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17-01
1.播音主持生态的特点
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社会性
不同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中的电视媒体,将集中反映某个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而语言播音主持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无论专业内容如何演变,其社会性的特征也不会因此退减。播音主持人以有声的语言,全面反映了人们所生存社会环境中的所有现象和矛盾,以此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运转情况,有助于人们预测社会问题和规避社会风险。
1.2 人为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出现,是在人们精神需求的主导下才生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个高度后,就会寻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就在这种需求氛围中运行的,并通过人们精神状态的平衡,大力弘扬某种文化价值,由此可见播音主持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特征,只有依靠播音主持人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人为控制,才能够突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优势。
1.3 复合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形成,需建立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期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以明晰传媒的全部环节,适时播音主持在各个方面进行配合和协作,才能够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使得播音主持趋向于生态平衡。笔者认为,播音主持生态属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牵涉到各种互相影响和联系的因子,从正面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具备在这种复合型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其中的各种关系。
2.播音主持生态的建设措施
基于播音主持的生态特征,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2.1 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播音主持强调精神、理念和思想,而这些都是抽象和无形的,却又富有情感和热情,从侧面要求播音主持在主体生存视域中,进行理念的更新和主体自觉意识的强化。期间,播音主持应该重点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广播电视策划、采访、制播、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充分重视播音主持的主体性发挥,进而激发播音员的传播和创作热情,而播音主持人本身,也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地位,围绕受众主体调整自己在节目中的传播定位,寻求适应于受众和节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譬如《郓城播报》中的播音,提倡新闻语言的“不背诵”、“不抢话”,及语言的自然、自由和自如。除此之外,尽管需要寻求播音主持专业与受众需求的平衡点,但在强化主体自觉意识时,不能够一味迎合受众主体的想法,而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和底线,把关好节目的“道德”关,以免丧失节目的主体性。
2.2 寻求主体差异化竞争
任何类型的媒体,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自己特定状态下的作用,播音主持同样面临这种生态竞争,尽管不是“尔虞我诈”的恶性竞争,但共存和共赢的高层次竞争,要求播音主持人之间,都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譬如《郓城新闻》,其节目栏目定位是当地的各种权威性新闻,因此需要以严肃而不失专业的个性为主,而《郓城播报》属于快速报道类的新闻,因此应该突出更为鲜明的个性。不同节目的差异化竞争,往往给受众主体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主持界当中,马斌被形容成“点穴”式的主持,而杨锦麟被形容为“拔火罐”式的主持人,这些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也是保证节目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2.3 营造理想的监管环境
面对残酷激烈的传媒竞争,某些播音主持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会不自觉地参与到影视、广告、演艺行业当中,甚至在公开场合出现互相诋毁的行为,这归根到底是播音主持人之间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问题。笔者认为,播音主持属于电视广播节目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应该受到行业协会的监督,在理想的政策环境中,方可避免恶性竞争行为的出现。在此,由广电总局牵头的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对有关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不干涉媒体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对某些存在垄断性和恶性竞争的市场资源、栏目资源和广告资源进行规范。期间,播音主持人也应该在政策的约束范围内进行创作,对于类似拍摄虚假广告行为的播音主持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和进行相应处罚,而对于创作优秀作品的播音主持人,则应该给予适当奖励,这样才能够真正营造理想的媒体传播生存环境。
2.4 保护受众主体生态环境
在经济学领域中,动态经济的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电视媒体作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绿色收视率的追求,也是维持动态经济均衡的关键。我们在评价播音主持节目时,不应该将广告收益和收视率作为唯一的经济利益指标,而应该考虑更多的社会效益,杜绝存在新闻炒作、虚假新闻、粗制滥造、庸俗低级节目行为的出现,播音主持人也不能够一味为了迎合某类受众的口味,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绿色收视率的追求,是播音主持人坚守语言传播主体品质的目标,播音主持人应该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以更为平实、顺畅的语言,彰显播音主持的“真善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社会性、人为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播音主持生态特征及生态建设的方法,但鉴于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以上的播音主持生态建设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媒体环境的变化情况,予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仁海.试论播音主持生态体系的特点[J].辽宁广播电视学刊,2013,(1):60.
