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集中配置 营运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我国银行逐渐转变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经济时展的必然。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标,商业银行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自央行取消商业银行贷款限额以来,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商业银行获得更大自由度的同时,也招致一些新问题出现。如巨大的经营规模、复杂的业务体系、多变的经营环境等都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资金配置层次低、配置方式落后等弊病,要想彻底解决就必须加强资金营运管理。

一、资金营运的基础认识

资金营运,是商业银行对通过资金投放所形成的各项资产的利用、管理和调度行为。作为财务管理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保持货币性资产的合理持有数量,及时取得和有效利用货币性资产,保证其流入与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额上的平衡。实践证明,加强资金营运管理,对于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特别是对保证流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单纯从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角度看,资金营运管理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营运资金实施管理。从既保证资产流动性又提高资产利用率的角度看,资金营运管理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中的准备金、现金以及应收账款实施管理。

准备金与现金,既是商业银行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项目。准备金和现金的持有数量和利用效率,不仅能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作用,而且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明确准备金和现金的有关问题,是加强资金营运管理的前提。商业银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业,它由于经营不善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比其它企业厉害得多,它不仅损害存户的利益,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信任气氛,一家银行经营不善,常常会诱导其它银行的顾客纷纷提款,引起金融风潮,迅速减少全国银行货币的供应能力,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目前商业银行的应收账款主要以融资业务为主。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大约在5.5万亿人民币,占企业总资产30%,甚至一些企业的60%是应收账款,所以打通这一渠道十分迫切。商业银行针对应收账款业务主要有两个类别,一是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另一个是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银行业对于应收账款管理的作用:通过保理业务对企业资金流向进行分析,在必要时实施对企业资金活动的控制;对企业信用评价,动态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借助存款与结算功能,了解关联企业的资金活动,从而进行管理。

二、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较晚,市场机制也不够成熟,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无法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观念陈旧,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增加贷款比率等,这些问题如果不理清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面临经营危机。

(一)资金营运机制不灵活

国家不断加快银行商业化进程,试图通过商业化的转变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这就对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资金调控是检验资金营运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环境下只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调控手段,才能使资金得到高效化利用,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调控手段单一,主要是内部贷款、定期存款、二级存款准备率、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产生的,也没有按照市场发展规律来进行。因此,商业银行的营运机制亟待改革与完善。

(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将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但是大多商业银行对利益最大化的认识不足,又受计划经济影响,导致在营运过程中过分追求利润而忽略了长远发展。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只是将经济效益作为一种口号,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也没对资金的合理流动进行实际性操作。商业银行的资金营运观念淡薄,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商业银行不断加大筹资力度,资金流动层次较低,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

(三)资金运用方式单一

事实上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十分宽泛的,一方面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资金筹措,一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商业银行除了存款之外,还有诸如债券回购等,这些使得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上压力并不大。但与之相对应的资金应用就显得比较单调,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这也是他们唯一的资金动作形式,虽然有不少商业银行试图开发一些新内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资金运作方面也并不是合理的,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而长期资金在短期之内又无法收回,银行陷入了利益荒的尴尬境地。

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管理对策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迅速攀升,与此同时国外一些银行开始关注中国市场,逐渐将资金注入到中国市场之中。在这种情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对此必须针对资金营运方面的问题制定对策,以保持平稳的发展。

(一)建立灵活的资金营运机制

一个好的资金调控方式是检验资金营运管理的标尺。这是因为可以对内部各项业务及产品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促使资金向高效益方向流动,促使经营由被动变主动,为经营业绩提供了基础。同时,统一的内部资金调控制度,还为其最优化经营决策提供了参考。资金集中、统一配置和内部资金价格体系的重新构建,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决策层次的提高,二是价格杠杆作用的强化。通过这两个根本转变,必将对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防范经营风险产生重大和积极的影响。

