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学哲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学哲学基础范文1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作为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建构医学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主旨,其核心是阴阳和五行,其中尤以阴阳为所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认知体系,其自身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气,以精气为介导的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类,其构成亦离不开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动力。《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认知体系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髓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颇为相似。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是气,其普遍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两汉时期兴起的“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因此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中医学精气生命论和整体观的雏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阐释人体内精与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影响到中医学中便形成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皆由精化成形,人体的各种机能皆由气机推动和调控产生运动变化的理论。中医学的精气学说融入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构建其中,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洽,兴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精气生命认知理论。但是古代哲学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精气,精气充塞宇宙中各个万物形体之间,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间产生感应。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拔升了中医学的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自身完整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阐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此阐述宇宙形体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辨证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的整体是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世界本身形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发展研宄及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初探,以此来解释宇宙自然和生命本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促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普遍用来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病态生命的原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疾病,使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的认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法于阴阳”,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养生防病;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立法方药,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元素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形式,探索和阐释宇宙物质形体间的运动及动态平衡。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曰:“稣埂洪水。泪陈其五行。”文辞对五行的特质从哲学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其中的五行,不单单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元素,而是从中抽象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范畴。五行学说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质、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以此来阐释宇宙界万物形体间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自然界万物形体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神情志等诸多功能活动,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达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营造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凭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运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范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继承和创新的运用医学理论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从多方面措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生产劳动能力等,形成了中医学独树一帜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擅长思维哲学、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总之,中医学是兴起于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拔升至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密切交融的特点。
4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几点反思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从《内经》时代以来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较为深邃的哲学思想指导使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也使中医滞涩不前。如何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学时代命题。
