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走出了一条独有的道路,虽然一直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成功转型,说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是有效的,是正确的。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依然不足,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找到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维持本土经营模式
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情况和特点是不同的,而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开发有关的金融产品,适合本土的金融产品,更容易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和购买。
(二)建立异地分支机构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建立异地分支机构,就需要各项标准符合审核要求,才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开拓市场,收拢客户资源,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情况。避免了因为所有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盈利,会出现巨大的经济风险的情况。所以,采取建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发展模式,是为了分担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一)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国政府和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等,是对经济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能够有效的控制的市场货币流通量。但是在政府和央行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时候,农村商业银行因为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容易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宏观环境产生的问题,就是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或是减弱该影响。
(二)经营环境因素的影响
农村商业银行因为发展时间短,自身体系并不成熟,所以,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十分的恶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在客户资源,还是贷款标准等,都不如其他的银行具有竞争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模式上的选择受到了限制。所以,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因素,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主要分为总行和分行,但是由于总行和分行所在的位置比较接近,市场份额划分不足和经济链条比较短,虽然存在的风险比较小,但是减少了盈利性,却可以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盈利能力
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各银行在客户资源上的竞争能力十分的强大,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夺客户资源的能力不占优势。但是真正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因素,则是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如果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好的项目投资,那么所获得的盈利就会减少,这样就不能吸引客户资源,而如果不能吸引客户资源,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不能回馈客户一定的利息,也不能继续盈利。
(五)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储备人才能力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要比总行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要比城市有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很快就可以弥补。现阶段,因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不够好,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流失掉了,而且由于农村商业把银行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机会较少,很多员工失去了进修和进步的机会,导致员工的跳槽。所以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储备人才的能力不足,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予以支持。这也是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时间比较短,金融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农村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不足。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是比较科学的,但是有很多因素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改变。无论是宏观环境因素,还是经营环境因素,以及软硬件设施等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影响,都能够让农村商业银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因地制宜才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彭红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以Z农村商业银行为例[D].华南理工大学,2013(03):144-148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时代日益来临。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的金钱交易等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转变为电子交易,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当前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社会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业带来相应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股份制的新产物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
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正逐渐消失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一。自从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以来,商业银行传统的优势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为商业银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红利方面、商业银行的相应资金成本方面、商业银行的最低信用成本方面以及商业银行的作业成本方面,上述四个方面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优势表现,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发展比较突出的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日益到来,信息化网络时代中新的金融工具逐渐为各个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比传统城市商业银行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平台,致使以往城市商业银行中所独有的传统优势不再受人们的热捧,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则更受人们的欢迎,由此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传统的优势逐渐在竞争环境加剧的前提下消失。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正逐渐下降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二。在现代信息化网络时代中,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感受到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较为堪忧,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至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经济发展范围内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同时也是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和维护世界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在世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互联网以其快速、方便等诸多优点逐渐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体地位。就银行的本质而言,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互联网时代下,新金融势力依靠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平台的优势逐渐垄断了银行客户的诸多信息,银行对于客户信息获取的相应渠道经由互联网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
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应用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存在相应的发展空间,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通过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使互联网环境成为保障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总体的发展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是其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庞大的资金成本对其进行支持,同时银行在结算和信贷等方面的优势也相对明显,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过程中,也应主义银行在战略定位和竞争定位方面的创新。
(二)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另一发展空间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空间的拓取,主要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各种业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的力量,与最新化的互联网金融力量进行有效互动,将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结构。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所起到的金融沟通能力在在于资金流动性转换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城市行业银行凭借其相对庞大的资金优势在资金流动性转换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而互联网新金融势力则以其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由此,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使二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城市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一定的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有效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运用互联网金融,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效进行互补,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效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
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化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控制机制也应随着网络信息逐渐转变,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利用互联网金融对相应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创新和变化,从而实现城市商业银行中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朝着信息一体化和信息全网化的方向推进。同时尤其要注重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模式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改变城市商业银行传统风险控制思想,有效发挥网络线上的作用,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线上评级风险的控制制度。
(三)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仍是较大的,并且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状态。随着现代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实行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并且商业银行平台逐步向个性化需求方面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对而更多的客户及其相关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利用诸多信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对更多客户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求发展。本文主要对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同时从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和城市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进行探讨,并从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以及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毅,尹笑怡.互联网金融对三四线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机制分析――以湘潭为例[J].金融会计,2015,(01).
[2]胡妍蕊.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3).
