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1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用户持续增长

中小型的投资散户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面对一些收益较高,对资金要求也较高的金融产品是,大部分的中小型投资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随着第三方支付公司、P2P贷款公司在互联网平台的崛起,银行只能开发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以此来应对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带来的危机。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品种不断完善

银行业凭借自身优势,迅速占领巩固电子商务市场,比如某国有大行,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同时拥有“两座大山”:“善融商务个人平台”和“善融商务企业平台”。银行创建的大型商务平台不仅有利于拓展银行自身业务,更有利于银行去深入了解大部分客户的需求,掌握客户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不断完善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这块的全面建设,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形。其他中小型银行也在积极开发和开拓互联网金融平台。一些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被创立,贷款申请在网路提交之后,提供一份本公司相关的财务数据,银行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通过线上和线下操作,企业可能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融资。

(三)交易成本的降低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反之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倾向于选择网上银行,因为网上银行交易不需要面对面,更加省去了取号排队等待的时间。在这样的交易模式之下,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不再是更多的的柜台人员,而是一套成熟的、使用方便快捷的程序系统和软件设施,这样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还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满足了客户的金融交易需求。

二、我国互联金融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金融行业已经正式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由于网络金融所具有的高效、便捷、精确等特点,整个金融系统都处于快速运行的状态,当然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括技术层面的落后,监管层面也存在着重大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技术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大部分的金融业务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操作,包括是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以及网上金融交易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在整个社会普及的同时,技术层面所暴露出来的关于泄露客户隐私的安全隐患问题在持续上升,并且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在安全技术的应用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金融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过程太过仓促,缺乏足够的测试时间,系统的不完善经常产生客户隐私泄露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技术上需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定网络金融统一的安全标准。

(二)网络金融技术人才的缺乏

21世纪,人才依然是不可缺的宝贵劳动力,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持续发展,众多业务已经处于从人工服务快速向电子服务转型的阶段,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人员对客户进行指导,在网络金融业务中,就更需要同时具备金融与互联网知识的人才。一些网络系统方面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金融领域,对互联网操作这一块更是有高要求。

对于目前我国传统的金融界的工作人员来说,全面提高互联网操作水平是势在必行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进一步落实金融机构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互联网时展的、具备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团队是势在必行的,除此之外,对于科研力度的加大也是不容忽视的,要多引进科技型复合人才。

二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传播。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知识依然是根本生产力,因此金融机构应根据金融网络化的发展需要建立知识储备库,并且不断进行更新,以此来跟上整个金融界的迅猛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机构泄露信息事件的不断重演,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不再是一个能够忽视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都重视起来的问题。当互联网金融机构拥有足够多的网路用户,或者机构整个资金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级别,一旦出现问题,即使是市场出清也不能去解决这样大规模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还处于快速发展膨胀阶段,各种网络金融工具良莠不齐,市场监管体制还未成熟,监管力度也跟不上,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然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形势之中,在这种局面下,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金融监管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金融;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职业操守,严守客户的个人信息,其次,互联网金融系统也要不定期进行维护和排查,及时发现安全漏洞,确保在技术层面不出现问题,加强客户隐私的安全保护。当然,政府方面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向普通群众科普关于网络安全方面包括保密安全等各种知识,帮助互联网金融全体使用者树立风险观念和安全意识。

(四)互联网金融业务竞争更趋激烈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模式 发展

第三方支付行业在经历了风驰电掣般的发展后,正在减速。第三方支付业内人士分析,归根结底还是行业竞争太过于激烈,使得不少公司的盈利和生存空间被挤压。据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约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29.8%,环比增长3.4%。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元,同比增长39.2%,环比增长11.7%。预计到2018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可达22万亿元。

一、互联网金融与第三方支付简介

互联网金融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与传统金融行业相互渗透形成的新领域,在广义的互联网金融里,包括传统金融产品的线上营销、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但并不仅限于此。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应该界定在与货币的信息化流通相关的层面,即资金的融通无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只要运用了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就是互联网金融。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方式包括线上支付方式和线下支付方式。

线上支付是指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用户和商户、商户和商户之间在线货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过程。网上支付完成了使用者信息传递和资金转移的过程。广义的线上支付包括直接使用网上银行进行的支付和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间接使用网上银行进行的支付。狭义的线上支付仅指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的互联网在线支付,包括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中的远程支付。本报告中所指的线上支付,除特殊的说明外,均使用狭义的定义。

2、线下支付方式

线下支付区别于网上银行等线上支付,是指通过非互联网线上的方式进行所购商品或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的资金支付行为。其中,订单的产生可能通过互联网线上完成。新兴线下支付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POS机刷卡支付、拉卡拉等自助终端支付、电话支付、手机近端支付、电视支付等。但由于本报告聚焦第三方支付市场,因此线下支付特指除POS机刷卡支付以外的线下支付方式。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环境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了解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了解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即可。

