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网络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1
关键词:城市网络;连接度;指数体系;宁乡县
1 引言
S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破碎化的问题日益严峻,随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空间异质性单一、景观格局割裂、生态调控能力逐渐减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域生态规划逐渐兴起了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依托,令景观生态各要素的总量、质量、比值以及时空关系达到最优化,使景观生态中各资源组合在功能和结构上趋近最佳理想化,进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区域生态的稳定性。景观连接度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描述了景观生态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其对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丰富景观空间异质性和探索景观空间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对于景观生态学在现实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连接度评价分析,并利用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直接应用于进一步的规划中,以期最大地优化宁乡县城区的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最早由Merriam于1984年描述存在于景观结构特征与物种运动行为间的相互联系[1]。此后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景观连接度的概念也出现了众多新的解释。Taylor等从定量的角度为景观连接度提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的概念,其认为景观连接度是景观生态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某种生态过程在源斑块间运动的程度[2]。With等为景观连接度提出了一个动态的概念,认为景观连接度是生境斑块间对斑块的空间延展,生物体对景观结构的变化所作出的反应的功能关系[3]。尽管以上各个概念在字面表达上并不相同,但都认为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要素相互之间的时空连续性的度量, 并侧重反映景观的功能, 属于刻画景观生态过程的重要参数。因此,景观连接度的本质是研究同类或异类斑块之间在功能与生态过程上的有机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是动植物群体之间的有机交流, 也是景观生态元素间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迁移[4]。
此外,可以总体将景观连接度区分为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种类型。其中结构连接度是指,仅对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上连续性进行研究, 而不考虑其生态学方面的景观连接度;相反,功能连接度则从生态学要素(生物个体、种群、物种等)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到某一特定的生态过程的景观连接度。对比这两种类型,不难发现结构连接度往往更具有随意性与操作难度低的特点, 通过卫星航拍或人类视觉感官直接观察选定区域的景观物理特性,如景观斑块的大小、形状、位置,用各种指数来描述景观的空间连续性,这种方法往往具有较低的生物相关性。而功能连接度则是基于物种所感应和反应的尺度着重表现生物及生态学过程的密切相关性,并表现出多维性。但由于功能连接度是在景观结构特征基础上结合生态要素的扩散行为, 并通过模型的建立来预测各生物物种在景观中的连接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繁琐与复杂[5]。
2.2 连接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 节点与廊道
每2条或2条以上的廊道或边线的连接点、交叉点以及单条廊道的端点即为节点。节点是各网络类型连接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廊道是指在不同尺度下,与周围景观生态基质存在差异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生态要素,其作用主要为维持景观连通性的作用。廊道与节点相互连接便形成了环绕各个景观要素的网络。此外,当景观生态中的基质所环绕的景观生态要素较大时,或者孔隙度较大,基质间便呈现出相互连接的带状,此时也便形成了廊道网络[6]。
2.2.2 α、β、γ指数
α、β、γ指数是在拓扑空间的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到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其用来描述节点和节点间连线的空间关系,揭示了总体网络情况。故选用其作为描述绿地网络总体特征的载体。其中α指数主要描述网络环路的情况即现有网络中各节点间实际存在环路的程度,又称环度;β指数主要反映一个节点以及其连线数量即与其他节点相互连接程度的指标,又称线点率;γ指数主要反映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线数与该网络最理想的连线数的比值,又称网络连接度[7]。其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下:
α=(L-V+1)/(2V-5)(1)
β=2L/V(2)
γ=L/Lmax=L/3(V-2)(3)
式中,L为空间中的连线数用城市网络中斑块与斑块间功能性连线数替代,V为空间中的节点数用城市网络中实际存在的绿地斑块数替代。其中当α指数的值介于0~1间,越大表示网络中存在越大的环路数;β指数的值范围为0≤β≤6(V-2)/V且其值越大表示连接程度越高;γ指数的值介于0~1间,当一般取值为1/3
3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宁乡县地处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全境以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岗地和平原。此次研究区域为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于《宁乡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2014修订)中确定的县域为345.97 km2范围,本次研究的重点为中心城区。宁乡县中心城区的总面积为30 km2,现状人口为28.26万人。现状绿地面积为12.86 km2,包括公园绿地1.48 km2、生产绿地0.66 km2、防护绿地1.45 km2、附属绿地4.28 km2、其他绿地4.99 km2。其中公园绿地占宁乡县建成区的城市建设用地的4.94%,且人均公园绿地仅为5.25 m2。因此,可以看出宁乡县城区目前公园绿地总量与人均绿地占有量都严重不足,并且公园服务半径不够,现状公园的利用率不高。
研究区域目前主要由大小河道21条,其中主要的水系有:沩水河、平水河、历经河、朝阳溪、化龙溪、东沩溪、经开溪、民兵渠等。区域内的降雨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减少。整体水网大致形成北中南三带、各水系皆汇聚于中心带沩水河,北南两带在县域外同样汇入沩水河后接入湘江。此外区域内的水网在灌溉高峰期存在枯水的现象。且朝阳溪、化龙溪、东沩溪、经开溪的城区段部分都已被封盖处理,平水河与历经河为满足灌溉的需求都已进行渠化,沩水河的城区段为满足防洪需求都已将两岸采用水泥堤岸进行硬化。由于缺乏与其他景观生态要素的相互联系,使得区域内的水网内的水环境并不理想,其中沩水中溶解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氦氮总量都已超标。故研究区域内迫切需要通过景观生态或其他的手段进行水质的提高。
研究区域的道路网络密度以沩水河为分界线,呈现河西尚可、河东较低。由此可以发现,河西片区为宁乡县中心城区的现状重心,但根据宁乡县未来的规划,经济重心将会移至河东片区(图1)。
