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基础建设

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1

【关键词】 建筑电气;配电系统;安全要素;电力线路;电力设备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建筑行业的崛起使得以建筑市场为依托的相关产业、工作都引发了高度关注,比如建筑电力电气工程。在建筑电气配电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首先考量建筑物、电气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将安全要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是必然选择,也是确保配电系统发挥出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建筑电气配电系统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研判安全要素的存在及重要性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 优化建筑电气配电系统设计的环境,注重对安全要素的管控

建筑电气是建筑工程项目中以电力技术手段、电气和电能设备为核心构建的科学项目,是维持建筑物电力环境与良好电气氛围的重要工作。配电系统的设计是建筑电气的重要工作内容,顾名思义指的就是通过对建筑物配电线路、设备的优化设计来提升建筑物电气配置水平的系统。设计良好的配电系统需要工程设计与技术人员密切联系建筑物的实际,采取更为有效的设计方式,切实保证建筑物判断系统的完整性。其中,由于建筑电气施工尤其是配电系统的设计都涉及到“电”,所以必须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与危险因素,集中表现为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触电危险、安装隐患、责任事故及电力设施和线路的损毁隐患等。必须通过优化建筑电气配电系统的设计环境,从总体上管控好配电系统的安全要素,确保设计与施工的安全系数。

如,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配电系统的设计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无论是住宅小区的楼宇线路布线,还是电力设备、线路的移机、安装等,都时刻充满危险。尤其是很多设计人员并没有预先设置安全预警、报警与防误装置,导致一旦有人触电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此类的问题在配电系统设计的周期中必须引起重视,以周密的设计安排来确保电网、电力设备的安全,防止人员因配电系统问题引发不安全因素。要通过对配电系统的设备、线路、管网、安全细节等各个安全要素的管控,确保建筑电气配电系统的整体稳定和安全,确保建筑物与人员的绝对安全。

二、 开展有效的配电系统设计,优先确定负荷等级及负荷的总体容量

建筑电气的设计工作关系到建筑物及居住人群的用电安全,也喜欢配电系统设计的成败。所以,要首先确定负荷的等级,其次要计算出符合的容量,以此为基础构建配电系统的设计体系。一般情况下,确定供电系统中负荷等级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一级供电负荷指中断供电在政治和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者;二级供电负荷指中断供电在政治和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者;三级供电负荷包括一级和二级负荷意外的所有情况。以此可见,负荷等级的确定是建筑电气配电系统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人员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

通常,在高层建筑物的建筑电气配电系统设计中,负荷等级的确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定,一般可以参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其附录的相关内容。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其附录中详细规定和说明了不同性质的建筑物,其设施的负荷等级划分也不同,这就给建筑电气配电系统设计提出了全新要求。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建筑电气的配电系统设计中变压器是重要设备之一,其容量的确定也是很重要的,对于设计人员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也要引发高度重视。

三、 配电系统设计要确保电源及线路的安全,做好相关辅助措施

前面已经提到,诸多民用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要以配电系统建设为核心,而安全性的保障则来自于电力电源、线路及设备的设计、维护。以电力线路为例,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开展对电力线路的日常维护、检修和保养是确保线路稳定、安全供电的重要措施。如,要加强对线路、管网及光纤线路的维护和保养,防止线路遭到腐蚀、污染物污染以及灰尘侵蚀,要避免外部热源的侵蚀及其他线路的错搭乱搭造成的隐患。

此外,在很多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的配电系统设计和操作中,要尽可能采用高技术含量及外部质量较好的线路、设施,在施工、建设及后期验收的过程中要遵照国家、地方有关的技术与质量标准,形成完整的管理与检修模式,以此配备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始终处于“安全区间”。此外,对于一级、二级负荷用电,必须配备两台及以上变压器,同时可以辅以一台柴油发动机,随时备用。这样,配电系统的安全隐患可以得到规避,建筑电气设计才能体现质量与技术规范。

