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文1

主持人提示: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任重道远。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样,劳动才会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其次,要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配套的场地和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劳动课专业教师,以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最后,劳动教育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可操作性,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到劳动教育常态化和实效性。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每年11月份,我校结合素质教育开放周举行“劳动大比拼”专场比赛。活动第一天,邀请家长来校观摩活动。各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一年级进行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进行穿衣服、系鞋带等项目的比赛;三年级进行扎辫子、叠校服、叠被子比赛。比赛采用班级推荐和临时抽取学号相结合的形式,参赛选手个个都表现得很自信,绝大部分都能在30秒以内,将红领巾系规范;1分钟之内,将书包整理得整整齐齐;2分钟内穿衣服、系红领巾、系鞋带、叠校服、叠被子一气呵成。比赛结束后,学校会评选出“劳动小能手”,现场进行表彰。历年在场的家长,当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自己穿好衣服,系好鞋带、整理好书包后,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我校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发展需要。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每月主题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学期末,学校利用家长会和结业式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颁发劳动小达人等多种奖励,鼓励学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

主持人提示: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入手,开辟了学农实践活动、学工活动,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与生产生活有效地对接,让劳技教育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怡: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技能思维、技能操作、技能意识”的引导,做好“三个结合”:首先,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的结合。劳动技术科的课时安排应是既有集中,也有分散。即除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授课内容之外,还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其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开展了“独特的学雷锋活动”“给力的劳动者调查活动”“有趣的种植”等实践活动,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再次,课程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它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为此,本校从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紧密联系。在假期里,学校利用家校联系卡,利用寒暑假活动手册布置德育作业,提出每天让孩子在家劳动20分钟,并将学生劳动的过程用图片、影像记录下来,在班队课上分享交流。同时,为拓宽教育途径,学校成立了手工社团,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和家长担任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自制课程表送给一年级新生,我给校园种棵“绿”、做纸花、扎辫子、编辫子、修课桌、变废为宝创意活动、小小设计师大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文2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世界知名的伟大教育家,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发展的问题提出“全人发展观”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全人发展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造就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全人发展观”具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对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什么启示?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予以探究,以期对当代教育发展与改革能有所裨益。

一、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旨在塑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使德育、智育、体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造就学生高尚的品德。智育的本质与任务在于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等。学生的知识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为此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开设思维训练课、开展课外读书、组建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工作的本钱,因此体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为此,他严格控制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时间和作业负担,为他们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并制定了合理的作息制度,以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为此,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美的心灵,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劳动创造人类和财富,所以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为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改变人类“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全人发展观”要求孩子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每一个方面的发展相互之间要实现和谐统一,“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惟此,才能造就真正有灵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二、“全人发展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当代教育是批量生产,在人才生产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人才生产的质量却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则片面发展的问题普遍存在,文理分科、学科划分过细以致条块分割,以致诸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种“百科全书式”大学者、大思想家几近绝迹。二则不和谐发展的问题相当突出,以致教育产业“危险品”、“次品”、“废品” 泛滥成灾。面对这些挑战,当代教育应从苏氏的“全人发展观”中汲取养分,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三者有机融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时代新人,这无论是对教师、父母,还是学生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教师应深度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创造潜能,帮助其认识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自信十足、精神坚强的人。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合理确定每一个学生所能达到学习程度,促使其智力有序发展。自信心能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为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从而帮他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教师要用爱心去融化其“冰心”,用耐心去培育其坚强意志,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正缺点,使他们能真正地抬起头来走路。

(二)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培养其独立人格

针对目前大多数父母都是上班族和工作压力大,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一严酷的现实,父母要摒弃“给钱就是最好的关爱和教育”的错误观念,尽量和孩子多相处,花充足的时间去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给他们以心灵的关爱和呵护。在呵护心灵的爱心浇灌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为此,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人格尊严,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灵隔阂,在塑造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中使孩子独立成长,最终在面临人生的各种抉择时果断决策,独当一面。当然,独立人格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奏效。尤其要善于运用激励法,诚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用赏识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待你的孩子,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从而使孩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怀的健康情感和良好心态。

