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国际比较

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毋庸讳言,其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经营绩效的相对低下。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或是受制于中小银行经营数据的非透明,或是缺乏横向的尤其是具有可比性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绩效与国内银行和国际银行业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我国中小银行绩效的国际同业水平,从而廓清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基本认识。

一、比较对象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我国25家中小银行为样本,这25家中小银行包括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5家城市商业银行,从个体数量上占全部中小银行的20.33%,资产规模占全部中小银行的85.94%,贷款市场份额占据全部中小银行的87.32%,因此能够代表我国中小银行的整体水平。本文选取了53家国内外银行作为我国25家中小银行绩效的比较标杆。①这53家银行包括:2004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1](212)它们代表了全球银行业的主流力量;与我国25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25家国外(地区)中小银行;国有四大银行,将经营环境同质的国内四大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国内中小银行进行比较,是目前学术界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研究的主流方法。[2](46-53)[3](26-33)这53家银行涵盖了国际同业主流、国际同等规模银行以及国内银行市场竞争对手等不同标杆,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信度。

比较指标的选取既要效度优先,又要虑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较性,还要体现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参考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指标体系,[4]本文选取了如下3类7个指标:(1)盈利性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2)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流动性指标:贷款比例。这7个指标是国际通行的对银行绩效考察的量化指标,也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监测的主要内容,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效度。

二、盈利性的国际比较

(一)总资产收益率比较

在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收益率(ROA)是衡量盈利性的重要指标,它衡量中小银行资产的运营效果,反映银行的管理者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资产运营效果越好。

我国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明显低于国外的25家中小银行,也低于最大25家银行,只是在2003年以前高于国内四大银行的平均值。以2004年为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只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的1/4,是全球最大25家银行的1/2,明显低于1%的通常水平。从发展趋势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呈现缓慢降低趋势,从2000年的0.45%降至了2004年的0.33%,这不但与同期国际同业平均ROA的逐步上升相背,也与同期国内四大银行的同指标迅速提高趋势相去甚远。

(二)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所有比例指标中综合性最强、代表性最高的一个指标。[5]它衡量中小银行股东每投入单位资本获得净收益的数量,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给股东的回报率越高。

最近5年间,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国内四大银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内四大银行,另一方面却一直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最近两年中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从变动趋势看,与国内四大银行的上升趋势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1.10%逐步降至2004年的9.89%,已经接近四大银行的平均水平。而同期国际同业经历了U型波动,从2002年开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我国中小银行与之相比,差距也逐步加大。

(三)成本收入比率比较

成本收入比率是反映银行在获取一定收入上的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成本收入比率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略高于国内四大银行,部分年份中稍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但与后两者相比,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即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能力优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但与国外同等规模银行和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并无优势。从成本收入比的变动趋势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保持了持续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国际国内同业变动基本一致。

从近年来不同银行间的ROA、ROE和成本收入比率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不但与国际同业的总体上升趋势相背离,而且与国内四大银行的迅速上升也不一致。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赢利能力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也说明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与决定因素。虽然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较好,但与国外中小银行以及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并无赢利优势,这一获取收入的能力并没有转化为获取利润的能力。

三、安全性的国际比较

(一)资本充足率比较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银行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明显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和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2004年末,我国25家中下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已经降至8%的监管线以下,资本充足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动趋势看,与其他三类银行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考虑到资本规模的稳定上升,这种下降必然是风险资产总量扩张的原因所致。我国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降令人堪忧。

(二)不良资产率比较

良好的资产质量是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小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衡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不良资产率,该比率越高,说明在银行的资产中,有越来越多的原有贷款或者新发放的贷款在企业的低效率消耗中固化为滞销库存产品或者形成亏损。不良资产的界定有“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法”两种方法,一般认为,后者是比前者更为严格的界定方法,同等条件下计算出的不良资产率更高,在2002年以前,我国银行适用的是前者,所以下文中关于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数据可能略低于实际水平,考虑到这一点,将加强比较结论的说服力。

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25家大银行的历年不良资产比率处于2%—4%之间,而国内25家中小银行则在5%—18%之间,低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显著高于国际同业水平。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保持了迅速下降趋势,这与国内四大银行在2002年后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是考虑到四大银行的数次不良资产剥离的政策原因,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应该有着自身特殊的原因。

(三)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比较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处置贷款风险和弥补资产损失的能力越强。

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很低,无论是与最大的25家银行还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相比,差距非常显著,即便与拨备覆盖率的基本标准100%相比,我国中小银行只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的1/5到1/2。另外,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率最近几年内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国际同业和国内四大银行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拨备率更是快速提升,但是要达到合规标准和国际同业水平,仍然需要付出相当努力。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已经濒临甚至突破监管下限。不良资产比率较高,拨备覆盖率很低,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流动性的国际比较

流动性是指银行在其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支付或变现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银行就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贷款的要求,银行就会丧失优良客户。另一方面,为满足流动性而提取的储备过多,又会减少银行的利润,最终影响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所以银行在经营中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存贷比率、资产周转率和贷款比率等,本文以贷款比率为依据,考察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越低。

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高于国际最大的25家银行,但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国内四大银行。