综上所述,新时期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日益引发业界的关注,其中配电系统的设计工作十分重要,事关建筑物的安全与建筑物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配电系统设计不仅要着力于设计工作本身,还有从外部入手,辅以配套系统、设备与线路的支撑,以形成完整的配电系统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整个建筑电气配电系统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 王宇. 民用建筑供配电设计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分析[J]. 林业科技情报. 2010(03)

[2] 盛同平. 建筑施工电气设备的安全用电浅论[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5)

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2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2-02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3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国际化

在中医药崇尚自然、整体的医疗理念,其临床优势得到了更多的认同的今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规范和维护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中医高等教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载体,而在世界范围内中医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又是中医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是其实现国际化的关键。

1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医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即国际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际中医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除中国内地外,仍需开拓有良好设施和学科支持的中医药教育。(2)国际中医药人才教育目标和知识体系缺乏标准。(3)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中师资及学术管理体系有待建立。(4)教育计划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5)国际中医药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中医药学术交流的语言平台尚未建立[1]。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通过这些标准,一方面规范中医药实践和人力资源培养,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些共同的标准来激励海内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亦即通过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实现国际化。

2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

2.1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的建立

在中医药国际教育实践的活动中,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引导和控制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管理目标、行为标向、教学质量、设备效用和服务方式等统一于所限定的约束范围和应遵循的规范准则,使之定向地获得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良性转化的过程[2]。核心内容是标准,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而组建和构成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体系。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的建立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国际医学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三个国际性组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简称WFME)、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简称IIM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简称WHO西太区)分别于1999年10月、2001年6月、2001年7月制定了各自的在校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3],即《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国际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在校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其后,2007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4],将中医名词进行了国际统一,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推出此类标准,解决了独特的中医概念如何准确定义、翻译这样的一直困扰中医学术国际交流的难题,也为满足现代中医学教育,培训医疗、研究、信息交流的需要制定了统一标准。另外,为规范世界各国的中医学本科教育,解决发展中医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11月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草案)》[5]。至此,建立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标准,使世界各国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有了规范标准,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亦即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2.2 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2.2.1 我国的实践基础

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部分。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3000余人,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6]。且目前世界上开办中医学教育的国家已经超过了40个,数量达到了几百所,遍布到了世界各大洲,为普及中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同时,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国际医学教育组织推行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和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教育部试行的《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和《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等国际、国家标准指导下,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贵的实践经验,成为有良好设施和学科支持的中医药教育基地。

2.2.2 他国的经验启示

(1)教育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如2001年日本“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其中包括:①通过调整与优化大学组织结构以加强大学的管理基础建设;②在国立大学实行法人化制度的同时,大胆地引进民营管理机制,在大学内部实行有效的管理体制[7]。(2)教学内容规划的标准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广泛开设国际化课程上。日本大学为培养学生具有能适应国际环境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力争使每门课程尽可能多地容纳国际化内容。(3)教学质量和考核的标准化建设。在欧洲地区为求各国之间的课程设置、学位制度等的统一。29国于1999年发表“博洛尼亚宣言”的推动下,日本财团法人大学基准协会于2002年7月召开了以“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为题的国际研讨会,通过了“东京宣言”。其中,提出了设立国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必要性与建立国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质量、考核、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材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鸿毅,严世芸,尚力,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J].中医教育,2007,26(5):22.

[2]柴可夫,钱俊文.浅谈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3):43.

[3]曾诚,万学红,阎正民,等.三套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55.

[4]中医药术语走向国际化:英译获统一中译用繁体[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7):封3.

[5]环球中医药编辑部.《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背景资料[J].环球中医药,2009,2(1):34.

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14-04

中西医结合是20世纪我国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是贯彻卫生工作“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基本方针的具体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加强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保持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使南开医院成为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科研教学水平较高、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1现状

1.1重点学科优势交出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211工程”建设子项目和天津市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单位。是由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病医疗中心、全国中西医结合胃肠疾病诊疗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急诊专科、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及微创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症专科共同组成的优势学科群,已经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全国闻名的科研机构。

