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1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低血压;危险因素;预后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4-0027-03

[Abstracts]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hose 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prognosi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14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ho were given craniotomy treatment as study objects,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of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31 ca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hypotension during operation) and 117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the occurrence of hypotension during surgery), age, volume of hematoma, admission GCS, heart rat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upil change, subdural hematoma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y were give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zed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death of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operative GCS scor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volume of hematoma, the median line shift, subdural hematoma, bleeding and other aspect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GCS score, the median line shift,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amount of bleeding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P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Hypotension; Danger factors; Prognosis

术中低血压及低氧血症是重型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1],其中术中低血压一旦发生,脑灌注压下降,脑血管调节能力由于外伤也存在下降可能,脑组织即可出现缺血缺氧,颅脑损伤进一步加大,另外麻醉、神经源性低血压、非失血性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均可加重术中低血压的发生[2],因此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预防,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来148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行开颅手术治疗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其他部位严重损伤,且术前收缩压≥90 mm Hg,术前给予GCS评分,评测内容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3],患者评分结果术前GCS 3~8分。其中男93例,女55例。年龄23~57岁,平均(31.8±6.3)岁。交通伤101例,高处坠落伤31例,砸伤13例,其他3例。根据术中是否发生低血压情况分为两组,其中发生术中低血压者31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术中低血压者117例为对照组。

1.2 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血肿量、心率、平均动脉压、中位线移位、瞳孔改变、硬膜下血肿、术中失血等相关危险因素差异,评估其高危因素,并将观察组中死亡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情况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其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相关危险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检验,P

2 结果

2.1 术中低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心率、瞳孔改变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前GCS评分、平均动脉压、血肿量、中位线移位、硬膜下血肿、术中出血情况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见表1。以是否发生术中低血压为变量,对上述差异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GCS评分、中位线移位、平均动脉压及术中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

2.2 术中低血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观察组31例患者中死亡8例,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过度通气及梯度减压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前GCS评分、有无瞳孔变化、术中升压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见表3。以患者是否死亡为变量,对上述差异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GCS评分、术中有无给予升压治疗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而术中发生低血压可倍增病死率和致残率[4],有研究表明[5]颅脑损伤合并低血压的发生率高达35%左右,而开颅手术中发生低血压可导致脑灌注压迅速降低,脑血流量迅速下降,二次加重颅脑损伤,大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和代偿能力迅速下降,脑梗死、脑水肿病理变化的出现使预后情况恶化[6],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有许多因素: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脑干损伤、脑疝晚期、过度脱水、感染性休克等。合并低血压时,一方面低血压与缺氧共同作用,由于缺氧和低氧血症,葡萄糖不能有氧代谢,无氧酵解的增加造成细胞内乳酸积蓄,使pH值降低,导致细胞死亡;在缺氧缺血条件下,线粒体ATP生成减少,黄嘌呤氧化酶的生成增多,血红蛋白的自发氧化及细胞膜经磷脂酶A的催化生成花生四烯酸等均能导致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另外细胞酸中毒后,细胞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产生钙超载,从而引起一系列损害作用,是导致神经元死亡的最后共同途径;另一方面,低血压状态下无法充分保证脑灌注压,从而脑血流剧降,不能适应高代谢状态的脑组织需要,明显影响脑能量代谢,加重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它发性的缺血损害是重型颅脑损伤重要的病理生理反应,也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或尽可能减轻继发性脑损害,保证正常的脑灌注压和充分的脑血流量是必须的,而这有依赖稳定的循环容量和动脉压,因此有效的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发生低血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148例重型颅脑外伤行开颅手术治疗患者中发生低血压患者与未发生低血压患者进行对照可见,发生低血压组患者术前GC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肿量高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中位线移位、硬膜下存在血肿情况均较对照组差,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术中发生低血压最常发生在开颅减压术中,一方面物的作用可导致血压的不稳定[7],另一方面术前颅内高压交感张力的突然下降可导致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反射,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开颅之后此反射突然终止,可突然出现低血压的发生[8],我们通过数据对比可见,术中低血压发生者术前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上述描述相符,另外中线移位及急性硬膜下血肿在减压过程中也会与上述情况相同,平均动脉压可将下降20%左右[9],在术中硬膜切开时低血压发生较为明显,另外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变化较为复杂,手术较为急迫,因此术中止血往往不及时,较多的术中出血可导致血容量迅速下降,也可导致手术中低血压的出现,因此在术中减压过程中应重视血容量的补足,对于身体状况较弱者或术前血压不稳定者应注意术中出血的控制[10],以减少术中低血压的发生。