从变动趋势看,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与国外同等规模的25家中小银行相一致,但与最大的25家银行相背。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正呈现逐步降低的态势,这种态势不同于国内外的大银行,但与国外中小银行相同,所以这可能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大小有关。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较高,但是近年来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反言之,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然并不明显,但同样不容忽视。

五、简要结论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形成基本判断。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但盈利性和安全性指标明显较低,而且部分指标已经低于监管下限。同时,多个指标的变动趋势还说明,我国中小银行与国外同业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与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在2002年以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占优势,但2003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却令人沮丧,中小银行的优势已经近乎完全丧失,除去四大银行的享受的政策优势等外部环境因素之外,中小银行本身的行为必然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原本应为54家银行,但因为中国工商银行位列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之列,这与四大银行相重合,所以实际上是53家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TerryBaker-Self,BeataGhavimi&MatthewDickie.Thetoponethousandworldbanks[J].TheBanker,2005(7).

[2]阚超,王付彪,沈谦等.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1992-2003)[J].2004(11).

[3]高莉,樊卫东.中国银行业创值能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3(11).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 中小银行 异地分支机构 风险

一、引言

中小银行是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资产规模少于1万亿元的商业银行群体。2009年监管部门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在相关地域设置分支机构且分支数量不受指标限制,同时放宽了对异地分支机构运营资本金的相关要求,因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成为众多中小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形式之一。中小银行借助跨区域经营得以快速扩张,纷纷走出本地迈向全国,但其发展速度在远超其他商业银行发展速度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城市资源少、同业竞争压力大等诸多不利影响因素,尤其是在跨区域经营之后,中小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末山东齐鲁银行票据风波出现后,监管层也开始严管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因而,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中小银行完善其主要面临的会计业务操作风险、在法律规范范围内获得健康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进行经济管理活动运用会计核算时必然要实施内控,而会计核算又为内控提供了必须手段,故而会计内控在会计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内部控制指的是银行分支机构在各类会计核算与管理业务中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应对的机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控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个要素。内控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目标是为了保证会计行为合法合规、银行资产完整安全、会计信息准确真实。会计内控的实施对象是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营业、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所从事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业务。

二、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亟待改善

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内控文化、会计人员素质、激励约束机制、会计组织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首先,内控文化需要积极培养。部分异地机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认为内控制度仅仅是纸面上的约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内控活动的重要性,部分员工在上行下效思想的影响下也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本质,错误地认为内控就是建章建制,将内部控制完全等同于规章制度。其次,近年来呈高速网络化和电子化发展趋势的银行会计核算进一步细化了会计业务分工,但分支机构会计人员往往只熟悉所从事的一小块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再次,有些异地分支机构存在考核奖惩力度不严、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的现象,加上会计人员的职业上升空间相对较小、业务培训机会较少,容易挫伤员工积极性,异地分支机构往往因面临诸多问题使得前景不甚明朗,易造成员工缺乏归属感、进取心低下。最后,还有些异地分支机构会计组织过于分散,由财务会计、支付结算、营业、后勤、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进行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活动可能会因各部门对会计核算重视程度的不同而难以统一业务处理标准。

2、风险评估重制度轻评估

风险评估是保证内控动态有效性的关键,是内控五要素中控制活动的基础与前提。风险评估与制度的风险控制效果紧密相联,没有详细的风险评估也就无法完善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中小银行规范自身行为的长效机制,虽然“靠制度办事、管人”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仍有些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制度制定后仅强调如何落实制度而往往忽视了风险评估,并未给予风险评估足够的重视。随着银行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所面对的风险形式及范围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完善相关制度,制度的风险控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会计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岗位制约待强化

部分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出于部门设置和办事效率考虑,将许多业务的会计核算与业务经办置于单个部门内完成,强制休假和定期轮岗等内控制度得不到切实有效执行,给相关人员留下了违章办事、规避既定程序和违规操作的可乘之机,很不利于风险控制和岗位制约,部门及岗位间约束控制须加强。

4、会计信息与沟通不顺畅

分散于各银行各部门的会计业务易造成系统冗余,多系统的相似风险点可能成倍扩散加大了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的难度,且系统缺少部门间日常会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会计信息资源得不到最有效利用。虽然从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披露内控信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内控信息披露在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打击会计舞弊方面的重要意义,但仍有许多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并未披露内控信息,造成报告接受方与报告主体、中小银行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5、会计内控监督存在诸多缺陷

现代化的支付系统条件大大提高了全国金融机构间实时支付风险控制的时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会计内控监督大都倾向于事后监督,尚未实现内控过程的实时监控,事后监督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难以直到风险防范的作用。再者,有些分支机构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疏于对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的监督,基本停留在对前台业务的二次复核状态,监督内容仅限于会计基础工作方面,且监督处理意见及落实整改情况也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3

P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swot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市场化一直是金融领域热议的话题。它对有效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源配置的优化,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有效地推进货币政策实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7年SHIBOR的建立,第一次产生了具有市场普遍参考意义的市场参考利率;13年,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利率管制;15年,存款利率上浮。这些都是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做的努力。

