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1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dairy farmers constantly promote self-economic benefits and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content of financial aspects as well as better their financial management so as to mak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ore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househol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关键词: 家庭经营;奶牛养殖户;财务管理
Key words: househol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dairy farmers;financi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70-02
0 引言
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为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了促进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应该对山东省的奶牛养殖户在财务管理上的规定做出合理的规范并对其财务行为进行分析,使他们的财务能够合理的利用和分配。
1 农户财务管理的含义
1.1 农户的概念
要了解农户财务管理,就要先对农户进行了解,什么才是农户,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农户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低,在国家所支持的福利中都没有享受的权利;居住在农区的户可以称为农户;农户的职业以农业为主。
1.2 农户财务管理的含义
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财务方面的管理,而如何对这些财务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就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而这些财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财务管理也是农户经营奶牛事业的财务关系的一种处理方法,包括了生产运营行为、投资行为、农户筹资行为等。对于这种经济方面的收入和管理需要更多的财务管理,这也包括了更多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要进行全面的调整才可以更好的对农户财务进行管理和协调。
2 山东省奶牛财务管理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
2.1 现金流和收支情况的管理
奶牛养殖户在现金的使用上要考虑到自己的成本和要使用的具体情况,要将自己的资金进行周转才能有更好的运用,现金流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现金流控制的好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上的运转。因此养殖户一定要做好现金的使用并做好登记且要记录下来。对于现金的收支要做好记账,每一笔收支都要有明细,对于收支一定要清楚来源和去向,而且一定要把控好资金收支的情况,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对财务进行管理。
2.2 经营分析运用得较少
很多奶牛养殖户在对自己的经济和经营上没有过多的投入自己的精力,因此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没有具体的分析和整理,最后就造成了经济的使用不当和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为了使农户能够增加经营方面的分析和管理,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让山东省的奶牛养殖户更加了解此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这就是财务管理方面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和知识。要让他们明白在做经营时什么才是最值得分析和了解的内容,什么才是最值得他们关注的内容,分析什么样的数据才是最好的管理自己的财务,使自己的奶牛事业做的更好更强。
3 山东省奶牛养殖户的家庭经营收入与财务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3.1 经营收入是否会受到家庭基本情况的影响
家庭基本情况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户主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户主为这个家庭所带来的收入,这个家庭的知识水平如何,技术如何,都与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而奶牛养殖户也会受到家庭基本情况的影响,户主的学历高,所得到的知识多,那么在管理和事业的发展上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整个家庭中的技术水平高和知识水平高同样会为整个奶牛事业带来更大的帮助。而家庭的基本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资金的来源与运用。
3.2 筹资管理行为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
奶牛养殖户在筹资管理行为方面有很大的限制,而且很多户主都不了解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家庭和自己事业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家庭的收入也受到这一方面的影响,如果没有合理的筹资管理行为那么家庭的经营收入就会被其所牵制。
3.3 决策与投资行为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
很多的奶牛养殖户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家庭的共同收入,所以在奶牛养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和决策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情况,更不能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在做投资和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先从自己的家庭情况开始做出考虑,要全面的考虑到家庭经营收入的组成部分有哪些,有了最全面的家庭经营收入分析才能更好的做出判断。
3.4 控制与经营行为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
在控制与经营的行为过程中,很多的奶牛养殖户会因为经营情况不同和经营手法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收入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但是如果没有控制好自己的经营情况和经营内容那么在家庭经营收入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对于经营行为的管理要进行更具体更全面的了解和观察使经营的行为更加的合理更加的适合这个家庭的发展和收入情况。在经营时要对经营情况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做好比对并找出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可以提升收入。
因此对于奶牛养殖户来讲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更是非常的多,户主一定要从多方面去了解财务管理的知识,还要全面的考虑家庭经营收入的情况,使家庭收入与财务管理能够平衡下来,也使管理模式能够合理,才能正确的开展奶牛养殖工作。对财务方面一定要有具体的分析和汇总,再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资金的运用和使用上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4 总结
本文通过上面的分析和介绍讲述了财务管理对于农户的重要性,也讲述了家庭经营收入上要如何改进才适应农户的发展,山东省的奶牛养殖这个行业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做好准备,做好一定的规划使整个养殖事业不受到财务的影响也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而家庭经营收入的过程中也不能与财务管理进行冲突从而影响到整个奶牛事业的发展。山东省要在这方面对农户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强他们的学习和知识,要提高农户的财务意识使农户的奶牛事业越来越辉煌。
参考文献:
[1]黎晓平.浅谈农村奶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01).
[2]方小琳.论财务预算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J].现代商业, 2007(29).
[3]陈春生.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
[4]卢晓春,张立国.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分析及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07(11).
[5]彭小辉,崔菲菲,周玉琴.农户融资对农户经济影响的计量分析——基于广西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7(08).
[6]邱昌功,刘学通,李志骞,张海荣.陕西省液态奶市场目前的困境和对策[J].中国乳业,2007(07).
[7]刘适,文兰娇,熊学萍.完全金融抑制下农户的信贷需求及其福利损失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3).
[8]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1).
[9]张龙耀,杨军,陈畅.信贷需求、信贷交易成本与农村利率市场化——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贸经济,2011(11).
[10]尹奕.陕西省奶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1]徐秋慧.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与控制[D].山东大学,2005.