对31例术中发生低血压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死亡患者出现瞳孔改变几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术前GCS评分低于存活患者,术中采用升压治疗者低于存活患者,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与原发脑损伤程度、低血压和低血氧等导致的继发性颅脑损伤等因素相关[11],尤以后者危害巨大,可直接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12],故控制继发颅脑损伤为STBIg治疗的重点。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原因中,低血压是比较常见的[13],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14],血压降低,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下降,加上重型颅脑损伤时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及自身调节能力下降,代偿能力下降,因此,对缺血的敏感性增加,出现脑损伤加重、脑梗死、脑水肿等病理变化,从而使预后变差[15],对术中发生低血压患者预后情况的分析可见,低血压发生及时给予升压治疗,且在术前及早地给予GCS评分确定高危人群,针对性预防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死亡率。由此可见术前GCS评分低、中位线移位大、平均动脉压高及术中出血量大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术前较好的危险评估、术中出血控制、血容量补充及及时的升压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周姚,李金林,邹玲. 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2012, 38(12):1464-1465.

[2] 周晓芬,陈慧,于荣国,等.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血压变异性与近期预后的关系[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 21(1):34-40.

[3] 曾彦英,宋春杰,孙巧英,等. EEG和GCS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的价值[J]. 江苏医药,2013,39(18):2172-2174.

[4] Chittiboina P,Cuellar-saenz H,NotarianniC,et al. Head and spinal cord injur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Neuol Clin,2012,30(1):241-276.

[5] 张玉芳,赖素勇.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广东医学,2013,34(4):655-656.

[6] 闫斐. 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的影响研究[J]. 军事医学,2014,38(5):371-373.

[7] 刘宝江,王守臣,赵爱军,等. 经颅多普勒检测颅脑损伤后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3):2513-2519.

[8] 费舟,晁晓东. 加强二次脑损伤因素的循证医学研究[J]. 医学杂志,2012,37(2):91-92.

[9] 安模,苗露,吕美平. 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4):59-61.

[10] Sharma VK,Teoh HL,Chen BP. Transcranial Doppler as an initial screening tool for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eurosurgery,2011,69(3): 788-789.

[11] 宋向奇,陈通,付爱军,等.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实用医学杂志,2014, 30(7):1136-1141.

[12] 王宝凤,姚艳丽,杨凯,等.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6):844-846.

[13] 周劲,刘强,刘皇勇,等.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J]. 重庆医学,2013,(22):2621-2623.

[14] 蔺铁,王跃华,罗光东,等. 老年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影像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15):4198-4200.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2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0%~40%[1]。低血压可导致超滤困难,使透析不能顺利进行,透析不充分,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控制好血压,可以提高透析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通过对我科42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观察,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行血液透析治疗中发生低血压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9~73岁,平均40.5岁。原发病为糖尿病14例,高血压12例,慢性肾炎12例,急性肾衰4例。

1.2 观察方法

(1)记录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监测透析过程1、2、3、4h及透析后血压,与透析前血压进行比较;记录低血压的发生时间和伴随症状;(2)记录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减情况;(3)透析患者营养、贫血、心功能情况及血肌酐、尿素氮、血钠水平等;(4)透析进食中发生低血压的时间;(5)透析前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