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央行放松至只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市场,使商业银行的自扩大,可以进行自主定价,加强创新来获利,同时也要为此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这个影响的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特殊和典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包括,金融组织优化,促进银行间同业竞争等等。因为,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形势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中小商业银行有其特殊性,虽然市场地位低,份额小,业务种类较单一,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也差,但也具有交易成本优势,信息成本优势等等。

所以,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机遇,也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综上,探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及发展进程

(1)利率市场化是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4.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节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2 中小商业银行的行业概况以及发展现状

(1)行业概况

近二十年来,我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强、经营效益好,逐步具备了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框架,在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经营管理制度和引进外资参股的实践,也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2)发展现状

新三板市场蓬勃发展,新三板银行凸显的独特投融资价值,让中小银行也加入到新三板行列中来,目前,已有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与全国中小银行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新三板已挂牌和拟挂牌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村信用社。

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影响的SWOT分析

(一)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优势分析:

虽然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将会受到更多的负面冲击,在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的倒闭概率也远高于大型银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率市场化中,中小银行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1)区域特征明显,具有信息成本优势。

中小银行一般都与其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关系密切,从业人员的本土化等都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对客户的信用以及经营状况了解更加便利、及时和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

(2)业务审批速度快,具有交易成本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能利用信息成本优势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将交易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且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使决策时间更迅速,地点相对集中,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外,中小商业银行更善于细分客户市场,做出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

(3)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还体现在中小银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从中小企业借款者的角度分析,中小银行更适合于中小企业贷款。

(4)监督成本优势。

一个区域内如有某家企业发生违约,信息便会在这个狭小范围内迅速的传播且受人关注,从而形成低成本的有效社会监督。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为(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劣势分析:

(1)资产规模偏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

就资产规模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就占比37%,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总共几百家加起来占比也不过44%。同时大银行的客户资源丰富,大型集团客户倾向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政府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机会也会被大银行占有。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难以与大银行直面抗衡,必须走出自己特色化的竞争道路。

(2)利差收入依赖度高

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商业银行之前所依赖利差收入模式必定需要改变。而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利息收入远远高于非利息收入的特殊盈利模式下,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会使净息差逐渐减小。而利息差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将竞争注意力转移到贷款价格和客户资源等方面,也会间接地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体系不完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很小,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之比高居不下。因此,利率市场化势必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利润和稳定持续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3)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弱

最大的风险是利率风险。当利率异常波动,银行将遭受损失。首先是来自于利率风险的压力,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无规则的变化,利率的期限结构也随之变得复杂化,因中小商I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技术方面的劣势,会使其风险管理压力加大。其次是,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加大,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增强竞争力,若过于追求短期的收益却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能力,很可能使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间接地埋下了信用风险的隐患,使其增加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

4 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分析:

(1)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公平竞争

利率市场化给了国内商业银行全面竞争的价格手段,形成一个优胜劣汰机制,来保护和维持国内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

(2)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强调了利率风险的重要性,一些以规避利率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从此有了施展的地方。一方面,利率风险会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扩大,另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也会增大,这会给商业银行金融施压;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定价自的加大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创造了机会。

(3)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业客户结构的优化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商业银行开始关注贷款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客户与银行业务往来可能获得的盈利,客户的资质状况,和银行为其提供贷款所需的成本,包括资金,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最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达到在吸引优质客户的同时也能对风险较大的客户给予更高的利率作为风险溢价,优化银行客户结构的目的。

5 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分析:

(1)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

利率管制使传统银行业可保持高盈利,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利率市场化将要破除这种利率管制以及金融资源的行政配置权,以至于使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扩大,特别是金融行业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民营银行就会大量涌现,以至于这些严重依赖地方经济和存贷差收入的中小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2)经营模式被改变,利差收入减少。

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中小银行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另外,中小银行间争夺客户相竞争,会形成的较低贷款利率,减少贷款的利率收入,无疑会使中小银行遭受打击,甚至会促使破产。

(3)管理利率风险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利率管制下的利率波动范围小,幅度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相对差一点的中小银行有利。但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增强,幅度急剧加大,而中小银行的管理利率风险能力较差,不具有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的利率波动预测能力,必然会导致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阻碍中小银行的稳健经营。

通过swot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有利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虽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但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监督成本优势抓住机遇扩大自主经营权,加大核心竞争力,进行金融创新,增强风险管理。

6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的对策

(1)加强金融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现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抗衡。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挖掘潜在客户。对不同的客户,能够针对性地介绍差异化的产品,提高配套化服务的质量。

(2)拓展中间业务,丰富利润来源

通过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业务的重点,拓展中间业务,降低对利差收入的高依赖性。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高,成本低,专业化,附加值高,有利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对传统业务的冲击。

(3)借助地方政府支持,争取中小企业客户群

小企业的融资具有资金规模小,频率高,需求急,风险大的特点,而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组织机构扁平化,地区集中,业务审批手续快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4)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是中小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强,能力较差,应该深入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和把控。另外,防范手段单一,应该学习和采用新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持久期法或者VaR模型。利用适当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的转移,对冲和减少。

其次是风险定价能力。为了推进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匹配风险和收入的关系,对金融产品合理地定价。

最后,是广泛吸纳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一支有能力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5)同业合作,共同发展

中小银行总体来说,资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比低,所以,由实力强的银行做牵头行组成银团,或者利用兼并重组这些方式,来使经营规模扩大,资本实力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方.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利率研究,2006,(5):48D51.

