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学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学校论文范文1
1.1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
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技资源优势不突出,缺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科(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一支人员齐全、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就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
1.2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由于科研投入及经费短缺,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中试基地,这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科研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内科研学术报告偏少,缺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追求学术发展的氛围。
1.3科研发展失衡,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科技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特色的专业上。产学研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1.4国际合作与交流环节薄弱
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学校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利于学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1.5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短缺
学校缺乏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2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学校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加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处的干部队伍要立足岗位服务、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阳光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作风、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功夫用在促发展上,为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任务贡献力量。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了学校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制约学校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速学校科技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双重使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在“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2.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及重点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除各类科研课题经费之外,学校还要争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经费支持科技创新,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平台的投入。对国家级、省级“纵向”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对各级政府奖励表彰的科研成果予以配套奖励,努力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重大科技任务,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等措施,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立足行业项目,扩大横向项目,争取省级项目,积极攻关国家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克服力量比较分散的弊端,组织专家围绕国家和辽宁省的重大目标有效地进行科技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大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管理,不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奖励,使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2.4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
坚持项目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原则,推行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职称评审办法,把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省、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建3~5个产学研基地,年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注重开放,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技术中心、承接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把学科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6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筹备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和布局,开拓研究方向,增强研究实力,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2.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与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同行讲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了解学术前沿,认清本学科的地位和差距,选准主攻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学术水平。要进一步了解和疏通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资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2.8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高等学校论文范文2
1.评估指标的设定不科学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指标设定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区别度小、全面性弱、可操作性差。区别度小是指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以及自身特点、需求等不同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指标趋于类同,不能反映彼此之间的差别;全面性弱是指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指标往往只侧重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某个方面,不能全面、立体地反映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可操作性差是指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指标设置不具体、模糊,内容过于宽泛。这会影响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参考性。
2.教学绩效评估作用不明显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往往被作为一种奖惩性手段,其结果往往和职称评定、晋升、奖金等直接挂钩。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教师管理功能得以强化,而激励教师更多的投入教学、改进教学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各重要的功能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往往也认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对个人发展、教学改进和提升的作用不大,对教学绩效评估不予重视。加之科研导向考核标准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作用更加弱化。
二、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重视对考评中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均衡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绩效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成果的客观统计数据,也应该考虑教务系统外部专家和作为教学对象学生的主观评价。考评结果也从某个侧面也体现了地方普通高校教学工作的数量、质量、水平。因此,应构建一个富有弹性的教师教学考评机制:首先,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工资待遇、岗位调整、晋升职称相挂钩。其次,对涉及较为复杂的部分学科研究项目,可适当推迟考核周期,不仅能够解决研究动力不足的制约,也能充分激励教师进行大量原创性的成果研究。
2.突出教师在教学绩效考评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过程中,应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被动考评转化为主动考评,以实现绩效考评的激励性和创造性。由于在教师教学绩效考评中,教师既是评价客体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在教师绩效评价后,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业务能力。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的真实性、有效性、科学性,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和意识的不断提升。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在于教师参与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并且也要全程参与教学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环节。
3.建立一套综合性的教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评价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有赖于一套系统明确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提高学校教学指标水平。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客观地体现教师教学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课程要求,但不能脱离地方普通高校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中的民主性、参与性,使教师全面参与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确定,建立一个达成多方共识的教学绩效考评体系和标准。