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2
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改革35年来,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翻了近一番,各类农产品成倍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从农业经营体制的角度看,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底,我国农村有26261万劳动力转向了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当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8.76%。尽管目前在农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2.7亿多人,但其中毕竟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占多数。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考虑如何培养农业接班人的问题。二是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农业(种植业)在相当多的农户那里已经只是收入增长中的“副业”,因此,“怎么种地”的问题已难以回避。我国人多地少,绝大多数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规模细小且高度分散,生产效率不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为了增加收入,多数农户家庭不得不让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7917元的纯收入中,来自耕地经营(种植业)的比重仅占26.6%(2107元)。种地,对于相当多数的农户而言,正在变成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正越来越成为农民家庭经营结构中的“兼业”。因此,必须加快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也就是回答好将来“怎么种地”的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未来的兴衰,也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在农业人口逐步转移的背景下,加大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使农业成为有效率的产业,使农民成为能致富的职业,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在保障承包农户土地财产权利基础上促进土地流转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社会早已达成的共识。也只有真正减少了农民,才能为破解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但减少农民至少涉及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农业人口的城镇化,二是承包农户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2012年的城镇常住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6%。但是,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真正能够转为城镇居民的却微乎其微。这种农业人口只能向城镇转移就业而难以向城镇迁徙的“半城镇化”,使得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陷入了十分复杂的境地。一方面,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既给家庭带来可观的工资性收入,又使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扩大了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城镇从业的不稳定性和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又使得他们在到底是进城还是留乡之间难以做出明确的取舍。因此,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两栖生活方式就成了他们的理性选择:既努力在城镇打拼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又不放弃家乡的财产和生存保障,以使自己能够进退有路。这增强了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安全感,但却使农业经营形式的转型升级遇到了障碍。在超过58%的农民家庭有人外出打工、在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超过48%的背景下,为什么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面积却只占21.2%?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半城镇化”现象。但改变“半城镇化”现象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依靠城镇化进程来真正减少农民也就只能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而要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显然需要另辟蹊径。
我国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总体上规模细小,因此,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促使土地要素能有必要的流动和重新组合。但令农户担心的问题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否会导致其失去土地的承包权?这就必须解决好土地经营权进入流转后原承包农户对其承包耕地的财产权利问题。
我国法律规定,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下,农户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实际上明确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了农户拥有的是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它不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二是明确了对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只要不改变合同规定的用途,承包农户就可以自主选择各种实现土地收益的经营形式。农户可以自己经营自己的承包土地,也可以向他人出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可以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自愿互换各自所承包的地块,也可以和其他农户以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农业的合作生产;可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用于向金融机构抵押、担保融资,还可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股份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中去。在上述情况下,土地的承包关系均不发生变化,原承包农户仍将继续拥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者的权利。此外,在农户有了稳定的非农产业收入或迁入城镇居住、就业后,还可以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自主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成员,或按自愿有偿的原则将承包的土地交还给发包方。在后两种情况下,转让或交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就不再拥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者的权利,甚至还可以选择退出他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显然,选择以何种方式实现家庭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完全应当由农户自主选择,而不能采取任何违背农户意愿、损害农民权益的强制性办法。