[2]寇军中,熊陈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经济管理者,2008,(12)

[3]陈征.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商业银行策略[J].知识经济,2009.

[4]陈贞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2,(10):77-77

[5]河北课题组,利率市场化与中小商业银行应对策略,银行家,2011年8月,64-67页

[6]长春,飞,周艳明,利率市场化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内蒙古经济研究,2011年11月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4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正在多元化融入中国金融体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外资银行的布局特征已日趋清晰,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同时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格局。

其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外币贷款份额已达到19%。外资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已有12项基本业务、100多个业务种。

一、用金融生态和生态继承比喻

来解释外资银行的进入面对这样的冲击,中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善不合理的行业布局和紊乱的金融生态链。(徐诺金2005)分析了金融生态这一比喻的合理性。生态又称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英汉生态学词典》)。金融是伴随着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而自然发展和演进而来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种具有自己结构特征和功能特点的“秩序结构”。

首先,与生态系统一样,金融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进的动态过程。从古老的钱币兑换业逐渐演变为经营存、贷、汇业务的银行业,再从银行业演化出理财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从古老的民间借贷、钱庄等非正规金融,发展到信用功能更为强大的正规金融,金融业的这种演进充满着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第二,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是从竞争中形成,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金融是具有生命的,它存在着生与死的竞争考验,正是有了“死”的存在,才有了“生”的意义,“生”的价值,“生”的压力,“生”的活力。

第三,正如自然生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类型的特征一样,金融生态也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第四,金融生态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利率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结构,破产、兼并可以调节金融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并优化结构,强化功能。行业自律组织则有助于防止生态竞争中的盲目行为和恶性倾向,增强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第五,金融生态的自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

正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环境污染会造成河流断流,土地荒漠一样,外力的影响若超过限度就会破坏金融生态平衡。因此金融生态要求对金融的调节要遵从金融规律,在金融生态的自调限度内进行。

AdrianE.Tschoegl(2003)强调生态继承模型,在生态学中,最初的植物到达被扰乱的或干净的土壤后,稳定了土壤,改变了光线条件,为后续种类创造了机会。后续种类的到达又为新的物种创造了条件。这种动植物种类的混合会一直演化,直到该体系达到最后森林的最终稳定状态。如果自然灾害清扫了一片树林,这一过程又会重新开始。在这一过程中,当前状态并不是均衡的终极稳定状态。

危机或转型创造的“土壤”给了外国银行新的机会,对此的回应使外国银行成为增长最快的“植物”。吸引外国银行的是当前状况中的机会,也就是正在增长的、银行业不发达的和竞争不充分的市场。而外国银行的存在正好破坏了外国银行进入的条件,这意味几十年以后,外国银行会发现,吸引他们条件已经消失,于是他们将撤资,向当地银行出售子银行。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原因除了本国对于银行规模的限制和“客户跟进原则”外,主要是我国的银行业务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获利机会。这与AdrianE.Tschoegl(2003)“吸引外国银行的是当前状况中的机会,也就是正在增长的、银行业不发达的和竞争不充分的市场”结论吻合。

目前亚洲市场前景光明,尤其是消费者和公司信贷业务。与此同时,欧洲作为另一个潜在扩张区域,正在受到经济增长疲弱、消费者开支缓慢和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困扰。各银行可以在亚洲其他市场开辟零售业务,在美国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这些市场还有可能成为消费信贷和信用卡销售的业务源泉。

二、外资进入挑战我国银行业

金融生态链的缺陷

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期,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也逐渐形成了清晰完整的经营战略:从机构地域布局转向追求利润;从强调竞争转向强调同中资银行的战略合作以弥补其劣势;充分发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巩固领先优势。

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资银行根据其资金规模、业务优势、企业文化等的不同,其在化经营战略也有各自的特点。一般的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性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性银行继续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转向业务,如纽约银行在华机构以贸易结算和清算业务为主,没有发放一笔贷款。

与之相较,我国的金融机构远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生态链。现存的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竞争关系。以银行业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机构普遍存在着一种“做大做强”的非理性膨胀趋势,服务定位相同且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差异却非常小,导致在有些金融产品上供给过度,而有些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并出现有些金融服务的断层和缺失。这不仅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而且也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脆弱性。

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应该是多环节,多层次的,并且是修匀的、有机的。大银行和小银行都走规模扩张一条路。力争业务大而全,并不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也很难吻合银行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有银行都“力争上游”的结果只能是金融生态链的“下游”环节发展不足,而上游供给存在质量缺陷,形成短促的,断裂的和不健康的金融生态链。

三、国际金融生态链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经济发达国家,有机的金融生态链的形成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银行也有两种发展趋势。

一种是银行间并购与重组的大规模展开,如摩根大通银行。另一种发展方向是越来越集中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化发展。在这两种趋势的推动下,定位鲜明、差异化发展的银行不断出现,他们在不同业务、不同地域、不同客户群之间演化出了纷繁复杂的行业竞合关系,从而构成了完整的金融服务生态链。在全球的金融生态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类不同类型的银行,比如有产品银行、渠道银行和综合银行。