[2] 刘淑娟.主体生存视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态研究[J].今传媒,2012,(9):118-119.
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2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生态建筑指的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成的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相和谐设计理念的现代建筑,是生态理论与建筑学相融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在设计时充分的尊重了人、自然以及建筑本身之间协调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节能、低耗、环保和生态平衡等特征。首先,生态建筑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建筑学技术,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巧妙的设计还能利用生物作用和物理原理来实现生态建筑内部对通风、采光及保温的要求,从而减少生态建筑运行过程的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其次,生态建筑的设计注重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控制工程的造价,还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生态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再次,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便是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环节,生态建筑在设计与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向环境中排放一定的废物,对这些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不受排放物的影响,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最后,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文化与环境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不仅重视建筑自身的和谐,还考虑到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了建筑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当中,从整体上完善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节能原则当今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建材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建筑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同时,还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态建筑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建筑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建筑的高效节能。
2.环境友好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重点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防止建筑的建设与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为使用者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确保外部环境不受损害,并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保证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使用者创造舒适方便、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与工作场所,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提出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界的光照条件和风能,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生态建筑的能耗。而在对生态建筑进行绿化时,也应当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物种,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盲目引进物种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
5.整体性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还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在保证建筑物各项使用公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上,重点强调建筑的整体功能,全面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三、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对策
1.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2.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3.提高生态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降温、取暖、采光等过程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并使用恰当的围护结构,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遮阳挡板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此外,合理的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降温增湿、调节区域小环境的目的,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亮点之一。
4.实现生态建筑的智能化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生态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例如,在生态建筑中采用光电材料,能够令生态建筑根据环境光照强弱的不同调节阳光的摄入量,同时利用光照进行发电,在实现生态建筑智能采光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建筑对能源的消耗,为使用者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气候 生物设计法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10-01
生态学(Ecology)是当前前沿的重要科学,近年来建筑领域正面临着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的发展瓶颈,传统的高消耗、破坏性发展模式已经难于适应当今的实际,建筑行业必须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实现建筑行业转型,确保建筑产业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础。设计是建筑的规划与创设阶段,如果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生态建筑设计可以从源头上加速新型建筑行业的转型,进而扩大建筑产业发展的空间与基础。应该在建筑设计里坚持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通过气候设计法、生物设计法、传统经验借鉴法等方法的应用,提升生态建筑设计,做到对生态文明的有效保障,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新道路。