3.2 研究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基于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软件Google earth的卫星地图以及现场的调查进行修正后,通过软件CAD进行数据的矢量化转换,从而为进一步的宁乡县景观连接度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并绘制绿地、水系、道路网络现状图(图1)。此外,现状图中的城市道路网络选取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以及宽在20 m以上抑或双向车道在4道以上的道路,并没有包含小区内的人行道或村组路等其他路网。现状图中的水系网络选取区域性连通河流与主要干渠,在强调河流的功能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域内小于1 km的水溪或面积在0.04 km2以下的非连通性水面进行排除。现状图中的绿地网路主要选取区域内等级在社区公园以上的开放性公园,以中心公园和带状绿地为基本骨架,进行绘制,不包括附属绿地或其他绿地。
4 研究区域连接度评价
4.1 评价方法说明
研究主要依据现有的城市网络分别对道路、水系、绿地的结构连接度进行α、β、γ指数进行计算。通过这些指数的计算得出宁乡县中心城区的城市网络特征。根据以往对网络统计的经验来看,道路网络一般具有较高的边线数与较低的节点数;水系网络一般具有较高的节点数与较低的边线数;绿地网络一般具有较低的节点数与较低的边线数。
4.2 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4.2.1 α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宁乡县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的α指滴0.48、水系网络的α指数为0.09、绿地网络的α指数为0.06(图2、3)。因此可以得出研究区域内的道路网络的环状连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而水系网络与绿地网络的环状连接水平极低,接近于没有环状连接。尽管结合水系多因重力因素呈现单向汇流的自然特征,但水系0.09的低α指数显示规划区域内的水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环状网络,使得区域内的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以及利用,这也是枯水问题的原因之一;研究区域内绿地的同样只有0.06低α指数,因此研究区内的绿地网络同样没有形成有效的环状网络,这导致研究区域内的绿地都属于相互割裂状态、景观破碎的程度较为严重,需要完整的绿地系统规划来帮助宁乡县构造健康的绿色骨架;研究区域内的道路网络相比较水系、绿地网络,其环状连接的水平较高,但仍然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结合现状图可以发现,宁乡县城区的河西片区的道路网络较为完整,已经形成网络,而河东部分的道路环状连接水平较低,因此使总体道路α指数值偏低。
4.2.2 β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区域道路网络的β指数为3.86,水系网络的β指数为2.31,绿地网络的β指数为2.14。其中道路的β指数显示研究区域内的道路节点间的连线较为丰富,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各道路间拥有较高的相互连通率;水系的β指数的指数仅为2.31,表明研究区域内的面状水域较为孤立,线状水系间未能产生充分的有机联系;绿地的β指数同样只有2.14,明显低于正常网络的连接能力,研究区域内的绿地节点孤立化、平面化、点状化的问题极其严重,在没有有效廊道的连接的情况下,研究区域的绿地系统并不能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迁徙环境,使得宁乡县城区人与动物的相容度偏低。
4.2.3 γ指数分析
由表1可知,宁乡县中心城区道路网络的γ指数为0.65、水系网络的γ指数为0.40、绿地网络的γ指数为0.38。因此研究区域内的道路网络的连接程度较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平面网络连接系统;而水系网络与绿地网络的γ指数都接近于γ指数的底线1/3,根据水系的自然特点可以得出,研究区域内水系网络为单纯树状结构,而研究区域内的绿地系统连接程度较低,呈现出间断式连接抑或无连接状态。
4.3 基于连接度评价的城市网络规划
4.3.1 研究区域的连接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对研究区域内的城市网络的α、β、γ指数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域内的道路网络间的连接度较好,形成了一定的平面网络规模,尤其是河西片区的道路连接状况无论是连接效率还是连接程度抑或环状网络状况都表现良好;而研究区域内的水系网络存在面状水域利用不充分,水系间的有机联系较少,一条河道通常只有两个节点,此外整个水系网络缺少环状网络;研究区域内的绿地网络的连接度问题较为严重,节点间不仅缺乏有效的廊道连接,并且节点的数量也较少。因此对于宁乡县这一中国百强县来说,城市网络的构建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①针对道路网络应着重关注河东部分的道路网络的构建,尤其在经济重心东迁的前提下,构建河东连接率高、环状网络完整的道路系统显的较为重要;②针对水网网络应着重解决面状水域连通性、水系间连接度的问题,此外思考水系环状网络建立的问题;③针对绿地网络应着重解决绿地数量与质量偏低、绿地间的廊道建设、绿地网络如何成环的问题[9]。
4.3.2 针对连接度结论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与规划
根据前文总结的研究区域所存在的连接度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现提出如下解决方案:①针对道路网络,通过对河东片区的村组道、其他2车道进行改造提质以增大道路网络的连接边线的数量及质量,此外通过对河东片区的路网进行成环状打造,增加路网总体的环状结构特性;②针对水系网络,首先,确定“死水塘”的数量及位置分布并根据地形开挖渠道将干道的水系引入“死水塘”转“死”为“活”;其次,在各河道流域范围内寻找低洼地,建造新的蓄水塘,增加水系节点;其三,针对农业灌溉、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用水建立不同的水系网络,并相互进行有机的串联;其四,针对城区沩水河的几个支流进行清淤工作,以此增加节点间的连线质量且提高排涝效率;最后,根据研究区域内的地形条件,最大程度的环状连接各水系网络;③针对绿地网络,第一步根据现场调查确定可利用绿地的数量、质量及位置分布,将可利用的绿地改造为开放性公共绿地增加绿地网络的节点;此外在中心建成区利用符合绿化条件的道路网络进行绿道的打造,并以每隔5 km改变不同的栽植方式[10],城区结合农田进行生态农田的改造,增加农田的灌木及乔木数量,以此作为生物移动的“踏脚石”系统且利用水系网络打造绿带以连接各节点。以此绘制平面规划图如图4所示[11~14]。
4.3.3 对规划方案的景观生态连接度评价
基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的连接度评价所得出结论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存在的景观生态连接度的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并依据现状的条件及调查资料进行了宁乡县中心城区景观连接度提质规划如图4所示。并根据规划图得出道路网络的α、β、γ指数值分别为:0.61、3.88、0.67;水系网络α、β、γ指数值分别为:0.39、3.02、0.51;绿地网络的α、β、γ指数值分别为:0.58、3.11、0.62。可以看出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连接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绿地网络,α、β、γ指数值都有很大的提升。而由于现状地形的制约使得水系网络的α、β、γ指数值并未提升至理想数值,但其连接度水平与质量仍然得到了一定改善[15,16]。
5 结语
通过对宁乡县规划城区的连接度评价,可以看出研究区域现阶段的连接度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水系网络与绿地网络,存在节点数量少、连接程度低景观破碎化严重、孤立性较强等问题。本文根据现状条件,针对研究区域所存在的众多连接度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从城市的大尺度格局进行了以改善研究区域连接度为目的的城市网络划,为今后进一步的城市生态网络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Merriam H G.Connectivity:a fundament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s.In:BrandtJ,AggerP,eds.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eminaron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cearch and Planning[D].Denmark: skilde University,1984.