产品银行:在整个金融生态链中扮演着产品提供者的角色。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产品银行需要更多地考虑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成本收益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在美国,80%的信用卡业务集中在前五大信用卡银行,而很多区域银行则通过他们的信用卡产品,给自己的客户提供信用卡服务。

渠道银行:以某一地区或固定客户群为目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它们的服务网络可以局限在某个区域,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非常的全面和周到,而且它们往往很多有竞争力的银行产品。在美国中部这样的银行就有很多而且经营业绩很好。

综合银行(又称宇宙银行):主要特征不是以产品和地域为导向,而是完全以客户为导向,凭借清晰的客户定位,它们会出现在客户需要的任何地方,因此网点遍布全球各地。综合银行(宇宙银行)所服务的客户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往往都是最有商业价值的客户。

这些不同类型的银行各有优势,且相互合作。产品银行为渠道银行提品,渠道银行为综合银行提供某些客户服务。综合银行可以内涵很多银行的IT甚至业务系统,同时再将一些工厂运营外包。这种深度的链状绞合式的竞争和合作盘根错节,使得全球金融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四、我国银行业生态链的合理布局

合理而稳定的生态链是应对外资银行冲击的基础。因此政府在政策倾向上应引导银行发展符合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业务。我们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根据自己的实力、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一个有机的金融市场上合理布局,通过分析和细分市场,找准定位和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成为有机金融生态链条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根据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说: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力相对雄厚,最有能力在国内市场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可以向综合银行的方向发展。应该主要面向优质大客户开展批发业务。

第二,对于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发展的思路更广,它们可以立足零售业务,加强产品创新,向产品银行的方向发展。第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众多区域金融机构要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圈的形成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区域银行的优势。

(一)四大国有银行——主攻批发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

虽然在今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应该逐步减少,让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在短期内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结构和市场份额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暗含着政府担保,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进一步消化不良资产、裁减人员和网点,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进行业务和公司结构的重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外资银行进入,在批发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竞争会日趋激烈。所谓优质客户包括跨国集团在中国的分支企业、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国内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集团和高新科技企业等。譬如(胡乃武,张海峰2004)认为:未来外资企业大约有25%会流向外资银行,而且规模越大的外资企业选择外资银行的概率更大。所以拥有充足的机构网点和丰富的人民币资金来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其规模、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主攻对公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

在目前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对公业务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是银行产品的创新能力,银行必须能够深刻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需要,为客户量身定做整体资金解决方案,从而既全面地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从票据、外币、中间业务等费率放开的业务上间接的向客户让利,降低客户的总资金成本。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零售业务为主,加强产品的创新能力。

业界普遍认为,由于零售银行业务需要银行与客户存在紧密的实际距离和很小的文化差异,所以一般国际银行不会轻易介入零售银行业务,即使介入也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的零售市场。不过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外汇交易等零售业务方面已经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并且外资行通过与中资银行联合发卡的方式已经介入了信用卡市场,这为其以后独立发卡做好了市场、品牌及宣传上的先期准备。所以随着外资进入竞争的加强,股份制银行的合并、购并在所难免,股份制银行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必须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在品牌、规模和网络上打好基础,发展零售业务,尤其是按揭和信用卡业务,建设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健全各项风险控制体系,并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完成经营模式的转型,成为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甚至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

在银行零售业务中值得一提的是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

首先,从1997年开始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2年按揭贷款总额已达8000多亿元。但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贷款总额的5.9%。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台湾分别是35%和29%。在韩国时38%和30%,在香港是50%和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65%和49%,可见按揭贷款在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与其他贷款种类相比,住房按揭贷款在世界各国都是风险较低的,即使是在住房按揭贷款比例很高的香港,坏账率也一直维持在1.5%左右。

其次,信用卡业务在中国还处于发展初期,其法律、个人资信信息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条件尚待完善,但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收入达到每年2000美元至4000美元后,信用卡市场就会起步。而中国已有若干城市的人均年收入进入了这个区间,具备了信用卡市场起飞的条件。

只是目前中资银行信用卡的发放对象定位不准,虽然市场上发放的信用卡已有400-500万张,但常用的不到1/3。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无法获得一体化的客户资料,另一方面对现有数据的挖掘也不够,因为不具备数据挖掘所必需的建模技术。因此如果能在保证经营控制权的前提下,与外资银行合作,引进最新的技能和技术,则有助于国内这一市场的改善。

(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立足当地,主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如何克服规模劣势,在竞争中求发展?中小企业信贷是突破口。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天然的对应关系,中小银行难以成为大企业的资金提供者,而大银行也往往不会向小型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提供信贷。

对中小企业而言,他们难以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也不能发行债券,比大企业更依赖银行信贷,因此中小银行就成了它们的业务伙伴。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潜在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银行能够同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小企业一直合作就能分享到企业成长带来的机遇,这也正是成功的中小企业受到追捧的原因。

中小银行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了解中小企业的情况,通过与中小企业的交往掌握大量的信贷要求之外的“软信息”,能够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甚至还能够提供业务经营建议,这就是中小银行的优势所在。大型银行虽有可能挖走中小银行的少数高端客户,但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客户争夺。

