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文1

关键词:课程 职业能力 岗位 实训

会计职业基础课程是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设置的理实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入门课。作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奠基石”,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课程,在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会计职业理想的树立、会计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及“课岗证”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形成以下设计理念:

1.德能并进的理念。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法规教育贯穿始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融入到会计职业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会计专业岗位适应能力。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岗证一体的设计理念。以会计岗位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为培养主线,从会计认知开始,以会计整个工作过程应具备的各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完成会计整个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而告终。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引入本课程,形成了岗位需要与上岗资格并重、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3.从任务入手,建构学生会计能力的理念。以学习情境中的一个个任务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制定完成工作的方案,通过实施工作方案,建构会计知识、技能、经验,并内化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紧紧围绕完成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

2.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实现三个“一体化”。设置仿真工作场景,将会计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上,按照会计日常工作任务分情境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把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采用边讲边做实务,实现三个“一体化”,即教学做评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

3.突出实践性教学,实现实践教学“三结合”。即阶段性理论学习与离散手工模拟实训、离散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手工综合实训与电算化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仿真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

二、课程内容选取

(一)课程内容选取的总体思路。

1.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序化教学内容。通过深入调研,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充分了解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要求,对会计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了完成实际会计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必备的专业知识,选取九个学习情境作为教学内容,涵盖了会计工作各岗位及全过程最基本的核算能力,并将教学内容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工作步骤进行了重新组织序化,充分体现了职业化的特点。

2.课程内容选取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会计岗位与专业资格考试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重要课程的会计职业基础,在选取课程内容时实现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为学生未来步入职场创造条件。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在选取课程内容时以一个企业的全部会计工作为任务,将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后续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分岗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组织。

1.内容整合。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走进会计、认识会计核算基础、核算会计基本业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组织和开展财产清查、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选择和应用账务处理程序和保管会计档案等9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分为若干子学习情境,共分为33个子学习情境;每个子学习情境下又有若干个学习内容。

2.学习情境设计。以职业岗位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内容包括学习情境名称、学r、职业能力目标、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与方法、相关实践、考核建议等内容。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每项子学习情境为对象,包括子学习情境名称、学习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时数、教学组织与实施步骤、职业拓展能力训练等内容。教学活动以行动为导向,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个教学过程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6个步骤。

三、课程教学过程

按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序化为“单项情境教学――校内模拟单项实训――校内模拟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四个阶段。

(一)单项情境教学。按照工作过程,根据工作任务,分角色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校内模拟单项实训。校内模拟单项实训是在完成每个情境教学后,利用实训手册、教学资源库资料以及“网中网”软件完成单项实训,强化学生账务处理能力。

(三)校内模拟综合实训。校内模拟综合实训是以某公司的账务资料为背景,发放真实的账证表单资料,要求学生按实际会计工作的步骤,依次完成从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建账、登账与结账、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的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的全部会计工作,把会计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等知识与会计循环有机地嵌在一起,教师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导,引入必须、够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会计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

(四)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实训。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企业认知实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教学模式

该课程采用“一体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阶段性理论学习与离散手工模拟实训、离散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手工综合实训与电算化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仿真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

(一)阶段性理论学习与单项仿真实训相结合。经过咨询行业专家、市场调研等方式,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职业活动,各环节教学做与离散型实训同步进行,交互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巩固理论知识。

(二)集中性综合仿真实训与电算化上机实训相结合。在全课程教学结束后,集中安排2周的课程综合实训,手工仿真账务处理与电算化上机处理交互进行,实现手工账与电算化账的衔接。在仿真工作情境(手工实训室、多功能实训室)中,利用全真账证表和仿真情景案例进行手工实训。手工实训完成后,在仿真工作情境(电算化实训室)中,根据手工实训的过程材料和结果数据,使用会计软件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实训。该项综合实训与上机实训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熟练使用和掌握现代财务软件,提高职业胜任能力。

(三)仿真实训与会计咨询服务中心真账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为了实现零距离就业,除了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外,以课程组教师为核心,在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咨询服务中心。真实账务流程,真实票据、亲自参与报税,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让学生按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对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岗位技能操作。

