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1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未来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外资银行 中国市场 经营动机 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在进入国内市场后,所能体现的是一种快速灵活的发展方式,现在在外资银行在市场份额上的比重是不断的增加的,并且依靠自身的发展特色和充足的投资来源,现在的外资银行在抢占国内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后劲是非常足的,所以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做出详细的判断是很有必要的。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现有的银行对外开放策略使我国进一步的增大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同时我国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也给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外资银行是国内的银行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来的发展状态也改变了进入市场初期的激进现状,开始向平稳的方向发展,现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在资产流动,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都是非常良好的,而且在现有的法人制度政策的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愿意把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变为在本地注册的外资企业,这样的注册在加强了我国外资的份额后,也有利于外资企业增加自身的实力与竞争能力。
二、外资银行的在国内的经营动机
(一)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我国自从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显著提高了经济实力,并且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并且受到现有的经济政策推动,小额投资和一些中小型贷款在国内经济投资份额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是非常需要银行的支持,可以说银行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越高,那么获得相对的经济利益也就越大。所以外资银行在国内投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在国内的银行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从而能够在国内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加长期的发展利润。
(二)推动自身企业的强有力发展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中具有更加明显的发展优势,外资企业所能依托的不仅仅是完善合理的发展体系,更有的是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依托与比较便利的网上投资和理财,外资银行更加能够受到国内投资人的欢迎。外资银行在国内进行经营可以有效的推动在华的企业知名度,外资银行在国外的理财方面所能具有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并且许多外资银行都具有全球投资的经验,现在许多国内的外资企业在个人投资方面都是有精品的理财项目,这对于现在我国的投资人的选择都是非常良好的选择。通过这样的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运行,一方面能够在推动我国理财形成更加合理健康的局面,也可以让国外的企业吸纳更多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外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策略
(一)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发展品牌
外资企业最大的经营策略就是企业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围,而且依托于企业文化,在经营战略方面就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一些企业比如说花旗,在经营策略上就体现出鲜明的进取特色,它在选取经营范围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投资理财项目,更是涉及了中国市场的许多领域,体现出了鲜明的企业进取文化,而且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就选择相对稳健的发展策略,也有一些企业在选择经营模式时也比较愿意选择利润与风险比重的项目,这样不同的发展方式也使得外资企业形成了特色的发展品牌。
(二)细化客户策略
中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往往是没有形成特色的管理体系,而外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 就做到了尽量的细化,依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来制定特色的客户管理方案,让不同的客户都能够尽量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让客户选择不同的项目来进行投资。这样的客户管理并不是盲目的,外资银行在融入国内市场时,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对所要进驻的市场来进行客户分析与调查,通过这样的调查获得有效的客户分析,然后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客户项目方案的制定,针对不同的项目来设置差别化的客户方案,这种不同阶层有特色的服务管理,可以更好的让客户感受到周到的服务。
(三)推动核心的业务战略
外资银行的业务战略是多种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核心业务就是打造特色的个人业务,并且现在这些业务也能够为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个人业务具有非常大的私密性,这样的核心业务极大的增加了外资银行的实力,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济效益。而且现有的外资核心项目具有强劲发展力的就是网上银行投资管理,这样的项目也是外资银行中非常高效益的战略项目。
四、结语
随着现在的国外资金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升,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战略是非常值得银行体系考虑的,通过合理化的分析,让国内的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实现更加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具海星.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及经营策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04.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3
外资银行紧盯中资银行三种人才
中国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缺失现象,这种现象被金融专家称之为“银行贫血症”,其后果不言自明。从发展的眼光和趋势看,未来金融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三种人上面:一是具有较高文化知识、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具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业务的科技人才和骨干;三是具有较强公关、开拓、营销能力的人。
具体说,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骨干。他们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背景和客户关系,是国有商业银行创利的主力梯队和核心人才,他们是外资银行的首选目标。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派员工。他们既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又了解中国商业银行运作的模式,同时具备国内银行业的良好人际关系;既能很快适应外资很行的工作,又能促进外资银行业务的本土化。他们是外资银行瞄准的第二个目标。三是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招收的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及归国留学生。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经过国有商业银行几年实战的熏陶,这是外资银行瞄准的第三个目标。结果是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变成了外资银行的人才培训基地。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从总体上看,中资银行基本上是处在一种劣势状态,但也有一些优势。首先,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规模相对小,所能提供的中、高级职位相对有限。其次,高素质的人才所追求的不仅是高的收入水平,还要求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博大精深”,“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中资银行的优秀人才而言,与其在外资银行做待遇略高的一般员工,还不如在中资银行做薪酬略低的主管骨干。在中资银行工作,高素质人才的发展空间比较大,他们本身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在外资银行工作,职业稳定性较差,发展前景难以预期,职业生涯的机会成本较大。
中资银行人才管理弱在何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资银行将在同一框架下开展全方位的人才竞争和业务竞争。面对竞争对手,要想获胜,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管理弱在何处呢?
