经再次与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病理系签署的工作协议,1997年回国工作。

校、院领导的支持,辛彦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室――肿瘤所第四研究室,带领全室同志和研究生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使她承担起了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站在更高层次的辛彦沿着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是教育部肿瘤学博士点学科和省重点学科,肩负着为我国抗肿瘤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辛彦教授多年来一直负责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肿瘤病理学》的全程教学工作并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辛彦身体力行,兢兢业业,长期的工作实践,使她深深懂得大学老师的教学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入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水平。因此,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总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导研究生要树立诚信、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注意培养锻炼专业基本技能和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授同学们研究方法,以及如何选择研究方向等问题。每年2-3月份是辛彦教授最忙的时候,为了指导当年毕业的研究生撰写和修改学位论文,辛彦教授经常在实验室伏案工作到深夜,直到把论文修改到满意为止。在辛彦指导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奖励,4人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在辛彦的教授下,她的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多年来辛彦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国内外本专业核心杂志共6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的资助;1名博士研究生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名出站的博士后目前都担任所在科室的主任,成为学有所成、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辛彦指导的已毕业的研究生均在国内肿瘤临床、肿瘤病理诊断及科研工作中努力工作,积极为我国癌症的防治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不断成长进步。看到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们已经成才,辛彦由衷地感到欣慰。

近年来,作为研究生导师,辛彦招收指导肿瘤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为我国抗癌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肿瘤病理学专业人才。辛彦常这样说,“我非常幸运,搞研究是我的兴趣,我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刚一毕业就能跟随张荫昌老师这样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习和一起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国内外很高起点的专业平台,多么令人羡慕。”她还说“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走过的,也是我对前辈培养自己的一个报答。”

辛彦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在我国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及侵袭转移机理的研究领域内,科研成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肿瘤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参加工作以来,对辛彦来说几乎没有节假日,实验室就是她最衷情的“家”。她把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当作是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工作在10小时以上。熟悉她的人,深深感受到她的毅力、持之以恒的韧性;不熟悉她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位瘦弱的女子竟会是拿了国家大奖的科学家。

天道酬勤。辛彦用智慧和心血培育出了累累硕果,除与其他同志合作的课题外,辛彦共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胃癌功能分类方案的确立与评估》等5项、美国CMB基金《胃癌亚临床转移预测的研究》、卫生部青年基金《胃癌极其癌前病变组化功能酶谱的确立与应用研究》等21项课题,120余篇,《scI》收录18篇,引用75次,多篇被《BA》《CA》《IM》等国际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同行引用,参编《胃癌》专著1部。这些课题有的已经完成,有的尚在研究中。

青年科技论文范文6

面对优秀论文外流这一尴尬局面,今天上午在京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分析认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未能全面反映出我国科技发展的真实水平,优秀论文外流拷问科研评价导向机制。

资料显示,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使得我国科技产出迅猛发展。近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大幅增长,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国学术期刊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方式受到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未能全面反映我国科技发展真实水平的原因是,国内不少学术研究和管理评价机构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与影响力,制定了针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例如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的各种奖励政策,“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学者投稿首选国外高影响力期刊,造成大量的优质稿件外流”。

“如果不改变当前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和政策,倡导国内学者和专家将优秀成果更多地投向国内期刊,论文外流现象势必进一步加剧。”《报告》分析认为,由此将导致国内期刊无法获得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

事实上,在我国大量外流的科研论文中,不乏极具科研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一流论文,这一点从中国作者在国外若干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增加中可见一斑。

一组数据可以为此写下注脚:近年来,美国《工程学与科学中的计算机建模》在JCR(《期刊引用报告》,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的影响因子为4.785,2000年时还未发表中国作者论文,2008年发表中国作者论文数量达33篇,占该刊全年载文量的16.7%,份额列美国之后。在材料科学领域,2001年《纳米快报》(美国化学会主办,在JCR材料科学期刊中排名第六)发表中国作者论文5篇,至2009年已增长到72篇。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今天上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学术论文我们不叫‘外流’,我们鼓励学术论文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他同时反思,“大量的论文没有登在中国的期刊上,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办刊的质量还不是太高,主要是学术论文信用方面出了问题,对好论文缺乏激励举措。”

“吸引好论文,培育好作者。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要做的。”冯长根说。

“过分注重量化学术指标,也引发了学术不端。”《报告》同时认为,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下,科研人员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价,研究生为了顺利获得学位,已不再仅仅出于学术交流的需要而,而往往带有晋升职称、评选优秀、获得项目资助和奖励等功利性目的。

“这种看似客观、简便的评价方式,其实是一种过度量化、过于简单、忽略论文及科研成果实际价值的学术评价方式,严重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也催生出大量的‘学术泡沫’。” 《报告》对此一针见血地分析道。

在研究者们看来,正是由于过于追求量化学术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与职称、考核“挂钩”的结果,使得整个学术界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甚至成为引发一稿多投、同一学术成果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根源。

《报告》指出,在期刊的分级分类评定过程中,过度依赖量化评价指标同样带来弊端。在量化指标成为学术质量主要衡量准绳的情况下,某些期刊为了提高相关指标,不择手段,采取一些不客观的人为方法提高某些指标,完全成了评价指标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