4.1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应吹毛求疵 为了反击废除五行论,近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理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须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论的意义,它在构建五脏关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没,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积极作用,但其毕竟只是一种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式,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论复杂得多。按数学规律,五脏可发生的两两关系有10种,二脏相关关系有10种,四脏相关关系有5种,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学的理论发展。近人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说者,值得参考。
4.2系统论之下亟待完善中医五行学说 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还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医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特点,这一点对比西方还原论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局限。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常陷入僵局,这是“司外揣内”思维的结果,也是过于偏重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非认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生命是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联系,因此中医理论还需在人体内部细节上多作完善,发现新的联系方式。
4.3中医学理论要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进行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契机的思想突破 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误区。中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烦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习医者感悟具体病机、治疗原理的解释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医重功能不重实体,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上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有必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适当借鉴实证研宄、实验研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运用中医的意象思维来构建数理之上的直觉品质,使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高屋建瓴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日日为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广泛的认识论、方法论,加以系统论为借鉴指导,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某些方法。但是中医在以分析思维为模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思维模式的还原论是南辕北辙,完全等价势必水火难容,最终也会殆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其中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三家哲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而齐头并进。中医思维哲学和为医之道的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如浩瀚星河,可能与人类认知的绝大部分不可割裂,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挖掘。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显性化,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尝试表现医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成熟,在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研宄领域会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中医学哲学基础范文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每小题 3分,共18分)1. 下列每组数据表示3根小木棒的长度,其中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A.3cm,4cm,7cm B.3cm,4cm,6cm C.5cm,4cm,10cm D.5cm,3cm,8cm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3)4=a7 B.a8÷a4=a2 C.(2a2)3•a3=8a9 D.4a5-2a5=23.下列式子能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1)(y+1) B.(x-y)(x-y) C.(-y-x)(-y-x) D.(x2+1)(1- x2)4.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A.x2 –2xy+y2=x(x-2y)+y2 B.x2-16y2=(x+8y)(x-8y) C.x2+xy+y2=(x+y)2 D. x4y4-1=(x2y2+1)(xy+1)(xy-1)5. 在ABC中,已知∠A:∠B:∠C=2:3:4,则这个三角形是( )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6.某校七(2)班42名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共捐款320元,捐款情况如下表:捐款(元) 4 68 10人 数 6 7表格中捐款6元和8元的人数不小心被墨水污染已看不清楚.若设捐款6元的有 名同学,捐款8元的有 名同学,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 A. B. C. D.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7.( )3=8m6. 8.已知方程5x-y=7,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y= .9. 用小数表示2.014×10-3是 .10.若(x+P)与(x+2)的乘积中,不含x的一次项,则常数P的值是 .11.若 x2+mx+9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12. 若 ,则 的值是 .13.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260°,则该多边形边数是 .14.