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机构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机构论文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1

[关键词]英国;BTEC;课程模式;职业教育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backgroundoftheformationofBTECcurriculummodelinEngland,andprobesintothecontentsandoperatingmechanismofBTEC.Thenitevaluatesthismodel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thecurriculumreformofChinese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England;BTEC;curriculummodel;vocationaleducation

BTEC是英国权威职业资格考试和颁证机构之一——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heBusinessandTechnologyEducationCouncil)的简称。该机构成立于1986年,它由商业教育委员会(BEC)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EC)两大职业资格评估机构合并而成,其主要任务是课程开发,编写教学大纲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BTEC课程就是该组织开发并操作运行的课程的简称。后来,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TEC)和伦敦大学考试与评估委员会(ULEAC)合并,成立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EdexcelFoundation)。目前,BTEC课程由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操作运行。

一、英国BTEC课程模式产生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出现也不例外。从经济背景看,二战后,英国国力日渐衰落。20世纪70年代,以石油危机为导火线爆发的欧洲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进一步陷入困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英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政治背景看,主要是教育民主化要求。20世纪60、70年代,英国社会分层仍很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就必须消除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双轨制,建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从教育背景看,英国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职业教育在英国教育系统的地位和对双轨制的反思都要求建构一个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和运行

1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

课程模式构成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等环节。BTEC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课程目标——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BTEC课程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列入教学目标。BTEC课程教学认为,职业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专业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职业领域的能力。BTEC课程教学大纲一般设有4~5项专业能力目标,要求根据专业能力目标组织、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教学策略。

(2)课程结构——模块式。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和实现课程的基础。BTEC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BTEC各专业的课程称为学习单元。若干学习单元组成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一个或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技能模式(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规范)。所有BTEC证书课程(学习单元)都是某个专题相关知识的综合,学生在修完该门课程之后,能够运用这些综合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围绕着专题知识而横向展开,具有宽阔的覆盖面,表现出一种综合化特征。

(3)课程开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

课程开发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BTEC课程开发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课程开发人员有三分之二来自企业界,其余是教育界的课程专家。教学大纲是由英国爱得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根据雇主协会提出的职业资格标准,集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智慧而编写的。

(4)课程管理——弹性选课和学分制。第一,弹性选课。

BTEC的学习单元分为两类:职业单元和核心技能单元。职业单元又分三种:必修单元、选修单元和补充单元。核心技能单元分为两种:必修(包括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和选修(包括与人合作、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解决问题)。第二,学分制。

BTEC课程规定,只要学生修完所规定单元并获得相应学分,即可得到相应水平的资格证书。BTEC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与其他课程标准的可比性,为不同课程间学分的转换提供了条件。

(5)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BTEC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有其明确具体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估方式以及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等方面。

(6)考核评价——以课业为主。

BTEC课程模式主要通过课业评价来考查学生能力。BTEC要求每门课程安排3~5个课业。任课教师要通过教学小组的形式开展课业设计工作,并且必须在课程开始之前完成。学生的课业设计成绩按优、良、合格和重做进行评定,累计成绩,取得课程学分,各门课程累计满16学分,即可取得证书。凡是学生课业成绩为重做的,必须选择相应课题重做课业,一般可重做1~2次。

2BTEC课程模式的运行

BTEC课程运行主要分三个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考核阶段。教学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教师、研究大纲、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并编写讲义、设计课业、编写教案、教学内容的审核等;在教学实施阶段,主要包括采取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检查和调整改进;在教学考核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综合BTEC学生各门课程的成绩,经内审、外审和BTEC总部的严格审核合格后,发放毕业证书。

三、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英国BTEC课程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它的课程观、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方式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团队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可以从BTEC课程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两方面来进行评价。

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由于BTEC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以能力培养为基本点,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因此,BTEC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由教学中的说教者、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示范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帮助者。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转变、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第一,改变了学习态度,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BTEC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具有社会实用性,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BTEC教学将通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常规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多种设备、运用数字的能力。