4.克服重评轻改倾向并重视考评结果反馈
高等学校论文范文3
(一)高校新闻媒体对校园生活关注不足根据传播学接近性原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然而,很多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过于偏重报道学校的会议、校领导活动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介绍的却很少。
(二)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和播报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导致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内容出现程式化,广大师生的新鲜感降低,兴趣消失,新闻宣传工作失效。
(三)高等学校新闻宣传策划意识不强在进行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写作和报道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地策划,以便新闻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引导校园文化舆论,传达信息。然而,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体工作的策划不够重视,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策划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新闻报道不够深入,不能给广大的师生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不能给观众、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在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树立一种务实的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要重视宣传学校在落实和贯彻党政工作要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的个人和事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学校先进的发展事例经过文字组织和内涵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树立起这种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才能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之路。
(二)加强新闻媒体与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1.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报纸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信息,其劣势就是时效性不高,受众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短、平、快”,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但对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这都是由新闻阅读者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来决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建设需求,选择适当的新闻宣传媒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努力实现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校园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优势互补。
2.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加强文献资料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载体。而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中恰恰形成了大量的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的宝贵资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见证。因此,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新闻宣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观念转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在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发展机制,努力探索互动发展的路径,打造一支校园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队伍,不断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高等学校论文范文4
关键词:成人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指导;写作
毕业论文是成人高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较强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其他各教学环节内容的继续、深化、补充和知识学习的检验,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自己实际工作成果进行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成人高校招生比例的扩大、生源层次要求不高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探究其原因,如何提高成人高校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成人高校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写作基本功差,毕业论文无从下手。
由于成人高校在系统教学过程中比较强调学生自学,在日常的教学辅导中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普通高校,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缺乏写作方面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训练,再加上成人学生平时忙于工作等而疏于练笔,因此,面对毕业论文无从下手。
2、选题不恰当。
对于毕业论文而言,选题尤为重要,它是写作过程中第一步基础性的工作,是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然而,由于成人高校学生写作基本功较差,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普遍存在选题陈旧,缺乏新意、选题较为空乏、选题过大而无法驾驭和选题脱离专业领域这几大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给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3、论证结构不合理,写作思路不清晰
论文结构是学生写作过程中对该选题写作脉络与辩证思维的体现。然而,在成人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写作的基本思路基本不清晰,内容结构不合理现象层出不穷;有些时候还很容易出现一题两意,一题多意的情况。
4、文献资料利用不恰当
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有助于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时还可以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文献阅读更能帮助自己选题和明确自己的创作思路。但是,事实上,成人高校学生在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懂得文献资料的真正用途,导致学生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复别人论文的现象。同时,学生在写作中支撑论点的论据显得较为陈旧,这都与学生了解和查阅文献资料不恰当和不足造成的。
5、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面对工学矛盾的突出问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投入时间较少,再加上自身写作能力问题,很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无从着手,压力很大。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抄袭现象屡禁不止。
6、与指导教师配合不力
总体而言,成人高校比较重视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指导流程也相对规范。在成人高校毕业作业教学环节中,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指导原则和流程。每个指导教师在总的指导原则下制定相应的执行性指导流程与要求,旨在较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毕业作业这一最后教学环节。可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教师工作相脱节,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与指导教师积极配合,导致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不能较好开展。
(二)指导教师方面
1、时间和精力问题
在成人高校任教的老师,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之外,还要做大量的科研、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全面详细的指导不足,从而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2、指导论文工作量较低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整个论文指导工作包括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计划思路指导、写作提纲指导、初稿到最后的定稿指导等方面的细节工作。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恒定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却与之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导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有时甚至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指导周期较短
虽然成人高校都安排了近六个月的指导周期,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与之脱节的现象。有些是学生自身问题造成的,但也有校方的问题。这些都是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瓶颈问题。
4、指导教师不能全面兼顾
学生的选题五花八门,而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在个人本专业某一两个领域的研究较为专业,对于所有学生的选题在整体把握和深层次的指导只能限于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提高成人高校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的思路