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0和2,第三边的数值是偶数,则第三边长为 .15.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和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按下列 方式摆放,两个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重合 ,含30°角 的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与纸条一边重合,含45°角的三 角板的一个顶点在纸条的另一边上,则∠1的度数 是 . 16.某次地震期间,为了紧急安置60名地震灾民,需要搭建可容纳6人或4人的帐 篷,若所搭建的帐篷恰好 (即不多不少)能容纳这60名灾民,则不同的搭建方 案有 种.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共102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步骤) 17.(本题满分12分) (1)计算: ; (2)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y= .18.(本题满分8分) (1)如图,已知ABC,试画出AB边上的中线和AC边上的高; (2)有没有这样的多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 和的3倍?如果有,请求出它的边数,并写出 过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的条数. (第18(1)题图)19.(本题满分8分)因式分解: (1) ; (2) .20.(本题满分8分)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AD与CE相交于点P,∠BAC=66°,∠BCE=40°,求∠ADC和∠APC的度数.21.(本题满分10分)解方程组: (1) (2)22.(本题满分10分)化简: (1)(-2x2 y)2•(- xy)-(-x3)3÷x4•y3; (2)(a2+3)(a-2)-a(a2-2a-2).新课 标第 一 网23.(本题满分10分) (1)设a-b=4,a2+b2=10,求(a+b)2的值; (2)观察下列式子:1×3+1=4,2×4+1=9,3×5+1=16,4×6+1=25,…, 探索以上式子的规律,试写出第n个等式,并说明第n个等式成立.24.(本题满分10分)某铁路桥长1000m,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该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min,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共40s.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1)写出题目中的两个等量关系;(2)给出上述问题的完整解答过程. 25.(本题满分12分)“种粮补贴”惠农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某粮食生产专业户去年计划生产小麦和玉米共18吨,实际生产了20吨,其中小麦超产12%,玉米超产10%.该专业户去年实际生产小麦、玉米各多少吨? (1)根据题意,甲和乙两同学分别列出了如下不完整的方程组: 甲: 乙: 根据甲、乙两位同学所列的方程组,请你分别指出未知数x,y表示的意义,然后在上面的横线上分别补全甲、乙两位同学所列的方程组: 甲:x表示 ,y表示 ; 乙:x表示 ,y表示 ;(2)求该专业户去年实际生产小麦、玉米各多少吨?(写出完整的解 答过程, 就甲或乙的思路写出一种即可) 26.(本题满分14分)如图①,ABC的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P. (1)如果∠A=70°,求∠BPC的度数; (2)如图②,过P点作直线MN∥BC,分别交AB和AC于点M和N,试求 ∠MPB+∠NPC的度数(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在(2)的条件下,将直线MN绕点P旋转. (i)当直线MN与AB、AC的交点仍分别在线段AB和AC上时,如图③,试 探索∠MPB、∠NPC、∠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ii)当直线MN与AB的交点仍在线段AB上,而与AC的交点在AC的 延长线上时,如图④,试问(i)中∠MPB、∠NPC、∠A三者之间 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你的理由;若不成立,请 给出∠MPB、∠NPC、∠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7.2m2;8.5x-7;9.0.002014;10.-2;11.±6;12.9;13.9;14.10;15.15°;16. 6.三、解答题(共10题,102分.下列答案仅 供参考,有其它答案或解法,参照标准给分.) -4a(4a2-4ab+b2)(2分)=-4a(2a-b)2(2分).20.(本题满分8分)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C=66°,∠BAD=∠CAD= ∠BAC=33°(1分);CE是ABC的高,∠BEC=90°(1分);∠BCE=40°,∠B=50°(1分),∠BCA=64°(1分),∠ADC=83°(2分),∠APC=12 3°(2分).(可以用外角和定理求解)21.(本题满分10分)(1)①代入②有,2(1-y)+4y=5(1分),y=1.5 (2分),把 y=1.5代入①,得x=-0.5(1分), (1分);(2)②×3-①×5得: 11x=-55(2分),x=-5(1分).将x=-5代入①,得y=-6(1分), (1分)22.(本题满分10分)(1)原式=4x4 y2•(- xy)-(-x9)÷x4•y3(2分)=- x5y3+x5y3(2分)=- x5y3(1分);(2)原式=a3-2a2+3a-6-a3+2a2+2a(4分)=5a-6( 1分). 25.(本题满分12分)(1)甲: 乙: (4分,各1分);甲:x表示该专业户去年实际生产小麦吨数,y表示该专业户去年实际生产玉米吨数;乙:x表示原计划生产小麦吨数,y表示原计划生产玉米吨数;(4分,各1分)(2)略.(4分,其中求出方程组的解3分,答1分,不写出设未知数的扣1分).26. (本题满分14分)(1)125°(3分);(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或先说明∠BPC=90°+ ∠A,∠MPB+∠NPC=180°-∠BPC=180°-(90°+ ∠A)=90°- ∠A(3分);(3)(每小题4分)(i)∠MPB+∠NPC= 90°- ∠A(2分).理由:先说明∠BPC=90°+ ∠A,则∠MPB+∠NPC=180°-∠BPC=180°-(90°+ ∠A)= 90°- ∠A(2分);(ii)不成立(1分),∠MPB-∠NPC=90°- ∠A(1分).理由:由图可知∠MPB+∠BPC-∠NPC=180°,由(i)知:∠BPC=90°+ ∠A,∠MPB-∠NPC=180°-∠BPC=180°-(90°+ ∠A)= 90°- ∠A(2分).
中医学哲学基础范文3
论文简介:本文系作者于2007年8月发表的“英语中主谓一致问题研究述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的后继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教学语法视角下分析初中高三组水平学生语法测试结果,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谓一致习得状况。结果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并未完全习得主谓一致,水平越高不意味着习得越好;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形式和意义分离现象。
关键词:教学语法;主谓一致;形态;意念;话题突出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11—03
一、研究背景
主谓一致,即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的观念上协调一致的语法形态关系。主语所体现的“数”有形式、意义两层次,其源于主语缺乏表示“数”的语法标记和NP短语体现“数”的观念多样性。教学语法中主谓一致实质是协调性一致,只有协调才能解决“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虽能提供解决矛盾的理论框架,却不足以解释主谓在“数”的匹配中所呈现的特殊性,只有将普遍原则和特殊规则结合才可能较好地促进习得。
