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1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较强的感受力,能有意识地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发现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点。而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数概念教学中让学生感知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
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
又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居住区的邮政编码;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到菜市场买菜,各种菜的价格;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
抽象的数学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等。
3.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学生搜集的数简直是五花八门:储蓄存款有多少,一个月用多少度电,用多少吨水;家里有多少本书,多少件衣服,多少个碗;地面铺了多少块地板砖等等。还有的学生从中提出质疑:小明家一个月要用390度电,平均每天要用多少度电?如果按每度电5角钱算,一个月要用多少电费?怎样节约用电?……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用数产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二、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三、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其注意力,激发其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先复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梯形纸分组动手操作,互相讨论。学生先后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通过割补法把一个梯形拼成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合作讨论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像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良好的数感。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又发挥了主体意识,也从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事物和具体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的。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过程。数出12根小棒,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有的是1根1根地数,直到第12根;有的是2根2根地数,直到第12根;有的是把10根捆成1捆,就很容易看出是12根。然后通过交流,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1捆”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四、注重科学训练,强化数感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学会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在计算教学中加强估算和提倡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增强对实际意义的理解。
例如:春、秋季节适宜组织学生郊游,这其中就蕴涵着购物、租车、买票等许多数学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想出解决方法。低年级进行100以内的加法训练,可以创设一个学做小主人的情境:父母交给孩子100元,要他到超市购物,用来招待客人,并要求100元钱尽可能用完。学生根据超市商品的标价及来客的需要,自己设定购物方案,并估算、调整所购商品的总价,通过反复训练,最终确定购物方案。这样的训练方式,既是运算技能的训练,又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完善了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2
数感(number sense)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拥有良好的数感的学生,对于数的感悟能力很灵敏,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家庭与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数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心算、估算等技巧。
一、数出来的数感
从婴儿到幼儿,他们的数概念逐渐发展,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工具。计数有助于儿童理解数量,理解最后数出的数代表了整个物群的数量是一个关键的基本概念。数感是对“1”指1个具体的事物,“2”指2个具体的事物等的理解。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去数数,不仅仅是说会从1数到100,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有些特殊的数“5”、“10”等与其他数的关系与位置。在数的过程中,可以从小到大数,也可以从大到小数,可以二个二个地数,三个三个地数,也可以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如教学100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数黄豆,先数出十粒放在一个透明的容器里,然后再数100粒黄豆放在一个透明的容器内(板书:10个十是一百),让学生观察10粒黄豆与100粒黄豆有多少,再用手掂,从而体会一下10粒与100粒黄豆的重量,强化学生头脑中对于10和100的感受与认识,从而建立10与100的数感。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来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来让学生认识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因而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机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去探索数的关系而避免枯燥的记忆,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摆出来的数感
实际操作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内容适当地选择一些实物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7+8=?”时,一般的教学是把7分成2和5,然后2+8=10,10+5=15。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他们学过数的分解,但他们可能会想到7也可以分成1和6、3和4。这时可以让他们同桌两个人分别拿7根、8根小棒,数一数他们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并要求达到10根小棒就要捆成一捆。这样他们无论是先数7根还是8根,都达不到10根,那么就要从另一个人手里拿来3根或2根,捆成一捆得到10根,再加上剩下的小棒就得到一共有15根小棒。在实际操作过后,再来教学口算7+8=15的“凑十法”原理,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因为活动让学生对于口算的算理得到了强化与提升,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与推理的结果来指导学生个体的判断与行动。
三、估出来的数感
课程标准加大了估算的教学分量,这是因为估算形成的“数感”对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数量关系进行合情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算教学对于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对数的直觉,让他们学着用定量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他们的数感。估算有感知估算和概念估算两种,在小学阶段的估算主要以概念估算为主。感知估算被认为是计数和基数(cardinality)(理解最后说出的数是物群的总数)的基础。
如,第一叠纸有200张,估一下第二叠纸有多少张?这里就要求学生首先把第一叠纸的厚度作为一个基数,然后从第二叠纸中找找看看有几个这样的基数,再通过口算估出得数。再如下图,连云港到徐州的铁路长223千米,估一估徐州到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学生必须先比较两条线的长短,以徐州到连云港的那条线为基数,来判断徐州到南京的那条线是第一条线的几倍,从而计算出从徐州到南京的铁路大约有多少千米。
四、画出来的数感
画图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直观性,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通过画图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直观形象,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如教学“倍”的时候,“(1)小明有10本课外书,小红的课外书本数是小明的2倍,小红有多少本课外书?(2)小红有10本课外书,小红的课外书本数是小明的2倍,小明有多少本课外书?(3)小明和小红一共有30本课外书,小红的课外书本数是小明的2倍,小明有多少本课外书?学生一下子看到这三题,理解起来一定十分困难,此时就可用线段图(也可以是三角形、圆等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以上三个图形似乎相同,但给的条件与问题却不尽相同,当线段图画好后,学生会仔细观察以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样就把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了。学生对于个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这种用数量、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刻画他们熟悉的事物,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五、读出来的数感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22-01