1.审慎监管

审慎监管分为针对单个金融机构安全和文件的监管即微观审慎监管、针对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健以及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监管即宏观审慎监管。目前,审慎监管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监管、流动性监管、杠杆率监管、贷款集中度监管、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等。审慎监管的出发点是:金融机构破产或遭受流动性危机会产生负外部性,进而危及交易对手、存款人等利益相关者甚至实体经济。

2.金融市场和行为监管

金融市场和行为监管包括金融产品、市场机制(比如支付清算系统和交易所等)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的监管,尽管也能提高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健,但主要目的是使金融交易更安全、公平和有效。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市场和行为监管方面的改造主要针对信用证券化、场外衍生品、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高管薪酬。

3.金融消费者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主要是保障金融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的权益,主要背景是消费者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下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金融市场运行完全互联网化,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弱化,金融机构破产或遭受流动性危机而产生的负外部性自然也变小,针对现有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审慎监管也将随之淡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监管形态将以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主。

(二)第三方支付相关法律法规

截至2015年5月30日,央行共发放了九批270家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从2011年起,年度牌照发放数呈现下滑的趋势,一方面重点地区的获牌企业接近饱和,区域性的企业发展较慢,另一方面伴随2014年来行业接连爆发POS刷卡套现、央行处罚8家支付机构、上海畅购资金链断裂等事件,这种下滑的趋势更加明显,第三方支付牌照暂停发放等传言四起,己获牌照的公司,其牌照价值将愈发明显。

(三)第三方支付的主流业务模式

第三方支付的主流业务模式是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网络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互联网支付的主要平台有支付宝、paypal、财付通、快钱等。移动电话支付包括移动互联网支付、近端支付、短息支付等。支付宝、财付通等也属于移动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包括环迅支付、网银在线、汇付天下。银行卡收单包括银联商务、通联支付等。

(四)第三方支付产业链

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办理网上支付、预付卡以及银行卡收单等业务。个人或公司等终端用户向第三方支付平台发起交易。线上和线下的商户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商品。内容服务提供商负责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运营,银联、清算中心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电信运营商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通信网络、储值服务商、银行和网银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银行账户。

三、第三方支付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支付存在安全隐患

第三方支付的安全隐患是困扰第三方支付发展的难题。在在第三方支付那里保存着大量的用户支付信息,如果第三方支付服务器数据库被攻破,将导致用户账号信息泄露。2003年由于第三方处理器泄漏了数据,全美多达500万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信用卡信息被盗。2014年6月份,由于一家第三方支付数据处理公司的安全缺陷,使得约4000万张各种品牌信用卡的资料被泄露,有人甚至在网上公开出售信用卡信息。这些案例提醒我们,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是网上支付中首要的安全性问题,只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提高了,整个网上支付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可言。

(2)第三方支付不适宜在B2B中的进行

现今第三方支付在B2C、C2C中已经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也是第三方支付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在B2B中,第三方支付的推广遇到了阻力。在B2B模式下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供应商将会有大量的资金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处,等到采购商获得商品并确认后,资金才可流入企业。一般企业在B2B中不会使用第三方支付方式,财务人员更重视资金占用的时间成本,调节资金的流动和资金的收益。而第三方支付的资金的时滞性将阻碍其在B2B中的发展。

(3)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多是与网络经销商或网络商务平台捆绑在一起,用户在一个网络商务平台购物时,必须要使用该网络商务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而在另一个网络经销商或网络商务平台处购买商品时又必须要使用指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这样对于用户来讲,需要在众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上频繁注册,才可能顺利的实现支付,这给用户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用户需要记住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注册信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统一标准,实现第三方支付平台真正的互联互通;二是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这方面已经有第三方支付服务公司进行着尝试。相信不久的将来,用户不用再这么辛苦的在几个账户间来回试了。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网上银行;安全性;网络监管;发展策略

一、网上银行简介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互联网站点和web主页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或虚拟网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网上银行定义为:网上银行是指那些通过电子通道提供零售与小额产品服务的银行。它以现有的银行、Ik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综合统一,安全适时的金融服务,是一种以银行的计算机为主体,以银行自建的通信网络或公共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为入网操作中端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银行。

二、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2005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目前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个人客户已经达到1.5亿户.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400多万户。并将有进一步发展.我国网银交易金额在2007年为225万亿,去年达到317万亿,2009年高达440至450万亿。

