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1
论文摘要:经济资本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研究的热点课题。2009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过大,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底线,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更新了监管方式,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循序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加决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 ,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_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一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人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哎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盖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 )、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仅占总收入的15%一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减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人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2
1引言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题之一,其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财务状况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货币反映,也是评价上市公司股票质量的主要依据。公司财务指标的选取,要能够体现上市公司整体的情况,尽可能做到系统全面。上市公司综合实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为依据,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可量化性的原则对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进行选取。
由于选取的指标较多且指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有效地将这些因素综合分析清楚,寻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因子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上市公司各因子之间关系。本文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如何构建更客观、更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二是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利用构建的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
为了便于趋势分析,本文研究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选取了沪市27家纺织服装行业2013―2015年三个年度的财务比率,应用SPASS 220,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纺织服装行业2013年至2015年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分析。
22纺织服装行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通常,财务指标是考核企业绩效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本文在借鉴企业绩效评价相关文献基础上,从反映财务状况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项指标构成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偿债能力方面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X1、流动比率X2、速动比率X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X4;盈利能力的指标有毛利率X5、销售净利率X6、资产报酬率X7、净资产收益率X8;营运能力方面的指标有存货周转率X9、固定资产周转率X10、总资产周转率X11、现金收入比X12;发展能力方面的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X13营业收入增长率X14净资产增长率X15。指标体系中,部分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高对企业越有利,如:每股收益、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部分为适度指标,指标不宜过高或过低,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增加融资负担,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3实证检验分析
31因子分析法可行性检验
因子分析法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使各变量得以浓缩,本文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Phericity)对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61(大于临界值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值为0(远远小于005)。表明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即变量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用因子分析法是可行的。
32提取公因子并命名
抽取因子的关键是求解因子载荷矩阵,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a因子抽取法等。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五个公因子,相关矩阵R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其累计贡献率为87414%,即五个因子共反映了87414%的信息。为了便于对各因子进行合理解释,本文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做最大方差旋转,其因子的经济意义是由因子模型中权数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和表3所示,由旋转成分矩阵表2可知,F1在X6 、X7 、X8有较高载荷,可称为盈利能力因子;F2在X2和X3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偿债能力因子;F3在X11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营运能力因子;F4在X12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收现能力因子;F5在X14上有较高载荷,可以称为成长能力因子。F1至F5各因子分别综合了原有指标体系38889%、18606%、14215%、8969%、6736%的信息。
33因子得分和排名
运用统计软件SPASS 220可计算出27家公司的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表3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因子得分模型如下:
F1=0013X1-0136X2-0095X3-005X4+028X5+0328X6+0245X7+0293X8+0079X9-0121X10-0105X11+0021X12+0094X13-0075X14+0103X15
…………