要维护农户在流转土地经营权后对土地承包权的合法财产权利,就必须加快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这三者的关系。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指耕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的性质,必须保障承包农户的合法权利,必须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但承包农户的家庭人口、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却经常在发生变化。处理好这“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是发育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关键。改革之初,农民创造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由此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之后,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户家庭人、地关系的变化,不少地方的农民又进一步创造了农村土地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概念。而实际上,也正是由于“三权分离”概念的形成和被普遍接受,才能够使农户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去放心地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如果让承包农户因流转承包耕地的经营权而丧失他对集体土地的承包权,那他显然就不可能去流转自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因此,正如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家庭承包经营权分离后,并不改变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一样,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不应当改变原承包农户对土地的承包关系。这就可以使农户在土地经营权进入流转后继续维护其对承包土地的合法财产权利,从而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基础上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推进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党的农村政策始终强调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耕地经营规模的选择,必须从当地的实际状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既要考虑当地农业资源禀赋的状况,又要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的转移程度,还要考虑农业资源分配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我国人多地少,不具备新大陆国家(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可以普遍发展大规模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而改变“半城镇化”现象的长期性,又决定了多数有外出就业人员的农民家庭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放弃对耕地的经营。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推进我国现阶段的耕地规模经营,就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规模的适度。
耕地经营规模的变化,既是技术演进的过程,更是社会变迁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看效率这一个指标。我国目前还有约1.9亿户农民家庭在经营耕地,如果要达到户均经营百亩左右的耕地规模,那就需要转移出90%以上的农户,这显然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上海市松江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比较快,全区86%的农村劳动力已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具备了加快耕地流转、集中的条件。这个区从2007年开始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目前全区80%的粮田由1206户家庭农场在经营,户均经营耕地面积113.3亩。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下,夫妻俩一年种两季,年纯收入一般可在8万元左右,与上海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不相上下;而那些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代公司养猪的家庭农场,每年还可再增加纯收入六七万元。由此,目前松江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就基本适宜。
吃住都在家、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入又不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农场这种形式就对松江区的大多数农户有了吸引力,家庭农场主便成了抢手的好职业,家庭农场的耕地规模暂时就不必、实际上也难以扩大。松江区的实践表明,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必须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相适应,必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相适应,必须与多数农民所期盼的收入水平相适应。让更少的人经营更多的耕地,农业的效率和经营者的收入肯定都会更高,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如何使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因此,确定合理的耕地经营规模,应当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放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
四、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很大,其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经营者生产的农产品又各不相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农业劳动力正在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在家庭经营这一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农业必然会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演绎出多种多样的具体经营形式。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农村承包集体耕地的农民家庭约2.3亿户,其中有约4440万户发生了流转出承包耕地的行为(占承包农户总数的19.32%);目前仍在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家庭约1.9亿户,他们经营的耕地面积(包括流转来的耕地),占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92.5%。这表明,农民家庭仍是我国农业中最主要的生产经营主体。但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户承包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其他各类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也在发展。目前,全国已发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68.9万个,入社成员5300多万户;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0余万个,带动的农户约1.18亿户;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仍对农业实行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村、组约有2000个,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同时,租赁农户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也在逐渐增加,全国约有2556万亩耕地由企业在租赁经营。
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是农业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方面,由于农业人口的转移,原来由各家各户自己经营的承包耕地经营权有了流转和集中的可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这两方面的变化都在催生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的成长。从各地已有的实践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不同农产品的生产往往会对经营形式提出各不相同的要求。例如,粮棉油糖等大宗产品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耕地的经营规模。因此,通过流转承包耕地的经营权实行土地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便在这一领域应运而生。瓜果蔬菜花卉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和市场营销等,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方面少数“能人”的带动作用,因此,由专业合作社生产这类产品就受到农户欢迎。现代化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场,对技术、投资、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要求,超越了大多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能力,更适合引入社会资本实行企业化的经营。