四、英国BTEC课程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传统职教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理念和课程架构等方面,都暴露出许多弊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①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力培养;②课程结构的僵化和课程之间联系的割裂;③课程开发脱离职业实际需求;④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英国BTEC课程模式给我们以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转变思想,强调“学”重于“教”,强调师生互动。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出师生互动的情境。师生合作和互动应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这一转变使得教师的作用和责任更加重大,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整体素质不高且队伍不稳。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职教师资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3企业界参与职教课程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大纲急需企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参与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编制应有行业的、地区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劳动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和学校的有关专家、职教工作者参与,要改变过去那种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照章执行的老办法。因此,国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或政策,对企业和教育机构进行引导和约束。

4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开展和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沟通的工作。通过“双证”沟通,融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构建大职教体系。“双证”沟通后,职业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即一套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同时颁发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换文凭”,即对持有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有继续学习深造愿望的人员,可按规定的程序在职业学校注册,并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一定的学分,再按“缺啥补啥”的原则,修满规定的学分后颁发学历文凭。

5重视社会能力的培养

传统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对方法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大多被忽视。较强的社会能力会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重视和加强社会能力训练,有利于职业教育实现从以职业资格达标为重点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转变,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A].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谢幼琅.BTEC课程教学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刘连青.BTEC课程教学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4]张盛仁.英国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湖北教育,2003,(2).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颇有探讨意义的。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还往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用权威压服学生。这种不提供实际情境,无视学生个体感悟和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难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以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将知识拿来简单套用,而不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这说明,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不是简单“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处于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能提供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特殊的学习过程,定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节课都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此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比任何时候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知之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在阅读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变换形式的写作体验,建构自己有创意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增加主观性知识,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落脚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这样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又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不一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春》这节课,该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最后,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驰骋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能否真正激活语文教学,以及激活后的语文教学的形态与功能如何,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才,杨程基.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9).

[2]杨丽茹.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3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从城市的中心到边缘地带,一座座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以开发规划的地域空间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居民小区。这些居民区标志着新的城市社区的形成,小区化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居民小区已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社会单元,因而居民小区是否稳定和谐,关系到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透过鳞次栉比的楼群,我们可以看到都市里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事实上,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本来就流动着人文气息。而这些城市的新社区则如同城市发展的一个个窗口,通过小区内的人际关系及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同时也可以发现都市的社会问题。业主和包括保安在内的物业管理人员的关系,是城市居民新社区的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不仅仅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还有一层同居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的关系,应当珍惜这种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然而近年来,在诸多新建城市小区内,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的摩擦事件不断发生。种种矛盾与争执,对于小区居民的生活安定直接构成了威胁。城市居民小区生活环境是城市社会的缩影,城市小区内的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城市居民小区内的矛盾与纠纷,关乎城市居民家家户户的安居乐业。因此,对城市新建社区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对于城市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城市社会的和谐构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现代城市现象是复杂的,城市特征更是多向度和多层面的。在复杂而多方位的城市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帕克指出,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城市绝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决非简单的物质现象,决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趋势下,人们更倾向于从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将城市看作是一个高密度的人际交往空间,正由于这种高密度的人际交往,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人文色彩以及情景性质。城市的各种活动、联系、交流以及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的相互影响,都要通过交往这一渠道。人际交往的状况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效率,同时对城市中各级、各类组织的运行及功能的发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另外,人际交往关系还制约着城市人际心理氛围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人口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其一,高密度的人际交往是城市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城市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G·米德认为,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主观意识是一体的两个方面,都是在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因此,他强调必须从社会互动的过程来理解人的内在与外在活动。在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乡村的城市空间,人际互动频繁而复杂,城市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高频率的人际交往。从城市功能来看,作为地区经济与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物质流通无处不在,而城市物质交往过程中渗透着人际交往。物质的交换是由人来实现的,市场交往活动的核心和主体是人,因此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又是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市场运行顺利、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城市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还具有丰富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反映了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作为城市人并非被动地或无意识地利用城市环境,而是充分理解环境并利用环境来实现“自我”。

