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发展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发展机遇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SWOT分析法
引言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经预言:“如果传统商业银行不改变的话,他们就是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这句话正验证了目前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面对的困境,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依赖息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岌岌可危,转型互联网化轻资产、发力资产管理业务及创新型中间业务需求日益迫切。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这个包含着强大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基础的新鲜概念迅速在我国传统金融业流行起来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互联网金融具有传统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营销优势,比如准入门槛低,便捷高效,创新能力强,强调客户体验以及成本低廉等。另外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日新月异的迭代速度,强大的融合渗透能力,普惠制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广泛的客户资源覆盖面等竞争能力。
2、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受到的影响分析
2.1货币基金,分流活期存款
2013年以来,余额宝的风靡带动了投资货币基金的热潮,较之于传统活期存款,货币基金可以在保证3%-4%年化收益率的基础上实现T+0赎回,优势突出。商业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作为低成本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在货币基金的冲击下规模骤减。
2.2P2P网贷,引导金融脱媒
P2P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直接对接了个人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以其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平台发展迅猛,未来将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商业银行所受波及更大。
2.3网售基金,颠覆传统渠道
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销售额持续爆发,不断刷新了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爆发力的认知,其轻资产、广用户的互联网渠道对以银行为主的传统基金销售渠道的颠覆和替代仍将延续。
3、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和主要的机会与挑战
图略
4、传统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浪潮冲击下的策略
应对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发展形势,传统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做出重大改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互联网金融前进的大潮中去。不仅仅是建设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或者建立电商平台,简单地复制互联网金融模式,更重要的是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思维。传统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和品牌形象,从而优化用户体验;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优势互补,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4.1SO战略:凭借自身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发展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机遇,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由表1知),加快推动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和技术研发部门,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互联网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将现有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处理,从而为业务部门提供具有高质量参考价值的业务发展建议;其次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超市、电子商务和在线融资平台,走差异化道路,尽量避免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利用云技术处理自身客户交易记录,摸索出一条基于传统商业银行自身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优势(S)资金和技术优势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劣势(W)网点覆盖率低经营成本高用户体验性差息差收入占比高机会(O)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金融领域的发展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WO战略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威胁(T)同质化产品及服务增多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脱媒化ST战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WT战略减少劣势,回避威胁。
4.2WO战略: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化用户体验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从技术手段的角度上讲,互联网有非常强的覆盖用户的能力,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成本更低;从思维模式的角度上讲,互联网更注重用户体验,甚至是免费的用户。通过群体之间的实时互动,共同协作来实现用户信息平台化、网络化,从而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始终走在时展的前列。反观传统商业银行,其服务理念是远远落后于时展的,没有把服务和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由表1知),给用户的感觉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用户不断的流失。传统商业银行必须从经营理念上谋求转变,抓住互联网思维模式的精髓所在,提高对用户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和群体用户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第一,根据用户消费偏好的差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类型进行细分,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第二,加强与战略合作伙伴的业务联盟,将不同的优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造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性金融平台,通过“一条龙全方面服务”,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4.3ST战略:加强与第三方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在经济新常态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首先应该迅速调整、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及应对态度。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不是颠覆传统金融。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两者之间是能够实现共赢的“非零和”博弈的。传统商业银行要懂得与竞争对手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努力研发更加人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应战同质产品的泛滥(由表1知);与互联网企业在竞争与合作的进程中寻求共赢的局面,而不是采用恶意竞争的方式排挤互联网企业,或者在竞争中选择逃避。具体的合作模式可以参考一下两种模式:第一,客户资源信息共享。互联网企业通过购物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丰富的客户资源信息,而商业银行因为其多年的经营,累积了很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的信息(由表1知)。双方应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交叉销售。第二,共同打造小微企业在线融资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共享小微企业在电商平台的经营数据和经营者的信息,由电商平台向传统商业银行推荐有贷款意向的优质企业,传统商业银行通过交易流水、买卖双方评价等信息,确定小微企业自信水平,给予授信额度;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比大型企业高得多,因此小微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愿意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从而银行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获得更多的利差收益。
4.4WT战略:加快战略转型,拓展多元业务,降低息差所占比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由表1知)趋势将不断压缩传统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故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收入来源,加大非利息收入的比重。从资金中介转向综合化金融服务机构,加强产品及金融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投行承销、财富管理、资金托管、交易结算等多元化服务,通过服务创造价值,带动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避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第一,继续巩固、拓展传统的优势基础业务,比如保险、代付业务、基金托管等发展比较大、风险低、客户基础好的“基础性”业务;第二,健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新兴中间业务。向小微企业或个人提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
