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教学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68-02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出现,为中医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课堂已不是学生知识唯一的来源,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了大量选修课和新兴学科课程,这也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带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临床课,也是主干课程。它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手段,根据中医妇科学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多媒体教学,如何配合和利用临床见习和实习,增加技能训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中医妇科学教学改革的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1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1重在基础 把握知识点中医妇科学是临床课,学生都已经学过中医基础课,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把基础理论和中医妇科内容相联系,即注意相同点,同时又要注意中医妇科的知识点。例如在讲女性生理特点时,先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从各脏腑生理功能特点着手,引出与女性生理关系密切的脏腑,详细叙述。中医妇科学的每个知识点都是由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文献摘要等要素构成。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每个中心内容下有一系列的知识点,随着教学的深入,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一个知识点,可以运用关键字词的详解,比较鉴别并配合一些实际病例,使课堂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容易掌握。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点理解、掌握,甚至终生不忘。例如在讲解月经的生理现象时,围绕《素问•上古天真论》[1]的“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从月经开始来潮,肾气盛讲起,分析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比如齿更发长、月经初潮、故有子、肾气平均、真牙生、长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形象具体的认识,便于掌握月经的生理现象。

另外在每次授课前都对前一节课的内容适当复习提问或小测验,这样既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把基础打扎实,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和内容的深浅,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2注重总结 前后归纳联系中医妇科学各论部分的特点就是病证多,分型类似、雷同,学生容易混淆,掌握起来困难。因此,总结归纳很重要。在讲解过程中先将月经特征和全身症状分开;讲全身症状则由证推症,逐渐把各种症状分析出来,合并于相应证型中,使学生既理解了独立的症状,又逐渐培养了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临床分析病证打下了基础。另外还可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一般先是给学生做一些示范,启发学生学会前后贯通,横向思维,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以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终生受益。

1.3病案讨论 活化思维在中医妇科学各论部分的学习中,笔者增加了病案练习,并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通过讨论,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角度和审题的正确程度都在课堂上反映出来。课堂讨论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临床基础并充分设计好每一堂课。

1.4临床带教 注重实效

中医妇科学临床中许多内容与中医各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相关。所以不能只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临床运用和操作。为此,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见习,在带教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动手。通过带教,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切脉时布指不规范;望舌时患者舌体过于紧张;问诊时条理不清,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等,当发现问题后,教师及时给予提示或纠正,这样既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缺陷,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为今后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2改革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的水平也不仅仅取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同时还取决于其所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2.1转变观念 教学思想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课堂已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上教师应转变角色,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而更要变教为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认识未来、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的工作重点应由以往的课堂主讲变为进行课堂总体设计和媒体手段多样化的应用方面,为学生准备适量的媒体信息,以适应各类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不同方法和习惯,吸引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媒体信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并灵活运用自己认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2优化组合 教学媒体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突出直观性、生动性和应用性,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比如妇科疾病一些特征望诊,可采用自制课件和教学光盘;舌诊采用模型课件和教学光盘等。通过各种方案的实施,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直观、形象、明了,既保留了传统教学内容规范、系统的优点,又发挥了现代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和学生把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

2.3建设技能实训基地 训练实践操作能力现有的中医妇科学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材内容除了专业术语,就是理论诠释,很难见到有助于指导技能训练的内容[4]。教好中医妇科学不仅要求学生弄懂弄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实践技能。因此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制定《中医妇科学技术技能实训大纲》内容力求实用、操作性强,目的明确,要求具体。②编写《中医妇科技术实训指导》内容包括训练项目的具体步骤、操作规范、水平测试标准等。③编写《中医妇科实训教材》内容尽量简练,注重总结归纳。④建立模拟诊室,或选择真实的患者来让学生实际训练诊治。