就城市居民小区的人际关系而言,在当代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成员的“单位制”归属和管理已逐步被新型社区归属和管理所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社会功能在逐步的发展和增强。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城市居民由原来的对“单位”的依赖变为对于社区的依赖。他们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与城市社区的管理相关联。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生活与其他服务设施的需求、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因此,业主之间以及业主同物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对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二,文明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城市社会整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由于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致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个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震动和摩擦,还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使得社会矛盾愈益凸现。当听到某民工讨要工资不成而砍杀老板致死、某集团董事长在办公室被杀、某亿万富翁遭灭门之灾的消息时,在唏嘘之余不免引起人们深思。诚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与社会高风险是并存的,高犯罪是市场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然代价。但如何解决当今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不仅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视角,就社会制度、社会政策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等层面来探讨社会整合的问题,还应从微观视角入手分析社会冲突与矛盾。对城市人际交往的研究,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来寻求社会和谐的途径。

正如柯林斯指出的,“冲突不可避免的是由诸如财富、权力、声望及其他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引起的。”“但公开的冲突毕竟是有限的,冲突往往是力图打破组织的制约而不是要进行实际的毁坏。”柯林斯的冲突理论并不排除社会团结、社会理想、道德意识和利他主义。柯林斯所强调的冲突并不是意识形态性的,也并不是以某种政治立场来阐述关于冲突是好是坏的,而是主张冲突是现实的、根本的。冲突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过程,正视现实中的冲突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因而,柯林斯的冲突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不无借鉴意义。

由于目前我国面临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多样性,小的局部的矛盾可能酝酿为大的社会冲突,给整个社会带来大的损失。因此,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解释问题和单一的手段解决问题。必须运用多角度的研究和解释,也必须寻求多种方式路径解决矛盾。在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探究在微观层面上缓解社会压力的方法。就城市新建小区来说,业主与房地产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暴力化的房地产商在家门口制造不稳定因素,确乎有损于城市社会的和谐。如作为政府部门能够以国家法律(如物权法等)规范房地产商,以业主自治制约房地产商,这些都将会起到缓和矛盾的积极作用。政府作为第三方资格,平衡处理房地产商与业主的利益冲突,倡导所谓“法制、理性、协商”的理念,建立健全居民小区的民主协商机制,促进房地产商与业主之间的谈判、沟通、互谅互让。因此,从人际交往入手,通过人际之间有效的沟通,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整合,这对预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是十分必要的。

三、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的特征

在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不但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的特色,同时,又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为序列,以父子为经、以兄弟为纬的立体关系网,几乎所有相识的人都可以纳入这架网中,但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同的,这架立体网上不同的网结间有着远近亲疏的差别。卢作孚说:“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称中国社会结构关系特征为“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中庸》把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等作为天下之达道。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差序格局”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传统社会圈子中,除了“家庭圈”、“亲属圈”,还有邻居、朋友等以地缘为特点的社会圈,形成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圈内人的人情、认同、信任和圈外人的排斥、疏离、不信任等。因此,也就有了由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等人际观念。

虽然,上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城市人际关系不无影响,但是如今中国城市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已与传统社会不同,因而现代人际关系已产生了质的变化。其质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表层化和多取向。第一,城市人际交往的匿名性和非人情性。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得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很强。这种异质性表现为: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造成职业的不同、收入的差异,因而导致了城市贫富的差别。而教育程度的差异及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种人口的集聚和异质性,使得城市人口绝大部分相互之间是陌生的。虽然都市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与人沟通的机会,但人际关系淡漠、趋于表面化、缺少情感色彩。第二,城市人际交往的多取向和多层面。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邻里、街坊等地缘群体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甚至家庭关系也在弱化。而在传统社会一些必须由这类群体所承担的功能,已被城市的科层化组织所替代。由于城市社会流动性高,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加之城市文化世俗化、平民化,使得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摒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复杂,这都使得城市居民的人际交往活动形成多取向和多层面。第三,大众传播与网络信息技术对城市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众传播的高度发展是现代城市的典型特征,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次科技革命,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不仅能通过网上聊天、购物、搜索信息、咨询等活动来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且还能在电子化的空间中与网友的精神交往中,体味“另类人生”。综上所述,这些特征对于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关键是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四、构建城市社区的新型人际关系