小学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各学科课程中,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孩子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欣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及情感。
一、兴趣先行,奠定审美的意识
小学美术的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态度。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孩子若在盎然的兴致中学习,就会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一种探求新知的迫切欲望。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如果我们教师能使学生沉浸在这种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那么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越强,渗透审美教育也越能见效。
二、课堂培养,探索审美的真谛
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课堂上启发领悟、课堂外延伸拓展的过程。显然,在新课改不断发展与推进的背景下,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探索更多的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新颖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发挥出美术教学的真正作用。
首先是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也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它让学生不仅认识、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本身,还能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用心欣赏得多了,自然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提升孩子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欣赏自然美,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一石、一人一事等等,都能成为我们眼中的风景,极其小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欣赏大师名作,画面的或动或静,颜色的或深或浅,构造的层次意境等等,能直接地给小学生很多艺术的熏陶和创造的感悟,是提高学生们绘画技能的最直接手段,能培养审美敏感性,促进审美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是创设情境。对小朋友而言,呆板的传统教学是缺乏创新和趣味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适的、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合适的教学情境应时这样的: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其次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再次要生活化,最后要有新鲜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变魔术等――能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大大拓宽了教学的视野和手段。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情保持着时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因此,我们如果借用这一性格特征,静心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将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无穷的活力源泉。例如,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进入艺术作品的更高境界,从而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
三、课外延伸,深化审美的意蕴
所有的学习如果局限于课堂的教学,都是很狭窄的。美术学习不能随着课堂教学结束而结束,它应该延伸到美术课堂教学之外。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首先是美术实践化。例如,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环境美化活动,开展班级间的绘画、插花、手工、剪纸、室内装饰等各种形式的比赛;或者可以举办作业展、学生优秀画展;或组织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表意见,开展讨论等等。通过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孩子们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学习兴趣与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独立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升,艺术情感也得到了满足和升华。
其次是美术生活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线条、色彩、形状等把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现出来,合理地借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去开发小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视野,催化小学生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享受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孩子们用艺术的语言再现了生活的缩影,放大了生活的情趣,他们从中发现了许多“美”的元素,也丰富了自己感受“美”的经验,提升审美能力。
最后,美术情感化。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又是班主任班主任除了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综合和各异的分析,又必须与家长经常情感沟通,这非常重要。如我班的陈扬洋同学是去年转学到我校,可能刚来的时候还比较陌生,所以纪律、学习都还可以,数学老师也曾经在我面前表扬过他,可是开学不到两周,问题频繁的出现了,爱上网,在课堂上打瞌睡,欺负女同学、对老师撒谎等等;是个态度极不端正的学生,后来我制定出转变他的计划。由于之前家长的不配合,让我对他不了解,所以对他的教育采取的是不断的说道理与批评。因而忽略了他的感受,像他这样的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教育,而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对他的宽容和理解。于是我采取了心理攻势,从关心他的生活做起,经常询问他有没有吃餐,回家周末都干吗了?经常找他谈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变了,不再逃课了。也减少了上网的次数,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在学期末也获得了“最佳进步奖。”
综上所述,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但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作为班主任的除了应在美术课堂内外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美育以外,尊重和爱护,启发和诱导,是转化问题学生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4
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良好的估算能力不仅能增强小学生的数感,同时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生活的实际应用。
1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的“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学意识。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发展学生的数感,而数感的具体表现中就有:“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说到“数感”,使人会联想到“语感”、“方向感”、“美感”等一些类似的词语,而这些词语中更多地包含了一种“直感”的涵义,也就是指人们对于某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属性方面的敏感性,以及相关的鉴别能力,其过程是很直接而又迅速的,与之相关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对学生的思维起导向作用,如求一个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除思考求平均年龄方法以外,学生还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估计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应在60岁以上,这就为求平均值起了导向作用。再看“数感”,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关系方面的敏感性。而估算是个体依据条件和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运算结果做出的一种大致的判断。它的思维过程表现出较强的直接性、迅速性,这与数感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数感越好的人估算能力也就越强,估算能力越强数感也就越好。
例如:教师帮助孩子估算铅笔的长度、土豆的体积、黑板与讲桌的距离,通过培养小学生估算物体长度、体积、事物间的距离等的同时,加强了他们“数感”的形成,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并进行估计。
2 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高度发展,计算器已经达到普遍应用的今天,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广泛”地在应用着估算。现实生活,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甚至是油、盐、菜、米、酱、醋、茶当中……人们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将计算器带在身上,随时随地都将计算器拿出来,对这些“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的估算进行计算。这就是说,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学习和工作实际中的估算,具有特色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生活意义。即使有人“不厌其烦”地、随时随地都将计算器带在身上,对这些“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的估算进行计算,但是对于“这棵树大概有多高?”、“这里到那里大概有多远?”、“这块地大约有多少平方米?”、“明天会不会出太阳?”、“说一说,树上这个苹果今天会不会掉下来?”等等需要拥有良好的数感才能估算的内容来