员工工资的无差别政策。在信贷市场上,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银行的客户有优劣之分,称之为二八原理。即80%的客户只给你带来20%的效益,而那个20%的客户则能带来80%的效益。所以这个80%客户的需求和那个20%的客户需求往往是不一样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实行无差别的工资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
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职业发展是仿照行政管理那种单一结构的管理职位进行的。就一个单位来说,这种单一的管理岗位的供给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我国几家大的商业银行来说,这种岗位的供给肯定小于对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导致各级领导都面临着他的下属给他构成的一种有形和无形的职务晋升压力,这种职务晋升的压力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合适的渠道去缓解。近几年,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流失的人才比较多,究其原因,除了与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有关外,与其职业发展通道严重受阻有直接关系。
员工岗位的流动环境僵化。在国有商业银行,计划经济色彩还十分浓厚。员工工作岗位的获取方式,以前基本上是单位分配,分配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而且分到一个地方后,若想换个岗位,流动一下是很困难的。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流动几乎是小概率事件,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这种非常有限的人员流动,也是组织主导型,而非个人主导型。员工的工作岗位与他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兴趣会产生严重错位。事实上,许多人在国有商业银行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TT作了许多年还默默无闻,到了外资银行便“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由一条“虫”变成了一条“龙”。
人力资本的增值速度受阻。个人的人力资本是否能随着单位的发展而得到增值,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培训机制的完善程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惟有学习型组织的商业银行才能造就出一流的、高素质的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虽然这两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培训强度逐渐加大,培训的档次也逐渐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在这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员工忠诚工作的同时,个人的人力资本如何实现增值是各级行长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资银行如何面对“狼来了”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业银行经营,为的就是一个“利”字。外资银行登陆中国,抢夺国内金融人才,目的也很明确,就是“逐利”。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有商业银行确实存在很多短时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为了长远利益,必须加快解决。
一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改善,逐渐改变沿用已久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要留住国内高级金融人才,就必须有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制度。现在国有商业银行收入分配政策受到外部政策的约束还比较多,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外部的这些政策约束会逐渐弱化。所以,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和资产质量的改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要压缩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规模。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仍然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员规模,一切的改革和发展都会化为乌有。所以必须压缩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人员规模,做到减员增效。
三要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质量结构。国有商业银行人员的质量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存量,二是增量。存量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员工。要改善这部分员工的质量结构,惟一的方法就是加大培训力度,舍得重金投入,加大智力投资,提高培训的强度、质量和科技含量,使人员的培训和使用密切相关。在增量员工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做得不错,在大幅度地分流人员、压缩人员规模的困难情况下,始终坚持尽量拿出一些指标,引进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质量结构和知识结构逐渐改善。
四是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分层管理。我们现在的用工制度还比较单一,无论是管理层、市场营销层,还是操作层,实行的是同样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用工制度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必要招一个研究生放在那里去坐柜台,这一方面会加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人才使用的缺陷。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4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结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其银行体系。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份额的上升,是成熟市场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的银行体系融合的一个表现。在拉丁美洲以及转型经济的中东欧国家,外资银行占到了当地银行资产总量的大部分,而在亚洲,尽管外资银行所占比例比上述地区少得多,但是也成为了当地银行部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外资进入大幅增加,至1999年外资控制率达到了50%以上。90年代上半期中东欧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之后,国有银行的私有化进程大大地加速了外资银行的进入的步伐。最初出售的银行大多数是中小银行,但1999年以后,大型的国有储蓄和对外贸易银行也在出售之列。匈牙利在私有化的进程中走在最前列,到了1999年末,银行系统的外资控制率接近了60%。波兰的私有化进程是渐进的,但1999年到2000年有所加快,在1999年中期Pekao银行出售之后,外资控制率也达到了53%。捷克在1998年开始对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改造,到了2000年初,四家大型国有银行中有三家被出售,外资控制率将上升至60%。在2001年仅剩的一家国有银行私有化之后,外资控制率达到90%。