五、课程教学方法

该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六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一)六步教学法。将教学组织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准备等信息搜集,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并准备各项教学资料。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和会计工作流程实施模拟工作过程,并以“过程+结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二)角色扮演法。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指定不同人员分别扮演出纳、会计、业务办理人员、会计主管、企业负责人等角色,模拟有关经济业务办理过程,使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分岗进行模拟实训时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真切体验会计工作过程。

(三)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办理为例讲解有关业务办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业务办理流程,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指导性,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会计特殊业务处理、会计岗位职业道德与风险防范等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名嘴课件指导教学法。推荐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目及会计学习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课程设计特色

(一)在实践教学方面,实现“项目化、递进式、成长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划分,结合教学进度内容,按照工作项目,安排了“认知实践”“基本技能实践”“同步单元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社会顶岗实践”等数个循序渐进的环节,从而实现学生技能成长的“操作型、核算型、复合型”三个递进层次。

(二)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特色专业为支撑,彰显“课岗证融合,课赛贯通,以赛促训”,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该课程在热萆杓粕希一方面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另一方面积极追踪和研究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考试的要素引入教学过程,构建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课岗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对本专业实行双证书三年规划:会计从业资格作为必考证书,与毕业证挂钩,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同时将助理会计师证书、涉外会计从业资格证、审计师证等作为备考证书,提供相应的教学保障或培训服务,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考试要素的深度融合。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文2

一、概况

1.精心设计德育“一体化”管理总目标

学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级德育管理的总目标,将德育有机地统一在一到五年级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能与之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年级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使整个学校德育活动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构建德育“一体化”层级管理网络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教学一体化的层级管理网络。具体而言,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教学一体化工作,设立德育的分管校长具体实施,下设德育处,由德育主任、少先队、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强化少先队的职权;管理层机构和人员少而精;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星级式”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

学校按照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评价原则,运用“星级”评价方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建立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课程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做法

1.评价项目

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项目主要包括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和感恩星。(见图1)

2.评价标准

(1)乐学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乐学星”。

第一,课堂专注: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回答问题。

第二,作业认真: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正确率高,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规范、美观,行款整齐;能按时独立完成并检查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复习工作。

第三,晨诵午写:早上到校后能自觉、大声地诵读;中午到校后能自觉、认真地进行午写。

第四,坚持阅读: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坚持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或精彩段落;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能向校报投稿。

第五,学习进步:单科学习成绩较之上次测试在分数、名次、分数或等级上有进步;课堂、课问纪律有进步;其它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

第六,成绩优秀:期中、期末考试学科成绩为优秀者。

(2)守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守纪星’’。

第一,课堂纪律: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可实行一票否决权)。

笫二,路队纪律:遵守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走路时昂首挺胸,呼号时声音响亮。

第三,集会纪律:整队时速度快,能保持安静;集会中站姿标准,不与同学交头接耳;离场时按指挥退场。

第四,校园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大声喧哗;不疯跑,

(3)礼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礼仪星”

第一,着装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謦洁的校服并佩戴红领巾。

第二,举止文明:保持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主动捡拾塑料盒、纸片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涂画墙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三无”食品。

第三,行为示范:能被评选为班级、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员的同学。

(4)健体星

学校各项体育测验达标并且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健体星”。

第一,体育课堂:体育课上听从体育教师指挥,训练动作规范,不做危险性活动,

第二,坚持锻炼:阳光大课间时能在规定区域进行锻炼,并且每天在家能坚持锻炼15~30分钟。

第三,做操规范:做眼保健操、礼仪操、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第四,行为示范:被推选为运动员的同学或被推选为眼保健操示范员、礼仪操示范员和广播体操示范员的同学。

(5)感恩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感恩星”。

第一,热爱班级:不在课桌凳上乱涂乱画;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约束个人言行,给班级争光添彩。

第二,爱护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

第三,孝亲敬长: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诲,不顶撞长辈,能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父母(如积极为教师服务;为父母洗脚、端茶,坚持做家务等)。

3.评价办法

(1)评价周期

建议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级部视学生情况自主确定。

(2)评价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请一同学监督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其二:即时申请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评价流程中的两种申请方式涵盖了学生申请需求,同时全体同学参与,加强了监督,保证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3)认定时段

