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产业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产业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市公司 财务绩效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抢占世界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国政府也于2009年开始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七大产业列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表明,在赶超先进国家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技术突破不是来自于传统产业部门,而是来自于新兴产业部门,因此,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好坏对未来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还没有较全面的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财务绩效的研究,而财务绩效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最直接体现,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绩效并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将为找出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状况的关键性内外因素打下基础,对企业完善自身经营策略和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财务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金融界、搜狐财经、中金在线、中国资本证券网、东方财富网等财经网站2013年7月所列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共501家企业),以国泰安(CSMAR)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2012年的财务绩效(排除了个别极值)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财务绩效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出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财务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财务绩效衡量指标
衡量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包括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股东获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风险水平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这些指标能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衡量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本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选取了以下常用指标的数据(指标中的B是指该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为期初值与期末值的平均值;A是指该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为期初值)。
1.盈利能力衡量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B)、净资产收益率(B)、长期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2.发展能力衡量指标。包括:资本积累率(A)、固定资产增长率(A)、总资产增长率(A)、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A)、利润总额增长率(A)、营业利润增长率(A)、营业收入增长率(A)。
3.营运能力衡量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B)、存货周转率(B)、应付账款周转率(B)、流动资产周转率(B)、固定资产周转率(B)、总资产周转率(B)。
4.风险水平衡量指标。包括:财务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综合杠杆。
5.股东获利能力衡量指标。包括: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普通股获利率A(每股股息/每股市价)、普通股获利率B[(每股股息+期末股价-期初股价)/每股市价]。
6.偿债能力衡量指标。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利息保障倍数B[(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长期负债比率;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度比率、现金比率。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特征
(一)盈利能力的主要特征
1.多数企业盈利能力在2010年达到最大后逐年下降。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代表性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2012年间除新材料产业公司在2011年盈利能力达到最大外,其他行业盈利能力均在2010年达到最大后逐年下降,除生物产业每年盈利能力差别不大外,其他产业公司在2010年盈利能力达到最大后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2012年更是如此。
2.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好于大企业。2009-2012年,中小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下同)的盈利能力要好于大企业(沪市和深市主板企业,下同),但多数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在2010年后都在下降。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比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大,而节能环保、新材料行业中的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大。
(二)发展能力的主要特征
1.多数企业利润下降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009-2012年间,多数企业的资本积累率、固定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正数,但多数情况下,这些指标为正的企业的比例都有所下降。此外,只有少数企业(低于50%的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为正数。这表明尽管在此期间大多数企业的股东权益、资产和营业收入都在增加,但很多企业的利润却在下降,这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各产业的企业在发展,但发展速度有下降趋势。就总体均值而言,除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有增加趋势外,其他企业的多数指标都有下降趋势,这表明尽管多数企业在发展,但发展速度在下降。
3.利润结构不合理可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就总体均值而言,尽管多数产业的企业总利润在增加,但时间营业利润增长率却为负数或小于总利润增长率,这很可能表明企业来自主营业务的利润在下降或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在下降,利润结构的不合理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4.企业规模与发展能力间没有明显关系。2009-2012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各项发展能力指标各有高低,没有明显规律表明企业规模与发展能力间的关系。
(三)营运能力的主要特征
1.多数产业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2009-2012年,虽然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除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外)的应付账款周转率都有所降低,但其他指标基本也在降低,这表明虽然多数产业在应付账款管理方面的效率有所提高,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总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则降低,综合各指标后,多数指标都显示除生物产业营运能力变化不明显外,其他行业的营运能力均有所降低。
2.大企业营运能力总体好于中小企业。总体而言,2009-2012年在绝大多数产业内,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均大于中小企业,而大企业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则大于或等于中小企业(除新材料产业外)。这表明,总体而言,大企业除在应付账款管理方面的效率比中小企业低或基本持平外,在其他方面的管理效率一般要好于中小企业,总体而言,多数指标都显示大企业的营运能力要好于小企业。
(四)风险水平的主要特征
1.各产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升有降,但变化幅度都较小。2009-2012年,各产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升有降,但变化幅度都较小。财务风险略有上升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略有下降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生物产业的财务风险下降幅度相对稍大;财务风险基本保持不变的产业包括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经营风险有所上升的企业包括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经营风险变化不大的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营风险有所下降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材料。