(二)认真分析资金运营情况,做好资金预测

从资金营运期限的角度看,银行必须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予以管理。从短期的角度来看,银行要保证储备所需的资金,同时,也要保证有替代资金来源用以弥补资金的流出。短期需求主要满足客户存款提取或合理的贷款需求,也就是一种即时需求。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流出与流入的资金必须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使未来可知的和不可知的资金流出得到有效的资金补偿。在银行的经营中对资金长期需求的预测,是为满足长期发展的营运资金需求,其作用是为贷款扩大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地区,贷款需求没有多大变化,存款则可能稳步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流动性需求有长远打算可以使银行保持更充分的投资。

商业银行对长期需求的预测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的,客户未来的资金需求可能对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营运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毕竟是一种潜在的需求,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也可能给商业银行产生压力。

(三)加快转型脚步,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转型的步伐。首先,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支持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内部责任机制,增强管理、执行各层的责任心。其次,重视业务创新,引入市场机制,不断使金融产品推陈出新。最后,要有的放矢,不同的机构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的运营政策,切不可一刀切,要给网点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商业银行发展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应该对商业银行所处的内外环境有清楚的认识,不断改变思想,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资金营运新方法,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2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沈云岗.关于创建辩证管理学理论的构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5]周维耀等主编.管理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营销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一)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的发展,总体趋势不断向前,包括交易规模、行业市场影响力以及服务范围等方面。然而,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存在着许多机制弊端。比如,来自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挑战;网上银行被盗事故频发;钓鱼病毒、虚假邮件链接等。在技术建设、系统平台安装与防护层面,存在诸多漏洞,致使安全问题成为了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拓展客户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此外,在网络营销、网银业务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业务创新性不足,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传统商业银行那一套业务流程,没有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其次是营销模式单一、服务品质较低等,这也是限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的阻碍因素。基于该大背景环境,从国家金融产业战略格局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层面出发,立足于新时期市场内外部形势与发展要求,探寻并采取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来促进网上银行朝着一个正确的轨道前行,最终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时代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同比增长21.8%,连续十多年保持高增长态势。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网上银行个人注册用户达7.8亿户,网上银行企业用户1500多万户。网银客户这一数据,相同于日本总人口的5.8倍。从总体发展态势上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用户与交易规模均在不断增长,以2014年为例,国内几大商业银行在个人网上银行和企业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上,同比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2%以上,尤其是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达到35万亿元,企业网上银行交易额突破了120万亿元,增速均在30%以上。在网银用户规模上,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在前两位。在网银用户覆盖人数上,工商银行超过7600万户,建设银行超过5000万户,两大银行市场份额占到了57%。

(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商业银行呈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迅速、快捷、高效。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效、便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商业银行通过网上银行这一系统平台,为自己的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业务咨询服务,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这是传统银行运营模式一直在追求、又无法实现的一种“优化式”服务理念。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在业务处理层面,依托于电脑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并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以建设银行为例,开通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看到的信息。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可以同时接纳多达5万名网银用户同时办理各项业务,这一点无论是对于银行客户还是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运营来说,都节省了时间、节省了成本、大幅度提升了运营的效率。2.不受地域限制,随意操作性强。与传统银行相比较,网上银行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必在各地分支机构分别办理相关的银行服务。简单一点讲,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网上银行都可以为自己的网银用户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以建设银行来说,近两年新推出了特约取款服务业务,网银用户无需银行卡,只需要通过绑定手机终端来开通相应的服务,便可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来完成该笔取款交易,随意操作性非常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客户的实际需求。3.运营成本低、信息量大、数据更新快。网上银行与淘宝、京东网店一样,主要是以电脑网络系统作为基础,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并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网银用户来说,他们只需要通过银行网络系统,进行相应的服务操作即可。此外,网上银行信息存储量大,并且信息数据更新快速,可以为网银用户提供最新的金融市场动态、业务信息、外汇信息、投资理财信息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客户提供业务咨询、宣传和调查等,来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并解决用户最关切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创新发展商业银