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汇总得星数,认定金星、银星、铜星阳光少年,由学校隆重表彰并颁发“星级阳光少年”奖状。

三、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引领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该体系既要保证用幸福快乐引领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学中好落实、易操作;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只依靠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

“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感恩星”多种类别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班级设有“争做阳光少年描绘成长画卷”评价园地(见图2),用笑脸章来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笑脸章-半圆星-整圆星-铜星-银星-金星-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评价模式。

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评价,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校所分配的表彰数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均又制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体系,重在激励,重在激发学生“争章”的意识,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由他律“争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保证评价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成长的快乐,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班级阳光少年、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的评比。除每学月对班级阳光少年表彰外,在学期末还对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隆重进行表彰(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争章的信心,让其感受幸福,快乐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各方面表现进步较大的所谓“学困生”一样能被评为阳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转变的评价观念,成就学生的幸福课堂

评价改革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笑脸章的使用,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们有了共识:既然笑脸章能解决问题,何苦再用体罚去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笑脸章不再只是优秀生才有的待遇,适当调整标准,“学困生”一样可以得到笑脸章的鼓励。评价观念的转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获得笑脸章,需要不断改正不足,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在某个长处上获得笑脸章,这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变激励为动力。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由对立转为朋友,增强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终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

4.家长参与式评价,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将评价权主要交给了家长,表现好的学生可由家长为其争取笑脸章。当学生得知学校让家长颁发自律章时,为了得到这枚章,就会付出努力,并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会变得懂事很多。这种在激励性评价中纳入家长评价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在校外表现的监督,提高了家长的话语权,解决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烦恼,减少了亲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合力也更强了。

5.学牛幸福指数提升,成就幸福学校

激励性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比以前更守纪律了: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逐渐的少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信自强的多了,自卑胆怯的少了;遵守纪律的多了,乱打乱闹的少了;虚心好学的多了,不求上进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学会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创新实践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违反秩序的少了;家长积极为孩子争取自律章的多了,来校告状的少了。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文3

德育模块创设情境提问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听。”但是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总局限在理论加事例的讲授、作业加考试的巩固的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主角,而学生较多地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笔者认为,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对理论的认同感,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模块化、创建情境任务、科学设计问题三个方面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德育课程的有效教学。

一、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由于模块教学更多地强调学会“做”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德育的理论性强,不适用于模块教学。实际上,德育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课,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德育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生动形象的教学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为得心应手。在课型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讨论、演讲、展览、实践、谈感受、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的课型,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

模块教学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准确定位德育教材的功能,明确单元能力模块,笔者认为新版《德育》教材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法制教育、哲学与政治常识教育、经济常识教育以及就业与创业教育几个模块。其次,单元模块确定后,教师应围绕主题开展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组织课堂讨论,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情境任务,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单元能力目标达成的情况。

二、创建情景任务

所谓创设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情景,渲染气氛,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运用电视、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出一定的课堂教气氛,以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

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后,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设计中来,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层层递进,设计适合德育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如在《开拓人生新阶段》中,可以组织学生发掘身边技能成才的典型,请他们来班级做演讲或交流,帮助学生从中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拾技能成才的信心。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我很讨人喜欢”、“大方异往”的活动;在《法律常识》单元,设计“我是小法官”、“我是大律师”的角色扮演法;在《就业与创业》模块教学中可将职业教育课程构成就业和创业两个模块,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开展“小发明”、“模拟招聘”等教学活动,进行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获得程序性知识,提高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以过程为中心,让学生不仅获得具体知识,更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将来当学生面对类似的任务情境时,学习迁移很容易发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就会对德育课产生兴趣。如同赞可夫所说的:“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德育课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取决于学生实际运用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德养成。

三、科学设计问题,利于知识建构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说教学应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则是德育教学的“命脉”,因为教师提问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直接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的,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考虑设计怎样的提问才能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我们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哪种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技校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2]周庠聪.略论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6.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文4

近年来,我们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回访等形式,对会计行业背景、中小企业会计人才供需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校企联手围绕社会需求和岗位定位,反复论证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一体、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基础,创优递进式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资源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模块设计,构建“三以一化”的“能力递进式”项目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设计