2.各产业总风险有升有降。2009-2012年,总风险有所上升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略微)、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总风险有所下降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略微)、生物产业、新材料。
3.多数情况下,各产业内大企业的风险及大企业间的风险差异高于中小企业。2009-2012年,各产业内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特别是总风险基本都大于中小企业,且各产业内大企业间的风险差异一般也都大于中小企业。
(五)股东获利能力的主要特征
1.就普通股获利率而言,各产业内很多企业的股东获利能力都在下降。普通股获利率B2009年最大,此后有大幅度下降,2011年达到最低,为负值,虽然2012年有所恢复,但仍远低于2009年水平。尽管各产业中大多数企业都在发放股利,且发放股利的公司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很多公司股价在下降,导致自2010年起很多股东的每股账面价值还是亏损。
2.就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而言,多数产业的股东获利能力都有所下降。各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为正,但每股收益为正的公司比例则略有下降,而每股净资产为正的公司比例基本不变。总体而言,2009-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每股收益在下降,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每股净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涨有降,而新能源汽车的每股净资产在降,就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而言,这些产业的股东获利能力总体有所下降。但生物产业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都在增加,股东获利能力也有所增加。
3.中小企业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一般高于大企业,但大企业的普通股获利率(B)好于中小企业。总体而言,各产业内中小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均高于大企业,每股收益也基本都高于大企业,但大企业的普通股获利率(B)好于中小企业,而普通股获利率(A)则与企业规模关系不明显。这很可能表明,大企业股价的负面波动要小于中小企业,从而导致就每股账面收益率而言,大企业股东获利能力好于中小企业。
(六)偿债能力的主要特征
1.总体而言,各产业的偿债能力强。
(1)各产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强。各产业资产负债率四年间变化不大,且基本都处于较适宜的水平或较低水平。其中,新材料产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52%-57%);其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51%-52%)和新能源产业(48-52%);再次为高端装备制造业(44%-50%)和节能环保(43%-50%);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为新一代信息产业(33%-39%)和生物产业(32%-34%)。这表明,企业的资产大大高于负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强。
各产业的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均小于1,比率较高的产业包括新能源(分别约为95%、60%、65%、63%)、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约为86%、44%、37%、517%)、节能环保(分别为74%、49%、46%、49%)、新材料(分别约为62%、40%、19%、45%),这些产业的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均比2009年有较大下降;比率较低的产业包括生物产业(分别约为17%、10%、21%、18%)、新能源汽车(分别约为15%、30%、25%、42%)、新一代信息产业(分别约为17%、13%、19%、15%)。这表明,各产业用营运资金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强。
各产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各年均大于1,新一代信息产业利息保障倍数各年都在9-20,生物产业在9-14,新能源汽车在6-18,高端装备制造业在6-15,节能环保在7-10,新材料在6-9,新能源在5-8。这表明,各行业偿还利息等财务费用的能力很强,尽管一些产业在2010年后利息保障倍数有所下降,但仍远大于1,依然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
各行业的长期负债比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新能源产业为23%-25%,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为19%-21%,新材料为16%-18%,新一代信息产业为11%-15%,生物产业为6%-16%,新能源汽车为8%-12%。这表明,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较小,企业长期偿债压力较小。
(2)各产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各产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各年间都变化不大,且各产业用流动资产、速动资产、现金来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都较强,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其中最强的是生物产业(三个比率各年分别为2.0-2.4,1.5-1.8,0.8-1.2);其次为新一代信息产业(1.8-2.0,1.4-1.6,0.7-0.9)和高端装备制造业(1.8-2.0,1.3-1.5,0.5-0.6);再次为节能环保产业(1.4-1.8,1.0-1.4,0.4-0.8),新能源汽车产业(1.4-1.5,1.1-1.2,0.4-0.5),新能源产业(1.3-1.4,1.0-1.1,0.4-0.5)和新材料产业(1.3-1.5,0.9-1.0,0.3-0.4)。
2.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大于大企业。除生物产业外,各产业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率基本都大于中小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基本都低于中小企业,大企业的长期负债比率各年都高于中小企业,这表明中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大于大企业。
2009-2012年间,各产业内中小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各年基本均高于大企业。这表明,中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高于大企业,但也可能说明中小企业对现金等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低于大企业。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2012年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偿债能力、风险水平、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数据发现,2010年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普通股获利能力都有所下降;各产业的风险则有升有降,但变化幅度基本都较小;各产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都较强,但这也可能说明企业对负债经营所带来的优势运用不足以及对现金等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较低。因此,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0年后财务绩效有所下降。
此外,除发展能力外,企业规模与其他财务绩效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总体而言,大企业的营运能力好于中小企业;大企业股价的负面波动很可能小于中小企业,从而导致就每股账面收益率而言,大企业股东获利能力好于中小企业,但就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而言,中小企业的股东获利能力大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好于大企业;风险水平低于大企业;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好于大企业(当然也可能说明中小企业对负债经营的优势运用不如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对现金等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低于大企业)。总体而言,多数指标表明各产业内中小企业的财务绩效好于大企业。
参考文献:
信息产业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信息产业; 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实质就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但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步调不一致,某些产业部门首先突破,然后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渗透和诱发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是那些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较高的技术含量的产业;有利于产业技术装备更新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产业;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一、 信息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信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于何为信息产业还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定义为“从事信息生活、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的生产部门”。[1]所以可以把信息产业定义为以现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搜集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本质就是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为职能的产业,其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重点的大量知识、技术的开发,它由许多新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型企业组成。是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高技术产业,正是由于劳动对象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说其它技术是人的体力的延伸,则信息技术则是人智力的扩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员来进行,也需要专业人员之间的联合协作。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