行零售业务是经济新常态下市场潜在驱动关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业的发展,前文中也比较详细的介绍过了。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经济全球化下,随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全球金融业务的发展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正如上述所言,我国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到管理实践等层面,一直在不断适应和调整之中,以此来更好顺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金融业务创新转型。总体来概括,影响最为深入的当属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因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本身就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要经营管理的范围,并且零售业务还是与个人、家庭联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业务。特别是在我国国内,庞大的用户人群,市场拓展空间比较广阔。换言之,拥有了这些客户群,便拥有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也正是基于此,由于具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越来越受到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互联平台的重视。相比较之下,传统运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大数据资本技术支撑下新兴的产品服务机构平台相比,在针对客户提供服务、创新产品营销策略这一块,相对处于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往来形式。正如上述所言,在这种大背景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营销和服务理念创新转型发展领域有了强大的原动力。2013年国民经济进入到了新常态阶段,对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来说,也处于一个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黄金时代”。以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为例,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6%。当然,从2013—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幅度均保持在8%以上。由此可了解到,城乡居民财富持续积累,再加上人们投资理财的意识不断加强,在很大程度上持续刺激着储户个人、家庭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便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市场拓展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商业银行要想在空前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采取必要的手段、方法、策略积极推进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创新。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转型发展的困局

(一)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机制不完善以我国中西部分地区来说,当地社会信息化水平相对偏低,信息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对应,因此也可以看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限制。在这种局面下,信息的普及建设与传播显得非常困难。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以及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配套,成为当地发展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的阻碍因素。关于这一点,通过电子商务贸易上的差异就可以展现出来,再加上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对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态度不够积极,在整个地区内很难确立统一化的标准,因此,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及零售业务产品与服务的推行相当困难。

(二)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安全交易受到威胁

根据相关的市场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网上支付安全信心不足,这一点主要源于网络的安全隐患,像木马病毒、破坏性的网页链接、电信诈骗等。在网络经济时代,Internet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样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安全陷阱就是其一。不过,在互联网知识经济全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已是大势所趋。因此,相比较于技术层面上的限制,网络安全性问题则是阻碍网上银行发展的最大因素。基于此,建立安全支付系统,并在CA安全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相关的数据性传输等问题,强化对用户身份和交易平台的监控。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网上银行平台建设及评估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格局。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层面,缺乏与网上银行相配套的法律监管体系,包括银行与银行相互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以及个人用户与银行之间。

(三)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取得的效益尚未显露

因为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服务推广等环节,其效益属于一种规模经济效益。简单一点讲,指网上银行在盈利策略上,并没有通过互联网用户点击收费,也没有靠广告来赚取相关的利润。也就是说,网上银行赚取的利润,主要还是依靠着主营业务,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或者拓宽传统业务,来实现将银行规模壮大的目的,包括业务量、交易量。从这一点完全可以得知问题根源所在,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城市银行,大多处在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投入往往大于回收的效益,这是一种建设性的东西,注重的是资本的积累。这一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所不同。因而,很多商业银行机构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市场规律,面对迟迟不盈利,就盲目认为网上银行没有效益可言,慢慢的对此产生畏难情绪。

四、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营销服务的转型创新

(一)转型发展策略探析

1.转变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零售业务与市场渠道转型,并将其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层面。无论是像工商、建设、邮政、农业等几大龙头地位的银行机构,还是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各城市地方商业银行,要想在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格局下立足,最先首要转变的就是经营发展理念。对此,应当重塑运营管理机制,通过上升到行业战略发展层面,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零售业务的影响,最终有助于将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模式及其运营理念,切实融入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体系中,并作为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升级的主要建设内容来对待。如此一来,便可前瞻性地制定战略行动路线规划,继而将各管理环节细化、细分,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贯彻落实下去。包括在支付、投资、融资、交易、商务、信息整合与客户咨询服务等全过程领域,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客户体验。2.加快向创新型银行转型。关于这一举措,要切实兼顾两大类内容。首先,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迎合整个金融产业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其次,依据着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技术优势,加快服务模式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渠道创新转型对策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控建议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类别

(一)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发放贷款由于客户违背信用而不能按期全额或者部分归还贷款的是信用风险。贷款发放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但这些判断并非都是正确的,即使是正确的,贷款人也可能在申请获批贷款后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其无法按规定还款,这种情况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是银行贷款面临的最大的、最主要的风险类别。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操作失败或失误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就银行贷款来说,银行员工没有遵循规章制度,按流程审批贷款、 没有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或者没有做好贷后管理,当发现问题时员工没有按规定上报等现象都是操作风险的表现。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根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是来自于银行内部还是银行外部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