说,计算器也会显得“无用武之地”。
对小学生的培养应注重社会性,社会性就是教育要使他们能够完全的适应现实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他们掌握估算,具有估算能力。生活、生产当中离不开估算,所以小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具有面向社会的现实意义。
可见,估算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要。
3 运用估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训练,难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
聪聪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葱油鳊鱼18元;青菜粉丝煲9元;千张肉丝12元;盐水河虾2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
对于以上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理解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何况情境中有4个数量,学生不能很快得到精算的结果,就会运用估算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教学估算,还要结合具体情境使用“大约、大概、差不多”等词语的意思,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例如理解“大约”,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明明家到学校大约是50米,“大约50米”是什么意思?
生:接近50米,可以超过一点,也可以不到50米。
师:可能是多少米呢?
生:48、49、50、51、52、53等等。
师:可能是70米吗?
生:不能是70米,相差太多了。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5
2.教学中巧用科学评价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宋静
3.作文起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丁秀琴
4.拓宽渠道,提高识字能力范京一
5.让孩子拾起一颗爱心徐萍
6.注重表演,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李海林
7.小学语感的培养方法策略谈李建生
8.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开展课堂英语语篇教学沈黎黎
9.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任畑甜
10.让"激情"成为贯穿语文课堂的生命线沈海娟
11.小学英语试卷讲评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向成英
12.从此不怕写作文许春兰
13.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袁晓燕
14.以"勤读"激"乐写"陈红
15.例谈作文语言的个性化李彦宗
16.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浅谈教师因"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伤害施海燕
17.校长要关注教师的感受丁良和
18."在班队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苏淑黎
19.让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孙玉玲
20.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王书娟
21.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徐安芳
22.再谈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徐颖翠
23.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思考武小凤
24.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激励教育许军
25.智慧地教学生态的课堂——听《夕阳真美》有感杨蜜霜
26.什么样的语文作业更有效?——谈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蔡玲莉
27.例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张旭东
28.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建芹
29.语文是融入生活的诗词曲赋——《乡下孩子》教学案例及解读王毓华
30.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探究朱海铃
31.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舞动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邱冬梅
32.行走在高效教学的大道上——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蔡巧燕
3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张东英
34.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现付慧云
35.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模式探析施春燕
36.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作业设计高丽惠
37.数学新课的巧妙"导入"张彦红
38.数学学习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记忆力的一点实践季夏玲
39.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孙金霞
40.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赵海芹
41.学会休闲,学会玩李慧珍
42.让中等生也分享一点你的爱华秀英
43.授之以渔快乐写作邱友成
44.如何正确对待孩子"调皮捣蛋"卢贤
45.多媒体技术,一座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桥梁杨菊香
46.让朗读变得有滋有味张莲花
47.张扬个性舞动风采余苏榕
48.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黄少荣
49.让孩子在生活中快乐交往朱秋勤
50.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性评价探析瞿丽君
51.浅析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高扬萍
52.新视域下音乐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探析龚丽敏
5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沙丽丽
54.因势利导优势互补——小学美术教学浅析贾杰,翟发耀
55.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黄英
56.让多媒体将音乐殿堂诠释得更加完美陆玲
57.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竞争能力郁霞
58.谈"活动单"导学中教师如何相机点拨郝昌莲
59.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新思考季艳青
60.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思考与探索陆礼霞
61.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陆银莲
62.小学生检验习惯培养探析牛建平
63.生动而有效地进行英语复习朱小燕
64.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浅析魏仲智hHTTp://
65.经历、感受、探索、构建——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教学案例)卓孝忠
66.英语教案中的"教后反思"施林灵
67.重教学细节,展汉字之美王小维
68.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许瑞敏
69.戴上放大镜来放大孩子的优点周娜
70.浅议学生体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杨金雄
71.环保在家园活动中的渗透孙文华
72.科学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庄旭东
73.新视域下儿童钢琴有效性教学探析郁丽
74.多变教学方法,有效进行教学喻小莉
75.课堂为学生而变朱小鹏
76.游戏,孩子成长的摇篮朱凤娟
2.领异标新——教学不应忽视的主题卞德青
3.浅谈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颜素琴
4.小学语文现代课堂创新教学黄明国
5.高年级阅读教学从"三维"入手伏广艳
6.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有效性教学探析高秀平
7.课伊始,趣即生——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陆健
8.小学英语字母教学漫谈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高红梅
9.优化英语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蔡丽莉
1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林剑平
11.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黄欢欢
12.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赖锦忠
13.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刘春红
14.阅读教学《TheFireDragon》教学诊断夏金星
15.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张丽真
16.让赏识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薛业东
17.论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魏加宏
18.利用科学探究引导思维训练陆瑞莎
19.爱的另一种方式唐江艳
20.课堂,因为有你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运用张静
2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居宏斌
22.追寻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毕文桃