1500070048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F2=-0229X1+0316X2+0307X3+0239X4-0083X5+036X6-002X7-0113X8+0041X9+0044X10-003X11-0004X12-0017X13+0026X14-005X15
F3=0002X1+0031X2-0009X3+0035X4-0115X5-0289X6-0004X7+0006X8-0082X9+0441X10-0478X11+0031X12+007X13-0069X14+0222X15
F4=-004X1-0027X2-0052X3-0053X4+0269X5-0013X6-0041X7-0033X8-0413X9+0204X10-0073X11+0430X12-0140X13-0017X14+0029X15
F5=0229X1+0101X2+004X3+0240X4-0098X5-0126X6-0043X7-0098X8-008X9-0067X10-0087X11-0116X12+0288X13+0782X14+0008X15
综合得分F=F1权重×F1+F2权重×F2+F3权重×F3+F4权重×F4+F5权重×F5,?嘀匚?旋转后各公因子特征值占特征总和的百分比。
根据表1可知,F1权重为38889/87414=04449、同理可得F2、F3、F4、F5的权重分别为02129、01627、01024、00771。故F=04449 F1+02129 F2+01627 F3+01024 F4+00771 F5
本文对沪市27家纺织服装行业2013年至2015年三个年度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排序,由于篇幅有限,罗列了2015年排名前10位的企业,如表4所示。
4结论及建议
第一,从提取的公因子来看,影响企业综合绩效的因素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收现能力、发展能力,而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因子在经营绩效中所占比重较高,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推动力。结合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来说,服装行业周期短不仅表现在时装季节性的更迭,也表现在季节此一时彼一时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发生在面料、色彩、款式、设计和其他配套方面,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快速变化,给服装行业带来无限的机会,服装行业在品牌、时尚等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定价往往是较高的,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尽快收回成本。因此,重视获利能力便是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绩效的重要路径。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1日
在信息时代下,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与原来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商业银行的运作和提供的服务手段无不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信息技术为银行的现代化服务提供了基础,而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客户对银行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数字化信息时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中,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观念和经营方式都会体现出数字化的特点,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完全不同。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实现对客户服务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完全数字化,控制风险,提高效益,是现代化银行追求的目标。
(一)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
1、信息技术提供先进技术使其经营更好的金融服务产品。信息技术系统成为商业银行的运作核心,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中只是后台的服务部门,人们注重的是广泛分布的银行网点和对外放款带来的效益。然而,在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着重点已经发生了改变,关心的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先进手段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开发更好的金融服务产品。各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间业务的推出将改变传统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局面。信息技术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动力,改变着商业银行各种金融产品的形态,也改变着商业银行的面貌。传统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一直是保守的,只会采用比较成熟稳定的技术。但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于对手,商业银行已成为新的信息技术和金融产品的主要使用者。
2、客户信息管理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指导核心。信息化社会中,银行的各种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成为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客户信息和企业经营信息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通过对客户情况进行仔细分析,确定那些对银行具有更大价值的用户,分析其特点,提供重点服务。客户信息和经营信息管理的目的是利用电脑系统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对企业的市场机会、业务品种、客户服务与支持、企业经营状况等各个方面给出完整的描述,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类信息的潜在价值,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加强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不断改进。它使得银行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客户身上,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银行正在建立统一的企业数据模型,其中客户信息集(CIF)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金融产品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中,原创型金融创新较少,导致现有的金融创新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开发潜在的客户人群,没有达到理想的运营效果。在选择金融创新主要内容时,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选择原创型金融创新为突破口。这是因为:一是原创型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潮流;二是在我国仍处在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原创型金融创新受到管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更容易实现。
4、提升金融技术支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将新技术应用到金融创新中去,加大新金融技术开发的投入,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提高银行运营利润,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培养符合现代金融管理要求的人才,形成自己的金融创新团队,加现有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全体员工创新意识和业务能力。