(一)内源性信贷风险成因

对银行来说,内源性信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存在较多漏洞等方面,这对银行来说是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得到改进的,具有一定的可控性的,因此从银行内部分析信贷风险的成因非常必要。

一是存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在同一个银行中,各个部门还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银行之间存在拉客户拉贷款等不当竞争的现象。二是银行员工在贷款管理工作中没有把相关文件吃透;没有很好的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在发放贷款时重贷款数量轻贷款管理、贷款审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不细,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以致难以控制贷款的全过程,使他们难以控制的贷款,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贷款问题。三是从贷款的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太高,容易引发流动性危机;从贷款的产业结构看,过分地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造成银行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当相关行业出现问题时,银行的贷款资金将遭受大额损失。

(二)外源性信贷风险成因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原因。宏观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对未来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政府又会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但市场反应又往往变幻莫测。所以正常情况下,银行很难对经济政策做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预测市场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和经济政策趋势,因此,银行贷款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就加大了。二是由于政府干预产生的信贷风险。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商业银行应该是市场参与的主体,是资金配置的主体,政府的职能应局限于宏观调控,但实际的情况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退出的行政干预,往往会对一些特定项目做出指定投资要求,出现特定项目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给银行造成了不良贷款。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贷款的内部控制,健全银行内部贷款管理制度

通过设立贷款调查岗位,负责对贷款项目进行信用分析,调查贷款申请人情况是否真实,借款人的合法性,预测贷款还款的可能性,对贷款申请的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等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设立贷款审查岗位,对贷款调查报告进一步审核,看是否符合本行的贷款政策,审查本行的资金头寸是否充足,能否满足贷款需求;设立贷款决策岗位,成立贷款审批委员会,按照分级负责、集体审定、一人审批的原则对贷款申请作出决策;设立贷款检查岗位,在贷款发放后,负责对贷款进行跟踪检查,监督贷款人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并及时发现贷款的风险信号,做出相应措施防范风险扩大和进行补救;设立贷款稽核岗位,负责检查贷款是否符合有关法规法律,检查信贷人员有无遵循贷款制度,有无“”等现象。

(二)建立信贷风险责任考核机制

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以员工完成的业务量为考核指标,但对发放信贷的相关风险考核指标并不充分,应该加大对信贷风险因素的考核指标建设。首先,建立以行长负责制为中心内容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其次,将贷款管理的权限与相应的责任分级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严格划定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第三,明确奖惩条件和标准,并规定未履行相应职责应该承受的经济和行政处罚,确定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将贷款管理工作人员的业绩与利益挂钩;最后,建立信贷人员离职审计制度。

(三)培养浓厚的信贷风险文化

社会信用观念薄弱是我国现阶段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之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用法律严格的纪律,促进道德自律规则的形成。通过预防和惩治违法,确保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应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现有制度进行整理,更新的规则和条例,提高信贷风险文化体系的可操作性。通过对信用制度的完善,达到防止恶意信贷行为的产生,减少了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5

关键词:金融IC卡行业应用;范畴;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0-0067-05

依据公开信息估计,当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发卡或者在谈的金融IC卡行业应用项目达数百个,涉及社保医保、移动支付、商业会员、交通市政、旅游休闲等多个行业。尽管金融IC卡行业应用是新兴的业务领域,但是发展迅速、影响范围广泛,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和竞争焦点。为了抢占市场先机,确保金融IC卡行业应用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清晰界定其范畴特征,梳理细化发展策略,准确把握其内在的规律要求。

一、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范畴探析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理解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范畴。从较宽范畴看,金融或者银行都属于具有显著特征的行业,相应地金融应用也应该归属行业应用的范畴。从商业银行的立场看,该视角的丰富内涵和外延不仅会造成分类归纳、特征描述、策略选择等进一步的认知过于复杂,也会降低业务拓展、实践创新的操作性,继而影响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较窄的范畴看,是从商业银行的立场出发,相对金融应用而言去理解金融IC卡行业应用,能够避免较宽范畴视角的繁杂,较为清晰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因此,本文基于较窄的范畴讨论金融IC卡行业应用。