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要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之外,通过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显然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从各地探索实践的经验看,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主要有三大类表现形式:一是通过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扩大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如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已达287.5万户;其中,家庭农场87.7万户,经营土地面积1.76亿亩,户均经营耕地200.2亩,年收益18.47万元,均明显高于普通承包农户。除了常规的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外,近年不少地方农民创造的土地托管、代耕、“土地银行”等形式,也对扩大耕地的经营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3
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无论是农业家庭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家庭经营是按一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按二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服务化经营则是按三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
汪向东、梁春晓新著《新三农与电子商务》通过对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农业电子商务的整合创新模式。与农口侧重产业化的思考相比,他们侧重电子商务――实质是侧重服务――进行的思考,问题意识是新的。
书中其中涉及的政策,如“整合相关资源,有效推进涉农电子商务”;“激发农民电子商务能量”;“营造和改善涉农电子商务环境”;“将政府平台的支撑服务与电子商务交易相嵌合”等,指向的都是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的涉及服务的方向。对于长期浸于农业产业化的农口人士来说,从服务角度提出转型问题,或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两位作者都不是来自农口,但当农口在工业化仅剩六年即将基本完成时,还提不出适应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带战略性、纲领性、强调转型的完整概念”(汪向东)时,他们的思考具有现实紧迫的特别的启发性。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农业现代化问题意识的转向。
农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林林总总,书中归纳的还多处于具体层面,进一步从具体上升为抽象,将问题概括上升到农业现代化总方向的高度上,才能解决最原则性的问题。我认为真正“带战略性、纲领性、强调转型的完整概念”就是农业服务化。
农业服务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它有着广泛的政策与实践基础。在基层实践上,信息化、电子商务助力和引领的“新三农”转型已经开始(书中大量篇幅都是这方面的说明);遂昌模式开启着服务驱动型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突显出“服务驱动”这个时代主题;浙江省的“电商换市”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级“电商兴农村”、“行业电商化”的战略和全局性的部署。这与当年安徽省率先推进、山东省率先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依托实践,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需解决和可解决的重大问题。
农业服务化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从更广阔的背景比较农业领域的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电商化,深层问题是一以贯之的,都是在求解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特别是求解中国国情下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如何有效结合。,将中国特色农业家庭基因激活,通过两权分离,统分结合,初步解放了生产力;但遗留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与社会化大生产对接,跟上工业时代的步伐。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由此提出。农业产业化在将二产的思路引入一产,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的同时,农户与企业的利益矛盾以及农民增收缺乏微观机制支持,又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此时提出农业服务化的问题,可以视为上述思路的否定之否定,通过将三产思路引入一产,用信息化驱动工业化(产业化),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所具有的工业化效率,另一方面彻底从微观上解决还权于农民的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个性化定制的家庭自主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对接的道路。
1、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服务化要比产业化的效率更高,比产业化更“产业化”
以农业电商化为代表的服务化,不同于网上做小买卖(“电子商务绝不等于网上零售”)。服务化首先是要以新的生产要素机制解决社会化大生产问题。用梁春晓的话说,就是要解决新的基础设施问题。具体说,要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代思路、“要想富先修路”的第二代思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基础设施的第三代思路。
梁春晓认为:“新商业基础设施在农村和农业中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形成分布式协同特征的信息生产力,优化重构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流通关系。信息生产力融入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集成化组装,进而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升级的巨大能量。”这不是对产业化的否定,而是顺着产业化同方向,进一步创造社会化价值:“当电子商务是端对端地把整个供应链平台都搬到互联网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型的电子商务,这是整个价值的重新创造。”
2、以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位势 ,从机制上保障农民增收
在全球经济服务化、中国经济也急剧向服务化趋势靠拢的新形势下,仅靠产业化单腿支撑农业有其局限,需要以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在整体经济中的现代化位势,跨越式发展现代农业。
正如梁春晓所言:“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服务业,我们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更优的增长方式”。在产业化机制下,我国农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从这种服务体系向服务业发展,是向市场经济的惊险一跃。需要实现电子商务服务与政府主导服务结合,共同支撑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化与服务化共同支撑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由电子商务带动或驱动下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形成三类服务业态,一是电子商务交易服务,汪向东在本书中总结的大量案例都集中在这一类业态中;二是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中国农业一旦与世界级的中国商务支撑平台结合,将释放出巨大能量;三是电子商务衍生服务,特指基于平台上的应用(APP)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产业化以公司为主体掌握重资产的思路,商务衍生服务的原理是,以农民为增收主体,让农民通过免费的商务支撑平台分享重资产,将增值的大头归农民所有。这是在机制上克服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利益矛盾的根本解决之道。它同时要求农民提高素质,从生产者向开发者转变。农民网商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希望。
3、通过服务化实现农业转型、效能提升和效益提高
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业,是指服务型经济、经济服务化。正如乌家培先生指出的:“信息经济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服务型经济”,是“以服务为主的经济”。对农业来说,这意味着实现一产的三产化,从传统的一产向现代的一产转型。
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4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二、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1、农户收入水平比较
农户收入水平比较(单位:元)
乡镇