[3]陆岷峰,陆顺,汪祖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用户思维”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4]喻石,罗宁欣.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探析――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所有制;运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24-04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指的是国家独自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指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因为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运营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常常和普通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悖,最终这种股权所有结构方面的差别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本文通过实证比较研究股权结构不同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我国两类商业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不相同,且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这一区别表现为商业银行股东性质的差异。以10家商业银行的股权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绝大部分由国务院通过下属的汇金公司及财政部控制,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无限售条件的股权,性质上属于国有范畴。例如,工商银行70.7%的股份由国家控制,无限售条件的股份仅占4.2%。另一方面,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虽然部分由国有企业掌握,会受到政府的间接影响,但由于有大部分无限售条件的股权,且股权分布较分散,因此其所有制结构接近私有化。比如,招商银行有67.37%的无限售条件股,32.63%的股份由十多家国有企业控制,国家持股为零。
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使得两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更多的表现出国家的意志,会根据政策的需要调整经营策略;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依照董事会的决策行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其结果必然表现为不同的运营绩效。本文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结果,包括银行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对社会的贡献力(简称社会效益)。通过对运营绩效设置指标并进行评估,我们可以清楚地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在商业银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笔者认为,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分解为竞争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已有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行过分析,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绩效的评价研究,而且对社会效益的研究目前也只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形成对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估两类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运营效益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角逐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是银行运营的基础;经济效益是指商业银行自身财富的增长,是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内部效益;社会效益则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银行的竞争力越强,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效率与公平并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认为可以将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变量的关系概括为: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即评估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公式,以下分别设置这三方面的计量指标。
1.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资产、设施等资源条件入手,这里选择的指标包括:一是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即资本总额/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是用来考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数据。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实力和信誉才越有保证。银行间经常发生的收购、重组案例就是商业银行为提升其资产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力的鲜明例证。二是机构分布水平。机构分布水平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与我国县级行政区数的比率,即分支机构数/县级行政区数。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关系到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难易程度,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成为银行经营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储蓄率高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三是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和吸收一定量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标准比率为8%。[1]由此建立的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公式为:竞争力=(资产规模+机构分布水平+资本充足率)/3。
2.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从银行经营的利润方面考虑,本文只选取两个指标:一是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占资本总额的百分比,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使用资本创造的利润越多,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二是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运用自由资本效率的指标,其值越高,说明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越大。这里采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以衡量银行在固定时点的效率。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就是:经济效益=(资本金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2。
3.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衡量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可以从银行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创造就业能力和员工的福利水平三个方面设立指标:一是人均缴税水平。人均缴税水平是银行上缴的所得税额与银行员工人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中劳动者对社会做出经济贡献的能力。银行的人均缴税水平越高,劳动者在该银行中为社会做出的经济贡献就越大。二是就业水平。就业水平是银行的员工人数与分支机构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为社会创造就业的能力。就业水平越高,银行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三是平均福利水平。平均福利水平是银行对员工的支付总额与员工人数的比率。平均福利水平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获得的平均收益,其值越高,说明劳动者的劳动获得的回报越大,银行对员工的关注程度越高。三项指标的平均数就是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人均缴税水平+就业水平+平均福利水平)/3。
(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分析
建立以上指标体系后,我们对两类商业银行实际的运营绩效进行比较,评价采取不同所有制结构对商业银行所造成的结果。
1.原始数据。本文采用我国10家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的年度报告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国有商业银行4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见表1)。由于数据较多,仅列出对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后的结果。
为防止银行在特殊年份出现极端值而影响最终比较结果,本文对各银行6年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指标计算公式及表1的数据,得到各商业银行2003-2008年6年间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见表2)。
2.竞争力分析。以6年数据平均值计算,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竞争力最弱的农业银行指标水平为8.63,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强的招商银行4.20的水平高出一倍多(见表2)。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主要是由于国家在资本规模和机构设置方面给予的有力支持。[2]
3.经济效益分析。除建设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水平;国有银行经济效益的平均水平为6.32,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8.62的平均水平; 在4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家持股比例最小的建设银行超过了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见表2)。另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于2005年和2004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两家银行6年的经济效益指数以判断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3)。[3][4]
由表3可以看出,与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时间相对应,工商银行的经济效益在2004-2005年间有大幅度提升,中国银行的经济效益则在2003-2004年间产生了飞跃。
4.社会效益分析。6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对社会的经济贡献方面、创造就业的能力方面和员工福利水平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具有明显优势。
5.运营绩效分析。根据6年的表现判断,除农业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均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见表2)。[5]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设计指标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资金实力与机构规模均大大超越股份制银行的水平;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在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对银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更有力的作用;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带来了银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同样表明了股份制对银行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方面比国有银行发挥了更大作用;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体水平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更强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结论,笔者认为: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迎合了全球范围内银行间强强联合的趋势,既保存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前的竞争优势,又使股份制结构发挥了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应当继续推行并且不断深化,在保存规模优势的前提下,促进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收购与重组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竞争力,这样才能使股份制结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得到更有效的发挥。[6]■
参考文献:
[1]杨家才.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8(12).