Bock & Miller和Bock发现了局部名词诱使受试对谓动“数”的匹配发生误判的“吸引效应”,一些学者在此效应下发现受试理解、产出受句法和短语线性次序影响,局部名词能造成语义和句法操作冲突,复数形式标记更易激活并影响一致的产出。国内学者对三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有研究发现汉语处理经验能够影响英语处理过程。国内研究多偏重理论,虽有学者采用了实证方法考查主谓一致,但仍未从教学实践中通过测试手段探究主谓一致习得总体状况,而这恰是本研究聚焦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1)中国学生主谓一致习得状况上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2.受试
受试分初级(初二)、中级(高二)和高级(大二)。三组以自然班形式参加调查,每组均为50人。
3.工具
工具是语法测试卷。第一部分考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和不干涉原则,每题1分,满分42分。第二部分考特殊规则,每题2分(1’-判断+1’-改错),满分24分。调查在2005年上旬进行,回收120份有效试卷。测试项目内在一致性较好(α系数为0.7785)。
三、数据分析结果
1.普遍原则上总趋势
表1(略)显示三组在语法一致和不干涉原则上差距不大;在意义一致上有显著差异,初、高中和大学组有随水平增长而提高的趋势;在就近原则上,最低、最高分持平,大学组平均分最高,高中组其次,初中组最低。
2.普遍原则上组间差异
从表2看出,在意义一致和不干涉原则上组间差异明显,显著性水平都达到了0.000。对照表3发现,初中与高中、大学平均值差异十分明显,概率均达到了0.000。但是,高中和大学组相比,置信区间含零,概率分别为0.238、0.961,差异不显著。三组在就近原则上显著性水平为0.175>0.05,差异不明显,通过表3发现三组间概率均大于0.05,任意两组置信区间含零,组间差别不大。在语法一致上,组间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51≈0.05,较为明显。高中组最高,大学组其次,初中组最低。
3.特殊规则上的差异
一、二题考主语为none of +n.(pl),初中生多做对第一题,高中和大学生多做对第二题;三、四题考only one of 和the only one of 在定语从句中搭配,初、高中生多做对第四题,而大学生多做对第三题;五、六题考存现句,三组中多做对第五题;七、八题考算术表达式,初中生半数以上、高中、大学生绝大多数两题全对;九、十题考主语为a/the majority of +n.(pl),大多数初中生、超半数高中生做对第十题,大学生两题全错较多;十一题考主语为分数表达式+of+n.,十二题考it is强调句,初中生大多数两题全错,高中生大多数两题全对,大学生在十一题上错误率高,在十二题上对错刚半。
四、讨论
在教学语法中,形式、意义和用法是三个主要层面。三者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形式与意义层面发生互动,形式和意义层面又分别与用法层面产生互动关系,三层次间紧密联系使得任何一个层次变化也会引起整体变化。但不管变化如何产生或发展,形式层次着眼于准确性,意义层面在于意义化,用法层面在于得体性,三者统一于语言交际中。从三者所形成的连续体来看,教学目的是运用语法完成语言交际任务,互动是推动三层面发生关系的助推力。因此,任何两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到三者形成的循环机制。如果某两层面未形成接口,互动关系就不能产生,从而影响到体系运行。就主谓一致而言,虽然规则追求形式和意念统一,实践中却是形式和意念的主次问题。形式占据支配下,意念就退居次要;意念掌握支配时,形式就退居次要。因此,主谓一致实质是形式和意念妥协性一致,两者接口呈弱性。这使形式和意义只发生有限互动,影响到形式、意义和用法整体互动,进而对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学习者很难将规则运用到交际中。
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错误上,它与中介语发展紧密关联,具备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中介语系统整体结构是有秩序的,中介语出现的错误也有规律可循,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在规则或不规则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上出现了系统性错误,并因水平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可渗透性是指随着输入在“量”和“质”上增加和提升,学习者不断地修正原有规则,增添新规则,或是重建整个系统;动态性则指全过程是随认知能力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三组学生在习得上更灵活地运用新规则修正并更新头脑中的旧规则,使其不断接近目标语规则体系;但对比后发现大学生虽然在知识掌握上不如高中生,但从总体上认知过程仍然在发展。
中国学生在主谓一致习得上仍保持了中介语发展的普遍特征,但也存在滞后现象,这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是内因,而外因的母语因素通过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产生干扰。认知因素主要是头脑的知识系统,头脑中存在隐性和显性知识系统,隐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无意识习得中构建的体系,显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有意识学习中构建的体系,显性知识可以部分、有条件地转化为隐性知识。只有当学生处于能够吸收的发展准备阶段时,显性知识才可能经现存知识系统过滤后融入中介语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一过程也易引起过度泛化,高阶学习者常通过扩大目标语规则使用范围建构起对中介语的认知模型。其本质是相似类比,利用使用对象相似处,依照目标语规则展开混合形成新结构,学习者可能构建出部分甚至全体相似性的错误认知结构,将导致经历“平台期”,伴随通过心理机制产生暂时性梗阻的“稳定化”现象。它在大本二年级容易产生,也被称作“二年级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能力出现全面退步,局部停滞不能否认整体进步。
“稳定化”如果不能被克服就会导致僵化,原因在于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中参数设定。语言习得机制可以将输入规则通过普遍语法内化为语言能力,进入关键期后所构建的中介语在未达到目标语设定前发生僵化,但成年人的“潜在语言结构”可被激活并使普遍语法转化为目标语语法结构。但激活也可能无法完成,这是因为参量设定中规则标记性的作用。学习者较容易认知非标记性语言材料,如果在习得时呈现出有标记性特征,学生错误就会出现,此外母语干扰不容忽视。因为汉语的“话题突出”结构中的话题和谓语很少存在一致关系,话语决定着句子成分间语法联系,不需动词与主语在性数上配合。英语是主语优先式语言,要求动词与主语在性数上保持一致。虽然汉语“话题”和英语“主语”常位于句首,但汉语“话题”相当于英语“简单话题主位”,更强调客观信息。中国学生使用英语有限且缺乏语境,大脑就会使用母语配套知识帮助形成目标语结构信息,迁移就发生了,对习得产生了干扰,其集中体现在对输入信息处理上。汉语注重“意合”,由于缺乏标志一致形态句法提示,学生会忽略与其相关提示的低突显性信息,这种经验很容易迁移至英语中。而外显信息程序化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学生一次只能聚焦结构里不同提示(如主谓一致)中高突显性提示作为解读信息,低突显性提示(如单数第三人称)被忽视,这样导致显性记忆模块中陈述性知识未被“程序化”,外显记忆中陈述性信息就不能转换成程序性信息存于内隐记忆,学生难察觉到单数第三人称信息,失误就出现了。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Freeman: W. H. Freeman and Company,1990.