从商业银行的立场看,金融IC卡行业应用(下文简称“行业应用”)指由非商业银行(含信用社,下同)作为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方,通过加载到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金融应用的IC卡中,能够实现其行业目标并且成功满足客户需求的应用。行业应用不包括银行卡的金融应用。其中,金融应用包括借记应用、贷记应用和电子现金应用。

行业应用具有四个特征。首先,行业应用提供方为除商业银行以外的机构或个人。即银行卡的金融应用不属于行业应用。对于商业银行,无论是银行卡的借记交易、贷记交易、电子现金交易,或者是以此为基础的投资理财、转账结算、冻结挂失、预授权等等,都是传统意义的金融应用。与过去相比,银行卡介质由磁条升级为芯片,除了安全性大为提升以外,金融应用没有产生实质差异。基于银行卡芯片介质背景下兴起发展的行业应用,则是全新业务,不应包含纯粹的金融应用。

其次,行业应用既可以与金融应用无关,也可以与金融应用有关。由于行业应用不是元素级别的概念,可以存在很多层级,因此某些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从不同的层级角度分析,也可能包含着部分纯粹的行业应用。

再次,必须通过加载到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中实现。在银行卡磁条介质背景的联名卡业务中,非银行联名方的业务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行业应用。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卡号的简单识别,与芯片化介质业务内涵存在质的差异,并不属于本文的探讨范畴。因此,IC卡行业应用必须且只能通过加载到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金融应用的芯片中实现。

最后,能够成功满足客户需求并且实现应用提供方的行业目标。即只要客户愿意并且履行了应用提供方的要求,已经具备了实现应用目标的全部条件,就能够成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分类及特点

行业应用范围广、内容多,可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等进行分类。本文基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视角,总结几种常见的分类(见表1)。

(一)与金融应用无关的IC卡行业应用和与金融应用有关的IC卡行业应用

与金融应用无关的纯粹IC卡行业应用,是指在实现该行业需求目标时,不涉及资金结算、核定、记录等内容的应用。例如,在门禁通行应用中,授权名单范围内则允许客户通行,否则不允许通行,就属于纯粹行业应用。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是指基于行业应用需求,牵涉到资金交易或者资金变动的应用。从质的角度看,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可以拆分为纯粹的行业应用和基于行业应用的金融应用。例如,社保应用就属于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在社保应用中,持卡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身份凭证,相关信息记录和信息查询等都属于纯粹的行业应用。而社会保险缴纳、待遇领取、医疗费用结算后的费用支付等均牵涉到资金的变动,就属于基于社保行业应用的金融应用。从量的角度看,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可以分为涉及资金数额、结算量大和涉及资金数额、结算量小的行业应用。这里的涉及资金数额、结算量大小是相对而言,例如,当前社保应用就可以归属于资金数额、结算量较大的行业应用。

(二)有行业标准IC卡行业应用和无行业标准IC卡行业应用

行业标准是指由具有行政职能的部门颁布,对行业发展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或要求。例如,城市一卡通、燃气IC卡、自来水IC卡等行业应用遵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相关标准,IC卡道路运输证等行业应用遵循交通运输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社保应用遵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等。如果没有基于行业标准实现的行业应用,就属于无行业标准的IC卡行业应用,例如,某些会员联名、校园卡应用等行业应用。

(三)系统性IC卡行业应用、区域性IC卡行业应用和局部性IC卡行业应用

系统性行业应用是指能够覆盖全国范围乃至更广范围领域,影响的客户群体广泛,例如,社保应用、居民健康应用等。区域性行业应用是指能够覆盖某一区域(全省或者全市)范围领域,影响的客户群体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内,例如,能够用于身份识别、跨多商户购物、享受多重公共服务的市民卡。局部性行业应用是指能够覆盖某一特定合作对象范围,影响的客户群体限于合作方的客户群体,例如,校园卡应用、景区休闲应用等。