1.3 低血压判断指标

低血压的判断标准为血液透析中血压突然下降,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40mmHg或收缩压下降>40mmHg,舒张压下降>20mmHg,伴或不伴低血压症状,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出汗、头昏眼花、打哈欠、便意、肌肉痉挛抽搐、心绞痛发作等[2]。

1.4 透析中的低血压的观察

42例中有16例低血压发生在脱水量为2000~5000 mL,其中10例脱水量在4000~5000 mL患者中,低血压发生在透析2h和3h各3例,4h 4例;4例发生低血压患者脱水量为3000~4000mL,低血压发生在透析3h 1例,4h 3例;2例发生低血压患者脱水量为2000~3000mL,3h和4h各1例。13例存在血容量不足、贫血、营养不良等因素,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时间分布为1h 5例,2h和3h各3例,4h 2例。7例透析中进食发生低血压。4例透析前服用降压药物而在透析中发生低血压。2例因机器故障脱水过多而发生低血压。

1.5 透析中的低血压护理

1.5.1 发生低血压时的护理

应首先将患者置于头低臀高位,吸氧、心电监护。输入生理盐水或50%的葡萄糖溶液40~60mL或5%碳酸氢钠,泵前输入,待血压恢复。如低血压持续,遵医嘱给于升压药,如多巴胺等,必要时结束透析。

1.5.2 不同诱因所致低血压的护理

①对透析体重增加过多,超滤量过大引起低血压,首先降低血流速度,降低超滤率,延长每次透析时间,也可增加透析次数或改变透析模式,或采用高—低钠梯度透析,透析钠浓度150~140mmol/L,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但在透析结束前30~60min调钠浓度至140mmol/L以减轻患者的口渴感[3]。②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应在透析前输入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对低蛋白血症者,在透析前补充白蛋白、血浆及其他胶体溶液;③对因药物因素出现的透析中低血压,尽量在透析当天避免使用降压药和镇静剂,需要使用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15~30min测血压1次,防止低血压的发生;④尽量避免透析中进食,特别是透析后期进食,需要进食最好选择在透析过程的前2h内;⑤定时检查机器运转的情况以防机器发生故障而出现超滤过多;⑥准确测量透析前体重掌握患者干体重增减情况,正确判断干体重。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严格控制体重,体重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5%,即每天体重增加不要超过1kg为宜[4]

2 结果

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42例中39例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未发生低血压,仅有3例再次发生低血压。未发生因低血压而引起患者休克、死亡的情况。

3 讨论

血液透析发生低血压是常见透析并发症,跟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观察到透析期间体重增加过多、透析超滤量过大、超滤速度过快,造成毛细血管的再充盈不良,血容量下降,引起低血压是主要原因,因此透析患者要严格限制液体入量,控制体重过度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在促进血管再充盈,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起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主要靠白蛋白来维持,透析常有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的丢失,因此在饮食中可将膳食原则适当放宽以加强营养。容量依赖性高血压患者,透析过程中超滤脱水量大,血压易降低,因此透析前避免服用降压药或减少剂量,尤其是血管扩张药物。进食可兴奋迷走神经,胃肠道血管扩张,使全身血液重新分布,引起相对血容量不足,从而导致有效回心血量减少,诱发低血压,因此要避免在血透过程中进食,特别是血透后期进食。透析过程密切观察透析机运转情况,随时查看透析参数,准确记录每小时透析数据并测量血压,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准确判断低血压的发生。我科通过对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观察,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大幅度降低,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4.

[2]樊桂娟,张嘉汝.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应对[J].临床护理杂志,2007,6(4):35-36.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3

高血压患者明确高血压的分层,可对病情做到心中有数,能更积极有效地配合医生治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控制血压、减少危险因素。

医生是如何为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分层的呢?