[2]Taylor P D, Fahrig L, Henein K, et al.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scape structure[J].Oikos, 1993, 68(3):571~573.
[3]With K A, Gardner R H, Turner M G.Landscape Connectivity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s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J].Oikos, 1997, 78(2):151~169.
[4]武剑锋, 曾辉, 刘雅琴. 深圳地区景观生态连接度评估[J]. 生态学报,2008(4):1691~1701.
[5]王云才. 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 地理研究,2009(2):284~292.
[6]富 伟,刘世梁,崔保山,等.景观生态学中生态连接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9(11):6174~6182.
[7]吴昌广,周志翔,王鹏程,等.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度量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10(7):1903~1910.
[8]刘世梁, 杨珏婕, 安 晨, 等.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J]. 生态学杂志, 2012(3): 689~695.
[9]张佳盈,单丽丽.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绿色科技,2014(2):14~17.
[10]黄明东. 城市绿道绿化的景观性与功能性建设探讨[J]. 绿色科技,2012(1):51~53.
[11]水 馨,李俊锋.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下的城市绿道网络规划评价及优化研究:以潮州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6(14).
[12] 刘 琰.天水市绿道规划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3] 刘海波.南京城市绿道布局与选线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3.
[14]李朦朦,吴远翔. 城乡绿道的功能性研究[J].绿色科技,2014(9).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2
摘要:“绿道”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
关键词:生态网络;景观生态学;绿道;自然保护;生态系统恢复
Abstract: The "Green Road" is a green land network with linear elements; it is a green open space for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cultural, aesthetic and other multi-func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ecological networks; landscape ecology; Green Road; nature conservati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然而,“自然”既有着坚强的自我修复的一面,也同样有着脆弱的一面。它有着自身发展的生物系统网。
进入新世纪,社会、科学和技术发生着快速且多元化的变化。在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中,人类活动影响甚至主宰着自然环境和景观变化。这一切,至使自然环境趋于破碎化,动植物栖息空间被阻隔。
面对这一趋势的发展,环境科学的众多学者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即从隔离到连接,从中心到的转变。自然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运动也从地区转向了全球。
首先,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使得生态网络的构建是发展的必然。
城市化,农业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剧了景观对自然的压力。这些进程不仅仅破坏的重要的空间,也加剧了一些地区的景观和自然区域的破碎化。而这个破碎化的过程导致了栖息地的减少、动物伤亡、屏障效应、噪声和照明干扰,以及地区污染。交通设施的阻隔,截断了不同物种种群生存区域,降低了种群在不同区域的栖息地之间的扩散和迁移到潜在的栖息地的能力。
同时,小片森林、田篱、滨水地带等景观要素的减少,也造成了景观破碎化。这一问题对空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栖息地区的减少,破碎景观的隔离、屏障等效应增加了种群局部灭绝的机会,也减少了物种自主恢复的可能性。
在这些种种问题日趋严峻的状态下,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人们拥有更好生活环境的基础。因此,想要改变这一已经破碎的现状,生态网络的构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在景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无疑为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的保护与维护、恢复,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生活品质的也在不断地提高,那么如何使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和谐共存,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景观生态学概念引入景观规划中,亦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在现今的设计规划中在不断的应用,不断地发展。
景观生态学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不既是国家的问题,更是地方建设的首先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城区建设中,维护现有的生态系统,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而对于环境保护,除采用技术手段,如空气净化,污水处理之外,环境保护与管理内容还涉及对不同形式生态系统机能的维护。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办法变得更为重要。
景观生态原则以成为自然保护和景观规划的一部分。目前欧洲的自然保护正从场地保护线生态网络保护的方向转变,生态网络保护包括了大型的景观。这也说明了自然保护原则必须被纳入空间规划中。
空间是连续性的,不可中断的,那么,对于引入景观生态学概念的生态网络的构建,“绿道”是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的产物。
下面我们对“绿道”进行详细论述。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
随着景观学科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绿道具有双重功能:它提供一个开放空间,可以让人们通行并用于游憩和娱乐;同时,他增加了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在现今人居环境绿地建设中,绿道的连通性、高可及的特征;在绿地生态网络建设中,绿道起着不可少的决定性作用。在区域尺度上,它连接破碎的人文景观空间、自然空间,在重组自然生态系统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市域尺度上,附属于道路、铁路、滨河带及市政设施的建设,它可以弥补城市集中性绿地的不足。
我国绿道建设起步晚,现阶段的建设基本依附于道路、铁路、河流等的建设所展开,绿道建设理论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以普遍绿化和美化环境为目的,对绿道的综合功能认识不足。受国际“美化运动”潮流影响,结合我国实际的绿道建设指导理论及相关的绿道保障体系,来促进“绿色通道“的建设。
广州作为绿道建设的先行者,在其省内域内兴起绿道建设。增城绿道作为先例,从2008年起,增城市按照主干道路生态型、乡村郊野型、城区都市型的分类标准,率先规划建设500公里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大绿道网络:一是自驾车游绿道。二是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枢纽上游50公里河道两岸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型的山水画廊――清明上河图。