可见,我国网络银行近年来发展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迅速的,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一)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问题是国内外网络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也在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盗窃事故接连不断,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商业银行都曾遭遇假冒网站的袭击,然而这仅仅是银行网络平台的问题,更为复杂的网上支付,电子转账等网上银行服务项目的安全漏洞,在电子商务浪潮下也显得尤为突出。

(二)法律问题

同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性,它传递信息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它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界限。使业务和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可达到世界的任何角落。所以客户可能会承担由于法律滞后而造成的风险。在中国网络的法律问题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使消费者还不能很放心的使用网上交易,从而影响了网络银行的发展。另外,对于国外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便利几号同国内客户一样。这样,就向传统的基于自然疆界和纸质合约基础上的法律提出了挑战。

(三)信用机制问题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其义务所带来的风险。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易双方不直接见面,身份难以确认,追究违约责任等方面有较大的障碍。金融也是具有虚拟性的服务特点,因此,相比传统金融而言,基于网络而产生的金融业务更容易发生信用风险。

(四)监管问题

我国网络银行要发展,相关的监管问题无法回避。网络银行的监管不是网络监管和银行监管的简单叠加,而有其自身新的内容,如对网络银行推出的虚拟金融服务品种、价格的监管等问题。这类监管有行业级与企业级两个层次。行业级监管主要解决网络银行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问题,企业级监管主要解决商业银行网络服务的行为规范问题。更复杂和艰巨的任务还在于对跨国、跨境的金融数据流的监管。

三、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网络银行的安全性

发展与风险控制是传统银行经营的两大主题,网上银行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要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首先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安全防御能力。主要是要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安全机制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检测各种网络入侵,审核安全记录,发现对网上银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及时作出处理。还要大力提高应用软件的科技含量,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影响。

(二)加强央行对网络银行的监管

网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大量资金突发性的转移无疑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网络快速传递的特性,会使波动迅速蔓延。而网上银行的整个交易过程几乎全部可以在网上完成,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银行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交易对象变得难以明确,过程更加不透明。这无疑加大了监测与管制的难度。央行如何监管网上银行的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央行是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它对网上银行监管必然涉及到电子货币发行管理、金融认证管理、电子货币工具管理、安全电子交易管理、电子货币运行监管管理等,尤其是它要参与并主导全国性金融CA体系,对所有的认证中心进行分级别的严格管理,诸多环节、诸多因素都需央行去规范、去监管。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网上银行除了要提供传统服务以外,还应与高校、科技产业公司携手,设计出寿命长、符合客户需求的新的金融产品,并同步开发网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观察和分析客户交易行为,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四)增加国人对网络银行的信心,增加网络用户

我国的金融业和计算机起步较晚,很多人对电子交易系统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导致网络银行用户只占全国交易的很小一部分,这对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相关人员要积极宣传相关的知识,增强人们对网络银行的了解,从而增加网络银行的使用数量,加强网络银行的发展。

(五)加强网民的安全意识

我国还处于转型过程中,大部分消费者的安全理念比鞍薄弱,对银行的依赖性过高,自身保密意识低,常常导致网银资金被盗。同时,部分网上银行客户往往在公用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也可能使其机密资料落入他人之手。到目前为止,我国网上银行交易额已过数千亿元。为了防止用户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银行方面对每一个客户提供电子证书来提高账户的安全性,网银客户应该严格按照银行的要求进行操作。

(六)加快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需要加强网络银行的监管工作。根据网络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适用于网络银行操作运行的法律规范,严惩利用计算机在网络银行系统中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以完善对网络银行发展在法律制度上的安全保护。网络银行是无国界的,所以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合作,解决好对跨国、跨境金融数据流的监管问题,制定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调控网络金融业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来确保网络金融业的顺利发展。

四、结论

我国网络银行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积极加强网络银行的相关建设,借鉴国外网络银行发展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网络银行。

参考文献:

[1]谢贵勇.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对策思考[J].经济论坛,2010.

[2]张坤.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3):262-263.

[3]王薇,宋威.议我国网上银行的金融监管[J].财经与法,2009(1): 108.

[4]王小芳.浅析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2):57-61.

[5]商业银行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然选择一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J].集团经济研究,2009(2).