1.加强城市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的管理职能与服务重心必然向着社区转移,而逐步形成“小政府一大社会”的格局,推进社会发展的大量社会事务要在社区落实,城市社区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的资源、所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社区。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区人际关系状况,对社区发展影响十分重要,反映着社区的精神文明的水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

2.克服城市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我国城市中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可以归纳为:其一,社会因素的障碍。由于现代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别,使得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是不同的。由此引发的社会歧视、偏见以致冲突对立等都与人际沟通密切相关。其二,文化因素的障碍。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而人类沟通的符号就是语言和文字。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交往双方要有共同的符号系统,应该讲主要是一种共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或者团体,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即沟通方式。但是,由于城市小区居民的文化水准的差别而缺乏共同语言,信息往往难以沟通,就会出现种种误会和隔膜。其三,由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以及人们每时每刻接触社会实际不尽相同,加之每个人认识成果的积淀、主观意愿和需要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心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沟通障碍。沙莲香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待人生,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都比较规范,有一套处世哲学,委婉,幽默,乐观,达理,重人际和睦,善顺乎自然,同时又好用心机,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乐于世,如此等等”,都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生动的写照。上述人际交往的障碍,并非必然会形成人际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并注意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在现实中国城市社区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克服各种人际交往的障碍,形成良性的人际网络,拓宽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4

1.幼儿教育作为公共产品需要国家进行投入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入手,幼儿教育既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又兼具私人产品的部分特征,则理论上来讲幼儿教育应当属于准公共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幼儿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增加并不会影响和排除其他人接受同样的教育服务。然而,当受教育者的数量超过一定上限后,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并且不愿支付费用的受教育者会被排除在外,幼儿教育非竞争性特征减弱,竞争性特征明显增强。幼儿教育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益,幼儿教育对幼儿个体、家庭,以及他人、社区、国家与社会,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些正外部效益很难有私人产品的价格体现,对私人幼儿教育市场的供需双方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国家必须确保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发展,以财政支持托幼机构和幼儿家庭,提供幼儿教育。

2.人力资本理论支持国家投入幼儿教育舒尔茨明确人力资本的概念——即通过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目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方向,而幼儿教育却备受忽视。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PreschoolProgramStudy)是美国最早启动也是最有名气的幼儿教育长期效果研究项目,对一名3-4岁儿童投入的幼教成本为12148美元,儿童成长到27岁时,政府可节省的成本为19162美元,投入回报率高达1:7.16。政府对幼儿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成本,是高回报的公共投资。幼儿教育投入是社会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教育阶段越低,教育的社会贡献率就越高,社会和国家获益就会越多。由此,国家将公共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将获得更高的社会收益。