在各地区的绿道建设兴起的过程中,政府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学者拟定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这一纲要的拟定,奠定了国内绿道建设规范等地基础。同时,借鉴国外的建设经验,我国绿道建设应立足于现状国情,结合绿道建设的理论分析从而建立我国独有的特色区域绿道网。
综上所述,绿道的建设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而生态网络的构建与绿道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分析,为绿道的生态设计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知道思想。通过现代景观贵发设计不同层面的分析,为多功能绿道建设找到依据,强调绿道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绿道的游憩功能和视觉资源的功能,防止过分强调生态功能而失去人性化艺术化的一面。通过道路生态学和城市廊道的研究理论分析,总结国内外地“生物廊道”的有关理论要点,由于绿道概念与“生物廊道”部分重合,“生态网络、生态通道、景观生态学、道路网络”成为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徐文辉著
[2]绿道规划・设计・开发,[美]洛林・ 施瓦茨编、[美]查尔斯・ 弗林克、罗伯特・ 西恩斯著、余青、柳晓霞、陈琳琳译
[3]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荷]罗布・容曼、[英]格洛里亚・ 蓬杰蒂主编,余青、陈海沐、梁莺莺译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3
【关键词】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84―02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信息生态”本身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是由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与技术共同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强调的是在技术下支持的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2]。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的失衡与平衡》一文中,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首篇研究信息生态学问题的文章[3];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三者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该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化;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 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 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5] 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 2002,(1):32-34.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三生物;网络体系;知识复习
一、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策略
1.抓住生物知识的关键点,点点过关
在高中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网络中,“点”指的就是具体的知识关键点,比如相关的概念和特征等知识。通过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就是要将所有的知识点聚集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富有逻辑性,保证每个知识点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便于大脑对知识进行搜索和应用。要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点点过关,提高复习阶段的针对性和高效率。
在高中生物的复习中,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全面地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只有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有效的解决方法。例如,学生在复习细胞的物质组成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先抓住关键知识点再连接成线的复习策略。可以先对细胞中的最基本元素和大量元素以及微量矿物元素等种类进行复习掌握,其次是要复习各种元素的作用和糖类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元素组成,之后还要掌握核酸的分布和基本组成单位。做到从元素的种类和物质的含量以及功能等关键点着手,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采用知识点逐个攻破的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
在高中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网络中,“线”指的就是将生物知识中的某种生理过程作为线索,将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知识链。要将这些知识线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并找出其内在联系进行组合,做到线线清楚,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将分散独立的知识点通过线索进行有效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链,掌握复习中的穿针引线能力,并在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以实现在遇到问题时快速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知识的复习中,每个知识点都有着多维特征,即每个知识点都能与其他的知识点通过不同的关系连接起来,因此在连点成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个知识点交叉存在于不同的线之中,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更为严谨和细致的知识梳理。例如,学生在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连点成线的学习模式。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地区的种群以及他们生活环境的总和。而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相同种类的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学生可以先从个体和种群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并掌握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联系,经过层层递进后实现对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通过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将其贯穿成线,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扩展知识的横纵面,面面贯穿
在高中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网络中,“面”指的就是在点和线的基础上构建的知识体系,是用生物知识点的横面和纵面来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还是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例,比如,在治理一条被污染的河流时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学生可以将生态系统的知识归类划分为多个知识面,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构建生态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对体系中的知识点和线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对生态系统这一知识面的全面掌握。因此在解决生态系统保护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从多个知识面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在治理被污染的河流时,既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着手,又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但最终都能实现对生态系统问题的解决。