[2]Biber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Bock, K. & C. A. Miller Broken Agreement[J].Cognitive Psychology,1991(23).
中医学哲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期;田黄冲剂;脑水肿;脑血肿:神经功能评分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重症病人30 d内死亡率高达30%~40%,预后极差[1]。本文通过对田黄冲剂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脑血肿、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的观察,来评价田黄冲剂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田黄冲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机理。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2007-09~2009-05就诊于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2~70岁,平均(51.6±7.2)岁;其中基底结区出血37例,脑叶出血18例,脑干出血5例;均为发病24 h以内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征、出血量及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脑出血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以CT确诊[2]。且除外合并急慢性炎症、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混合性卒中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手术者。
1.3分组治疗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田黄冲剂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脱水(选用天津百特医疗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0%甘露醇,依颅高压程度给予150~250 ml,每6~12 h静脉滴注1次,连用3~7 d;若出血量
1.4指标测定
1.4.1脑血肿及水肿体积测定分别于发病当天、第3,7,14天对入组患者行头颅CT扫描,计算脑血肿及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出血量(ml)〕=π/6×长(cm)×宽(cm)×高(cm);脑水肿体积(ml)=水肿带体积-血肿体积(血肿及水肿带体积的测定均按多田氏公式[3]计算)。
1.4.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当天和发病后第3,7 ,14,28天进行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4],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两个独立样本的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根据头颅CT结果计算,无论是两组间比较,还是同组不同时段比较,患者脑水肿体积与其血肿体积成正相关,均在第3天出现高峰。田黄冲剂组患者的脑血肿、脑水肿在第7天明显减轻(常规治疗组高峰延迟到第7天),而常规治疗组患者脑血肿、 脑水肿在第14天才有明显减轻;说明田黄冲剂组患者脑血肿和脑水肿的吸收优于常规治疗组。见表1~2。
2.1ICH患者脑血肿体积情况在发病3天时,各个治疗组患者脑血肿体积达到高峰, 在发病7,14 d时,各个治疗组患者脑血肿均逐渐减轻。在血肿达到高峰后,各时段田黄冲剂组脑血肿体积均较常规治疗组减少。结果见表1。表1常规治疗组及田黄冲剂组患者脑血肿体积比较
2.2ICH患者脑水肿体积情况在发病3d时,田黄冲剂组患者脑水肿体积达到高峰, 在发病7,14d时,各个治疗组患者脑水肿均逐渐减轻。常规治疗组患者脑水肿体积在第7天达到高峰后逐渐减轻。除发病3天其余各时段田黄冲剂组脑血肿体积均较常规治疗组减少。结果见表2。表2常规治疗组及田黄冲剂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比较
2.3ICH患者NIHSS评分情况见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患者的NIHSS评分在发病初期都显著升高,在发病第3天达到高峰,随着药物治疗病情转归而下降,呈逐渐递减降低的趋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在第7天开始,并于第14天田黄冲剂组显示出了优势;到第28天其疗效田黄冲剂组仍然优于常规治疗组。结果见表3。表3常规治疗组及田黄冲剂组患者NIHSS评分
3讨论
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部位的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另一方面是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后引起水肿,破坏脑组织引起功能缺失。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在于促进血肿吸收、抑制水肿形成及减少神经功能的缺损。急性期脑出血传统的内科治疗以脱水降颅压、调节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为主[1]。脑水肿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早期主要是细胞毒性水肿,后期则为血管源性水肿,水肿的形成又可加重循环障碍及缺血损伤,扩大缺血范围,并最终导致脑疝形成,因此,阻止和消除脑水肿是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关键[5~10]。中药三七具有活血化瘀、化瘀而不伤正气的药效,三七用于治疗血管性疾病,历史悠久。