1 气候设计法的基本原则
1.1 生态建筑设计的协调化原则
生态建筑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构建新型的建筑、环境、人三者的新型结构。要在设计中对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的综合,从场地条件、气候特点、人群特征等方面重构自然与人的新关系。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尽量选择优质无污染的材料,利用太阳能、无源热泵O高技术降低建筑产生的污染,控制建筑的能源消耗,以此来实现生态建筑协调、综合、全面发展的目标。
1.2 生态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以人的需要和人的主观感受作为基础,采用低消耗、自然的方法提升生态建筑的宜居性,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利用自然交换和通风提升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满足人的各类需要。应该在生态建筑设计总做好声环境的设计,通过隔音设备、绿色屏障、降噪材料的使用,为生态建筑创建静谧而和谐的声音环境,满足人的各类需要。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做好光环境的设计,要突出人对光的必须行,创设宜人、节能的光环境,避免光污染,做到充分利用光能,实现对光需求的满足。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特殊人群,要对残障人士、老龄人口、儿童有特殊的设计,提高生态建筑的安全性,方便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以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实现建筑的生态目标。
1.3 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制化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应该遵守《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法律,遵守《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规范,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可持续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2 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2.1 气候――生态设计方法
1963年奥戈雅提出了气候――生态设计方法,力主通过“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现生态建筑的建设。气候――生态设计方法方法建立在建筑物理知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建设和设计生态建筑的途径,并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设计模式。生态建筑具有科学化、理性化的特点,是传统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但生态建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建筑师而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对环境中的多样性估计不足。
2.2 传统经验借鉴法
针对传统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传统经验借鉴法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经验和建筑做法,找到典型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通常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气候是比较稳定的外在条件,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研究,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建筑的气候经验设计提供参照。这方面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借助于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二是,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这些策略,使其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
2.3 生态建筑的生物设计法
生物设计法将生态建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借鉴自然生态的运行和规律来处理建筑物、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多重流动体系,以低能耗、高效率、低污染的方式平衡生态建筑的内外关系。生物设计法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主要步骤:一是,要展开对建筑物自然环境的调查,将自然环境看作建筑物的外部条件,以此来构筑完整的系统。二是,要对建筑物和周边的生态因子进行调查,重点收集规划区域的气象、地质、人文资料,对规划区和建筑物周边的资源信息做到全面掌握。三是,综合进行生态因子的分析,要对调查获得的生态因子进行归类和划分,以主要要素构成生态因子因素图,通过不断叠加和彼此交叉形成综合图,以供生物设计过程中使用。四是,生物设计的结果表述,应该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加工使资源和要素得到适宜的处理,进而形成生物设计的最佳方案,实现生物设计的目标。
3 结语
无论对于建筑行业还是社会,生态建筑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整个社会向信息化时代前进的过程中,生态文明被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面得以明确,在建筑行业应该将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与突破口。在建筑设计中应该突出生态文明的特点,落实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要点,真正实现生态化、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工作。应该看到生态建筑设计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特点,应该在工作中结合计划、规划、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提升生态建筑设计水平,实现对建筑行业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凡蓓.持久性的生态建筑设计:意大利山林度假酒店维吉流斯(Vigilius)[J].建筑创作,2009(2):102-117.
[2] 蔡英威,孔繁民.浅析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352.
[3] 李海英.“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智能型围护构造技术设计[J].华中建筑,2005(3):42-44.
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黄土建材;传统民居;生态设计