(四)银行主导IC卡行业应用和非银行主导IC卡行业应用

在向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过程中,方案规划、流程设计、业务实现等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实施,行业应用合作方协助共同推进实现,即为银行主导的IC卡行业应用。否则,则为非银行主导的行业应用。

(五)按照传统习惯,具体到特定IC卡行业应用项目进行相应分类

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均使用此分类,例如,社保医保、交通市政、旅游休闲、商业会员、石油石化、移动支付、公益环保等,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应用项目的增多,类别也会越来越多。

前述四种是基于某一视角或者特征,对行业应用进行抽象判断后分类,优点是描述相对简单,概括全面,缺点是容易忽略掉特定IC卡行业应用项目的个体差异。第五种分类的优点是能够清晰、准确地分析描述每一类行业应用的特点,进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缺点是类别过多,分类过细,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把握。

三、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发展策略

看好行业应用的业务前景,商业银行纷纷把其作为新兴的重点发展领域,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争抢市场发展先机。商业银行业务竞争激烈,造成了行业应用项目的合作成本逐渐升高,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投入都转嫁于银行。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项目多、精品少”、“前景好、发展慢”、“投入大、收益小”的趋势。同时,由于是伴随银行卡芯片化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全新业务,IC卡行业应用业务的商户拓展、运营模式、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等存在显著的差异,也普遍存在成本投入大、实现周期长、重复研发建设等现象。归结起来,主要在于发展行业应用业务的策略缺乏或者模糊所致,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战略定位,遵循IC卡行业应用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

(一)优先发展策略

是指在发展行业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实现策略方面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发展具有“有所为”类特征的行业应用,在成功的基础上,按照需要逐步发展初期“有所不为”类特征的行业应用,具体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在众多的行业应用中,商业银行应该优先发展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资源也是稀缺紧张的,在新兴业务领域,应该集中资源发展能够尽快形成适宜业务模式的方面。商业银行具有金融应用优势,优先发展与其相关的行业应用,有利于提升行业应用和金融应用的协同效应,增加服务的整体价值,不断改进客户体验。在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按需逐渐推广到纯粹的行业应用。

其次,在与金融应用相关的行业应用中,应该优先发展资金交易频繁、结算金额较大,或者沉淀资金较多的行业应用。从现实案例来看,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担发展初期的投入,巨额的投入也加重了部分商业银行的负担,由于市场的培育需要时间,影响商业银行,尤其是规模较小商业银行的积极性。资金交易频繁、结算金额较大或者沉淀资金较多的行业应用除了能够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外,也有助于减轻或者部分减轻商业银行在初期阶段的投入负担,奠定向行业应用合作方让渡部分收益的基础,进而调动所有参与方的积极性。同样,在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按需逐渐推广到资金交易不多、结算金额较小或者沉淀资金较少的IC卡行业应用。

最后,在具有上述特征的行业应用中,应该优先发展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业应用。无论是金融应用还是行业应用,对于客户而言,金融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由商业银行牵头探索形成运营模式,有利于行业应用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初期发展阶段,银行居于主导地位,能够减少协调成本并提高效率,尽早进入行业应用的产业化成熟运作阶段。当然,虽然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相关合作方的合理诉求,如果忽略参与方的利益,也肯定不会形成成功的业务模式。同样,在成熟的基础上,也可以按需逐渐推广到商业银行居于非主导地位的行业应用。

(二)精品带动策略

是指要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客户数量较多、覆盖面较广、口碑形象较好、影响范围较大、相关方满意认可的行业应用项目,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应用的发展。

精品行业应用项目具有客户接受度高、社会形象好、相关方积极性高的特征。尤其是新兴业务领域,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商业银行、应用合作方等相关方从了解、熟悉到接受,需要有个过程,精品项目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不但能够影响更多的客户群体,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经验和范式,为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行业应用提供借鉴。从竞争视角来看,如果某家商业银行率先探索出了成功的商业模式,打造形成了精品行业应用项目,就取得了在行业应用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在精品项目的带动下,还会吸引更多的行业应用合作方和客户,形成其在IC卡行业应用业务发展领域的良性循环。