(三)学生应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学会独立思考

自我教育是以学生接受课外活动为主的教育,在自我教育中应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发现其内部需求,思考自己的命运,从而使学生渐入“生活充实”、“精神丰富”、“追求激情”的良好精神境界,这才是“人的最大的幸福和欢乐”。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教育孩子,要使他以自己的发奋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的高昂代价去赢得精神财富” 。在此过程中,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把学生的各种愿望和要求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自我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个人的精神力量,包括责任感、自觉性、自我控制、对生活的兴趣,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自我学习等。作为学生应具备清醒的反省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为此,学生应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找准自身的人生定位。换言之,学生应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这样做的后果,所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进而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

总之,“全人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个性发展”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因此,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文3

一、单纯搞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近年来中学生安全事故频发。据教育部通报: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临沧市、宁夏青铜峡市、湖南省涟源市、河南省商丘市、甘肃省张掖市、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新疆阿克苏市、海南三亚市、新疆吐鲁番地区、海南儋州市、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曲沃县、长治市长治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等地先后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煤气中毒事故及踩踏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亡。

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各地各校也都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学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策层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致家长一封信、开展主题班会、跟踪家访,社会各部门也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尽管如此,学生安全事故还是不断发生。

学校及教师在强势的安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有些正常的活动比如春游、运动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只要涉及安全隐患因素和力量型的项目纷纷取消,甚至农村学校体育课也徒有形式,学生自由活动,搞搞无安全隐患的项目打打小球、跑跑步等,致使学生成了“笼中鸟”和“读书机器”,身心发展不平衡,客观的需求与主观的教育手段严重脱节,甚至冲突,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学生在学校获取不了的东西,他们有可能也必然去校外去寻求,比如野游、骑车比赛、探索自然的神奇。

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文件中、会议内、口头上,检查资料记录里,还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可操作的安全教育模式。比如,学生爱游泳,学校在水域面积多的地方就要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游泳课,让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会游泳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学生爱骑车,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骑车技巧,同时告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找不到潜能释放的活动,得不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安全隐患就深埋其中。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安全教育只能是盲人摸象,尽管安全教育抓得紧,抓得密,抓得强,抓得严,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悲剧再次发生。

单纯的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二、安全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于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其内容显示学校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履行安全监督和管理职责。

安全教育目的就是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只有在这个目的下的安全教育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过犹不及和作茧自缚都是误区。

三、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

1.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防火、防电、防毒、防震、防爆、防辐射、防污染、防溺水等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活动安全,网络安全,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等。人身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的内容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有所涉及不再赘述。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习交通法规,熟悉交通信号(信号灯、手势)和标志,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切实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2)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掌握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严禁违章操作,能正确识别并学会使用各类灭火器。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和用药卫生,严禁食用过期、变质、有异味的食物,不买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菜,防止食品污染、有效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防止其他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如:发芽的马铃薯、没煮透的四季豆、鲜黄花莱、认不准的蘑菇等。

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有关信息,及时向学生通报,特别是各地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要求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这可以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3)活动安全教育

包括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体育课的安全、游泳、滑冰、野外活动与游戏、放鞭炮、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安全等。

要教育学生遵守体育锻炼规则,作好运动前准备,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游泳要有组织和安全措施,严禁私自下河游泳,杜绝冒险行为。

要教育学生外出、乘车注意安全,管好钱物,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

(4)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

包括水火灾、暴风雨、雷电袭击、地震等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5)社会治安教育

包括盗贼、骗子、抢劫、挟持、绑架、黄毒等。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被坏人拐骗和伤害。

(6)意外事故处理教育

要教育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老师,掌握安全应急常识,牢记应急电话。

(7)性安全教育

性骚扰和害是生活中对中学生构成性安全威胁的主要形式。

女中学生在与熟识男生交往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不单独和熟识男生相处过久;不在一起看爱情片,更不能与熟识男生一起看“少儿不宜”的黄色影片、光碟、书刊等;不与熟识男生谈论有关身体隐秘部位的敏感话题;衣着得体、不佩戴首饰,不化妆;举止沉稳,行为朴实、严格要求自己。

当遇到熟识男生向自己提出非分要求时,应保持镇定,用理智的态度坚决拒绝,态度鲜明,并尽快离开这个尴尬之境,应坚守圣洁的身体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人格信念。

女中学生与成年异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拒绝与陌生成年异性单独会面;未经家长同意,拒绝接受任何成年异性的礼物;不搭乘陌生成年异性的车辆;独自在家,拒绝陌生异性进门。