1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现代建筑迅速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环境和能源的问题。现代的许多建筑轻视当地的环境或历史文化背景,造成建筑与环境不相融合,不协调。除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之外,同时由于现代建筑使得很多地方都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大肆的建筑使得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滥用工业原料又让土壤被毒化,降低了土壤的使用率;这些问题都表明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刻不容缓。从而,“生态建筑”这一新兴建筑理念开始引领时代潮流。生态建筑指的是建筑能够利用并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能够充分地利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合理地、创新性地运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工艺与技术,使建筑具有节约材料、节能环保、益于居住、循环再生、经济适用等特点。生态建筑要使建筑和环境、生态之间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共同体,追求人、建筑、生态环境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2中国生土建筑的生态智慧
2.1窑洞的生态智慧
窑洞建筑是我国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造成的。窑洞作为黄土高原原生态的建筑之一,它体现出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建筑的统一结合。“靠崖窑”是最早的窑洞民居。靠崖窑又称“土窑”,窑洞大多都是此类型的窑洞。靠崖窑是依山而建,在土崖上横向位置向里挖洞。洞的顶部呈圆拱形,洞的地面呈长方形,在洞的外侧装上门窗就形成了最基本的靠崖窑。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光线充足,多风沙天气,窑洞一般背风建设。这种靠崖窑不仅工程量小,省时省力,而且冬暖夏凉,防风能力强,极适合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见图1。窑洞的建造基本上都是用黄土来完成的。所以它对黄土资源的利用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靠崖窑是通过横向向里挖洞获得居住空间,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窑内的建筑构件例如窑壁、窑墙都是通过对黄土的加工来完成的,挖出的黄土还可以建造一些土灶、土台、土炕等家具。多余的黄土还可以用来填坑填坡,极大限度的利用了黄土资源。窑的建设不用投入建筑材料构建空间,而是直接挖去天然材料获得空间,所以窑内的建设节约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窑洞内厚厚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和隔热能力,让窑洞内的温度变化很小,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样的居住环境减少了当地居民对其他能源的使用。窑洞在建设时不会破坏大量的植被。在建成时仅仅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建筑的其他部位都与土地融合在一起,极大程度的保持了原有的自然景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
2.2福建土楼的生态智慧
福建土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还是方楼和圆楼。圆楼的建筑直径是30m~50m左右,一般为3层~4层。它的平面布局由两种模式组成,单元式和内通廊。单元式分为独立的开间,呈窄长扇形。内通廊则在楼层内部设置“走马廊”,用来连通各个房间,上下楼则用公共楼梯。方楼的形式与圆楼的布局相似,只不过是把平面换成了方形。土楼的聚落空间强调了风水论中的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土楼的布局自由,根据山势、地形的不同,不同形式的土楼自由的排布在部落内,错落有致,与大自然形成了一道和谐的风光。土楼的地基和墙角一般都是用较大的河卵石砌筑的,墙角高过洪水位,防止山洪暴发冲倒土楼。若选址在淤泥地上的话,地基建材则选用松木筏基。将松木纵横交叉层叠,不仅重量比河卵石基底轻,而且面积更大,完全可以承受整个土楼的重量负荷。土墙则就地取材,用田底的泥和粘性好且含砂质的土作为建筑土墙的原料。土墙底部厚度为1m~2m,土墙中还用竹片或者松木枝作为拉结筋,保证土墙的强度。土楼所用建材中的土木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当土墙倒塌或是木材腐烂之后它们都能融回到自然中,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在干燥的季节,土楼中的土墙能够释放水气用来调节室内的湿度,保证室内不会过于干燥;在潮湿的季节,土墙不会结露。冬暖夏凉的特点也让整个土楼具有良好的舒适度。
3黄土建筑材料的生态化设计
3.1黄土建筑的特点
黄土具有土质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和水溶性特点。黄土土质疏松,并不意味着窑洞易塌,窑洞不塌陷,主要是因为黄土直立性强,而且气候干燥降水少引起的,加之窑洞处在地下,水蚀没有表面那么严重(极难渗水),另外窑洞屋顶多用砖瓦盖住,可把水流引开。黄土还有一特性就是遇干坚如岩石,遇水则易流失。所以当暴雨来临时,窑洞也有倒塌的危险,需要防范。黄土建筑的优点是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冬暖夏凉,防火,防噪声,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黄土建筑的最大缺点是具有遇水溶化的特点。另外,黄土的支撑能力与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有巨大的差距;传统窑洞还存在阴、暗、潮、闷等缺陷,因此,黄土建筑在现代的应用中必须加以创新。私下以为黄土建筑不能广泛地应用于高层建筑,可以在农村及低层建筑中应用。在应用中要重点考虑加强地基和做好防水处理。
3.2传统黄土建筑的设计创新
从中国传统生土建筑的设计经验中,我们看到了生态建材对于生态建筑的重要性。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现有建材进行整合、加工,形成更为环保的生态建材。实际上,黄土在建筑实际上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有一些建筑师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设计师就已经开始了地下穴居式住宅的设计尝试。世界知名设计师威廉•摩根的穴居设计的穴居,与周边的绿色环境融为一体,内部则呈现出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建筑规划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任震英大力倡导对窑洞进行改良,他曾在兰州白塔山后山揖峰岭坡面上,借鉴窑洞的设计理念并加以创新,在黄土崖壁建了50孔新式窑洞,窑洞用青砖做成窑脸,用小青瓦做成帽檐,建筑设计新颖,空间宽敞舒适,格式别致;设计克服了传统窑洞阴暗潮闷以及抗震能力差等方面的缺陷,被称为“窑洞山庄”,其造价只是楼房的1/3。窑洞山庄先后接待过美、日、加、菲、德、英等国生土建筑专家,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由我国香港建筑师吴恩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穆钧设计的庆阳市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曾夺“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和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建筑结合当地土壤、地形与气候条件,以黄土为建材,别出心裁地创新了通风采光,保温和粪便处理等适用技术,在不同高程的台地上营造出丰富、自然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达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另一个生土建筑试验项目兰州白塔山生土生态园,获得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铜奖。生土生态园主要由3层18间窑洞构成,过廊采用太阳能照明,园区由风力发电机供电。采用生土建筑材料有免烧黄土砖和免烧粉煤灰砖,整个园区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没有使用钢筋、水泥和烧结黏土砖,设施都采用环保设计,很好地做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能环保的生态效果。以上种种实践,表明黄土建筑材料和黄土建筑在现实中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环保、美学及文化生命力。应当鼓励生土建筑的创新设计,充分发挥黄土建筑的优点,巧妙规避其缺点,使其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3.3黄土建筑材料与现代设计结合