1.2医疗业务发展迅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胆胰、胃肠疾病和外科危重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如重型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和外科疾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微创外科居国内领先水平,首创3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境)治疗复杂性胆管结石新技术。并承担市内8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和部分省市疑难病例的会诊和业务指导工作。2010年,医院总收入达4.5亿元,较2009年增长约29%,年门诊诊疗人数达370 358人次,出院17539人次,病床使用率为120.9%。

1.3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拥有以吴咸中院士、崔乃强教授、李平教授、秦鸣放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批著名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天津市授衔专家3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4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带徒导师4名。有2名专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1名科技骨干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从1994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6名。目前,全院共有工作人员1058名,其中,高级职称142名;医疗系列中,博士、硕士人员13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5%,护理人员344名,大专以上学历191名,占护理人员的56%。

1.4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医院实施“三名战略”(名医、名科、名院),极大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4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天津市科委攻关项目共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8项,专利8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4项,出版专著8部,460篇,并成功举办国际、全国和区域性学术会议27次。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委托,承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并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2问题与分析

通过走访中医药方面的知名专家、院士、学者等,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新医院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载体、查找医院发展存在问题等主题。搜集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及文件,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作目标与要求》、《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条件指标体系》,同时对比除南开医院外的10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情况,发现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院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1优势学科数量不足。学科发展尚不均衡

2.1.1特色优势学科是医院竞争力主要构成部分的核心,我院虽拥有一批以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为龙头的优势学科群。但市级以上重点专科的数量仅接近国内10个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除外)评审验收时的平均水平(7.4个),相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有一定差距。见表1。

2.1.2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言,多学科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尽管我院重点学科优势突出,但范畴却相对局限,高层次人才结构单一,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能力不足,获奖级别和发表文章的层次均需提高,而其他学科相对薄弱,已经影响到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的提高。

2.2育人机制创新不足,后备力量挖掘不够

中西医结合事业重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是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基本思路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方面特色突出,成绩显著,不仅通过人才工程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特别是组建起7个以名老中医命名的上海市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级“名中医工作室”,使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取得有益经验,还培养出了现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五大”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提升和优化了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

2.2.2中西医结合事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与中医、西医并驾齐驱,成为医学三大主流。但相对中医和西医而言。中西医结合仍属新生力量。中西医结合后备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共同问题,“后继乏人”或“后继乏术”的问题在我院亦有所表现。

2.3科研激励机制欠完善。中药研发领域待深入

2.3.1创新性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医院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创新性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是“研究型医院”与“非研究型医院”的最大区别。纵观近几年我院对科研的投人和产出,比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等单位相差很多。见表2。

我院在科研投入力度方面较武汉和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少,自2004-2007年甚至有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经费不低于年度业务收入的1%-3%。以2008年我院业务收

入总额为2.8亿元为例,同年我院的自主科技经费投入应为280万,实际上我院差距还是很大。投入不足的同时,往往伴随激励机制不完善,以致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见表3。

2.3.2在中药研发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批有代表性的中成药制剂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且收效显著,但相比国内其他几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而言,我们仍有待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医药并重的发展策略,在中药研发领域成绩卓著,在自主开发、合作研究、成果转化、高水平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业已成为国家和省级中药研发重要基地之一;中国人民302医院坚持走“临床经验方一科研制剂一临床应用”的道路,始终突出临床疗效的主导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肝病特色的中药研发基地,并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研发格局。医院制剂生产已建成硬件设备配套、剂型齐全、临床应用广泛的良好局面。仅4年间制剂产值就达5 300万元。

2.4尚未实现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仍显滞后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数字化也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打造数字化医院,使大样本信息采集、分析、储存成为可能,而这些资料、信息的准确、完整、高效、便捷,是研究型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形成完整的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体系,成为上海和全国的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尚未实现数字化。阻碍了我院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必须积极改进。

2.5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目前,我院硬件设施不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医院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因为医疗用房紧张,交通不便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医院发展受到限制,与全国其他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比,硬件条件已明显滞后。在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期间,大多数建设单位都争取到大量资金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其中,302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均筹措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扩大医院规模,新建或改扩建门诊和病房楼。见表4。而我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两家医院尚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6医疗收入含金量偏低,需进一步发挥管理效能