[6]杨海英.网络银行安全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安全;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以支付宝为例

(一)挤占银行的结算、收付等中间业务

针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支付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电子商务企业最早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撼动银行地位,从支付结算领域切入银行业务。支付宝在2003年上线时,主要是为支持淘宝网的发展;随着账户数量和交易量增加,2004年底才从淘宝网分拆成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随着居民消费意识的变化,电子商务日益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市场也飞速增长。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环比增长24%至4371.3亿元,同期,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也环比增长10%至1.12万亿元。与此同时,央行在2010年6月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给了第三方支付合法的“身份”,并定义了业务范畴,主要包含互联网支付、预付 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三大块业务。艾瑞咨询分析师谢春称,自“第三方支付”这个词诞生起,关于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到底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的争论就从未停止。

随着银行贷款业务利差的不断缩小,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支付业务收入在银行盈利来源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然而,第三方支付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独具的交易担保功能赢得了线上消费者的青睐,在规模迅速增长的互联网支付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挤压了银行网上支付的发展空间。此外,用户注册第三方支付账户后,无需再注册网上银行就能便利地实现大部分支付需求,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网上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替代效应。

(二)影响网上银行业务

第三方支付在业务与技术方面创新能力出众。第三方支付本身就是互联网浪潮下在线支付模式创新的成果,创新是其竞争力源泉。第三方支付业务、技术创新可谓是硕果累累,如支付宝和财付通提出的卡通支付和一点通业务,通过绑定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账号,客户只需使用支付宝或财付通的交易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服务,网络交易的过程更加顺畅,支付流程大大简化,客户使用体验极大提高。相比之下银行网上银行创新则显得步履蹒跚,甚至是亦步亦趋地模仿。

第三方支付提供担保功能,有效满足了网络购物的担保需求。由于网络购物不是面对面的交易,如何有效保障买卖双方仍然享受到等同或接近面对面交易时的利益成为交易成功的关键。使用第三方支付是在线上交易双方达成一致的交易条件后,买方首先将交易款项支付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收到款项后通知卖方按照约定条件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并核对无误后通知第三方将货款支付给买方,完成交易流程。交易过程中交易款项由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保管,形成对买卖双方的有效约束,以此来保证交易对象符合约定条件。而网上银行支付方式只具备资金的传递功能,不能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管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无论是产品质量、诚信交易还是退换货方面都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16]。

(三)冲击了银行的基金代销业务

余额宝在营销渠道上开创基金公司在大电商平台直销基金的模式。目前,天弘基金是余额宝服务的唯一产品提供者,增利宝也是唯一与余额宝进行对接的产品。增利宝利用支付宝的渠道优势,在零推广成本下,将产品直接显现在近八亿的客户群体面前,独享规模近200亿的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加大基金代销业务,银行作为金融产品销售主渠道的垄断局面正在被逐步打破[18]。

二、商业银行应对的对策与建议

(一)双方在支付市场上进行细分

由于不同支付宝支付企业的运营模式存在差异,导致了用户在选择支付宝支付方式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判断依据,不能准确的选择最适合的支付宝支付企业,以致与支付宝支付资源未能完全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商业银行应借鉴支付宝支付平台的成功经验,开发个性化的增值功能,增强电子商务流的运转效率,提高共同效益。要结合市场需求,提高电子产品的功能性,以支付宝支付的便捷性抓住新客户;要着重学习不同行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特点,取其精华,应用于自身的业务,不断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努力为不同的行业。

(二)银行依托第三平台客户群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产品服务停滞不前、缺乏创新的发展现状与支付宝支付企业迅猛发展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充分证明,只有将资金流、信息 流、物流成功整合于同一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络金融才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核心。未来,商业银行必须适应金融服务的信息化趋势,改变现有的服务模式,学习支付宝 支付企业利用成熟的风险定价模型完成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特别是要尽快着手考虑众多对公客户的B2B金融解决方案。

(三)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应在原有的网上银行业务基础上,充分发挥安全性高、信誉好、用户认可率高、资金和技术实力强等优势,积极为个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和各种安全便利的支付服务,重点发展网络规模效应和用户黏度较高的支付结算类业务,如信用证业务、担保类业务,充分利用央行最新推出的“第一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打造一站式网上银行管理新平台,这对银行提升电子客户体验、扩大客户群体、增强客户黏性、探索高效零售业务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琦峰,冯彬,杨恩宁.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2.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5

抢占物联网制高点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扩展了通信的服务范围,最终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被称之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物联网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交易、资金的转移。在多步骤完成交易的情况下,如在交易发生前提前交纳费用、交易过程中待支付、交易完成后确认支付,主要应用包括通过电子支付工具进行网上购物等。

在物联网支付环节中,包括各种现场、远程的电子支付方式,如手机(远程、现场RFID支付)、电话(远程支付)、电脑(远程支付)、储值卡(远程PC或现场支付)、电子钱包(远程PC或现场支付)、POS机(现场支付)。相对而言,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因此成为了市场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手机通票应用中,移动人员在手机支付RFSIM卡的基础上灌装通用票券应用密钥,用户更换RFSIM卡并开通非接触票券业务,商户平台生成并票券,用户利用手机菜单下载或通过WWW下载来获取通用票券,商家也可通过平台主动下发。在这一模式下,物联网的应用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支付网络相互融合,手机在物联网中承担了传感信息、处理转发信息、确认支付三大功能。