传统的各类生土建筑都有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需要改进。通过对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我们是否能将传统建筑技术融入进现代民居框架中去。把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与传统的生土建筑材料结合,就会有所创新。黄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也可以使得最终建成的建筑物能够符合时展的需求。比如在低层建筑中,平房、花园洋房、别墅都可以采用混凝土异形柱体系,带有少量的普通框架柱。房基、房梁、墙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墙体可用黄土建材填充。由于房屋是框架结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如果考虑用生土建筑材料填充,可以就地取材,施工简易、成本低廉、节能环保、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有利于生态环境。黄土易于加工,几千年来,各类生土砖、生土坯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目前而言,空心生土砖、实心生土砖、夯土墙都可以用来填充框架房。兰州财经大学曹凯发明的免烧黄土砖,是一种取代黏土免烧砖的换代产品,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对于生土建筑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生土建筑出的夯土墙不仅厚实耐用,不易开裂,而且比较坚硬,不易倒塌。可以将生土做成的夯土墙替代红砖墙体,使夯土墙与混凝土梁结合形成楼房结构,见图3。夯土墙在古代非常普遍,纯生土夯土墙的承重能力较低,墙体一般比较宽,有墙体耐水性差及墙体表面走砂等问题,比较适合在单层或两三层的矮层建筑中使用。而添加的水泥等的混合夯土墙由于提升了夯土的强度,可以在3层以上的建筑中使用。
4结语
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建筑住宅设计;生态建筑理念;应用
1引言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建筑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充分提升其居住应用舒适度和健康水平,注重在建筑住宅中融入生态建筑理念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手段,生态建筑理念的应用也确实在建筑住宅设计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积极效果,尤其是从设计环节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构建,更是能够体现出较强的应用价值,具备着较强的研究意义。
2生态建筑理念论述
生态建筑理念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其主要就是指充分运用自然生态环境,促使相应的建筑物能够表现出理想的生态化效果,这种生态建筑理念的运用涉及到了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环境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保障生态建筑理念能够在建筑物中体现出理想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相处,更是需要引起建筑相关人员的高度关注,提升其生态化表现。基于生态建筑理念在建筑住宅中的应用来说,其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对于住宅应用中人员的生活质量改善意义重大,能够充分确保建筑物应用人群的舒适度和健康性,其同时也符合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高效、清洁、低耗等方面具备着较强的价值表现,能够为人们提供美观、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值得在今后的建筑住宅构建中推广运用。
3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念的应用
3.1风环境的恰当运用
对于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念的合理应用来说,首先针对风环境进行恰当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保障风环境能够在建筑住宅中表现出理想的作用效果,才能够较好提升其生态化表现。这种风环境的恰当运用主要就是通过合理设计建筑住宅布局来实现,其设计依据主要就是建筑住宅周围的气流状况以及气候状况,结合这一基本特点,参考建筑住宅的基本功能需求,进而也就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建筑住宅对于风环境的应用效果,这种应用效果的提升不仅仅是促使风能够进入到建筑物室内,还需要尽可能避免一些较为严重或者是恶劣风的影响,通过设置恰当的屏障来进行处理。具体到这种风环境的恰当运用中,自然通风的设计同样也是比较核心的一环,这种自然通风的设计不仅仅能够达到理想的风环境协调应用效果,还能够体现出较强的节能表现,经济性比较理想,这种自然通风的合理设计主要就是针对建筑住宅的结构进行有效布局,尤其是对于门窗等关键通风设施进行恰当布置,促使其能够达到风力能源充分利用的效果。
3.2合理运用绿化水景
建筑住宅设计中对于生态建筑理念的运用还应该着眼于相应的绿化设计以及水景构建进行分析探索,促使绿化景观以及水景能够有效提升建筑住宅周围的环境水平,并且较好缓解当前“热岛”效应问题。这种绿化以及水景的恰当设置应用需要结合建筑住宅自身特点及其周围存在的具体资源条件进行设计,如此也就能够在实现水景以及绿化景观构建的基础上,尽可能节约资源,比如对于绿化景观的构建就应该尽可能采用当地一些植株,如此不仅仅能够保障绿化景观的成活效果,还能够满足于经济性需求。此外,具体到绿化水景的相关设计工作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建筑住宅应用人群的基本需求和相关设计进行结合,保障设计完成的绿化景观以及水景能够较好满足于建筑住宅应用人群的基本需求,避免流于形式问题的产生。
3.3注重遮阳以及采光设计
针对建筑住宅设计中的日照状况进行恰当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主要的设计方式和手段就是遮阳和采光,如此也就能够促使建筑住宅能够在日照和热辐射方面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优化控制效果,降低其对于建筑住宅的不良影响和威胁。具体到该项设计工作中来看,为了确保遮阳以及采光设计的准确性,需要进行恰当的计算分析,而计算分析所需要的相关参数信息也就需要针对周围气候环境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了解其基本表现,进而才能够提升其设计的可靠性。此外,这种遮阳和采光设计工作还应该具备较为理想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设计中提升其应用的灵活性,促使其能够针对外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任何季节均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
3.4合理设计围护结构
建筑住宅设计中围护结构的合理设计也是生态建筑理念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围护结构的合理布置除了针对建筑住宅发挥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之外,还应该促使其在建筑住宅热环境改善中表现出理想的价值,这也正是围护结构设计的生态建筑理念应用要求所在。基于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来说,相应的围护结构设计应该重点做好相关保温处理,降低建筑物内部热量的散失效率,如此也就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节能效果;此外,从太阳辐射方面进行恰当设计,避免太阳辐射对于建筑住宅的影响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3.5切实做好噪音污染控制设计工作
