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德育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德育要求

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1

一、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特点

与以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一标准的提出,建立在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中化学教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表现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提出,表明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重点及主导思想发生了转变,为高中化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要求高中化学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化学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自由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和人的价值观,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科学作为改造自然世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其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也就是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步凸显.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必须归结于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新课标”就这一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高中化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

2.通过化学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核心思想就是进行创新教育.

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化学学习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根植于生活之中,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小到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大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其背后也无一不隐藏着耐人深思的化学原理.

“为什么可以用苹果催熟生香蕉”,“为什么可以用醋洗茶渍”.通过引入这些直观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顿悟”.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对“高深莫测”的化学产生畏难情绪,相反还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使学生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求真去伪,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化学无穷无尽的乐趣.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关注自我评价,倡导个性发展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身特点的认识过程,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动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我们必须多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探讨问题的机会,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发挥空间,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加强对自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克服缺点,发挥优点,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此外,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并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通过更为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发展个体兴趣,挖掘潜在优势,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学习化学和从事化学研究.

二、新课标对当代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的提出对高中化学教育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无论是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的设计思路上的改革,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何适应新课标的主导思想,如何将其切实有效的贯彻进日常教学,这些都使得“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高中化学教师,必然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1.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教师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强势权威者,学生在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过程中,渐渐的丧失了反驳的能力,也放弃了反驳的欲望,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其实所谓“教学”,有“学”才有“教”,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和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相长,促进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其次,正确认识教学目的.新课标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虽然目前高中化学教育在短期来看还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升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型的人才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化学教育必须紧密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以往以“化学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化学生活”为中心,避免纯理论知识讲得太深,授课内容过于单调,致使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收效甚微.

此外,我们还应重视化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深层意义,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转变教学方法

针对前文提到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要贯彻这些思想,就必须转变和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化学教育方式仍然是“满堂灌”,课程内容讲什么、怎么讲、讲多深、讲多广,这些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忽略了学生兴趣及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坚持“民主精神”,大力提倡并开展讨论和实践活动,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桥梁,促进自主交流、合作互利.在互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模拟化学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同时,在教学互动中,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善于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目的,通过情感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进行.

3.优化知识结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还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知识结构问题.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指既要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利用,是形成良好认知的保障.

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延续着“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课本知识点为核心,给学生灌输课本内容。在交流方面,只局限于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并未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反而稍微难一点的内容学生就无法理解,也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造成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新课标要求的小学数学方法

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上升。正是基于社会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要求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一是结合实际数学教学的特点,正确理解教学的目标;二是结合内容的学习,强调数学活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实际,勤于思考。

三、方法改革的相关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学校以及老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灵活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偏向学生最终的成绩,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教学,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其实,只要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成绩只是一种学习的成果证明。

2.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与灵活运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能根据实物的一面形状幻画出图形,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想象几何图形。同时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增加互动环节和数学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标的要求不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重视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虽然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但是教学方法改革仍十分急切,只有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才能进一步学习。随着改革的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4

一、转变教学理念

1.《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劳动,体育教师不应因循守旧,而应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标准》设计和评价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或对学生施以机械的灌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和活动的知识容器。而课改新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例如在《开火车》游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新的课改思想只给学生条件:用单脚跳的形式自由组合到达终点。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通过实践,体验失败,体会成功,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由2~3人的组合过渡到多人组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学生在身体机能、先天素质、个人爱好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篮球、排球、足球样样精通,跑、跳、投成绩均优秀,这是不现实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促进学牛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所以教师就得下功夫去研究学生,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全面了解了学生个性和兴趣,才能去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

二、搞好课堂教学改革

1.制定好教学文件,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

《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教师不要把运动技能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而应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一项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多元目标来完成,教师在制定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2.根据新的评价思想,搞好课堂教学评价,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课堂教学更注重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鼓励,对有关的知识要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的圈子里,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口头评价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把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与学生间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扬合作精神,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做好及时性自我评价,每堂课后坚持写教学日志或教案评述,我们体育教师除了上课外,还有两操、运动队训练等诸如此类的工作要做,所以很少有在课后写教学体会的。按课程标准思想,若想达到五个领域目标,教师必须学会及时总结,找出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哪些是值得发扬的,哪些是应该弥补的,教师在课后能坐下来认真思考,对以后的系统上课是大有益处的。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思想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一般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跳跃性游戏和体操跳跃中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落地姿势:帮助学生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帮助学生完成动作等,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实验工作做好科学研究

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 中职语文 德育渗透 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工作中,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各大学校也纷纷予以支持,不断地进行教学革新,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对学生应付考试技巧的传授,并未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关注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之决然不同的素质教育更重视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保障德育工作的有效性。[1]

一、新课标背景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主要有:第一,要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内容中渗透爱国思想,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爱国精神,能够关注国家时事新闻等;第二,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近几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为维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必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要让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做危害他人和自己生命的事情;第四,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第五,要让学生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懂得人性美的优秀人才。[2]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中职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类思想并存,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当代学生的观念较为新颖,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此状况下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职语文所采用的教材不同于传统的教材,其具有新的特点,教材中收集了许多中外名家的作品,而且作品类型各式各样,有抒情的诗歌,有优美的散文,有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有情感丰富的剧作,这些作品中也蕴含了许多德育因素,涵盖了丰富的情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涵盖的德育品质和情感来影响学生,以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母亲》这一刻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母爱来向学生展示德育中的人性美;在讲解《苏州园林》的时候,通过苏州园林自然美变得体现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3]

2.转变教学方式,坚持“导”和“灌”的结合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局限于课本中,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当学生所表达观点错误的时候,则要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课内教学,教师还要将其延伸于课外,让学生走进生活和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而且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不可一味的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以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将引导和灌输相结合,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质疑,去判断事情的对错。[4]

结束语

有效统一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既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又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新课改之后,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授课的过程中,就应当将一些德育品质融入于教学内容中,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丰富自身的内涵,以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扬,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鹏飞.探讨中职语文的达标教学及德育渗透[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6).