二、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完善
1.不断丰富知识网络的内容
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并不断丰富知识网络的内容。学生要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将新的知识补充到原有的知识面中,增加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扩大和优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系统和广泛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中,学生在通过点线面构建知识网络后还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要将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一一对应进行练习,但凡出现不清楚或混乱的情况就要及时回归教材进行复习。同时,还要重视对知识点的还原,在复习到某一知识点时,就要将其还原到知识网络中,通过知识点的每次还原,实现对知识体系的不断强化,实现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5
[关键词]连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生态;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012-06
一、引言
2004年以来,西门思(Siemens)在网络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公布其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2005年的“连接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和“连接主义:学习即网络创建”,2006年的“连接主义:今天的学习和知识”和“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还是自娱消遣?”。2006年,西门思发表了Knowing Knowledge专著,并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翻译出版。
西门思在自己的专著中开篇就强调他并不打算提供对知识的准确定义,而只是试图提供一种看清当今世界知识发展趋势的视角。知识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定义。该书力图对知识及其创造、传播、分享和利用的空间正在发生何种变化给出一个概观。
西门思认为知识正在发生巨变,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存在的情境(或环境)和知识自身的流动和特征。西门思认为层次结构(单向)模型已经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结构的变化,知识已经从分类、层次描述方式向网络、生态方向发展。西门思提出了连接性知识的概念,并接受了Dowries的提议,把连接性知识作为连接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西门思的连接主义,先要把握连接性知识的内涵。
二、连接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释放的影响
网络时代,知识急剧增长,知识的释放使公司、学校、政府等机构体验到了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由控制/监控、原因/效果转向培养、培育和连接。
知识不是静态的,知识一经产生,就会进入流动循环。西门思认为理解(Understanding)是一种暂时性的状态,受认识领域(Domains of Knowing)、知识类型(Types of Knowledge)和存在结构(Our Structures ofExistence)的影响。
(1)知识流动循环(Knowledge Flow Cycle)
知识以某种类型(个体、群体、组织)的知识创造开始流动,然后经由下列阶段而循环,如图l所示。
共创:建立在他人工作之上或协同工作的能力,可以打开思想和概念的创新和快速发展之门。
传播:通过网络分析、评价和筛选。
重要观念的交流(传播阶段沉淀下来的):进入管道通过网络传播。
个人化:通过个人体验、对话和反思获得个体的新知识。
实施:实施行动并能反馈到个人化阶段。相对于单纯的推理或学习,对某个概念有所体验时,对它的理解会更深入。
(1)认识领域(Domains of Knowing)
人们存在于物质(Physical)、认知(Cognitive)、情感(Emotional)、精神(Spiritual)几个领域中,只突出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不对的。每个领域在不同的情形下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它们聚集起来共同提供体验知识的管道。
(2)知识类型(Types of Knowledge)
知识由不同的类型组成,包括如下:
知道关于(Knowing about);知道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知道要变换(Knowing to transform)和“知道为什么(Why of Knowing)”。
以前,知识通过杂志、图书、图书馆和博物馆来存储。这些存储结构中的大多数知识处于“关于”和“做”的层次,“知道成为”、“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今天,知道如何进行知识导航即可被看做一个过程或流动)和“知道要变换”,都处在原有知识结构的视角之外。
(3)存在结构(Our structures of Existence)
人们存在于不同的空间:自我的(Self)、集体的(Collective)、组织的(Organizations)和社会的(Society)。每个存在空间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自我空间体验到的知识与在集体空间(兴趣小组、志愿者小组,社会空间)体验到的知识有着不同的情境,因此意义也不同。每个存在范围都有伴随的文化和感觉(进化的时代精神),它们自身也成为感知(筛选)知识的透视点。
2.连接性知识
西门思通过连接来定义认知和学习。一个实体的属性必须通向或成为另一个实体的属性,才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是连接的,这种连接所产生的知识就是连接性知识。
连接性知识网络具有四种特性:多样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理解这四种特征,需要思考四个问题。即:
多样性:是尽可能展示最大范围的观点吗?
自主性:单个理解者能依据自己的知识、价值和决策,自愿为互动交流做贡献吗?
交互性:产生的知识是成员之间的交互结果,还是仅仅是成员观点的聚合呢?
开放性:存在允许假设的观点进入系统,被他人听见或和他人交互的机制吗?
知识会具有“硬知识”和“软知识”两种状态,如图2。硬知识产生于那些变化慢的领域和时代,经由专家证实和公众接受的过程后,趋于稳态。最近几十年,更多的知识已经变成软知识。当事物快速改变时,很多知识来不及变成硬知识即被替换或修正。硬知识和软知识的管理需要不同的过程。
知识受许多过程的影响,如图3所示。它怎样被专家和大众创造出来?怎样通过预制容器或模糊云和网络结构化?怎样通过单向的书或期刊,或者Intemet的软的双向流动来传播?怎样通过专家和同行验证?怎样通过消费、对话、反思来获取和实施?
而且随着知识的改变,每个过程都会被重塑和改变。技术正为个人参与出版、交换知识和访问专家提供新的支持。
知识来自系统和集成结构。高质量的网络和连接产生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形成有效的网络和利用网络为知识需求服务是同等重要的挑战。创建网络时,要综合运用物质、认知、情感和精神几个领域。
在处理软知识时,怎样审查知识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呢?专家的意见和观点通过可信网络(像许多社区的推荐系统,基于历史和先前活动来验证个体)来增强。凭借检查和平衡手段,建立起知识的审查模型。在新的模型里,专家和小组的作用是等同的。
3.知识的变革特征
知识环境的变革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个体的提升
个体拥有比以前更多的控制能力、创造能力和连接能力。个体的提升还能培养协作、社会化的能力。
(2)增强的连接性
世界正变成一个整体,连接能提升组织和个人适应的潜能。因为连接,知识能够以碎片存在。
(3)及时性
知识以实时的方式流动,世界都正在立即化。
(4)分解和重新包装
所有的知识都是片段。可以获得小的片段并加以混合,进而产生个人理解。
(5)管道为王
内容、情境和管道塑造着知识的意义:内容一开始知识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和可得到。内容必须与情境和管道混合起来。管道比内容更重要。
(6)社会化
社会化供养连接性。现在,活动的社会化能提高到空前水平,要注意寻找那些不同的观点。
(7)物理和虚拟世界模糊性