(二)经营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商业银行中,业务人员等待客户上门,而今天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化设施的支持下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范围。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中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将银行的服务延伸到企业、家庭,客户不必到银行即可办理有关业务。网络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使银行的服务手段,服务界限、功能等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同时,由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领导层的决策更加科学和符合企业实际,也更能及时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
二、信息时代下数字化成为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重要竞争力
科技创新变革了企业客户自身的业务模式,从而促使其金融需求改变;同时,企业客户对银行公司业务“数字化”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波士顿咨询在2015年对银行公司业务客户的调研显示,超过70%的企业客户表示数字能力是评估银行对公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客户认为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信贷资源、网点覆盖力等银行过往的传统优势领域。
(一)企业客户差异化的数字金融需求。整体来看,企业客户认为交易(如支付、结算)预警和授权审批是接受度最高的三大数字化应用。不同规模的企业数字化需求存在差异,既体现在对数字化的需求强烈程度上,也体现在业务活动的数字渠道偏好上。与“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小微企业”的印象相悖,大中型企业更多应用数字金融服务,并几乎渗透到银行公司业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大型企业最希望通过数字渠道查询余额、支付,其次是与客户经理沟通、提出融资需求;而小型客户除了最希望通过数字渠道查询余额外,与客户经理沟通、开户、支付是其次;微型客户整体数字化渠道的要求程度较低,主要是需要进行余额查询,支付是其次,提出融资需求和外汇需求最低。
(二)在大数据定价、预测风险建模、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也都在发生积极变化。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定价,并将定价工具整合到客户经理销售应用平台中,而不是像以往很多银行通过另一套流程和系统进行定价,能够使客户经理更加方便易用、客户体验更优,从而实现更加整合、流畅的销售体验和客户体验。而完善的预警系统能为银行在流程各环节节省大量成本。仅运用银行现有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大幅提升风险洞察力,并可在价值链各环节创造出很多立竿见影的、长效的成本节省机会。短期之内,在“监控与评估”环节就能实现成本节约,有助于更清晰准确地进行风险的分类管理,集中精力评估重大风险,并提高中期干预工作的效率,提早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时还能提高风险定价的精准度。从中长期来看,可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让客户经理有更多时间,集中开展高附加值的销售活动;还可以大幅增加信贷授权数量,可为优质的客户提供贷款预审批服务。
(三)数字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和机器人处理在流程中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大幅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客户体验。对客户的深刻洞察以及数字化客户经理,能够实现端到端流程的实时可视化、增加透明度。在高绩效组织的基础上,以数据为本的数字化(基于应用)绩效管理机制,使绩效目标的制定更科学合理,并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证激励及时到位。
三、如何通过数字化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
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构建多层次的数字化创新能力将是未来银行公司业务制胜的一大核心基础能力。纵观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许多“数字化先锋”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并正在以端到端的方式改变银行公司业务的业务模式,这当中的核心价值驱动因素包括客户、产品、分销、定价、风险、成本、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也包括端到端的透明度、高绩效组织等,数字化的影响无所不在。
(一)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获得全面深入的客户洞察,捕捉需求并使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通过获取并分析店铺信息(如商品浏览数、评价、税务登记号等)、预付款可用余额、经营情况(如销售量、库存、营收等)和社交网络上与客户的互动等资讯和数据,生成独特的信用评分报告,进而向网店提供商业预付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相较于传统银行以获取财务数据为主的评估方法,通过对多元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网店的实际运营情况与金融需求,进而提供风险承受范围内的更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数字化手段为产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包括核心产品及增值服务。以中国工商银行数字产品创新为例,中国工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业务成长需求,推出了以满足日常账户和现金流管理为主的APP,不仅可以自定义主界面、账户总览和报告,实现便捷的线上交易功能,数字化使增值服务的实现成本更低、更易实现。
(三)从传统的分销模式向数字化客户经理转型,提供定制手机应用、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和产品专员提高生产效率。数字化客户经理,包括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客粜畔⒑图ㄐб潜砼獭⑹谐∽恃丁⑾售线索和业务进展管理、即时聊天等合作沟通工具、日程及任务管理等,以上各种工具应用提高了信息可用度、业务进展可视度、促进跨团队可视度和响应度,并提高了活动管理效率。
商业银行不仅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更要提供不断翻新的服务以吸引客户。信息化社会中商业银行各种新的服务无不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银行不断地采用一些新的电子化金融服务产品,越来越具有高技术金融百货店的特点。
在迎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数字化银行也已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数字化在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正快速提高,已经成为许多领先机构的制胜法宝。因此,得出结论: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开展多层次的数字化创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合作、合资等手段的灵活应用,尽快建立数字化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曾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1.3.
[2]赵健.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发展状况探究[J].当代经济,2011.13.