[2]李泽富.让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6).

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6

构建符合新课标目标要求的

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如何改进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一方面积极开展德育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典型抽样的30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诊断性调研;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局行政推进,教育学会、教研室和教科室等部门积极配合,基层学校主动发展,积极开展新课标论坛、德育创新论坛、德育沙龙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区域德育目标。我们对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目标表述,结合本县学校德育的现实特点,研制并形成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内容全面、符合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本目标体系贯彻了“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一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的德育理念。(见表)

学校根据各阶段德育实施的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研究确定更为具体的道德教育实施目标。如东海高级中学针对年级特点,确立各有侧重、相互连贯的年级目标,使养成教育活动多层面、多载体、网络化、有实效:高一以适应初高中的转变、培养良好的行为、学习和生活劳动习惯的常规为主;高二以养成教育、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稳定提升为主;高三主要依托学习这一教育主线,以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公民意识为主。

构建符合新课标结构特点和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1.完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新课标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有效契机,我们根据东海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德育目标、学校工作特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安排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把人道、伦理、文化、科技融为一体,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生活。一方面,县教育局引导各校开展“五自”(自制、自主、自学、自强、自我管理)教育和“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别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开展“学感恩、重孝道、明礼仪、促和谐”“学习省自强自立模范谢芳丽”“学习市百佳小公民胡继汕”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光荣传统,争当新时代好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各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主线,追求多元化发展模式。如东海中等专业学校的水晶雕刻、县幼园和县实验小学的版画、平明中心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白塔高级中学的励志教育、南辰中学的跑马灯舞、温泉中学的泉文化、房山高级中学的艾村艺术工作室,桃林中心小学和石梁河中心小学的无线电测向等已成为教育品牌。

2.推进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突出强调,“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东海县文化底蕴深厚,本身就是一座资源宝库,学校如何挖掘和整合优化这些地方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形成课程,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本乡本土,增进民族情感,进而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之一。因此,我县以新课标为抓手,大力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目前,各校都将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彰显学生个性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如白塔高级中学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砺志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力量编写《砺志》《英雄在我心中》《祖国母亲,我想对你说》等多本校本教材。平明中心小学编制校本教材时重墨呈现朱自清文化的教育功能,按年级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低年级设有《走近朱自清》《匆匆》《春》,中年级设有《朱自清生平》《背影》《荷塘月色》,高年级设有《朱自清轶事》《歌声》《冬天》等。桃林中学充分挖掘马陵山历史文化,以“美感教育、人文教育、红色教育”为宗旨,以马陵山的“地质构造、物产资源、风土民俗、文化遗址、历史掌故”等为载体,成功编纂了乡土教材《马陵山文化》。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既反映了各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又符合德育内容要求,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构建符合新课标教学方式相适应的

德育方法体系

1.加强学科德育,促进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建设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和渗透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我们在2012年全县学科德育研讨会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5个关注”: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基本素养、关注“无痕”教育、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学生之间交往活动。在这一指导性意见指引下,县教育局各科室及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注重实效的德育活动。如东海县第二中学开展了“亲情在我心中”主题学生――家长会,并形成惯例。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撼,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一位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家长会结束后,孩子把我一直送到学校大门口,还叮嘱我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孩子长这么大,一直都是我们关心他,能想起来关心父母,这是头一回,孩子终于懂事了,要感谢老师,感谢学校的教育!”这位家长打电话时因为激动数次泣不成声。当我们的德育工作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养成,关注了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德育工作才真正有效,德育工作才能变“假大空”为“真小实”。

2.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五彩、多元的社会生活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县教育局因势利导,以体验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课外体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县情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探究课学习、社会考察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区域改革成果的了解和探究,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具有“我是东海人,我为东海自豪,我为东海争光”的情感和行为。

文化体验实践活动。重视中华民族节庆教育、仪式教育、礼仪教育等内涵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举行入园、入学、开学、入队、入团、毕业、成人等仪式教育,精心策划组织寓意深刻的仪式活动,实施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德育活动;积极组织“七彩的夏日” “缤纷的冬日”假期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广泛建立学生社团,实现每100人拥有一个社团组织的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生活经验实践活动。启动“爱心随我行,相伴共成长”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便于师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引导各学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各类志愿服务者,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所、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开展服务社区、美化环境、爱心捐助等志愿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促进知行并举。东海水晶城、安峰山烈士陵园、县科技馆、县交警大队牛山中队等成为我县学校主要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加强实践课程基地建设。许多学校在实践课程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课程基地。如东海实验中学、曲阳小学的“水晶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基地”,东海高级中学的“地质・生命课程基地”,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基地”等,都办出了自身特色,为“立德树人”创造了条件。

构建符合新课标评价建议相适应的

德育评价体系

要建立与新课标评价建议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当前的重点是要改进德育评价内容和方法。内容要体现学生发展要求,方法要实现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性评价和规定性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动态性评价和静态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我县中小学将继续实行“把幸福带给每个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已经着手编制《素质评价手册》,并投入使用。完善了学生道德评价制度,提倡校本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激励性,力求从日常生活出发,真实地评价道德。采用多主体、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评定、作品分析、行为评定等,努力发挥道德评价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发展功能,防止道德评价的异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