对客户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服务,这种中小银行的优势使得它们即使是在大银行扩张势力范围内,也能发现没有得到良好的服务,甚至被大型银行挤出的客户群。(孙焕民,颜世廉2005)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稳定的资金提供者,而且中小银行的商业信贷大部分是一直投向中小企业的。

在允许跨州设立银行之后,银行间的并购开始大规模出现,社区银行虽有兼并,但兼并的结果并不是成长为大型银行,而是继续在更大的规模上以中小银行的形式存在。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5

中国考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事由来已久,但是碍于以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迟迟未将其付诸实施。要知道,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一环,不仅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金融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风险控制也具有颇深影响。但要使得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它最大作用,是需要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和规范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等客观市场因素为前提的。这也是中国政府为什么一直不能下定决心撤去那层“隐形保护网”的原因。早些年,中国金融行业还有不少不稳定因素,一些机构经营模式不成熟,风险抵御能力弱,即便是国有控股银行一样存在隐患。况且,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一味地依赖这一制度而忽视其他各项相关制度的配合作用反而会使它成为危害金融市场稳定的毒药。随着金融体系发展的逐渐成熟,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幻莫测,新的金融安全保障模式又被提上议程。加之当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致使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又推进我国金融行业转型创新进程,人们似乎又看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要将市场机制引入金融安全体系中,让各金融机构互相监督,风险共担,从而增大单个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为市场注入更多保障。

二、中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对比思考

中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制定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其实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历史先例的,但并不是别人成功的典范就是最好的,我国需要的是一个真正能适应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能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保驾护航的制度。纵观国外存款保险制度模式,日本是经典“官民合办”模式,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则“民办”形式突出,而相反美国是典型“政府包办”模式。在我国当下的存款保险制度下,暂时不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而是由央行下属的金融稳定局管理。这似乎是一种更贴近美国式的一种政府主导形式,换句话说,存款保险制度把中国政府以前的隐形保护网作用显性化了。就对中国来说,虽说放宽了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在维持金融秩序稳定方面仍扮演着主要角色。不过,在如今市场主导作用日渐明显的趋势之下,尝试逐渐弱化政府的角色作用,加入更多市场活力因子,也未尝不是我们今后可以发展的方向。这或许能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稳定的责任更明确,让各大金融机构都提高警惕参与进来,互相监督共赢互惠。在赔偿方式方面,我国沿用了大多数国外制度中的限额偿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限额赔付其实是一种可灵活变通的方式。例如,美国就曾先后4次调整其存款保险限额。而我国目前将限额确定在50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12倍,几乎涵盖了99.63%的存款户,在国际对比中都处于高水平。就目前而言,存款保险制度才刚刚提上日程。若不能安抚人心,造成民众恐慌,资金分流方向混乱,那将更不利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今后发展。如此限额确定虽说有些激进,但也不失为一个初期的折中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存款保险限额将会随着市场要求逐步调整。谈到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能问题,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具有典型的职能范围广的特点,除了收集风险基金,履行赔偿职能,还被赋予了极大的监管权力。在我国的存款保险法中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依照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其实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监管权力,只是就目前条例规定来看应该不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一样具有较大的权力,其权力范围受到国务院的限制。存款保险制度还未实施,对于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能界定问题难免难以把握,具体应赋予它多大的权力可能还要根据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市场的反应作出调整。但作为制定和调整存款保险费率标准,对存款人进行赔偿的机构,拥有一定的监管权力有助于增加其对投保机构的了解,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道德风险问题。所以今后的职能调整应关注职能大小问题,而不应削减其职能范围,促使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逐渐朝成熟独立的方向发展。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分析

(1)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982年的哥伦比亚危机,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给整个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将人们置于不安的境地。无数的历史经验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存款保险制度对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完善商业银行退出机制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更对巩固金融监管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存款保险制度首次在我国实施,无疑是为我国的金融安全稳定又上了一道安全锁,做到了事前分摊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抵御能力。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存款保险的制度的实施无疑增加了民众对银行的信心,巩固了银行的地位,使得银行业能在更稳定的环境中改革发展。在当今这样变幻莫测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必然要加快其转型速度,革新业务结构和风险控制水平。然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发展的首要前提,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无疑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福音。还有,由于采取限额赔偿和差别费率,这更能促使银行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降低其风险水平,使银行系统健康发展。如今利率市场化趋势明显,银行间经营差异的扩大增加了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利于其生存。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解决中小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公平竞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存款一直被人们视为最安全的资金保值方式,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历年都处于较高水平。2013年底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447601.57亿元。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使银行破产成为可能,从而增强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使资金流向更为多元化。这为证券、保险等更多市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金融业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再者,国内投资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2)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虽说存款保险制度能带来不少好处,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不利的一面。该项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存款成本(且由于具体的保险费率并未公布,这一成本的大小仍为未知数),但贷款收入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迅速增加,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无疑缩小了存贷差降低了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利润率。这就增加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的可能性。一方面,由于储户的利益受到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保护,银行在进行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投资时就更加无后顾之忧。这不仅增加了其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还降低了其风险自救能力。另一方面,广大储户可能只看到收益而忽视收益背后的风险,选择能为其提供较高收益的银行,这不仅对经营稳健的银行造成影响也增加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压力。从不同类型银行的存款结构来看,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面临的挑战应该是不同的。截止2014年12月31日,工商银行公司存款总计占比51.7%,个人存款占比46.2%;中国银行公司存款占比54.3%,个人存款占比42.64%;浦发银行公司存款占比66.83%,个人存款占比17.41%;招商银行公司存款占比66.92%,个人存款占比33.08%。像中行,工行这样的大型银行公司和个人存款比例较为均匀,再加上与公司客户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这一比例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而考虑中小银行,其公司存款所占比例更多,为保障其能够被全部覆盖,公司可能会根据中小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经营状况适当转移,稳定资金来源的转移也许会增加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行业混业经营一直是当下的一股强劲发展趋势,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使未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化。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业务涉及面广,但我国目前针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条例都不完善,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再加上混业经营的复杂性对金融机构本身也提出了不少专业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这一局面下,庞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也会受到波及,在利益的驱使下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也加大了。