[3]应海芬,林键.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2011.10.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4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历时五年,世界经济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经济也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不仅离不开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然而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和2010年逐渐凸显的欧债危机问题,使得系统性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严肃面对、谨慎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管控,以使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地支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本文就此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提供帮助,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国银行业借鉴。
一、系统性风险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溢出和传染是系统性风险发生时最为典型的特征,其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与个别风险的管理相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更艰难、更复杂,需要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的一些根本改变。
银行风险,即银行经营结果的潜在变动,也是贷款市场的常态。按照它的波及区域和辐射范围,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银行风险。所谓系统性银行风险,也叫市场风险,它是与市场波动(利率、货币、通货膨胀率等)相联系的、由整个银行系统所遭遇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银行风险则是指由单个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它并不会给整个间接融资市场带来风险。
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分析
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即以信贷资产为主体、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经营增长方式。
近几年来近乎井喷式的信贷发放,各银行几乎到了不计风险、不顾拨备率高低的程度,正是这种粗放经营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从结果来看,半年报显示,中间业务收入虽迅速增长,但净息差仍然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平均在80%以上。在存贷款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要多发放贷款就能赚钱,必然刺激其放贷欲望,进行简单业务扩展。特别地,由于秉持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致使银行信贷出现“扎大户”和产业集中度偏高现象,房地产行业成为信贷资金的重磅投放区。近年来,房贷及开发商贷款被各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贷款,进行了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且不说银行信贷在中国房价疯涨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仅就如此高的行业集中度来说,其对银行的风险恐怕不容忽视。全社会对高房价怨声载道,国家对房地产业施加了宏观调控,那么,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岂不危如累卵。
在既定的金融环境下,从单个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这种粗放经营增长方式来赚取最大利润显然是理性的和审慎的;但所有金融机构都如法炮制,则会导致信贷快速扩张,资产泡沫集聚,乃至通货膨胀上升。反之,亦然。这种增长方式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不利于银行的长期、持续、稳健经营。因此,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而言,必须关注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在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改革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已初具现代商业银行的雏形。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还只是“形似神不似”,在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商业银行必须直面来自国际金融机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回报。然而,在利率、汇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汇业务的盈利空间备受挤压,银行不可能长久地享受较大息差的政策好处。居安思危,商业银行只有推行经营转型,改变增长模式,谋求新的盈利增长源,培育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应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最近,欧美加紧出台新的金融监管方案,以形成新的国际金融监管秩序;国际银行监管新规也即将敲定,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将进一步明确。对中国而言,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资本要求也将更为严格。中国银行业的模式是资本消耗型的,商业银行持续的信贷增长动能必然带来持续的资本压力。2009年的一轮信贷激增引发了2010年银行的再融资浪潮,而未来再融资的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面对较大的资本压力,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型。
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管理方法
从欧美国家已经采取的管理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可以看出,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共识,由专门的人员、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应对是这些国家提出的共同措施。这些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目前的监管取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
第一,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问题,形式上是金融机构引起的,更本质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是实体经济问题的集中反映,因此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才是更根本的治本之策。但欧美推出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措施中恰恰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对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更多的强调银行对损失的吸收能力,因此也很难解决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第二,将系统性风险直接归因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容易忽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借助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全球化生产的计划性、组织性都空前提高,但需求的波动性也在增强,供需之间的失衡问题仍将长期存在,严重的情形就是经济危机,造成系统性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是一个小问题酝酿导致系统性问题,即所谓的“蝴蝶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系统重要性银行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大银行监管容易忽视了整个生产体系中其他成员,并不能真正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第三,客观看待资本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增加资本要求有助于控制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扩张,但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就监管资本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安排,巴塞尔协议中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计量监管资本规则,对缺乏统一规则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也要求在第二支柱中加强管理,给予考虑,计量监管资本。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再次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资产、市场风险、集中度风险提高了资本要求,金融机构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基本因素都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从系统重要性角度再提出资本要求存在重复和叠加的问题。