2. 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70%—90%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引发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源于大量的发明和创造,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础之上。因而具有高度的创新性。例如,20世纪发明的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都是以高度创新性为前提的。同时,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合于各行业的通用技术,它融合于各个产业部门,因而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信息产业还催生了一些“边沿产业”,如信息产业带动了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3. 信息产业是产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产业。信息产业是集资本、技术、知识于一身的产业,随着资本的投入、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信息产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例如,1997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高达2万亿美元,并正在以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高产出,而且还促使规模经济的行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增值率就高。下表是1997年世界前8位通信设备制造厂商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信息产业的研发费用较高,但是与其销售额相比,其所占的比重只有19.8%,所以信息产业是一种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
7. 信息产业的风险性高。前面论述的信息产业的高收益性是建立在高风险性基础之上的,其风险性表现在:第一,信息产业是高投入型产业,研究和开发信息产品需要巨额的资金,并且由于创造发明成功率的不确定性,巨额的投入有可能是血本无归,正是因为产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信息产业的高风险性。第二,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①市场范围比较小,信息产品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不得不制定较高的价格,这就无形中限制了产品的市场范围。②产品的专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销量。因为它们只适用于少数大企业或者政府机关,即使已经进入市场的产品也会因不符合特定需求而不被消费者所接受。
5. 信息产业是具有高带动性的产业。产业间都存有关联性度,信息产业也是如此,并且关联度很高,因此对其它产业有高度的带动性,比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内部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激光等产业的发展。在部门外部则带动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的发展。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带动性,信息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一大产业,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6. 信息产业的时效性高。我们知道,国际上集成电路的开发速度空前;计算机的发明虽不到50年,但现今第六代产品的研制已形成热点,微机出现才20多年时间,不仅设计工艺几经革命,而且新的机种也纷纷问世;特别是当前的数字技术革命正促使电脑、电信、电视等方面的技术走向大规模融合,使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二、 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个国家工业化推进过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伴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应用。不同时代的主体性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程度和功效是不同的。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性技术是信息技术。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渗透性、带动性,同时又具有较高共享性特征的高新技术形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超常规的,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有力杠杆。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从而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这就使得产业结构的范围日益扩大,层次和环节不断增加,内容和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加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边缘、交叉学科大量涌现,推动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庞大的而复杂的体系,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部门的形成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发端,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计算机业、软件业、核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群和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兴服务业。
2. 信息技术促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改造原有的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改变生产模式,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我们以工业生产为例来具体阐述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应用所带来的效果。首先,信息技术使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例,通过应用网络技术,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由原来的两周缩短为两个小时,专门负责票据处理的人员由500人减少到150人;而其投资800万美元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后的第一年就为公司节约2.7亿美元的运行成本。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成份的构成。据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说,现在的汽车工业已经不像传统的汽车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以占到一辆高级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的1/3,近年来,众多公司都在试图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来加速自身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最后,互联网将使传统产业能够集成整个供应链。电子商务变革传统产业的本质是:在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分销批发、客户服务的传统商业流程中,减少大量中间环节,实现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
信息产业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融合;融合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080―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批准号:04BJY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玉林,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技术产业经济;范小雷,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技术产业与创业投资。(湖北武汉430070)