物理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正变得模糊。正如知识环境正在发生变革,知识的特征也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可以从确定知识特性的八个主要因素来看:
(1)丰富(Abundance)
当新知识持续被创造时,知识迅速贬值,同时知识的寿命正在缩短。处理丰富的知识需要新的技能。
(2)重组能力(Recombination)
连接、重组、再造能力是当今知识的特征。
(3)确定性(Certainty fornow)
持续搁置确定性是今天的“现实”,“未知”状态是正常的。
(4)发展速度(Development Pace)
管道比它本身的内容更重要。学会我们明天需要什么比我们今天知道什么更重要。
(5)表现(Representation)
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文本、图像、视频、音频)来扩充和阐述。
(6)流动(Flow)
建立、保护和利用知识流是组织的一项关键活动。组织学习生态的健壮性取决于知识流的有效形成。流动有抑制剂,也有加速器,要扬长避短。
(7)空间和结构(Space and Structure)
生态和网络能为结构和空间提供解决方案,并促进知识流动。生态能管理快速成长,适应新的竞争和不同的观点,并使创新的观念和思想得到发展。
(8)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知道在哪里”正在取代“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迅速的、连续的知识流动无法被人脑全部容纳。为了生存下来,人们通过网络延伸自己:计算机、人、数据库和仍在发展的新工具。对持续的知识成长、创新、分享和传播来说,放松管制是至关重要的。对有组织的知识或已建立的结构来说,中心化能很好地起作用。当事物迅速改变、要求多样化观点、知识还没有固定到“可知、确定”的状态时,去中心化是有效的。
知识变革的本质是:个体想要控制他们的空间,想要建立他们能起作用的、学习的生态。变革产生的影响如下:
(1)数量超载。人们不能亲自管理过载的知识,需要依赖他人和技术网络来应对。
(2)多样性超载。认识驻留在许多不同的、多样化的观点集合中,这需要新的交互能力和机能,特别是当学校仍然在传授过时的基础知识时。
(3)技能过时。在指导层次化、结构化知识时曾经服务良好的技能不再满足需求。人们需要感知(感知正在发生什么,什么正在变化)技能,并改善响应/反应的能力。
(4)去人性化(Dehumanizing)。人们还没有学会在空间里更加人性化。需要学会在虚拟空间里如何交流情感(共鸣,礼貌)。
(5)验证/真实性。权威如何建立?怎么知道能相信谁?分布式环境中的同行评议和用专家建立的模型验证知识同等重要吗?
(6)身份。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知道你是谁?第三方能进来以验证和评论权威和身份?
试图做更多过去所做的事情不是解决办法。人们需要用新方法作新事情。在那些服务于昨天模型的事物上,提高效率是几乎没有意义的。
4.知识是情境游戏(Context Games)
知识情境的变革与知识特征的变革是并进的。人们能看到某些知识可能在一个情境中成立,而在另一情境中则不然。
情境包括情感、新近的经验、信念和周围的环境等要素——每个要素拥有自己的特征。定义情境就是制订方案(To define context is to frame the solution)。情境游戏是在辩论环境中针对什么是容许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诉求标准的一种构想和协商。情境游戏就是要澄清和凸显那些影响人们理解特定环境的因素的尝试。
情境游戏包括如下内容:
(1)带来什么?呈现人们现有的观点/意识形态。
(2)影响什么?表征存在和影响讨论/知识的因素(人们察觉到的新近事件、新闻条目、网络节点)。
(3)存在什么?表征主题的性质——与情境合并,并使情境变化。
(4)发生空间?表征对话/辩论发生的环境/文化/时代精神。
(5)涉及谁?表征熟悉的一伙人塑造着情境;根据以前的遭遇补充遗漏的要素。
(6)拥有什么?表征参与者的演讲水平和魅力特征。
(7)感觉什么?表征情感。
(8)传播什么?表征把每个观点的正确性传达给他人。
(9)怎样协商?表征怎样决定正确性的尺度和可接受的情境(需要互相让步)。
(10)领域,类型,状态和知识水平是什么?
(11)怎样辩论?表征逻辑、情感、包含/排除。
(12)情境分类?(为未来的类似经验归档)。
三、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比较
连接主义与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较大的差异,与建构主义有着很多相似点。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哲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并在教育和心理领域引起了一次重大的观念与实践的革命。建构主义在当前的学习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论与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都深刻影响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皮亚杰理论中阐述的结构主义思想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心理学基础,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则深刻影响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主观积极建构的,只反映个人经验。知识只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脑中,也只有对个人自己才有意义。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同时考虑主观与客观知识,并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下建构的。因此,所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脱不了关系,所建构知识的意义虽然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建构的,而是在与别人协商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并受到当时文化与社会的影响下建构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构的。知识的主观部分是不会一样的,但在客观部分或相互主观的共识部分,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是可以相通或兼容的。
连接性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比较如表1所示。连接主义的知识观相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来说,更加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实时性、流动性,强调联结性(管道为王),强调社会化作用,强调适应性(网络和生态)。对信息、知识激增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连接主义知识观解读
1.对连接主义知识观的赞同
自从西门思提出连接主义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它的支持者们都把连接主义及其知识观作为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连接主义知识观的核心是知识的生态观。Chatti,M.A.等人认为知识生态具有以下特性:复杂性,适应性,自发性,自组织,开放性和去中心化。由于知识生态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因此知识生态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它会出人意料的向前进化。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一个实例,知识生态拥有自发特性并且包含了自组织的实体。知识生态是共同创造的并且由个体来维护。它自然发生,然后由许多个人知识网络自底向上发展。知识生态说明学习以自底向上的自发模式发生,而不是从上到下的层次结构的外部控制模式。在知识生态中,人们主要关注他们个人知识网络的形成、维护和保持,而不太注重所属社区的实践活动。
Michelle Kathleen Dunaway通过描述元读写能力(metaliteraey)和同伴读写能力(transliteracy)的教学实践来反映连接主义是适合于网络信息文化教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Andrew Ravenscroft从对话角度对连接主义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例如“知识和学习存在于非人类的器具中”这一原则从对话角度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智能应用产品的一些类型,包括机器学习、用户建模、语义技术、通常的学习或合作学习。另一种是为促进学习而设计的技术,包括智能助教、学习模拟或游戏。我国学者王佑镁、祝智庭在比较连接主义和其他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分布式知识库的外部联结和基于信息处理的内部神经元联结成为学习过程发生的未来学习体系的基本取向”。