[2]黄惠春,于润.上市前后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5).
[3]张杰.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解读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的绩效[J].管理世界,2008(11)
[4]巩云华.外资银行进入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东欧五国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4
一、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及发展需求分析
1.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
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概念理解,就要先对金融服务以及全能银行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有深入的认识。对于金融服务来说,根据相应的规定,涉及到的内容上是比较广泛的,有对生命以及非生命保险服务,还有和保险相关联的辅助服务。在当前的金融服务涵盖的范围也已经愈来愈广泛。而全能银行的发展在当前也比较的突出,这是能够对多项业务得以同时发展的金融机构。在对于这一类金融发展机构,相对来说国外比较多。在对这些概念得到了相应了解后,就能对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有一个认识,主要是能够通过直接以及间接的方式了解资产证券化以及保险等方式存在的非金融服务行为。在混业经营过程中,就有几个重要的层次,即商业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和非金融的混业等。
2.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分析
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在当前已经愈来愈普遍化的存在,而对于我国的行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也比较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的金融创新都在不断的加强,从而就使得资本的流动形成了全球化,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逐步的实现一体化的同时,金融的协调监督等也实现了全球化。各个国家的竞争发展就不再局限在单一化的产品上,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就在这一发展环境下逐渐的形成。混业经营的综合性以及高附加值的优势也比较突出,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在混业经营的模式方面加以积极应用。
再者,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金融发展也要向着国际发展方向上靠拢。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通过混业经营制度的应用,在金融服务方面就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目标,在发展的竞争能力上也能得到有效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发展中的优势已经不能良好呈现,对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应用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在金融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下,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的动因来看,主要就体现在基础需求以及经济因素两个层面。其中基础需求的动因,是对规模经济发展的追求,以及对风险分散的发展需求,还有就是对客户创造的需求。对于经济因素的动因方面,主要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资本流动使得各国金融体制也对混业经营的体制有着需求,以及在货币政策的不断变化中的金融自由化等层面的因素。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经营中,对混业经营的需求比较迫切。
二、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和风险的成因分析
1.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类型分析
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的信用风险是比较突出的。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下,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商业银行的收入方式多元化,这些新增的收入来源通常是不需信用支持的。在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下,商业银行为能在新业务收入方面得到保障,就会在信用投放上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为能够获得客户证券承销业务,就会向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这样就在信用风险的范围上得到了扩大。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中的风险还体现在操作风险方面。在以往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分级授权以及单一法人的方式应用,在经营行为以及义务也是通过商业银行自身承担,在银行业务类型方面也相对比较少,以及内控的设计也比较简单化。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后,商业银行就管辖着多个金融业务,并且在独立机构的业务特征上都比较鲜明,这样就使得经营的业务流程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以及在经营评价体系方面也有着不同。由于经营管理部门的相对多样化,所以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技术手段应用不恰当,造成的操作风险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对整个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
再者,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类型中的市场风险也比较突出。在市场风险中,主要体现在质和量层面。传统商业银行只涉及到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和外汇市场的长期信贷,在面临的风险方面也相对比较单一化。但是在混业经营条件下,对市场涉及到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广泛,这就会使得市场风险的发生率比较高。在这一风险的发生后,对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就会在多个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商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类型中的环境风险也比较常见,在这一风险类型上,主要是受到银行体制的影响,或者说是在法律风险方面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过程中,没有注重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就有可在这一过程中造成很大的损失。在法律风险方面就会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不同部门。对于这一层面的风险类型就要得以充分重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助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析
从混业经营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多个层面。从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来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在各个方面都没有成熟,还比较缺乏应用的经验。面对当前比较动荡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动力上还比较足,这样就使得对商业银行的管制规避带来的创新就会不断的进行交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的应用还没有定型,对混业模式的应用还处在初期阶段,在这一应用模式带来的风险就要能够充分的重视。而且,在内部的发展中没有注重控制的有效性,就会比较容易在这一管理中出现风险。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要能通过相应的法律体系加以保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这一层面的法律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得到完善,在行业秩序方面还没有理顺,这些方面都会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一些证券公司对业务的开展中,主要就是把客户账户和国内银行商户实施连接,但银行会承诺给予其返点,这就造成了返点高低成了证券公司对连接银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发展下就会造成恶性竞争,对我国的整体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风险有效控制措施实施
为能够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环境下得以良好的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发展措施的有效应用。通过多方面的考虑,笔者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这就能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将分业经营和混业实践进行综合实施
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发展的促进,就要能够将分业经营和混业实践进行综合实施。要能够明确混业经营发展模式是金融发展的总趋势,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时机还没有成熟。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性的,科学的对待这一问题。当前,将分业经营模式的应用作为基础,并不断的将混业经营模式的应用逐步的实施,注重对混业经营风险以及收益进行作出科学化的权衡,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实施,对混业经营的实践加以推进,这样也能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未来的混业经营模式应用中有着丰富的经验。
2.注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完善化