《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具有活血、祛淤、消肿、止痛等功效,且活血化瘀、化瘀而不伤正气,临床应用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且自三七中分离到的三七素,其止血作用优于止血环酸;其三七总皂苷不但具有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的作用,还具有解痉镇痛作用[11,12];大黄苦寒降泄,能泄火止血,制后收敛止血力更强,其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酚和α-儿茶素能提高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力,从而加速止血[13];以大黄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及其并发的上消化道出血、高热已成为临床常用方法之一,作为通腑法的必用药,合理应用大黄对病情的愈后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联合应用田七大黄,以使加强田七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及解痉镇痛作用,配合大黄化痰通腑泄热,釜底抽薪,解除风火上旋之势,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解毒开窍、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本研究发现,在发病初期, 常规西医常规治疗及田黄冲剂加常规治疗患者的脑血肿体积在发病初期都显著升高,但两组间血肿无明显差异;在发病3 d时,各个治疗组患者脑血肿体积达到高峰,且均值较前加重,且田黄冲剂组与入院时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常规治疗组与入院时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反映了田黄冲剂组出现继发出血现象的患者较常规治疗组多;在发病7d时,各个治疗组患者脑血肿均较前减轻,田黄冲剂组与第3天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常规治疗组与入院时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反映了田黄冲剂组对脑血肿吸收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治疗组;在发病14天时,各个治疗组患者脑血肿均减轻,血肿均明显小于发病第3天。在各时段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我们发现在脑血肿达到高峰后应用田黄冲剂加常规治疗患者的血肿体积均在各时间段低于常规治疗的患者,同样说明田黄冲剂具有减轻脑血肿的作用。
脑水肿的的趋势同脑血肿基本相同,在发病初期, 常规西医常规治疗及田黄冲剂加常规治疗患者的脑水肿体积在发病初期都显著升高,但两组间水肿无明显差异;在发病3 d时,田黄组患者脑水肿体积达到高峰,且均值较前加重,且与入院时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常规治疗组与入院时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反映了田黄冲剂组出现继发出水现象的患者较常规治疗组多;在发病7d时, 常规治疗组患者脑水肿体积达到高峰,且均值较前加重,田黄冲剂组患者脑水肿均较前减轻,田黄冲剂组与第3天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常规治疗组与入院时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反映了田黄冲剂组对脑水肿吸收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治疗组;在发病14天时,各个治疗组患者脑水肿均减轻,水肿均明显小于发病第3天。在各时段进行组间比较发病1,3 d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病第7天及14天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说明田黄冲剂可能通过减轻脑水肿的起到治疗作用。
对不同时间段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常规西医常规治疗及田黄冲剂加常规治疗患者的NIHSS评分在发病初期都显著升高,在发病第3天达到高峰,随着药物治疗病情转归而下降,呈逐渐递减降低的趋势。通过各组间比较我们发现,只有第28天的时候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田黄冲剂在对病人的功能康复的治疗上具有远期疗效,虽然其它各时段治疗组间及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我们发现田黄冲剂加常规治疗患者的临床功能恢复要好于常规治疗组且NIHSS评分也低于常规治疗的患者,说明田黄冲剂同样有助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功能康复。在同组各时段的比较我们发现常规治疗组与田黄冲剂组具有同样的趋势,即在发病第3天时神经功能损伤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好转。田黄冲剂组在发病第14天时与高峰比较都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在发病第14天时与高峰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以说明田黄冲剂在第14天时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临床疗效,挖掘数据,扩大样本量,采用更多更准确评价体系评价患者临床功能及生活质量康复状况以明确疗效。
总之,本研究表明,田黄冲剂对急性脑出血早期预防血肿及水肿扩大,有明显的疗效,对比常规治疗脑出血早期血肿及水肿扩大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合前期研究表明田黄冲剂与常规西药比较具有更好的改善症状作用[14] 。因此,田黄冲剂对急性脑出血早期抑制血肿扩大、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指导临床治疗该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均喜.脑出血的治疗进展 [J].海南医药,2009,20(5):290.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Young FB,Weir CJ,Lees KR,et al.Comparis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with disability outcome measures in acute stroke trials[J].Stroke, 2005,36 :2187.