5、结束语
本文通过SWOT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和主要的机会与挑战,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冲击提出可行性策略建议。传统银行业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将有利于传统金融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符合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15-17
[2]孙秀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5[601]71-72
[3]鲁小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14,(23)186-187
商业银行发展机遇范文2
【关键词】 地方经济;总分行制;模型
我国采用总分行制的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分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运筹资金权利的上移,使各支行信贷业务日渐萎缩,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优势产业、大中型企业,这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首先建立无风险的利润最大化总分行模型,来分析总分行的行为;然后放宽条件,引入风险目标,分析总分行行为,得出结论:采取总分行制的商业银行不管是分行还是总行,不管是出于盈利的目的还是降低风险的目的,都有动力实现不同地区资金的调动,而方向是把资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调往经济发达地区。最后提出规范商业银行的建议:提倡商业银行的本地服务功能;在分行的业务考核中强化本地业务的考核指标并进行合理的针对本地区的业务创新的激励设计;强化商业银行服务本地经济的监管。
一、简化模型
假设银行A有两个分属于不同地区的分行A1、A2,A1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低于A2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或者说,A1处于欠发达地区,A2处于发达地区。银行A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此目标要由A1、A2来执行,且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业务。
设A1的存款规模为D1,存款利率为rD1,贷款规模为L1,贷款利率为rL1,成本支出为固定成本C1。
A1的利润R1=L1rL1-D1rD1-C1(1)
设A2的存款规模为D2,存款利率为rD2,贷款规模为L2,贷款利率为rL2,成本支出为固定成本C2。
R2=L2rL2-D2rD2-C2(2)
银行A的利润R=R1+R2=L1rL1+L2rL2-(D1rD1+D2rD2)-(C1+C2) (3)
假设分行A1、A2风险概率相同,即两个分行的管理水平相同,由于A1处于欠发达地区而A2处于发达地区,因此A1所在地区的投资机会要少于A2所在地区,A1所在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小于A2所在地区,地区A2的资金需求者为获得贷款愿意支付的利率rL2大于A1地区的资金需求者为获得贷款愿意支付的利率rL1,即rL1
设A1、A2存贷款规模不变,依次为D1、L1、D2、L2,其中A1地区L1'的贷款规模调到A2地区,
则A1 的利润:R1=L1r+( L1-L1')rL1-D1 rD1-C1 (4)A2 的利润:R2'= ( L2+L1') rL2 -L1'r-D2rD2-C2 (5)
银行A的利润R'= R1'+ R2'=( L1-L1') rL1+( L2+L1') rL2-( D1rD1+D2rD2)-(C1+C2) (6)
对比R1、R1',R2、R2',R、R'可知:
存在不同地区之间调动资金时:
A1利润增加:R1'-R1= L1'r+( L1-L1') rL1-D1rD1-C1-( L1 rL1-D1rD1-C1)=L1'( r-rL1)(7)
A2利润增加:R2'-R2=(L2+L1')rL2 -L1'r-D2rD2-C2-( L2 rL2-D2rD2-C2)= L1'( rL2-r) (8)
A利润增加:R'-R= ( L1-L1') rL1+( L2+L1') rL2-( D1 rD1+D2rD2)-(C1+C2)-[L1rL1+L2rL2-(D1rD1+D2rD2)-( C1+C2)]=L1'(rL2-rL1)(9)
因为rL10,R'-R>0,即不同地区之间调动资金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
二、风险概率不同条件下的模型
对银行而言,贷款能否及时归还不光取决于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还取决于其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由投资成功的概率、抵押物的价值等外生概率决定,外生概率在同一银行的不同分行是相同的;还款意愿取决于贷款者对不还款的本期收益与未来每一时期的损失的对比。如果本期收益大于未来每一时期的损失,则贷款者会拒绝还款;如果本期收益小于未来每一时期的损失,则贷款者会及时还款。
在发达地区,投资机会很多,经济发展很快,贷款者对未来有一个乐观的预期,会认为未来的投资机会更多,收益率更大,会赋予未来一个很高的权重,从而在长期中维持良好的信用以便未来有足够的信用额度抓住投资机会,获得高回报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较差,投资机会很少,且在可见的未来贷款者看不到经济的明显发展,因此对未来预期较差,对本期的收益看得很重,从而不还贷款的概率要大。
基于前面的分析,假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A1的风险概率β1大于发达地区A2的风险概率β2,则对于A1分行来说,在本地区发放贷款要面临两种风险:一是贷款收不回的风险,收不回的贷款比例是考核分行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指标;二是减少利润,收不回的贷款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要用利润冲销,利润指标也是考核工作能力的指标。风险概率高的分行领导收入会减少、晋升困难甚至受处分,如何有效地降低风险成为各分行的工作的重点。
在存在风险概率的条件下:
A1的利润R1=(1-β1)L1rL1-D1rD1-C1-β1L1 (10)
A2的利润R2=(1-β2)L2rL2-D2rD2-C2-β2L2 (11)
银行A的利润R=R1+R2=( 1-β1)L1rL1+( 1-β2)L2rL2-(D1 rD1+D2rD2)-(C1+C2)-(β1L1+β2L2)(12)
由于两个地区风险概率水平不同,风险概率水平高的A1倾向于降低风险概率,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把资金调到A2,由A2低风险放贷。
A1 的利润:R1'= L1'r+(1-β1)( L1-L1')rL1-D1rD1-C1-β1 (L1-L1') (13)
A2 的利润:R2'=( 1-β2)( L2+L1')rL2-L1'r-D2rD2-C2-β2 (L2+L1')(14)
银行A的利润R'= R1'+ R2'=( 1-β1)( L1-L1')rL1+(1-β2)(L2+L1')rL2-(D1rD1+D2rD2)-( C1+C2) (15)
对A1来说,其风险概率由原来的β1降为β1( L1-L1')/ L1=β1-β1 L1'/L1, 在L1'=L1时,即A1把贷款规模L1全部调到A2地区时,A1的风险概率为零。A2的风险概率为β2不变。
对比R1、R1',R2、R2',R、R'可知:
存在不同地区之间调动资金时:
A1利润增加:R1'-R1= L1'r+( 1-β1)( L1-L1')rL1-D1 rD1-C1-β1(L1-L1')-[(1-β1)L1rL1-D1rD1-C1-β1L1]= L1'( r- rL1)+β1 L1'(1+ rL1)(16)
A2利润增加:R2'-R2=(1-β2)( L2+L1')rL2-L1'r-D2rD2-C2-β2(L2+L1')-[(1-β2)L2rL2-D2rD2-C2-β2L2]=L1'(rL2-r-β2 -β2rL2)(17)
A利润增加:R'-R=(1-β1)( L1-L1')rL1+(1-β2)( L2+L1')rL2-(D1rD1+D2rD2)-(C1+C2)-[(1-β1)L1rL1+(1-β2)L2rL2-(D1rD1+D2rD2)-(C1+C2)-(β1L1+β2L2)]=L1'(rL2-rL1)+ L1'(β1-β2)+ L1'(β1 rL1-β2 rL2) (18)
因为rL1rL1,β1>β2,β1rL1、β2rL2严格小于rL2、rL1、β1、β2中任一项,因此,A利润增加R'-R绝对大于零。在不同地区的风险概率不同时,分行之间也有在不同地区间转移资金的动力。
三、结论与建议
采取总分行制的商业银行不管是分行还是总行,不管是出于盈利的目的还是降低风险的目的,都有动力实现不同地区资金的调动,而方向是把资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调往经济发达地区。
对于银行这类企业来讲,这种调动资金的行为无可厚非,但考虑到地方经济的发展,须从长计议。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发展资金,这种行为的后果是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经济最终陷入一种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增长缺乏动力。另一方面,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提供资金,从公平角度讲也行不通。如果没有外力的跟进,本地的资金支撑本地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为保证地方经济良好发展,建议:
(1)提倡商业银行的本地服务功能。商业银行作为提供服务的企业形式,应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这可能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悖,但对长期而言,本地经济的发展会给分行并最终给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长期利润,从而有助于形成分行与本地经济的良性互动。
(2)在分行的业务考核中强化本地业务的考核指标并进行合理的针对本地区的业务创新的激励设计。考核指标能有效地规范分行的行为并引导分行的业务创新,各地区的经济存在不同的特点,鼓励各分行针对本地特点开拓业务,为本地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也能有效的为分行降低风险、增加收入。