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器官系统;课程整合;基础医学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经验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要求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重新组建了学科中的医学基础知识,深入剖析形态结构与功能、微观与宏观、病理与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建立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深入关系,从而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同步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大纲、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改进教学评价等措施,努力推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1.1淡化学科界限,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作为一种文件对教师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以器官中心课程整合的第一步便是要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设计。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的基础上,细化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间既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同时也避免重复或者遗漏。并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2016年,学校教务处将内科部分课程(消化系统疾病)整合成“消化系统整合课程”。在明确了课程设置后,着手进行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以器官系统知识体系为主线,将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符合专业培养的目标。此外,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分工,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对重复的知识进行技术处理,例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重点知识与一般性知识要做好课时的分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大纲的设计,从范围和层次可以是多样的,不同的医学院校教学大纲的设计模式各有差异。例如广西医科大学依据“形态到功能、正常到异常、疾病到药物治疗”的模式,在各个不同的基础学科及基础与临床学科进行有机结合,着力于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得主线工作,分层次、分模块、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体系[4];大连医科大学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导向(OSO)”的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构建卓越医师培养的基础医学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模式,将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学科中的循环系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5]。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吸取了其他医学院校的成功经验,遵循以器官为单位,纵向整合原则,例如在《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大纲的设计上,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部分基础医学主干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以人体器官系统的模式逐一进行教学;同时在实验教学方面,将部分形态学或功能学课程整合,将生理学的“正常血压的调节”、病理生理学的“失血性休克”、药理学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等关联密切的课程整合成一个实验,既节约实验动物和其他开支,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减少课时数。这样“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能够做到紧扣培养目标,使学生学到的医学基础知识“实用、够用、适用”,更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的与分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交流合作

教学团队是指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合理的资源配备下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群体。医学课程的整合融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是课程整合成功的保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首先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同时亦需要具备先进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引导和交流,启发学生思考,不仅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其次,教师团队成员要加强沟通交流,让教学内容以系统化的模式出现,同时教学团队也要像人体器官系统一样协调运转,而不是过去在“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下,各个授课按学科体系分工,各自负责自己的学科教学内容,导致出现知识孤立,或者造成部分环节的知识点遗漏、重复。再次,教学团队建设也应该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要向在课程整合方面有着成功经验的教学团队学习,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改善自身教学团队中存在的各种短板。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许多医学院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锦州医科大学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公开课和教学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6]。大连医科大学建立循环系统教学团队,由来自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专业的教师组成,通过多次集体备课、试讲、讨论及全程听课提高授课水平。其次,对PBL带教导师进行分层次、阶段式、多角度培训。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原有基础医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支全新的教学团队,成员包括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和领域,实现了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使理论与实践双向发展。同时,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加强团队学习,在一段时间实践后,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1.3完善课程考核方法,推行形成性评价

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团队的建设,更关键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能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学习,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检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以期终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考察,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是指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放在首要位置,在学生的考核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高分低能。因此,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全面的关注和反馈,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足与缺陷,要及时指导、纠错,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广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制定了《形成性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形成性评价相关工作的意见》等制度,逐步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开展了学生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学校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基础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涵盖了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出勤率等环节,注重对学生的实验和在课堂讨论课中的表现。学校建立了由南方医科大学开发的医学类课程试题库,建成了“考易”考试平台,支持在线考试,实施教考分离。在考试命题的设计上,提高综合性、开放式试题的比例,减少识记性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串联能力和发散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双向细目表设定知识点、题型、难度和来源等组合参数,保证考试命题的科学合理。

1.4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改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反映课程改革成果的最客观依据,能够直接体现课程整合中的优势与短板,左右课程整合进展。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中,不仅涉及教学内容改革,还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授课技巧,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内容,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导向是“教师教得好不好”,以“器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导向是“学生学得好不好”,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原则。广西中医药大学设置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中心,实施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课堂教学三级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建立了教学评价长效机制,通过督导听评课、学生网络评教,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系统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建议,并将其整理分类,并加以分析,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及个人反馈,做出答复。

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3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其侧重反映的是中医和中药两者是共同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药学不仅是我国的三大国粹之一,在肿瘤、病毒性疾病、老年病、疑难杂症等疾病的治疗领域保持优势。