资本只是约束银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措施,并不是充分条件,增加资本的要求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资本要求增加,银行不得不减少贷款,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这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违约客户增加,银行经营恶化,从而加大系统性风险。过度提高对大型银行资本要求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无论是从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和维护整体金融体系的安全角度计,还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的稳健发展计,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刻不容缓。整个国民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则为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提供了宏观大环境和现实可行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使得客户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与复杂化,这就使得商业银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传统业务之外不断拓展新型业务,打造出业务多元化的增长格局。
当前,商业银行要不断顺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信息化等经营环境的变化,实现“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信贷型银行经营”向“综合型银行经营”的转变,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拓展业务范围、谋求金融创新,使其转型成为提供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保持盈利的长期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浅论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 朱宝宪 《管理世界》(月刊)2002年第11期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5
【关键词】国际化发展 控股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
一、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必要性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通过在国外开设的分支机构或建立关系,形成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动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要求
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是因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高效的、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在境外投资,兼并,收购的等项目逐渐增多,保障我国境外经济利益安全,增强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就成了为中资金融机构所必将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从国内的形式看,各大商业银行对境内市场划分已基本形成定局,利润分化较为严重,未来的发展和盈利空间已经变得相对有限,传统市场已经遭遇到利润增长的瓶颈,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实施经营转型,“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减少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在更大更广的市场范围内利用和配置资源,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能力。
从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自身成长方面,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也随之高速发展。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95.3万亿元,税后利润达到8991亿元,资产质量,盈利水平也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五大国有银行在资产总值和获利能力方面,均排名全球前列,英国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公布的2010年全球银行排名冠军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以245亿美元的荣登全球银行业获利榜首。目前中国有84家银行业者跻身全球前1,000大榜单,高于一年前的52家。其资本总额占前1,000家大银行的9%,但获利比重却高达25%。按2008年税前利润计,农行位列《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1000强”第8位。为了满足自身资本扩张和利润增加的需求,发展海外业务,抢占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尤其2006年12月11日之后,我国如期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对金融业实施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激烈的银行争夺战正在展开,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去”,更是必然的选择。
二、我国国有控股银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遭遇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境内外外汇业务为主要经营内容,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由于国际化历程较短,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仍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海外机构人员数量少,地域覆盖范围小,海外资产比重低,当地化程度浅,服务品种单一等问题。造成现状的原因表现为:一是战略定位不清晰。国际化经营转型的力度不够,准备不足,并未以国际化大行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没有明晰的战略思维,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是以应对国内市场的固有模式去发展海外市场,国际化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配套机制,缺乏对国际化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二是目标市场选择没有针对性。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应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资本充足但管理经验,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不强,经营观念陈旧,产品和服务落后,多数海外机构在当地实力弱小,没有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只是为国内企业,中资机构和海外华人提供初级的金融服务。三是国际化经营水平有限。国内多数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的阶段,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有限,境外机构业务发展滞后,使得海外市场份额和利润贡献较低,海外市场占用的资本与其产生的投资回报不成正比,使得“走出去”成为了很多银行的鸡肋。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对海外市场的风险把控能力较差,尚未建立起全球化的风险监管体系。
三、国内控股商业银行加速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银行国际化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按照银行的跨国程度、区域分布、机构形式、主营业务和客户构成等特征,银行国际化进程通常可以分为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和实现全球化四个阶段。银行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时要正确定位,根据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确定区域重点,业务重点,发展先后次序以及组织管理架构的发展战略。花旗,汇丰等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化发展上取得成功,与这些银行战略制定的明确程度和其相应的组织管理架构有密切的关系。
(二)确定海外发展的重点地区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找有利的市场环境。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法水平和政府政策法规的保护或限制不同,原则上应选取是目标市场有潜力,并未饱和,并且当地政府政策宽松,并未加诸更多的限制的市场。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保护措施较少的金融市场往往能吸引众多的银行进入。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荷兰银行的经验,虽然荷兰银行实力雄厚,但是在欧洲大陆市场面对强大的英资,法资甚至是美资银行的竞争,难以保证理想的成本及效益回报,于是近年来,荷兰银行将其发展的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转向远东地区及其他新兴市场,从而获益匪浅。国内银行可以三点齐动,以亚太地区为发展重点,利用亚太地区与中国经济极高的关联度和我国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亚洲地区业务,努力成为区域内领先的外资银行;同时扩大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机构布局,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办事处等,一方面扩大海外影响,一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迅速提高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积极拓展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利用我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贸易和工程承包,追随客户。
(三)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方式