2.对连接主义知识观的质疑
作为一种学习理论,连接主义的概念在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Verhagen认为连接主义残留了大量未经证实的观点,而且他不认为学习能够存在于非人类的机器中。他认为尽管人们不断地适应技术图景的改变,可事实上人们仍然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只是同样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的地方。西门思回应称,由于网络中信息的复杂性和指数增长、人们能够通过全球网络交流并具有集合不同信息流的能力,所以新的学习理论是必需的。西门思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脑内,还分布式的存在于网络中,学习就是认识复杂网络形成的模式的活动。网络既是内部的神经网络,也是外部的,我们通过外部网络来适应的世界。”Kerr对连接主义的“知识半衰期正在缩短”这一口号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他引用Kay所说的由人类学家研究认定的非共性的一系列理解都不是通过自发学习获得的,那些都是我们共同已知的人类社会,例如:抽象的数学推理、基于模型的科学、民主主义和缓慢的深度思考。Kerr认为如果这类非共性的学习是重要的,那么就应该通过辨识不同的方法来教授,他并不是提出存在“基础知识”,而是指出识别策略的重要性来保证至少有一些学习模式是一直存在的。还有一种分析认为:Dowries把在连接性知识中提到的群组和网络间的差异看做是连接主义的一个重要元素,而西门思很少强调这一元素,他把群组看做是网络的一种类型。在关于CCK08的研究中Mackness,Mak and Williams发现,当连接主义的理论处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实践中时,它的多样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网络原则和突现性的知识就会妥协。Kop认为连接主义主要关注认知发展,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集中解释涉及物理成熟和随着个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互而发生改变时,该如何解读网络连接,特别是涉及解释特定环境中人的行为表现和道德发展。他认为Downes提出的分布式知识理论规则还没有完全从哲学领域扩展到应用教育研究中,所以连接主义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王竹立认为网络时代,管道和内容同样重要。因为没有个体对知识内容的建构,管道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他也对连接主义的假设:知识可以存在于非人类的器具中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门思没有说清楚,在网络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到底是人,还是非人类的机器或物理网络?他认为,恰恰是散布在网络各处的千千万万个个体的人和人类的组织对知识进行了加工、处理和意义建构,而不是非人类的机器或物理网络。
3.本文观点
在笔者看来,连接主义强调知识是网络,学习就是网络的形成。在连接主义的知识观中,没有专家和权威,或者说专家和权威的作用不再重要,小组意见可以替代专家的位置。知识网络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可以称为知识的网络者(Knowledge Networker)。这种一味强调开放、自发、自底向上的知识或学习观点,其实并不完全适合当前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幼儿、小学期间的教育。对他们来说,还没有能力自我确定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应该怎样去学习。这时候,由专家来预先确定学习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知识需要分级,从简单到复杂,每个时期应该学什么,有必要预先规定,否则,会陷入混乱之中。这种情况下,知识的层次模型会比网络模型表现得更好。即使学习者在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如果只一味地强调连接,而不强调知识的建构,从字面上看,就容易导致学习者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况。
连接性知识(知识生态)和其他知识观点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例如,连接主义认为知识是网络,网络由节点构成,节点可以分为隐性知识节点和显形知识节点。虽然在网络时代,使用知识生态概念更加符合知识的本性,但也不是靠一种知识观就可以通行无阻。知识生态(知识网络)并没有强调知识种子的形成,但是对于一个网络来说,其起源点至关重要。由此,笔者认为,知识应该划分为核心知识和自发性知识,核心知识由建构主义解释比较合理,自发性知识由连接主义解释会比较成功。由于学习可以发生在脑内也可以发生在脑为,脑内的学习用建构主义解释会比较成功,而主要关注外部知识源连接的连接主义对发生在脑外的学习解释会更为成功。
五、总结
连接性知识是连接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文中对连接主义的知识观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先介绍了网络时代知识释放的影响,知识不是静态的,知识一经产生,就会进入知识循环。接着介绍了知识环境的变革,连接性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变革和特征,知识的情境游戏。最后,通过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进行详细对比,并对连接主义知识观进行解读,得出连接主义对信息、知识激增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在理论上还没有质的变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化网络学习的理论研究(TJJX10-1-812)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6
“商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JamesF.Moore在他的著作《ThedeathofCompetition:LeadershipandStrategyintheAgeofBusinessEcosystem》中提出的[1]。这个概念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学认为,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关系,并且生物的多样性和共生性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要求和规律。众多的生物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其他生物提供共生的环境和条件,同存于一种共生体之中,共同进化和优化。JamesF.Moore指出商务生态系统正是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以上这些机制。众多的商家、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经济实体,同时还作为经济细胞,组成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功能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增长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与传统商务环境相比有显著的区别。从传统意义上说,企业必须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内进行竞争。但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原来处于各个封闭“湖泊”中的不同行业,由于Internet这条“电子运河”而沟通起来,竞争范围改变了。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有些企业采用了MRPⅡ、ERP、CRM、SCM系统等,但合作伙伴之间的电子化连接(Electronic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难以实现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各种组织间的、高效的电子化连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OS(Inter-organizationalsystem)、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M等,将伙伴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使组织间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换量与交换速度大大提高,为形成新商务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新商务生态系统不仅是一种实施电子商务的战略途径,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商务生态系统。与系统中的各成员共创新的集成化商务模式和技术标准,共享知识,协调与各成员的关系,并根据商务生态系统发展不同阶段(开拓商务生态系统、商务生态系统的扩展、对商务生态系统的领导、自我更新)的特征和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急于攻击其他企业的领导地位或驱逐弱者。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会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3]。