女中学生要约束、保护自已,必须做到:

上学、放学或外出游玩,应结伴而行;不独自一人到河边、山坡、树林等偏僻处读书、写生;不在深夜单独一人在偏僻小巷行路;不到营业性歌舞厅、茶座、咖啡屋、录像厅、通宵电影院等潜伏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娱乐。

2.安全教育的范围

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可知安全教育涉及学校和公安、文化、卫生、交通等多个政府部门。从学生生活的空间来分,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校安全教育的范围当然局限在学生在校的生活及学校周边环境。那种无限制地追求学校安全教育的责任范围是不合理的,同时也是推诿塞责。家庭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学生的监护人承担和负责,社会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除学校以外的公安、交通、文化、建设、工商等政府部门承担和负责。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有一种认识: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的安全教育也要学校及教师去管理和监督,承担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无限责任,这是很危险的说法。家庭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学生节假日的安全教育中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安全教育上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食其果。这才是依法执教、依法治国的表现。绝不能以地方长官的意志取代法律的规定。

3.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1)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安全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教育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出行的时间、地点和接触的人,消费的食品和饮用水,使用的交通工具、网络及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会不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一旦出现安全威胁,怎么办?多反思这些与安全有关的问题,无疑会潜移默化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告诉学生记住家庭及父母电话、班主任及学校电话、火警、交警、公安报警、消协投诉等常规求助电话,以便他们在遭遇危险时方便求助,从而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2)编写课程,科学系统地实施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已经成为共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读本也能在书店看到,有些学校也课外选修了。但那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编写的,也进不了课堂的主渠道,仍然是选修读本。我们期待教育主管部门把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编成教材,安排课时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

(3)加强实践训练,把理论变成能力

把学生掌握的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那就要求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合理组织训练。防震、防火、防电等演练可以在学校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交警部门联系,让学生亲历行车环境,熟知违章行为和处罚手段,进而掌握正确的行驶知识和行驶方法。食品卫生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甄别合格食品和不合格食品,拒购不合格食品,禁吃不合格食品,,将相关知识转化成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4)和家庭、社会协作与沟通,多管齐下,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

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学生从家出发到校,或者从校出发到家的过程,很有可能滞留社会某个处所,这也构成我们安全教育的危险地带。虽说社会有许多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但社会是面,不像家庭和学校是点,范围太广,容易疏忽,况且部门多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反而出现无人过问的尴尬局面。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多协作和沟通,信息共享,互通音讯,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不妨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探头等现代传媒技术构筑学生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的活动置于我们的网络系统控制中。学生离开家家长可以给网络平台发短信、拨电话,学生到校网络平台可以给家长发短信告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和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负责学生行驶道路路况在网络平台。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让学生的活动留有真空地带,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安全教育才真正安全。

四、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因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使一些学校负责人如履薄冰,感染了“安全事故”恐惧症。为了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有不少学校干脆取消了一切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活动。正因为学校生活死水一潭,不敢组织学生开展有益身心的校外活动,学生自己才会去做,比如私自游泳。其实,避免安全事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开展素质教育,教会孩子认识危险,躲避危险。

第一,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地位平等的教育。

在安全教育此起彼伏的声势下,学校及地方有割裂安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的做法。有的学校公然抛出“只要安全,不要其他”的做法,有的学校认为“安全只是形式,升学仍是第一”,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但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做。”其实,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都是一样的教育,地位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有人认为,安全教育涉及学生生命健康,没有生命安全了,其他教育就无从谈起。诚然,安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会影响其他教育的开展和延续,但过分强调安全教育,或取代其他教育的做法是因噎废食,不是正确的做法。既要安全教育,又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把它们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安全成长、健康幸福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的内涵会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培养目标也会随之变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搞的应试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适时提出素质教育,其培养目标由德育、智育、体育发展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其目标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可见,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既不能把安全教育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也不能把安全教育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

第三,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真正安全成长的教育。

既然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等。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不能拔高,也不能忽视,更不能走过场。安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生命健康保障,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安全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道德支撑、体质准备、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和劳动需要的价值倾向。没有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也无从实现,没有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安全教育也是单一平面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多维教育目标。只有把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提高安全教育的层次和梯度,提高安全教育的含金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安全成长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伟.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化德育队伍建设;狠抓以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好习惯教育,重点落实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完善优秀班集体考评制度,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一班一品。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实效。充分发挥家长义工、家委会作用,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4.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人。