二、我国幼儿教育投入的现状

1.幼儿教育整体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其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我国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的1%,却被用于占世界20%的教育对象。在这1%的公共教育经费中,只有大约1.3%被用于幼儿教育。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极低,幼儿教育处于政府财政投资结构的边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幼儿教育投入不均衡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致使区域公共教育投入的分布也不平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除各级政府基础教育投入规模不均外,还受长期的教育政策目标的制约。幼儿教育各地区财政投入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间和地区间幼儿教育投入不均衡:城乡间财政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比率严重失衡;我国的东部的幼儿教育投入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3.幼儿教育投入经费使用效率低下我国将有限的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到公立托幼机构,在于提高公立托幼机构的办园水平,形成对私立幼儿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但现实情况表明,得到财政支持的公立托幼机构并未发挥应有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而是将较好的教育资源惠及举办单位内部职工的幼儿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幼儿,对于不是该单位的幼儿或者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幼儿来说只能失去入园机会。并且公立托幼机构没有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4.幼儿教育机构乱收费现象频发在我国部分城市开始核算幼儿园的办学成本,制定政策,按保教成本收费。“成本分担”已成为幼儿教育收费政策发展趋势。家长让幼儿入读民办或者私立幼儿园,成本分担份额较大。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众多幼儿机构要求“分担成本”,赞助费、支教费、捐资助学费、兴趣班等诸多收费名目,令家长应接不暇,家庭对于幼儿教育的投入不断的上升。

三、幼儿教育投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教育质量与后续教育发展息息相关。发展幼儿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有重要作用,发展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幼儿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起点,从幼儿早期打破教育不平衡,是缩小社会差距和经济差距、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实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因此,国家和政府要转换观念,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投入均衡政府应对那些原本财政投入少且办园条件差的幼儿机构增加财政投入,适当消减原本条件较好的公办幼儿机构的财政投入,同时要确保幼儿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要不断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幼儿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多元的投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机构。政府为民办幼儿教育机构提供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途径。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团体捐赠幼儿教育机构,给予高度的精神奖励,对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进行大力的赞扬和鼓励。

3.加强幼儿教育投入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政府应该加快幼儿教育独立立法的速度,积极制定幼儿教育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幼儿教育能够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健康顺利地发展,并且能给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决策者、投资者、实施者等主体刚性约束力。明确幼儿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范围,确立幼儿教育的投入机制,让整个幼儿教育事业运行和发展有法可依,依规律发展。

4.加强幼儿教育监管力度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复杂现状,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或协调机构,从事专业的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设立幼儿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增派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幼儿教育管理网络。加强幼儿教育督导工作,而且把督导的重点放在督政上,确保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都能够真正地贯彻执行,如有违反,要坚决追究其责任,拨乱反正。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5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是课前教师做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课中教师讲清实验操作要点,适当演示,学生“按方抓药”;课后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由于过分强调教师主导,忽视了学生主体,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培养.生物技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准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开放实验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放实验教育是实验教学的延伸,它给在实验课中没有很好掌握实验技能的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对生物技术感兴趣、有志向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实验项目单个考核,实验课操作不合格的学生重做,使学生端正上实验课的态度,基本消除应付及被动参与实验的现象;二是采用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三是结合学校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第二课堂课外研究活动,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实验的主动性.

教育机构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风险投资活动,它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企业如何获得并购成功,如何利用并购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并购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为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并购是企业进化的重要途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绝大部分跨国集团依靠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活动也日趋活跃起来,但在众多的企业并购活动中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妥善处理好并购重组中的财务安排问题。本文在分析企业并购财务动因的基础上,梳理并购环节中的相关财务问题,以期对解决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

企业并购的动因复杂多样,有的是为了实施多元化战略,有的是为了调整产品结构,还有的是为了谋求管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动因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并购中其他问题的重要前提。通常,财务动因是指企业并购对财务方面所产生的有利影响,即财务协同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减少交易成本、自用现金交易的充分利用、财务预期效应、合理避税等。

(一)规模经济效应

从横向并购的角度来看,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这里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来源于成本下降、市场支配力的增强及垄断等。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劳动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以及资本设备的专业化来实现,规模扩大可以降低长期成本。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会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通常,企业规模应该扩张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规模,一旦达到该点,并购行为就应停止。

(二)减少交易成本

从企业纵向并购来看,主要是为了产生节约交易费用的效应。企业通过实施并购来减少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借助并购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如果充分利用所获得的资产资源,会形成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在选择交易伙伴时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企业实施并购后,无论是对上游企业还是对下游企业实施并购都会减少交易环节,节约生产要素的配置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等支出。三是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需要大量投入,如果借助并购再与其已有的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网络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优势,以减少进入新领域的风险成本。