GDP(2003年)(万元)
总收入
(2003年)
农业人口
(人)
人均纯收入
2002年
2003年
增速(%)
沙坨子乡
20,300
19,620
29,625
1,365
1,569
14.9
榆树林子镇
19,634
19,634
31,916
1,817
1,858
2.3
小寺沟镇
17,853
17,878
24,603
1,445
1,611
11.5
平房乡
5,434
5,469
16,988
1,600
1,620
1.25
全县
204,200
340,973
360,863
1,719
1,806
5.1
分析:4个乡镇中,沙坨子乡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达14.9%,高于全县水平9.8%,主要是食用菌发展迅速,从2002年的 万盘(袋)发展到2003年的920万盘(袋),户均增产 盘(袋);平房乡增速最慢,低于全县水平3.85%,一是退耕还林减产减收,二是食用菌发展缓慢;榆树林子镇增速仅为2.3%,低于全县水平2.8%,主要是退耕面积比较大,林果业受影响较大;小寺沟镇增速为11.5%,高于全县水平6.4%,主要是畜禽养殖发展较快,农民增收明显。
2、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2003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来源(单位:元)
乡镇
农业纯收入
非农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合计
食用菌
设施菜
其他
种植业
畜牧养殖
林业及其他
小计
沙坨子乡
750
14
22
86
142
1014
460
95
1569
榆树林子镇
194
713
30
224
142
1303
460
95
1858
小寺沟镇
247
153
107
407
142
1056
460
95
1611
平房乡
170
——
229
424
242
1065
460
95
1620
全县总计
560
165
120
264
142
1251
460
95
1806
2003年农户人均纯收入构成
乡镇
农业纯收入
非农收入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食用菌
设施菜
其他
种植业
畜牧养殖
林业及其他
小计
沙坨子乡
48%
1%
1%
5%
9%
65%
29%
6%
榆树林子镇
10%
38%
2%
12%
8%
70%
25%
5%
小寺沟镇
15%
9%
7%
25%
9%
66%
28%
6%
平房乡
10%
—
14%
26%
15%
66%
28%
6%
全县总计
31%
9%
7%
15%
8%
70%
25%
5%
分析:沙坨子乡食用菌纯收入2003年已达750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48%,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5%,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5%;榆树林子镇设施菜纯收入2003年已达713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8%,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0%,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0%;小寺沟镇畜禽养殖纯收入已达407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5%,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6%,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0%;平房乡畜禽养殖纯收入2003年已达424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26%,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66%,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也已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7%。全县农户食用菌纯收入2003年已达560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1%,设施菜纯收入2003年已达165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9%,畜禽养殖纯收入2003年已达264元,占农户人均纯收入的15%,农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70%,三大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55%。
3、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
农户收入状况与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的关系对比
产业类型
亩产
单价(元)
单位收入(元)
单位投入(元)
单位纯收入(元)
固定资产投入(元)
食用菌
6670
(盘/袋)
5
33,350
7,000
26,350
5,000/个
设施菜
西红柿
25,000斤
0.5
12,500
8,000
25,500
20,000
黄瓜
35,000斤
0.6
21,000
畜禽养殖
牛
——
——
——
——
1,000
——
猪
——
——
——
——
300
——
羊
——
——
——
——
50
——
玉米
1000斤
0.5
500
166
334
——
说明: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食用菌、设施菜、玉米全部按照单位亩产计算。
分析:三大特色产业中,食用菌增收最为明显,每亩纯收入为26,350元,不过前期有一定的固定投入,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设施菜增收也比较见效,每亩纯收入为25,500元,但前期投入太高,每个棚20,000元,而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一年四季不能闲;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存在困难,不仅投入增加太大,而且人手不够。但相对于种玉米,每亩纯收入仅334元,三大特色产业的确诱人。
三、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本身素质因素。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区位因素:此次调查的4个乡镇中,沙坨子、小寺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农户收入受区位制约较少;榆树林子因靠近凌源,许多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到凌源销售,比较方便,但受农户自身交通工具限制;平房区位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农户增收缓慢。
(二)资源气候因素:沙坨子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铁选业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榆树林子气候独特,所产的设施菜、花卉质高价低,已成为邻近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经济发展水平
1、产业化水平:沙坨子乡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较高,有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个,保鲜库26个,菌袋厂1家,龙头企业18家,有资质的菌种生产户15家,占全县的60%,交易市场1个,农民经济人270人,食用菌协会6000人,因而全乡有6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户数的75%,农户从食用菌上人均增收1000元。
2、市场交易水平:沙坨子乡有食用菌交易市场1处,农资交易市场1处,食用菌保鲜库26个,方便了菇农的产前原辅料购买和产后的产品销售,因而有75%的农户靠食用菌增收致富;榆树林子镇建有1处较大规模的果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额达4600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些邻近市场的农户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采摘新鲜产品出售,既可卖个好价钱,又减少了许多成本。
(四)劳动力素质
1、观念因素:农民素来守业意识强,创业意识弱,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沙坨子乡虽然有75%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但剩下的农户除了邻近市场做点小买卖外,尚有一部分农户仍然固守旧业,抱着“宁可日子舒服过,也不冒风险”的想法。
2、学历与技术水平: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的劳动力学历水平要较其他乡镇高,全乡15722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16人,高中及中专2038人,初中7451人;而平房乡的10041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没有,高中1433人,初中6667人。农业产业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食用菌和设施菜,一是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虽然所调查的4个乡镇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都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但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的程度与效果却不尽一样,沙坨子乡有90%的菇农经过培训,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6000人,因而坏盘率比较低,为4.25%。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农户表示“目前所学的技术仍不够,只要有技术员来培训指导,他们一定肯花时间学习”。此处,对于养殖业,特别是羊的舍饲圈养规模,一般数量达到200只就很困难再扩大规模了。