第一步 分级

我们知道,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我们还可以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3级。1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99毫米汞柱。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为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100~109毫米汞柱。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毫米汞柱,舒张压≥110毫米汞柱。如果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按较高的级别算。

第二步 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血压级别,还要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高血脂;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即一级亲属,发病年龄85厘米,女>80厘米);肥胖BMI>18千克/平方米;血液C反应蛋白≥1毫克/分升。心、肾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动脉壁增厚;血清肌酐轻度升高;微型蛋白尿。伴发疾病(伴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糖尿病性肾脏病变;肾损害;蛋白尿;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如出血或渗出,视水肿)。据此可以评估出高血压的危险度,即高血压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

如果你的高血压是第一次发现,医生就要通过一些体查、化验、心脏超声检查,看你有没有上述高血压的高危因素,根据血压级别和危险因素,基本可以判断你的血压属于低危、中危还是高危。低危患者和中危患者,可先观察一段时间,先调整生活方式,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高危及很高危病人必须立即开始药物治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何种分级,都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低危者 男性年龄

中危者 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病人应否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多长时间的观察,需要由医生判断。一般情况下,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高危者 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但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者。典型情况下,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20%~30%。

很高危者 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大于30%。

第三步 选择降压药物

降压药的共同作用为降低血压,不同类别降压药可能有降压以外作用的差别,这些差别是在不同病人选用药物时的主要参考。大多数慢性高血压病人应该在几周内逐渐降低血压至正常水平:把血压降至

当前常用于降压的药物有5类:利尿药、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钙拮抗剂。每一类降压药除降低血压外,尚有不同的其他作用,医生将根据治疗者的个体情况不同,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对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或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者,β-阻滞剂为首选的基本药物之一,若合并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则一般不用β-阻滞剂。又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脏损害有蛋白尿的患者。在治疗高血压时既可采用低剂量的单一用药,也可以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治疗。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由医生来衡量。

第四步 随诊和调整用药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4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中医药;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聚类分析

流行病学数据[1]显示,2012年我国≥60岁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仅16.1%。尽管西医规范化用药方案有一定疗效,但单纯西药治疗仍存在血压达标后部分症状无法缓解、血压波动导致低血压、部分降压药物存在不良反应等。目前老年高血压尚无规范的中医辨治指南,本研究旨在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2020年7月之前发表的文献。检索词为老年高血压(hypertensionintheelderly)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sys-tolichypertension),篇名、关键词、摘要含有中医、中药、中西医、中西药、方剂、复方。文献检索采用2人独立背靠背方法。

1.2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为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2,3]。纳入标准:(1)中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语种限中文和英文;(2)文献中诊断标准、入排标准明确,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3)中药处方完整,干预措施为口服。排除标准:(1)综述、述评、经验、指南、病例报告、系统评价、回顾性分析等。(2)实验研究。(3)不能获取完整数据的文献。

1.3数据规范与数据库建立

中药名称规范参考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功效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药学》教材。运用EndNoteX8.2剔除重复及不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筛选出文献187篇,中药处方167张。提取文献中基础方中药组成,建立Excel数据库。文献筛选、数据录入及核对均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如果有不一致则通过2~3位专家讨论解决,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1.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行频次分析。运用SPSSModelerSubscription1.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定最小支持度(S)为14%,最小置信度(C)为70%,最大前项数为2,限定提升度(L)≥1[4]。应用SPSS25.0对频次≥30的18味高频用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度量标准采用Pearson相关性。

2结果

2.1高频中药的用药频次

中药总频次为1762次,出现频次≥30次的高频用药共18味。详见表1。频数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常用药物有牛膝、黄芪、丹参、茯苓、天麻、当归、川芎、钩藤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活血化瘀药,其次是补益肝肾药以及健脾益气药。