(三)自由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

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营业现金流量扣除所有内部可行投资机会后剩余的现金流量。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通常,产品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由现金流量,但却缺乏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发展阶段的一些企业,虽然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如果将低增长且有多余现金流量的企业与高增长但缺乏现金流量的企业实施并购,自由现金流量就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财务预期效应

在财务预期效应的作用下,企业并购会伴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这就带来极好的投资机会。可以说财务预期效应是股东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行为的发生。我们说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股东的收益,而股东收益的大小又决定着股价的高低。股价与企业获利能力、企业风险、资本结构多种因素有关,它反映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股价可以通过市盈率与每股收益的乘积计算出来,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较高的企业,使并购的市盈率不断上升,股价也随之上升,从而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五)合理避税因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如果收购企业每年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的利润,而被收购企业又存在未抵补的亏损,收购企业可以低价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利用被收购企业亏损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获取一定的税收利益。如果并购公司不是将被并购公司的股票直接转换为本公司的股票,而是转换为可转换债券,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成普通股票,这样会因企业支付债券利息计入成本而冲减应税利润,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二、并购操作流程中需关注的财务问题

(一)财务尽职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并购对象各方面的情况,尽量减少和避免并购风险,并购方应当开展前期财务尽职调查。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调查与分析时,除了全面了解企业状况、人员配置、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外,还要全面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或有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评价。此外,要重点分析被并购企业所处的税收环境,关注被并购企业已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可以继承,如何通过企业并购享受到并购前没有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是企业并购前进行财务尽职调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

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是决定整个并购投资的关键环节。对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目前我国通常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虽然规定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估时,除采用这种方法以外,还要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验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不使用收益现值法。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评估出的结果实际是企业的所有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企业的价值,极易造成对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漏评,导致企业价值与价值评估产生重大差异。所以,我国企业在选择价值评估方法时,应结合实际,不应只选择一种方法,应选择若干种适当的方法分别进行评估,在相互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结果。

(三)并购资金的筹措及支付

并购企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到资金是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通常,筹措资金的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使用企业的内部留存资金,因企业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一般较大,而内部资金又有限,因而一般不作为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有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对应于债务支付和杠杆收购,权益融资对应于股票支付或换股。如果企业选择发行债券为融资方式,因债券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所以可以减轻所得税负,但是债券发行过多,会增加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资产负债的结构。如果企业采用股票支付方式筹措资金,此种方式可以避免现金大量流出,并且并购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现金支付能力,减少财务风险,但会稀释企业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和每股收益水平。

(四)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企业并购行为是一项复杂的投资,在1+1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一体化整合。如果并购后的整合和管理不到位,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加强整合与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财务的整合与管理。企业进行财务整合前,需制订完整的财务整合计划。在实施财务整合操作时,应以财务整合的基本内容为核心,即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存量资产的整合,评估考核体系的整合,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做好这六个核心内容的衔接与配合,顺利完成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

三、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一)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

并购双方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估算被并购企业价值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未来收益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目标企业的估价远远高于企业的实际价值,会导致并购活动成本的虚假上升,并将风险继续向后传递,导致筹资、支付等后续环节出现资本结构、债务结果等方面的重大不确定性。如果目标企业的估价远远低于企业的实际价值,会使并购企业丧失并购的有利机会。企业在估价时应明确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内容,采用适当的价值评估方法,客观公正地估算被并购企业的价值。

(二)融资与支付的风险

企业为了防范融资与支付的财务风险,首先要对并购企业和自身进行财务客观评价。在选择并购融资方式时,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保持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的适当比例关系,合理搭配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在提高融资使用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将融资风险降到最低。在选择融资方案时,必须结合并购动机、自身的资本结构、并购企业对融资风险的态度、资本市场的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并购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参考文献:

①《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财会〔2006〕3号,财政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