(一)做好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是论文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首先要在集中面授辅导中做好大量选题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找准写作方向,尽量避免“空、旧、难和重复”;其次,要注意选题的现实性,最好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和工作实际,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调研、分析并试图解决问题,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恰当使用文献资料
成人高校的学生写作基本功较差,文献检索和自学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这就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多加指导。比如多提供一些网址、图书馆等参考平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抄袭现象,同时还能逐步提高成人高校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三)提供范文参考,积极引导学生写作
在指导成人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优秀范文有很大的必要性。通过优秀范文的研读,这既能帮助学生入手写作,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四)加大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力度,注重过程监控
在毕业论文指导周期内,加强过程监控与及时反馈,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质量。同时,成人高校也应根据实际,加大考核力度,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指导与学生写作的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体系,以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老师都有收获,有积极性。
(五)灵活运用指导方式,有效保证论文写作
成人高校学生面对自身、 工作、家庭等各方面问题,在论文写作中确实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疑惑,这就需要我们指导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面授辅导交流和网上沟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加强交流,实时关注学生写作进展情况,这样不仅能解决时间和精力问题,又能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学生写作质量的控制。
(六)完善师生论文指导信息平台,提高论文指导效率
在一些成人高校中,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些专业的毕业论文的网上指导信息平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信息和交流不畅通等问题,这需要校方积极探索和更新网络软件等设备,利用好网络环境,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师生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动态实时监控,更好的为提高论文指导效率而服务。
总之,毕业论文指导是成人高校教师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高低,除了学生自身问题之外,与指导教师有密切关系。针对成人高校毕业论文的现状,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指导教师也应从思想上重视,从理论研究、方法指导上改进,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学平 《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浅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2003.(2)P82—84
[2]张敏《浅谈如何指导成人高校本科生做好毕业论文》【J】《大家》2010(10)
高等学校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创新意识
人作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当受到重视,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不仅能够促使用人行为、人员考核行为等得到规范管理,而且还能够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对高等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就应当从高等学校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对其实施科学管理,将人员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实践
1.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实现了分类分级管理
为了系统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高等学校在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中应用了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在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的工作中,对高等学校各行政岗位实施合理的分类,提高了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为评价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对行政人员实施分级管理,能够促使行政人员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进而促进全体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在行政岗位管理工作中,其制度的改革对行政岗位实施了明确的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使得各行政岗位职责得到明确界定,将高等学校内的行政岗位分成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个类别,并将管理岗位细分成十个等级,将专业技术岗位细分成十三个等级,将工勤技能岗位细分成六个等级。并且高等学校还对各类各级行政岗位职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促使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行政岗位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高等学校的自主招聘任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自治,符合现代高校制度的核心思想,在人事管理方面,学校自治强调了工作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独立性,要求在不受国家行政力量限制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对内部人员的自主管理。同时,“管理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的贯彻和落实为现代高校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2.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
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的行政岗位主要是指校内行政人员受聘上岗后的工作岗位,其工作绩效主要是依据其岗位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以及工作环境而定。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是一种将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结合而成的综合制度。通过对行政人员劳动成果的考核和评价得出量化数值,进而根据其量化数值支付行政人员劳动报酬。高等学校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贯彻落实效果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够促使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充分实现,为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些学校在确定考核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倾向性,有失公允。在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未对行政人员的工作规律进行充分考虑,在评定行政人员工作情况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较高的目标,导致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严重不符。与此同时,相关竞争机制较为滞后,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并且在实施人员聘任制度的过程中未能将人员聘用制度落到实处,导致行政人员工作过分自由和放纵,在没有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形成懒惰、散漫的工作风气,使行政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务管理工作上,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发展脚步。
三、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创新高等学校综合管理制度,优化行政管理效果
在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运用相适应的聘用管理方式。始终坚持知人善用的原则,促进行政人员资源和骨干人才资源得到深入开发和应用。为此,高等学校可以采用柔性管理原则,运用专职和兼职并存模式,引进领域专家扩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促使人才聘用制度得到落实。同时,高等学校还可以结合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管理制度,促使管理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领域精英跨行业、跨地域、跨院校的交流融合,进而极大限度的促进领域精英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另外,在创新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在借鉴国外聘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构建长短聘期结合、专职兼职共存的聘用管理机制。
2.创新行政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优化绩效考核工作