2.2关联规则分析

按照支持度排序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2。

2.3聚类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并参考中医理论将药物聚为6类(见图1),作为老年高血压中医辨治的核心处方:(1)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2)杜仲、桑寄生、牛膝、天麻、钩藤、丹参、葛根;(3)白芍、牡蛎;(4)枸杞子、、生地黄、决明子、女贞子;(5)赤芍、红花、当归、川芎、地龙;(6)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党参、黄芪。

3讨论

3.1高频用药体现老年高血压的辨证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常用药为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和健脾益气药。与共识[5]中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存在差异,这种辨治的差异则是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的体现。与中青年相比,老年患者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乏力,代谢废物排除缓慢,更易形成瘀血,故出现频率最高的活血化瘀药物贯穿治疗始终,并可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6]。补益肝肾和健脾益气药物出现频率次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提示肝肾亏虚是增龄的自然生理状态,先天之本不足累及后天,则脾气不运,湿浊内生,加重瘀血形成,伴随血压升高,常有多种并发症出现,由此可知脾肾亏虚是老年高血压病机之本。另外,健脾益气,培补肝肾在治疗老年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中也甚效[7]。

3.2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5

根据我国2008年老年人高血压诊断治疗专家共识[1],老年高血压指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一部分在老年期患病,另一部分在老年前期获病,究其病因与超重(体重指数≥25.0 kg/m2)、高盐饮食(>6 g/d)、中度以上饮酒、高血脂、缺少体力活动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精神压力、遗传、地理分布等因素有关。当今中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 000万例,居全球首位[2],而高血压作为脑卒中、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何预防、及早发现治疗,已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全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已迫在眉睫。

1 老年高血压特点

血压波动大,随着年龄增大,老年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动脉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血压波动大,表现日内波动、日差波动、季节波动。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比中青年人大,尤其收缩压。收缩压增高明显,脉压增大:老年人主动脉及分支明显硬化,僵硬度增加,在舒张期血管弹性回缩力降低,使SBP升高而DBP不升或降低,导致脉压增大。易发生性低血压:在老年降压治疗中发生率可达30%[3],与老年人主动脉弓、颈动脉体和心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脑血流降低,肾脏排钠增加,窦房结功能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生理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口渴机制损害导致血容量降低有关,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差,药物引起的性低血压也常见[2]。患者平卧10 min血压和站立后血压,站立后血压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 mmHg和(或)舒张压相差>10 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晨峰高血压:血压从深夜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清晨清醒后逐渐到较高水平[4]。

2 老年高血压降压目标

过去认为可以放宽松一些,但美国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5]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联合颁布的欧洲高血压指南(ESC/ESH 2007指南)[6]明确指出,无论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还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都是有益的。据SHEP、Syst-Eur、Syst-China等临床试验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减少23%。2008年4月ACC第57届学术会议上,HYLET试验公布了其重要结果:即使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仍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减少死亡,进一步延长寿命。JNC7、ESC/ESH 2007指南和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建议应将目标血压控制在

3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前或治疗同时即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因生活方式改变有利于控制血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对于可逆性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均应干预治疗,使中危患者LDL-C

4 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几种特殊情况

老年ISH指SBP≥140 mmHg,而DBP在正常范围,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类型,我国≥60岁人群中,ISH患病率达21.5%,占高血压总人数的53.21%[7],多数学者认为与老年人动脉硬化有关,也有学者认为ISH具有家族聚集性,符合多基因遗传病特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HEP)[8]表明,老年人收缩压升高是单项最强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Framingham地区研究资料表明,ISH患者年龄标化后心血管病发病率与病死率是血压正常者的3倍,脑卒中发病率也明显增高,而且与早期肾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9]。ISH是有低肾素、低交感神经治性、高容量、高搏出量特点,容易引起性低血压。治疗上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与噻嗪类利尿剂单用或联用效果较好,要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β受体阻滞剂。但降压同时往往使DBP降得很低,目前理想的 DBP还不明确,HOT[10]研究结果显示,入选患者DBP降到≤70 mmHg,尤其≤60 mmHg时心血管病死率明显增高,舒张压与心血管疾病呈非线性二次关系(舒张压升高与降低都增加心血管疾病)。