我们以岗位需求为依托,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递进、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其中,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分别按能力递进的顺序设置相应课程,构建“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能力递进式”项目课程体系。(见图1。)

2、模块课程的构成

(1)德育课程。对德育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整合,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以德育综合课与德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注重德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觉行动”的三段式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德育课程体系。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做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人。

(2)文化课程。适当增加文化课课程比例及课时比例,按专业课的递进式结构,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基本素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的结构模式,体现文化课的“二为”(文化素质、专业水平)服务目标。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标准,兼顾学生兴趣爱好,适当开设选修课,促进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专业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能力的内容,围绕“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递进的专业能力,重构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以专业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旨在培养专业关键能力;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针对专门化方向而设计。

3、模块课程的组织

我们制定相应课程标准,科学编排课程顺序,与后续高职教育课程相衔接,依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通过教、学、做、培训、考证、竞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会计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专业特长与个性发展兼顾。

二、立足校本,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第一,校企联合开发理实一体化校(院)本教材。我校深入各类企业广泛调研,引入行业职业标准,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业会计实务》等10余册符合专业特色和岗位实际的、与项目课程配套的校本系列教材。其中《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财务管理》教材已成为江苏省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教材。积极参与联院8门核心课程及配套实训院本教材的编撰。在开发中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

第二,编写实践教学案例等实训指导用书。为配合实践教学,结合岗位业务流程,编写《会计岗位模拟教学案例》、《出纳工作手册》、《收银岗实训手册》、《纳税指导手册》等系列侧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讲义资料和实训指导用书。

第三,创建校本课程开发新模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创建了集教材开发、编写、出版、使用、反馈、服务、教研和培训于一体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和省级规划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承担的联院科研课题《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被评为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三、优化调整,对接大赛项目和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

1、赛教结合,嵌入与技能大赛对应的课程内容

我校建立完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对接机制,通过广泛市场调研,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将点钞、翻打传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及信息化处理等技能竞赛内容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把来自企业的最新技术设计为竞赛项目,选用来自实际工作中的真实票据、单证样式,就某一个真实会计岗位任务设计为竞赛内容。切实做到把竞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把技能竞赛训练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过程,实现技能竞赛内容和课程内容融合,技能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活动同步。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校在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省市会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2、课证融通,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我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见表1)。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嵌入专业课程,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相融合。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密切关注与本专业有关的财经政策法规,不断追踪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四、示范引领,推进精品课程和资源库建设

1、加大学校、联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

确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加以重点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作为国示范校精品课程进行数字资源开发。2012年,《财务会计实务》被评为联院精品课程,在联院24门精品课程中排名第二。该课程以会计岗位核算流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开放化、实践职场化”的教学模式,按9个会计岗位组织项目教学。

2、充实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我校本着开放、自主、创新的原则,建立丰富的数字化核心课程资源库和考级考证资源库。不断充实完善电子教材、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训练测试、习题库、视频库,并将资源库全部上网,加强师生间双向交流,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突出实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魔方体系

1、构建三级实践教学魔方体系,递进培养综合职业技能

通过模拟单元实践,提升专业基础能力;通过仿真岗位实习,提升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全面综合实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课程标准,从初级动作技能训练逐步过渡到高级智力技能训练,形成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和公司真账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2、加大投入、科学规划校内实训基地

我校携手用友、厦门网中网等公司构建了一个涵盖企业、银行、证券、税务、工商等多技术领域、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相配套,购置了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10多款主干课程的实训软件平台、用友畅捷通T3、U8系列常用会计软件,为学生模拟实习提供了基础保障。

六、多元评价,构建多维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学校考评为核心,社会各方参与的“双主体”考核(学生、教师)、“多主体”评价(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形式”(课程、项目、任务考试、职业资格考证、技能竞赛)推进的多维课程评价体系(见图2)。

其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评形式多元。在日常教学考评中,对学生采取过程与结果、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促进学生思考、借鉴、反思、改进、提高。

其二,参照行业标准,引入企业评价。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考核指标,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将企业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七、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团队建设,构建双师双能(智能、技能)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突出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及技术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师资建设由双师“素质”向能力的转化。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引导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建立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支持教师业务进修等等,从而打造出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优秀教学团队。