(3)强化商业银行服务本地经济的监管。监管部门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应强化监管的合理化和制度化,通过设定合理的监管制度既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又能为各地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出力献策,还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阿维纳什・迪克西特,郑江淮,李艳东,张杭辉,江静译.法律缺失与经济学:可选择的经济治理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商业银行发展机遇范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银行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relies on not onl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y or manufactory,but also the financial support and policy guidance. Risks that comes from the aspects of emerging industries,social environment,banking sector,and challenges to commercial banks' ability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commercial banks which are facing great opportunities. Meanwhile commercial banks need to develop suitable strategies to support emerging industries.
Key Words:emerging industries,commercial bank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65-03
一、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面临着如何从一个“总量”大国转变为世界强国的问题。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又重点强调了七个领域,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决定》表明了政府发展国家高新技术导向型企业、改变现有产业布局的决心。中国是“世界工厂”,但高精密设备、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大多仍为海外企业所掌握,造成中国制造业依赖于海外的技术支持。为改善这种状况,中国企业势必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回顾欧美国家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他们都依托了不同领域的工业革命:英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另外《决定》指出,政府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为现有水平的5倍(3%),若将GDP与CPI指数的增长率计入其内,将会是现有水平的13.2倍(郭鹏飞,2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业支持密不可分。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国家支持新兴产业的契机,通过为新的技术型企业发放贷款来优化自身贷款结构。例如,建银国际正在从行业研究、Pre-IPO、IPO、Post-IPO等多方面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力争孵化和培育更多如腾讯、阿里巴巴式的世界级企业;北京市科委与北京银行合作,成立了中关村海淀园支行、健翔支行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特色支行,同时,北京银行将在未来3年内向北京市科委支持的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200亿元意向性融资授信额度,其中向生物医药企业提供5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这些都表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银行面临重大机遇。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为银行提供了调整信贷结构的契机
为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将会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发展的法规和措施,例如国家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并加强对新技术、专利以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同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这些举措提高了对新兴产业投资的安全性,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商业银行为其贷款的风险,提高了涉及新兴产业的企业的评价级别。如江苏省由地方财政出资设立基金,对科技贷款进行奖励和风险补偿。证券行业也加快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对新兴产业的直接融资,如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接近90%,主要面向新兴产业的三板市场建设也在加速推进。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调整自身信贷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投放奠定了基础。
(二)增加了银行改善中介、咨询业务的动力
相比于国外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劣势之一就是过于依赖传统业务,而占海外银行业务40-50%的中介、咨询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兴产业里中小型技术导向型企业会占相当大的份额,他们缺少大型企业的包括市场分析、资产分析、项目分析等在内的专业团队,而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发展,有着庞大的市场信息来源与财务分析能力,所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是商业银行改变自身业务格局,发展中介、咨询服务的机会。
(三)为银行树立新兴产业支持者的形象提供机会
商业银行作为第三产业,同样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通过贯彻国家政策,投资新兴产业,支持那些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而为经济服务,为我国的长远利益服务,借此在全社会树立好金融机构的良好形象。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舆论作用在产业群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就发展了潜在客户。众多有新专利、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会因为某家银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形象而前来合作,其中肯定会有将来能主导市场的潜力公司。
三、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风险控制
收益与风险所呈现的正比关系,要求商业银行决策者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又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少包含7大领域,每个领域都会产生有行业特性的风险。因此银行要综合考虑到来自于新兴产业角度、社会环境角度、商业银行角度等的风险。
1. 新兴产业角度。企业新产品研发时可能会面临经费不足、中短期内没有技术突破、高速的产品换代带来的技术过时等问题;产品销售时会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对市场预测失误、汇率变动等问题;行业过度密集导致产能过剩与产品积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导致企业资源错置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下降,竞争力下降将致使市场萎缩,并逐步导致企业破产。
2. 社会环境角度。政策变动方面有政府优惠措施调整、利率税率的波动、新法规的制定、物价指数等不确定因素;有劳动成本上升、监管力度加大、内外部举报等风险,另外能源企业还面临来自环保NPO与NGO指责的风险。这些社会环境角度的风险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影响其利润水平和形象,如忽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同样会引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3. 商业银行角度。包括:信用风险,因为新兴市场的高风险性,企业运营过程中会发生不可控制的突发事件,这很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履行其金融债务,而商业银行对新技术的了解不足、企业对金融的了解不足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更会加重信用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融资等会涉及到多种金融工具,因此会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如对应新能源产业的碳金融工具会受利率、汇率、融资链、CDM价格及国际碳货币需求等因素左右;操作风险,来自于银行内部不规范的业务操作、不合理的操作流程或不适宜的管理模式会产生操作风险。
(二)产业分析能力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新兴市场有足够专业背景和能对新兴市场发展方向做出合理预测的分析团队。新兴产业本身的发展就具有不确定性,对未来产品的设计趋势、新技术的研发方向、科学理论的进展情况等,对企业来说都是重大的议题,因此以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新兴产业分析团队来看,仅仅是依照产业热度进行拟合性预测,而缺乏真正能独立分析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能力。该能力的缺乏将会直接限制银行投资的主观能动性,可能造成真正的优势企业得不到资金、单一行业投资过热而产能过剩。健全商业银行的中介、咨询服务业务同样需要专业的团队,否则为企业提供无效的项目咨询,或者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不合适的投资或供应、销售渠道,都会损害银行自身的形象,更反作用于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
(三)相关金融创新和工具欠缺
目前我国银行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一些涉足,如2006年兴业银行在国内首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绿色信贷”,并开发了诸如 CDM项目财务顾问、碳交付保函、CDM项下融资服务等;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建设,通过对风电项目的贷款支持,提高了绿色信贷项目比重。然而目前银行业对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缺乏金融避险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相关的金融创新和服务仍然欠缺。这不仅加大了这些产业的融资成本,长期而言,将不利于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对银行而言,也将减少获取利润的渠道。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一)加强金融创新