四、总结

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6

目前,银行股权在淘宝平台拍有司法拍卖和资产处置拍卖模式两种模式。司法拍卖主要是地方法院通过淘宝司法平台拍卖债务人银行股权。资产处置拍卖模式主要是拍卖公司受股票持有人委托通过淘宝资产处置平台拍卖。竞拍流程主要有6个过程。一是竞买人阅读拍卖公告。二是竞买人联系处置方了解标的物详情。三是竞买人通过淘宝账号及绑定的支付宝账号,缴纳为标的物评估价值5~15%的保证金。四是出价竞拍。竞价结束前2分钟内如有竞买人出价,竞价结束时间自动延迟5分钟,循环往复至无人出价,竞拍结束。五是竞价成功后,竞买人按时支付余额。六是竞价人在线下完成过户。

二、主要特点

(一)网络拍卖笔数快速增加,以司法拍卖为主

银行股权在淘宝平台拍有司法拍卖和资产处置拍卖模式2种模式。司法拍卖模式主要是地方法院通过淘宝司法平台拍卖债务人银行股权。资产处置拍卖模式主要是拍卖公司受股票持有人委托通过淘宝资产处置平台拍卖。从趋势看,越来越多的银行股权通过淘宝平台进行拍卖,截至2016年3月31日,淘宝网共开展了1407笔(见表1)网络银行股权拍卖,2015年拍卖笔数是2013年、2014年2年总和的2.6倍,2016年1季度拍卖笔数217笔,同比增长59.56%。

其中,司法拍卖模式共有1349笔、占95.7%,资产处置模式有61笔、占4.3%。同时,司法拍卖有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1季度拍卖笔数208笔,同比增长63.78%。

(二)拍卖标的84%为涉农金融机构股权,近8成为浙江、江苏2省银行

从涉及银行类型看,1季度涉及67家银行。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分别占68.7%、10.4%、16.4%和4.5%,84%为涉农金融机构。从银行是否上市看,有2家H股上市银行(郑州银行、浙商银行),以及4家IPO申请已获批拟上市银行(江苏银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

(三)自然人股拍卖为主,拍卖成交率近5成

从股权种类(股本金来源和归属设置)看,自然人股、法人股分别占62.2%、37.8%。从股权数量、金额看,1季度拍卖股权数量为4.56亿元,涉及股权评估价值为13.34亿元(见表3)。从拍卖成交情况看,拍卖成交率为51.2%,成交数量为2.12股,成交金额为7.48亿元。其中,自然人股拍卖成功率达到62.2%,高于法人股成交率近30个百分点。

(四)拍卖交易活跃度、股权拍卖增值情况呈现两极分化

从上挂拍卖次数看,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本身经营困难、注册资本小等特点的银行股权经过多次挂牌、更改起拍价后仍遭遇流拍,据统计,一次、二次、三次及以上拍卖流拍率分别为32.3%、11.1%、5.5%。如资产处置模式中杭州余杭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17.03万自然人股权评估价值1100万元,起拍价1000万元,经过第三次上挂拍卖均为流拍。另一方面部分实力较强、拟IPO上市银行股权受到热捧,一次拍卖成功率为30.4%。拍卖竞价次数较高,如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79万自然人普通股评估价值112.08万,起拍价值112.08万,竞价次数达到617次。部分股权参与拍卖人数较多,如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3.31万法人股权评估价值37.9万元,起拍价值37.9万,有108人报名参与。

从股权增值率看,一方面55%的银行股权成交金额高于评估价值。且股权拍卖数量少、拟IPO申请上市等银行股权拍卖增值率较高,如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65万自然人股受到18人参与、88次竞价,股权增值率高达300.0%。此外,江苏江阴农商行、江苏常熟农商行等拟IPO申请上市等银行股权增值率较高,占股权增值率高于100%情况的58.3%。

另一方面42.3%的银行股权成交金额低于评估价值,部分开业不久、注册资本实力不强的银行股权增值出现负值。如宁波余姚农村合作银行注册资金9658万元,折现率仅为53.05%,为折现最低值;浙江富阳农村商业银行2015年1月筹建、注册资金为7.42亿元,有4笔折现率低于70%。