[4]Rosell A,Ortega-Aznar A,Alvarez-Sabin J,et a1.Increased brain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fter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human stroke[J].Stroke,2006,37:1399.
[5]王维治.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
[6]唐伟,邹飒枫.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及腺苷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3):166.
[7]Su C. Y., Chen H. M., Kwan A. L., et al.Neuro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after hemorrhagic stroke in basal ganglia[J].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07,22:465.
[8]Nys G. M., van Zandvoort, M. J..Cognitive disorders in acute strok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J].Cerebrovasc Dis, 2007,23: 408.
[9]Fujita K, Kato T, Shibayama K.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17 beta-estradiol on neuronal apoptosis in hippocampus tissue following transient ischemia/recirculation in Mongolian gerbils via down-regulation of tissue transglutaminase activity[J]. . Neurochem. Res2006, 31:1059.
[10]Ko A C,Chen A Y,Hung V K,et a1.Endothelin-1 overexpression leads to further water accumulation and brain edema after middi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via aquaporin 4 expression in astreytic end-feet[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5,25:998.
[1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95,988,1104,1422.
[12]骆和生,王建华.中药方剂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210,248.
中医学哲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 急性重症;脑出血;普通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2(a)-0066-02
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AN Zou, SONG Zeng-liang, LIU Hua-wen, YAO Yong, ZHENG Peng
Neurosurgery, Nanchang Third Hospital,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3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the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2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dication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hypoglycaemic agents basic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GOS score, incidence of pneumonia and survival condition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patient’s condi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pneumonia was 66.7%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9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rvival rate was 93.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Acute sever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egular insulin; Intensive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重症急性脑出血常合并血糖应激性上升。应激性高血糖为重症急性脑出血的病情恶化的高危因素,预后较差,对病人的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威胁[1]。重症急性脑出血病人常出现医源性肺炎等并发症,常规临床疗法是尽量控制血糖在10.0~11.1 mmol/L范围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一般控制血糖水平在4.5~6.1 mmol/L范围内,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发生其他不良并发症。故该研究对60例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脑出血病人予以胰岛素强化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的该次60例研究病人均来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该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脑出血病人,根据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0例,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7.9±3.7)岁,根据NIHSS评分≥5分,其中男18例,女12例。观察组30例,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7.8±3.4)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NIHSS评分≥5分。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疾病科学会制定的关于脑出血疾病的诊断标准[2],经颅脑核磁共振、CT临床检查、临床特征确诊为重症急性脑出血,检查病人均呈高血糖应激状态;全部病人均无糖代谢异常障碍、糖尿病病史;两组病人以上资料(NIHSS评分、年龄、性别等)大体一致,P>0.05。
1.2 方法
全部病人入院24 h内均应用糖耐量试验(OGTT)法检测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监测末梢血糖4~6次/d,血糖检测应用血糖仪(沪械注许20152400264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正常范围为3.9~5.6 mmol/L)。同时予以预防消化道出血、感染、脑保护剂、控制血压、颅压、脱水等疗法;当患者幕下出血>10 mL、慕上出血量>30 mL时及时予以微创手术,血肿清除。对照组病人服用常规降糖药,当血糖值>9 mmol/L时加用胰岛素;观察组在生理盐水中加入普通胰岛素,微量泵泵入,病人24 h血糖值控制在4.5~6.1 mmol/L,如能进食可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国药准字H22025171)。密切监测病人,防止其出现胰岛素过量及医源性低血糖,维持肠外营养支持。
1.3 疗效评价标准
入院时及治疗14 d后进行1995年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情况[3];随访病人3~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评估临床效果,1分-死亡;2分-昏迷状态;3分-重度残疾;4分-中度残疾;5分-恢复良好。
1.4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进行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OS、NIHSS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病人的NIHSS评分及GOS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GOS、NIHSS评分情况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生存率、肺炎发生率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医源性肺炎发生率为66.7%、对照组的医源性肺炎发生率为90.0%;观察组的生存率为93.3%,对照组的生存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生存率和肺炎发生率情况比较[n(%)]
3 讨论