由此可见,手机支付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创新型应用,在未来更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所必需的基础支付功能平台,并成为电子支付的重要手段。作为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手机支付将是物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引爆物联网“第二春”

移动手机支付,就是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允许手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同时,RFID也是物联网推广普及的技术枢纽。

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是物联网大众化运用的重要业务之一,国内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和信用卡市场规模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机构也把移动支付业务作为未来增值业务的新蓝海。目前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在日、韩等国得到规模发展,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业务在积极推广之中。

移动支付是RFID在个人应用领域的最典型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演进和3G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产业逐步进入运营商重点增值业务视野。以RFID为代我的移动支付产业成为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重点,把智能卡的支付功能与通信功能融为一体。根据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能集成到于机上。

移动支付产业链相对较长,主要包括:RFID芯片、SIM卡芯片、读卡器、移动终端、运营商,商户、银行、软件平台等。而且移动支付产业链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网络效应”的行业,早期会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产业发展困境问题,行业产业链的合作与配套是行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理顺各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产业链理顺,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增强效应将会带动行业爆发性的增长。

目前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元器件、软件和通信等领域,而手机支付将是第一个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第一,使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终端(RFID+手机)和应用层面(开环应用+第三方支付)实现融合,并已在日本大规模商用;第二,银联和运营商相继高调进入,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第三,央行第三方支付规范、手机实名制等一系列利好近期陆续出台,行业迎来实质性政策利好。潜在的市场空间、明确的投资意愿和政策利好的预期共振,手机支付将大有可为。手机支付一旦正式推出并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迅速走向普及,那么中国7亿手机用户将给手机支付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从而引爆物联网发展的“第二春”!

手机支付迎来爆发元年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手机用户

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利用手机作为移动支付工具,具备轻巧、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因此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利用移动支付可以轻松进行理财和交易,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支付选择,而且极大的方便了消费,提高了生活效率。移动支付业务最基本的应用主体为手机用户,仅此一点,中国巨大的手机用户规模优势就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截止到2009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4亿,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规模还在快速增加中。因此,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让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

银联、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群雄逐鹿手机支付。全球17.3亿、中国3.8亿互联网用户已经使网络支付业务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行业,诞生了ebay、阿里巴巴、淘宝等代表性企业,试问,如果全球41亿、中国7.4亿的手机用户能够用手机进行支付,那会诞生出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和一批什么样的企业?StrategyAnalytics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即手机刷卡进行支付。

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引来了群雄逐鹿,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行业巨头均已进入手机支付领域,其一系列的巨大投资手笔从而使2010年成为了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我们从市场上了解到,一季度中移动RF SIM卡采购量10073张,相关厂商还在积极备货,世博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预期将使全年RF-SIM出货量不低于500万张;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公开场合表示2010年中移动TD用户至少在千万级,根据中移动的营销补贴力度测算,我们预计TD用户可能超过2000万,这还未考虑到集团用户使用的多元化需求创造的服务增值。此外,电信已经开始在上海试点手机支付“翼支付”,联通也将在年内试商用。

政策打通任督二脉

在国家政策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手机支付业已初显了发展前景,但从目前全球状况来看,手机支付式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仍有不少问题与挑战需要解决。此前阻碍手机支付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有:安全问题、法律保障、成本费用、技术标准以及消费习惯等。但随着近期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有望被全面打通。

中国人民银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标志着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从此拥有了法定地位,其业务开展将受到法律的支持和规范。

按照工信部统一要求,热议多年的手机实名制从9月1日起已经全面实施。手机实名制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一旦实行起来,将提高手机

用户的责任感和安全感,也为整个手机支付物联网产业横向和纵深双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业界翘首企盼的超级网银的推出无疑将为银行间的支付及相关业务提供便利,它将大大方便个人及企业客户,从而有利于消费习惯的转变。

此外,随着银联和三大运营商的相继高调进入以及中移动成功入股浦发银行,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其一系列大手笔投资必将有效迅速降低手机支付的边际成本。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亿,仅中移动就有5亿多用户,参考日本成熟市场约50%的手机支付用户渗透率,则未来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有望达到3.5亿,以平均每笔交易金额200元计算,每个手机用户每年进行一笔交易就至少就能产生700亿元消费市场。当方便快捷的手机支付方式成为用户的支付习惯时,这个市场爆发出来的能量无疑相当于一次物联网革命。申银万国的报告预计中国手机支付用户有望在2010和2011年分别达到800和2000万人,手机支付井喷在即。而手机支付的爆发式增长,势必给产业上下游,包括芯片、卡厂商、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在内的诸多参与者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据Informa的预测显示,至2013年,全球通过移动支付的交易价值总量将比2008年增长12倍,总计会达到8600亿美元,而中国应该是移动支付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市场前景极其诱人。这正是国家推广手机支付的目标之一。