近几年,我院的医疗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经过比较,我院在年门诊量、病床周转次数、住院外埠病人比例、费用收益率等方面水平较低,药品比例偏高。说明我院业务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收入总量和含金量也有大幅上升空间。见表5。而职工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职工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都处于较低水平,与之对应的每床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床医生人数和每床护理人员数都处于较高水平,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院职工工作量偏小,工作效率偏低。

2.7文化建设力度不大。特色文化尚待有力促成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特色的岳阳医院文化,促进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提高了全员素质和医院品味,这也是该单位跻身于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特色之一。与之相比,我院尚需系统考虑特色文化的形成机制,发挥医院文化的作用。

3对策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南开医院作为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将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经过“十一五”的系统建设和发展,以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药开发的示范基地。南开医院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示范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主体单位;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④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重点学科建设的精品工程;⑤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院;⑥国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⑦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

3.1注重学科均衡发展。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3.1.1继续推行“三名”战略,努力改变“大专科小综合”现状。“三名”即名医、名科、名院,其中,名院是目标,名医是基础,名科为关键。学科建设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创新型团队、推动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组织保障,也是一个单位经过几代人积年累月奋斗的积淀。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抓好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带动医、教、研的全面发展,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特定学科(专科)的研究中心。继续保持中西医结合外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使各学科协调、全面发展,打造更多优势学科。

3.1.2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严格围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设原则,在专用仪器设备配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抓好学科建设。①建设3个以上国家(局)级中医重点学科,并使每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病床达到30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在重点学科建设点设立临床研究室和实验室,确定3~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依据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根据学科不同配置相应的科研条件及设备;②建设6个以上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确保每个重点专科(专病)病床8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重点专科(专病)床位总数达医院总床数的50%以上;设立科研门诊和科研病房,其中,科研病房的床位应占本专科(专病)床位数的25%以上;依据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需求进行专用设备和专科(专病)实验室设备配置;③确保重点专科(专病)保持稳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本科主要病种(至少3个)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诊疗规范研究等工作,以总结治疗经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3.1.3促进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确立中西医结合学术地位。在加强基本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各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原创性成果,使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积极进行临床评价、优化综合方案、制定诊疗规范、总结诊疗技术、开发有效药物、研制诊疗设备等。而且要积极促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科技与临床实践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当前任务是推广已经取得相当级别奖励的临床研究成果,以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地位,促进成果转化与深度开发。避免这些成果仅限于个别单位或区域,甚至被束之高阁。

3.1.4加强传统诊疗技术继承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要使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还要积极围绕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传统诊疗技术,对确有疗效但成本低廉

的传统诊疗技术,积极引进、普及使用,开展规范评价,以形成鲜明的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并采取先进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继承总结和推广。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才培养导向

3.2.1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一段时期内培养高层次的“西学中”人才是解决“后继乏人”和“后继乏术”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名医工作室”。每年选1-2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师进工作室研修。认真研究总结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举办高水平的“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强化班等。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导师指导,选拔优秀青年,确定导师培养制。

3.2.2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学科人才水平,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临床科研骨干的培训,加强重点学科的师资培训、接收人员进修、承办继续教育任务、开展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并针对重点专科(专病),开展带头人、继承人培养和技术骨干培养等,在外出学习、出国培训、接收本专科(专病)进修、承办本专科(专病)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支持。

3.2.3大力培养专业队伍,提供科研支撑人才基础。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全员科技素质,营造良好的临床研究氛围;通过承担课题研究。培养建设一支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临床科研专业化队伍。在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

3.3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平台建设

3.3.1团结合作、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当前,需进一步强化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水平教学研究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以急腹症研究所为依托,争取承担更多高水平课题,并作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此带动医疗上高度上水平。

3.3.2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我院将以国中局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新的战略出发点。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开放性共享平台。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提供支持条件,成为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3.3.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医药并重,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其他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中药研发领域的经验。逐步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中药研发产业链,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3.4抓基础建设,重医院管理,推进医疗业务上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医院新大楼的建设,总建筑面积86 800 m(sup)2(/sup)。新大楼的落成将极大地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为新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还贷能力。加强经济管理,包括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为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创造条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数字化医院。