生态建筑理念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还需要体现在噪音污染的防控上,这也是确保建筑住宅舒适度和健康性的关键指标所在。这种噪音污染的有效控制主要就是围绕着建筑物围护结构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其相关材料的隔音效果,尤其是对于门窗结构,更是需要重点确保其具备理想的隔音表现。此外,针对建筑住宅中存在的其它污染问题,加强实时监测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其对于建筑住宅室内环境健康性控制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住宅设计工作发展而言,恰当运用生态建筑理念已经成为了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向,这种生态建筑理念的合理应用能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理想的节能、环保、经济效果,进而满足于人们对于建筑住宅多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5|):24~25.
[2]张耀珑.建筑与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分析[J].住宅产业,2015(11):43~45.
[3]尹燕翀.浅谈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2(3):324+114.
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绿色; 生态;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建筑的含义及特点
1.1 含义
生态建筑也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面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 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 ; 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 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 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1) 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 2) 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 3)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 4) 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
( 5) 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
( 6) 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
( 7) 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
( 8) 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
( 9) 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技术特征
2.1 资源经济原则
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采用生产、运输低能耗,人和小型车辆可运输的建筑材料; 中水利用,低速洗浴喷头,较小冲厕水箱,高压冲厕,乡土景观; 短寿命、易耗品的再利用; 太阳能利用; 气流利用; 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的利用等。
2.2 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在建筑寿命期内,在材料、设备的生产和运输,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拆装后材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减少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2.3 人道设计原则
人的一生70% 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
2.4 生态建筑技术特征
( 1) 竭力仿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应该是“可持续的”,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以后的发展; 既能长期造福于人类,又不会耗尽资源,也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 2) 尽力建立“安全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系统。正如大自然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满足其自身的能源需要一样,研究开发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和太阳能。
( 3) 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4) 高效率地循环利用副产品。
( 5) 日益智能化。
( 6) 不是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
( 7) 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 8) 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相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 9) 对高技术的容量很大。
3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 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 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 3)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 4)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 5)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 6)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资源以及建材的浪费。
3.2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以人为本”的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建筑中的时空延续性,就是要求建筑设计创作,应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工作和生活形态中汲取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建筑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
3.3 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建筑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工作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性等。
4对生态建筑的展望
生态建筑正在欧美各国大力推广,它将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绿色设计是当今国际工业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公众生活的目标,它将促进人类产生新的绿色产业。可以预见,绿色建筑和绿色设计在人类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定会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荷兰、日本、英国和德国已建成多幢生态办公楼。这些建筑均采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建材,采用节能光源,不用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