危急重症之一为急性脑出血,临床死亡率极高,多种高危因素可影响预后,其中之一为血糖水平。而研究其死亡原因:主要和血肿直接压迫、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间接影响脑干而造成多脏器损害等[4]。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脑出血病人发病12 h内血糖水平呈现应激状态,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血糖的上升幅度密切相关,且影响预后。目前,临床上对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报道尚在探讨阶段,但其应激原的消除和外周胰岛素的抵抗能改善血糖幅度,从而缓解患者病情。同时,近些年的相关研究也表明:胰岛素疗法可显著改善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降低临床感染情况,进而提高预后。这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7-8]。重症急性脑出血病人应激性高血糖需及早进行胰岛素强化疗法,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预后。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医源性肺炎发生率为66.7%、对照组的医源性肺炎发生率为90.0%;观察组的生存率为93.3%,对照组的生存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重症急性脑出血病人予以胰岛素强化疗法,可显著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晶,郭柳彩.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5):21-22.
[2] 王娟,徐良德,贾程之,等.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 19(2):71-72.
[3] 王征,赵秉清,祝振忠,等.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17):47.
[4] 李军文,庞双艳.ICU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农垦医学,2011,33(4):361-363.
[5] 渠时学,李梅,丁硕,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在重症颅脑损伤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2(17):2570-2572.
[6] 罗飚.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144-145.
[7] 石红梅,任添华.重症脑出血患者个体化血糖管理的临床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4):601-604.
中医学哲学基础范文6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一直有自己的医学科学,它珍藏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对中医科学性持否定态度者,坚持狭隘的科学观――科学实在论。认为自然科学是唯一的科学,而哲学、社会和人文等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研究的惟一方法就是理性分析方法,只有经得起逻辑、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方法检验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据此而论,有人认为中医学作为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体系,具有人文性、社会性的学科,不能得到科学主义实证方法的检验。
2 科学的基本特征
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2.1 理论指导
任何合理理论体系都是遵循着一定的具有普适性的逻辑方法而构建起来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类比与想象、抽象与理想化、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等等,而且每一种方法在理论的构建中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2 客观性
科学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探索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这就决定了真正的科学必定是面向客观事实、立足于客观事实的。同时,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与客观事实相对照,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才能加以判别。
2.3 重复性、可验证性
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规矩是: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至少也应该被另一位研究者重复实现,否则就不予承认。可重复性特色是可检验原则的具体化,它在行为和功能方面,对检验的客观性和现实可能性原则做出保证。
3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争论,主要源自于东西方传统科学在生成论与构成论上的争议上。中医是东方意义上的科学。中医学集中体现了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科学的特征。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检验。这是客观事实。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学。“模型论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概念,用这个新观念来审视中医学,我们可以得出中医学是科学且是模型论科学的结论。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医是基于哲学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指导)
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医疗技术为理论和方法,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说为核心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的诊断、治疗体系,以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之上。
3.2 中医是具有科学的客观性的特点
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在于它的实践性,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古代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源自于《黄帝内经》。
《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R床实践。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梁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来源。
3.3 中医是经受检验的有效医学(重复性、可验证)
中医的理论自古以来都基于气、阴阳、五行学说,通过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从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观、人体自身的整体观看运动的规律性问题,施行辨证论治。例如,疾病中运用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资料,以得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机给出相应治疗。如对于失眠患者,失眠在中医上称作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汉代张仲景把不寐分为内伤与外感,中医认为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旺,故心烦不寐,心悸多梦,肾精亏耗,髓海失养,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在中医治疗疗效显著。再如从1700多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中医就已经有了防治流行性外感疾病的经验。后来随着中医对外感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到了明清,又有了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吴瑭的《温病条辨》,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温病理论。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而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历传两千多年,的确是中医战胜非典的有利武器。这些就是中医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验经验不断总结保存下来的可重复验证的一个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