随着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这一堪称“革命性”的产业创新,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这一现象也使得建立在明确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公共政策面I临新的挑战,因而日益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课题组(2001)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植草益(2001)研究了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周振华(2002)研究了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胡汉辉、邢华(2003)分析了产业融合理论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本文拟从信息产业的特征人手,分析信息产业发展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构建与产业融合相适应的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制度环境。
一、信息产业的基本特征
按照美国信息产业协会(AIIA)的定义,信息产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我国国家统计局2003年12月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将信息产业分为五个部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与传统产业以物质为主要生产资料,依赖于体力劳动的与机械化或自动化途径生产的特点不同,信息产业是主要依赖脑力劳动及其自动化途径进行生产、加工、存储、传递、开发人类智慧的产业,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1.高技术性。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始终是高技术的主流并且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技术,代表着人类最新智慧的结晶。信息产业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产业特点日益突出,设计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系统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产品从研制到投产的周期,信息产业的更新速度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因此,信息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表现出更新快、受科技影响程度大的特点。
2.高渗透性和高催化性。由于信息资源来自于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它融合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如制造业和服务业之中。同时,信息化产业的行业、职业以及产出等表现形态,既表现其相对独立性,又表现其相融性。信息产业的催化性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赖以生存的信息技术能渗透到其他各个产业部门中,促使劳动力要素和劳动资料的机械、物理、化学及其他要素的有机结合,综合发挥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高效能。
3.智力、资本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从研究开发、中试、服务等各种产业阶段看,都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员的共同协作,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风险和资本风险就更加突出。由于信息产业专业性强,一个企业难以支持庞大的智力和资金投入,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往往是许多企业相互结盟共同进行。因而,信息产业内部出现了合作式竞争的新格局。
4.高增值性。信息产业是增长快、需求广、产出高的高增值型产业。自1970年开始的以后几十年中,信息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由于它具有很强渗透性和催化性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各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远远超过其他产业,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效益。
二、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散,在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处出现了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重组,促进了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是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
1.信息产业广泛渗透于三次产业。产业渗透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信息产业由于具有高成长性、高关联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必将广泛渗透于三次产业,从而促进产业融合。有人曾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关联度做了测算,发现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都大于0.6,如表1所示。
信息产业与三次产业的这种显著关联性,使得信息产业能够极大地对三次产业进行渗透和扩散,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以物质资源投入和物质流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中,通过斯密所说的传统产业分工,使生产与消费的界限越分越清,产品与服务的界限越分越清。而信息经济中的互联网使顾客与产品生产者密切联系,产品只是一个待发生的服务,服务则是实际上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同时既是产品又是服务的供应才能满足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信息资源的投人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把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随着信息流的进一步泛化,其粘合性将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界限模糊化。
2.信息产业发展在传统产业分类边界交叉处产生众多新产业。产业交叉是产业融合的又一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态势,并进而催生出新的融合型产业,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技术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升级融合,而且三大技术之间也产生了大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虽然都是从事信息服务的部门,但由于各自技术不同,造成传输网络及其终端设备的专用性和分离性,其信息服务内容尽管存在个别交叉情况,如双向文件和数据可以通过电信网传送,也可以通过有形分发网传送,但总体上每种内容分别与其分配网络和终端相对应。因此,在其产业构架中,可以明显看到所存在的产业边界特征。这种由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与市场边界构成的固定化产业边界,使其处于“分立”状态,并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化信息的灵活性,不仅使传统服务变得更丰富多彩,如数字电视
和数字收音机,以及更高质量的移动通信服务,还产生了许多全新的服务和运作程序,如电子报刊、在线超市、家庭银行以及用于内部通信和商业运作的多媒体网站等。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网络对全社会各主要产业和经济部门覆盖率的不断加大,各产业部门开始打破彼此分工的界限,相互介入。公司之间不再讲求垂直整合,而讲求不同功能公司之间的水平整合。因此,产业融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并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各类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
3.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重组。产业重组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产业融合的另一种方式。在以非信息运行平台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单一经济主体或者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性”效果;或者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以美国在线公司收购时代华纳公司为例,二者分别属于网络产业和媒体产业,这两个行业面临的竞争情况是:互联网公司积极设法丰富网上服务内容,尤其是信息服务。但是,信息的权威来源目前仍然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公司在谋划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基于这种情况,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宣布以换股方式收购时代华纳,并购后的新公司成为世界第七大公司,其业务从杂志、电视网、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卡通一直延伸到互联网,它将重新规划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传统媒体业务和网络业务开始相互介入,并生成了崭新的互动电视业务。新公司所从事的所有媒体行业,包括报刊、电影、卡通以及最新出现的互动电视等已跨入了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
数字化和互联网极大促进了产业重组融合。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看,书报刊出版物、音乐、电影,一部分科学研究、教育和玩具游戏等在对象、用途、社会功能、服务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不会把它们归在一起。然而,当它们的产品经过数字化后,那都不过是由0、1组成的字符串而已,由此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重组后的新企业已经无法归为是传统网络产业还是媒体产业,而是以共同的技术、市场为基础的新产业,传统产业分类体系被打破。
三、融合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制度环境