注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制度的完善化,就要能注重信息披露的机制不断的完善化,这是对金融监管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发挥的制度。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建立,就能够为经营和购买者来提供比较准确和充分的信息,对其正确投资决策就比较有利。商业银行要能向公众在信息的公开方面得以强化,还要能建立信息披露责任制度,在监管的工作实施上能不断的加强,这一措施的实施就对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3.不断强化金融竞争层面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要能在金融竞争层面进行不断强化,从而促进其金融创新发展。对我国的金融机构竞争的促进,就要能够使其能够在创新发展的动力上加以激发。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能充分重视对垄断的现状加以改善,将竞争得以促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还要能够对地方垄断的现状进行打破,通过全国范围的公平竞争,以及鼓励先进等,就能够在竞争环境上得以优化。
4.注重防火墙制度的有效完善和优化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注重防火墙制度的有效完善和优化。从这一措施的实施上,就要能够对金融集团下的银行以及证券等相关业务和子公司的资金业务比例限制加以规定,还要能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中的交易,需要在市场化条件下加以实施,并要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制度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对混业经营运作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要完善化,对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要能得以有效的保障,在法律的作用下将监督工作得以强化。
5.有效实施混业经营的特写许可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对混业经营的模式应用经验还没有充足,这就需要在相关的制度支持下,保障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要能从多方面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特别许可制度的实施加以考虑,这是对我国未来的混业经营模式应用的重要基础。只有从多方面重视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的良好应用,才能保障商业银行的风险有效控制。
除此之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还要注重在行业自律的措施实施上得以重视。在这一方面就要对我国银行协会的完善建构得以充分重视,并要积极设计有利于银行协会履行服务以及维权功能的法律机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都比较有利。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5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发展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总体呈现数量少、发展慢且类型单一的总体趋势。这是由中小型银行自身的一些发展局限性造成的,但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票据业务也是其拓宽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要在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基础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则是本文所要描述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1.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信用问题。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发展离不开信用二字,而信用问题之一就是商业银行保证金未缴或保证金不足,第一,如果未按比例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的收取金额存在不足,那么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就会因为大量银行垫款而出现信用风险。第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会出现把贷款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申请承兑的质物,这样就把成对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可是真正的额偿还来源并没有被落实,相反还因此而虚增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这种通过非正常方式而建立的看似扩大了的票据业务却存在信贷泡沫的风险。
2.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小、流动性不足。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参与其中的票据市场的金融机构一般都为一些中小型企业,而在票据一级市场中,几乎没有大型的交易主体,这使得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发展规模始终维持在小范围内。其次,由于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审查制度存在漏洞,在审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假票,而有些中小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受到假票而采取有选择性的接收票据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票据的流通产生了影响,且对整体票据的流动相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降低最终的票据贴现率。
3.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和作为中介多要求的信用存在偏差。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能力和业务量限制,票据业务数量较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总量较小,且银行票据所占比率较高而一些商业性票据所占比例较小,甚至几乎没有。而且由于跟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企业经营效益也有限,所以一些银行承兑汇票成了企业圈钱的重要手段,一些企业用少量的存款就能获取银行承兑汇票,而由于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或发展形式不利,到了承兑期企业无法承兑而最终导致银行对其追加信贷规模,或用一些虚假合同或增值税发票等变造票据,造成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风险,这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不仅在信誉上有损形象,在票据业务的涉及上也加以防范,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发展思路
1.创新完善票据业务制度确保票据交易真实性。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采取一切有利因素对票据业务设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措施,首先,要对票据加强真实性管理,对承兑资产状况、经营前景等作出评判,要始终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其次,要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人员素质进行提升,适当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等,加强票据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增强责任心,从经办过程中降低票据的风险。最后,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票据真实性的审核提供帮助,降低票据作假给市场带来的风险,保证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可靠真实性。
2.建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制度。要想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首先就必须要把中小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纳入信贷管理的范围内,要加强对票据承兑的条件审核,同时要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制度进行规范执行。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相关票据业务的企业进行经营业务的资金跟踪,通过资金和再贴现来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风险的管理控制。让企业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业务平台。
3.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中心。相比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则显得数量众多,但是由于相对没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优秀客户资源和管理控制,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方面显得动力不足。针对此情况,可建立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中心,整个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管理经验,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加速信息流通,并对票据市场的存在风险进行整体的观测预报,让区域内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能在票据业务管理上做到资源整合、秩序有条,促进中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成熟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区域的发展因为受到主客观各种原因的限制而呈现出一种动力性不足的局面,而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票据业务也是其拓宽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要在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基础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式,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寻找新的发展思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给出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在票据管理、风险控制、资源整合、放宽政策等四个方面的创新发展思路,以期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能在票据业务的管理运营上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孟根帆.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研究[D].2012..