3、专业化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沙坨子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有会员6000人,农民经纪人270人,保证全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6200农户家家都有一名会员,在技术培训、学习与指导上联系比较紧密,在资金扶持上也互相帮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乡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但由于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及产业链条较短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供应种子、原料和统一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的局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而榆树林子、小寺沟和平房却还没有成立相应的蔬菜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依靠的仅仅是亲戚村邻的指导与互助,既缺乏信息来源,也不了解市场行情。
(五)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1、政策引导:指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政策引导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到位,落实得力。如该乡的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内生产大户杨连叔,获得政府无偿资金1万元,国家贴息贷款5000元,自己投入6.8万元,年生产食用菌3万盘(袋),纯收入可达近10万元。4个乡镇的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都比较到位,人均粮补7.35元基本到户。
2、基层干部带动能力:实践证明,村领导班子比较得力的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户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乡,60%的党员和80%的村干部首先带头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在学透了技术、摸透了市场,赚了钱、致了富后,又带领所在村农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县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71.4万亩算,人均只有1.8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粮食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收入也无法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进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一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二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我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外地的就业信息也比较匮乏,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劳务经济所能产生的作用相应减弱。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食用菌产业,存在菌种质量质量不过关、坏盘率比较高,原辅料来源受限或成本较高,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没有足够资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不稳等等问题;设施菜产业,存在因所购买私人品种不过关导致减产滞销的问题;畜禽养殖业,存在羊的舍饲圈养技术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发育迟缓,交易信息闭塞,交易量上不去。
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2、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家庭旅馆 体验营销 营销模型 庐山
一、相关理论
1.家庭旅馆的内容
家庭旅馆起源于二战后的英国,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家庭旅馆。作为感受当地家庭生活气氛的一种方式,其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B&B(Bed +Breakfast)即住宿加早餐,由家庭空出几间房屋作为客房出租经营,另一种叫Guesthouse即客人房,家庭经营的小型旅馆,其大部分房间用来出租。
学者就家庭旅馆的概念并未统一意见,国外通常认为家庭旅馆是家庭为经营主体、单个家庭经营且控制利益。我国有学者认为家庭旅馆是把多余的房间出租出去,并提供当地生活氛围的一种旅馆经营方式。目前国内法律对家庭旅馆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仅各省市地区出台了家庭旅馆的暂行管理办法,对其概念作出了规定,一般定义为:以家庭合法拥有的空置房为基本接待场所,接待住宿旅客并以获取收益报酬为目的,基于个体家庭或当地协会统一管理服务的中小型旅游住宿接待设施。
2.体验营销及体验营销组合
体验是一种感受,很多记忆重叠起来形成的经验。体验营销即用看、听、用、参与的手段,充分刺激调动消费者或者说体验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因素,然后重新定义、设计一种思维方式的营销方法。
20世纪70年代,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体验营销策略研究也开始快速发展。体验营销的模式也是研究内容之一,学者也较为关注体验营销组合的研究。其中王竹(2002)提出将体验营销组合作为消费体验的执行工具,组合因子有:(1)体验。体验是具备满足顾客内心需求的核心功能。(2)人员。工作人员做导演兼演员,在场景中生动地演示主题,让体验者身心投入。(3)氛围。硬件设施和软件要素配合,产生逼真、浓郁的氛围,让体验者身临其境。(4)定价。基本定价策略——顾客价值定价法。(5)渠道。短渠道或直接销售是体验营销组合中的一般渠道。 (6)促销。促销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形象和口碑。
针对景区家庭旅馆体验营销模式的构建,将借鉴以消费体验的执行工具融合,将体验、氛围、定价、渠道、促销应用到体验营销组合模型中,最大化家庭旅馆的管理和营销效益。
3.家庭旅馆结合体验营销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家庭旅馆尚属初步发展阶段,经营者素质、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等都待提高。而且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全,人们对于家庭旅馆也知之甚少,所谓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家庭旅馆。
体验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其量身定制的产品与服务,在服务中融入更多的体验成分,以顾客为中心,注重顾客心理需求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行比传统的营销方式更加有效。而且运用体验营销,可以提炼品牌个性,标榜消费个性,传播品牌创意与执行,建立消费和尊重,吸引顾客参与品牌互动,实现品牌认同的忠诚。所以有必要将家庭旅馆与体验营销及其营销策略相结合,从顾客需求和体验偏好出发,制定相应的体验营销策略,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并接受家庭旅馆,进而促进家庭旅馆业的发展,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二、庐山家庭旅馆的现状及挑战
1.庐山家庭旅馆的发展现状
为了解庐山家庭旅馆实况,笔者组织成员到庐山进行调查,访问了庐山上大量家庭旅馆业主,他们中大多在50岁以上,年轻的也有30多岁,教育程度主要是初高中,少数为大专或本科。
汇总分析发现庐山家庭旅馆大多是自用房屋,初始资金在15万以下,四分之一左右的是租房经营,初始投入资金一般30-50万,有的还更高。他们大多经营了三年左右,也有七年以上。主要是父母打理,儿女一般在外工作,但通过网络帮忙招揽生意,少部分会聘人帮忙。业主对市场及消费者的把握程度不是很深,大多停留在经验之中。
庐山旅游时令性强,旺季不愁客源,旅馆大多饱满,差点的也有六成左右。淡季则整体惨淡,只有16.6%的家庭旅馆能维持在六成,33.33%的家庭旅馆维持在一成左右,其他的无人入住。旅馆之间存在因客源而产生的价格战,但情况不是很严重。
其推广方式主要是利用旅行网站和口碑,其次是社交网络营销,较少与旅行社、考察团合作或在线下发起活动,基本实现网络化。不过网络运营主要是家中在外的子女负责,少数懂电脑的父母自己操作。接待主要由父母负责,他们像是亲切、温暖的阿姨,也因此庐山家庭旅馆形成了一种“阿姨”的氛围,取名都是某某阿姨家庭旅馆。