2、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互惠共赢的校企交流平台

我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参与会计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聘请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我校的教研课改、教学质量评定、课程建设等工作。实行工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设立“用友班”、“金鹰班”等冠名班,定向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与25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见图3)。

八、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成果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29-04

收稿日期:2014-05-11

作者简介:刘振海(1963-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主任;胡修江(1974-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教研员。

2013年,山东省在青岛、潍坊、德州三地开展了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以下简称“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招生试点工作,涵盖8所中职学校的10个专业点,分别对应省内4所本科高校。当年,试点中职学校专业招生计划共440名,三地的录取分数线均高出当地普通高中录取线,其中,德州的录取线高于当地的重点高中德州一中录取分数线。

“3+4”政策的出台以及招生情况,充分说明了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对于改变职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起到了较大作用。尽管在半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学校积极探索,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沟通交流,不断完善方案,更新理念,但在“贯通分段”的课程一体化设计上,仍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尚有许多待商榷之处。

一、“3+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设计问题

(一)文化课教材选用与有效对接

“3+4”分段贯通培养在全国还属新生事物,山东乃至全国都没有直接针对这批学生编写的文化课教材,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下达统一的要求,各地在文化课教材选用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各地对该模式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各自的生源情况不同,对应的本科院校提出的要求不同等。

以青岛为例,2013年该地此类生源的文化课成绩都高于普通高中录取的分数线,远远高于中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所以他们提出要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本科阶段学习的需要。对应本科学校也直接提出了对学生中职三年后英语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水平,数学要达到能继续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要求。而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培养目标、知识深度与广度、编写体例结构等方面,还不能满足“3+4”中职学段学生学习的程度。如在英语课程方面,就临时选用普通高中教材。

潍坊则提出,新招的“3+4”生源虽然与过去的生源区别很大,但主要还是要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走技能为特色的职业教育路线,不能要求中职学校向普通高中看齐,不能重走普通本科的老路,升入本科院校后,英语、数学等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在文化课学习上,应坚定而严格地执行三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不能也没有必要再提文化课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

因此,青岛“3+4”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均选用山东普高现行教材,潍坊、德州选用中职国规教材。对于另一门公共基础课――德育课程,三地使用的还是中职全国统一的德育教材。

(二)专业课程教材的规划与调整

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高中生源专业零起点的基础之上,难免与中职段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因此,在“3+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往往遵循以下两条路径:“对照式路径”和“下延式路径”。所谓“对照式路径”,就是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照,然后通过对重复部分进行合并或删减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所谓“下延式路径”,即以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基准,把其中一部分中职能够承担的课程下移,形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从山东省目前情况看,基本上是两种路径并存,但主要以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为参照,凡是本科院校将要涉及、学习的内容,中职学校在此类专业课教学上都做了一定调整。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调整到本科阶段,一些实践性强的部分专业课移到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些在中职和本科学段都要开设的课程,如计算机语言、动画设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也都从课程名称和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梳理,兼顾中职和本科学段同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衔接点。但在两种路径选择下的课程设置,毫无疑问都是对现有课程增删位移,并没有形成以“一体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因为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以往招收普高学生的基础之上的,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面向就业基础上的,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难以达到两个学段的有机融合。

(三)“分段”与“贯通”的关系

2013年山东省“3+4”强调的是“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但在“贯通”还是“分段”问题上,有些矛盾问题暂时还无法解决。

一是“贯通”强调的是无缝对接,转段方式难以确定。从家长、学生和中职学校的层面说,报名“3+4”看重的不是现在的中职学校,而是对应的本科院校,认为一旦被录取,三年之后便理所当然地进入对应本科院校学习,不需要考试、不能有淘汰,这才是真正的“贯通”。但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中职三年的教育希望有一定的转段考核,不能不分优劣、照单全收。要实现课程的贯通,就可能忽略各自的独立性,转段不成功,对于学生的影响较大。

二是“分段”对应的是教育的两个层次,彼此关系难以理顺。首先,“3+4”既要分段实施,又要无缝对接,既要保证学生能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顺利拿到中专文凭,又要能为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两者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较难平衡。其次,一些本科院校不愿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照搬原有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初衷相背离。再者,中职在行政管理上归属于地市教育局,普通本科院校则归属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者的办学思路、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对课程内容进行彻底的协商以至达到完全贯通要求。