三、新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状况及其与当前其他管理思想的区别
商务生态系统亦区别于以产品或任务为目的而组织的动态联盟(VirtualEnterprise),动态联盟是建立在机遇产品基础之上,由多个各有专长的敏捷型企业利用各自的特长联合起来进行机遇产品的经营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一旦结束,联盟也自行解体,动态联盟把追求最大程度的敏捷性作为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商务生态系统则是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组成的共同体,其形成原因与动态联盟是有区别的。
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应用分析
(一)英特尔公司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英特尔的投资范围涉及世界各地多达425家高科技或与之相关的公司,是个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商,其通过庞大的投资来形成企业协作网络从而实现互联网战略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英特尔公司为了完成从芯片生产商到互联网建筑模块生产商的转变,仅在2000年,英特尔就收购了12家公司和企业,收购总额约60亿美元。
英特尔庞大的战略投资计划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是在PC机和芯片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投资。现在主要是在一系列有助于全球性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发展的领域进行投资。在进行投资时,英特尔着眼于一个整体的生态均衡环境,进行系统化投资,以弥补服务器、客户端、网络、服务和内容等方面的技术或内容的“差距”。接受英特尔投资的企业不仅可从英特尔的财政资助中获益,还可利用其带来的大量与互联网相关的计算平台和网络的专门技术,并可与其他同行协同制定技术标准。通过和那些不断开拓前进的公司合作,英特尔的工程师可更大范围地接触各种理念,这对公司未来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
(二)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不是单独依靠自己的企业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阿里巴巴现在的成功是通过自身建设的平台来主导整合庞大的系统成员架构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4]。
阿里巴巴通过提供诚信通服务产品建立诚信体系使得整个系统从中受益,而且诚信通产品对诚信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很大一部分授予给了用户和合作伙伴,例如,诚信通产品中的商家认证交给新华信、华夏和邓白氏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诚信档案由网商主动反馈的记录构成,阿里巴巴并不需要维持复杂并且昂贵的中央监控和诚信评价系统。
阿里巴巴对网商提供各种服务来帮助网上交易。例如,防骗打假的培训,提供贸易通产品帮助网商即时联系,阿里巴巴对网商的服务从保姆式转向教练式,鼓励网商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使网商成为系统中的主角,并有配套工具方便用户。
阿里巴巴更大的价值空间是由系统中的成员来创造完成。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不可缺少,阿里巴巴捏合的诚信、商机、互动和规模这四种要素对于其商业生态系统也是缺一不可,而且神奇的是,仅仅这四种要素就能孕育出网商生命体自我成长。
阿里巴巴不但在创造价值,他还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所创造的价值。阿里巴巴向网商提供服务产品收取的费用相对于阿里巴巴为网商创造的价值是物有所值的,统计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的成交机会是普通会员的6倍,这给会员带来的价值远大于他们的支出,因此阿里巴巴付费会员迅速增长。
(三)易趣和淘宝商务生态系统的竞争
在淘宝决定进入市场之前,易趣是明显的领导者,独霸C2C交易市场。淘宝进入这个市场之前,由于无法与易趣抗争于是采取了瓦解易趣商务生态系统的策略:免费。用户交易、登陆都是免费的。这招武器很有威力,虽然一开始易趣的主流卖家不会流失到淘宝,但是那些无法在易趣挣到钱而又要交店铺费的小卖家和学生卖家都会加入淘宝,包括易趣有些卖家同时也会在淘宝开店,因为这是零成本和有收益期待的。总结来说淘宝的策略就是:烧钱开路,铺入大量资金营销。淘宝期待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形成一个更大的商务生态系统,引发网络正反馈循环:随着人气的增多,交易增加,卖家会更积极投入增加;卖家增加反过来又吸引买家不断加入登陆平台。
淘宝网总价值:投入的资本+网络的价值=易趣的总价值:运营的收益+网络的价值。
奥秘在于:为了维持这个等式,最初淘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易趣没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淘宝网网络价值的增值(网络价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用户规模和交易量来衡量),于是同样的等式下,淘宝网络价值的增长大于易趣网络价值的增长,而由于运营的收益与网络价值是正相关的,为了维持等式,淘宝网投入的资本量会越来越小,或者说投入同样的资本量,淘宝的网络价值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易趣要么有所投入,要么找到增加网络价值的新方式,例如,易趣目前所做的将国内平台和国际平台对接,为用户增加外贸机会的举措以及重新准备投用第三方担保支付模式等等。
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启示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商务生态系统和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没有人能够完全预知未来,一切取决于企业的智慧和应对策略。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哪个企业胜出取决于哪一方的系统更有竞争力更有价值,双方都要慎重考虑自己的生态体系是否更有竞争力。
现在的企业从事电子商务从更确切的角度讲,不是采用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技术或营销手段,而更是在接受一种新的商业理念的启蒙,从接受电子商务实践电子商务的那一刻起,整个企业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轨道。
电子商务是ICT和商业这两个互相具有强关联性的要素直接碰撞的果实。因此,电子商务产业内必然首先遇到并首先实践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在前所未有的空间内大规模相互协调,将资源集中起来,甚至将消费者也融合进来形成一个共同进化的生态体系。
商务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的行业界限,它既可以在常规的行业界限内部成长,也可以跨越常规的行业分界线,这种理论方法适合于电子商务突破行业范围的特性。商务生态系统理论不仅提供了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各种战略联盟的方式,也可以从新的角度系统地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预测潜在的变化,采取恰当的行动,并有效地规避和减少风险,从电子商务中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穆尔.竞争的衰亡[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
[3]赵湘莲,王娜.商业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7):72-75.
[4]杨艳萍,李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竞争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