从国际银行业得发展情况来看,银行国际化经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代表处、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这一方式适合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的银行,其发展模式类似于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全球的扩展方式,利用自身标准化的服务和国际化管理经验,迅速在东道国打开市场,同时积累当地的管理经验和地域特征,对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再进行略微的调整。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扩过兼并的总称,是一国银行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购入另一国的银行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事经营控制权的股份。借鉴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并购重组的成功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有计划的采取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联合经营的方式,低成本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等,通过充分的考察调研,选择若干中小银行以协议收购,参股经营,业务合作等联合经营方式,进行并购,并以此为重要平台,有计划的拓展国际化布局。
(四)建立适应国际化人才队伍
人才国际化是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当今世界,成功开展跨国经营的银行,无不拥有一大批精通外语、国际贸易、法律、营销、信息技术并能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善于经营惯例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比如汇丰银行独具特色的“国际事务官”制度,汇丰银行拥有一支400人的国际事务官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这个团队却成为汇丰高级惯例人才的摇篮,这支队伍成员的机动性和适应性都很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汇丰的战略才得以顺利的有效的执行。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商业银行要积极改进海外机构职位、聘任、薪酬、绩效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经得起考验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资源、产品、技术、银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是金融经济在日益全球化中制胜的关键。
一、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现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可以从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实施革新领先战略,建立健全各项科学管理机制,如风险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业务管理和考核机制等。二是倡导服务质量领先策略,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并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实施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顾客战略定位。四是以拓展市场为重点,完善业务价值链,并开发新的服务功能以使传统业务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实施市场领先战略,积极开展金融机构合作和业务联动,形成联体局部优势。
二、制度与文化――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
为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积极地推动银行的制度变迁,具体表现为:第一,加快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能够有效应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健全和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运行绩效,遵循稳健、集约的经营方针来优化组织机构的设置。第三,通过组织创新建立现代化的高效组织机构模式,组建专业的人才团队和银行内部的市场化组织。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一家银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规范的观念形态,它在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产生并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积累流传下去。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士气,增进团结、协作和沟通,以共同的文化氛围成为发展创新的精神动力成为一家银行品牌的内涵。对内而言,银行应将从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利润这一普适理念与银行独特的发展战略相联系,确定自己的经营理念,结合自身的经营宗旨和客户定位、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领导层和员工素质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对外而言,一家银行的产品及服务的品质特色和形象风格在社会上传播而被一定的群体认同后,就会成为人们鉴别众多银行差异的标记,银行的企业文化被以其客户群为主体的公共关系层面认可和接受,有助于银行赢得稳定的客户,从而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营销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现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市场发展与客户需求的变化,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技术支持、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向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品牌。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现代银行的营销理念,正确处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第二,要加强市场研究,细分市场、客户,明确定位。第三,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第四,采取多种营销手段,争取客户,应注重凭借优质高效的服务和鲜明的品牌特色来塑造个性,扩大知名度,增强自身的识别性和消费者的认同感。第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组织管理机制。第六,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建立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高效率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营销组织和服务机构。第七,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改革人事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营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与品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引擎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首先,金融创新从内部来看关键是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只有建立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我约束、自求发展、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才能具有创新的动力。其次,在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金融产品创新的整体趋势,避免开发不符合大趋势、无前景的产品和服务。再次,要科学地评判和衡量创新的效益,建立创新业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创新业务的成本利润率、相关业务支持率、风险度等指标、真正扶持有效益或有潜力的创新业务。此外,还要把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使别的银行难以迅速模仿和跟进。
五、人才与内控――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
商业银行是兼具知识密集和服务密集的企业,人才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要素和基本保障,人的能力决定了组织的素质,从而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商业银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做到:第一,建立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确定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由此产生积极的重视人才发展的行为文化。需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机构和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商业银行的人本化管理。第二,建立有效的内部交流机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构筑通道,建立和员工之间的“心灵契约”,做好岗位设置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既要维护公正共开公平的激励制度,又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构建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对策包括:第一,转变经营理念,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第二,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控制组织体系;第三,贯彻谨慎性的会计原则,构建商业银行的内部定价机制,加强电子化手段建设;第四,加大在风险分析、预测方面的投入,提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商业银行获得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伟.中国银行业怎样提升国际竞争力[J].中国经济时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