对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舒张压过低(舒张压

老年晨峰高血压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晨起后数小时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其中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事件分别占40%和25%,卒中发生率也为其他时段的3倍~4倍。治疗晨峰高血压已成为一个新的目标,可防止靶器官和心脑血管事件。清晨08:00或睡前22:00口服降压效果略有不同,两种给药方法在白天效果相似,但睡前给药更能有效降低晨峰高血压,因此建议对老年高血压用药宜选择长效制剂,选择晚上睡前用药。

老年单纯夜间高血压,中国、日本、南非黑人中患病率约为10%,而欧洲人群中约7%。目前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该类患者动脉硬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者,表明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已表现出一定程度血管功能损伤,可能是高血压的较早表现,老年人中比例较高,所以对老年人应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诊室血压正常,但存在难以解释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者均应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尤其应密切关注夜间睡眠期间的血压状态。

临床中有少部分老年患者,血压≤120/80 mmHg,但心脏超声已有高心病表现,部分有头晕、头昏、头痛症状,甚至有气短、呼吸困难表现,提示老年前基础血压偏低,所以提倡全民都要学会自测血压,并有血压档案,如发现有增高趋势,立即开始非药物治疗。但该种类型目前尚缺乏足够临床资料,仅供参考。

5 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

5.1 利尿剂 降压效果明确,但对电解质及代谢有影响。降压和调脂治疗预防心脏事件研究(ALLHAT)试验虽然发现利尿剂和ACEI防止心血管事件(CVD)相仿,但终点时利尿剂的糖尿病发病率增多[12],大剂量利尿剂尚有升高血清TG、TC、LDL-C作用,所以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利尿剂可作为二线用药,但对于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小剂量利尿剂可联合使用,除降压作用外,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新一类利尿剂吲哒帕胺通过类似于噻嗪类的排钠作用和调节钙离子内流及前列素E2(PGE2)、前列腺环素I2(PGI2)的合成等作用降低血压,对代谢影响较小,缓释片不良反应小。

5.2 ACEI/ARB 国际大型临床研究LIFE和RENAAL分别证实了药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具有明显的消退作用,可以显著减少α型糖尿病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危险性28%[13],对于心衰患者可以减少病死率和因心衰住院率。卡托普利预防计划研究(CAPPP)表明,ACEI具有与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类似的降低SBP作用,但较对照组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总率死亡率[14],该类药物较β受体阻滞剂和CCB更能有效缓解利尿剂所引起的糖代谢异常[15]。所以对于伴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均可选用。ACEI不能耐受者可换用ARB,临床中未发现ARB降压作用优于ACEI。

5.3 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CCB对我国高血压疗效确切,在国内用量排在第一位,对胰岛素抵抗、糖脂钾代谢影响为“中性”,许多大型临床研究STONE、Syst-Eur、Syst-China、STOP-Ⅱ、NICH-EH、ALLHAT、VA、UE、NORDIL等均证实了CCB的降压疗效和卒中预防作用,其他研究PREVENT、ELSA、INSIGHT也显示了CCB能延缓颈动脉内膜增厚的进展。高血压最佳治疗HOT-CHINA研究[16]中80岁~90岁亚组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长效CCB降压效果显著,达标率高,且降低了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因此二氢吡啶类CCB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包括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及冠心病、肾功能不全者,但需注意该类药物对心衰无益,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选用长效制剂。此外,当患者存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时也不宜用。

5.4 β受体阻滞剂 对高血压疗效差,因老年人交感神经活性不强,对合并糖尿病者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掩盖低血糖症状[17],但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舒张功能不全时可选用β阻滞剂,大型临床试验已证明该药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于窦性心动过缓、慢性支气管炎者不宜用,对于血脂异常者也不宜用,因大剂量可以影响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代谢。