三、具体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的责任感,规范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每位班主任都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和《班主任工作一日常规》,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抓实班主任校本培训,利用班主任例会,加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指导,通过校内班主任经验分享,邀请校外班主任工作专家来校指导,走出去参观学习,班主任工作沙龙等学习机制,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水平。

2.加强德育常规管理

(1)形成每周一晨会惯例,时间为每周一升旗仪式后道法课前10分钟时间,教育内容主要为“**学生一日常规”,增加联系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的内容。会上对上一周学生在校常规情况进行总结,用检查数据说话,对上一周文明班级评比过程中出现的好的现象及典型事例进行表扬,不足的地方提出批评。针对上一周学生常规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指向性地总结,并提出本周的要求、目标和具体改进措施,指导学生在接下来一周中的常规遵守。

(2)增强班主任考核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将每个班级的常规管理水平、班级学习风气、校内活动的参与、晨会、班会开展情况、班主任工作手册记载、家访、获奖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实行每月一小结,每期一总评。

(3)增强晨会、班会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认真上好德育课程,不占用德育教育、活动时间。明确班会课的主题和内容,对如何有效开展班会课进行进一步指导。

(4)继续进行“星级文明班”评比,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好习惯教育实效,班级文化建设等角度综合评价。

3.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活动

(1)组织开展好南区中小学德育(班团队课及德育活动)3月至4月上旬线上主题教育。线上教育要把育人作为首要原则,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教育指南,要以疫情为教材,以生活为课程,加强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环保教育、规则教育、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扬社会美德,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责任担当。要坚持将主题教育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开展“致敬抗疫英雄、争做时代雷锋”主题教育,使学生理解英雄、革命英雄主义、雷锋精神的含义,通过雷锋同志的故事、革命英雄的事迹与抗疫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在班级中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结合学生年龄与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现阶段要向英雄与雷锋学习什么品质,并如何践行。积极开展“保护大自然、珍爱众生命”主题教育,使学生了解地球自然资源的情况,认识到环境保护在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明白如何科学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并处理好四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珍爱各类生命的自觉性。继续开展“中国梦”教育、“三爱”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线上国旗下讲话、德育微课、实践作业等载体,做到停课不停学,德育不停步。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文明礼仪入脑入心;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我们的节日”、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礼仪修养。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修身立德,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做文明学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合格小公民。

(2)好习惯养成教育。继续开展“好习惯”教育,通过各班“好习惯争章”活动,强化学生好习惯行为的保持和养成。“好习惯”教育不仅要关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要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少先队在进行班级常规评比的过程中,要加入对班级学习风气、学生学习习惯的检查。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市文明办2020年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做好“我们的节日”微课程的开发,围绕学期内“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充分挖掘这些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开展相关的节日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

(4)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学校制定“习惯成就幸福,劳动创造美好”建设总纲,发挥全体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总纲引领下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学期初由班主任结合学校特色或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撰写好方案。根据方案,每月开展活动,做好资料成果的搜集上交。学期末撰写班级文化建设总结。结合“最美班级”的评比,进行环境文化的创新。通过班级文化创建活动,形成“一班一品一特色”。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和活动建设,切实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合理安排团辅与个辅内容,创设师生心理交流平台。

(6)继续开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以课题为引领,进一步开展“亮亮带你游良都”家乡研学实践活动,开发研学课程,创新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加强学生对家乡基于理解的热爱。

4.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1)进一步完善家委会机制,充分利用好家委会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落实“面对面”家访、约访制度,加强家校沟通。

(2)继续开展各类“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

(3)拓宽家长学校途径,各班推荐一名家长形成多渠道的家庭教育信息传播网络,每周利用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推送优秀家庭教育文章,激发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附每月工作计划

三至四月:进行线上德育活动(具体安排见附件1)