为新兴产业贷款或融资时,商业银行应当跟紧行业最新动向、顺应市场的走向来使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并根据市场需要去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对于《决定》中提及的产权质押贷款,银行需要依靠专业团队去评估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分析该知识产权被质押后可能剩余的市场价值。还可以以企业出口创汇或其他应收款额作为质押发放贷款,但要注意用来抵押的应收款额的多少,预防因为额度过大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要开办企业专用账户,提供快捷的结算、贷款、理财、外汇管理业务,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速度与安全性。增加发放企业债券,提高债券的流动性以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发挥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商业银行间可以整合信息与人才资源,通过银团贷款或联合投资等,更理性地服务于大型项目,同时分担来自新兴产业的风险。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国际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支持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企业,在不违反保密协定的前提下为所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资源,以协助企业做合理的战略调整。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通过为新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价格昂贵的生产设备。
(二)健全风险控制体系
首先,提高前期审核力度,避免后期贷款难以收回的局面。应当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包括风险控制、预防和危机处理在内的整套风险应对流程,优化各项业务流程、管理组织结构,提高员工业务熟练水平,以降低操作风险和上级指令的逐层失真。其次,针对不同的项目,信贷的投向和力度应该有所区别。当前对于风电、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等项目,由中央企业主导,对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许多项目,由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唱主角,银行应该积极抓住这些优质客户,增加收入来源。相反,对于那些开展时期较短,前景和未来经营利润都不明确的项目和产业,不应该急于提供信贷,而是先通过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帮助落实担保、开展理财等。
(三)培养专业的项目分析团队
这是商业银行在支持新兴产业的同时保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前提。可以建立一个从原料供应商、新兴产业企业到经销商这一整条产业链的关系网络,方便银行自身中介业务的发展,例如为节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寻找CERs海外买家;广泛收集行业信息并按客户需求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对市场状况、产品定位与需求情况等方面的项目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措施加大商业银行中介、咨询业务的比重。
(四)其他辅措施
运用平面、网络、电视等媒体广告、宣讲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银行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提高公众对新兴产业的认知程度,塑造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郭鹏飞.中国新兴产业“十年十倍”成长空间[N],华夏时报,2010-10-30。
[2]许婧、李听.曲线直投+平台服务双管齐下 银行争抢新兴产业[N].每日经济新闻,2010-11-12。
[3]邵伟.浅析我国碳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资本市场, 2010,(03)。
商业银行发展机遇范文4
在西方,金融业与工商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注重市场营销,将市场营销观念作为指导银行业务经营的基本思想。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顾客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早期银行的市场营销,基本上以联系与争夺客户、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随着银行之间兼并加剧,竞争激化,单纯用礼貌、周到的服务,已较难进一步拓宽顾客渠道。银行为了在信息技术时代求生存首先也是要争取顾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促使银行服务手段现代化。银行致力于采用新技术,为银行与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客户间的联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银行内部管理的电子化。
一、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是针对金融行业这种特定行业的相关服务而设计建设的,客户通过一定的通讯手段(电话、传真、计算机通讯等)与服务网络中心取得联系并得到身份确认后,即可享受系统所提供的相应金融行业信息服务及有限定范围的账户操作服务,如获取金融行业政策、法规、业务办理通知信息,查询新业务开办方法,客户账户往来查询,查对用户相关社会服务行业收费账单,用户进行限定范围的账户转账和指定收费单位的简单付费,以及其它某些相关行业特别业务操作,等等,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银行服务呼叫中心(BANKSERVICECALLCENTER)。
早在8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就已经提出这个概念并利用电话等通讯手段在各大商业银行为广大储户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当时的通讯与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一服务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但是,在今天,计算机与通讯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CPU从286、386、486到奔腾处理器,从单处理器到对称、非对称多处理器结构;计算机网络范围已经从小范围的局域网发展到跨区域的广域网、甚至联接全世界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数据传输从统计时分复用到ATM异步转移模式,数据传输速率已从几百bps发展到最高上几Gbps,几乎是千万倍的提高;计算机处理体系结构从单机方式发展到“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网络方式以及CLIENT/SERVER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处理模式。所有的技术和产品都以跨代的速度更新和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已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X.25分组交换网、DDN数据网以及光纤网已触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卫星通讯、微波传输使得信息可以传送到人类所能想象的任何空间,……。所有这一切都已为建立最完美的金融增值服务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1995年10月,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接着,北美又出现一体化金融网络机构,商业银行步入电子化新时代。电子化的进程大大增强了银行竞争力。花旗银行的ATM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
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使商业银行向全能型发展。在银行高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德国、荷兰和意大利商业银行率先向全能化发展。对客户而言,全能银行有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的优点,使客户能自由选择最适合其需要的信用工具,特别是小客户,节约了他们与多家机构打交道的成本。这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实施网络式管理。美国花旗银行发挥总体优势,不断将其在日本市场外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有6种货币和黄金等多种选择的共同储蓄账户,介绍给日本客户,稳住了日本市场。目前,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日益为西方商业银行重视。金融工程所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独家顾客”方案。也就是说,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此银行。这是固定客户制,是客户与特定银行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波浪式地发展客户网络,同时也可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大银行都将要逐步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并且在不断加强其地区性、乃至全国性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各大银行间建设区域性电子联行的工作也已经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银行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众多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
因此,许多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后,以及实现区域性电子联行后,银行的业务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银行众多的公司客户、私人储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稳固保持原有的客户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发展自己、而处于领先的地位?
很显然的一点,就是不断改进服务。只有不断利用现代电子信息通讯管理手段,全面提高银行的专业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银行客户服务,才能争取扩大银行的业务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应完全熔入国际金融业电子化发展的浪潮中,并根据自身的特征,利用尖端电子技术不断创新和开发适合自己发展的先进服务手段。我们除了应完全掌握上述国际金融业电子化发展的三个方面外(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和创立银行内部通信网络),还应结合当今尖端的电子技术及自身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开发:
1.由于电话银行、自动柜员机以及当前的INTERNET银行服务等相继问世,客户实际上是距离银行越来越遥远了。各家银行的服务项目越来越雷同,客户所面对的是同样的电话或ATM,银行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谈的途径越来越少,如何才能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呢?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在与国际接轨时,也应首先考虑这一问题。客户综合服务网络系统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创建一种环境,银行利用该环境不仅可以向客户交付事务处理功能,而且提供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个人化信息。我们先运用定向联系,即定向促销,掌握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及客户资金拥有量、投资意向、投资策略、分散投资比例等,然后通过定向服务包括定向优惠,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固定客户制,为顾客提供设计独特的理财方案,使这些顾客只信赖和光顾一家银行。目前,美洲银行、NATIONSBANK、第一银行系统、FLEETFINANCIALGROUP、加拿大皇家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新英格兰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
2.在理论上,越开放的系统,其安全性就越差。而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要求既开放,又要绝对安全。如何寻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我们要努力寻求的。新加坡DBS银行于1998年10月份出台INTERNET银行服务,该银行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安全。由于美国禁止输出128位加密技术,DBS银行经过努力寻找到一种替代方案。瑞士CREDITSUISSE银行为了保证无懈可击的安全性,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参数,可达到如下目的:
保护主机和服务器系统免受外部攻击;
防止内部图谋不轨和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系统;
提供强有力的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在公用INTERNET传输时的安全;
保障用户在INTERNET的识别和验证;
保障用户与银行主机之间端对端的透明性;
解除银行客户对保护专用信息问题的担忧。
3.以INTERNET服务为基础,与欧洲和美国的银行建立一系列联盟。通过这些联盟,我们可以扩展在全球范围的触角,可以促进伙伴银行的客户在我国进行投资,同时我们自己的客户也将更加便捷地获得海外投资。INTERNET服务可以作为主要的市场开发工具,它是我们赖以建立新联盟的基础。一旦建立了此种联盟,双方银行的客户都可以从广泛的银行服务互惠协议中受益,包括使用ATM以及外汇和贷款业务等。
商业银行发展机遇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Malmquist指数
一、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
(一)早期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开始了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并且发展迅速,至今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
早期银行效率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究竟在多大范围内存在。Alhadeff(1954) 最早对银行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1938-1950年间美国加州210家银行的效率测算分析,提出银行业存在递增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成本规模效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学术界对银行效率的研究重点扩展到银行是否存在范围经济。Kolari和James(1987)运用聚类分析法设计了“双产品业务范围经济效率模型”,将美国约600家银行按照各类业务占比情况分为农村类、城市类、批发业务类和零售业务类,之后进行范围经济假说检验,提出当经营的多种业务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时,各类银行都具有降低成本的范围经济效率。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银行效率的研究转向了分析银行管理和内部资源配置上来,即银行的前沿效率。Leibenstein(1966)将前沿效率定义为X-效率,即除规模和范围影响之外的所有技术和配置效率,是关于整合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产来生产给定的管理水平的测度。
(二)银行效率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
基于前沿分析的银行效率研究方法共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大类。参数方法可分为随机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厚边界分析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TFA)和递归厚边界方法(Recursive Thick Frontier Approach,TRFA)。Isik和Hassan(2002)运用SFA方法研究了土耳其商业银行的效率,结果表明,土耳其商业银行平均利润效率显著高于成本效率,然而成本效率与利润效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较高的利润效率并不一定需要较高的成本效率。非参数方法可分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无界分析法(Free Disposal Hull,FDH)。Sherman和Gold(1985)第一次把DEA引入银行业作为效率评价的手段,研究了某商业银行14家分行的经营效率,结果认为,DEA有利于判断分支机构营业绩效。Sathye(2003)运用DEA方法对印度银行业的产出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印度银行的平均效率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其私有银行的效率低于国有和外资银行。
(三)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Krishna Amy(2003)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评价了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的效率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并且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指数的贡献,而非技术效率变动。Birgul Sakar(2006)以伊斯坦布尔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土耳其商业银行的绩效为研究目标,通过运用Malmquist指数与DEA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土耳其商业银行的绩效受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看,国外学者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已十分成熟,研究对象由最初只关注各国内银行间的效率比较扩大到分支机构对单个银行效率的影响,由发达国家的银行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研究内容也涉及了成本效率、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等多个方面,其研究结论对于我国银行效率研究以及银行业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综述
在我国,1998年开始有学者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随后,很多学者开始应用DEA方法对银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等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学者对于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虽然在方法和内容上仍然落后于国外的研究,但是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一)采用DEA方法对商业银行综合技术效率的相关研究
薛峰、杨德礼(1998)最早应用DEA方法测度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而评价银行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效率。赵旭(2000)采用DEA方法测算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认为1993-1999年间效率提高但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管理费用失控。魏煜和王丽(2000)运用DEA法分类测算了1997年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认为提升银行效率的主要途径有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杜绝可贷资金的盲目增长、提高职工素质。刘汉涛(2004)应用DEA测度了2000-2002年间四大国有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结果表明,规模无效是导致技术无效的主导因素,四大国有银行规模报酬均递减,越来越多的股份制银行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二)采用DEA方法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利润效率、配置效率、X-效率的相关研究
迟国泰、杨德和吴珊珊(2006)应用DEA方法计算了中国商业银行每年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指出技术效率低是引起国内商业银行成本无效率的主要原因,而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在配置效率上并无显著差异。杨大强和张爱武(2007)使用DEA方法从标准利润效率和替代利润效率两个角度研究利润效率,测算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较为显著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