5.5 α受体阻滞剂 主要优点为可以使血脂降低,对胰岛素抵抗也有良好的作用,临床剂量的哌唑嗪治疗8周可使血清TC下降,但由于容易引起性低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较少,除非合并有前列腺增生。

6 结 语

老年高血压是最常见疾病,血压控制不佳可并发充血肾衰等,治疗要稳妥、及时。老年高血压有其特有的特点,综合考虑,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及其程度,是否合并其他慢性顽固性高血压,是否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否存在晨峰现象等提醒临床用药时应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 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2008年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046-1049.

[2] 蒋建平,侯凡凡.老年人高血压及其慢性肾损害的防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627-630.

[3] 黄莜文.老年高血压病诊断与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5,11(7):632-634.

[4] Manfedini R,Boari B,Portaiuppi F.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on[J].Circulatoin,2003,108:e72-e73.

[5] 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oinal committee on peventoi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Hypretention,2003,42:1206-1252.

[6] Mancia G,De Backer G,Domniczak A,et al.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terial hypretension:The f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terial hypre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tey of Hypertension(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te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t J,2007,28:1462-1536.

[7] 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工作总结[J].中华高血压杂志,1995,3:51-52.

[8] SHEP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op.Prevention of strok by antihypertensive drug treatment in older person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Final results of the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Program(SHEP)[J].JAMA,1991,265:3255-3264.

[9] 方宁远,诸骏仁.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和循证医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3):211.

[10] Ruilope LM,Salvetti A,Jamerson k,et al.Renal function and intensive lowering of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rticipan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HOT)study[J].J Am Soc Nephrol,2001,12:218-225.

[1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1-5.

[12] The A LLHAT officers and Coordinator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op.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t attack trial.Major outcomes in moderately hypercholesterolemic,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pravastatin vs usual care.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J].JAMA,2002,288(23):2998-3007.

[13] 郑安琳.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固定复方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双重收益[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7):516.

[14] Hansson L,Lindholm LH,Niskanen L,et al.Effect of 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mo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The Captopril Prevention Project(CAPPP) randomised trial [J].Lancet,1999,(9153):611-616.

[15] Dahlif B,Devereux RB,Kjeldsen SE,et al.Cardiovascular mo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LIFE):A randomised trial against atenolol[J].Lancet,2002,39:995-1003.

[16] 郭艺芳.从最新循证医学论证老年高血压防治策略[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09,23(2):97-99.

[17] 黄平.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新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60.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6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人脑利钠肽;护理;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a)-0118-02

心力衰竭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有的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引起的心脏排血量减少,而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减少,肺循环和体循环压力升高,因此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1]。人们往往谈癌色变,其实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迅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慢性心力衰竭则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2]。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治疗与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则和方法。本文笔者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人脑利钠肽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应用人脑利钠肽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30例,均为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73岁,男22例,女8例。按NYHA分型,心功能Ⅲ级9例,心功能Ⅳ级21例。

1.2 护理和监测方法

1.2.1 心理护理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一般病程长且多次反复发作,患者易多虑、烦躁、紧张,普遍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和分管医生、护士,对病人态度和蔼、诚恳、热情、耐心解释,体贴关心患者,使其主动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说出焦虑的心理感受,分析其原因,加强与患者沟通,取得信任,做好家属工作,让患者树立信心,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使用推注泵泵入药物,时间较长,患者易感疲劳,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在实施治疗护理时让患者了解相关问题及应注意事项,尊重其知情权,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舒适感。

1.2.2 疾病护理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18~22℃)和相对湿度(50%~60%),病房要定时开窗,通风透气,保证空气新鲜、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刺激[3],以利于患者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护士应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长期卧床者,协助翻身拍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痰液黏稠无力咳出,因此应协助患者从下往上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教会患者正确咳痰与排痰的方法,根据缺氧的程度,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因此,应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嘱患者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心脏的负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持大便畅,有效地预防便秘。