1.1中医药学的起源发展史

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本能需要,自从人类诞生之后,随之而来的疾病和伤痛自然就需要医药知识和医学技能来治疗伤痛和疾病,那么就有了后来的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当然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远古时代是中医学的萌芽阶段,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则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而晋至隋唐,则是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宋至金、元时期,则是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后来的明、清时期,则是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是中医学从低谷中向更高的地方飞去。历经远古时代、春秋战国、秦、汉、唐、明、清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是在人体结构、生理、诊法、辨证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令人羡慕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最早的医学巨著就是《黄帝内经》,而最早的药学巨著则是《神农本草经》。

1.2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谓的整体观念也就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人们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时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普遍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密不可分,这种机体的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整体观念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所谓的辨证论治也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2.中医药文化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唯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历史、军事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1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国文化最早就是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型的文化,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的肯定和发扬。如此强烈的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这种寓创作于解释,寓创新于继承的发展模式,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中医文化具有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这种实用理性满足于对事物的笼统的模糊的整体直观的把握,中医学是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中医理论的发展总是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而进步。中医文化是有机的自然主义。有机的自然主义即“天人合一”,这种有机的自然观使得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经久不衰。

2.2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是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为代表的养生学,以易学为代表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及各种传统理论融合而成的其他理论。这些理论共同形成了中医药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而中医文化背景和现实临床结合,便产生了独特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体系是由中医文化、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构成。这其中的中医文化是基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致中和、道法自然和以人为本。

3.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背景下翻译人才教学的创新模式

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中医一方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努力和现代科学相融合,将中医放入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大平台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医药走向世界,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人才教学创新的模式有哪些呢?

3.1自学――指导式

主要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主要步骤:第一步,提出要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第二步,开展自学;第三步,讨论启发;第四步,练习运用;第五步,及时评价;第六步,系统小结。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习工具,如字典、词典等。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

3.2目标――导控式

主要是设计一个由低到高的一个程序化目标,通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水平,合理安排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到最好。主要步骤:第一步,前提诊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点,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要的提示、复习和回顾,为学生学会新知识做铺垫;第二步,明确目标;第三步,达标教学,通过讲课,使同学们掌握所学内容;第四步,达标评价;第五步,根据评价结果,查漏补缺。这种模式下,教师要提前充分的备课,分析每个知识点,让学生牢记。

3.3传递――接受式

主要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比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步骤:第一步,复习所学知识;第二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三步,教师讲授新课;第四步,巩固练习,提高熟悉程度;第五步,检查评价;第六步,间隔性复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知识,但相反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掌握,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中医药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药学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计划为60学时,但中医药基础知识面涉及广泛,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等内容,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使本课程的教育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改革理论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显得非常重要。

1 课堂教学创新

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创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与超越,是在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市场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对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彻底革新[1]。引入新的元素,新的形式,转“被动”为“主动”,变“配角”为“主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等,不仅降低课程难度,而且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1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2]。在学习中医辨证基础时,由于学习内容繁琐,叙述性和记忆性强,学生反映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可以撇开书本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从一些比较典型的病例出发,采用让学生解答的形式,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重要的、难懂的问题上作展开说明,加上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中医诊断的过程有清晰的思路,最后老师加以概括总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提问,把望、闻、问、切的内容以及表里辨证的内容串在一起讲授,使学生对中医诊断的过程及表里辨证的要点有清晰的思路。

1.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3],课堂上教学若总是讲授书本上的理论和例子,学生听课的情绪总会有所低落。采用社会上、新闻报纸上“活生生”的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讨、探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要注意,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案例教学中,案例占据中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案例展开的[4]。同时,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学生感到原本抽象的方剂理论变成通俗易懂又贴近现实,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1.3 知识迁移教学法:中医药基础的理论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对于教师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得不讲但又比较难讲;对于学生来说,听课吃力,又没有获得理想效果。笔者尝试把话题转移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上,利用这种相关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比原来单纯采用理论讲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2 推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学生实践时完全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不用动脑筋主动思考,只须按实践指导的要求机械操作。学生感到被动盲目,事后也没有深刻的记忆;实验教学考核评定缺乏科学性,一般只根据实验报告,容易造成少数学生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个性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考虑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2.1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除了必要的论证实验外更多的加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例如在问病荐药技能训练时,教师给出若干个假设病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问病、辨证,最后推荐药品,并给出正确的服药指导。教师进行提问和评价。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都特别有满足感。