三、主要原因

(一)经济下行期,中小投资者转让股权变现情况增多

一方面,拍卖股权集中于江浙一带,上述地区中小企业主众多,因经济形势下滑出现了大量倒闭,甚至发生债务违约被司法诉讼,导致法院申请强制拍卖债务人所持有的银行股权。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中小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担忧,加之生产经营困难资金紧张,通过“资产处置模式”拍卖所持有银行股权。

(二)投资者缺乏信心,提前拍卖股权套利

在当前经济不景气,地方银行不良率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投资者对此预期增强,加上回报率偏低,一些投资者提前拍卖股权变现。另外,在经济下行、金融改革推进背景下,中小涉农银行财务状况欠佳,影响投资者信心。比如“资产处置”模式中,2015年至2016年1季度,拍卖标的95%为非上市农村金融机构股权。

(三)IPO进程缓慢、新三板挂牌难、地方产权交易所关注率低,只能由此“变现”

一是IPO进程缓慢。国内A股IPO进展过慢,上市银行只有16家,未上市的银行无法通过股市实现股权流转。二是“新三板”挂牌难。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挂牌新三板程序相对繁琐。首先,不少银行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较大,较难协调;其次,挂牌要通过银监会的前置审批程序,要求在挂牌、定增等资本运作方面和监管有充分沟通;最后,相对其他企业银行类金融机构挂牌还需向股转公司特别汇报1次至2次。三是地方“金交所”、“产权交易所”关注率不高。2015年4季度以来,包括在港上市的重庆农商行、安徽太湖农村商业银行、山东广饶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山东昌邑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农商行股权集中在“产交所”、“金交所”等平台(俗称“四板市场”)进行转让,由于四板市场面向投资者范围有限,成交率不高。

(四)淘宝等平台银行股权拍卖门槛低,关注率较高

一是拍卖门槛低。与产权交易所不同,在淘宝拍卖平台上,挂牌转让银行股权的股权数量、金额较小。据统计,“10万股”股权以下数量占拍卖数量14.7%。从股权价值看,评估价值在“20万元”以下的“迷你”交易项目占拍卖数量占6.5%。二是平台关注率较高。围观5000人次以上挂牌数量占30.4%,围观10000人次以上占9.2%。在股权转让渠道有限、银行盈利能力下滑及资产质量恶化等因素下,部分投资者借助淘宝等互联网平台进行“银行股权”拍卖来提高“变现率”。

四、主要问题

(一)媒体过分解读加剧银行声誉风险,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淘宝网上拍卖银行股权引发媒体关注,主要以银行盈力能力下降、不良贷款大幅提升、危机感加剧等问题进行报道,加剧了银行声誉风险。如《香港文汇报》报道:“地方银行网上卖原始股套现”,《国际金融报》报道:“网上买“银行”?看清风险再下单”,《北京青年报》报道:“淘宝下单当股东靠谱吗?农商行股票成荡手山芋”,《信息日报》报道:“中小银行危机感加剧,十余家农商行股东淘宝卖股权套现”等。通过淘宝平台拍卖银行股权,媒体负面报道众多,一定程度上对银行声誉风险放大,在经济下行环境下,进一步会影响银行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二)股权转让价值两极分化明显,不利于银行股权资本金进一步充足和稳健经营

一方面,部分银行股权折现率过低。42.3%的银行股权成交价值低于评估价值,如浙江诸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拍卖股权150万,评估价值660万元,成交价值仅为359.4万元,折现率为45.5%。股权通过涉及面较大的网络平台低价转让,对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等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股权成交价值远高于评估价值。15.1%的股票增值率均超过50%,如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65万股权拍卖,成交价值8.08万,评估价值2.02万元,股票增值率高达300%。股权转让价值过高,受让方将长期不能实现持有盈利的目标,将进一步加剧股权频繁换手转让,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三)网络平台信息披露不完善,容易引发加杠杆风险

目前来看,淘宝网络平台仅作为银行股权“竞价”交易平台,可视为“互联网+”模式的简单复制,信息披露无法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尽职调查、资金筹集、合同签署等关键工作只能通过线下对接来完成。造成部分股权“围观”多、“成交”少现象。银行股权转让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标的,不同银行股权购买条件、内在价值、升值潜力等差异较大,普通投资者若想参与银行股权竞拍,需要借助专业中介机构才能做出投资决策。对于大额投资标的,存在部分投资者可能借助外部资金支持加杠杆方式实现收购。

五、相关建议

(一)建议出台政策法规,明确网络平台处置银行股权须引入专业机构,加强信息披露及审查

网络平台,拓宽了现有银行股权处置渠道,具有处置成本低、处置效率高等特点,也是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尽快出台政策法规,明确淘宝等平台是否具有提供金融机构股权竞价交易服务的资质和准入条件。建议明确标的展示、信息披露、信息鉴证、股权估值等功能服务,以及明确“通过网络处置银行股权必须引入产权交易所、金交所等专业审查机构”,加强股权买卖条件、有关方及交易行为、资金来源等审查。

(二)建议加大推进中小银行在新三板等挂牌力度

目前来看,对于众多中小银行而言,现阶段完全照搬大型银行的上市路径,还存在障碍。加大推进中小银行在新三板、产权交易所或金融交易所挂牌力度,提高中小银行股权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