在拉美,尽管外资银行进入历史很长,但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其数目才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西班牙金融机构掀起的并购浪潮。在1994年底,外资银行在阿根廷和智利已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在1996-1997年一系列并购活动之后,外资银行控制的银行资产已经达到了50%。而市场规模较大的巴西和墨西哥,外资渗透率一直较低,但是到了1999年底,外资银行控制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8%,而且2000年5月第三大银行的出售及2000年6月第二大银行的出售,使得墨西哥外资控制率迅速攀升到了40%以上。巴西是拉美唯一的外资银行在其银行体系中不占主要位置的国家。原因在于大量的银行资产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并且有三家大型的、资本充足、管理良好的私人银行。1997年、1998年两家大型欧洲银行的进入,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该国银行业的格局,并且加剧了竞争,随着一些国有银行的私有化,进一步的外资收购是有可能发生的。
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外资银行的作用比中欧和拉美国家要小得多,这一现象部分反映了政府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尤其是限制其进入零售市场。1997年金融危机后,除马来西亚外,一些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放松了限制。韩国第一银行(KoreaFirstBank)出售给新桥资本(NewbridgeCapital)使得外资银行控制率在韩国有所上升。危机后泰国有四家银行出售给外资金融机构,使外资控制率从1994年的0.5%上升到1999年底的4.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引起了国际上一些学者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份额急剧上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期全球银行业合并整合的大趋势。金融服务行业的国际化使得银行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来自证券市场的竞争,使得银行业的净利差和利润大幅减少,降低了银行牌照(Franchise)的价值(Folkerts-Landau和Chadha,1999;VansettiGuarco,和Bauer,2000)。同时,银行业在本质上是信息和计算机密集化的行业,其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的成本在近几十年大幅下降。这一方面产生了规模经济,特别是在银行后台业务运作方面;另一方面扩大了银行业务的范围,特别是银行OTC衍生产品出现和快速发展。为了获得这一规模经济和产品范围扩大的好处,银行之间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进一步降低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率,促使大型跨国银行为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涉足其他金融领域,并向海外大规模扩张(Canals,1997)。
中欧转型经济国家只有短暂市场经济历史,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力量迅速建立高效、稳健的银行体系具有相当的难度;另外,向银行系统重新注入资本需要较高的成本,这使得该地区国家的政府认为将国有银行出售给外国战略投资者,是解决银行系统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案。近期,为了加入欧盟并达到OECD的成员国条件,各转型经济国家政府进一步放松了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
与此相似,90年代中期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的银行部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促使政府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输入重建资本,带来先进的银行技术。在已有大量外资银行的国家,如阿根廷和智利,90年代下半期的金融混乱导致了一系列的银行并购,大大提高了外资银行在当地银行市场的参与程度。
前已述及,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在亚洲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中欧和拉美,但市场参与者预期这一情况会在未来一段时期有所转变。先前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来解释亚洲外资参与程度较低的现象。
其一,政府担心在发生危机时,外资银行会迅速、大幅减少对当地的贷款,并从东道国撤出资金,因此认为外资银行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其二,当地银行的家族所有制和管理结构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一大障碍,因为家族往往不愿意将所有权转让给外国战略投资者(FitchIBCA,1999);其三,如前所述,在亚洲参与跨国并购的外资银行大多数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然而大多数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银行不得不在俄罗斯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之后,处理自身资产负债方面的问题,日本银行也陷于处理国内问题丛生的金融体系,无暇向外扩张(IrvingandKumar1999);其四,亚洲国家的银行中介化程度远远高于中东欧和拉美,所以进一步增长的预期小于上述两地,如果外资银行进入亚洲国家,必然要做大量的重组工作;最后是银行牌照的价值在逐渐降低,许多大型企业借款人转向资本市场融资,加之网络银行的发展降低了建立大型银行网络的价值。
二、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动因的假说提出
一国银行体系外资银行参与率(控制率)较高,基本上反映了外资银行有意愿进入这一他们认为是有潜在盈利机会的市场,以及当地政府有意愿向外国竞争者开放其金融体系,以提高其效率和稳定性并解决其银行危机的问题。故此,我们认为外资参与率和控制率必然受到市场上已进入的外资银行和当地银行的成本收益的影响,受到政府在危机后重组银行系统的成本的影响,并受当地宏观经济条件以及金融部门市场结构的影响。为此,我们就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动因提出以下假说。