[2]赵烨.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3(26).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6
【关键词】影子银行;商业银行;影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了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巨大的冲击力,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这种新型的金融形式。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是对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影子银行的差异,学者们研究的也相对较为透彻。对于国内的影子银行的定义主要是对于信贷业务的拓展,通过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能够规避监管的表外业务。通过杠杆的作用实现对自身业务的扩大以及营业利润的提高,同时也对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金融形式。而对于美国的影子银行的定义,多数学者的角度都是从住房抵押贷款的角度,他们认为住房抵押贷款的存在是美国影子银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当然对于金融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影子银行所覆盖的范围也异常广泛,包括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结构性产品等一系列新型的金融产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影子银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毛泽盛(2012)主要从计量的角度对影子银行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效应进行研究。他认为金融危机充分展示了影子银行对于金融体系的巨大的冲击力,以及金融体系的剧烈的反应。他通过对于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影子银行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的程度,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关系,当影子银行规模较小时,影子银行能够补充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不足,保证商业银行体系的高效的运转,但是当影子银行的规模超过某一限额将会导致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对金融体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王振(2014)主要是从影子银行对于货币政策作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信用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分析,研究影子银行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影子银行的规模和信贷的实证分析得到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必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降低,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控能力降低。并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影子银行的发展进程
(一)影子银行的特征
影子银行作为新型的金融的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影子银行具备传统的商业银行所具备的绝大多数的功能,包括对期限的转换,信用转换以及流动性的转换。影子银行在这些基本功能上保持着相同的傩浴F浯问羌喙艿奈侍猓我们也知道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性具有较强的认知以及防备心理,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都得到了加强,但是所有的金融企业都是以盈利作为最主要经营目的,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减少的结果是其所带来的收益也会降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因此金融机构便会通过金融创新的角度实现其对于监管机构的规避,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目前的金融创新多是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金融创新的速度较快,产品创新进度日新月异,因此在实际的市场监管过程中,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和制度的更新的速度难以赶上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因此影子银行的监管成了主要的问题。最后是影子银行的风险的问题,影子银行在规避监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了金融监管机构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在不存在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很容易会产生杠杆率过高,风险率过大的情况,最终如果出现坏账的情况的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的倒闭甚至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目前影子银行的概念范围不在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金融行业的表外业务等内容,其概念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包括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的创新以及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影子银行的大量涌现。而且这些影子的银行的金融产品正逐步的扩大,产品的种类逐步的丰富,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的界限更为清晰,业务的类型逐步的细化,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已经衍生出多种影子银行的交易账户。
(二)影子银行的类型
总体来说我国的影子银行的规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对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影子银行的发展并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的构成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的类型以及商业银行以外的影子银行的类型。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的类型是通过银行体系内的业务衍生出来的类型。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依然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与其他的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非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远远地超过了其他的任何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因此对于发展影子银行商业银行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与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商业银行获得了大量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主要是将传统业务与信托机构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于新型理财产品创新,结合信托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结合。由于新型的理财产品属于信托资产,为表外资产的范畴,因此这种产品的类型也使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监管较小,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的要求将会减低,商业银行从中得到了较大的收益。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类型主要是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比如信托公司、汽车金融等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以及典当行等一些非金融机构。并且随着商业银行的贷款比率的逐步的上升,相比于银行的信用审核的严格以及复杂的程序,使得地下钱庄以及小贷公司等金融形式逐步的发展起来。
三、影子银行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