1.融合型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传统的分立的产业体系具有明确的产业边界,而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融合型产业体系应是无产业边界的,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明确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融合型产业体系的这种无边界使得某产业容易改变产业的布局,敏捷地从一产业过渡到另一产业中,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产业融合所引起的产业界限模糊或消失已经难以将全部产业准确地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归属的不明确,意味着在“产业分立”背景下产业界限相对明晰时所形成和实施的“分立式产业管制”的方式无疑将不能适应也不利于产业融合的发展,产业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融合型产业体系要求对于产业的管制是综合型、系统型的,因此是市场化的、无主管部门的。
融合型产业体系是可竞争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认为,如果不存在沉没成本,则不存在所谓的市场进入壁垒,那么该市场就是能够进入和退出自由的可竞争市场。产业融合意味着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融合型产业体系中,新产业是在各个旧有的产业基础上,基于原来的技术、市场,通过信息技术的媒介催化而形成的,新产业的出现是没有沉没成本的,不存在市场进入壁垒,潜在进入者不存在生产技术、成本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劣势,进入和退出是自由的,是可竞争的。因此,融合型产业体系更有利于维持高效率的市场组织,有利于企业重组和效率的提高。
2.融合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何构建与产业融合趋势相适应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已是经济学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以往关于信息产业对产业分类影响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基础上的扩充,如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1962)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将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划入知识产业;马克・波拉特(M.Porat,1977)提出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的概念,并测算了美国四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动情况;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上出现“内容产业”的提法;次年,欧盟《信息社会2000计划》把内容产业的内涵明确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媒介的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和音像传播。还有学者对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提出了挑战,重新设定了新的产业分类。日本现行经济统计中采用按生产方法进行产业分类,把所有的产业分为物质生产业(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网络业(包括商品、货币流通产业和具有网络设施的产业,如商业、金融、供电供水等)和知识、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娱乐等产业)。周振华(2003)根据生产对象、内容的形态将整个产业体系分为内容产业(以比特加工为主的产业部门)、物质产业(以原子加工为主的产业部门)和位置产业(由信息流带动的物质流,如生产资料与产品运输、劳动力迁移、技术成果转让、资金转移等)。
日本现行的经济统计中采用的产业分类法和周振华提出的产业分类法,对于构建融合型的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融合型的产业体系要打破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分立,因为农业、制造业都是以提供物质产品为主,所以是物质产业部门;农业、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只是一个待发生的服务,而服务则是实际上的产品时,应形成具有大量服务性特征的新型产业部门,可以将其称为网络产业或内容产业。
信息产业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新兴信息产业;经济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结构性调整的不断深入,新兴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和发展期,新兴信息产业的“钱景”被不断看好,在此背景下,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对这些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当今国际背景下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
1新兴信息产业的概念提出
所谓新兴信息产业,是指随着当前信息技术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当前一系列新的产业相结合而出现的新的信息产业部门,其中“新兴”是针对技术的更新以及市场的前景而言的,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推广上。目前,新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我国也已经逐步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及其他政策的推出及实施,未来我国新兴信息产业将更多地以信息网络设施为基础,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及示范应用以及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为核心基础产业的新的信息产业发展集群。
2我国支持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的经济政策分析
新兴信息产业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种,它属于以重大信息技术突破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研发投入较高、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特征,因此在前期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政策制度尤其是经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包括新兴信息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大对新兴信息产业的财税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
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符合世界科技发展以及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新型信息产业发展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有效促进我国新兴信息产业发展,我国早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明确要求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财税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为此,我国仅在2017年对于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就已经超过了100亿元[2],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环境,逐步引导新兴信息产业向各类市场主体、各种资本进行开放,鼓励其积极进入新兴信息产业中。同时,我国还建立起了稳定的新兴信息产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了包括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尤其是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据统计,我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央专项资金,通过需求激励等综合性模式,支持和推动新兴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已经有超过24个省份相继设立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已经相继投入了超过40亿元,吸引社会资金79亿元。
2.2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新兴信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税收作为调节产业结构的重要杠杆之一,在促进新兴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为有效助推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在研发阶段,已经基本建立起货物和劳务税退税制度,通过减轻税负来有效降低新兴信息企业建设前期的各项成本,同时进一步降低新兴信息产业融资成本,持续支持新兴信息产业发展;在生产和运营阶段,国家正在充分运用延期纳税、税收抵免以及再投资退税等方式,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税负负担;同时为了持续加大对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已经针对新兴信息企业建立了税收立法,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信息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保险公司等向新兴信息产业提供的科技保险收入免于征收相关税费等等,持续有效地通过税收手段来支持新兴信息产业发展。