三是两“段”招生的出发点不同,彼此诉求难以平衡。对于“3+4”招生,中职学校热情度较高,这对于学校招生、生源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提升都有较大益处。相对来说,本科院校对此则持谨慎态度,一则普通高校受大环境影响,不愿提“技能型”,客观上也受教学设施、师资、培养成本等因素影响,在具体执行层面上,不愿为培养少量技能型人才而作出巨大调整。

二、“3+4”对口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对策

衔接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中职与本科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前者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后者规定培养到什么程度。有此基础,才能着手一体化设计。所以,“3+4”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充分体现“贯通”这个核心,要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有提升、有突破。

(一)文化基础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对文化基础课的功能进行定位。作为“3+4”分段培养中职学段的文化课,功能定位应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学段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其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文化课,又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既要达到高中学段必需的学业文化水平,还应体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其次,教材编写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独立。文化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应由教育部门牵头,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共同参与,整合中职与本科课程内容,找准衔接点,既保持中职阶段课程的独立性,同时又满足本科阶段继续学习需要。与现行中职教材相比,“3+4”中职阶段的教材要明确教材体量、容量,适度增加课程内容,同时协调必修、选修、拓展内容的比例结构,增加弹性,满足中职后就业和中职后升学的不同需要。这种编写方式也能同时满足“课程适度原则”,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同时兼顾分流学生的需要,避免将某一类课程集中安排在某一学段进行。

再次,本科院校要适时调整出口要求,顺应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本科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突出职业特色,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上,主动介入中职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理论课的一体化设计

首先,要基于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对专业课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解,而分解的原则则是企业的需求,以及与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的对接。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相关教师应共同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充分研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培养过程中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对于中职和本科分段培养的专业课程衔接,应本着课程内容阶梯式安排,综合课程“宽口径”的设计原则,使专业基础课程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

其次,明确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主体,明晰职责。本科院校应成为专业理论课方案制定和教材一体化开发的主体,同时聘请中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共同探讨企业对学生在中职、本科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等。

再次,选准衔接点,避免重复,及时更新相关内容。有些专业课在中职和本科学段都需要开设,如计算机语言、动画设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课程学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中职与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需要。在制定一体化培养方案时,应着重研究中职和本科学段同一专业课程开设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好衔接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同时,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有些课程无论从技术还是从软件本身来看都更新迅速,因此,核心课程应围绕职业岗位的技术与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开设,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纳入进来。合作院校应搭建教师教育教学沟通平台,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教学信息,确保教育质量。

此外,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考虑采取项目或模块形式重构教材体系。根据工作过程所涉及知识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其难易程度来编排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衔接上,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繁简等,将相对容易、简单、低端、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本科教材。

(三)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设计

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中职、本科院校等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一体化的要求,是考核评价一体化的主要内容。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原则:

贯通培养原则。过程考核和综合测试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中职或本科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同时也要体现本科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贯通性。建立七年一贯的学生学分考核体系,制定涵盖学生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训课等在内的精细化、科学化的考核量表,采取单元过关、期中或期末测试的方式。

教考分离原则。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考试由所在地市教育部门进行统一测试,按照日常、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总评价。专业课程采取高校参与、第三方考核的方式进行:中职学校、行业企业、本科院校三方参与,将专业课程按单元进行任务分解,将任务细化为具体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可以测试的题目,建立以单元为单位的专业课试题库;单元测试由本科院校或中职学校邀请第三方(行业企业专家)进行,题目从试题库中抽取。

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中职或本科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与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根据单元考核过关成绩和公共基础课、技能训练课成绩,最后换算学分,根据一定比例确定达标标准,学分达标即可顺利转段;不达标,学校适时安排补考,补考不达标,则保留学籍一年,继续补读相关课程并重新进行考核测试,测试过关可继续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如补读测试仍未达到合格水平,则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后就业或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取相应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2]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8.

[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通知[Z].鲁教高字[2013]20号.

[4]戴桂荣,张泽.终身教育视野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45-49.