精品行业应用项目还应该具备快速复制的特征。行业应用的发展是基于银行卡的IC化产业升级实现,“一卡通用”和“一卡多用”也是现实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因此,行业应用的繁荣相应地也存在跨行业、跨地域的诉求。对于精品行业应用项目而言,必须具备适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且能快速复制的特征,否则,只能是一个成功的特定项目,不能归属为精品IC卡行业应用项目的范畴。

(三)统筹推进策略

是指适应IC卡行业应用业务发展长期性、变革性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多方面考虑,全方位推进行业应用的发展。传统业务经营中,也存在工资、银医通等公私业务条线联动、前后台部门共同拓展市场的情况,但主要是基于增强市场竞争或者维系客户的主动选择行为。而对于IC卡行业应用业务,涉及商业银行传统的总分行、各业务条线和前后台部门等各个组织,实际已经模糊了现行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分工的概念,无论各部门或者条线的意愿如何,只要发展行业应用业务,就只能被动地参与相应环节。因此,要基于营销拓展、创新研发、系统支持、风险管理、运营维护、目标协同、绩效考核等全方位考虑,形成全行发展合力,站在全行的视角统筹推进行业应用的业务发展。

(四)着眼长远策略

是指应尽快具备IC卡行业应用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计算机电子技术背景,磁条银行卡不仅连通了所有商业银行的后台系统,而且成为零售业务加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金融IC卡则进一步连通了行业应用提供方、解决方案提供方和商业银行的后台系统,把金融生态有机融入了整个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金融IC卡应用时代,现金存取、刷卡消费等已不再是银行卡功能的全部,金融IC卡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业务方面,金融IC卡与各种行业应用融合,业务模式创新的类型和速度精彩纷呈;渠道方面,可借助移动支付有效复合移动通讯网络的优势,大大拓展便捷性的服务空间;技术方面,可以充分发挥IC卡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打开广阔的创新空间。

同时,IC卡行业应用业务也可有效突破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不同类型的IC卡行业应用,还是同一类型的IC卡行业应用,针对特定商业银行,根据战略定位和自身优势,均可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保持差异化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在满足差异化战略连续性内在要求的同时,商业银行也要随着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应动态研究IC卡行业应用的发展规律,进行动态管理和灵活调整。管理调整不是对于原有战略选择的否定放弃,而是主动进行的改善优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长期保持并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获取整体价值的增加。

(五)借助外力策略

虽然在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但是,由于行业应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客户和社会而言,有个熟悉接受的过程。因此,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外,也需要借助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推动行业应用的发展。

借助各级政府力量。一卡多(通)用既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集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IC卡行业应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商业银行应尽可能获得各级政府对于PBOC金融标准的支持力度。一般情况下,从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考虑,各级政府支持PBOC金融标准也责无旁贷。

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力量。一是推动研究解决业务发展中的共性困难,加大强势IC卡行业应用提供方的协调力度,尽可能降低或者避免商业银行在业务合作中的不平等情形。二是加大行业应用不正当竞争的监督力度,严厉惩戒虚假宣传、无底线价格战等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持良好的IC卡行业应用发展环境。三是尽快落实金融IC卡应用推广工作相关的财税补贴、价格倾斜等措施,运用经济政策加速推进IC卡行业应用发展普及。

借助媒体力量。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教育渠道外,也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影响优势,共同营造IC卡行业应用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新闻媒体,正确引导IC卡行业应用对于方便群众生活、节约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对金融IC卡功能用途、使用流程、挂失补办等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介绍报道,尽快使社会各界了解、熟悉、接受IC卡行业应用,共享技术创新、服务优质、文明进步的社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DB/OL]. ,2011-3.

[2]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DB/OL]. ,2012-9.