影子银行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金融形式难以满足市场上所有人的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对于投融资需求的全覆盖,而影子银行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的尝试。
影子银行解决了传统的金融机构难以对其短尾市场进行较好的覆盖的问题。传统商业银行的短尾市场主要是包括传统银行所不愿意涉及的信用记录较差,或者信用记录缺失的中小企业或者个人的资金的借贷。通过影子银行的补充实现了对于商业银行的空白市场的补充,完善了市场的投融资的体系。传统的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之间得相互补充的同时也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的问题,首先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与影子银行之间在存款方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市场的闲置资金的数目是一定的,当传统的商业银行将资金吸收后便会导致流入影子银行的资金量的减少,最终导致影子银行的业务受到了影响,反之也是成立的。因此在存款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在贷款方面,如前面所分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好处。但是总的来说,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是以相互补充作为主要的联系。
(二)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杠杆,如果在实际的金融活动中,不存在任何的杠杆,那么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将会大大降低。但是由于资金具有趋利性,社会资金的流动必然会带来利益的流动,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少量资金获取较大的收益,这就需要金融创新的参与。影子银行一般来说其资金的规模较小,通过传统的业务难以实现其较高的利润目标,而通过加杠杆的方式便能够实现其使用其有限的资金撬动大额的资本,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金融危机是我们认识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巨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了作为金融体系最为发达的美国其金融产品的丰富性。MBS、CDs等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满足了不同的投资者的投资的需求。举例来说,CDs的出现提高了金融杠杆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CDs即信用违约掉期,其主要的流程是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进行投融资活动,而为了避免违约事件的发生,投资者将会要求第三方担保人员的加入,但是由于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对于融资方的信用较高,大多数的信贷机构都难以实现,因此一种新的金融形式CDs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融资者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并要求其在面临违约风险时能够补偿投资人的损失,因此保险方只需要少量的资金便能够实现对于较大的资金量的撬动。但是一旦违约情况大量出现,保险方难以弥补所有投资人的损失,连锁效应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影子银行的杠杆效应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三)影子银行将金融风险传递给了整个的金融市场
如上文所说,影子银行创建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型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实际的包装过程中仅仅是对其实际的形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对其实际所存在的金融风险并没有任何的影响。例如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将金融产品证券化转移其所包含的金融风险,并通过投行以及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操作进一步增加产品所存在的杠杆,如果其中的资金链出现断裂其结果必然是整个金融市场都会受到影响,而这场危机的发展正是由于影子银行这些幕后推手的不停地冒着金融风险增加金融杠杆使得危机席卷了全球。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监管
对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的研究应当立足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以及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还是主要归集于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为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为了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理财产品根据其不同的收益率以及风险性被不同的投资人群所接受。同时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规避市场的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下银行利润增长点的重要的来源,因此应当加强对于理财产品的监管。应当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管,作为中间业务的理财产品,应当规范其在产品的宣传,信息的披露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的要求。加强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的要求,明确监管的原则,实时更新对于金融创新的产品的监管制度,保证监管制度能够满足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对于不同的产品的类型应当制定不同的监管的制度,保证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最后是要明确的监管的职责,将监管的任务划分到具体的机构,防治出现监管重合或者说是监管的空白区。
(二)促进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商业银行由于政府的支持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其依靠传统的信贷业务发展起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加深,传统的银行业务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影子银行在金融业务中的创新能够引导商业银行逐步的加强创新的力度,拓宽业务的渠道,增加盈利的来源。并且通过二者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
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二者之间的竞争。商业银行由于金融风险等问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但是影子银行正是抓住这些小群体的资金需求,实现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同时流动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资金的流动对于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于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当通过与影子银行的合作的过程中逐渐不足短板实现其进一步的发展。
五、结语
对于国内的影子银行的定义主要是对于信贷业务的拓展,通过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能够规避监管的表外业务。通过杠杆的作用现对自身业务的扩大以及营业利润的提高,同时也对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金融形式。而对于美国的影子银行的定义,多数学者的角度都是从住房抵押贷款的角度,他们认为住房抵押贷款的存在是美国影子银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当然对于金融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影子银行所覆盖的范围也异常广泛,包括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结构性产品等一系列新型的金融产品。
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的特征及类型,研究影子银行对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并针对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及其所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银行体系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苗晓宇,陈.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2012,0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