2.2 全面地进行实验考核:实验考核成绩不能单凭实验报告,而是要从平时成绩(包括预习、出勤、操作等)、实验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等方面综合评定。还可以适量地对实验中有创新,能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

问题的加分以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探索。

3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第二课堂活动则是容易被忽略的有益补充。若是能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课程教育,将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事半功倍。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是:专题讨论,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中医药领域的话题与教师展开探讨。这样,学生与教师主动沟通,学生彼此也互相促进,问题阐述显著深入,后续效应明显,很多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产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动机。专业讲座,通过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或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员给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和最新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到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情况。实地考察,把学生带出学校,走进企业,一方面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另一方面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其更加努力地学习。

4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是班杜拉(Bandura,1977)最早提出的,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的主观判断,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肯定自己的一种“我能行”的信念。它是一种情绪力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在学生遇到失败时尽量避免将他们和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作比较;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要鼓励他们向更好的学生看齐,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龙 伟.试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创新的基本内涵[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6,4(1):6.

[2] 樊嘉禄.医学逻辑的特质初探[J].医学与哲学,2002,23(4):55.

[3] 毛艳羚.高职院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职教与成教(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6:148.

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5.11.2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业型大学在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下开设了特色鲜明的专业。辽宁中医药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围绕中医药学专业而服务的学科,在现实教学中必然会有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并且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更新观念,同时结合学校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创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作为留学归来的新进教师,根据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体会和想法。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中,老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即便是近些年通过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尤其是高校中很多学生对不感兴趣的课程采取逃课的手段,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关心课堂的学生是否真正在听课。因此,只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才是实现学生回归课堂的必经之路。

1.1 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同时也是很多教师头疼的事情,尤其是现在高校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水平相差很大,由于本专业的教学对象是理科学生,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异较大,容易对学习产生“混”的状态,只有在迫于老师及家长的压力或是迫于考试、毕业的压力下才勉强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来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归纳总结能力。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地解决和帮助学生渡过理解上的困难,不能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课堂分组互动等来激发学生探索课程的兴趣。

1.2 将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基本点

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既能熟悉本专业知识,又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又是为中医药事业所服务的,所以就要将其与普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开来。以“知识传授”为教学核心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基本点,同时要结合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树立与培养学生为中医药物流服务的想法和能力。学生通过掌握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知识能为学习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同时也是连接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桥梁。

1.3 为中医药服务

既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那就必然要为中医药服务,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各种中药在运输、储存、包装、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信息的整理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求教师在知识的讲解、举例说明、幻灯片的演示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医药的物流有初步的印象。此外,物流的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整体观念”等中医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流管理专业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中医药特色和物流发展特色,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能力突出的实用性人才。

2 探索物流教学的新方法

物流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就会与其他专业有不同之处,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物流专业又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而独立存在。同时,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对学生毕业后的技能要求也不同,如何在物流教学中探索出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2.1 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开设课程时都会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但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往往脱节。因此,就需要在不改变课程设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变,教学实践证明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交叉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讲授物流成本管理时,将每一章节作为一个节点,然后跟进实践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解理论上一些难懂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动脑筋。当然,实践课程的内容必须要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2.2 尝试开展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培养成中医药物流专业型人才,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物流与中医药相结合。由于物流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的知识,因此要更好地将这些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简单的堆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贴近学生,要以将学生培养为专业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2.3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虽然全校已经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这种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仅仅是减少了板书的书写,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如在讲授物流运输设施与设备和物流加工的相关流程等课程时,非物流相关的工作人员是无法看到相关设备的,仅仅是课本上的图片无法使学生理解其真实用途和使用操作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否则学生面对文字时是无法搞清楚实际情况的,同时要加强模拟与实训教室的建设。但要注意的是,要避免整个教学中过多的课件演示、幻灯片播放以及影像资料带来的大知识量和信息,使学生无法消化理解课堂内容。

3 结 论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物流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采用新观念运用新方法。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又具有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些中医药基础知识,这对任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针对非医药类专业任课教师在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从而为教学服务,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亲贤.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育措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