Design of Integration Course for “3+4”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Segment Cultivation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Zhen-hai, HU Xiu-jiang

(Qi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Qingdao Shandong 266023, China)

德育课程一体化方案范文6

一、故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开学初,我们学区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收集和整理第八册品社的故事资源,各个学校分别接受了这个任务,认真收集了第八册每一课中跟课文有关的故事,经过精心选择与筛选,与各位老师共享故事资源,丰富了课外的故事链接,使品德老师可以拿来就用,非常方便。

二、 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

三月份,根据市教研室的安排,学科指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城乡联手,组织携手农村大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作为上虞中学学区,在全市起着骨干带头的作用,作为学科指导小组的一员,每位成员都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和学科报告,如师范附小的马晓颖,实验小学的汤金华,百官小学的李可苹、吕凌燕,文澜小学的江海囡、丁淑珍等等,这样的菜单式服务,引领了农村品德课堂,为农村小学送去了一缕春风。

三、各校品德教研活动新颖有效

教研活动是各校活动的基点,每个学校都很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比如3月24日,百官小学的“百小讲坛”拉开了品德教研组工作的序幕,她们在阶梯教室开展了品德课的名师讲坛活动,下属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的徒弟和苍南县领雁工程的老师和百官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百小讲坛活动,教研室傅老师评价说:“百小讲坛,打开的坛坛都是好酒。”在这次活动中,吕凌燕老师的课堂展示《塑料和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李可苹老师点评《合作 探究 感悟》客观灵动,经校长的主题报告《追求理想中的品德课堂》受益匪浅,这次教研活动可以说是百小品德教研组的一次精彩的展示,是百小品德教研组智慧的结晶。

阳光学校教师在本学期里除了坚持理论学习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的探索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实效性”这一中心课题。她们还认真研究课程大目标、结合本册的单元目标以及学情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活动目的,并在活动的过程设计中逐步分解目标,坚持从细节入手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让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滨江小学开出了三节品德教研课,街道级教研活动分别是陈林君老师的《争做清洁小卫士》和叶丹丹老师的《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校级教研活动是范宇芳老师的《五十六个民族》。参与上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数次试教,改进教案,课后收获颇多,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发展的平台。

四、课题引航——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

学区内的教师都很重视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鹤琴小学针对品德教学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体验的问题,提出了《品德教学树课模式的实践探索》的课题。主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夯实“树课”之根,于大自然大社会中,建构“树课”之干,于生命的活力中,绽放“树课”之花,于幸福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心参与、全情参与。本学期着重进行树课模式博客的充实。

华维文澜小学的教师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以 “让故事成为品德教学的好朋友”的课题研究。这则课题方案成为了绍兴市普通中小学2012年教改项目第一批立项项目之一。自从故事教学的课题方案理想以后,教研组马上以该项目研究实施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研究教研活动。

百官小学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德育与心育课题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在德育课堂中融入心育教育,使德育课堂更加人文化,多元化,希望德育课堂和心育课堂能够齐头并进

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希望我们在新的学期里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又到写总结的时候了,才觉得匆匆间时间又晃过去了,回首这个学期,我们学区的品德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市教研室组织活动来展开的。 一、以联谊为契机,发展品德队伍

从自己开始当这个学区组长以来,一直有个心愿,能在学区里组建起一支属于品德学科的教学队伍,也一直在作主要的努力。可往往努力去发现了,可下个学期人事调动就又不见了,队伍总是不稳定,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这个学期在市教研室的关心照顾下,我们学区引来了两次学科指导小组的联谊活动:在章镇镇小迎来了傅老师精彩的讲座,为章镇的品德教学点一盏明灯,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实验小学的汤金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艺术,让大家一睹了高手风范;在汤浦镇小华维文澜的江海囡老师以她的沉稳和大气又给大家展示了别样的风采。通过这次活动,让很多老师眼前一亮,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在这两次活动中,才出现了很多新的面孔,每个乡镇都有那么一些喜欢品德老师,看见了品德学科的新的面孔,那是一种新的希望。相信只要的教研氛围可以让我们章镇品德这块贫瘠的土地有新的气象,新的发展。

二、 以活动为台阶,促进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