影响外资银行决定是否向海外扩张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外资银行本身以及即将进入的东道国两个层面来考察,就外资银行本身而言,有两个方面:
(一)扩展业务的成本和收入方面的动力
Focarelli和Pozzolo(2000)曾将衡量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变量和银行效率等因素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向海外扩张的程度正向相关,而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的银行更可能在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合理的解释是,创新能力强的银行更有能力寻求新的利润机会,会有较大比例的收入来自非传统业务,也会有较大的向海外扩张的倾向。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这种类型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增加该国的福利,当然这还要看他们进入后所提供的银行服务的类型。因此,我们提出:
假说1:外资控制率(或参与率)与外资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正向关联。
本文选择三个变量来外资银行在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资产收益率或资本收益率之差,以考量两类银行盈利能力的差异;二是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营业费用之差,以考量两类银行经营成本的差异;三是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之差,以考量其高端业务能力(金融创新)的差异。
(二)客户跟随战略
就银行自身而言,在其客户——跨国公司将业务扩展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时,它们有时也会为了追随客户而到海外设立分行或附属银行,在境外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奉行的客户跟随战略。
对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的客户跟随战略的研究始见于Goldberg和Saunders(1980),他们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向海外扩张的情况,当时美国银行主要投资于英国,两位研究者发现美国对英国的出口额与美国银行在英国的直接投资额(FDI)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他们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美国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并且非银行部门的FDI也是决定银行部门FDI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在东道国和母国经济交往密切、经济融合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外资银行会本着追随客户的原则来到东道国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不间断、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般用非银行部门的FDI来描述两国经济的融合程度。有许多研究检验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程度和银行部门FD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融合程度越高的国家之间的银行部门的FDI也越多,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不甚明显。
对发达国家银行部门FDI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析了外资银行在美国或英国的投资及经营活动,即多国对一国银行部门的直接投资情况;另一种是分析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在世界各国的投资及经营活动。这两类研究结果都表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程度和外资银行进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外资银行追随境外客户向海外扩张的结论。
Seth,Nolle和Mohanty(1998)通过检验外资银行贷款行为的方法,检验了追随客户假说,发现在外资银行的大多数贷款并没有贷放给来自本国的借款人。他们调查了在美国经营的、来自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的银行和来自这些国家的非金融企业在美国的分支机构的借贷模式,发现在1981-1992年的部分和大部分时期中,上述六个国家中有四个国家的银行(日本、加拿大、荷兰和英国),将大部分贷款贷放给了非母国的借款人,所以追随客户假说只能获得有限的支持。
国际上对于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外资银行是否奉行追随客户的经营战略的研究并不多见。Miller和Parkhe(1998)研究了1987-1995年美资银行在32个国家的经营,发现对东道国的FDI伴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的增加,但在发展中国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Miller等(1998)研究是从对外投资国(美国)的角度进行的,我们试图从东道国的视角重新检视追随客户假说是否可以解释90年代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门FDI剧增的情况。为此,提出:
假说2:外资银行参与率和控制率与FDI上升正向关联。
而就东道国层面而言,其所以能吸引外资银行进入,主要可以考虑下述三个方面:
(一)东道国政府放松管制,进入门槛的降低
东道国法律法规方面的限制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是直接的,这些限制阻止了外资银行的进入,限制了本国银行部门的竞争,保护了缺乏效率的国内银行。Focarelli和Pozzolo(2000)发现,外资银行更加愿意投资于对银行经营限制较少的国家。Barth,Caprio和Levine(2001)的研究表明,对银行业较严格的限制(无论是对本国的银行还是外资的银行),往往与较高的利差和管理成本相关联。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取消了对区域银行跨洲经营的限制,之后各个州自己制定的各项规定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性质和程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Goldberg和Grosse(1994)对此进行了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在对其经营限制较少的州参与率较大。Buch和Delong(2001)对银行收购兼并活动中的法律障碍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测试了2300个以上商业银行的兼并交易,发现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法律环境是影响国际兼并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外资银行进入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时,在获得经营执照、分支机构数量限制、经营业务范围、持股比例等方面都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许多亚洲国家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允许外资银行持有更多的股权。而中东欧转轨国家直到90年代中期,外资银行才被允许进入,当局开始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银行的私有化改革。同样,拉美国家转变对外资进入的态度也发生在90年代中期Tequila危机之后。所以总体而言,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才具备的。因此,我们提出:
假说3:金融危机后,外资参与率和控制率上升。
假说4:金融管制严格的国家,外资参与和控制率较低。
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指标来考量一国金融管制的程度。我们选择本地银行部门的净利差作为金融管制的变量,一般认为,严格的金融管制保护了本地银行业的高利差的垄断收益。另外,对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不同的税负政策,也反映出东道国政府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管制程度。故此取两类银行的税负差作为变量。
(二)外资银行在东道国获得盈利的机会
东道国宏观环境好转,直接导致投资环境的改善,FDI的上升,及银行部门潜在盈利机会的增加。理论上讲,外资银行会选择盈利前景较好的地区进行投资。Brealey和Kaplanis(1996),Yamori(1998)以及Buch(2000)的研究都证实了东道国人均GDP和外资银行对该国的FDI之间存在正向关联。
在Claessens,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0)那篇关于外资银行进入的经典文献中,运用了1988-1995年之间80个国家2300家银行的会计方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段期间,外资银行向那些获利丰厚、税负较低、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大举扩张。
Wezel(2004)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人均GDP对于外资银行进入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是却发现了金融危机发生可能性较小的地区,外资银行进入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一发现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进入经济发展前景稳定的国家和地区。
Focarelli和Pozzolo(2000)在研究中控制了两国经济之间的融合程度之后,发现外资银行在选择向海外扩张的地点时,最重要考虑因素是东道国的预期经济增长率。一般来讲,初始产出水平较低、通货膨胀率较低、入学率较高、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更有可能获得较快的增长,于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就获得了外资银行的特别青睐。此外他们还检验了东道国银行部门盈利情况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在文中,他们运用了资产回报率和成本收入比率来度量东道国银行部门的盈利情况。结果表明利润率是银行选择进行FDI的基础。故此,本文提出:
假说5:东道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胀率相对较低,外资银行参与率和控制率高;东道国银行部门利润率高,可能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
(三)地区特异性因素
诚如前述,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特异性因素也造成了各地区外资银行进入的显著差异,例如,1999年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希望及早融入欧盟的愿望,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各国放松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各项限制。此外,一些亚洲国家普遍担心,一旦发生危机外资银行有可能大量撤资,外资银行为本地经济提供的资金来源并不稳定,因此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相对严格。
三、中国实践:外资银行进入动因
本文设计了规范的经验分析框架,验证了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动因的五个假说。兹将结论总结如下。
外资银行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地银行拥有明显比较优势,能有效地弥补其对本地信息的劣势,这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外资银行大举向新兴市场国家扩张的动因之一。经验结果表明,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程度同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差呈正相关,与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营运成本差呈负相关,即外资控制率与外资银行自身的效率正向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外资银行控制率就远远超过许多成熟市场国家。
90年代后大量新兴市场国家的区位优势开始彰显,成为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因素。经验结果表明:其一,金融管制程度越高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的比例越低;其二,金融危机后外资控制率上升;其三,GDP增长以及东道国银行部门的利润率与外资进入的数量占比或资产占比正向关联,通胀率与外资进入变量负相关联。90年代后半期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管制逐渐放松,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减少银行重组和向银行体系注资的成本,往往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加之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增长,通胀率相对较低,东道国银行部门利润率提升,故此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的监管环境和经营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导致了这一时期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