(三)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商业银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陈刚(2002)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1994-2000年12家商业银行的追该效应和前沿面移动效应,指出银行相对效率的提高可能是银行间内部竞争压力所致,此外,银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逐步放宽管制改善外部环境十分必要。张建华(2003)利用DEA基本模型及其改进模型测算了1997-2001年我国41家银行的效率值,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提高其资源配置率。王付彪等(2006)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1998-2004年的技术效率及其分解值,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之后又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商业银行的生产率改进状况,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大部分源自于技术进步。
通过对国内银行效率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为正确评价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水平,制定提升商业银行效率的战略方案,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Milind Sathye. Efficiency of banks in a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India[J].European Journal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8).
[2]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0(6).
[3]魏煜,王丽.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0(3).
[4]迟国泰,杨德,吴珊珊.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商业银行综合效率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5).
商业银行发展机遇范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以及跨区域经济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发展的制肘。也正因为此,城商行对跨区域发展具有强烈的冲动。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成立迈出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步伐。随后,城商行掀起跨区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加入到跨区域发展的队伍之中。毫无疑问,经营地域的突破为城商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城商行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环境仍不完善、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就此给出了对策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
出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考虑,城商行被定位于地方金融机构,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这一定位和经营模式使城商行成立初期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市民的“三服务”特色。但单一城市制经营下异地网络的缺乏也使城商行的业务开展受到制约,并直接影响到城商行在某些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自2000年以来,城商行要求跨区域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商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直到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成立,城商行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突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政策规定直到2006年才正式出台。是年,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该办法的拉开了城商行大规模跨区域发展的序幕,随后,一大批城商行相继实现省内和跨省设立分支机构。2009年4月,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放宽了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限制,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特别是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为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延伸业务网络,城商行群体对跨区域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六种典型模式,即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省内联合重组、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网点、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城商行通常意义上说的跨区域发展是指“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也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最主要方式。①
根据作者统计,截至2009年底,共有59家城商行通过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占全部城商行的41%;59家城商行共设立了162家异地分支机构。59家城商行中,实现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有32家,地区分布分别为东部地区24家、中部地区3家、西部地区5家(如图1所示)。
省内联合重组是城商行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另一条途径。所谓联合重组,就是将一个省内的几家城商行合并重组为一家城商行,从而使新成立的银行迅速实现省内跨区域的情况。截至2009年末,共有5家银行通过该种方式成立并实现跨区域发展,分别为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吉林银行、长安银行和龙江银行。
从实际情况来看,“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网点”、“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等四种方式不是严格意义上所说的跨区域发展,也不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不属于本文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就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一方式进行相关分析。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59家城商行及其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研究,笔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宏观层面
所谓宏观层面,就是从国家经济金融体系、银行体系的视角来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带来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扎堆进入发达地区,加剧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格局
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格局相适应,我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资源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即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体现为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则优于西部地区;金融资源(体现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人才以及存、贷款等业务量)更多的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这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具有向经济发达且金融生态良好的地区集聚的特征的一般规律。显然,作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城商行在选择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目标城市时不可能违背上述规律。现实也确实如此。被允许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几乎都将目标首先瞄准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59家城商行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中,位于东部地区的有104家,占到64%;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异地分支机构数量分别为45家、11家和39家,合计95家,占比59%。②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扎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特征十分明显。毫无疑问,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地区间不平衡的情况,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缺乏、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可能因此进一步恶化。此外,实现跨省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共32家,其中,东部地区24家,占比为75%,西部地区5家,占比16%。③ 实现跨省发展后,城商行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其发展速度和潜力将超过那些仅在省内跨区域发展和未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因此,实现跨省发展的城商行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也将进一步加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商行已有的发展差距。
2.服务区域拓展,多层次银行体系出现断层