2.3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为进一步加大对包括新兴信息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还积极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从信贷角度来助力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各省已经出台了各种形式的针对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政策,以黑龙江为例,该省各大金融机构结合新兴信息企业的生产和融资特点,为这些企业量身打造了产业链融资、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以及个人住房抵押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及时为新兴信息企业提供各种资金支持;招商银行也根据新兴信息企业的自身特点,推出了针对新兴信息企业的“科技补贴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等[4],这些政策的出台也极大地助推了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
3结束语
信息产业的特征范文5
一、信息产业的构成与主要特征
信息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群,其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动。但无论信息产业如何变化,信息始终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要素。根据信息的生命路径(从信息产生到信息应用),我们可以将信息产业大致分为三类产业群:围绕信息收集与创造的产业群,如新闻、出版、数据库及相关设备的产业;围绕信息传输的产业群,如电信、有线电视、网络及相关设备的产业;围绕信息应用的产业群,如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产业。这种以信息为核心要素、以网络为纽带的信息产业将呈现许多新的特征。
(1)系统性。信息产业中,硬件与硬件、硬件与软件、软件与软件需要通过标准化接口来结合,才能发挥其效用。
(2)网络性。消费者消费信息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随购买相同产品或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呈现网络效应,并且易产生锁定效应。
(3)互补性。信息产业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产生于信息技术功能相对薄弱的地方。这就使信息产业的发展呈现一种相对平衡的发展态势。
(4)共享性。信息产业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加之网络的应用,使人们对于信息的认识趋于充分。随着网络的应用,经济活动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大大减小。
二、信息化对信息产业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信息化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内容是信息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对象,信息化建设丰富了信息内容;信息传输是信息活动不可缺失的环节,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网络的建设使信息传输的更加快捷、方便,也使信息资源扩大了共享范围;信息应用是信息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把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
信息化开发应用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环境。
1.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信息产品的消费最终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内容的消费,所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疑将增加人们可供消费的信息量,这将拉动相关信息产品的消费。
江西省近几年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机关积极组织相关信息资源上网,政府与企业联合共同打建十大信息资源库等。虽然,江西省信息资源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与信息增值能力较低成为制约江西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信息化建设中,人们容易倾向硬件设施的建设,加之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本身有一定难度,这就造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滞后,对信息产业市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江西省大多数企业仍倚重传统资源,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足是企业难以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模式发展,例如,鼓励民营信息机构和企业进行参与,也可以利用外资进行发展等。根据江西省目前情况,除了对政府需要的宏观决策信息资源要加强开发外,对企业所需的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应该是重点。
2.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直接刺激了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必须依附于物质载体而存在,所以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和对信息流动的要求,信息装备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网络可以减少信息传播的层次,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时效性,优化资源的配置,同时也扩大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江西省信息产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偏小,生产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如,2002年江西省生产了2.433万台计算机,而卖出了2.55万台。为了使江西省信息产业规模增大,实力增强,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打建产业基地。通过产业基地整合资源,聚集人才、资金,发挥整体优势,达到增强信息产业实力的目的。
3.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信息产业市场容量扩大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到高速、大容量、智能型的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具有高度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它的广泛应用,不仅对信息产业本身具有很大意义,如促使电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而且通过其广泛的关联度,也促使其他产业向集约化发展。
近几年江西省信息技术应用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设十大信息应用系统,数字图书馆初步建成。ERP、CRM、CIMS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管理工具已在江西省一些企业中得到应用。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滚动过程,所以企业对信息产业的依赖越来越强。尽管江西省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但投资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信息产业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今后,江西省除了对信息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应用,还应在开发低成本信息产品上做文章。
4.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对信息产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才是影响信息的最活跃因素,是信息运动的主体,同时人才是难以模仿的,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最根本的保障。其次,信息化人才是信息产业发展核心的消费者,他们由于掌握着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影响着周围消费者的意识,偏好。
江西省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江西省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江西省加强了对信息化人才的建设。如江西省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球最大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NIIT公司(印度国家信息技术研究院)与南昌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江西省共同建立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训基地。这些举措为江西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今后,江西省信息化人才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本土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培养并留住本土人才是解决江西省信息产业长期发展最根本的办法,引进外地高素质人才作为补充。
5.信息化发展环境主要指政府的产业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信息产业的各方面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本省企业的产品来刺激产业的发展,通过一些政策法规来协调产业行为,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政府通过一些措施来加快市场机制的发育,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江西省政府在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江西省软件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为了使软件业能够做大做强,江西省政府建立了金庐软件园,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并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信息,减少经营的盲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度竞争。信息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对于政府来说,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