外资银行奉行的追随客户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资银行进入,尽管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显著。由于当地银行服务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在新兴市场国家当地设立机构、开展业务而内部化其客户的信息流,从而获得内部化的优势。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东道国经济稳定增长将会极大地促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在8%以上,经济发展前景良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为外资银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讲,外资银行有强烈的意愿进入中国,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收益。但是由于中国对于外资银行在市场准入及经营方面存在严格限制,截止2004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的比率仅为1.5%,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水平。钟永红、李政(2004)利用生存分析法(survivalanalysis)以2002年12月以前设立的15家外资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1992年到2003年经营情况,得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指标有助于增加外资银行的盈利机会的结论。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经营业务范围的放宽,在华外资银行的盈利前景将会更好。简言之,可以预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收益,获得较高的盈利,将逐渐成为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动因。
苗启虎、王海鹏(2004)发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构数与其母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及其母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它们是影响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客户跟随”理论在中国得到了验证。为了满足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外资银行跟随本国客户到中国设立分行,或先客户一步到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熟悉中国法律环境,掌握行业动态,调查买方信用等,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完成进入中国市场前的准备工作。由于直到1997年中国才放开部分城市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在此之前,外资银行业务范围仅限于外汇存放款、票据贴现、汇款、担保、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外汇投资等业务,服务对象仅限于外国人、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外汇贷款部分,因此外资银行的盈利状况与中国和外资银行母国经贸往来的密切程度相关。即外资银行母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大,外资银行母国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大,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盈利能力越强。这意味着,由于中国对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实行严格限制,导致“追随客户”成为现阶段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最主要的动因。
此外,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受到中国和母国之间文化相似性和地理距离的影响。来自亚洲的外资银行占在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总量的比例最大,资产总额为310.46亿美元,占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62.61%,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在地缘上接近,文化上相似,便利了亚洲地区的银行进入。
注:
1我们认为外资投资人持有一家银行50%以上的股权,方才可以认为外资对该银行拥有有效的控制,故此,外资控制率定义为外资持股比例超过50%的银行资产之和除以该国银行部门总资产。资料来源于FitchIBCA的BANKSCOPE数据库。
参考文献: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离岸银行业务;机遇
一、引言
自贸区自挂牌以来,吸引了多方人士的注意,而其中所的政策规章更是值得探讨。在自贸区的一些政策对于外商投资者的机遇的研究者中,王道军(2013)认为,上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注意。但从本篇文章中看,其主要是在研究自贸区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见解,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具体讨论,借鉴意义不大。羌建新(2014)则对自贸区总方案中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前待遇以及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该项政策有利于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以及透明的竞争机制。但是该分析只看到了此项政策有利的一面,却没有想到监管漏洞等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同时,杨海坤(2014)在评价负面清单的正面效应时,认为自贸区对外商投资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提高了外资进入的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但是,我觉得负面清单更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对于对外开放投资的一种尝试,一种与世界接轨的探索。徐美娜(2014)指出,自贸区的离岸贸易模式也是值得探讨的,并指出我国发展离岸贸易的意义。在我看来,在自贸区发展离岸贸易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注意的是自贸区离岸业务的监管问题,相关的政策能否尽快出台对离岸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的研究都是从大的宏观方向上研究自贸区的政策以及发展等问题,极少有人关注自贸区中的首要发展方向,即自贸区的离岸市场,而在离岸贸易中,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离岸银行业务。本文则具体对自贸区从微观的离岸银行业务来分析其对于外资银行的一些机遇,例如融资业务以及衍生品交易和风险控制上具有的优势等。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基于外资银行的一些优势结合自贸区的离岸业务所能抓住的机遇,并且根据目前自贸区的政策,对外资银行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最后是简要的结论。