[3]赵本阳.商业银行发展金融IC卡行业应用探究[J].上海金融,2011,(9).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6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日益显现,国际业务市场快速增长,长久以来中外银行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就是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动荡的今天,城市商业银行要保证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市场创新。本文尝试对城商行国际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发展对策

在我国金融业中,城市商业银行还处于发展初期,长久以来都处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夹缝中生存。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城商行开始快速发展,国内已有数家城商行上市,但在广大的二线城市发展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商行的发展,不应仅限于本土金融业务进行发展,应该将城商行国际业务作为发展重心。

一、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长期处于业务起步阶段

金融新时期以来,国内外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内城商行发展速度,无论是本土业务,还是国际业务,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城商行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由于区域的各种限制,城商行的压力是巨大的。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必须将城商行进行科学定位,在发展中制订长远计划。

(二)国际业务扩展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城商行大多发展迅速,二、三线城市的城商行就国际业务扩展面临很大问题。国际业务的操作,无非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系列过程。由于二、三线城市城商行并没有一线城市的城商行的地理优势有途径,在国际业务开展中面临很大困难。由于城商行自身对国际业务要求各部相同,主要依托于所在地区的金融政策扶持。在理论上可以根据国际业务发展规律进行业务开展,一般可以分三步走,一步是了解实时国际行业数据信息;二是借鉴学习成功经验;三是国际业务起步定位放在新兴经济体,待时机成熟就正式转战发达经济体。

(三)组织结构

国内的城商行组织结构同国企组织结构比较相似,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产权缺失、路径依赖、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必须将城商行的组织结构问题作为发展中重点问题,进行改革。在外部与内部条件成熟后,必须要对城商行目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有效的改革完善,以实现城商行产权格局多元化。这种格局可以对组织结构优化重组,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商行自身在业界的竞争力。城商行要发展,就必须将产权明确,权责有效分明,实现科学发展体系。

二、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应对策略

(一)强化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意识

自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一跃成为金砖四国,国外贸易日趋频繁,为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近年来,我国已将银行的外汇经营限制开放,银行业的国际业务竞争早己开始,面对这一形式,城商行必须强化国际业务发展意识,以准确的意识推动城商行发展。

(二)确定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银行界小字辈的城商行,可以说是国际业务的后来者。各地区城商行应该结合本区域特点,发展有特色的国际业务。应高效覆盖城商行所在区域,发挥区域客户优势,在保有本地区固有客户的基础上,进行客户开发拓展。城商行要将本币业务作为资源优势,以本币业务带动国际业务,促进业务规模化;相反国际业务快速发展,也可推动本币业务。

(三)制订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营销策略

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各家银行之间所推出的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围绕产品、市场、客户制订相应策略应对同行挑战。应推出合适客户、市场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产品。一项产品的推出,必须应对客户人群、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不同的政府扶持政策,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调整。必须要将本地区国际业务营销策略预测化、适时化、准确化。更要针对不同的客户人群,制订专属产品,将客户定位覆盖到城市的各行各业,营销辐射到周边城市。

三、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体系

城商行在发展国际业务的过程中,应建立一个完整国际业务发展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国际业务员工培训制度、考核激励制度、国际业务信息系统。

(一)员工培训制度

由于国际业务算面对客户人群,同本土客户人群还是有大区别。城商行应建立理论与实务双培训制度,加强城商行国际业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理论培训要将营销和业务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可以采取研讨会形式进行培训。可以从外汇管理法则、审单审证、国际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培训。实务培训应以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入手,进行实务培训。双培训制度都要加入考核制度,优化筛选培训人员。

(二)考核激励制度

发展国际业务时,应将其列入城商行自身的绩效考核制度内。实行按月考核、按季度考核、按年考核制度,将奖励和考核有机连续起来。通过考核激励制度,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发展国际业务。

(三)国际业务信息系统

建立维护国际业务信息系统,是每个城商行国际业务工作中的重点。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可能导致各种系统问题。而国际业务必须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安全问题尤为重要。银行业务不同于一般企业,无论是前台业务处理,还是后台业务核算系统都必须要准确。针对城商行的国际业务信息系统必须要进行定期更新、维护、修正,满足国际业务的需要。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受到国内外经济气候和同行业竞争影响比较大。城市商业银行要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业务发展的形式,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策略,满足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需要,在行业的竞争激烈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萍,周星.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集中处理的利弊及对策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