随着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超级网银、手机实名制度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已经完全被打通。因此,我们认为,2010年将是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

手机支付产业链大透析

又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核心,又是行业的爆发元年,可是为什么二级市场上的手机支付概念股没有任何上佳表现呢?我们认为,这与市场仍然停留在“手机支付还只是概念”的思维有关。实际上,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确定、运营商申请到非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和大量具有移动支付功能手机的上市,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将给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提供业务快速增长的机会。手机支付概念,绝非是一般的概念炒作可以比拟!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之下,该板块有望成为大盘新一轮上攻的重要推“手”!当前市场的巨大反差,反而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建仓良机。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6

(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湖南411105)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多的与互联网发生了联系。衣食住行,互联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诞生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多领域快速铺开。然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进攻,我国银行业应积极面对挑战,发挥传统优势,并着力开发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并谋求与在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力求实现双赢。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优势;银行业;冲击;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26-03

收稿日期:2015-06-20

作者简介:尚晓彤 (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现于湘潭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在读。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从一开始的新鲜事物,到如今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达到6.49亿。互联网技术涉及的领域愈加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终于催生出了一个新名词——互联网金融。众所周知,传统的金融业一向处于银行的“掌控之中”,甚至可以说是几大国有银行的寡头垄断。而几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悄悄地改变了金融业的布局。2010年、2011年,阿里巴巴公司分别成立了浙江和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共16亿;2012年8月,由中国平安,腾讯,阿里巴巴共同投资的“众安在线”成立;2013年6月,由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的“余额宝”推向市场;2014年1月,腾讯在微信平台推出理财通。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结算的规模已达到16万亿,而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1.1万亿(数据来源:《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互联网金融代表性产品“余额宝”已拥有超8100万客户,1853亿元的资金规模。这一切都说明,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尽管在数量上看,短期内可能对传统银行业没有太大影响,但长期所带来的影响是可见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银行业将怎样保存实力,谋求长远发展?这正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作为新生事物,关于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尚处在一个众说纷纭的过程。谢平等(2012)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云计算和搜索引擎等,将对金融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笔者基本同意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广义上来说,凡是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行为,都应被划入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提到现在市场上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依据开发者的类型,一种是金融机构构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指的是银行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如交通银行的“交博汇”,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还有一种是非金融机构搭建的金融平台。这样的平台又有两种,一种是依托电商平台的,如阿里小贷,另一种是由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搭建,细分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支付宝;P2P贷款,如宜信,拍拍贷;众筹融资,如淘梦网等多种类型。下文所提及的"互联网金融"一词如无特殊说明,即指由非金融机构搭建的金融平台。

而作为“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使其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广泛的客户群。

在这里,我们将客户群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潜在客户。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客户,必然是我国日益增多的网民。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6.49亿,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47.9%(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2)。互联网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潜在客户。研究调查显示,2014年新增的3117万网民中,年龄以10-39岁为主,合计占比78.1%,其中20-29岁的占比31.5%。学历以中等教育水平为主,职业一项学生独占鳌头,占比23.8%(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2)。新增网民呈现出一种年轻化倾向。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更强,对于个人理财也呈现出一种广泛的兴趣,对金融服务拥有个性化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平台上完成诸如存款,支付,购买理财产品,寻求融资机会,找寻投资项目等目的,完全贴合时下年轻人的相关需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上势必更加抢眼。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体现出了“碎片化时间”的应用。当今社会讲求一个“快”字,新事物更新换代迅速。时装界推行的新概念叫“快时尚”,而日渐流行的社交软件诸如微博等也是一种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快速浏览获取信息的“快文化”。互联网金融通过与移动终端相结合,赋予传统金融服务“快服务”的意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满足客户金融方面的需求,佐以简洁方便的操作,不能不受到当下主流文化的青睐。这样一来,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客户大大增加。二是存在融资困难的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长期处于银行信贷服务的灰色地带。我国传统银行业的第一目的是资产保值,第二目的才是增值。当下银行业主要的盈利来源还是存贷利差,难免在客户的选择上倾向于“高质量客户”,也就是信誉更好,资产更多的大型公司。中小型企业并不是银行的主要客户,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容小觑。但出于风险规避的考量,银行选择放弃这部分客户,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缓解了这部分客户融资难的问题。依托电商平台,基于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挖掘到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信息,加以整合分析,用以弥补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详细财务报表的遗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信用评估,严格把关,有效控制风险,从而实现向中小企业的小微贷款,弥补了市场缺陷。综上,互联网金融平台拥有广泛的客户群。