在完成高等学校行政岗位聘用制度创新工作后,应当创新与之相配套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若是高等学校未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师资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那么会影响其师资分配工作和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应当坚持激励性原则开展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将激励理论联系到实际工作中,促使行政人员绩效工资与其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挂钩,为此,高等学校应当分层设计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使不同能力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拉开一定差距,进而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促进校内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进取心得到充分的调动,为良性竞争氛围的营造奠定基础。同时,高等学校还应当充分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保证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行政人员的个人利益,促使绩效工资制度得到科学、合理的建立,保证行政人员工资收入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在人的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创新,促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优化和完善。同时,还应当立足高等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另外,高等学校还应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将行政改革作为切入点,努力完善校内各项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官明辉.高等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5):109-112
[2]熊彬.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创新思路的探寻[J].科教导刊,2016(10):17-18
[3]张婷.浅析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意识[J].才智,2016(25):33
高等学校论文范文6
学风是学生在校期间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的外部反映,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说,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于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
1学习动机偏低
很多同学从小到大,考上大学就是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了,而新的目标尚未确立。如果简单以就业为目标,企业并不把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的参考,这样在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变得迷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学习纪律松懈
目前有些在校大学生学习作风拖沓,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平时得过且过,期末突击复习,只求及格,不求甚解。甚至个别同学为了通过考试,不惜冒险作弊。
3专业思想淡薄,热衷各种社会活动
受不良社会风气,以及部分高年级同学对专业的消极态度的影响,一些同学认为“学校开的专业课程对未来没有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取各种证书上。也有的同学片面地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锻炼能力”,从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或兼职中,结果没增强能力,反倒荒废了学业。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1学业生涯规划是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法国著名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曾指出,学习应该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离开学校客观的教育,人自发的,个体的求知、求真才是最重要的。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不管多么现代化,也会在5~10年之后,出现知识过时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时间来看,学生在校时间,至少完成义务教育,再到大学毕业,通常应该是9~16年,然后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与终身学习相一致的,我们提倡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在大学,做好学业规划,才有利于今后工作中安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2学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在学业生涯中,学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大学生从大一开始认清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在4年内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业规划使大学生“进校就想出门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业规划不断调整,逐渐形成对自己优势和劣势的清楚认识,随着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大学生越来越有成就感,思维方式及心态就会向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进而更有信心、勇气。当同学们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学习能力也就随之逐渐提升,学习视野不断扩大,狭义的学习转变为广义的学习。一份有效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的个性物质、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3学业规划有助于端正、浓郁学校的学习风气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大学是年轻人价值观形成与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很多大一新生把大学过于理想化,在摆脱了家长束缚后,开始放任自己,不思进取。通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促使大学生重新认识大学生活,合理规划大学时间,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如果学生能够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会随之增加,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的学生身影就会增多,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学习风气。
4学业规划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为求职就业创造条件:许多学生缺乏规划职业生涯理念,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认识,也不能准确定位。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相继和交叉的关系。要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首先要从学业着手,根据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为职业的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依据。学业规划要求以本专业为依托,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学业生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加自身就业竞争能力。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促进高等院校学风建设优化
1形成良好的学风高等院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有赖于学校、老师、学生本人三位一体的努力,而且学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就学校层面而言,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1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加强教风建设
教风是学风的基础,没有好的教学质量,无法引领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校既是教学单位又是科研单位,一些教师因为忙于课题、科研,放松了对教学的投入,课下不认真备课,课上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丧失了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进而失去探索求知的兴趣;另外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管理,学与不学一个样,复习与不复习一个样,考核方式单一,加上对学生考试作弊、旷课处理不及时、不公平,使学生学习功利化思想严重,也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1.2建立健全学业指导服务机构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辅导员老师还不完全具备辅导学、咨询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加上辅导员人员配备少,不能很好地向学生提供学业辅导,更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和咨询指导。因此,我们认为首先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这支队伍的教师要愿意接触学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通过长期与学生相处,比较了解学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贴切和人性化的辅导。
1.3建立学业指导制度
拥有了学业指导的专家队伍,专业指导的机构,还要建立学业指导的制度,以制度保障学业规划的开展和实施。有条件的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学生学业规划指导课,有些学校从大一开始建立了“导师责任制”,由一名教授负责几名学生的生活、学习指导,鼓励本科学生跟导师、做课题、进实验室,这些方式成为了学生学业规划的催化剂。没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要定期举办一些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邀请校外知名人士及成功的校友回校与大学生座谈,为其解决学业生涯规划中的各种问题,指引学生正确规划人生。
2从学生层面学业规划
2.1重视学生规划,丰富学业规划内涵
假如对“上大学”“上好大学”“上清华大学”这3个目标而言,一个高中生做的学业规划是完成不同的目标,目标越明确,计划越严紧,成功率越高。大学阶段作为就业的一个选择过程,明显不同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学业规划,不单单是学业成绩的要求,而且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如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身体素质等。所以大学生做学业规划,首先是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道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时间,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而不单单以分数或硬性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养成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2.2循序渐进,学业规划贯穿大学生涯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