一个由不同性质、不同规模、服务于不同区域的各类商业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对于满足一国经济体中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分别定位和服务于农村、单个城市、区域和全国,组成了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已逐步发展为全国性商业银行,服务网络延伸至全国。服务地方的重任就落在了农村信用社和城商行身上,两者也成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尤其是城商行。而跨区域发展后,城商行的服务区域不再局限于地方,其地方金融的定位发生变化,并最终发展为区域性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如此一来,原有的由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和全国性银行组成的多层次、相对均衡的银行体系,转变为“倒金字塔”型银行体系,更多的银行和绝大多数金融资源向高端聚集,定位并服务于地方基层的银行相对不足,造成银行体系的不均衡发展。
3.原有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城商行自成立伊始就定位于中小,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一批城商行亦因此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形成自身特色,有效满足了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往往有做大规模的冲动,特别是原有业务限制取消之后,曾经受到限制的银行有着更为强烈的扩张冲动。对城商行来说,跨区域发展是做大规模的必由之路。而事实也显示,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后,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提升。那些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比以往更有意愿和能力做大客户、大项目。因为从对银行规模扩张的贡献角度来看,大企业要远远超过中小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在成立初期,出于生存和满足总行考核的要求,往往将市场目标瞄准大客户、大企业,以便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商行原有“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如果没有相关的干预措施,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城商行原有的服务中小的定位会逐步淡化,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将因此而进一步恶化。
(二)中观层面
所谓中观层面,就是从某个区域、该区域中的经济金融体系以及城商行群体的角度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1.跨区域发展高度同质化,打破地区竞争态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路径高度一致,都是首先选择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进行网点布局。具体到城市选择,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四城市因其独特的经济金融优势,更是城商行跨区域的必选之地。这不可避免造成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某个地区甚至于某个城市的情况,从而打破该地区原有的金融竞争态势。如图4所示,截至2009年底,进入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设立分行的城商行数量分别为8家、9家、9家和9家。这些城市的银行业本已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大量银行的集中进入必然造成过度竞争问题,恶性竞争、无序竞争随之而来。出于生存和拓展业务的需要,打球甚至于违规操作等现象将不可避免,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2.争抢业务“熟手”,加大人才流动频率
商业银行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又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一项业务的开展需要前台、、后台等相关岗位配置大量的人员以完成相应的流程。特别是出于满足监管要求和防范风险的考虑,一项业务必须经过几个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岗位分别操作。城商行新设立的分行要想尽快开业并步入正轨,总行必须尽快为其配备充足的具有业务经验的各类人手。显然,仅靠城商行自身培养是不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金融环境,异地分行的大部分岗位需要本土人才,而长期以来一直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的城商行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因此,在异地分行当地银行业中招聘所需人员就成为现实和唯一的选择。但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同一地区,必然加大当地银行业人才的流动频率,特别是那些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客户经理,进而影响当地银行业的业务开展。在高素质银行人才和具有客户资源的人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银行数量的增加虽然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原有银行的经营管理环境,提高其运营成本。
(三)微观层面
所谓微观层面,就是从城商行自身角度分析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具体包括:
1.缺乏科学规划,跨区域发展带有盲目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商行对跨区域发展没有制定科学、清晰的规划。虽然监管机构要求那些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制定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这些规划大多只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进行的“浅层次”的目标城市选择分析,并未结合每家城商行不同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自身客户需求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差异化分析。造成的结果:第一,大多数城商行都将目标瞄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导致跨区域发展规划和实际操作的高度雷同;第二,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业务高度同质化,缺乏特色,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总行已有特色和优势,并为了迅速做大规模而与大银行争抢大企业、大项目,偏离城商行原有市场定位。④
2.人才储备不足,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必要的人才储备是确保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顺利推进和异地分行平稳运行的前提。而现实情况并不尽人意,大多数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都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那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则更为严重。城商行的应对办法是异地分行人员本土化,即在当地招聘人员。人员的本土化虽然有利于分行迅速介入当地市场,尽快适应当地经济金融环境,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分行人员来源于不同银行,必然带来分行文化与总行文化的差异和整合,甚至于分行内部的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从而增加经营管理成本。而那些拥有多家异地分行的城商行还面临不同分行之间由于人员来自不同银行从而存在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差异的问题。城商行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再次面临成立初期出现的不同信用社文化的整合问题。此外,人才储备的缺乏也使得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一些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进程已因此受到制约。
3.管理能力不强,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缺乏
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城商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相较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弱一些。所有分支机构集中于单一城市的经营模式也使得城商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分支机构的管理相对较为简单。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行之后,城商行将面临对异地分行的管控问题。目前来看,大多数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仍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对异地分行的管控体系。这就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管控”,仍沿用以前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导致异地分行缺乏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宽松”,除分行行长室人员选聘和对分行的考核等重大事宜外,其他基本不管,容易造成失控。在跨区域发展初期,上述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异地分行数量的逐渐增加,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4.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跨区域设立分行后,城商行原有的总、支行两级管理架构变为总、分、支行三级管理架构。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管理链条被拉长,管理流程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城商行的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同城两级管理架构下,城商行的风险管理职能和资源集中在总行,由总行统一对分支机构进行管控。但在跨区域三级管理架构下,总行统一管控模式的效率将下降,总行需要重新界定并划分自身与分行之间在风险管理上的职责边界,并通过风险管理的垂直化,提升事前风险识别和事中风险控制的能力。
5.管理理念亟待转变,对异地分行的有效支撑不足