2、信息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传统融资模式表现出了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且而这种信息不对称是供求者双方的。就直接融资的角度,融资双方是个人。投资者要想挖掘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在卷帙浩繁的投资项目中逐个寻找,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造成了投资者接触到的项目很有限,即使有合适的项目,也要深入挖掘融资者的数据,而以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作为融资方,寻求直接投资的多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时间紧,数额小,周转快,相应的风险也会比大型企业要大一些,正是间接融资很难满足这种需求,才会寻求直接融资。但直接融资又难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其需求。就间接融资来说,融资的双方是个人或企业与银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73,168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是间接融资.可见间接融资是我国最重要的融资方式。而间接融资面临的问题与直接融资差不多,也是信息上的不对称。除此之外,相比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风险的偏好更低,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因此需要更丰富的信息用于决策,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成了传统融资上的一大难题。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这一难题。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双方的信息被集成化,并加以展示,因此无论是供求双方都可以接触到大量项目。关于信息的提供,上文曾提到,互联网技术在“大数据”的前提下可以依托电商平台的产销数据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比财务报表更为详尽,因此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可以此作为依据。除此之外,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也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授信速度快,也可以进行远程授信,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很大程度上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比传统金融更为灵活,发展前景良好。

3、操作简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多,大众对理财的热情日益高涨。而金融业务往往操作复杂,依赖于专人服务。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操作简便。只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自己在家进行理财活动,省时省心,。随着移动终端的进一步开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也贴合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的普及程度。

4、成本低廉。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其成本低廉。首先,关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自身建设。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虚拟经济,其平台建立依靠的是互联网技术,所以平台建设的成本只在于招揽人才和开发技术。而传统融资方式,就以间接融资为例。银行进行金融活动依靠的是物理网点,但就网点的建设就是耗时耗力的一件事。除此之外还需要专业的金融人才进行相关操作,相关技术比起互联网金融难度大的多。仅就平台建设这一项传统融资的成本就大大高于互联网融资。其次,关于授信成本。褚蓬瑜等(2014)的研究显示,阿里小贷完成一笔信贷平均成本在2.3元,而传统银行进行融资则高达2000元左右。造成巨大成本差别的原因主要如下:授信的过程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授信行为前对寻求融资的个人或企业进行考察。互联网金融的考察依托于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这套数据更详细,包含信息广泛,只要进行数据挖掘和整合,系统将自动对申请人进行信用评级,仅仅依靠电脑就完成了前期考察和信用评级工作,基本实现“全智能化“。而传统融资方式考察既包括对其财务报表的审核,也包括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考察。这两者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第二是授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互联网金融平台授信实现智能化,授信过程简单快捷,在网上即可完成。而传统融资方式获取贷款还要经过一系列程序,相比互联网金融显得冗杂的多。第三是授信后的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基于前期的数据分析,次贷率相比银行要低得多。资料显示,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而互联网金融代表性企业阿里小贷的不良贷款率为0.87%。对于违约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实现快速冻结相关资产,此外,还会采取在网上公布等方式,从而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而传统银行业的途径基本上是申请诉讼,请求法院冻结资产。而这方面尚没有形成联动性,冻结的周期长,且需要依次冻结,时间空间上都有劣势。总的来说,无论是在融资平台建设还是授信成本方面,传统融资方式的成本都要大大高于互联网金融。

5、技术水平高。

互联网金融以技术为助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势:一是数据挖掘上,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集成,促进信息对称,提高融资效率。二是风险控制上,以先进技术随时监控,减少次贷发生。三是技术支持上,互联网金融正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前提诞生的,因而技术水平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也是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载体。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

为了明确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我们从银行业的三大业务来着手分析。

1、负债业务。

作为银行三大业务之一的负债业务,是银行的资金来源。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的存款被分流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买方担心先付款卖方不发货,卖方担心先发货买方不付款。第三方支付的“延迟支付”功能有效缓解了这个矛盾。其工作原理是买方付款,款项截留在三方支付平台,待交易完成,由第三方支付平台交付卖方。那么在交易完成的这段时间,就有一笔款项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而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了资金流,而银行的存款被分流了一部分,流动性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第三方平台还积极开发金融产品,用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比如余额宝,是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的理财产品。借助支付宝的平台,用户把钱存在余额宝里,不仅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而且资金还可以随时转回,比存款收益多,比理财更安全,如何不能吸引资金?虽说短期内对银行存款造成的影响不大,但仍值得关注。