2.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庐山家庭旅馆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经营成果,但经过深入调查和横向对比,我们发现其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相对我国旅游发达地区如云南、厦门、海南等较为落后,外在的经营环境也存在种种问题和挑战,包括:(1)庐山旅游的季节性,导致庐山家庭旅馆消费的淡旺季反差过大,淡季生意惨淡。(2)景区大门的入场费阻碍部分家庭旅馆的消费群体。(3)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够统一规范,行业内部存在恶性竞争,彼此联系与产业联合不够。(4)经营者年龄老化,管理观念及其营销方式落后,缺乏现代化管理思想。(5)庐山家庭旅馆所持资源同质、产品设施简陋、服务内容单一、文化内涵不深、体验性不强,发展模式简化,竞争力不强。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庐山家庭旅馆存在以上问题,原因主要有:(1)外部环境包括庐山旅游的时令性、政府政策等。(2)经营者整体年纪偏大,观念陈旧,调查显示66.7%的人未意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而且其教育水平偏低,对电脑、网络营销较为陌生。(3)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与管理,家庭旅馆之间也存在价格战,扰乱市场秩序,给旅客不良影响。以上原因,阻碍庐山家庭旅馆的发展,为了突破瓶颈,我们提炼出了庐山家庭旅馆的体验营销组合策略,为其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三、庐山家庭旅馆体验营销组合模型
体验营销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感知,其重点是营造氛围,体验和氛围也就成了体验营销组合策略的核心。价值是通过顾客参与体验互动实现的,价值大小的衡量指标主要是体验之后顾客的认可程度,所以提供高水平的体验和高质量的氛围。而价格策略的着眼点是顾客价值,根据顾客体验感知的多少可制定出差异化的价格策略和产品策略。针对景区家庭旅馆的体验营销,综合参考前人研究,构建了体验、氛围、定价、渠道、促销的组合模型,通过五种策略配合,加强营销策略的整体功效。
1.体验
体验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生活方式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等,每个层次要求有所提高。家庭旅馆提供的住宿是一种初级的感官体验,目前庐山大多数停留在此层面,显得单调、没特色。如果平衡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丰富体验的内容、提升体验品味、增强文化内涵,一可以藉此完成定位,品牌带来更高的定价,二塑造后可拓宽更高档次的顾客。定位可对庐山独特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进行挖掘,如温暖舒适的情感体验、深山简居的生活方式、革命历史的展览馆,同时充分剖析消费者心理,制定出与众不同的体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2.氛围
氛围是家庭旅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要素配合产生的一种浓郁的感觉或效果。用氛围营销,就是渲染出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体验,让顾客来一次也铭记在心,下次寻求同类消费时首先该体验。良好的氛围,要有安全、可靠、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在空间设计、装修风格、环境布置上也要别出心裁,有一定的质感和美感,给人放松或优雅的感觉。建议庐山家庭旅馆在单纯的住宿功能上,增加一些大众欢迎的元素,例如休闲养生,可以在家里摆放麻将室、按摩器等,一方面增加营收,另一方面增加自身特色。
3.定价
定价策略是根据顾客价值而定的,注重氛围和顾客体验的家庭旅馆提供的不仅仅是住宿,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星巴克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还有城市里的第三空间,类似地,家庭旅馆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张床,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此可实现家庭旅馆的价值倍增。同时庐山家庭旅馆因淡旺季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每年的整体经营成绩不高,提高定价,一方面提高庐山家庭旅馆档次,其次也增加年营业额,也提高经营效益。
定价方向往高端发展,具体的定价做法可以更为灵活,在基本的日租上,增加短租、月租、半年组、年租等形式,当然区分淡旺季,这样不仅为顾客提供多样化选择,同时也调动了顾客的消费欲望,在庐山进行更多的消费体验,同时也间接地改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顾客群体。
4.渠道
体验本身很难实现大规模的传播,唯有借助口碑,吸引潜在顾客,适当地借助新媒体,才能发挥体验营销的最大功效。
目前庐山家庭旅馆营销基本实现网络化,也依靠口碑营销吸引潜在顾客,不过见效慢,而且渠道较为单一,导致经营吃力。建议采取目前较为流行的新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博客营销、微信营销、SNS等,同时利用旅行网站如携程网等进行预定支付,精准撒网,吸引潜在客户,让家庭旅馆的营销推广更轻松。同时为了避免淡季生意惨淡,可进行适当的线下营销,针对特定人群如美术工作者、公益团体、高校师生等进行邀约和宣传,让淡季也有一定营收。除了客户渠道的扩展,景区提示牌或景区地图宣传,也是一种影响和效应较好的渠道,庐山家庭旅馆可以多做尝试。
5.促销
促销是向消费者传递相关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以扩大销量。促销的实质是一种沟通,即信息提供者将刺激消费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以影响其购买决策。
当家庭旅馆的基础硬件和软件服务赢得一定口碑而且形成某种形象后,可以进行促销,提升经营业绩。庐山家庭旅馆的促销需要根据淡旺季进行区分:旺季不愁客源,可以招募家庭旅馆义工来庐山体验,一可以找到免费劳动力,二可以提高旅馆知名度;淡季更需要促销,可以尝试改变商业思路,用免费模式进行促销,即邀请游客到“家”中免费住,但平时的一日三餐绑定在“家里”解决,相当于赚餐饮的钱,这样刺激消费。除了免费模式,还可以采取折价、惠赠等促销方法,刺激顾客消费。
四、总结
经过到庐山实地调查访问,发现家庭旅馆面临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文化低俗化等问题。对此,我们构建了体验、氛围、定价、渠道、促销的体验营销组合,旨在引导庐山家庭旅馆升级,开发顾客体验需求,找准区别于他人的体验服务,设计好盈利模式和定价策略,拓宽渠道和挖掘消费人群,做好淡季促销,让庐山家庭旅馆走上健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而促进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该体验营销组合模型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可供江西乃至中国范围内的景区家庭旅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文彤,家庭旅馆业的发展——以桂林龙脊梯田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 2001,(1) : 26-30
[2]廖惠兰,阳朔乡村家庭旅馆营销方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大学旅游学院,2006.
[3]刘婷婷,阿尔山市家庭旅馆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辽宁大学,2011.
[4]王竹,体验营销的整合营销模型[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54-56.
家庭经营的概念范文6
民宿最早起源于欧洲,国外学者认为“民宿”一般指B&B(Bed and Breakfast),也有表达为Family Hotel,House Stay等,国内学界对“民宿”没有明确的界定,“民宿”一词源自日语“minshuku”,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后传到日本,日本的民宿是东亚地区的源头,受历史的原因,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宿起始发展受到了日本的很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继承,有创新,并发展而日渐成熟。近几年,伴随着旅游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我国的杭州,乌镇,丽江,大理等地,民宿也开始快速发展,并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间资本的高度青睐。
作者以“民宿”为关键词,分时间段进行了检索。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从1994年―2016年,关于民宿的研究论文检索到664条结果,从2006年---2016年,检索到391条结果,从2010年---2016年,检索到377条结果。从以上检索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民宿的研究从2010年后迅速发展起来。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有关民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宿概念、发展现状和问题、经营管理探究和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
一、民宿的概念研究
在我国,民宿定义还没有一个权威而准确地概念。在研究民宿问题时,出现了“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等各种提法。“家庭旅馆”侧重于提供住宿,“农家乐”更侧重于餐饮。中国台湾较早引入民宿概念。台湾《民宿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本办法民宿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这一概念现在也被众多学者认可和引用。并且规定,民宿的选址只能在以下九类地区:风景特定区;观光地区;国家公园;原住民地区;偏远地区;离岛地区;经农业主管机关核发经营许可登记证之休闲农业区;金门特定区计划自然村;非都市土地。《民宿管理办法》规定,合法民宿的房间数最少5间,最多15间。