五月:以劳动教育为重点

1.劳动种植活动

3.以纪念5.12汶川地震和母亲节为契机进行珍爱生命、感恩教育主题教育

六月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1.庆祝“六一” 国学展示

2.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系列活动 

3 .做好德育工作总结、期末评优评先工作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文5

【关键词】小学德育; 生活化;路径

传统的小学德育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无视小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忽视小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小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因此,加强小学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小学教师应树立生活化德育观,大力促进德育生活化。而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度重视德育的生活化,反对德育与小学生的生活脱节,游离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外;二是,更新观念,善于从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和生活入手,用生活化德育观念知道德育实践。三是,要在更新观念之前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要改变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让学生的心灵都能完全参与进来。教书与育人是教师的最基本职责和任务,传授知识与培育良好品德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二、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

小学在加强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创设各种道德环境和德育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有学者指出,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多种形式道德教育活动、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等。校园活动是促使德育有效开展而采取的重要形式,活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德育的信息和内容,它能够把德育的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目前,国内不少小学对活动载体的利用不充分,忽视了其中的德育渗透。因此,对于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利用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来推进德育的生活化。

三、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

笔者认为,将品德课程的理论思想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中,通过实际的生活感知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要格外重视将小学品德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丰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向度,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同多样化的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小学教师在讲授《平安回家》这一课时,应将教学的内容同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与生活较为密切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回家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其中又是什么维持着交通的安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问题,学生会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一些回家的过程,等红灯、过马路等,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课程进一步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

和知识的参透。”

四、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环境和大德育工作体系。因为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为一个和谐统一、有机联系的大道德环境,才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等,无不影响着孩子; 学校里的花草树木,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在心理上同孩子的相容性等,无不浸润着孩子。社区里的风气、习俗、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包围着孩子。要建构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要加强同小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群、飞信群等方式,方便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近况。二是,为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形成道德认识,内化道德行为,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普法教育、尊老爱幼、公益宣传、环境保护等德育生活基地,活动时都能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生动活泼的德育生活化,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小学德育生活化,不仅需要德育观念转变,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念,还包括在内容上丰富内容的生活向度,在手段技巧上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构建家、校、社会和谐统一的有机德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等。唯有此,发挥德育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综合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切实提升德育生活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夏永胜,袁新志.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2]陈孙义. 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班级管理;养成教育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对于小学生而言,加强班级文明礼仪教育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我总结了一些加强班级文明礼仪教育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立足实际,规范班级文明礼仪

农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打工。大部分学生由爷爷、奶奶代管,对孩子的关注只是学习的成绩,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养成教育被淡化甚至放弃。使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在社会上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针对学生实际,我结合我学校课题研究,在班级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规范班级文明礼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激励学生做到 “六负责六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修身;对家庭负责,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学会求知;对他人负责,学会合作;对集体负责,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学会感恩。

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成为“万世师表”。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当学生见到我问好时,我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向学生点头或招手问好;当老师做错了,敢于向学生道歉;当需要学生帮助时,主动说声“谢谢”……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丰富班级活动,在实践中形成习惯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推崇和践行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将对学生的教育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1)突出宣传主题,营造处处育人的氛围。让板报育人、让墙壁说话。定期更换班级板报,组织学生自编的文明告示语,如“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请不要浪费用水”等,设立学生自由发挥的园地,如“我进步了”、“好人好事宣传”等,开展“我不乱扔垃圾,别人扔的垃圾我自觉捡”、“争做文明人,从我做起”等活动。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学习文明礼仪宣传手册,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收集礼仪故事,以提高阅读质量,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3)配合学校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以学校德育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班级内开展了传唱新童谣、自编新童谣等活动,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以及学生中不文明的现象等用童谣的形式唱出来。组织学生参与“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做有责任感的小学生”演讲比赛,开展“人人参与,爱我校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文明礼仪伴我成文等活动。结合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成立礼仪监督岗,评选班级每周文明礼仪之星;结对子帮教问题学生等系列班级活动。

四、家校合作,共同优化育人

许多家长最容易忽略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要通过家校互动,转变观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指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文明礼仪与家务劳动教育相结合。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制作一个小礼物送给父母、给父母过生日、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培养孝心,学会感恩,增进孩子和大人间感情的沟通和融合。

总之,班级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意义长远的教育活动,需要我们投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广博的爱心,不断去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一些科学方法。去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我会为之不懈地努力,让文明礼仪教育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缕缕春风,让文明礼仪教育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丝丝春雨。

参考文献:

[1]花山乡中心校.《文明礼仪教育手册》,2011

[2]徐汉林.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