2、资产业务。

互联网金融除分流银行存款外,更对银行的资产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由于传统银行的利润来源目前还取决于存贷利差,因而触及到资产业务就相当于触及了银行业的核心业务。传统的信贷过程要经历前期审查,进行授信,后期风险控制及监控这样一个程序。依靠人力完成,往往存在工作量大,周期长,审查严格,后期监管不易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尤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因而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是我国传统融资渠道的一个缺陷所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顺应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无论是前期审查,授信,还是后期风险控制,都在互联网上进行,方便快捷,减少了传统融资方式的中介成本,从而成本也更加低廉,一站式的综合金融产品服务平台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推动市场由“持有资金占优”向“持有信息占优”转型。但互联网金融主要客户仍然是银行波及不到的中小企业,而大额借贷的大型公司仍是银行占有优势。况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渐严重。只有减少网络安全威胁,互联网金融才能逐步赢得大客户的信赖,这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中间业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银行业纷纷转型,将业务重心逐渐转移到抢夺中间业务上来。所谓的中间业务,大概包括支付结算,担保,代销理财基金等赋予银行中介职能的金融业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间业务的冲击可以说是最为巨大的。首先,互联网金融冲击了支付结算。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第三方支付,最早是在网上银行领域冲击了支付业务。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仅仅作为汇集各家银行网络端口的平台,起到一个链接的作用。而随着技术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发了虚拟网关,拥有了延迟支付功能,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第三行支付平台快捷支付,绕过了银行的网银端口,从而极大地冲击了银行的线上支付结算业务。而互联网金融的野心不仅如此。近年来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频频传出与大型零售商合作的消息,如近日支付宝与家乐福合作,北京、上海等地门店已实现支付宝结算,最迟2016年实现家乐福全国门店可使用支付宝结算。可见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将触角伸到了线下支付领域。此举短期内对银行线下结算业务影响不大,但根据当下发展趋势,将会削减银行POS机流水,最终形成在支付结算领域线上和线下的双重打击。其次,互联网金融冲击了银行的业务。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各种生活费用的代缴,基金,理财产品的等。这部分业务多具有标准化流程,互联网企业通过相关程序设计,使其操作过程简易快捷。省去了银行的人工成本,单笔业务的成本大大降低,手续费低廉,同时也免去了消费者的奔波之苦。现有部分互联网金融构建了金融产品的电子商城,消费者可以像在网上购物一样轻松比对不同金融产品,海量获取产品信息,实现了信息集成化,选择多样化,过程简易化。但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能实现的还是具有标准流程,手续较简便的中间业务。对于需要提供定制服务的复杂金融操作,银行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四、传统银行业的应对措施与发展方向

面对互联网金融猛烈地攻势,传统银行业应怎样应对?笔者认为,核心仍在于“扬长避短”。在这里,“避短”不是逃避短处,而是应该迎难而上,笔者在这里将其定义为“避免短处”。

1、加快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银行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发展网上银行业务。转变发展思想,网上银行业务应不仅作为线下业务的补充,而应该真正作为与线下业务平行的业务新版块,给予应有的重视。通过对内部机构的改革,采用专人专务,专门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发和推广。吸收掌握金融和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线上业务发展助力。

2、关注客户需求,推动个性化服务发展。

传统的银行业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偏低,始终处在银行本位上,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业应加强关注客户需求,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冗余的业务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间,真正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另外,对于传统银行业占据优势的定制服务,更应该提高服务质量,保住原有的高质量大客户,再对中小客户徐徐图之,慢慢实现市场拓展。

3、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在原有的近乎垄断的金融业另辟蹊径,根本上在于其看到了原有体系的漏洞,拥有传统银行业不具有的优势。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互联网金融获得了传统银行难以接触的数据资料,形成了一整套依托数据的贷前考察和贷后风险控制系统;而传统银行则拥有成熟的一整套业务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目前还鞭长莫及的大客户资料。两者各有所长的前提下可以加强合作,如进行信息的共享,或产品的合作开发等等,以此来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璋 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

[2] 何欢 黄天恒: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4,(25).

[3] 罗微: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3,(11).

[4] 李雪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探究[J].现代商业.2014,(18).

[5] 袁博 李永刚 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

[6] 朱丽娟 何风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12).

[7] 杨柳明: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研究[J].商.2014,(18).

[8] 张钰 封思贤: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竞合关系分析.[J].南方金融.2014,(6).

[9]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10] 张惠:互联网金融的侵蚀态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5).

[11] 四川银监局课题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

[12] 赵南岳: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与机遇[J].西部金融.2013,(10).

[13] 胥岢: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启示与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4,(4).

[14] 王静:竞争与变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J].中国流通经济.2014,(5).