从城商行异地分行的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总行有效支撑不足的问题。这既跟总行投入资源不足、人才储备缺乏以及对各地情况不了解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在于总行相关管理部门管理理念仍未转变。长期以来城商行只能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其经营管理活动和理念都是围绕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展开。而跨区域后,城商行面对的是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分支行,总行需要从全国性银行的角度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两者之间势必产生冲突。而总行现有人员受惯性思维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新进人员的培养也需要一定过程,从而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商行总行的经营管理更侧重于当地分支机构,而对异地分行支撑不足的问题。这将使得异地分行的发展与城商行总体的发展出现偏离,而有效支撑的不足也将影响总行对异地分行的管理。
三、对策建议
跨区域发展不仅对城商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以及金融业二元化格局的演变。因此,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全面评估,进一步完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准入标准
对城商行来说,跨区域发展是一项全新的经营管理活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的推出也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经过4年的具体实践,无论是经济金融环境,还是城商行的经营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监管机构以及城商行有必要对4年来的跨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已跨区域的城商行及其异地分行的总体运行及经营管理情况、城商行异地分行的区域布局情况、各城商行对异地分行发展的管控及支撑情况、各城商行异地分行的定位与总行定位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等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评估目的在于,一方面,总结经验,把那些好的做法和案例在城商行中进行推广,提高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能力,避免走弯路;另一方面,针对现实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已有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特别是准入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既要避免准入标准过低造成的一哄而上,也要避免准入标准过于苛刻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布局调整机制
针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雷同,扎堆进入发达地区,加剧金融资源地区间分配的不平衡等问题,监管机构有必要对城商行跨区域机构布局进行事前的统筹规划,建立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布局的动态调整机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事前评估,即要求达到跨区域发展标准的城商行分别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跨区域机构布局计划并上报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对城商行拟设异地分行情况进行汇总和区域分布统计,并着重从区域分布和时间顺序方面,对多家城商行集中选择某个区域或某个城市设立异地分行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调整,引导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差异化;第二,准入挂钩,即要求城商行在东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以解决城商行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而不愿到西部地区去的问题;第三,差异化准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管理能力和不同风险评级的城商行给予不同的异地机构布局区域,严格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准入标准;二是对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给予不同的准入标准,提高在东部设立异地分行的标准,适当降低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的标准,以鼓励更多的城商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第四,政策优惠,即对那些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给予“优先审批、同等情况下缩短审批时间”等政策扶持。
(三)放宽准入,填补断层,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
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调整的同时,放宽对新设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积极引导各方面资金,发起设立服务于小企业和三农的地方性小型银行,以填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后造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的断层。如放宽对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要求;借鉴村镇银行的做法,在中小城市试点设立社区银行等。在鼓励和支持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尝试将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情况与其跨区域发展市场准入挂钩,并探索对城商行异地分行服务中小企业情况进行单独考核,以解决城商行做大后可能出现的偏离原有市场定位问题。
(四)科学分析,规划先行,有序推进
监管机构应指导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前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并着重从区域间经济金融联系、自身客户需求等角度选择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目标城市;在此基础上,立足发挥城商行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结合每家银行的自身特点,制定清晰的跨区域发展规划。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商行应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建立起涵盖“目标城市选择”、“申请”、“筹建开业”、“开业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跨区域发展工作机制,并明确各环节的具体工作要求和相应的责任部门,实现跨区域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为确保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城商行应根据制定的中长期跨区域发展规划,加大跨区域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对异地分行行长及副行长、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结算等岗位人员的培养,建立跨区域发展“人才池”,做好人才储备。与之同时,改革完善培训机制,改变过去那种总行培训部门主要服务于当地分支机构的做法,加大对异地分行各层次人员的业务及管理培训,并根据各异地分行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课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异地分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宣传,以使各异地分行尽快认同并融入到全行的文化理念中,实现全行企业文化理念的统一。
(六)实现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建立健全对异地分行的管控和支撑体系
适应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城商行应加快实现从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并建立健全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和支撑体系。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总行要从原有的面向单一城市分支机构转为面向区域性分支机构,政策制定、管理活动开展等要更多地从区域性银行的总行角度出发,跳出原有城市,拓展视野,服务于所有分支机构。其次,转变管理架构,适应总、分、支三级管理架构的变化,对相应职能部室的设置进行调整,确保实现各层级间的有效对接。再次,转变管理流程,按照三级管理架构的要求,对原有的局限于单一城市的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尤其是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会计结算、人力资源以及内部审计等条线的管理流程,既要建立起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又要对异地分行形成有效支撑。最后,转变管理活动,尤其是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业务指导、总分行共同营销等方面,对总行所在地分支机构与异地分行实施差异化管理,制定与异地分行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注释:
① 张吉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一)》,《银行家》,2009年第10期。
② 数据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而成。
③ 数据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而成。
④ 李晓华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探讨》,《银行家》, 2009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张吉光. 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张吉光.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一)[J].银行家,2009(10).
[3]张吉光.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二)[J].银行家,2010(1).
[4]张吉光. 城商行: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J].当代金融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