而从现今民宿的发展情况来看,民宿也实际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家庭经营,通常管理者即所有者;二是和民宿主人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三是营规模较小,四是提供多种服务,彰显本地特色。民宿以副业方式经营,主人与游客必须要有交流,经营规模小,游客得到的服务产品除了住宿以外,还应包括享受当地的田园风光,乡土味觉及民俗,随后满足旅游者的心理,精神要求,民宿要重视住宿范围,尽量彰显人文关怀,给予住宿者有家的感觉。从其上述特点看“民宿”一词已包含“家庭旅馆”“农家乐”的内涵。
二、民宿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民宿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逆城市化”的发展驱动下,民宿对乡村生活理念的传递恰恰与现代人乡村情结的需求相结合,催生了民宿的迸发,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客栈民宿总数达42658家,其中云南以6466家客栈民宿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主要分布在南方,以西南和东南地区最为火热。一半以上的民宿平均房价在100―300元,700元以上也占一定比例。
全民休闲度假时代来临,渴望释放压力,追忆乡村生活,崇尚自然的度假方式的兴起,经济的发展导致住房增多,以及村里外出就业所产生的空心村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发展,创客返乡及各路资本的注入等等,所有的上述原因都促进了我国民宿的火热发展,但从发展进度看,我国整体还处于民宿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戴丽霞(2016)通过对海南民宿市场的分析,在法制建设方面指出我国民宿监管的立法缺失,经营主体缺乏合法性,监管主体缺失,违法经营惩罚机制缺失的问题,在经营方面指出,收费标准不规范,民宿食品卫生,住宿安全没有较好地保障,还有一些民宿无法有效处理产生的垃圾及污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扬欣,殷燕(2012)通过两岸民宿比较研究,指出我国民宿组织发展滞后,作用甚小,大陆政府对待各类民宿存在不公平问题,过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民宿的发展,民宿产品没有创新,民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散,乱,脏,民宿营销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推广,行业组织只能发挥指导,组织等基础作用,民宿产品千村一律,如初一辙。
黄海啸(2016)通过对浙江省民宿经济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指出我国民宿经营合法化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我国民宿存在项目单一,同质化严重,滞后于游客的个性需求。农产品销售规模有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等多项问题。
三、民宿经营管理研究
在竞争优势上,胡敏(2007)通过“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的建立,探讨发现民宿经营成功的核心资源,并期望通过研究说明不同核心资源对民宿经营成功的重要性,指出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和区位是民宿经营中的异质性核心资源,其中经营者和乡村风情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在评价体系上,范欧莉(2011)立足扎根理论,以“您对入住的民宿有什么想说的”这一问题为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选取网路评价324条,构建了民宿评价模型,提出在宏观主要集中在经营场所、服务、客房、价格和安全5个范畴,在微观上主要集中在位置,标识,建筑风格,装修风格,功能区域,服务,客房,价格,安全等16个范畴。
在经营形式上,虽然民宿最初的含义是经营者利用自家闲置房间进行出租,但民宿产业不断发展,民宿也衍生出多种经营形式。张延,代慧茹(2016)在总结我国专家学者对经营方式分类的基础上,把我国民宿在经营方式上分个体经营和合作经营两种方式,其中个体经营中分为主业经营和副业经营,主业经营民宿,顾名思义,经营民宿是经营者的主业,这类经营者利用自有资产或租赁房屋,为游客提供富有浓厚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副业经营的民宿,经营者将部分房屋用于出租,经营者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事其他农事等经营活动中。在合作经营上又分4中类型:即公司+农户、农户+农户、政府+农户、政府+公司+社区+农户的4种方式,并指出这四种合作经营方式各自的优势劣势及各自适用条件。
在风险感知上,邓念梅等(2014)以鄂西南民族地区民宿为例阐述了民宿风险分析,指出民宿可能存在的浅层次开发带来的产品雷同风险、标准缺失带来的低品质风险、低质量服务带来的品牌形成风险、过度开发到来的环境退化风险和租金增长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对民宿经营者的投资市场进行了总结,指出我国民宿经营者大致包括3种类型,即家乡或祖籍在此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有家乡情结和回馈家乡的意愿,通过对老屋的民宿改造,既可以满足自己的休闲需求,又可用于经营;自己期望田园生活的成功人士和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同时对我国民宿的客源市场也进行了归类即青年背包族,城市居民,海外游客,民宿主人兴趣爱好相同人士。
四、民宿建设策略研究
陈沫等(2014)通过对台湾和大陆民宿在行政与社会组织管理,民宿产品创新,民宿经营服务三方面的比较,对大陆民宿建设提出政策法制化、组织协调化、产品特色化和经营产业化的策略。
我国目前庞大的“农家乐”队伍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品味低端,产品单一,互动缺乏,消费力弱”等弊端已经暴露明显,针对精品民宿的发展,廖寿明(2014)指出发展精品民宿需要解决问题:将“精品民宿”作为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推行政策实施,科学规划“精品民宿”发展的重点区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力引进品牌化;融合民俗风情。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为保护民族文化,为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改善生活条件,要充分发挥民族村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民宿。李忠斌,刘阿丽(2016)以武陵山区利川特色山寨为例,在分析其发展优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特色村寨民宿发展路径,指出特色村寨的民宿发展要加入民族文化元素,要体现特色山寨文化元素,提出特色山寨民宿l展具体路径为“民宿”+自然生态、“民宿”+民风民俗、“民宿”+村寨科考、“民宿”+运动休闲和“民宿”+健康养老等。
大陆民宿种类很多,分类工作是其他方面研究的前提,清晰的分类有助于为不同类型的民宿制定不同的营销发展策略,张延、代慧茹(2016)按照经营发展模式,产品和地域条件,民宿的外观和风格,民宿的功能和体验,对民宿进行了分类研究,为不同类型民宿制定不同营销发展策略,从而促进民宿发展。
五、我国民宿研究展望
我国进入休闲度假阶段,度假人数剧增,市场需求增长,旅游者寻求个性的转变促使民宿迅速发展起来,民宿契合了旅游者对于情怀的追求,民宿以“慢生活,家服务”取胜,民宿主人提供亲情式服务,民宿工作人员无需穿工作制服,民宿主人与客人同吃同住,注重交流,分享人生体验,民宿主人具有一定文学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人生经验或具备某种特长,,民宿可以让游客更深的涉入农家生活,体验农村生活方式,上述的特点决定我国民宿在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之后,我国民宿必将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民宿的研究,作者认为民宿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是城镇民宿的研究。根据民宿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乡村民宿和城镇民宿,乡村民宿以乡村文化为内涵,多依托景区或者地域特色资源而发展,乡土气息浓厚。城市民宿多在于城中村或者城市闹市中,以公寓大楼式小套房形式居多,会有各种风格不同的装潢。从文献研究中发现,我国对于乡村民宿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城镇民宿的研究比较少,随着个性化旅游的发展,有很多历史文化背景的城镇,其城镇民宿必将也会随之受到游客的青睐,城镇民宿的研究也必然要跟上发展得步伐。
二是民宿经营的问题。在民宿高速发展中,部分地区民宿行业也出现过热现象,相当一部分投身民宿行业的规划师,设计师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对旅游消费市场很不熟悉,他们发现情怀和商业又很大的矛盾,从国内民宿的研究看,多从经营者的角度进行供给方的研究,,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市场需求是经营者服务的目标,建议多从市场需求角度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了解民宿消费者现有和潜在的需求,使民宿经营者经营起来更加有的放矢,使民宿经营得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