三、总结
信息产业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发展趋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307-01
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在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明显地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梯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逐步呈现出了梯次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广泛性和国际性特征,使得了其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都具有了全球化特征,其全球化发展趋势就必然日益明显。此外,在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凭借自身雄厚资金、技术、品牌以及竞争优势,一般都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以及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销售工作,而不断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必然就使得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相比之下我国的情况则相对落后。
2、规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一些跨国公司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产量、质量和规模逐步呈现上升趋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如果没有巨额的资金注入,一般要想形成真正有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是比较困难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了时代潮流,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发展。这样,不仅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所在,而且也体现出电子信息技术规模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3、国际化、网络化发展趋势
一些跨国集团的发展比较迅猛,它们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资金、竞争等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了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主导力量,并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此外,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也必然使得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际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比较重要与关键的,而人才则在其中体现为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在研究、开发和创新过程中,一些中小科技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使得了其重要作用日益明显,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4、多元化、集中化发展趋势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同机械、能源、交通、建筑、冶金等技术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技术领域,而且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此外,技术创新具有持续性,这不仅能够保证电子信息技术企业获得可观的利润,而且更能促进其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实际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核心都主要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垄断方面,特别是集中于软件、电路集成和新型元件等领域。一般而言,软件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而电路集成、新元件等则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提和基础,都具有比较高的附加值。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竞争能力,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与生产方面,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软件、电路集成以及关键元件等方面。
二、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与电子产业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增加了电子信息企业的经济负担。引进外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也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制约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2、技术人才匮乏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人才是决定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劣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一些企业由于缺少技术人才,也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
3、缺少自主创新意识
由于我国依赖于国外的关键技术和元器件,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缺少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企业的创新意识缺乏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4、缺少良好的市场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发展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市场环境存在假冒伪劣电子信息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盗版商品贩卖等一系列的现象存在。逐渐导致恶性竞争,影响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5、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优化
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但是也存在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不平衡,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数据库产业规模小,技术创新力弱等问题。我国电子信息的本土企业在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方面低于外资企业。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因此,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并且注重运用高科技,努力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国家应加大对高端科技投入的力度,为电子信息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
要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调整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世界的竞争能力。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产业的全球性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要想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需求状况,改变我国仅仅表现在加工组装环节的竞争优势状况,着眼于高端信息产品市场,建立我国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3、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
电子信息企业要获得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的国内竞争力,就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此,政府或者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并且可以拿出部分资金,对现有人才的进行再培训,同时也要重视对潜在人才的挖掘,从而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队伍。
4、优化资源环境
要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优化资源环境。为此,政府相关立法部门要严厉打击盗版等假冒伪劣行为,为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却也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在国家的带领下,我们要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化,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