2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张步华
24.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艺术唐柳娟
25.让学生在说中发展思维吕红梅
26.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探折徐巧云
27.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孔凡梅
28.小学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绽放美丽张俊杰
29.除法竖式教学"完全可以用一般去包容特殊——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材内容顺序重组的教学尝试王学杨
30.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祝广侠
31.鼓励自由表达培养个性习作林大目
32.《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设计陈益贤
33.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微李玉凤
34.创设情境让"说"之花处处开放——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黄美
35.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之策略刘红梅
36.例谈诗歌阅读的简约化路俊丽
37.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孙静
38.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龚尹
39.激发学生兴趣快乐学习作文张小丽
40.写"啄"注意"点"——从失误中收获惊喜孙长艳
41.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拨汪伟军
42.试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庄晓蓉
43.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缪书安
4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刘福莲
45.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黄佳佳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数学教学
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思考”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可见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数感、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合情推理等都是数学思考能力的组成部分,隐含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低的表现
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低的表现
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低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数感较差
目前小学生数感较差主要是学生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的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数的认识”方面,不能准确地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二是在“数的运算”方面,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不能清晰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是在“式与方程”方面,用方程解应用题存在困难。
1.2统计观念和空间观念不强
(1)统计观念方面
一 小学生统计观念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在“简单数据统计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不强,不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对统计图表的理解力不强;不能准确地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的能力较弱。
(2)空间观念方面
学生空间观念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图形的认识”方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观察和操作不够准确,对其展开图理解困难。二是在“测量”方面,在圆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的操作和探索过程中理解困难;三是在“图形的运动”方面,对图形的旋转不能准确地掌握;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像旋转90°,较少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答案;对生活中图案的欣赏力和设计能力弱。四是在“图形与位置”方面,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利用比例知识进行距离的换算的能力不强。
1.3合情推理能力不高
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方面,小学生没有掌握合情推理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在进行归纳推理时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进行统计推理时,重统计结果的计算,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统计推理的过程;猜想验证时方法单一;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模糊,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小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合情推理的过程。例如,学生观察不准确;跳过严谨的分析直接进行结果的猜想等。
2.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低下的成因
2.1认知发展水平较低
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受其认知特点的影响。首先在观察力方面,观察不够精确,观察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深刻的意义。其次在语言方面,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这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中交流能力的欠缺。再次在思维方面,小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2.2教学目标设置不当
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为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把握。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忽略和误解是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时对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把握不准或不够了解导致目标不明确、目标过大、目标过高等问题都影响了教师对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2.3教学过程引导不当
教师教学过程引导不当表现为: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知识获得过程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重视学生对概念、原理和法则等的记忆,而轻视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例如在统计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只是向学生讲解统计的过程,而没有教给学生统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统计的过程。
3.提升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教学策略
3.1把握小学生认知特点
首先观察力方面。观察力是发现数学问题,感知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素
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观察的随意、片面、表面等不良习惯,引导学生通过事物表象理解事物的本质,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思维方面。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暴露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根据小学生对抽象的新概念理解时依赖感性直观材料的特点,运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合情推理活动改变其判断的片面性和具体性特点。
再次语言方面。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相对于他们丰富的生活语言是比较贫乏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学习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有利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2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准确理解“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学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置。教师要在准确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对其的重视,要在编写教案时有明确的表述,在教学设计时有突出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贯彻落实。
3.3重视教学过程的引导
第一,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例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时教给学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在图形知识的教学时教给学生看路线图的方法、距离测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