1.2.3 用药护理

1.2.3.1 静脉用药液的配制 (1)不得与其他厂家同类产品混用,尽量使用同批号产品:该药品为白色粉末或块状物,推荐稀释液为:5%GS、NS、含5%GS的0.9%NaCl注射液。轻轻地摇动药瓶,使瓶中所有药物都能与稀释液接触,保证药物充分溶解,只可使用清澈无色的溶液。由于药物中不含防腐剂,必须在24 h内使用溶解后的药液,溶解后的本品,无论在室温(20~25℃)或在冷藏(2~8℃)条件下,最长放置时间均不得超过24 h。(2)推荐的剂量:用0.9%NS 50mL+人脑利钠肽0.5 mg稀释,先抽稀释液5mL+0.9%NS至20mL静脉推注,其余用推注泵2 mL/h维持推注。(3)用药方式:采用连续静脉推注72 h的给药方式[4]。

1.2.3.2 用药时的监测 (1)保证静脉路的通畅:用药前建立两路静脉路,最好是采用留置针,并保持通畅;一静脉路专门使用人脑利钠肽[5],另一静脉路用于使用其它药物,同时人脑利钠肽一般使用时间较长,静脉留置可以减少患者穿刺局部容易肿胀、渗透等并发症。用药前后都需要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推注,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药物使用剂量准确,另一方面是保证药液没有渗漏,避免对血管造成刺激和药液浪费。同时,保留两根静脉管通畅是为了避免人脑利钠肽和其他药物混合导致不良的相互作用,例如:肝素、胰岛素、布美他尼、依那普利、拉依他尼酸,肼本哒嗪和速尿。重组人脑利钠肽如果和易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交替使用,也需要对导管进行冲洗。(2)血压监测:给药期间应该密切监视血压变化,开始用药的前半小时内调监护仪每10分钟测一次血压;以后每小时测量一次。患者在用人脑利钠肽过程中可出现低血压。当低血压发生时,应该降低给药剂量或停止给药。收缩压< 100 mm Hg的患者更易出现低血压,因此,在这类患者中采用人脑利钠肽治疗应该更加谨慎。当人脑利钠肽与其它可能造成低血压的药物合用时,低血压的发生率可能增加。一旦收缩压低于90 mm Hg时,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3)心率和心律监测:给药期间可能出现室性心动过速[6],因此,应遵医嘱建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备好抢救药品,一旦发现心律失常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4)其他:给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尿量和监测生化指标,尿量的监测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极其重要;最好监测每小时尿量。尿量增加,可以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担,也是病情好转的表现。但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人脑利钠肽并不需要调整剂量[7]。

2 结果

本组通过对3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3 d人脑利钠肽治疗的系统护理,包括药物配制和输注方法、用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心电监护以及用药的观察与护理等,结果多数患者的呼吸困难和全身症状减轻,BNP的数值明显下降。

3 讨论

近年来,使用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有一定的疗效,但因人脑利钠肽价格昂贵,所以护理人员应作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人脑利钠肽药物治疗的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人脑利钠肽治疗的疗效确定,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增加治疗的信心。虽然静脉注射人脑利钠肽进行心血管方面的治疗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临床上应用不足10年,临床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此药的药理作用,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等。在使用中,要严格遵照医嘱,保证剂量准确和病情稳定。对于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紧急状况要有及时处理的能力,准备好相关急救药物,同时做好病情记录。

[参考文献]

[1] 王信琪,党瑜华,夏冰,等. 大内科学[M].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36.

[2]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3] 李金会. 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策略[J]. 甘肃医药,2011,30(3):181-184.

[4] 陈维英. 基础护理学[M]. 三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6.

[5] 张善春,刘兆永. 重组人脑力钠肽治疗心力衰竭[J].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6,11(6):4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