二、自贸区给外资行带来的机遇
作为入驻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其基本上已经在母国具有成熟的相关业务经验,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市场生存。那么,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于外资银行开展业务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以及吸引力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外资行想要入驻自贸区呢?这其中到底有哪些红利呢?接下来就来一一揭晓。
(1)政策支持
自贸区简化进入流程支持外资银行入驻,并且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同时对资金的管制相对宽松,这为外资银行发展自身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在自贸区内,外资银行发展离岸业务可以不受资本的约束,充分利用自己在母国积累的经验,拓展业务,创新金融产品。一般来说,外资银行的创新产品的能力是要大于国内的银行,所以在自贸区内的政策支持下,可以很快的移植境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并且结合风险控制上的经验,培育出自己新一轮竞争中的优势。
(2)业务范围的扩大
目前离岸银行业务在中资银行中还没有完全发展,中资银行涉及的离岸银行业务还只限于传统的贷存款以及结算业务,对于其他现代银行业务还少有涉及,而外资银行,特别是发展历程较长的外资行,其早在母国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离岸银行业务的经验,其制度创新以及管理经验远远超过中资银行。在自贸区中,离岸业务的放开对外资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它给外资银行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它可以借助母国经验,结合自身在中国多年的发展,开创出适应上海自贸区这个大环境的一系列离岸业务,并且借助离岸平台以及先进的技术,发展其网上银行业务,从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帮助跨国投资企业实现资金管理,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3)客户群的增加
随着自贸区的挂牌,许多外资企业纷纷瞄准自贸区的发展前景,在自贸区内设立子公司,来衔接与母国总公司的业务,以期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企业一直都在往“走出去”发展,对离岸银行业务的需求加大,这些企业需求的加大又给外资银行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其客户群将会增加。由于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经验丰富,其资源网络以及业务开发遍布整个世界。因此,它可以借助自身资源优势,为自贸区中新增的跨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以离岸银行业务开发作为基础,结合跨国投资者的业务需求,创新金融衍生产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汇保值、融资服务以及更多的投资机会。
但是,由于自贸区的一些政策规章还并不完备,使得自贸区对于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本土化障碍。从对外资银行的人力资源来看,其本土化人才缺乏。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在外资银行中的高端本土人才严重不足,使其先进的技术难以与客户需求想呼应,从而在挖掘客户群上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照搬式的产品运用难以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大众的逐渐想要走出去的投资心态,把握拓展离岸银行业务的机遇,这是一个外资银行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外资银行离岸业务的发展,其应该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挖掘相关的离岸金融人才,并且积极的进行员工培训,让员工先“走出去”,使其在服务客户的时候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揣摩客户的需求,从而设计出适合中国本土的金融创新产品,引领创新热潮。
其次是监管体制。从自贸区总方案来看,虽然相关政策对自贸区的离岸银行业务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这种税收优惠与目前在进行的税收制度是相冲突的,这就给未来自贸区中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一个隐患,即目前所颁布的税收政策其依据是什么,最终到底能享受到多大程度的优惠。而且,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对于外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方面也无从参照,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难以有一个标准的参照来规范自身行为。鉴于此,在政策上,自贸区应该加紧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以及监管政策,尽快出台相关外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让外资行在一个足够透明的环境下公平竞争,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上海自贸区中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简单的分析,发现自贸区内对于外资银行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政策支持、业务范围的扩展以及客户群的增大。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借助自贸区独特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业务。在中国不断强大的进程中,抓住发展的机遇,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 (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2]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3] 武剑 . 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 新金融,2013 年第 11 期
[4] 孙立坚 .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金融开放战略[J].新金融,2013 年第 12 期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6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通常有这些流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