着力提高全员素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奖惩措施,对院党委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职工和党工团组织提出具体要求。

3.5创建特色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文化品住

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信任、尊重、关心、培养、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设备相结合为总体环节,在对我院的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基础上,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5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04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01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04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04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04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04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搞好区中医院中心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开展好纵向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以发挥中医药网络枢纽作用,达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要求。

中医药基础建设范文6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成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自学能力较强、能主动学习。 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对上述人的教育,成人提高学历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是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针对成人的特点,如何建设适合成人教育的信息平台成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特点是投入大,技术性强,时间跨度较长,但一旦建成具有辐盖面广、自动化成度高、便于管理等特点,因此各高校近年来都加大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对于我们中医成人教育如何适应时展,建设属于自己特色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显的越来越迫切和紧迫。建立基础设施有软件和硬件建设两方面,硬件方面:要有场地、技术、设施、资金、人员,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支持;软件方面主要有办学单位来提供,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网络平台的使用、维护、管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小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没有好的基础万丈高楼即使平地起,也是危楼,隐患之楼,因此不能有急于求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基础建设要有前瞻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用个三五年就成了制约本专业发展瓶颈;基础建设要有拓展性,对于网络基础建设要留有一定的拓展模块,这样可以对今后其它专业或学籍、证书、课程、考试、教学、科研等留下一定空间;基础建设要有实用性,要让学生、老师对所设计软件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不能给人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就显得愈加必须和紧迫。但对中医成人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来说,信息技术要求技术性强,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求平台建设者要有熟练的教学管理经验,并能对各种模块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学模块不仅要使学生、老师便于操作,还要使学生、老师在平台上能够互动,在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查讯的同时,要设置科研模块、精品课堂、专家授课等,并对教室安排、考试安排、试卷处理、成绩报送、成绩查讯,做出合理组合,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很好的技术能力,如果是外行管理内行的话不仅是对基础建设没有好处还对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处理延误教学进程并对网络的维护开支方面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便于维护使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达到最优化。网络平台建设需要很多基本要素,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素是根本没办法建立网络平台的,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计划,但有些学校不愿意公开教学计划,主要是怕其它相关学校来模仿,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你在给学生出成绩单的同时,其实已公开了你的教学计划,至于教学时数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行安排,如果怕教学计划公开就不在网络上显示,这将是网络平台建设的一大缺陷,教学计划的公开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让学生提前知道要学的课程、内容、目的、方向,便于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更好地促进教学计划的改进,在改进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改进,使其相互推动,相互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

三、加强资源开发和应用,促进网络交流平台建设。

成人中医类网络平台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立足于传承、授业、解惑并成为交流切磋技能的平台,中医院校的特色就是中医、中药,医药是一个整体,医离开药就成了空洞的理论,药离开了医药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医药相互依赖,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中医的另一特色是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按摩、骨伤、艾灸、熏蒸,在这一领域如何让学生手法、进针要点、穴位作用、药物运用、骨质结构、熏蒸部位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学习继承我国传统医学,就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软件内容,使我们医学资源图文并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让大多数学生都容易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医学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交流平台活起来。第三个方面是如何让医学影像、血液循环系统、经脉、经络、骨络结构、人体穴位相互结合,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能任意地拆分组合,这就要求计算机技术非常地娴熟,在信息时代只有把我们把传统文化与计算机发展相结合才能促进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才不致于顾步自封,要使中医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医,就要将自己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看的懂、摸得着,这样别人才会信服,才不至于有人说中医就象算卦,中医不治病、西医挑战中医之说。只有将我国传统文化粗入浅出地讲明白、讲透澈才能堵住对中医说三道四人的嘴,如果连自己都讲不清楚自己国家传统医学文化是怎么回事,自己都不敢给自己下方用药,只想着在别人身上做试验的人,只把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停留在口头上,只是说自己的传统文化好,那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要促进中医发展就要不断让拓展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把传统文化搬到网络上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与之互动,这样才能营造出学习中医药的良好的氛围,促进中医药的发展让世人所接受。

四、加强信息化平台管理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